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09-02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开展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测试,调查厚街镇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东莞市厚街镇中学教师共32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2方法
采用统一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中学专职教师共325名,其中女教师186人,平均年龄(31.12±9.26)岁,男教师139人,平均年龄(30.35±10.21)岁。普通中学236人,职业中学89人;中专学历21人(6.5%),大专学历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学历161人(49.5%)。
2.2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其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较常模略高,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较常模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2。
2.3不同性别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性别有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2.4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本研究发现,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其中“焦虑”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4。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倍受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镇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较发达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独立性强,教师队伍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教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因而我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较常模高。国内外亦有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5-7],可能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随着教龄增长,教师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8]。
3.2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本调查则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尤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人际关系压力、环境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
造成中学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职业的压力,教育的改革、升学、科研等因素导致教学压力上升。同时作为职业女性,家庭问题往往加重女教师心理负担。女教师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回报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与挫折感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因此中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视。
3.3不同教学环境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对来说,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学环境不尽相同,前者升学的压力较少,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后者升学、教研的压力更大。本研究通过比较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差,尤其焦虑因子,可能与职业中学生源有关。
我镇地处沿海发达镇区,职业中学的学生通常素质偏低,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同时构成教师的焦虑压力。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健康疏导,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愉悦感, 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满足。同时鼓励教师自身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时 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学习、完善自身,与时俱进。而对于从事心理健康的医疗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结合教学的实例, 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06-310.
[2] 张丽娟.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张桂青,翟永丽,等.新疆地区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67-268.
[4] 谢爱武.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17-219.
[5]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县400 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黄岑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7):661-664.
1 引言
2006年5月18日,新华网报道,海南侨中初二(4)班的学生因说谎被老师用雨伞铁柄殴打,上身及两臂共有11处伤痕,引起了很大震动。教育界诸如这类恶性事件近些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中从未间断过。愤慨之余值得深思: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竟从神圣走向邪恶,从学生身心的呵护者走向“残杀的刽子手”?在诸多的原因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因此其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999年董文军做了一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科研课题,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心理症状的检出率是34.8%。商洛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商洛地区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他们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提供参考,希望能引起重视,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商洛市的农村初中选择了9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152人,女127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同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测试。症状自评量表采用1~5记分:1=从来没有,2=轻度,3=中度,4=重度,5=严重;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等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农村初中教师SCL―90测查的整体结果与分析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279名被试中,有199名总均分小于2,占总人数的71.3%,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为28.7%;从单项因子看,有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有精神病性症状者最少,占总人数的21.4%;其余因子按所占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是偏执、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症状。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8.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张永忠等对江西赣州、吉安两市农村初中教师的调查研究结果28。3%基本一致;各因子分和总均分的程度和李东斌《山区农村中学教师自测健康的调查与分析》、李建芹《新乡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董文军《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的研究结果相比指数普遍偏高。在其他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而本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躯体化、抑郁、偏执。这说明可能位于陕南贫困地区的商洛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水平、医疗保险等制度还不够完善,受工作及生活各种事件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尤其躯体症状严重。
3.2 农村初中教师不同群体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3.2.1 不同性别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教师在9个项目上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别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状况。3.2.2不同婚姻状况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恐怖、敌对外,已婚教师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分都高于未婚教师,在躯体化方面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其余因子上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商洛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关。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相比,已婚教师面临更多的家庭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孩子照料问题等使家庭负担较重;家庭社会关系的内容增加了。以夫妻关系为主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这些也会影响到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已婚教师工作压力或多或少的增加,压力过重、过长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以上几项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3.2.3 不同年龄、不同教龄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41~60岁年龄组的人各项因子分都明显高于20~40岁年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1~10年教龄组教师的各项因子分都明显低于11年以上教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4、表5可以看出高年龄、长教龄的教师在各因子分上都明显高于低年龄、短教龄的教师,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家庭、社会对高龄组人的角色期望值水平较高,承担的任务偏重有关。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身体的不适感增多,心理紧张度较高;高龄组人经历过的挫折较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他们较低龄组人更难改变定势的观念、方法。这一系列原因使高龄组人长期承担各种较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产生较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导致高龄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
当前,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乃至违法现象日益增多和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及各级领导的关注,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疏于问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比较高的理想和追求的,或者说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是那种容易满足或者很容易丧失信心的人,而是情绪相对稳定、心态比较平和、不断发展和取得进步的人。在中职学校,许多教师一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学校工作,生活安定,无大风大浪。教学上,教材十几年一成不变是常有的事,备课一次,终身使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随意轻松地学习,教师更是照本宣科,毫无压力。如此年复一年的延续,少则五年八年,多则几十年,造成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心安理得,不思进取,没有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意志力不强,承受能力差
中职教师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尽管工资不算高,但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安定,相比很多企业职工的下岗现象,校园内却是风平浪静,无需承受下岗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无忧无虑的性情。时至今日,因受招生“并轨”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学校经济效益下滑,学校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区的许多中职学校将进行机构精减,实行竞争上岗,一部分人员不可避免地被分流,相当一部分过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较好,用传统标准衡量较为优秀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出现迷茫、退缩甚至逃避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无奈地发出“我们将何去何从?”的感叹,流露出“机构改革使我下岗”的不满情绪,暴露出了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不强的弱点。
3.待遇偏低导致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愈来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招生并轨后失去了招生优势,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从而产生不公平感,心态失去平衡。与此同时,生源素质的下滑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负荷超重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体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加剧了教师的身心负担。据调查,70%左右的中职教师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量更大。这就造成了教师感到付出与待遇薪酬失调的失落感,从而缺乏优越感。
4.没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中职学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这与教师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处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老教师群体中,不少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导致了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当受到学校批评或不公平的待遇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引起了极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因而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和领导怀有对立和排斥的情绪,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过分强调他人的评价。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很希望在专业上的某方面有所成就,但他所处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条件,使他长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此认为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因此经常带着沉重的心情,这既影响了工作,也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问题。而还有一些教师则盲目乐观地对待挫折,当挫折到来时,不闻不问,或者强作欢笑。这种逃避的态度当然也是不健康的。
5.有“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带有“以我为中心”的“长官”意识,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许多教师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按我说的去做”。相当一部分教师哪怕是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否则就认为是有损自己的权威;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也不去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不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只是对其大加斥责,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是有哪个学生敢胆顶撞或冒犯自己,就会耿耿于怀或暴跳如雷,心理失去平衡。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主观上看,教师本身的消极人格特征以及认知偏差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也导致缺乏对自身心理的维护。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渗透和贯穿于日常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之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和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谈得上学生的心理健康。
2.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学校的日常工作安排,结合季节差异,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老少皆宜的职工气排球赛、老中青组合的门球赛、定点投篮等趣味性比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观念,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活动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精神充实。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学校可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指导和帮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以及指导用书供教师自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有效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的基础。
5.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学校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工作表现之外,还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一般的职业生涯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除了在行政管理上有校长、科长之分外,无所谓升迁的问题,所有的教师身份都相同,始终如一,因而是种“无职业生涯的工作”。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等机会能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给予教师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的教师从中摆脱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只有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层面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办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出身心健康、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批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评审通过,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中表明,我国高校一部分教师的压力过大,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学历,大多数的民办专科学校原来把重心放在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这使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诸多的压力。
一、压力状况
1.学历提升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投资。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了《社会办学条例》,确立了社会办学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开始大量的招聘教师,但由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是专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来相当一部分的老资格的教师的学历明显与学校层次不相匹配。所以他们就面临着提升学历的压力,专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师提升学历方面的学费补贴较少甚至没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升要求比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
2.职称晋升的压力
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数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总人数超过五分之一。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师职称评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大多数教师只是助教、讲师职称,副高职称的很少,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对职称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由于资源缺乏、专业研究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审资格条件中,要求论文、著作类理工类4篇(部),文科类5篇(部),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同时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导下,对于确定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如何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压力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集中体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实验的过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术积淀浅、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同时也难以获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项,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论是学校对教师科研量的要求,还是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质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科研压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数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对职业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心理负担很重。
4.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比较紧张,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都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公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是8学时,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6学时-20学时。学校升格本科后,对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的要求,还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师还面临着提升学历和职称晋升的压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有的一批教师的年龄现在大多位于30 40岁之间,这一批老师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中坚骨干力量,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教育小孩、照顾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5.职业前景规划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属于事I单位编制,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不仅收入待遇较低,同时也不能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门及社会对于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要求更高。在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比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积淀少、专业视野狭窄、科研观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规划完成学历的提升及职称的晋升,也遇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二、教师压力偏大的不良影响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参考文献
成普教护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消极情绪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必要分析探讨此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某学院一年级护生315名,其中成教护生150名,普教护生165名。
1.2 方法 SCL-90[1]为0~4五级计分,包含9个因子。特质应对方式问卷[2]为1~5五级计分,包含两个成分;在统一指导语下,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自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CL-90各因子比较 成教护生的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高于普教护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成教护生属非国家计划内生源,他们对高考落榜的感受更强于普教护生,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也较大。在诸多事宜上常伴有紧张不安和忧郁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焦虑的表现[3]。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多与焦虑相伴[4]。
2.2 特质应对方式各成分的比较 成教护生的消极应对高于普教生、积极应对低于普教护生,其差异 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护生SCL-90各因子比较 (〖x〗±s)表2 两组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各成分比较
注:**P
2.3 SCL-90各因子与特质应对各成分的相关分析 315名成普教护生的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呈高度正相关,这与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作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6个因子均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却不同于其研究结果[2],这可能与地区、文化背景及群体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关。见表3。 表3 SCL-90各因子与特质应对各成分相关分析注:*P
3 讨论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成普教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越来越多。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对应对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说明消极应对方式是阻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尤其对于成教护生应更加重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们端正认识,注重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主动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
2 姜乾金,沈晓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调查得知,全国有13%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发达缓慢,中学交通不便,教学信息比较落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加大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本文为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关系,做以下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法,以我市下属某农村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260名中学生接受调查,男生120人,女生140人。初一学生90名,初二学生88名,初三学生82名。
1.2方法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和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方式。采用不记名答卷,测量主要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敏感、抑郁等几个项目。
2结果
2.1 经调查统计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男女之间的比较,女同学与男同学在强迫因子和抑郁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初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如表1所示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干涉以及父亲惩罚有正相关关系(P
表1 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r)
因素 母亲情感 父亲干涉 母亲拒绝 父亲惩罚 母亲偏爱
总体 -0.064 0.352* * 0.416* * 0.331* * 0.064
强迫 0.032 0,235* * 0.213* * 0.124* 0.102
焦虑 -0.016 0.312* * 0.375* * 0.302* * 0.016
学习压力 -0.140* 0.213* * 0.421* * 0.321* * 0.065
抑郁 -0.140* 0.245* * 0.231* * 0.125* * 0.120
情绪不平衡 -0.063 0.287* * 0.342* * 0.328* * 0.016
心理不平衡 -0.068 0.285* * 0.345* * 0.312* * 0.065
敌意 -0.015 0.238* * 0.322* * 0.236* * 0.073
人际敏感 -0.012 0.253* * 0.321* * 0.284* * 0.04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出率与李海云[1-2]的研究相同。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状况是学习压力。由于学生处于心理青春期,农村学生的考学几率比城市学生要小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也比较大,学生只有更刻苦才能考上。中考名额有限,农村中学生学习压力剧增。农村家庭中,父母多数为农民,有些父母在外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了老师的关怀,来自父母的关心少之又少。因为农村条件的落后,学生更不可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年只有最多一次见面的机会。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交流非常有限,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机会,也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农村因为客观条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比城市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农村中学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对中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农村初中生男同学在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平衡等方面的都要高于女同学,女生的神经系统较强,有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擅长沟通和语言上的交流。男生的大脑擅长接受运动物体和图像的刺激,依赖于动作以及空间机械的刺激,对语言刺激并不敏感,男生更适合实验和运动这种能够参与的方式。面对老师的讲课时,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接受,男生会产生厌恶心理,容易分心,有时还会打瞌睡。
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农村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重视,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城市学生受教育水平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农村学生的心理教育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掌握青少年犯罪特点,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正确指导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国外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日常行为,犯罪青少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父母的教养方式则非常重要,为预防犯罪,必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农村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他们希望儿女可以靠学习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这种期望给农村初中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及焦虑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改正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现在农村家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教育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国家和家庭以及学生本身都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本文作者:刘杨郭成工作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293份,回收有效问卷1143份,有效回收率为88.40%。其中男性524人(45.84%),女性619人(54.16%);小学教师494人(43.22%),初中教师423人(37.01%),高中教师226人(19.77%);教龄10年以下445人(38.93%),11~20年461人(40.33%),21~30年217人(18.99%),30年以上20人(1.7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223人(19.51%),1500~2500元636人(55.64%),2600~3500元246人(21.52%),3600~4500元32人(2.80%),4500元以上6人(0.53%);本调查设置了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的自我评估这一变量,自我评估教学水平非常好的教师86人(7.52%),比较好的教师670人(58.62%),水平中等的339人(29.66%),水平比较差的47人(4.11%),水平非常差的教师1人(0.09%)。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本次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相比,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SCL-90总分160分以上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28.70%,至少有一个因子的得分≥2分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51.13%。不同特征调查对象SCL-90得分情况调查显示,男性教师得分高于女性教师;不同学段中初中教师得分最高;对于自身教学水平中评价为“比较差”的教师得分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调查对象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SCL-90总分间的相关分析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与SCL-90总分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和谐及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逐步回归分析以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作为自变量,以SCL-90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分析时,以偏相关系数为指标,只有当偏相关系数达到0.05的统计学水平时才将该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结果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4个因子先后进入方程(表4)。其总体决定系数R2值为0.229。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F值均达到统计学水平,说明可以解释教师心理健康的变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一结果与多数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对教师角色的高期望竞争的加剧;教师工作的延后性[6];教师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7]。除以上影响因素之外,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师的薪资待遇较低、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施不齐全使得教师的各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次调查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该结果与多数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9]。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教师更容易对教师的职业待遇、社会地位产生不满。与许多职业相比教师工作成效与业绩的获得没有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来衡量男性的成功和价值。这是导致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性教师的重要原因。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初中教师。从教育的目标来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师的任务同时包含着小学及高中阶段的任务,这是导致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评估可以部分的反映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中形成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综合体。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该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职业自我概念以有效地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10]。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满足这一前提的情况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这3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但这3个变量仅能解释SCL-90总分变异的15%左右,说明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如人格、生活事件等。综上所述,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作为一类具有隐性压力的职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应当进一步了解教师压力的来源,并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研究对象状况分析
对我国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近年来颇多,其研究对对象涉及到北京、河北、河南、福建、江苏、广西、兰州、陕西、湖北、广州、上海以及浙江等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的研究对某一地区所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吴彬等的《福州地区高校教师亚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比数模型分析》一文对福州地高校教师健康的研究,也有对同一类型高校教师状况的研究,刘纯姣的《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也有对某一类型教师的健康状况的研究,黄忠兴的《浙江省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
2.研究方法状况分析
对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依据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多采用量表测量的方法,其主要有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社会心理因素测量、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 - RSC)等量表。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目前,自评健康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社会心理因素测量(job contentquestionnaire, JCQ) 对工作心理要求、工作自主性、工作社会支持三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测评。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由90 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另外还有运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自定亚健康量表以及体检等方法对教师的健康进行研究。
3.高校教师健康研究进展
3.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有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全国相比较差,而有的研究则显示较好。魏美春在《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分析及其对策――基于江西省赣南部分地方高校的调研》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偏执和人际敏感,是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吴训慈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一文中分析,高校教师与全国常模SCL-90 结果比较发现:调查组被试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精神病性5 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与全国常模差异非常显著。张虎祥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的相关研究》高校教师SCL-90总累计分135.87±31.71,总因子分14.98±3.48。与国内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及焦虑因子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邱秀芳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一文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自评生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自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处于中等水平。刘纯姣在《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表明: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均比全国常模低,总体良好。仅有9%的教师测试为阳性,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从研究对象所在地区发现,中西部经济不是很大发达的地区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身处上海和广州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好。
3.2 高校教师亚健康研究进展
韩新功在《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河北高校教师的亚健康人数为67.5%,其中: 重度亚健康为41.3% ,轻度亚健康为26.2%。王翠芳在《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亚健康状况高于男教师。司琦在《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心理成因与锻炼对策研究》中,有超过九成的高校教师自评处于亚健康状态,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造成的心情不好、焦虑、睡眠不良等消极心理状态。朱丽在《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在本调查中人数最多,占43.13%,他们的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达79.17% ,其次是
4.结论
对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涉及全国各个地区,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量表和体检数据的方法对教师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经济状况不同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广州、上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好于江西、兰州等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而全国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均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 邱毅,黄静珊,王兴林.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 炼现状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13―316.
[2] 马亚娜,丁素琴,戴晶晶.苏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 [J].苏州大学学报.2007.27(1):91―93.
1. 选取对象。随机抽取吉林省大安市直学校及县区乡镇中小学教师33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回收率为78.48%。
2. 使用工具。采用朱丛书、申继亮、刘加霞2002年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共46题。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总体状况分析
1. 教师心理状况总体水平。对教师的总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教师的总体压力均值为3.024,趋于中等水平(按计分方法,3为中度),这充分说明教师承受着中等程度的压力。在各个维度上,排在前四位分别是考试压力、工作负荷、自我发展、学生行为方面的压力。
表1:教师心理状况总体情况
2. 背景变量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将学校性质、婚姻状况、学历、所教科目、职称作为教师的背景变量,分析不同背景变量的中小学教师在心理状况上的差异。
(1)初高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心理状况上的比较。行政支持、学生行为、自我发展及考试压力上,初、高中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显著高于小学教师。这主要与初高中、小学教师所授的课程有关,初高中相对于小学更难,而且初高中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的成绩相对小学来说更为重要,使教师更有压力感,从而容易产生消极、冷漠的行为。
(2)婚姻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在自我发展方面,已婚、未婚与离异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是不一致的。
(3)学历对教师的心理状况的影响。调查表明,不同学历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生等群体人数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群体的水平,导致结果差异不显著。
(4)所教课程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在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期待与考试压力上,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有着显著差异。在工作负荷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本身是副科,且每个学校仅有一到两个教师,却要应对全校几十个班的教学工作,导致压力过大。在人际关系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可能是由于工作量较大,很少有与同事交流的机会,再加上本身是副科,相对不受重视。在角色期待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实际工作的状况跟之前预想的相差较大,心理上较难适应。在考试压力方面,语数外感受到得压力较大,因为是主科,由于学生、家长及学校都会较为重视,对学生总体成绩的影响较大,而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评奖评优有很大的关联,使语数外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相比之下,德育或心理课总是给学生带来轻松感,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开设,因而在这些课上学生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很喜欢上,因此教师也不会感到压力。
(5)职称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调查表明,在自我发展压力上,中教一级或二级显著或相对高于中教高级教师,这主要可能是高级教师多年来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压力。试用期的教师处于中后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刚开始工作的教师,(下转 24页)(上接 51页)还没有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压力感,饱含了对教育的热情,因而他们的压力感相对较低。
三、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虽然被调查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压力水平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教师的压力对教师情绪情感已经造成了影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防止教师心理状况进一步的恶化。为了缓解教师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在面临压力的情境下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85.67%。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4,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0.803~0.918之间。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9.388,p<0.001)、强迫症状(t=7.860,p<0.001)、抑郁(t=5.681,p<0.001)、焦虑(t=6.534,p<0.001)、敌对(t=5.791,p<0.001)、恐怖(t=5.667,p<0.001)、偏执(t=4.075,p<0.001)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2.460,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1.486,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1.966,p>0.05)和精神病性(t=-1.413,p>0.05)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4.461,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2.902,p<0.01)、抑郁(t=-3.204,p<0.01)、焦虑(t=-3.232,p<0.01)、敌对(t=-3.528,p<0.01)因子和总均分(t=-2.958,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2.281,p<0.05)和人际关系敏感(t=--2.094,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2.86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10.584,p<0.001)、恐怖(F=9.992,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6.320,p<0.01)和强迫症状(F=6.054,p<0.01)、焦虑(F=5.618,p<0.01)、敌对(F=5.325,p<0.01)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3.380,p<0.05)、偏执(F=4.211,p<0.05)、精神病性(F=3.931,p<0.05)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