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篇1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篇2

1 “诗意”的含义

“诗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意,指的是诗词歌赋借助于形象描写表现境界或情调的审美特性。古今中外关于“诗意”狭义含义的解释,皆类似于此。就中国诗学角度而言,尤其如此。从具有“赋、比、兴”特点的《诗经》,到中国当代诗歌,无不具有丰富多变的客观物象,同时又藉此充分渲染、表达主观情感,呈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以及“意在言外”的审美意趣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征。语言愈简短而回味愈无穷的,则被视为上乘之作。[1]

而广义的诗意,指的是被描写事物或实际事物以有限的构成、有限的形象等因素传达给人的很多想象、很多感概。如上所述,构成或形象愈有限,而回味愈无穷的,则愈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

为便于讨论,在此指出,有诗意审美价值而在其它方面有明显价值缺欠的事物,本文称之为“残缺美”。

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囊括狭义诗意与广义诗意。

2 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

图书馆建筑,包含多种审美特征,而其“诗意”审美特征,则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图书馆的审美研究中留下偌大空白。事实上,很多建筑与诗歌都服从于表达意境与情趣的之需,图书馆建筑尤其如此。因此,使很多建筑与诗歌常傍久依,从而使很多建筑具有“诗意”审美特征。[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表现得尤其突出。下面,以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为例,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3]

3 从诗意角度浅论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3.1 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之简介

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亦即现在的御书楼――或曰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具有悠久的历史。1987年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之后,主楼的主要受重部位全为钢筋混凝土,而外露部分则基本以古朴典雅的木结构为主,楼内配以空调等设施,以便书籍收藏和日常管理。现在,岳麓书院的藏书楼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相关人员及外来学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很多珍贵古代典籍如《四库全书》等均有珍藏[5](见图1)。

3.2 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诗意美的形成基础

岳麓书院的根基是私人书院,与官式建筑、世俗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质是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体现和艺术审美的寄寓,亦即文人建筑。在此环境中,可更为充分地描绘客观物象,可更为深刻地倾吐一己心声,[3]因此,处处充盈着自然朴实之趣和直抒胸臆的旷达,诗文、题名、匾额、楹联处处盈目,处处皆是诗情画意,较之礼仪森严宏伟严谨的官式建筑与诗画淡薄实用俗气的世俗建筑,更具诗意审美特征。[3]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亦然。

3.3 从诗意角度浅论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1)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狭义诗意审美特征

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通过题名匾额、楹联雕刻等,展示了书院的教化内容、文化内涵等,而傍依于图书馆建筑周边的亭台廊轩、花草树木等,也多含典故,饱蕴寓意。这些显性与隐性的要素,使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彰显出深邃茫远的诗意审美[5](见图2)。

正如英国学者安诺德所言:“一个时代最完美、最准确的判断,在其时之诗中,只因诗乃人之心力精华所成。”[4]而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产生与成长,也可在相应诗文、碑刻等元素中体现出来。由唐代至今,关于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歌赋诗词难计其数。如北宋赵拄的“雨久藏书蠢,风高老树斜。邻居尽金碧,一一梵王家”,描绘了藏书楼创建之际,岳麓山的佛庙已是香火鼎盛,而相较之下,书院则愈显孤寂冷清:书遭虫咬,老树在狂风中颤栗。“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载千载心,俯仰数椽足。”[5]朱熹在《山斋》中,描绘了御书楼在上而讲堂在下的格局,使人隐约感受到到作者所生活年代的一些形貌,这就使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历史生命在无形中获得延伸。“空中楼阁蔽松权,此日谁人文六经。尽在水声山色里,年年芳草逼人青。”通过明代吴愉的《尊经阁》一诗,我们依稀看到了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今貌,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历史生命更具张力与活力了。“仙家何地说蓬莱,百尺高楼接上台。绕槛溪山春隐映,宿窗星斗夜昭回。皋比旧以南轩重,典籍新从北闻来。莫谓神京看较远,缥囊细恢五云开。”清代王舜年在其《御书楼》诗作中,极尽笔墨渲染了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御书楼)的神圣伟丽之形象,并刻意点睛,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御书楼)多受历代帝王将相之褒奖。

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所具有的匾额与门联,则是从诗意角度发掘其审美价值的另一个切口。开始,匾额源于建筑,附于建筑,对应着建筑,而随着光阴荏苒,建筑往往也因为匾额而名声渐彰,如“御书楼”匾额。[5]

而楹联,俗称对联,源于唐代,由骈文、律诗发展而成,盛传至今。其语言精炼,活泼灵动,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枝奇葩,谷向阳在《中国楹联学概论》中称之为“诗中的诗”。[5]楹联,用于渲染景物,装点建筑,丰富寓意,引思,可给观赏者以各种精神引领与文化启迪,不仅具修饰美化建筑形体之用,且有升华了建筑审美意蕴之功。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环境引发各类楹联的创作,而这些名联反过来强化了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底蕴与审美品位。如,悬于御书楼的“训话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镰、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通过以点为面的艺术描绘方法,说明了岳麓书院图书馆(御书楼)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教学者们术有专攻,学问精湛,用功极深,求真务实,守道循义,也旁敲侧击地道出了岳麓书院图书馆(御书楼)的历史荣誉和历史地位。同样是悬于御书楼的“怪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哀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之句,其上联以夸张手法颂书院是传统文化之传播圣地,下联则同以夸张手法赞咏御书楼藏书之广博丰富,通过概括力很强的几个字眼,将御书楼在古代学问史上的显赫地位和传播文化经久不衰之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岳麓书院图书馆(御书楼)赋予了深邃的历史生命和雄丽的审美意境。

2)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广义诗意审美特征

除了上述这些显而易见的、直接彰于文字的诗意审美特征之外,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本身还隐含着基于传统文化的诗意审美特征。岳麓书院图书馆的文人建筑要素,是淡雅简洁而富有亲和力的,而礼制建筑要素,则是宏伟富丽而有严格的秩序等差的,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而成,这样的建筑构造特色,富有对比特色,庄谐互彰,主次相映,传达出传统礼乐文化影响下的诗意审美特征[5](见图3、图4)。

3)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残缺美”特征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及彰显其诗意审美特征的诸种元素亦然。是以,除了认真发掘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上述的“完整美”,我们还有必要去发现其因地域限制、时代限制而含有的“残缺美”。这样,我们就会从诗意角度全面解析出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譬如,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在彰显士文化建筑之典雅朴素之际,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过于“出世”的消极思想;在体现礼乐相映的和谐美感之际,亦表露出皇权时代依礼仪思想划分尊卑判分等级的专制主义思想;在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之际,亦反映出风水等迷信思想。[5]

4 结语

在建筑国际化、个性化的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中国图书馆建筑亦不例外地卷身其中,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浓重传统文化的图书馆建筑愈来愈鲜见。而传统文化脉络一旦割断,这个民族必然严重贫血、发育不良。因此,多方发掘图书馆建筑的价值,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已刻不容缓。本文尝试着从诗意审美角度发掘中国图书馆建筑的价值,期引发有识之士的注意,为打造出具有时代意义、饱蕴“天人合一”等卓越思想价值的图书馆建筑而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凌.诗意的建造[M].2005:1-6

[2]张耀东.我国图书馆形态的历史沿革与未来[J].科技情报开发,2009(14):2-8.

[3]王良鹏.浅析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08:1-3.

篇3

ブ泄电影中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中国电影艺术传统文化为底蕴,综合了文学(诗歌、散文)、绘画、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风格,特点及审美特性,体现在园林建筑艺术与电影的内容形式上的应用之中。它诸多丰富、深邃的艺术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电影艺术史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サ缬啊逗炻ッ巍分械那榻诙际且灾泄传统园林为画面呈现给观众,它呈现出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风格,它以天然木质为主,按结构材料、殿堂、亭台、楼阁式的庭院构成建筑群,充分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的审美特征,建筑与景象交相辉映、相得誉彰。达到了一种“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境界,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追求的境界不同之处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在电影画面中所体现的美感特征。

ヒ弧⒌缬啊逗炻ッ巍分写统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ヒ浴逗炻ッ巍肪缜橹械脑傲纸ㄖ为例,剧情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富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客观存在受宗教对仙山玉阁的憧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致历代名家山水画寓情于景的影响是很深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情景以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意境的创造上反映出来。《红楼梦》的内容始终贯彻着景物交相辉映的传统园林意境。所谓“意”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观念,“境”指人造环境。中国美学思想把“境”看做是由于有一定艺术造诣而达到的审美境界;并且,又形成了“意境”这样一种美学观念。用它来说明“意”在“境”中表现和抽象建筑形式美。中国古代一些重要建筑和园林都有讲究意境自不待言,仅以最普通的四合院式构图为例来说明意境:天井是构图的中心,围绕着它,上为天,下为地,内为室,外为庭。红剧中的建筑是以传统的民居、庙宇、词馆、园林、殿堂、衙门等,都有用四合院格局的整个园林的意境点到一个 “意”在“境”中的表现,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造就了意境的美感特征。

ズ炀缰械囊饩炒统园林追求的是意境,正如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总结为形式方面。这种形式提倡是“民族形式”,值得“继承”和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蕴涵于建筑形式之中的精神,叫做“以意为师”的美学特征,它归结为:气蕴生动,纡佘委曲、神形兼备,体宜、因借、淳熟柔和。

ス赜凇耙饩场钡暮意,持道家观点的认为,这是一种虚实、内外交融的自然意境;儒家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体现“礼”又包含了“乐”的伦理之境;禅宗美学思想则把它视为人在世间之实境地和寄托人的出世之心的境界。他这段话谈到的实境是他所居住的茅舍天井,有竹有石。由于人与环境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审美关系,于是产生出声、形、情、伴的效果。其声与形起风雨日月,并且也是人与景态变化的反映;而情与伴则与人有诗酒闲闷的心境,并在人与景的“意境”中所产生心境关联。

ズ炀缰兄泄传统园林所创造的意境是让人们去体验,是建筑与人的对话,即建筑形式语言,建筑物所造成的“境”是为千千万万的欣赏者再创造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它是设计者“意”在“境”中的表现;又要领先欣赏者的再创造。所指意境,最终还是欣赏者的创造中最后完成的“有我之境”。红剧中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美是在人类创造活动中逐步形成,又不断发生变化。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有着渊源的关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

ザ、电影《红楼梦》中传统建筑艺术的含蓄美

ァ笆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古典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储蓄境界。含蓄美中国美学是特有的概念,它是对物境有所超越的产物。宋人张戒认为:“情在词外隐,状溢目前曰秀”,同样,陆机在其《文赋》中有“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之说,

タ杉,凡是最精彩的意蕴总是含而不露的。这种不露而欲露的表现手法从而折射出东方的艺术魅力,达到一种“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境界,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影视中所应用的中国电影传统园林建筑所崇尚的含蓄之美吧。

ゴ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区域空间划分及建筑物的布局处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红剧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吟诗弹琴的情节之中是以水岛亭堤均入眠帝,这是用的欲扬先抑、藏而不露的手法。绕过假山,来到远香堂,才能四面览景,过轩向南,经过一曲折廊道,可至廊桥小飞虹和跨水小阁小沧浪。在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左可见一临水船形厅香渊,右可见堤上荷风面亭,远望山楼重檐翅角,窨层次丰富,这是用的“小中见大”“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之感表达了空间情感的间接性及多重反复而达到之升华建筑物的实体与穿梭其间的空间相互掩映、虚实相生、“灵活多变”、藏而不露的总体布局。

ズ炀缰性傲值牡山的料以在湖石、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岩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砌筑壁山等等,有以假山作为园林的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一时。大观园中的各种人物场景是以园林建筑为主体,以适应园主人日常游憩、会友、宴客、读书、听戏等要求。如廓子的运用“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园治》、曲尽随宜变化之能事。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黑色髹饰,灰砖青瓦的白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是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墨泻染画的艺术格调。

ズ炀缰写统园林建筑群,它以中轴对称,逐一展开,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建筑四面,环抱、水、亭、堤、廊、廊随墙曲折,竖向随地势起伏,廊墙之间更突出一角小院点缀几处怪石,数竿插竹,一树芭蕉,光照到于粉壁,颇有画意,从一个空间到一重一重的空间,除了深远也给人以无限威严的心灵震撼。廊檐过渡曲回转。廊檐是中国电影传统园林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各种建筑的布局、因势随形,愿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它在空间构成上与建筑的外部环境相互掩映,相得益彰,通过长廊院落、屏壁的阻隔与渗透使空间层次丰富,从而表达了含蓄多趣的美感特征。

ト缟纤述,红剧中所体现的园林建筑是占有空间,有形有色,以致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因此较其他一般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意匠。意者立意,匠者技巧,立意和技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立意和技巧均佳的作品属于上乘。藏而不露,含而有蓄的人物内心世界浑然一体。

而立意平淡,技巧再好也只能归之中乘。

ト、电影《红楼梦》中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气韵生动美感特征我们知道电影场景中不同的剧本所展现的传统园林内涵各不相同,但是电影角色的心理表达与型的创造在传统园林的背景下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力从而烘托与营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要求表现的总的精神,气质原本指人的心理素质,中国古代所诣气者,概括人心理方面的基础总和。古人所谓养气目的就在于提高它的“质”。

ニ谓韵质,也是指人的韵味、风度,它涉及气概、神态、风采、状貌、节操等方面,人的韵度含之于内者,叫气韵;表之于形者,谓风韵。两方面都达到完美地步,是谓神韵。

テ质、韵度作为艺人的品质特征,之所以转而用于建筑作品,原因就在于:有什么样的民族,人民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影视剧中建筑所创造的民族风格,它从精神上把握使整体的建筑艺术创作者气质韵度方面达到生动的地步。

プ髌芬达到气韵生动的地步这是创作方面一个总的要求,最早提出这一要求的人就是公元5世纪的美术家谢赫。他认为要达到气韵生动,在造型技法上,应注意骨法用笔,其中骨法即表现“风骨”的方法。例如,唐佛光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有刚致雄健的风骨。另外,在表现技法上谢赫提出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ァ逗炻ッ巍肪缰械拇统园林处理是以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两湖区的部分,这个区域看似分割,实质上是融为一体,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布置紧凑,绕过大殿,沿幽静山间小路前行,靠近湖边,气氛为之一变。片中《红楼梦》的大观园的塑造具有气韵生动的美感特征体现了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的精髓,它突出了建筑物与环境的和协统一整体思想,充分表达出东方建筑的艺术思维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与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灵活的体现。

ニ摹⒔ 语

プ苤电影中的传统园林建筑景与物的美感特征,传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从博大、壮观到精巧细腻,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外部环境都蕴涵有意境、含蓄、气韵、生动的美感特征。营造诠释着传统文化氛围。如同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一样,中国电影中的传统园林建筑渗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深层内容,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及民族气质。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电影的内容剧情风格方法以演绎从而赋予电影作品所表现含义和视觉的感染力,因此《红楼梦》剧中的传统园林不仅展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篇4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篇5

关键词:建筑艺术 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是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等的综合体,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而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形象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大都采用木质材料。这种不同于阴冷的石头的材料,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

2、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

3、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

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皇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区别与相互渗透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神,影响深远,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森严的等级制度。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说仅从建筑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再次,浓郁的宗教气息。这类建筑主要是寺庙、塔类建筑,其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相关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道教的思想:1.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2.道教溶于自然,自然和谐的思想.3.道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4.道教的风水理念等。这与佛、道文化在中国的普遍传播与人们对其认同感是不可分割的。走进寺庙类建筑,庄重严肃的气氛,加上袅袅的檀香气味,当你面对那宏伟的神像是,心中不由自主的便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总之,不管是哪一类建筑总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这与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了中国将近千年,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更在建筑艺术上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3、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

结束语: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虽然各地风格日趋多样化,但仍能体现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不同风格,可以做到去劣存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虽然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篇6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

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昀基本特征

(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等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2)综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韵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2)物质与精神的结合。(3)技能与创造。

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盼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艺术的分类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还可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四大类。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倒新

(1)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一时代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上。

(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艺术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哲学。

(2)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3)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4)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活动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5)艺术与科学。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艺术也一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1)任何艺术活动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语言体系进行。

(2)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宗旨、目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与归宿。

(3)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根本

艺术括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韵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中。

(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对于大至天体,小至原子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艺术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影响力,欣赏者往往会沉浸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个特点。(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人

在艺术活动中能够使身心得到调节,精神获得愉悦。这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教育

篇8

一、建筑艺术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建筑已经形成了自己复杂的形态体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不断扩大。它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建筑师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基础上又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内涵。建筑成为了一种艺术。建筑空间为艺术而生,是时代艺术行为的缩影。建筑师将自然抽象、升华,转化为带有时代特征和人的因素的艺术品过程,也就是建筑生成过程。建筑形成了岩石般的体量感。一切自然形态被单纯化后,以现代的方式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美,独特的形式美,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感官震撼,这就是建筑之美。黑格尔曾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是一门最早的艺术”。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体现不同背景社会条件下的不同风格,独特的审美特点,风格和自我演变过程,具有原则性和序列性,如古代中国建筑就具有木构、斗拱、装饰、飞檐、整齐,对称、纵深发展的宫室特点。中国园林更具有东方式的亲切、融合自然之美。苏州园林就是一例。建筑师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美学追求,形成自己风格。因此,世界建筑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性

1.空间造型性。空间具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建筑空间既包括内部空间,也包括外部空间。完整的建筑是内外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间则应由室内居住的原状中生长出来。”因此我们看出,内外空间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是整体建筑美感的体现,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愉悦给人带来美的体验。这种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所构成的空间感,使建筑具有整体美感,使建筑结合地域特色体现其历史感、时间性。

2.实用功能性。建筑之间之所以相互区别在于其不同的实用功能的使用特性。不同的使用需求具有不同的功能。建筑形象的艺术性与建筑物的效用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说,前者反映着建筑物的用途。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华丽,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使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使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3.环境的协调性。建筑设计应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与当地文化相适应,而不是随心所欲为之。因为任何地区都有它自身的民族特性、地风地貌和长时间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建筑如果不能与周围环境相一致,那是称不上真正的好的建筑设计。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好的例子:建筑形态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别墅坐落于山石之上,处于流水之间,建筑随四季变而景色变,具有如诗画般的意境和情怀,给观者带来心灵的触动。当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建筑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方案曾遭到强烈反对,然而建成后的宏伟建筑使世人看到了这一建筑不同寻常的伟大。也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位伟大建筑师的聪慧。时间证明了这一切。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是环境与建筑相协调成功的一例。

4.工程的技术性。建筑与工程技术紧密相连。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与技术密不可分。换而言之,设计构思细致精巧的建筑都是通过技术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应用于大型工业制造上的技术都可以应用于建筑建造之上,它使图纸上任何天才的设计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设想。

建筑之美也通过不同材料与技术体现出来,如古希腊神殿取材于当地石材,古中国建筑依靠于木料。而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更是完成了建筑史上的变革。从“水晶宫”、“埃菲尔铁塔”面世的时候起,现代技术就已经应运而生了。

5.建筑的公共社会性。斯克拉顿指出,“建筑是公共性的。”建筑具有公共特征,服务于公共生活、大众社会,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人们的生活作用于环境之中,与之发生密切的联系,建筑师、建造者、公众与参加者共同实现了建筑的实用功能。人们分享美的建筑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完成各种社会生活体验。

6.建筑的表现性。建筑具有独特审美情趣,既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也表现了精神层面内容。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总是安宁,详和,具有“禅意”。他所设计的可以说是灵动的建筑,是会说话的建筑,也是与人心灵相通的建筑。他的“光之教堂”,充分表达出他自己所说的“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意义。”《水之教堂》等作品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所设计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对话。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也是安藤设计的非常特别的建筑物,他将主体寺建在一个很大很大的荷花池下。而沿着楼梯向下,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项作品也将安藤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的信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反映了建筑物本身的特征时,更融合了建筑师个人的情感因素。另外,除却个人主观的理解之外,建筑的表现又往往具有预料之外的客观性。即由于时间、空间、色彩、光影、尺度、材质等因素影响所带来的效果。这也是建筑自身的表现性,如理石建筑在经过风雨的侵蚀后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雕琢。

7.建筑艺术的兼容性。建筑艺术中包含了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不同层面的艺术,通过结合使之达到融合。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乃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古代的教堂建筑中比较多见。建筑同时还能将文学、音乐等成分包容进来,创造出一种融合后的共同之美。

总之,建筑的艺术美是由各种特征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师建筑中深邃的内涵和人文主义精神。欣赏到建筑的本质之美,艺术之美。

篇9

高迪艺术作品与特点

高迪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高迪一生创作设计17座建筑作品,其中有七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迪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并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所包含的艺术形势特征。高迪建筑的主要作品包括古尔公园、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等,风格奇特,特别是米拉公寓融合了其前期作品的特点和经验,成为高迪非宗教性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形成了特色的曲线形态和风格,同时融合了高迪独特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在高迪建筑曲线风格的设计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直角,他认为曲线是最自然的,他也将其建筑更好的融合进了自然,具有东方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高迪建筑的另外一种风格就是大量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西班牙瓷砖,同时也是巴塞罗那地区特色的地方自然色彩,如一些公园的设计,运用了颜色鲜艳的瓷砖进行相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造型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色,给人以足够的想像空间,尽显浪漫主义风格。高迪曾经认为:“建筑不但不应当抛开色彩,还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以生命。色彩是形式的补充,是生命力最明确的表达。”高迪建筑的艺术形式特征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包括珠宝设计、包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也可为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灵感。

高迪建筑对服装设计的启发

1.高迪艺术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国内目前针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从其艺术产生背景、设计的理念和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陈书蔚的研究《论高迪的自然主义》;针对高迪建筑艺术特征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其在服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少量报道,如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服饰品设计中高迪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应用研究》、青岛大学《高迪艺术作品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发》,而在服装设计领域,目前并没有较为系统和广泛的研究,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外对高迪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设计本身上,比如建筑设计原理、形式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自然主义与建筑的关联性、建筑与周围环境如何形成和谐统一整体等研究,并将研究应用到其他建筑设计中去。仅有少部分关于高迪建筑的研究,应用于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家居装饰、饰品纹样设计等领域。

篇10

1、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1.1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采取的表现形式。

1.2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等物质部分的创作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艺术部分又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一般说来,任何建筑的创作都须首先保证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便于建造,所以逻辑思维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但是,建筑的物质因素最终要表现为具体的形象,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更要求这种形象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所以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必然会渗入形象思维,在达到一定的创作阶段后,形象思维还可能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的共性比较强,而形象思维则主要是个性,在建筑创作中,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匠心独运”就可以概括说明这两者的关系。

1.3构思与技巧,继承与创新

美的艺术离不开熟练的技巧,但技巧总是服从总体艺术构思。无论是环境、序列、造型的设计,还是象征涵义的命题,都应当首先进行总体构思。巧妙的构思是技巧的灵魂。现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2、建筑艺术中的审美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总之,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筑之所以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有艺术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的性格美

所谓建筑的性格是指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有性格的建筑,不仅能表现出采用那些与它的基本功能要求相适应的形式,而且还能明显地告诉人们它的作用是什么。

2.2建筑的造型美

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

2.3建筑的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4建筑的风格美

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一般说来,时代不同,基本风格也不同,但由于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格也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

2.5建筑的环境美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象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筑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象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

3、建筑艺术中的质地

建筑艺术中的质地――质感与肌理的表现是建筑造型及空间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视觉形象和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

3.1视觉效应

构成质地的要素是表面质点的大小、形状、分布情况。由于这些要素的差异,就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质地。但由于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的不同,砌成的石墙具有不同的质地效果和情调。单独性的质地视觉效应与综合使用不同质地的总的视觉效应是有些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单独性的质地能够激起我们的各种情感反应。粗糙不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野性的、厚实的、自然的情调,粗糙不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韧、有力、松弛的情调;细腻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硬、寒冷、淡漠的感觉,细腻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则使我们感到活泼、坚实、优雅等等。

3.2造型

质地与造型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网格状的形态由于其有许许多多的小空洞而对构成材料的质地起削弱作用。如金属制的格片顶棚,可以看出,由于格网的作用,金属的质地已经很不明显了。此外,肌理视觉效果拙劣的材料,一般可以用凸起的浮雕这种造型来加以改进。无色彩倾向的灰色混凝土给人一种原始和脏的感觉,缺乏视觉吸引力和美感。但如果把这种灰色混凝土用浮雕铸模,或使用毛面木模板浇铸时(同时可用水平装饰线将模板连接处的痕迹隐藏起来)则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3色彩

同色彩不同质地视觉效果是绝不会相同的。粗糙的质地特别是绒状的质地对于高纯度的鲜艳色彩具有良好的视觉协调性,二者结合可以产生出强烈而悦目的效果。例如大面积高纯度的红色地毯,给人以醒目欢悦的视觉感受,如果换上相同面积的光滑质地,则人的视觉心理是难以接受的。大面积的光滑质地适宜于用沉着的有明显色彩倾向的灰性色或黑、白色以及低纯度色。另一种相反的情形是同质地不同色彩的视觉效果也是不相同的。如白色混凝土比灰色混凝土有更好一些的感觉。黑色镜面玻璃由于比白色镜面暗了许多,因而反射的景物朦胧含蓄,从而成为很好的塑造神秘虚幻空间的材料。

参考文献:

篇11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7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3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传最广,成就也更辉煌。

中国古典建筑时期指的是1840年以前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的原始木构架开始,至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寺院、书院等比较完整的砖木混合结构,再到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终于在封建社会中期成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1、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与承载特征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意义,其机智面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否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最广,在三者中居首位。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柱础上

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自得其所。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斗拱,其根源具有承载的本质特性。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斗拱的根本作用是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实用理性同欧洲的现代建筑,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理性与审美特征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它最根本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比如层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以及室内藻井艺术、彩画艺术等等,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但飞檐的发明创造本不是为了美观,据一些建筑史家的考评,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的技术问题。故宫宫殿大门上的金钉,今天看来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最初也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帽以防止雨水腐蚀罢了。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

可见每一个装饰构件,往往就是一个结构构件。每一个装饰部位,都有它实在的功能价值。丝毫不象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中那种繁复堆砌的浓脂艳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性。

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自然理性与形象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另外,自从西楚霸王一把为烧了阿房宫,“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

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屋顶开始,内容不断丰富。如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咸阳北阪上复制六国宫殿,环列秦宫四周,象征臣服和侍卫秦国。秦都城横跨渭河,贯穿宫殿的河流象征天汉银河,阿房宫象征紫微,南山象征门阙。秦始皇墓室顶部雕绘天文星象,镶嵌珠宝为星空,“以明月珠为日月,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大海,金银为凫雁,刻玉石为松柏,”布置江海川渎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揖,用尽象征手段重现现实人间。还可列举的如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对匈奴的征服;寺庙黄墙和黄色僧服象征宗教的特殊地位等等。

4、中国古典建筑的数象理性与布局特征

早在商周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便有了五行八卦。《考工记》中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中国古代王城两面,大都是井字形,不但追求数,还追求象。其中包含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所以采用井字形,因为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是数列十的中点,五就是对称、稳定的象征。同时井字形分隔方形平面为九块,九又是阳数(奇数)之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坛圜丘的栏板数量在乾隆十四年的改建方案原定为上中下三层分别采用72、108、180块,符合阳数之极“九”的倍数,总数则符合周天360之数。但采用栏板过多,使每块栏板的尺度过短,比例不当,有损圜丘的整体宏伟气势。现存圜丘的栏板总数为216块,放弃了周天三百六十的语义要求,但仍然保留各层符合阳数之极的语义。天坛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促使的中庸心理影响下,无论从创作思想到设计手法都侧重于对立面的中和、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创作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中国建筑艺术大都受中国古典理性美的感染,始终没有离开平面辅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8【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16-01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