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学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张妍(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0-02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2]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3]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另外,由于MBA会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往往没有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在这次调研问卷中,为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笔者特别设计了一个调研题目“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用英语授课的内容应该()”,对于四个备选项:“A――大部分”、“B――少部分”、“C――各别专业词汇即可”、“D――没有最好”,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7.97%。当然,即便在课堂上没有安排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吸取西方教材的一些优势,例如在知识点讲解上的形象性,知识体系整体上的面向应用性等的特点,[4]适当地选取一些经典教材,补充到学生的阅读资料中。而且,对于一些知识点和关键词的讲解中,也可以适量地介绍些英文的内容,因为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所以适度地导入一些专业词的解释和准则体系的介绍,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国际化特点。
通过对MBA学生的课程调研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可以看到MBA课程教学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它与传统的会计学教学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会计理论积累、实际操作要求以及知识运用目标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教师要从这些区别寻找MBA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联系经济背景来引导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侧重点,并有效改善教学方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0,(24):97-100.
[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一、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学的主要特点
1 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特色
(1)课程设置与会计职业界的需要密切相关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参加CPA考试的人员必须接受150学时的相关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和考试科目,AICPA还规定了示范性课程的内容,具体包括:①综合教育(建议60~80学时),由品德教育、交流技巧、行为科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等7个科目组成。②工商管理教育(建议35~50学时),由中级经济学、企业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商法、市场营销、金融、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分析法在商务中的应用、交流能力和商业道德等9个科目组成。③会计教育(建议25~40学时),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职业道德与责任、实习与合作教育计划等7个科目组成。
由丁美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AICPA的教育要求关系密切,商学院的学生在没有做出专业选择之前,要求学习的课程几乎囊括了AICPA建议的综合教育课程和工商管理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选定主修方向之后,必修的课程也涵盖了CPA会计教育的全部科目。特别是,麦克布斯商学院和UIUC商学院的会计系均设有本硕连读的5年学制教育项目,后者还特别设有供本科毕业生继续进修的会计证书班,这些一般都可以直接保证150个学时的教育要求。UIUC还特别设有考试的辅导课程。这些做法无疑加强了高等会计教育在公众当中的吸引力,同时也满足了公共和非公共会计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英国的本科会计教育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考试的密切关联更是众所周知的。各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与ACCA考试紧密相关,课程设置还可以随着ACCA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多大学经过认证,会计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ACCA的14门考试中的8~10门。在英国的一些大学中,为期一年的“会计基础大学证书班”是为打算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专门设计的,并得到所有会计专业团体第一阶段考试的免试权。学习的科目包括:财务与管理会计、经济学和法学。全部通过的学生可以顺利进入学位课程的二年级阶段。
在英国的一些大学中,获得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位(BA)的学生在特许及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CIPFA)的基础/第一阶段的考试中可以全部免试。在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的考试科目中也全部免试。
(2)仅在高年级开设专业化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覆盖范围大,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美国几所商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显示,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或者只有一两科专业基础课。本科阶段三、四年级必修的专业课课时比较前两个学年对综合课程和财经类基础课程的课时要求要少得多。结构化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涉猎广泛。同时,有关经济、政治、法律及税收环境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选定专业后的适应能力。而对道德、行为科学、领导艺术、组织交流能力的学习则使学生在人格塑造、合作能力培养和沟通技巧建立等方面受益匪浅。这些特色与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86年的一份名为《未来的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好准备》的报告中所提出的10项建议完全吻合。这些建议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做出了设想。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确实接受了来自AAA的建议,在近期的会计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侧重,这对学生的个人技能开发是极为有利的。
(3)教学计划灵活度大,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
如上所述,学生在广泛接触了文科以及商科的各类课程之后,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弱项,从而确定自己终身将要从事的行业领域。在选择主修方向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育咨询教师还会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提出建议,灵活的选课计划和便利的专业转换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主修方向。
2 教材特色
美、英国家大学的本科会计教育在教材选择方面灵活度都很大,任课教师有权决定选用的教材。在美国商学院教师公布的教学大纲上(教学大纲在开课后发给学生人手一份),需要列出课程使用的教材名称、版本、作者姓名和出版时间,以及在哪里可以得到这本教材(学校书店或图书馆)。多数课程指定一本教材,个别的课程可能列出两本教材。教材一般选用最新出版的、权威性较强、作者知名度较高的精品。除教材以外,教师在教学大纲上还列出一些参考资料,如学术刊物的名称等。
英国大学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在开课时分发给每个学生。所不同的是,列出的教材均属于参考教材,一般有2~4本,也是各学科的最新版本,作者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参考教材在学校书店至少能找到其中的一本,其他也都可以从图书馆借到。除教材以外,教学大纲也会列出大量的参考资料目录,包括期刊杂志,经典的论文,以及一些相关机构的网址,包括法规制定机构、行业监管机构、重要财经新闻媒体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大型公司的网址。教师按照大纲的教学进度,还会随堂发给很多资料,包括重要的论文、报导、商业案例、例题、课件内容以及其他有用的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国外会计专业课教材并不根据某个准则制定机构或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法规编写。教材的学术性较强,不同的作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某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整个内容体系的安排。但是,教材的总体质量确实很高,内容非常严谨,语言文字精练通俗。精品教材一般会不断修订出版,及时更正差错,补充新鲜内容,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3 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的特色
(1)注重实习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在美国麦克布斯商学院会计系和UIUC会计系开设的课程中,我们都看到了实习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学时安排。学生通过在公开、私人企业和政府机关会计部门的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层次的实习还包括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美国商学院的实习不属于“走过场”式的例行公事,它要求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实习结束要做出总结。有些情况下不是单纯的实习,而是让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完成的
项目。英国许多大学的商学院都与一些企业有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2)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国的会计教学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课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教学大纲可能已经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教材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文献资料。教师在课堂的授课内容是对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归纳。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堂上就会不知所云。英国大学本科会计课程的授课学时并不太多,比如“会计实务”课程,可能每周授课3个学时,但辅导课(Tutorial)的学时却有4个。辅导课分组开设,因此除主讲教师外,还要配备辅导教师。辅导课往往针对作业(Assignment)或综合练习(Coursework)。导师指定某个学生主持,自由发言,再由导师点评。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参与课程就达不到效果。辅导课也有助于教师把握每个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美国和英国的大学都经常组织讲座和研讨会。除由教授主讲的学术性讲座外,还要邀请一些企业界人士或监管机构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英国大学的自然班往往又分为许多学习小组。有些作业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例如,专业课教师可能将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由小组成员在某次课上用30分钟时间轮流登讲台,用课件演示并加以讲解(Presentation)。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最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为该组成员打分。这种方式既需要合作精神,又锻炼了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
4 考核方式的特色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制定了考核的时间、形式与计分方法。不同教师的考核形式和计分方法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美国沃顿商学院“审计学”的考试成绩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计分;而“购并会计与复杂财务结构”课程的成绩则是课堂测验(5次)、小组课题、课堂表现和考勤四项内容得分的综合。其中课堂测验占2/3,小组课题占1/6,课堂表现和考勤占1/6。英国高校的成绩评定与此类似,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50%,由作业、综合练习、课堂测验和课堂讲演的成绩共同构成。期末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50%。这种计分方式使美英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较强的相关度。如果平时不用功,则很难通过,更不可能拿到高分。
5 学习资源利用方面的特色
总体上,美、英大学的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先进。学习资源中心(Learning Source Center)或图书馆的电脑和网络系统相当发达。东伦敦商学院的公用电脑数量几乎可以满足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学生的使用需要。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完成图书的检索、存量查询、预定和续借手续。除节假日以外,图书馆24小时开放。校园网络及时向全体师生各种学术和其他相关信息。美、英各大学的网站信息量十分丰富,几乎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教师授课所需资料的复印必须无条件满足,并免费分发给学生。投影仪和幻灯的使用比较普及,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则因校而异。
二、国外会计本科教学可供我国借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调整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体现在会计教育目标设定的问题上。美、英国家的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寻找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要从目标设定这个视角加以审视,即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美、英大学会计教育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与其对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大学的会计教学能够培养出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人才,会计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英国的商学院尽管对海外学生收取高于本土和欧盟学生2~3倍(曾经高达5倍左右)的昂贵学费,但申请者仍然络绎不绝,学生看重的就是良好的就业前景,这又使英国教育事业成为支持国民收入的又一大产业。
我国的会计教育与职业界之间比较缺乏经常的、固定的联系,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证制度的经常化和普遍化,各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可以说越来越接近于职业界对会计人才需要的标准。但是,沟通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需要疏通渠道,经常进行。这样,会计教育的目标才能及时得到调整和校正。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2003和2004年了《国际教育准则》1―7号(IES1-7),要求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实施。这套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在对会计师的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和实务经验要求方面的界定,对中国会计教育目标的设定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发现了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却迟迟不肯做出变更: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必要的课程可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最终被放弃;再者,开设课程的先导课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干脆没有强制的规定。
(2)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国许多高校可能开设了与美、英国商学院名称完全相同的课程,但是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陈旧,授课要点不完整。教学内容大量侧重于对规章制度细节的解释,忽略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建立,忽略了会计的基本逻辑与终极目标。当然,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在教材建设方面应该具备国外所不具有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又有可能成为劣势,例如如果指定的材存在内容陈旧而更新速度慢问题,则难以满足教学的实践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对职业会计教育应包括的内容是:①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②组织和企业知识:③信息技术知识及胜任能力。对每项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也都有详细的目录(参见IES2)。这个标准的确定很值得我国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加以借鉴。
(3)教学方法方面。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方面是很多的。目前,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技术层面落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
大行其道。常说重要的是给学生捕鱼的网,而不只是那条鱼,但问题在于教师可能也没有那张网。这完全不能归咎于教师个人,因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丰富教学方法的采纳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指出,职业会计师所需要的技能包括智利能力、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能力、交际和交流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方面(参见IES3)。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国际教育准则》导言中明确提出了鼓励会计职业教育者“使用一种广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料库 词块 学术英语 结构特征
一、前言
词块现象早在19世纪就被语言研究者关注,Ellis于1893年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词块”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语言研究的发展,词块领域相关文献、成果层出不穷,很多语言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词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如:词束、词丛、程式序列、预制块等50多种。与此同时,语言研究者们还在研究过程中对词块进行了不同层次和范畴的分类。与给词块下定义一样,对词块进行合理分类也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不同语言学研究者从词块的频数、词块的亲疏程度、词块的结构及功能等角度进行了不同尝试。在对词块的众多分类中,Biber(1999)的分类方法被认为是较为全面且被广大语言研究者们采用的一种。Biber从结构层面将词块分为7种主要类型,各类型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种子类型;功能层面上,词块可被分为:立场、组篇、指示和会话词块4大类。Biber突破了仅从单一角度对词块进行分类的局限性,开创性的采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使研究者们对词块的认识和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思路与讨论
本研究将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 中的大学英语4级ST3子语料库中的所有四词词块。研究表明,四词词块在数量上较具代表性,更能体现学习者词块水平。本研究先通过Antconc这一工具中的Cluster功能提取所需词块,然后,本研究从结构方面对四词词块进行数据分析及分类,最后找出深层次原因。
三、分布特点及原因探析
本研究从结构上采取Biber(1999)口语会话和学术语篇中最常用词块的分类方法,得到了如下的分析结果:
在这12种结构分类中,数量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在所选词块中出现频率最高,原因是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作文选题一般是让学生发表观点,阐述问题以及论述,比如important for us to,do my best to。这一点完全符合大学英语四级对学生写作的要求。
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这些介词短语在作文中充当连接词、副词等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逻辑性强,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是一类必备词块。
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位居第三。这种类型的词块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描述,或者对某一现象进行阐述。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
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的词块中出现频率为第四。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中,it是先行词,在词块中没有实际意义,仅仅充当先行词作用。这类词块在文中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定性,或者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介词短语+内置of短语片段使用数量为倒数第二。这类词块出现在现象作文开头,用来表达现象出现的背景。从这类词块的使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文时,忽视了背景信息的阐述。
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词块中的出现频率仅为1。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大学英语写作者在写作时很少使用被动句来突显文章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学习者在写作中对被动句以及复杂句的掌握不够。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CLEC中ST3的四词词块进行检索、整理及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动词性词块,所占比率为65%。在四级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就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因而,动词性词块的使用正好从一方面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符合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很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其次,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21,所占比例为12%,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另外,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18,所占比例为10.29%,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三。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出现频率最低的是“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其出现频率仅为1,这说明,大学生避免使用结构过于复杂的被动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被动句使用缺失。
五、教学启示
学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学术英语水平的制约,而学术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词汇储备及语法构架,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如何恰当的使用各类词块将学术概念、观点客观准确的传递给外界。因此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着力提升大学生词块使用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7年,美国糖尿病(DM)学会提出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概念。随着人们对糖尿病危害认识的提高,作为糖尿病前期病变的IFG近几年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最近美国DM协会又将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下限下调至5.6mmol/L,导致其患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但切点下调后患病人群的病变及代谢特点,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尚缺少理论依据。
IFG往往与多种代谢紊乱并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了解老年IFG人群颈动脉病变发病率并对老年人IFG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科2009年5-8月查体的人群>60岁共1956例,按照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空腹血糖≥5.6mmol/L)共检出IFG患者172例,其中男105例,女67例,年龄60-78岁,平均(69.1±8.0)岁,随机选择同时段来本院体检的糖耐量正常的老年人1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64-78岁,平均(71.1±6.0)岁。两组病例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斜体>0.05),两组均无糖尿病史。
1.2 颈动脉超声检测 采用惠普HP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MHz;依次观察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情况;每侧颈动脉测3个点,交叉点最厚处为一个点,向下1cm及2cm处各为一个点,双侧共测6个点取其平均值(平均IMT)及最大值(最大IMT)。IMT标准为1.0mm<IMT<1.50mm判断为IMT增厚;突出于内膜表面的单发或多发性病变≥1.5mm判断为斑块形成,并根据超声形态学分类分为:①规则型斑:以扁平形斑多见。表面光滑呈弧形突出于官腔,表面纤维帽呈细线状中等水平回声;②不规则型斑: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表面回声不连续;③溃疡型斑:斑块表面纤维帽不完整,局部组织缺损[1]。彩色多普勒观察官腔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双侧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斜体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斜体<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FG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 IFG组平均IMT、最大IMT、斑块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见表1。
2.2 两组检出斑块类型的比较 IFG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共59例,其中多发性斑块为32例,占有斑块患者数的54.24%,对照组有斑块患者仅为25例均为单发。从斑块形态学上看:IFG组规则型斑12例、不规则型斑29例、溃疡型斑18例;对照组24例均为扁平形规则斑,仅1例为不规则斑块。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按照1997年ADA诊断标准,IFG的糖尿病年转化率为5.1%[2],IFG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具备代谢综合症的基础病理特征,且已具备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指标[2-3]。本研究使用2003年ADA、IFG诊断标准(空腹血糖≥5.6mmol/L)经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IFG组的平均IMT、最大IMT、斑块检出率均大于对照组(P
本组资料反映出老年IFG患者已出现颈动脉硬化,其病变以IMT明显增厚、斑块多发及斑块的不稳定为特点,斑块发生率为22.1%。说明炎症过程在IFG阶段已经启动,最近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炎症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很重要作用,因此IFG阶段给与早期干预治疗是完全必要的。针对IFG阶段已经出现的炎症反映,本试验研究的开展在IFG阶段预防糖尿病的干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胆固醇防止指南》中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IFG进行强有力的综合性干预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防治其介导的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8-169.
[2] 杜群,石福彦,丁奇龙等.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23-226.
(一)自我观察法-一种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早期的会计学家们认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会计工作的直接经验。会计学既然是一门研究会计工作人员经验的科学;因而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而此种方法又必然只能采用主观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来完成。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后来受到许多批评。因为各个研究者的主观主义的观察结论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带有许多偏见;另外,这种方法还会对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加以排斥。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难以得到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方法论所取代。
(二)实用主义方法论思想。由于早期会计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会计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就不能真正解决人们在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会计学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实用主义会计学。当时的一些会计学家们认为,会计学应当研究会计的功能,强调会计学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采用了描述法、归纳法、演绎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和实验法等。虽然实用主义会计学并没有完全放弃自我观察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会计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会计实践与环境的关系。实用主义会计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填补了自我观察法的不足,而且推动了会计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法学、会计心理学、行业会计学、甚至计算机会计学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会计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三)以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行为主义会计学。在会计学研究中引进实证法,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家詹森倡导的,是与行为主义会计学相配套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会计学坚持以被观察到的,可以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分析的行为作为会计学研究对象。这实质上是把布里奇曼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会计学研究。在会计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方法,可以对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做出更为客观的解释和预测。一切会计研究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不能经过实证的会计概念、准则和理论都是不可取的。会计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方法已经是世界性潮流,有许多优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会计学更加切合实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会计理论,有助于检验和发展已有的会计理论。但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其局限性。实证方法无法对会计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做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从广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与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提到的经验研究是等价的。从狭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分支。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理论的实用化。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和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广泛开展实地研究,这是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以组织行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合乎逻辑的发展。北美管理会计研究已逐渐从规范研究转向多种描述性方法的使用,主要运用分析、问卷调查、档案资料和专项实验等四种方法。与北美管理会计实证研究中大量使用经济学理论相比,欧洲的管理会计实证研究更多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社会因素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多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值得我们分析借鉴。
(四)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方法论的会计学。在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方面,有部分会计学者走的是一条与行为主义会计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强调会计人员意识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会计行为中的“元素”,认为应当自由、公正地描述会计人员的直接经验,而会计人员的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完整的经验如果按实证法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这种从另一角度来强调会计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受物理学中场论的影响,会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b=f(e,p)为函数,发展了对会计人员的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推动了会计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会计人员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会计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当然现象学的方法和场论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采用这类方法是否取得成功及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断的。
(五)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会计学。现代认知会计学主要以信息论来解释会计工作。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会计学探索人们会计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用信息论的观点对会计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会计活动过程,确实是会计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把社会化的会计人员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以信息论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会计学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会计行为的活动规律。
(六)以整体论为主要方法论指导的人本主义会计学。当行为主义会计学步入极端机械论的后期,一种旨在研究会计人员及会计工作的人格和价值发展的新学派-人本主义会计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他们不仅反对行为主义会计学把会计人员视为刺激-反映机器的观点,也反对意识经验学派把会计意识经验还原为会计人员的原始驱动力或基本防御机制的观点。在哲学指导思想上,人本主义会计学认为会计行为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概念和方法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会计活动。它更加注重对个体会计活动的研究,力图使每一个会计个体的活动得以健康和充分的发展。我国会计管理活动论就具备这一特点。人本主义会计学不仅不排斥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还扩大了原有的会计研究范围,以便解决过去一直被排除在会计学研究范围以外的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的价值等问题。人本主义会计学显示了一种要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加强自身体系的愿望。
二、当前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现状与问题
纵观会计学的发展历程,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演化,产生了质的飞跃。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会计学由于研究方法和认识手段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从会计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会计学研究仍然是“欲速则不达”。即使指导思想正确,研究方法得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研究目标、对象和范围,会计学研究的结果仍然会出现一些“以偏盖全”、“以点代面”的结论,如“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工具论”、“会计艺术论”等都是如此。
时至今日,会计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会计学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的研究似乎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有关会计准则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会计行为的研究则侧重于会计环境影响的探索;各种具体会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至于对一些重要会计问题的创造性研究看来困难更大一些,正在寻求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会计学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着研究,最终目标是想弄清楚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工作以及会计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但需要强调的是,实证分析的方法目前被大家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它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很有效的,但它并不能代替整体分析。会计学研究中整体分析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整体分析需要反复研究法,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或实证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就是对会计工作中个体的研究,在采用演绎法时也应当慎重,一般规律有时并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对每个具体会计问题的研究有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个体、具体的会计问题,但解决这些个体、具体的会计问题仍然需要采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而言仍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常常是同时并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会计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会计学研究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有的研究工作。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可能用某种简单化的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寻找当前大家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并运用到会计学的研究工作中去,是当今会计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的会计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从事会计学研究的人才从总体上讲还是缺乏的,而他们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也显得单调。我们重复性的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滞后型研究多,超前型研究少;传统方法多,新方法少;介绍国外的多,借鉴研究的少;政策性研究的多,学术性研究的少等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会计学研究还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和行政长官意志的特点。
三、在会计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构建新的方法论
会计学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它决定着我们的研究目的和达到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会计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史已经提示我们,会计学研究方法论应当是成体系的,这个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会计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会计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会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会计现象,首先要对会计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会计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代替具体的会计研究工作,但是具体的会计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会计学研究有了正确的科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会计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者内在和外在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会计学研究的微观阶段之后,即分析性研究之后,会计学研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即综合研究的趋势。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除了受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影响之外,还应当注意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突变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会计学,但对会计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正是由于会计学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就更需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会计这个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当然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并不能代替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会计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构建符合会计学科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会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问题。可以说会计学研究已经涉及到会计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方面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财务会计的研究方法就与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有较大差异,研究一般企业的会计问题的方法就与研究上市公司企业会计问题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与具体问题的研究相联系的。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绝大多数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数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管理学的、统计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法学的、逻辑学的、甚至物理学的、美学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对个别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综合研究,归纳总结出各种会计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会计学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处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当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会计学成为一门既有自己比较完整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体系,又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具有更为广泛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更为显著的现代社会管理科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会计研究,研究思路必须清晰,而且在研究问题时应当注意体现以下一些基本要求:1、系统相关性,即我们在研究某一会计问题时,要始终把会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2、成果应用性,会计研究的定位应介于纯粹的哲学思想和纯粹的操作手段的层次,它是一种既带有哲理性质又带有操作特征的方法哲理探讨。3、层次分明性,会计研究应始终注意体系建构及研究过程的层次性,既力求做到逻辑严谨,又力求做到层次分明。
在会计学研究方法论中,无论是采用规范研究法,还是采用实证研究法,还是采用其它类型研究方法,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决定采用哪一类型研究方法,甚至应当是各种方法同时并举。因为各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解决会计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对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厚此薄彼,更不能说某某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而另一类方法是不科学的方法。各种研究方法只要用得好,认真地去做,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如果做得不认真,再好的研究方法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我们既需要会计学的实证研究大师,也需要规范研究大师,更需要能将各种研究方法综合全面应用的会计学研究大师。如果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无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都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就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比如研究会计目标问题,就不能泛泛地说会计目标应该是什么,而应当研究中国的会计目标是什么,其它国家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中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中国私营企业的会计目标又是什么?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不要先入为主,夹杂着太多的主观价值判断,或单纯为政策寻找答案。研究是为了发现规律,寻求真理。当然在研究中也应当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发生,采用某种规范研究方法研究某一会计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这不能说是为研究而研究。只有那些做了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发表一些文章而评上职称之类的,才叫做为研究而研究,这类研究应当限制并加以反对。
会计学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会计学方法,这一点要搞清楚。对于各种会计方法的分析和应用,当然也是会计学研究中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比如对管理会计中某些方法的应用,是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还是采用新的,甚至是创新的研究方法就值得仔细推敲。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使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延伸,研究本身的成本也不会太高。而采用创新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是革命性的,研究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将会彻底更新。
在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绝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他人的研究方法。就拿实证会计研究法来讲,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素质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会计学者那样去验证一些我们本不需要验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汤云为,薛云奎。中国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1998,(9)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
[4]李明。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与实证会计研究-兼评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j].会计研究,1998,(5)。
[5]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93-02
当前,会计作为一门国际化的“企业语言”已经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成为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之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我院在商务管理、物流管理、保险、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非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如何更好地完成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建设情况,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情况做出评估,旨在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优化,促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是会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就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讲,面对的教学对象可能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所学专业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突出这个差异,在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做到:定位准确、适度灵活。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不能体现两者的差异性。一般来讲,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会计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会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做到能干、会干、干得好。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而非生产会计信息。
2.教学内容繁杂。教学内容是会计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从实践角度来看,对于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个高校并没有统一的尺度,基本靠任课教师的职业经验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对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删减版,并不能有效地体现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之间的差异,不能反映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对未来职业产生的不同需求。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会计学的教学方法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模拟实训+教学实习”的模式。对于会计类专业学生来讲,通过这三个过程的学习和锻炼,基本能够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果就是教师很难了解学生到底听懂与否,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学效果如何。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但它忽略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完成课堂讲授任务之后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开展教学模拟、小组讨论及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而像模拟实训、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有选择性的进行。
4.教材选择困难。目前,高校会计学教材一般选择《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或《初级会计学》的比较多,也有的高校直接选择《会计学》作为非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在市场上种类繁多,看起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如果拿来比较的话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编写结构大多遵循“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分析”的模式,将理论置于教材的前面对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技能、帮助会计专业人才的掌握会计基本知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初学者和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相当于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强加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头上,这样势必会影响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相符的。
5.教学评价体系善待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两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平时的表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加权求和。例如我校会计学考试课程成绩计算公式为:学生的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一方面平时成绩占比太少,另外一方面期末考试基本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缺少具有灵活性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创新能力,也不能检验实践能力。而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以学生评教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付出。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 明确教学目标的标杆地位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会计的基本会计处理模式,明确最后的会计信息是怎样产生的,而不是熟练掌握这些信息的具体生产过程及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承这一会计教学目标,即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力争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学的认识原则和方法,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阅读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二)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因地制宜”的基本教学原则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应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将专业知识融入会计教学内容中,着眼于非会计专业的“个案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简单生成。例如,对于保险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掌握基本的会计概念,还应结合金融企业的运作特点,了解金融企业和一般工商业企业在业务处理上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
1.采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可以既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配合会计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通过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场景,运用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企业建账到各种会计档案归档的一系列会计基本工作的处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找出理论的不足,反过来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生,实现实践和理论教学相长。
2.引入口诀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会计学的理论相对其他经管类学科的理论更加枯燥,导致很多学生记不住,也理解不了。为此,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部分会计口诀,如“记账规则之歌”、“会计核算方法”等,另外结合课本的知识自己编了一些。例如,在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笔者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会计理论并不多,12345678要牢记。其中1指会计的概念,2指会计的2个基本职能,3指3个会计等式,4是指4个会计基本假设,5是指5个会计计量属性,6是指6个会计要素,7是指7种会计核算方法,8是指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同时,笔者将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三可一相关,及实谨慎重要先”。这8点基本包括了会计学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了这些口诀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做到事半功倍。
(四)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适用性
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但是能够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编制的会计学专业教材较少,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于会计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应适当增加体现不同专业特点且实践性较强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会计知识分析和处理企业通用业务,又可以熟悉一些具有专业性的业务的处理,使通用性和专业性有效结合。
(五)改革评价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这门课程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为以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所以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时,不能简单地以期末卷面分数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而应由期末分数论改为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的综合评价。例如,通常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提问、分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论文写作等形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课程考核,建立了广泛的绩效评价指标。在不弱化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理论服务实践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但是不能搞“拿来主义”,直接照搬。要正确处理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差异,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会计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通过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现代社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必然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大背景下,许多高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如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统计、 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在长达十多年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交流中,我一直在思索着。我认为,“结合专业特点,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是一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之本的《会计学》教学改革思路。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和应用会计。培养“懂会计、用会计”的高素质人才是它的教学目标。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让非会计专业学生熟悉会计专门语言,了解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旨在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为其经营管理服务。
1、把握《会计学》课程和其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学习会计学对其专业的意义,突出会计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热情。
2、引领学生会计入门,熟悉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方法,为后续的会计学习奠定基础。
3、让学生认识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程序,为其学会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做准备。
4、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未来竞争能力,为将来就业和创新服务。
5、应用会计信息为经营管理服务。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业绩评价和资金预算,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等管理决策服务。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
在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设定为四个层次,把握每个层次的教学重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内容设计
(一)第一层次:会计入门部分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同学是作为《会计学》课程的初学者,在这之前他们从未接触过会计,因此引领他们走入会计的大门是《会计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会计入门部分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非会计专业同学要在短时间内对会计这个专门语言有一个整体认识,并树立起他们学习会计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会计目标和职能的引领下,从会计对象出发,介绍会计六大要素到反映这六大会计要素之间恒等关系的会计等式;再从会计科目出发,到账户,最后具体介绍借贷记账法,包括它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的过程和试算平衡。
(二)第二层次:会计实务部分
以一个会计循环为例,从输入信息的会计凭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会计账薄,到最后输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对非会计专业同学,这部分的教学应淡化凭证填制、账薄分类、登记、审核等具体的操作方法,重点把握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结构,突出会计报表反映的具体会计信息,并引导他们怎样通过凭证、账薄和报表来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会计信息,让学生学会利用会计信息来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
(三)第三层次:财务会计部分
目前的《会计学》教材的财务会计部分是按照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来介绍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方法,对非会计专业同学来说,这种介绍方法有一定难度,专业性太强,比较难懂。我们可以以一个具体单位的一个资金运动循环为例子来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如,以甲和乙两人共同投资的一家果酱厂为例,从果酱厂最初资金筹集开始,经过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以及生产原料的供应过程,到加工生产和销售过程,最后利润形成及分配的整个资金运动过程,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果酱厂每一个过程的具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学生可以饶有兴趣一环扣着一环地学习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另外,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在财务会计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增添一些新的知识和元素,比如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知识可以贯穿于整个业务循环的讲解过程中。或者,我们可以在具体每一个业务过程中,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比如,筹资管理、资金耗费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资金预算等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非会计专业同学的知识面,更让他们明白学有所用是《会计学》这门课的宗旨。
(四)第四层次:扩展知识部分
如何在《会计学》课程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会计的热情和兴趣?扩展知识部分是一种很好的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它的运用更为灵活。如非会计专业同学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报表分析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在介绍完《会计学》所有的课程内容后,专门开设一个会计报表分析专题,结合具体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取并分析会计报表传递的信息向管理决策服务。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合多年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结合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提高《会计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上好第一节课,强调《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第一节课,老师要向学生介绍会计与经管类专业的内在相关性,突出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根据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特点、目标和任务,把《会计学》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以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告诉学生,让学生对《会计学》教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2.把握每一节课的授课重点,要求学生当堂课的内容要理解清楚。对非会计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地把《会计学》内容的每一个重点章节以专题的形式来展示,同时每一个专题之间又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每一个专题开始的多媒体页面上归纳出重点的知识点,并用颜色标识出难点,并要求学生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要当堂理解清楚。
3.运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是一条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之路。根据专业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之前,精心设计好精简的、趣味性的、有代表性的小案例,起穿针引线作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或者在课堂中运用与与会计学的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使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讨论相互融合在一起,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切实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差异化教学,突出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例如,对同一内容会计报表这个专题,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授课方法不同。会计专业的同学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因此,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是其授课重点。而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对三张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强调会计报表的应用和分析,每一张报表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一张报表各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具有什么作用。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会计学》实践教学
会计的本质源于实践,《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在编制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大纲时,应当充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时,处理好实践教学的课时与课堂授课的关系。其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从账务处理程序中把握会计核算的内在规律,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学会利用会计信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财务会计部分例举的具体实例,除了上机模拟从凭证、账薄至报表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还要组织学生对生成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讨论,读懂会计报表所传递出来的直接和间接的信息。最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来分析它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对整个学期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做个综合总结。并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会计如何作为一种专门的工具,怎样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一、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既不可依据精英教育的模式为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培养专业研究人才或者高层次管理者,也不能只抓学习者的具体操作技能。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相当活跃,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鉴于此,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当将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致力于为中小型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咨询行业等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全面展现出当地高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之原则。这些会计人才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之后,应当逐步成长为财务主管、财务部门经理、财务总监甚至企业家,这就需要他们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
(二)会计学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毕业生应当依靠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传统的会计学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工作早已脱离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陈旧范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创新等诸多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同时也是一名素质过硬的财务会计人才一定要具备的管理能力。鉴于此,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一定要全面掌握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在保持目前特色的前提下,把会计学置身于管理学的背景之下,把会计学相关业务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要从会计技能教学抓起,不断提升学习者们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的能力,全面发挥现代财务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的预测、决策、纳税筹划和筹资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要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我国中小型企业较为活跃,其中家族型企业占据了一定比例。因为成本效益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分工不应过于细微化。会计学专业人才不但需具备胜任与会计学有关的岗位的各项技能,而且还需具备更高的适应于多个岗位的综合素质。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对会计核算体系相当熟悉,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对信息实施加工、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范,能够运用资本预算、业绩考核以及投资决策等多种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当然,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相当灵活,其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往往会发生持续的变化,各类新业务将持续发生。所以,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要求学习者不但具备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具有相当强的专业辨别和判断能力。为实现这一宽口径和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应当积极适应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合理地增加与调整有关的课程设置。例如,可以增加设置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课程,开展会计学专业知识竞赛、会计学社会调研以及会计学学术研讨等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会计学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指教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具体的实务教学,还能开展一定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型高等院校更为关注会计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会计学科研工作之目的在于健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鉴于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怎样把新知识转化成为学生们能够实实在在掌握与应用的知识,而且把自身的学习研究所得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管理内容之中,进而实现学术研究反哺于实际教学的目的。高校要积极鼓励应用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教学,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研讨等形式介绍给广大学习者,从而让学生更加及时地了解目前会计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是切实实现会计学理论研究成果反哺于实际教学的重要基础,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切实制定出合理的教师人才培养规划,致力于推荐各位会计学骨干教师到其他高校甚至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硕士与博士学位,注重引入具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当然,还应当积极指导会计学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开展挂职锻炼以求拓展其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力度。高等院校会计学教师要依据执教课程的主要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讲课方法,大力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强度。在教学中应运用自主授课、案例讲授、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回答,多为学生讲授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鼓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正确答案,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嵌入式实训。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的具体经营环境融入到实训教学之中,学习者能够切实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状况、企业的法务环境、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性质以及内控政策等,并在此前提下实施财会业务的办理,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其更加积极地思考与规划实训的具体步骤,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模式的实训课不仅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会计学业务处置能力,还能提升其岗位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且实现本校课堂教学和具体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以求实现培育实用型人才之目标。三是改进实训方式。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地采取互动化和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财务手工实训材料尽可能地和财务电算化资料之间进行对接。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真实的会计资料,从而让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有更加明确、直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实训教学的成效。
(三)建立柔性评价体系以验证教学效果。为保障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成效,要形成学生、教师等两方面的教学质量内控机制。例如,在检验实践教学成效上,应结合具体实践方式之差异,分别采用不一样的评价体系。会计模拟实验的具体成绩评定要将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所考察的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平时学习表现和自学状况;实训成绩重在考核实验的成效,校外实训主要考核实训日记、调研报告的质量。对会计学专业教师所实施的考核则涵盖了教学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考评等内容。此外,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所进行的考核是根据学生对教师所作出的客观评价、学习者实训教学之后所取得的成果等来进行的。
三、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实效分析
通^实施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在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会计学课程体系建设、会计学教材建设、会计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会计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可以对外推广应用的新型体系,并且获得足够有效的经验,以对我国同类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来说,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实效包括:一是提供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现代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新型高素质实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二是通过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一整套能够供同类型高等院校加以借鉴的现代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三是立足于会计学专业管理机制改革以及会计学管理机制建设实际,形成能够体现会计学专业教育特点的现代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交一系列有关的会计学专业建设总结材料。会计学特色化专业应当具备以下鲜明特点:服务能够体现当地性,强调为本市、本省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应当显示出多样化、实用型的特征,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化、规范化以及职业化等特征的现代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出实践性,也就是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习者的具体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要展现双师型的特点,致力于建设精通会计学理论并且擅长于会计学实务的新型会计学专业教师团队;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应当展现出自主化的特点,也就是强化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不断引领与培养学习者们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之能力;在会计学专业的辐射作用上要展现出示范性,也就是要努力在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当中发挥出积极的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会计学专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立足于开展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使会计学专业教育质量得到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规模、质量以及效益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新的突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得到持续提升,专业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推动会计学专业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S
参考文献:
[1]丁谦,孙金洲,孙建,敬震海.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key words: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method research
[摘 要]经济快速发展,使许多经济管理、金融和贸易等与经济相关的非会计专业越来越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中的重要性,许多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但是,硕士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信息化的浪潮,对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为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已经受到除专业会计人员以外的各类经济管理人才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学历教育中的会计学课程也受到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青睐。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硕士论文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掌握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 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目的应该是能够读懂报表、分析报表、运用报表。至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则不属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关注的范畴。然而,在当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一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长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及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使得会计学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地等同于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也一味地满足于死记硬背某些结论,忽略了所学专业的特点,难以把握会计对各非会计专业的作用,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而论会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显然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会计学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一般是教材,而目前已经出版的会计学教材基本上是会计专业教材的减缩本,其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大。过分注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介绍,而涉及会计信息分析与利用的内容很少。如果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这种教材,那么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自然而然就放在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会计核算方法的详细介绍上了。显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其侧重点不应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而是要学会对会计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利用。因此其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是会计报表。而实际教学中会计报表内容只是粗略地提及,谈不上详细讲解及其编制。学生对报表也只能是模糊不清,根本弄不清报表数据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即按目录从第一节讲至最后一节,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听取老师事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只能是“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试点。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大多数教师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其实只是单一地运用ppt,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技术。学生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教学方式。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教学法、网络技术及相关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涉及。这无疑降低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从因材施教来看,非会计专业教学应采用不同于专业会计的教学方法。
--> p>
(四)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财经类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而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的教学误区。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根本没有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即使个别高校有会计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分配的学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很多学过会计学的学生,根本没见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实物。由于缺乏会计实验的具体操作环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理解会计实务,这显然使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推动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学教学发展。
(一) 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同时还决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目的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能读懂这门商业语言。成为一个好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如同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一样,都是作为一个工具为以后的工作服务的。因此,会计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引导学生去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掌握哪些会计知识。后者是通过一系列的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好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引导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懂得利用会计信息化技术获取会计信息,并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提高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二)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专业特色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应首先保证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硕士论文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加入适当的专题,将各专业的业务特点在会计上的反映做一个专门的介绍,例如,在给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讲授会计学时,可重点突出对收入准则的讲解等。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做到了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内容安排上应突出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因为非会计人员看到的会计资料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反映报表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增加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考虑到当前的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应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融入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传统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也了解现代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三)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设计制作一些电视录像片、计算机课件等,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掌握有关内容。例如对会计对象的介绍,既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片来介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使得学生全面了解供、产、销过程,这样更容易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可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例的讨论和教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所学的会计知识,并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感受到会计就在身边,从而对会计学学习产生兴趣。当然,采用教学案例法并不是要放弃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应以会计理论教学为主,会计案例法为辅。会计理论中穿插会计案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增强会计学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答疑、质疑、讨论等.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把教案、网络课程录像、会计软件等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随时查列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四)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验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学科,因而会计学的实验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会做账,而在于熟悉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从而学会利用会计信息。因此,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实验中,教师应通过对实验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学生能完整地体验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会计核算结果出发去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或效益的技巧。有条件的高校可购置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体验会计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从而把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贯穿起来。此外,学生也可利用网络资源,登录一些在线会计网站,免费体验在线会计的方便与快捷,以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学会利用网络会计信息。
三、 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先导课程,也是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硕士论文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该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
-->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内容抽象、专业术语多,核算复杂,规范性强、灵活性差,给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是教师硬着头皮讲,学生耐着性子听,稍有疏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而言,则是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以多媒体手段和实物演示为主,配合师生互动的方法。
根据会计学课程的内容,结合应用型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整理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首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下温习已学过的,预习本节课要讲的,以提问来督促,以检查所布置的练习来达到效果。然后,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讲解清楚,有文字,有图表,比较生动地将枯燥的会计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会计核算程序的讲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解系统有效,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其次,实物演示以增强感性认识。基础会计学中,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账簿、凭证等是最基本的概念。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事项的方法是要达到的主要要求,清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程序环节是基本的能力。为增强感性认识,购买相应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材料,并在教学中加以演示,以举例和实物讲解概念,直观地增加理解和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以增强动手能力。
为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编写涉及基础会计部分实习的实例,并尝试在教学中期穿插模拟。让学生模拟期初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 钟红英. 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3).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
一、国外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美国会计协会和美国政策会计师协会确定了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①由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89年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育是让学生准备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而不是马上成为职业会计师,就业前的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把终生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②第一,技能。终生学习所要求的技能包括沟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际公关技能。沟通技能包括流畅的文笔和口语能力;智力技能包括判断、分析和解决事务的能力;人际公关技能包括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第二,知识。知识要求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知识包括对会计职业有影响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的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包括组织的运作和结构,以及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会计知识”,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对会计的深入了解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准则的机械记忆上。第三,职业面向。职业面向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正直、客观、关心公共利益”等价值判断标准的能力。从美国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中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特别,在美国没有正规的实习。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实践教学一定的特点。其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课程实践,主要以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文章研讨等方式毕业论文题目,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第三,项目研究,探索项目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并深入地应用团队计划和口头报告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将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强调会计学专业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合作,将实务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引入课堂。
2.英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欧洲作为发展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之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也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而著称,并将理论研究较好地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形成自成特色的会计教育模式。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二是会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英国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实践。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大约只有课程内容的30%,讲解重点主要是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讲解各专题的新理论、新观点,列出本专题需阅读的参考
文献标。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当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实地考察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3.澳大利亚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对培养学生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组织系统中的职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其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具有的权利。这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学宗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的态度,即“渴望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发展与创造;愿意开始并参与变革;重视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中的事实、正确、诚实与道德的标准;承担责任、义务并主张权利;欣赏自己及其他的文化与风俗”。并且,强调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增长知识、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广阔的学科知识;清晰地交流与流畅地写作;拥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拥有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逻辑地推论和从观点中辨别事实。”④澳大利亚大学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的摘要紧密联系,有利于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特色塑造。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的,澳大利亚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学活动形式有多种形式,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Course)为主⑤。其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 Questions)、计算机实验室练习(ComputerLaboratory Practice)等形式毕业论文题目,当然,澳大利亚有的大学也可以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的实习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特别是硕士阶段,要经过一段的企业实习,这段时间有专门的辅导老师,然后通过一些课程的考试,就可以获得CPA(注册会计师)。 当然澳大利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美国有相似的地方。澳大利亚本国的许多学生都是PART-TIME的学习者,因此,学校也没有正规组织学生实习的时间。与硕士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4.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践,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案例分析以及相关开放性作业。例如,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会计问题建立会计准则等。另外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地训练⑥。学生通过参与一门合作教育课程加强学习的实践部分。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目的是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阿尔伯塔注册会计师学会(AICA)的支持下,实地训练课程卓有成效,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新手所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形式看,非常注重课程实践,而且学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项目研究、模拟实验以及开放作业等课程实践方法。事实上,国内大学经常采用这些方法,但是在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如,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观摩教师模拟的过程。因此,方法的运用偏离实践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从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看,具有多样性。对我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启发作用的应该是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s)。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在美国等真正实施学分制的国家,很多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其实践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对于我国的会计学教育来说,什么时候实践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第三毕业论文题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来看,较为充裕。在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教师授课的时间较少,而是通过作业,项目实践等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践时间。从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来看,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则更加充裕,有1-2年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因此,从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看,其实践教学时间多,对于学生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会计学的学生以讲授法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重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
第四,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看,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多样性的。在国外,建设基地的主体有教师个人、学校、政府。在我国常见的是教师利用个人关系建设的实践基地和学校建设的基地。加拿大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加拿大开设的合作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政府的资助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本科会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落实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基地。只要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①陈立齐.从死记到探索的美国会计教育.2004年10月24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会计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上的主题报告.
②陈录.我国本科会计教育.[D]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4,12:8-9.
③英国特色的三明治带薪实习课程[EB/OL] eduwo.com/hotnews/ukstudy/focus/files/mbNjGY5gJZc=.shtml.
④杨耀宇.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10:18.
⑤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66-7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新的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人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其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专业知识多、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日益丰富,科学理财逐渐成为各类经济主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将极大地促进人们科学理财思维的形成,逐渐成为大学生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设置会计学辅修专业,优化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科学的理财观。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要。
一、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辅修专业模式则能为学生提供满足就业需求的平台。学生可以综合其所学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辅修专业进行学习,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各种商业信息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理财观念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群体,其易模仿性和易接受性等特点使会计语言和理财思维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也在不断地渗透和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开设则能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基本的理财思维。使其形成科学的理财观,从而能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因此,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辅修专业应依附于已有的会计学专业进行设置。对于目前已形成的涵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已积累起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的会计学专业而言,依托其申请设立会计学辅修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在教育环境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学科设置逐渐体现出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等特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恰好适应了这一改革趋势。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开设将促进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的产生和研究型思维模式的形成。学习会计学辅修专业的相关课程,能够使学生们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和财富观。有助于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