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09-02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开展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测试,调查厚街镇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东莞市厚街镇中学教师共32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2方法
采用统一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中学专职教师共325名,其中女教师186人,平均年龄(31.12±9.26)岁,男教师139人,平均年龄(30.35±10.21)岁。普通中学236人,职业中学89人;中专学历21人(6.5%),大专学历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学历161人(49.5%)。
2.2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其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较常模略高,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较常模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2。
2.3不同性别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性别有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2.4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本研究发现,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其中“焦虑”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4。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倍受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镇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较发达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独立性强,教师队伍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教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因而我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较常模高。国内外亦有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5-7],可能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随着教龄增长,教师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8]。
3.2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本调查则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尤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人际关系压力、环境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
造成中学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职业的压力,教育的改革、升学、科研等因素导致教学压力上升。同时作为职业女性,家庭问题往往加重女教师心理负担。女教师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回报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与挫折感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因此中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视。
3.3不同教学环境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对来说,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学环境不尽相同,前者升学的压力较少,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后者升学、教研的压力更大。本研究通过比较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差,尤其焦虑因子,可能与职业中学生源有关。
我镇地处沿海发达镇区,职业中学的学生通常素质偏低,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同时构成教师的焦虑压力。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健康疏导,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愉悦感, 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满足。同时鼓励教师自身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时 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学习、完善自身,与时俱进。而对于从事心理健康的医疗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结合教学的实例, 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06-310.
[2] 张丽娟.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张桂青,翟永丽,等.新疆地区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67-268.
[4] 谢爱武.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17-219.
[5]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县400 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黄岑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7):661-664.
1 引言
2006年5月18日,新华网报道,海南侨中初二(4)班的学生因说谎被老师用雨伞铁柄殴打,上身及两臂共有11处伤痕,引起了很大震动。教育界诸如这类恶性事件近些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中从未间断过。愤慨之余值得深思: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竟从神圣走向邪恶,从学生身心的呵护者走向“残杀的刽子手”?在诸多的原因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因此其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999年董文军做了一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科研课题,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心理症状的检出率是34.8%。商洛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商洛地区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他们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提供参考,希望能引起重视,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商洛市的农村初中选择了9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152人,女127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同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测试。症状自评量表采用1~5记分:1=从来没有,2=轻度,3=中度,4=重度,5=严重;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等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农村初中教师SCL―90测查的整体结果与分析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279名被试中,有199名总均分小于2,占总人数的71.3%,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为28.7%;从单项因子看,有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有精神病性症状者最少,占总人数的21.4%;其余因子按所占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是偏执、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症状。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8.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张永忠等对江西赣州、吉安两市农村初中教师的调查研究结果28。3%基本一致;各因子分和总均分的程度和李东斌《山区农村中学教师自测健康的调查与分析》、李建芹《新乡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董文军《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的研究结果相比指数普遍偏高。在其他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而本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躯体化、抑郁、偏执。这说明可能位于陕南贫困地区的商洛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水平、医疗保险等制度还不够完善,受工作及生活各种事件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尤其躯体症状严重。
3.2 农村初中教师不同群体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3.2.1 不同性别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教师在9个项目上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别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状况。3.2.2不同婚姻状况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恐怖、敌对外,已婚教师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分都高于未婚教师,在躯体化方面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其余因子上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商洛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关。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相比,已婚教师面临更多的家庭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孩子照料问题等使家庭负担较重;家庭社会关系的内容增加了。以夫妻关系为主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这些也会影响到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已婚教师工作压力或多或少的增加,压力过重、过长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以上几项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3.2.3 不同年龄、不同教龄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41~60岁年龄组的人各项因子分都明显高于20~40岁年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1~10年教龄组教师的各项因子分都明显低于11年以上教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4、表5可以看出高年龄、长教龄的教师在各因子分上都明显高于低年龄、短教龄的教师,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家庭、社会对高龄组人的角色期望值水平较高,承担的任务偏重有关。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身体的不适感增多,心理紧张度较高;高龄组人经历过的挫折较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他们较低龄组人更难改变定势的观念、方法。这一系列原因使高龄组人长期承担各种较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产生较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导致高龄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
当前,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乃至违法现象日益增多和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及各级领导的关注,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疏于问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比较高的理想和追求的,或者说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是那种容易满足或者很容易丧失信心的人,而是情绪相对稳定、心态比较平和、不断发展和取得进步的人。在中职学校,许多教师一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学校工作,生活安定,无大风大浪。教学上,教材十几年一成不变是常有的事,备课一次,终身使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随意轻松地学习,教师更是照本宣科,毫无压力。如此年复一年的延续,少则五年八年,多则几十年,造成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心安理得,不思进取,没有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意志力不强,承受能力差
中职教师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尽管工资不算高,但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安定,相比很多企业职工的下岗现象,校园内却是风平浪静,无需承受下岗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无忧无虑的性情。时至今日,因受招生“并轨”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学校经济效益下滑,学校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区的许多中职学校将进行机构精减,实行竞争上岗,一部分人员不可避免地被分流,相当一部分过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较好,用传统标准衡量较为优秀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出现迷茫、退缩甚至逃避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无奈地发出“我们将何去何从?”的感叹,流露出“机构改革使我下岗”的不满情绪,暴露出了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不强的弱点。
3.待遇偏低导致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愈来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招生并轨后失去了招生优势,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从而产生不公平感,心态失去平衡。与此同时,生源素质的下滑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负荷超重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体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加剧了教师的身心负担。据调查,70%左右的中职教师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量更大。这就造成了教师感到付出与待遇薪酬失调的失落感,从而缺乏优越感。
4.没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中职学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这与教师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处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老教师群体中,不少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导致了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当受到学校批评或不公平的待遇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引起了极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因而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和领导怀有对立和排斥的情绪,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过分强调他人的评价。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很希望在专业上的某方面有所成就,但他所处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条件,使他长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此认为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因此经常带着沉重的心情,这既影响了工作,也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问题。而还有一些教师则盲目乐观地对待挫折,当挫折到来时,不闻不问,或者强作欢笑。这种逃避的态度当然也是不健康的。
5.有“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带有“以我为中心”的“长官”意识,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许多教师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按我说的去做”。相当一部分教师哪怕是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否则就认为是有损自己的权威;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也不去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不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只是对其大加斥责,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是有哪个学生敢胆顶撞或冒犯自己,就会耿耿于怀或暴跳如雷,心理失去平衡。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主观上看,教师本身的消极人格特征以及认知偏差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也导致缺乏对自身心理的维护。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渗透和贯穿于日常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之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和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谈得上学生的心理健康。
2.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学校的日常工作安排,结合季节差异,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老少皆宜的职工气排球赛、老中青组合的门球赛、定点投篮等趣味性比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观念,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活动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精神充实。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学校可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指导和帮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以及指导用书供教师自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有效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的基础。
5.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学校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工作表现之外,还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一般的职业生涯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除了在行政管理上有校长、科长之分外,无所谓升迁的问题,所有的教师身份都相同,始终如一,因而是种“无职业生涯的工作”。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等机会能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给予教师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的教师从中摆脱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只有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层面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办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出身心健康、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