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

1.1 教学重点和目标不切合实际情况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1997级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广告基本原理为重点的,广告的策划和设计只是简单介绍,以学生能掌握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为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科教育来说,若忽视了广告的策划和应用,就达不到要求和标准.为此,在安排1998级的教学计划中,调整了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广告设计和广告策划这两部分,侧重于广告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如.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等,有关图像处理的软件操作能力也不强.因此,目前的广告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既不能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能适应学生工作实践的需要.

1.2 教材内容体系不适应教学目标

目前,广告学教材和论著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效果评估等几大部分,重在介绍广告的基本原理,而广告策划的基本方法、技术、技巧等内容,大部分教材都论述不清,介绍不全.作为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等非广告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广告策划部分,以从经营管理角度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广告真正成为辅助经营的手段,这已是目前非广告学专业进行广告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材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1.3教学的方式方法制约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组织教学是以老师面授,学生听和记为主。但广告学是1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案例和实践的锻炼下,领会广告的意图.所以,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方法制约了广告学的教学效果.

2.改革和完善目前广告学的教学工作

    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对于广告组织.广告心理.广告规则与管理可以做简要的介绍,广告的设计创作和广告效果评估作为次重点,关键应加强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从事广告调研活动,用广告案例分析广告创意,领会广告创意的策略等.

2.2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为加深对广告理论的理解,购买一些国内外有名的平面广告和影视广告片,通过录像教学的方式,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录像,在欣赏的过程中领会广告的创意.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广告,我认为应该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或利用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平台开发教学软件.将优秀的广告片断穿插于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提髙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应注意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上收集关于广告的资料,以便用于教学.

2.3 做好教材的选订工作

选订教材时,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最好能选择侧重于广告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另外,可以选择1本广告案例,供学生参考.

2.4 改革教学的组织方法

篇2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实现的前提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对幼儿培养目标的本质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具备强烈的针对性和可选择性,必须在选择过程中注意强调风格、种类和技能的难易程度。兼顾到教学内容存在的方向和目的导向,要求必须符合幼师特色,能够引发幼儿兴趣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基本上按照“产生爱好—提高认识—基本训练—组合动作—掌握不同风格—儿童创编”的步骤来进行。在基训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且协调的舞蹈感觉,辅以腰、腿同步的软度训练,除却基本功训练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各类风格以及组合,譬如古典舞手位、芭蕾手位还有脚位的不同组合等,为其教学能力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必须采纳民族舞蹈当中的各类有特色的风格,尝试开创民间舞蹈,采纳民间舞蹈当中那些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度或是协调性的元素,譬如“跳踢步”等,使其对舞蹈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指导幼师生进行舞蹈创编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音乐的曲调必须要优美,且同时要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动作必须要切合幼儿身心实际情况,最好能够代表幼儿的生活形象及韵律特征。要求让幼师生能够自行学会分析音乐,掌握节奏及动作要领,同时透过转变方向、重复动作、减化动作、延伸动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创作的发展演变,进而避免动作的堆砌。此外还可不断的启发学生进行幼儿形象模仿律动组合的练习,加强其与其他学科的相糅合。譬如舞蹈课与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以及幼儿文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相关联,因此可以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点,综合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发现创造。

2舞蹈考核方式的改革

舞蹈考核作为对幼师生掌握舞蹈教学能力的一种测验方式,能够促进幼师生接受舞蹈课程的改进和提高。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予以科学正确的评估导向。一般考核方式可结合舞蹈的特性采取现场表演的形式进行,对舞蹈成绩的评估也可由期末和平时两类分数结合进行,以平时的40%和期末的60%定性糅合。在期末考试中加入技能与即兴编舞两类考查内容,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并重齐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舞蹈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考核的精准性,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身并且更快的实现目标。注意在对舞蹈教学的考察过程中也要着重安排对学生编排舞蹈的能力进行检验和考查,使得其艺术实践得到极大的增加,实现独立的创编舞蹈,有的放矢的指导,也要敦促学生不断加强对自行编排内容的训练,及时检验舞蹈理论和技能的运用和理解。

篇3

一、教材中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教材安排的分析和浅层认识

这一节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将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分式的加减运算中去,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本节课的顺序也符合知识的产生过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还应视学生而定。所以当面对基础较弱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心理、知识结构等,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间有部分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某种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形式,被称为是最有创造性的一种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有时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或是虽有想法但难以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在这种情况下,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生出新知识。在学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加减运算,所以分式加减的学习可以类比和引入分数的加减。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回顾复习和学习新知两大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分数的相关知识为先行组织者,既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得更轻松,又可以通过与分数加减运算相类比的过程培养学生用类比思想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化归的能力。

师:我们根据这一题来回忆关于分数的知识。第一步的依据?

生1:通分。

师:怎么通分?

生1:找18、9的最小公倍数18。

师:为什么要进行通分呢?

生2:为了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生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很好!那你们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还能找出哪一步也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众生:最后一步,约分。约分时要找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为了方便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应先化为同分母,叫做?

生:通分。

师:借鉴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

生1: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师:由分数扩大到分式,乘以或除以的也由数扩大到了整式。

师:那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也可以对分式进行什么?

生2:约分和通分。

师:是的。

生3:。

师: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3: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a,分式的值不变。

师:是的,可以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但你为什么除以a?

生3: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师:很好。

师: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生4: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师:分子分母可以分别约a和b吗?

生5:不能。

师:理由呢?

生6:分子分母是和的形式。

师:很好!我们对分式进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众生:分式的基本性质。

师:分式的基本性质涉及什么运算?

生6:乘除。

师:是的,所以只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运算,都必须为乘除。

师:我们对分式的约分通分很熟悉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有哪两类?

师:很好!

师:你能用字母概括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吗?

生: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进行此运算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3:如果分子为多项式,在做减法时需加括号。

师:很好!

生:接火车式阐述过程。

师:第一步先做什么?

生4: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通分的结果呢?

生5:通分是为了化到同分母分式,再进行加减。

师:很好!通分前需找到什么?结果是?

师:我们可以根据例子归纳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先通分,再加减。

师:对于第(3)题中的分母怎么找到最简公分母?

生7:先因式分解。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再回看分数的有关问题:

生8:24。

师:是的,我们并不是直接相乘,而是先将6写成2×3,8写成2×4,则最小公倍数为2×3×4=24。

众生:对。

师:那在分式中,我们也是借鉴分数,先将分母转化成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然后再来确定他们的最简公分母。

四、对教学的思考

1.恰当选取合适的思想和策略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之间有类似的地方,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发展,有利于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在知识间的迁移和体会知识发展的过程。

正确设计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以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可以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支撑。

在W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相关知识,所以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就是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只有引入类比和分数的相关知识,才有利于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安排设计以及效果,让我更加确定对类似知识的及时引入,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正在发展的人,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人性化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交融、体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内在的一种需求,使教学过程充盈着喜悦,使师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是合乎师生双方自我完善的发展方向的”的关系。

无论是数学思想还是策略,要达到最佳效果,需将此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和策略。所以在引入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由全班学生以接火车式的方法讲出来,这样虽然还不全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但这样的意识应该要慢慢渗透并形成;并且以此方式,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在被积极引导。不管是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还是新知识的学习,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学生人数接近10人,所以全班学生参与的次数很多。这样不管是在思想的引导阶段还是在学习的过程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高度参与者。

篇4

对于公司法教学来说,首先需要从利害关系人的视角来把握公司法理论的内在逻辑。譬如,从公司股东的视角把握公司法理论的内在逻辑,需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在公司成立后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董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从公司本身的视角把握公司法理论的内在逻辑,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公司如何成立?公司如何运行?公司如何终止?从公司债权人的视角把握公司法理论的内在逻辑,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区分有限责任公司的行为和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如何区分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产和股东的财产?这两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公司债权人与非公司债权人相比,具有哪些特殊的债权保护规则?可以说,整个公司法理论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以股东为视角的公司法教材(讲义)必须围绕“股东权利和董事义务”这两个核心问题编排授课讲授内容,以公司本身为视角的公司法教材(讲义)必须围绕“公司成立—公司运行—公司终止”的逻辑顺序编排授课讲授内容,以公司债权人为视角的公司法教材(讲义)必须围绕“公司债权人特殊保护规则”这一主题编排授课讲授内容。任何理论研究都不可能把握事物真理的全部,不可能揭示绝对真理。对公司法理论内在逻辑的把握,无论从哪种视角出发,都不可避免“阿喀琉斯之踵”,因视角本身的局限所导致的缺陷难以克服。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某个问题,当出现了“甲说、乙说”后,一般会冒出“折衷说”。笔者认为,从有利于学生把握公司法理论内在逻辑的视角出发,可将公司和股东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折中,以公司和股东这两个主体为逻辑主线进行相应的章节结构编排,课程讲授内容的编排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有限责任公司是什么”;第二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如何成立”;第三部分“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做什么”;第四部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享有什么权利”;第五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关系如何处理暨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什么义务”;第六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如何变动”。

这样一种逻辑安排的特色在于:第一,有利于凸显公司和股东这两个主体在公司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因为从制度功能上分析,公司法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整股东相互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以及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股东是公司最为重要的利害关系人,公司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都与股东有关。公司法理论体系的逻辑安排,必须凸显股东的主体地位。没有股东就没有公司。公司首先是为股东利益而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凸显公司的地位也就是凸显股东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公司法理论体系的全貌。现行公司法教材(讲义)在章节设计上,一般都有十多章。这样繁杂的章节安排,对于初学者来说,令人望而生畏,给人一种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难以有效把握公司法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反之,如果将公司法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区分为六部分,不仅给人以逻辑清晰之感,而且有利于克服初学者的畏难情绪。这样的逻辑安排,能够有效地增强初学者的学习信心,公司法理论体系并不复杂,公司法并不难学,只有六个问题。当然,在充分考虑了公司法课程整体讲授内容的逻辑章节安排之后,还需要考虑每个具体讲授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例如,瑕疵股东出资的内容编排在“公司成立”章节的“股东出资”部分,瑕疵股东资格认定的内容编排在“公司股东”章节的“股东资格”部分,瑕疵股东权利转让的内容编排在“公司股东”章节的“股权转让”部分。公司法课程讲授内容整体的逻辑章节编排的逻辑性必须与整体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相一致。

2公司法课程教学实践

明确公司法教学目的,把握公司法理论内在逻辑,是搞好公司法课程教学的前提,并不是公司法课程教学本身。就公司法课程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公司法课程授课内容的顺序安排。公司法理论内在逻辑是公司法专业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把握的,但是,对公司法理论内在逻辑的把握并不等于公司法课程教学的逻辑的把握。在公司法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并不能完全按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安排。对此,有学者针对民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写道:“……在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力求不自限于法典规定的顺序,从了解的难易度与重要性,重新构思,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经过教学相长,建构个人民事财产法的体系。但由于课程的安排,依然是以‘民法典’各编为讲授对象,此种理论体系的建构,当然也无法游走于‘民法’各编之间,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跳离如来佛的手掌心。……,将民法总则置于诸法律学习伊始,……容易让人感到挫折,……如果要使民法的学习更有效率,难道非从民法最难理解的部分开始,而不能由浅入深?”公司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存在同样的问题。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来看,应当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为此,笔者认为,公司法的课程教学,宜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部分分开讲授,不宜先讲公司法总论的内容,而是先讲授有限责任公司部分的内容。因为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内容来说,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在内容上要简单些、而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些,学生对其或多或少有些感性认识,理解起来容易些。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则可以从新股东加入公司开始,不宜从公司成立开始,因为加入一个已经成立的公司,比新设立一个公司更为复杂些,这样的教学顺序安排,不仅坚持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原理,而且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篇5

我国的物流教育自2002年以来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37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每所院校都设有《现代物流学》或相近课程。我院是国内第一批在国家教育部批准目录外招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现代物流学》课程开课八年,伴随着现代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企业实践的开展,为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每年都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改进,并且在2006年申报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中文和英语作为教学媒介,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实用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现代物流学》是很多高校物流专业开展的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在五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对该课程实践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教学任务定位及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学》是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初步了解现代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现代物流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及对物流职业产生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进行专业英文文献查询和阅读,以及专业国际交流的能力。

教材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选择既要考虑到专业知识,又要求英语的纯正性。本课程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物流学(Contemporary Logistics)》第9版,该教材属双语教学丛书,不同于影印版教材,一方面,通过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解释,尤其是一些关键术语,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该教材为纯英文形式,可以让学生阅读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提高英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此外,每一章最后都配有相关案例,使同学们更加深入掌握物流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英文阅读兴趣。

二、教学手段及内容改革

由于现代物流学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实验室等为载体,通过增加案例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科技活动等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此外,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革新。在每章的教学前首先讲解专业词汇,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要进行详细的讲授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物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注意对学生以后的相关专业课学习做一定的铺垫。本课程还特别加设一节“物流职业”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提前了解到未来职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本课程案例讨论主要安排在物流概念、供应链理论等重点知识点教学中。案例分为小案例和大案例两类,小案例以中文案例为主,英文案例为辅;大案例以英文案例为主,中文案例为辅。对于小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相关知识点将案例展示出来,并进行短暂讨论。对于大案例,教师要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提前向学生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充分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揭示的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三、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为我院首批考试改革试点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创新之处在于课程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相互沟通。平时成绩中除了基本的考勤和课堂提问以外,还要求学生在开课前制订自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计划。期中考试将死板的试卷考试变为灵活的、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意识、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将学生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变为主动学习,并培养创新思维。期末考试的Presentation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究能力、做英文报告的能力和制作PPT的能力,在学校提前锻炼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

四、教学效果

五年来,每次课程完成,学生都会参与对课程的评教。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评教都达到优秀,同学们不仅对专业知识有所认识,还增强了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真正获得专业优势、语言优势和思维优势,成为竞争优势来源之一。

五、对《现代物流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1.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母语以外的语言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对授课老师的要求特别高,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该门课程授课老师必须是专业课教师,且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能够流利地用英文表达出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用英文解析专业词汇。因此,要避免老师一口中式英语、混乱的语法,而误人子弟。授课老师还应该增进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联系,进行观摩与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

2.与专业英语的区别。不同于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专业英语为属于专门用途的英语,是随着新科学的不断涌现和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在科技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六、结语

总的来说,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应付当前高校教学改革而设置的,而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学生。《现代物流学》双语实践中的经验,也成为其他即将开设双语专业课程的基础。当然,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也需要多层面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模式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肖扬清.关于课程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5-02

《透视与阴影》是工业设计、建筑学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透视是利用中心投影的方法,将空间物体表达在二维平面上,所得图形,称为透视图。透视图的效果和人眼观察物体所得一致,比平行投影所得的轴测图的立体感更强、更真实和准确。因此,工业设计师、建筑师、室内外环境设计师若想将设计构想清楚地表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必须借助科学的表达方法――透视画法;阴影则是在光线的照射下,各种物体除了有自身的形体结构和体积感外,还有挡住光线而在物体本身或其它物体(如地面、墙面等)上形成的影子。物体有了阴影,就会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从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透视与阴影》课程主要介绍透视投影和阴影的形成原理和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重要的基础。

一、重视理论,加强应用

《透视与阴影》课程在学习中要运用到大量的制图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较为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目的,拓展学习方法、开拓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强调理论与基础训练并行,增加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1.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基本技能

《透视与阴影》有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工程制图》投影方法不同,前者是中心投影,后者为平行投影,因此透视投影的难度更大,制图更繁琐。教师要认真归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简化例题,做到既包含相关理论,又便于学生理解,由浅入深,多举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物为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结合学生实际,重视空间分析

尽管《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欠缺,且由于两门课程投影方法上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例如,在介绍透视时,两条平行的直线因其有共同的灭点,这两条平行直线的透视将相交;而平行投影中,相互平行的直线其同面投影仍相互平行。这些内容很容易产生概念上的错误。而在学习阴影的内容时,则有很多新的术语,如课堂上常会提到空间直线、空间直线的正投影、空间直线的影子以及空间直线影子的正投影,这些术语非常绕口,概念也非常抽象,既要用到工程制图的投影方法,又要涉及新的概念,光靠口头表述,学生往往迷迷糊糊,不知如云。所以在讲解中,教师通常利用空间实物模型,先从空间情况分析透视、投影的形成规律,然后再转化到二维平面中进行作图演示。通过直观的模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透视投影的投影原理,加深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3.适量课后训练,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光靠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课后练习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因此,需要结合教学进度,适时穿插一些课内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全面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考核办法,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工业设计师,其思维应该是多维多向的,要有不拘泥于现状、敢于创新的艺术气质,更需要缜密思辨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动手培养方面,仅仅靠一定量的习题、同一题目的设计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拓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甚至让学生滋生厌倦和懒怠情绪。因此,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增加一些创造性的设计题目,或者在能充分体现知识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挥,采用自主选题的训练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创造能力也不断增强,作业中经常有许多新颖的设计和亮点体现。

同时,考核方式也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可由最初的统一考试题目,发展到后来为一人一题,逐渐往没有考试题目、只有设计要求的考核方式过渡。这些考核方式的改变,对个别学生是极大的考验,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大大增加教师的阅卷工作量,但可望大大提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力度。

二、思考与建议

《透视与阴影》是在工业设计和建筑类学生中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建筑上透视与阴影的应用由来已久,而工业设计则发展得相对比较晚,所以教学设备十分欠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材建设

目前,市面上的《透视与阴影》教材繁多,但总的来讲,书中大多以建筑形体为例,图线多,作图难度大,讲解困难;或者以工业产品为例,却无法体现某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因此,建议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编写有重点、有特点的教材。

2.采用实物模型,强化学习效果

《透视与阴影》是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立体的投影关系,授课中涉及到大量的空间问题。由于《工程制图》和《透视与阴影》两门课程的投影方法不同,致使制图中的大量模型无法借鉴。虽然在给学生讲解时,作了很多的空间分析,但是这些空间状况大多需要板书或制成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前者的课前准备时间太长,并且无法多角度展示给学生;后者则由于光线的原因,给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如实物模型好,空间的延展性也不如实物模型。所以,建立一些好的实物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3.采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供多种、全面的学习途径

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辅助手段。然而,黑板也有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如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对于作图来讲,板书则把过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重点难点处的可重复性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篇7

【Abstract】To train the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 possessing the international visual field,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building material was provided in some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overview of the authors’ building material bilingual course practice and the analysis abou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material bilingual course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Building material; Bilingual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项目】 住建部教学研究项目:军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军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三维一体”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2-02

1.引言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业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亟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下面介绍我们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2.《建筑材料》双语课程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

2.1课程开设与定位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后续《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基础英语较扎实的特点,同时适应学生毕业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的要求,我们从2008年起开设了《建筑材料》双语课程。

2.2课程教学概况

我校《建筑材料》双语课程共计36学时,其中室内讲授28学时,实验8学时。选用中国建材出版社影印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作为教材。同时选用张光碧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建筑材料》(中文教材)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缩编的《Building material》(英文教材)作为参考书。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要求学生全英文答题。经过教生的共同努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

3.对提高《建筑材料》双语教学质量的思考

3.1对双语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建筑材料》双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外语运用能力。教学中发现部分师生对课程任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另外,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中要一步到位实现全英语教学,才能够和国际接轨,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听力基础,结果导致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应得到校正。

3.2精选教材与参考书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是开展《建筑材料》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材选择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下两因素:1.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我们选择语言通俗晓畅、难度适中的经典教材,同时辅以一些中文教材作为参考书。两类教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2.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同教材所覆盖的知识内容不尽相同。我们选择知识内容和我校教学大纲要求基本相符的教材,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点的缺失。

3.3正确处理中外规范体系的差异

建筑材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实践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各国的标准规范紧密联系。例如,建筑材料中关于集料的筛分,我国采用方筛法,而美国采用圆筛法。此外,我国钢材的型号和牌号也和美、英等国家不一致。在双语教学中要注意和正确处理该问题。否则,学生对国外标准规范较熟悉,而对我国标准规范不熟悉,不利于后续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课程的学习。

3.4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关键。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教师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学生英语功底较扎实的院校,可考虑聘请国外相同课程的主讲教授来学校担任双语教学任务。

3.5不懈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

双语课程具有不同于用母语教学课程的特点。目前国内对双语教学的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成熟。各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存在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建设,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dean. Educating future army offic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United State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New York:2008

[2]游潘丽,吴迪,何云.《建筑材料》双语教学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25(1):137-139

篇8

一、乡村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身处乡镇中学担任美术教学多年,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些许教学总结。以期同一教学岗位上的同仁们共勉,作为农村美术教师会有一些尴尬的事实存在,这是无法避免的。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学校教学背景下,美术科教师指标往往被其他主课占用。这样造成一个学校美术老师奇缺,大都是一个学校一个教师挑大梁。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有的年段没有开美术课 还有老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成为空谈。没有交流就没有促进。至于走出去跟外界交流的机会也会因为学校有限的活动经费而搁浅。

(2)硬件条件的不具备对美术教学开展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定的场地,具备一定的工具材料以及进一步的展示平台。这些往往在乡村学校显的有点奢侈。就是学生去准备一些老师布置的平常的做画工具,也会因为乡下缺乏专业的绘画用品商店,不是配备的不完全就是质量有问题。更何况在农村经济相对不宽裕,让每个学生配备复杂、齐全的工具材料是不现实的。乡村美术教学要在从小极少参与美术活动,极少参观美术展览,没有其全的做画工具的学生间,没有更多的教学配套,没有更多的教学交流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然而述说困难不是目的,向现实妥协也不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所具备的心态。毕竟那样有负于自己的专业,也愧对那高高在上的三尺讲台。在一个集体里,地位是靠自己创造的,你拿自己当回事,你才是那么回事谁也不能忽略了你。让乡村的学生能够接受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美术教育,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坚持。

二、乡村美术教育思考

1.自己要有一种求知心态至关重要

学习无止境,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给自己填充新的血液,我想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心态。学习的渠道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有心就会有路。在认真对待每学年的岗位培训的前提下,互联网的运用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便捷,直观,内容丰富。针对每个阶段所教的课程,通过网页授索理论与教学案列,以及网络视频的观摩。尽可能在课前做足功课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吸取更多的知识。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可以体现在课堂上,见多才会识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 ,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先开眼,再开展教学 不管是对理解力的提高还是后面的美术作业的完成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2.给学生提供平台,深化课程设置

美术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这样可以施展手脚进行绘画,制作,书写等等学科内容,以及进行后期的作品展示平台。美术作品集学生的创意,探求,时间精力为一体的产品。是学生的心爱的物品同时也是老师教学的努力付出的成果结晶,所以展示环节不容忽视。那样不仅有助于肯定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也可以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学质量。当教师看见那些出自自己的学生优秀作品,心中那种充实又欣慰的感觉是最好的教学总结。当然画室不仅仅是学校唯一的做画平台,每个班级每期的黑板报也是可以开展为美术课题的。从版面的编排,报头的设计,插图的点缀,字体的搭配都可以作为评元素,这样每期在学校设定的同一主题的前提下展开评比。这样不仅可以让黑板报这一教室的组成部分更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还有每学年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也是学生展现自己的平台。在气氛热烈,激情飞扬的赛场上飘动着自己班级同学共同制作的海报。色彩鲜艳的,内容激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的海报于是成的班级大本营的标志,成为全班同学为班级争的荣誉,体现自我的动力。赛场上放眼望去,显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有对于各种各样的美术赛事,积极组织学生大胆参与,那是学生学习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教学成绩的体现也同时为学校争的荣誉。

篇9

一、引言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然而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由于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运行情况知之甚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企业运作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术语,激发学生对会计的主动学习性与探究兴趣,让枯燥的会计教学生动而有趣,是关系会计教学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实践证明收效甚微。那么能否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会计课外教学,来辅助完善会计的教学目的呢;如何设计会计的课外教学内容,又如何实施,能否有效果,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会计教育者去实践与探索。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化等。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都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教学,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看,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会计兴趣和主动学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笔者于2007年上半年,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展了课外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会计课外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一些思路,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未来会计职业竞争力。

二、《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开展从理论上讲是否有效,笔者分别从课程本身的性质、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热情和主动性。

(一)会计学原理的基础课地位会计学原理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作为入门课程,其不仅是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对后续相关课程的主动学习性。很多学校的会计教育改革中,首先改革的课程就是会计学原理。因为,第一门会计基础课不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很重要,对于以后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讲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了解整个企业中会计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会计的功能和会计报告的特性;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观念;了解会计报告对政府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贡献。会计学原理作为基础课程,主要是阐述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及报告企业管理层受托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运作,用会计术语将其描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进而领会这六大会计要素所蕴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两大基本等式的作用;其次是用会计的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来记录这六大会计要素所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动;最后,利用借贷记账法和会计技术(如手工操作技术和电算化操作技术),将企业零星的经济活动原始数据加工汇总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转和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与学的成效性,关系着学生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探究兴趣,对会计这门国际商业语言的理解、把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单纯的课堂抽象教学很难让学生去领会会计的精髓和培养其学习兴趣,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加会计的感性认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初次接触会计的新鲜感与好奇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开始都带着对会计的新鲜感和好奇之心而学。但若仅仅是单纯的、枯燥的、抽象的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其探究兴趣。而形式多样的《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却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发展为主动学习和探究会计这门社会科学的奥秘。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教师而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都非常娴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于这方面的教改文章也非常多,但大多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探讨,却很少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改革。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且具有灵活性,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也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三、《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践分析

会计的课外教学是充分利用学生(也包括教师)的课余时间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的会计教辅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会计兴趣与热情,从而使会计的“教”与“学”都生动起来,而不是单纯又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笔者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实践对象,进行了课外教学的尝试,初步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实施作为初次尝试,笔者在《会计学原理》的课外教学实践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容并予以实施:一是命题调研。众所周知,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训练学生毕业后即成为专业人员,而是使学生具有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能力。会计教育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有三个方面,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技能以及人际能力。即学生不能只会念书,还要具有沟通的技能、企业管理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等,同时,对专业还要有认同感(汤湘希,2003)。会计是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资金运动。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围绕着资金的收付而产生,对企业而言,资金的核算与管理非常重要。那么,企业的资金收付行为在实务中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通过什么方式加以控制,涉及哪些单据,基于此笔者作了如下命题设计:关于企业资金的收付流程调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五一长假,自行成立调研小组,自行选择企业,不拘形式开展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其次,批阅报告后,每次利用课堂十分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点评。这一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来看,大多理顺了企业资金的收付流程,并都收集复印了相关的原始单据、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资料。从课堂小组的交流与讨论来看,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资金流转的感性认识和对相关单据的熟悉以及会计数据的传递流程和披露形式。二是参观企业的经济活动流程。会计学原理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会计反映,一般都是以制造

业为例进行阐述。因为制造业的经济活动最为全面和复杂,主要涉及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衔接和运作的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确制造业企业的经济运转,会计又是如何对这一过程加以记录和反映的呢,会计究竟对利益相关者有多大的功效,它在企业管理中究竟占据何等地位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而且课堂教学是分步进行的,学生很难有完整的概念框架。学习完之后,对制造业经济活动流程的会计反映仍是分散的,难以理解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且大都停留在对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分析上,无法理解这些会计数据究竟有何意义。因此,笔者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办企业――华农乳品厂作为参观对象,并要求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华农乳品厂是生产酸奶、纯奶、甜牛奶等产品的小型制造业企业,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对初学会计的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经济活动流程非常有帮助。参观内容主要围绕生产过程而展开,进而了解其上游环节――供应过程和下游环节――销售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思考,每一环节所涉及的原始单据及其传递程序,财务部门是如何对整个经济活动流程加以反映和控制的,以及对企业而言会计所扮演的角色有何重要性。从学生的现场参观热情、提交的调查报告及课堂交流讨论来看,这种“眼见为实”、“身临其境”的体验,非常直观地加深了学生对制造业企业经济活动流程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运转框架,更深刻地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而认识到自身专业的未来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对会计学习的兴趣,这些效果都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三是直观真实的会计档案。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这些理论专业术语,在实务中是如何体现,这就涉及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相关会计档案的知识。它们的外观形式、装订与归档虽然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模拟仿真实验进行,但企业真实会计档案的直观课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整体会计档案观的建立。然而,会计档案是企业的重要保管资料,涉及到商业秘密,一般是不予外借和随便查阅的。笔者也是在带领学生对华农乳品厂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参观时,让一少部分学生直观了企业会计档案的外观、装订与归档,并进行了适当的讲解,旨在让此部分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原理综合实验中起示范教学的作用。从学生的综合会计原理实验结果看,直观企业真实会计档案的这部分学生,确实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学生普遍较好地掌握了会计档案的知识和应用。

(二)《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笔者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学生、教师的自由课余时间,开展了三项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人公地位。并让学生认识到,会计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都不是就会计论会计,要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命题调研过程中,刚布置命题及要求时,学生都叫苦连天,害怕企业拒绝接受调查,无法完成任务。这表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与磨练。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迫使学生必须与社会联系,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取得企业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让学生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如何将调查搜集的资料形成书面文档,进行客观评价和探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总而言之,笔者所开展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证明其实施结果是有一定成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会计兴趣和主动探究性,增强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进而丰富了会计教学的灵活与生动。

四、《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如何进行会计教学,如何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会计人才,一直都是会计教育者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较为关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却忽视了教学的另一面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一直较为重视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还是师资的配置以及领导的重视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的专业术语生动起来,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从笔者所开展的《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践效果来看,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需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课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师生比例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成效,需要教师对课外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的悉心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需要恰当的师生比例。就笔者的实践情况看,是1个老师面对130个学生,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影响教师对课外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和积极性,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会计课外教学的实施效果,可能导致课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将会计课外教学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针对每门会计课程的特点设计课外教学的内容,设计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又相对灵活的原则,以使课外教学能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选择部分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作为老师助教,以解决师生比例的矛盾。

(二)课外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会计课外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坚持:首先,落实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和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时时关注社会的会计热点问题和前言问题,激发教师的主动学习性与不断探究会计问题的动力。其次,在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上,除了鼓励教师主动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外,可以考虑以学校的名义同一些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定期派送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一段时间的专职会计,这种临时性转岗由于是全身心投入,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陈玉荣,2007)。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在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且愿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会计高管人员,补充完善会计教师队伍。最后,在当前教育界,虽然各个高校均提倡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但事实上是重科研轻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应给予会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奖励,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三)会计课外教学基地的建立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本科生而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课外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都涉及到实践内容,如何寻求企业的支持和配合,是会计课外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必然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这笔费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是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的。任何单位都会涉及会计工作。基于会计工作的广泛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建立会计的课外教学基地:一是高校财务处与校办企业。加强同本校财务处与校办企业的沟通,通过学生小组调查、参观以及聘请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及会计人员作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熟悉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不同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运行差异,相关原始单据的设计和传递流程,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等。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相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而且拥有大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7-02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制个性化的、更加贴近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导学案教学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近年来导学案教学成为很多学校首推的教学模式之一。那么,学生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如何?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生眼中的导学案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实践者,他们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态度,我们对高一至高三的4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占69%),“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占80%);现在的导学案比以前的学案“好用”(占58%),“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老师也能学习了”(占55%),“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占74%);使用导学案后“我会学习了”(占58%)。可见我们所用的导学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查也反映出学力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相当一部分导学案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52%的学生觉得使用导学案后课外作业量增加了,表现出对使用导学案的不适应;部分学生认为“导学案即练习题”(占26%),“使用导学案后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没太大关系”(占23%),“使用的导学案增加负担”(占6%),说明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习题题量及难度,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调查中,学生对导学案内容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归纳如下:

(1)注重基础,突出联系

以填空、简答、对比等形式呈现易学、易错、易混淆的基础知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便于温故知新;

(2)突出主线,强化导学

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设计突出“以导为主”的探究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知识呈现的方法和层次,能将所授知识分类整理,分解难点,能帮助理解归纳,联想迁移,串联复习,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3)精选习题,把握难度

注意试题呈现的层次,不把导学案作为习题案,注重知识点与习题相结合,易错题要分栏列出,疑、难点应详细讲解。习题宜精不宜多,导学案的最后要有典型的能力提高题等。

综合学生的建议,可概括为知识点、考点把握要准,难度、题量要适中,重、难点要突出,既要便于自主学习,也要体现前后知识的迁移及系统性等。

二、对导学案教学实践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实施过程中,倡导“多元互动,凸现主体”的课堂模式,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我们的实践过程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几个方面也值得注意。

1.要正确处理好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内容与作业量关系

导学案提倡课前预习。实践证明,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良好的预习方式和思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学习课程内容。但在问卷调查中,有5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增加了课外作业负担,有32%的学生认为课外作业减轻了,说明不同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和预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会预习的学生来说,预习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而对不会预习的学生而言,预习就成了负担。以江苏为例,高一年级学生必须同时学习至少九门文化课(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如果各学科都有导学案,上新课前都要预习,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建议》标准,以一课一导计算,学生每天至少需完成三到四份导学案,这对学优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学困生,所花的时间比学优生要多得多,显然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预习仅仅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课后的消化和巩固还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老师在授课结束后布置的作业加上导学案预习,会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感到负担,久之对预习导学案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老师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老师在授课时大多仍会按照正常情况教学,就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所以,在导学案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怎样合理安排导学案预习内容和作业量的关系,更多地考虑把预习内容和作业有机整合。

2.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会学习的学生必然是一个会预习的学生。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预习更多地注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识记、模仿和重现,而导学案教学的预习侧重学生个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设置了导学案预习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会按照导学案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对内容的详略取舍更加明显,对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讲得更少。因此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效果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预习的情况。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学力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不一样。调查中,有31%的学生把导学案视同练习题或测验卷,69%的学生认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前,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便为导学案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注意强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和落实,防止预习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听课效率高低不等。

3.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结合所教内容把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导学案不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在编写时必须结合学情,导学案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实践,我们主张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以“导”促“学”的精神,能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设置问题,让学生预习后即尝试练习,体会内容掌握后的喜悦。因而,在导学案中要设计由浅入深的有一定梯度的新课练习。调查中,学生认为按导学案的思路,不需要老师也能学习了的占55%,觉得自己“会学习了”的 占58%,认为“学习效率提高了”的占 74%,说明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和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当看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导学案不完全认同,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做好工作。

4.要把握好课堂上知识传授的方式和节奏

“教无定法,课无定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寻找规律,建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适时点拨和提醒,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问题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以解决好全班讨论中提问人数有限、学生不能畅所欲言的问题。

篇11

文化学是探讨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规律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化的概念大而模糊,范围广而无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怎么学好文化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想,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充实课堂内容。

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些文化体系的相似性与多样性,以探寻人类存在的本质。要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只有运用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及具体事例,去充实课堂内容,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而多媒体具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的优势,在教学中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以往需要大量时间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易于巩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调用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能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示所讲文化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这样,能使每节课的内容比传统教学内容多一倍多。教学内容量的增大,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学原理的理解,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文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播放相关的文化学视频。

影视是文字作品外另一种文化表述手段,文字与影像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文化展示方法的独立性、互补性及其存在的价值。影视是用电影或电视片的拍摄与制作为手段以表现文化学原理,从而展示和解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较文化的工作。有时,一幅画面的含义一万句话也说不尽,同样,一句话的寓意可能超过一万幅画面,即文字和影像以不同的符号系统传达与交流信息,是不可比拟的。[1]所以,除讲授课本知识外,也尝试给同学们播放文化类电影。如:国外弗来费提拍摄的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北方的纳努克》,关于爱尔兰西海岸线外阿兰群岛的《阿兰的男子汉》;贝特森和米德拍摄的《三种文化的育儿方式》;珍·陆克等拍摄的《夏日纪事》;马歇尔的《猎人》;希拉里·哈里斯的《努尔人》;加德纳的《沙的河流》,等等。国内主要是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时的生活方式,因今天已经消失而弥足珍贵。例如:《苦聪人》《佤族》《黎族》等。也有现代拍摄的一些影视,如庄孔韶拍摄的《虎日》及一些当代文化学者拍摄的《六搬村》《最后的山神》《暴雨将至》《撞车》等人类学、文化学视频,通过播放这些影视,促进了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辟第二课堂,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通过研究者直接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文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学习文化学的学生来说,进行科学的田野调查训练与实践,在参与特定的文化社区的生活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文化现象,感受特定的文化心理体验是必需的。尤其是对某一文化团体、一种文化现象的考察,通过调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未经任何人加工修饰过的原始资料,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基础。这种基础上的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一些文化学家就先后深入到一些还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人群中,对其文化现象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而写出了文化学的经典研究著作。学生虽不能像早期职业文化学者那样进行专门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文化现象留心观察和思考。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常常意识不到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生活与心理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生活,却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观察和品味各种异文化,反思自己的文化,并将文化学的一般理论应用于观察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这对激活我们的思想大有好处。[2]在组织同学进行田野调查的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田野调查活动的规划和指导上面。具体说来,教师要负责制订田野调查计划,选择调查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指导和培训。如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在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培训后,都组织学生在家乡进行实地调研,有时亲自带领学生到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学生在直观的现实生活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文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四、推荐经典文化学阅读书目,提高自学效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提高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对于文化学而言,给学生推荐合适的文化学阅读书目,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以增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这些文化学著作后,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申请研究课题等。在研究性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文化学的入门书籍有:(1)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书目的在于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书中介绍了文化人类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此外,本书还简要引入了人类学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编排简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2)埃里克森著,董薇译,《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出版,它展示人类学家如何从村庄或城镇的微观研究,揭示认同、全球化、性别和宗教等复杂问题。(3)詹姆斯皮科克著,汪丽华译,《人类学透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巴利(Barley,N.)著,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诙谐地描述了作者在喀麦隆田野调查的经历,讨论了田野调查中的无聊、被敌视和危险,作者透露自己作为一个田野考察者是如何去融入当地部落社群,遇到何种艰苦才取得这些考察资料的。(6)列维·施特劳斯著,《忧郁的热带》,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此书记载了列维·施特劳斯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书中独特、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精炼雅致的抒情语言表达,发自内心地对发现的激情都无疑给文化学的研究开阔了新的视野和指明了独特的方法。(7)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出版。是一部综合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与人类学理论深邃理解的论著,分析深入浅出,行文行云流水,引人入胜。(8)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该书概述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使学习者能够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理解,并领会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比较、整体观、参与观察等理论与方法;努力在学习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识的种子,并促使他们积极地面向田野和实际,以消解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9)乔健著,《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作者的田野笔记选集,作者用生动而富有感彩的笔调记录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喜怒哀乐及研究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学科。(10)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着重介绍文化概念及其解释,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类学著作中常见的理论,并探求人类理论的时空轨迹及在今日社会变迁条件下的研究途径,从而阐明了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

五、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

文化学不仅需要了解丰富的知识材料,更需要严密的思维,可以说,思维水平直接决定文化学学习的效果。因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文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撰写学术论文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论文的撰写是学生思维和知识的结晶,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是学生自己能够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而且,撰写学术论文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讲解有关论文的观点、介绍各种类型的学术性论文,但老师的讲解一般主要集中于论文观点的分析评价。学生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技能后,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老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好掌握文化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此外,学术论文撰写也有利于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篇12

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基础上,让师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自我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将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教师备课是重要的第一环节

在新授勾股定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他们需要一些轻松且有趣的极端信息,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翻阅资料,了解了勾股定理的文化和历史,先给学生讲述在那个科技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勾股定理是当时民族和文明最早发现的定理之一,这么多年过去了,风采魅力依旧。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是古往今来无数的数学家们探索出来的艺术品,是非常值得期待和学习的。在学生这种渴望的态度下,再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要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就要知道学生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同一个问题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也许就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思维,我们对每一种思维都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去分析每一种思维的合理性,备课的难度更大。为了使自己在课堂上不至于搞得手忙脚乱,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我们在备课时尽量把每个问题都想得足够充分,所以要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的有效备课基础上的,教师备课备得充分,学生学习就学得轻松,越学越有兴趣,反之则不然。教师们不仅要将这一节需要讲的内容备好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方法和技巧。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课程上一定创设有效的问题

张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镜子,特别漂亮,她特别的喜欢,但是有一天打扫房间的时候,不小心摔在地上,破了,张老师非常心疼,想重新配制一块和原来一样大小的镜面,但是却只捡到了一小块的碎片,她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想帮助她吗?(学生们纷纷都很热情积极地说想)看到同学们这么热心,老师很开心,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学完之后,你们就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了。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很好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问题情境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问题,也能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达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三、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样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道题,用一个平面区截正方体,截面会使什么形状呢?这是个一题多解的问题,第一次讲授的时候,事先布置了让学生预习,上课时就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正方体,然后用一个平面从不同的位置截,但是因为图形抽象,学生的想象力又不够,他们中很多人都没办法看懂,也想象不出截面的形状,虽然我很认真地讲解,但是还是不能消除学生眼神中的迷茫和疑惑,一节课就这样遗憾地收场了。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中午在家做饭切菜的时候,我受到了启发。于是,再给另外一个班级上课之前,我将学生先分成小组,然后让他们在课下找各种瓜果切成正方体带到教室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动手和尝试,每次,一有学生切出新花样,好多学生都会凑过去看,讨论,询问是怎么切出来的,然后自己动手创新的心气就更高了,当时有好多没有准备的学生,也有了兴致,拿着自己的橡皮来切。看到学生这么高的学习兴致,我很开心。等到结束了,我就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问题也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任何学术探究也好,还是发明创造也好,都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合作进行。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相互的交流,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但是首先一定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需要学生合作,有的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有的学生单独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就需要学生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之间做到最大限度地互相弥补,才是最有价值的合作。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更加具备团结精神,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都很好的教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吸收了数学知识和了解知识的同时去很好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师生都要做到多准备、多思考、多交流、多合作,才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