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质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转贴于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校引导学生于在校期间获取实践能力和部分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1]。
然而事实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相关专业人才企业又非常缺乏,企业抱怨毕业生只知道书本上的东西,实际工作能力太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我国传统高校教育仍然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大多不够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环节设置比例很低,一般只占到学分(学时)的10%~20%,而国外高校却接近40%。忽视个性发展,轻实践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带来致命伤。
1.2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落后。
高等学校传统上的理论教学只看重考试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合格率,忽视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多数高校学生发现只要实践教学时出勤率合格,就可以过关。许多老师基于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常常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不加重视,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本科教学实践环节不及格率远低于理论教学环节。
1.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实践教学虽然内容来源于理论,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很大不同。由于本科教育面向就业,需要实践教学老师除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拥有专业实践的背景和经验,尤其是工程类的实践教学。许多学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甚至由理论教学老师来指导实践教学,而我国高校许多理论教学老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中间未曾经历实际的应用型工作,他们的经历和经验都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薄弱。
当前,许多高校共同认识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如只重视实践过程进行之中的量少面窄的抽查,忽视事前和事后的严格监控;强调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监控,忽视二级学院、系(教研室)的质量监控以及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作为“产品”又是服务对象的学生,对把控实践教学质量的参与度极低,等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必将不能得到保证。
2.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2.1转变观念,从行动上注重实践教学。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能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处。本科类高校应该从当年精英教育的光环中走出,向着为社会培养实际操作性的知识性人才的目标发展。而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与今后实际工作结合得较紧的训练环节,是宝贵的就业预演的机会,因此各高校应转变观念,在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抓好实践教学。如学校与企业协商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引进实践教学所需专项设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重等,从行动上、从根本上重视实践教学。
2.2加强实践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厂矿企业、各种中介服务公司等承担实际工作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二是在实践教学的部分环节。可以从校外聘请有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加强和充实指导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向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2][3]
2.3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日常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
在学校层面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这是实施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测量的依据[4]。各院校应围绕各自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水平和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管理层面上严格实施校、院、系(室)三级质量监控管理,按照各自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职责,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组织承担各种专项检查等。在实践教学准备(如实践教学标准、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等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实施(如实践教学纪律质量标准)、考试考核(如实践教学的考核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的操作标准)等环节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保证教学工作过程的监控与评估的顺利展开。[4]
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的反馈过程,也是教学质量监视、测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的获取是通过开展校内教学活动,从教务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中获取,形成由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纵横交叉的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外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学校、社会组成的实践教学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其建立的途径为,一是通过毕业生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中对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二是通过本行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其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相关实践教学提出建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拉近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如此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可达到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管理质量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赵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目前,全民健身的理念逐u深入人心,篮球运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也是他们业余生活中的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注重篮球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篮球运动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运动,避免在运动中产生损伤或意外,使篮球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秉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相关技能和思想的培养,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还需及时审视自身的教学情况,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帮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掌握正确、科学的运动方法,并能够通过运动认识到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与综合素质上不断提升自己,为自身在未来更加顺利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关键,只有当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作为支撑,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篮球运动虽然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热爱与欢迎,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篮球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事实上,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趣的体育活动,它表现出来了多方面的、强烈的运动乐趣,能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融入在运动当中。
在打篮球的过程中,运动者的情绪能够得到释放,这对于部分学习压力较大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放松方式,另外,运动员能够在打篮球时掌握许多技巧,虽然这些技巧的练习过程十分枯燥、辛苦,但是也充满了挑战,在掌握这项运动技巧后,都可以给运动员带来强烈的成就感,让运动员更加热爱篮球。而且,这些技巧不仅能在球场上发挥作用,同样也适用于学习之中,因此篮球运动不仅有益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学习的进步。在篮球运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难题,在通过不断的练习后,最终掌握技巧,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在学习上要像打篮球一样,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最终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解决难题。因此,教师需采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让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一项有趣且有意义的运动中来,这不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篮球,完成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体验篮球带来的乐趣时,能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课程时为学生穿插讲解我国篮球运动健儿的辉煌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或者,教师也可在体育教师内部举行篮球比赛并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球星们的激情,感受乔丹扣篮时飞翔的飘逸,感受奥尼尔的张扬,感受艾弗森过人时的灵巧,让学生们在观看时激动、兴奋。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民间的篮球比赛,让学生当裁判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篮球的知识与规则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助培养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理论基础,为其在今后的实践中做好充分准备。
二、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课时,大多集中在篮球运动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上,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掌握技术、战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竞技性太强,对于那些对篮球并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过于单调,这样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还需及时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地按照竞技体育的规则来要求学生,将篮球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例如,教师在教授完基本的篮球运动技巧后,可以教学生一些与篮球相关的运动,例如花式篮球,让学生能够感受不一样的篮球运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用小群体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结合,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对抗比赛时,能让双方的心理、身体都得到锻炼。另外,还可以多组织一些篮球比赛,防止把小群体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学生学习到的技能和知识都渴望得到展示,篮球比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比赛的竞技性还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实现篮球教学的多重目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篮球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篮球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使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各个学校还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从而能够在教学中不断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查,同时也应注重教学思想与方式的考查,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与研究,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其次,学校还需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为学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高校在招聘引进教师时,应当提高准入门槛,应聘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篮球理论与实际技能水平,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带领学生学习篮球技能、增长知识、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努力,只有认真研究、采取科学的措施,充分发挥优势,消除不良因素,才能使高校篮球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高学涛.浅析提高高校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1.23.36-37.
[2] 周敏.普通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综合评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70-71.
[3] 陈刘宝,刘坤鹏.高校篮球教学质量提高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15-116.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校的主要任务
高等院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其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教书育人,这是和科研院所与其他机构的根本区别。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考上大学进一步深造,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学学习,使自己成为真正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至于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关键:就是老师的指点。因为“名师出高徒”嘛!如果能够得到名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们往往就可以收到“胜读十年书”的功效。
正如大型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所示,抗日时期,西南联大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8年西迁昆明。1946年夏宜告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在西南联大: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在联大学习过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联大学生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既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同时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出现了一大批突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真是人才济济。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中的一大奇迹,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和经验就产生在昆明,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和予以借鉴。
二、课堂教学是普通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
在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从来都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其实要把一堂课上好并非易事。已故的北师大校长陈垣曾感慨,自己研究数月的成果有时还不够一堂课来讲。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讲了多年的中国新闻史,史实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上课前依然会认真准备两个小时,增加最新的发现与感想。
传道、授业、解惑,师之道也。西南联大师资阵容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其中有一批我国该学科的英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学术造诣很深,知识面很广,还有一批刚学成归国的青年教授,他们在国外师从一流大师,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因而西南联大的课堂教学是一流的。例如:周培源教授讲力学课自编讲义,经常自刻蜡纸,每次亲自将油印讲义带来发给学生。王竹溪教授讲热学时常在黑板上每一节标题后注上各种参考书上相应的页数,以便学生查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实,好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可以说也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教学大师。晏才宏之优秀,不仅在于他知识早已烂熟于胸,讲课时不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把原本枯燥的电路课讲得生动丰富,被学生们誉为“魔电”,课堂几乎场场爆满;更在于他淡泊名利,把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毕生乐趣。学生们称颂:“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有学生回忆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情景:“如何的精彩绝伦就不多说了,反正是在这之前,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学不大懂,但是经过那两个小时的讲解,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东西。他的讲解条理极度清晰,随便徒手画的电路图,导线像用过尺子一样的笔直。”他解题思路不拘一格,某堂课上的一道例题,他竟接连给出了20种解法,让学生从中领悟不同的思维方法。多数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讲,他却鼓励学生课上讨论,有不懂的随时提问,他有间必答,甚至会和学生展开学术争论。他常让学生上台讲题,如果讲得好,他带头鼓掌即使讲错了,他也总能指出其中的闪光点,重树学生的自信。如果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正确,即使计算结果错了,他都会照样给分,颇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风,他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因此,近年来,一些高校也逐步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改变教授忙于科研无暇教学的状况,一些高校还出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规定。如清华大学规定教师不给本科生上课不能当教授;广州大学规定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可能“下课卜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要作为一项基本制度。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盆还需要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它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所教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同时还要求教师真心热爱学生、做到为人师表,并且讲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只有钻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懂得多、才能讲得活。上好一堂课可能并不难,但要上好每堂课则非易事。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and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4.马洪伟.论合作团队精神.企业经济,2000(11)
5.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8)
6.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
7.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理工高教研究,2007(4)
8.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高校是培育各级专业人才的场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体制的标准。一所高校想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管理职责
明确教学管理的职责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四大板块组成,其中管理者的职责尤为重要,但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例如,校长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上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
1.制订教学质量方针
教学质量方针体现了教学、办学的水平。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的不同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会、国家、员工、家长等多方面的需求得到各种相关信息,加上学校校长的分析以及教师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到正确的质量方针。教学质量方针对高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针可以拟定为:以市场为风向标,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改革,用现代教学方法以及让人满意的教学服务态度,再加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回报社会。
2.明确教学质量目标
制订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时,可以依据教育质量方针以及多方面要求。确定目标之后,可根据需要向各个部门和教师转达,这样可以让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有更为明确的了解,比如需要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同时,在各级部门拿到教学质量目标后,发现其中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可及时纠正。这样,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一股为了达到共同质量目标而努力承担义务的风气。
二、优化资源管理体系
1.生源
选拔生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第一关。笔者建议高校对生源的要求不应只局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以此为依据制订良好的招生政策。
2.师资和管理者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互相学习,参加专业知识的讲座,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在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3.经费
在教育经费方面,学校大部分经费都是靠国家投资,但这并不代表经费是源源不断的。学校要做好经费管理工作,使经费的使用达到最优化,避免产生浪费。在保证教师优厚待遇的同时,高校不仅要优化人员利用效率,还要确保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优化学校的经费支出。
4.教学设施
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料,实验室中齐全的实验器材和完整的设备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高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质量监控系统。首先,高等学校的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很多,各要素之间联系复杂,构成系统的元素可以是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仪器设备。其次是系统的非线性,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多个指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提升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高校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常态化录播系统为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科学有效的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能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高校可以系统的建立每个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电子档案。通过组织教师回顾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授课过程的录制视频进行自我反思或集体讨论,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关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从而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各院系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院教师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听取相关教师上课实况,课后组织大家讨论、点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加强课堂监督制度
课堂监督制度是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手段。课堂监督制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检查以及督导听课制度等。其中课堂教学检查是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常规的领导巡视检查方法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弊端,效果也难以体现。常态化录播系统能灵活的提供方便,利于实施,可以有效的解决诸多现实问题。高校领导和各教学单位领导可以充分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功能,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甚至在办公室就可以随时抽查教师授课情况,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督导也可以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选择教室进行同步听课,如发现课堂秩序不好时能远程发送提醒通知,系统还可以为督导们提供讨论交流平台,有效的提高了督导听课的效率,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3.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于缺乏可量化的标准以及较为客观的依据,使得高校在教师各项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定等考核评价中,缺少课堂教学质量的因子,从而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日渐增长,直接影响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形势下,常态化录播系统的建设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平台。在教师评优及考核中,如申报教学优秀奖、十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教师,由学校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及其数据资源,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质量评价,评价意见直接决定评优等级或晋升依据。因此,充分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能够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4.利用常态化录播系统加强对学生课堂学风状况的检查与监督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尝试,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与本质之间关联的相对松散性,使得模拟实验教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功能,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
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
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4]王晓红.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一、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主要表现手段有:计算机机房的设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投影仪的出现等[1]。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媒体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初[1]。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引进,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计算机价格昂贵,技术更新缓慢,使得多媒体教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却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多媒体的兴起阶段,从2000年至2007年[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分推崇和依赖,自身技术水平落后,照搬照抄网上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和使用。第三阶段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结合使用阶段,从2008年至今[1]。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网络覆盖面的扩大、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的使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多媒体教学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一阶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趋于成熟。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综合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影像等,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变革[2]。具体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耗时耗力,对于高校紧张的教学节奏已不能适应。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课件,将课堂讲授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用占用课堂时间书写板书,提高效率。第二、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与课程有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深入的阐述授课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第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兼有声音和动画,手段多样,形式新颖,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生动活泼,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其两面性。高校引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注重形式和技巧,易忽视教学内容[2]。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等手段,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忽视了教学内容,将使课堂教学被嘈杂的声音和花哨的图片所淹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末倒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影响了师生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边书写板书一边观察学生接受情况,通过语言、语调、眼神、重复书写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3]。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多媒体的讲说和阐述中,使得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多媒体课件制作不佳,不注重内容更新[1]。很多高校教学工作者,为了减少工作量,使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或者是自己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的堆砌在PPT中,同一多媒体课件简单重复的使用很多年,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全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和意义。
四、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多媒体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规避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大投入,提升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硬件和软件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硬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各个高校基本实现了拥有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软件水平跟不上硬件发展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4]。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开发与硬件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学科网站等,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5]。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发展更新比较快,学校只有通过对教师不间断、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和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第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教学具有高效、快速、生动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3]。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四、制定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高校一般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太鼓励教师自行编制多媒体课件[1]。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高校应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教师自主开发优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之必然。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未来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玲,杨建荣.信息化下高校多媒体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
[2]陈华.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不足[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
[3]张红.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
质量监控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行动的管理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软件载体,为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质量监控提供了技术基础。
1 系统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B/S工作模式,前台使用PHP技术,后台使用MySql数据库。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B/S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运行维护比较简便。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
分为五个权限组,分别为:管理员、领导、督导、教师、学生。管理员: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设置、用户权限分配、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工作;领导:浏览和监督各种教学信息;督导: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反馈;教师:教学信息的采集和填报;学生:使用教学资源。
2.2 功能需求
系统由六个重要模块组成,分别是:登录模块、教学管理模块、教学督导模块、上传、下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公告模块。
⑴登录模块。首先用户登录,在登录时检查登录信息的完整性。如果没有填写完整则给出相应提示,重新登录;如果填写完整则核对信息的正确性,不正确的则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⑵教学管理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包括学生信息、教室信息、课程表三个方面,学生信息可以查看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教室信息可以查看校区、教室、楼号、大小、教室类型等;课程表可以查看各个班级的课程信息。
⑶教学督导模块。教学督导模块可以查询学校最新计划安排表、教学问题、教学建议等信息。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处理。
⑷上传、下载模块。该模块具有上传和下载功能,可以在线上传图片、文档和软件、课表,学生可以在线查看和下载教学资源。
⑸用户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根据需求添加和删除用户,用户名原则上创建之后不允许修改,用户可以在线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⑹公告模块。学校最新消息,该模块所有用户都可以浏览。
2.3 性能需求
整个系统应当操作快捷,界面友好,维护简便;数据库要求运行稳定,执行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软件系统本身的运行对计算机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要求适中。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主要的结构表如下所示:
⑴用户信息表(Users_Info):此表存放用户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⑵教学信息表(Instruction_Info):此表存放教学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⑶评论信息表(Comment_Info):此表存放用户反馈信息,如表3所示。
由于篇幅,本文只列出部分主要表结构,本系统的每个数据表都有唯一的标识符,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的关系设计,每张表都达到了第三范式。
4 结束语
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监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监管,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使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可靠,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