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仿古建筑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国具有悠久且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以土、木为主要结构材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论结构方式还是整体造型与西方都有着巨大差异,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国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当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时,但从建筑物来看,你几乎不知道这些地方和纽约、东京有何区别。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古代各个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再一次对现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仿古建筑不单单是使得我们建筑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了当下整个建筑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仿古建筑的设计并没有一个严格而系统的规定,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设计理念而不是一种单独分类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设计中基本还是遵循普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点,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图1)。

图1南充北湖公园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据民间传说修建的玉香楼便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图2)。整个设计明显地分为两个四合院落,而在各个院落中设计布置了大殿、牌坊、亭台等元素,整个设计方案显示十分大气而又不散乱。

图2玉香楼设计示意图

2)加强仿古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毕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现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现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实际是在现代建筑中加载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现代建筑,但是去独具匠心的对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和亭台处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为了现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图3)。

图3雄伟的北京西站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装饰装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镂空、厅堂布局等形式来体现仿古形式,同时又具备了现代装饰的奢华,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另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图5)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图6)。

图6古色古香的传统装饰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小明.仿古元素在现代建筑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韵,2006,9.

篇2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2.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结构多样,功能的划分也愈加丰富,这是传统民居的“间”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不得不作出改变。今天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建造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被钢筋水泥替代,纯粹成为了体现“古”的装饰元素。“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能引发人们对古的感受,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3..工程案例概况

近期所内通过几个项目对仿古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很好地实践。如下文提到的项目为东海半边山五彩渔镇项目,位于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的新鹤片区,北临居民点,东至新鹤沙滩,西、南接四季渔村。项目基地周边比邻欢乐海洋、品尚度假等主要项目。五彩渔镇项目由三块用地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31万平方,计容建筑面约16.14万平方米。其中本次报建项目为其中一块标编号ZX01-09地块,用地面积15.53万平方米,容积率1.0,计容建筑面积约15.53万平方米。

4.仿古建筑的做法

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阐述仿古建筑的设计的几个要点。

(一)合适的柱网开间

仿古建筑有较为规整的开间模数, 考虑到一扇木门的宽度在500mm到600mm之间,一般在3.6米到4.5米之间,每开间做四门或者六门。

(二)合适的层高比例

仿古民居一般做两层,较低楼层层高高,较高楼层层高矮。为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首层可控制在3.3米左右,二层2.8米左右。

(三)准确的轴线定位(结构轴线、木构轴线)

仿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有一套柱网体系。但仿古建筑仿的是木结构,故另需要一套反映木构装饰的轴网体系。两套轴网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入口变化的地方,为保证外在的木结构开间的一致,刚劲混凝土柱位需要往里退。

(四)多样的墙身的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总结出仿古建筑的几种立面,反映到构造上就是几种墙身的做法。

4.结语

仿古建筑的兴起既有历史的缘由,又符合现实的需要。它虽是现代机械化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组合起来,难免会落于俗套,给人留下索然无味的感触。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复兴兼顾发展的今天,文化不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垫脚石或装饰品,更不能将仿古建筑作为表现文化的唯一手段,因为历史与社会总是在发展,人类的建筑文明始终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篇3

1、引言

古建筑之所以可贵,除了它们是用金钱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历史的遗存,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仿古建筑不但保护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而且还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改善了建筑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对仿古建筑的建造维护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仿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及其维护管理。

2、工程概况

某地美食街占地面积12000m?。街两边布置了10栋风格统一,又各有特色仿古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几乎涵盖了园林建筑中亭、廊、楼阁的所有建筑形式。既有南方轻巧雅逸的精致秀丽, 又有北方平缓持重的贵族气派。

3、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3.1 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3.2 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3.2.1 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3.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4、仿古建筑设计常见技术

4.1 屋面防水层, 焦渣苫背施工

4.1.1 防水层施工技术

先在现浇屋面上做找平层,在举折点粗略地做成囊势即可。经养护7天,含水率达到要求后,进行防水层施工,在正脊、斜脊及垂脊的脊跟部向上做30cm高泛水, 在檐口部位,要粘结密实,收头平顺,不得超出檐口,连格侧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污染,以免影响连檐的彩绘效果。防水层施工完后, 严禁随意上人, 经淋水隐检后, 进行焦渣苫背层施工, 不得损坏防水层, 如损坏需认真修补。

4.1.2 焦渣苫背层的施工技术

配合比正确,自下而上摊铺平整,拍打密实,囊势造型必须顺畅。主要工作内容是: 做饼、冲筋、铺设焦渣。先挂囊线, 用1: 2水泥砂浆, 做成上口50×50 mm的灰饼,待一天后,再进行冲筋,筋面宽4 一6cm,底宽10一12cm,间距竖向1.5m,横向2m的封闭方格,冲筋时,应上提加筋网片,经养护有一定强度时,方可在方格内由下至上填铺苫背焦渣,同时上提阻滑加筋网片于上表层内, 为加快施工进度, 可对称两面分段施工。经隐检养护后,进行晾背,以干透为宜。焦渣所用白灰闷灰时间不应少于3天,须用机械搅拌。

4.2 屋顶的囊势控制技术

琉璃瓦屋顶瓦面的垂线弧度,其主要作用是,加快屋面雨水的流速,尽可能冲出檐口以外。改善檐内采光,使整个屋顶和四角呈腾飞之势。显见囊势的控制是屋面施工的关键所在。设计图中只能按举折规律标明折点,但瓦面的施工造型必须是顺畅的弧线。如何达到顺畅的垂线弧度即囊势,并能在铺瓦过程中随时得到控制, 复核是屋面施工的难点之一。传统做法是:采用3一5mm直径的细麻绳来挂线,在垂线弧度与设计举折不相符处在麻绳上涂抹黄泥的手法来获得理想的囊势, 该技术仅适用于小型坡屋顶,加之受气温影响麻绳热胀冷缩,长时间后黄泥干裂脱落,不能重复使用,即是获得了理想的囊势在铺瓦时也无法有效的得到检查和控制。经试验采用4mm直径软质钢丝绳,在举折点处用22号铅丝缠绕增加配重获得囊势,并在绳两端用油漆作标定长度记号;即上端以脊背中心为起点,下端以檐口为落点。实现了一次标定重复使用的良好效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各类斜脊垂脊囊势的控制。

4.3 铺瓦砂浆的功能改进技术

传统古建屋面铺瓦粘结材料均采用黄色白灰浆,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易操作,便维修,缺点是粘结不牢,日久瓦易下滑,拉裂脊跟,屋面易生长杂草,草根撬松瓦垄缝隙,落叶堵塞过水垄,造成渗漏。由于仿古建筑屋面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并增设防水层,琉璃瓦密实性好,吸水性差,若采用黄泥粘结,上下不透气,浆内水分很难散发,干硬龄期很长,若遇冬季受冻,来年解冻后,粘结不牢,造成质量安全隐患,故必须对黄泥粘结材料进行置换。

4.4 仿古建筑中丝缝墙的施工技术

4.4.1 弹线、样活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底脚线,再按砖缝及砖的排列方式进行试摆,以便验证尺寸和进行适当的调整。弹底脚线时,要注意墙厚、墙头与磨砖规格的关系,丝缝面与背里填馅之间留出1—2cm 的浆口。

4.4.2 拴线、衬脚

按照弹线的位置,在砌筑两端拴挂两道立线叫拽线,在两拽线之间拴挂上下两道横线,下为卧线,即砌砖层的摆砖线;上为罩线,即控制墙面平直的控制线。在砌第一层砖之间要先检查基层是否凸凹不平,如有偏差,应用老浆灰抹平,即为衬脚。

4.4.3 抹灰砌砖、打站尺

丝缝墙的砖与砖之间要铺垫老浆灰。磨制好的青砖要再浇水阴干运至摆砌现场,用瓦刀在砖的朝下面露明侧的棱上刮抹1—2cm宽灰条,砖的顶头缝外棱处、砖的大面两侧均抹灰条,在朝里的棱上打上两个小灰墩,以保证砖摆砌平整,灌浆时浆汁能够流入。按弹线和挂线砌摆第一层砖,并根据事先排砖竖缝统一制作薄竹皮逐缝试插分缝调整,以确保竖缝均匀。从第二层砖起的两端砖用同水平缝厚的薄竹皮支缝,再上跟线、下跟棱、侧看绳进行中间部位的摆砌,这样可以减少人为手法的误差,确保水平缝一致。在第三层砖砌完后,应打站尺检查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将平尺板的下面与基础上弹出的砖墙外皮墨线贴近,中间与卧线贴近,上面与罩线贴近,检查砖的上、下棱是否也贴尺板,如未贴近或顶尺,必须纠正。除打站尺外,每摆砌3—5皮砖要检查墙面的施工质量,同时复核砖砌面水平程度和事先的排缝,以免游丁走缝。

5、仿古建筑的维护管理

仿古建筑是对古老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算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对研究古老文明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对其进行建造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损害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维护管理。对仿古建筑进行维护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维护方式,应根据现场的环境、气候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6、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古建筑也算是古建筑文物。建筑文物小的艺术珍藏品,它长期暴露于大自然之中,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的损害。保护建筑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仿古建筑是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前人轨迹的价值毋庸置疑,做好其建造工作和维护工作也算是对传承古老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包木板等。通过对其仿古构造分析,寻找一些现代仿古建筑技术。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建筑风格;混凝土结构;木构架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雾都、桥都,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在1937到1944年间,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温故1942》影视街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龙兴镇,是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一期建设的核心部分,按照1∶1的比例重建了一条民国时期风格的老街(图1),前期定位满足冯小刚《1942》剧组拍摄取景要求,建设300长的民国期间街道,总计66栋建筑,风格主要以重庆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主,穿插川东民居于其间,重点突出民国时期重庆城市街道特色。重现1942年重庆陪都时期的街道原貌。拍摄的戏将是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温德尔·威尔基访问重庆,重庆人民不惧日军飞机轰炸,夹道欢迎的场景(图2)。

图1 图2

笔者有幸在2011年参加了《温故1942》影视街一期工程建设。主要参与仿古建筑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认识到一些特殊处理方式。《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外观上体现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即川东民居风格,功能上满足甲方提出的需求。建筑基本做法为: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柱、梁架、屋面板等,砖墙围护;外部贴木板、木柱,混凝土屋面板上覆传统屋面,使建筑具有传统建筑风格。以下分别讨论其构造特点。

1.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

《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赋予新的建筑功能,一般为餐饮、商业、住宿等。为有效节能,保证使用安全(防火、防盗),建筑主体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立面部分为传统木构造,侧立面部分采用木板墙墙面。木屋面采用传统构架,处理的关键要保证与混凝土屋面与传统木构屋面搭接牢固。坡屋面与主体建筑的交接处,预埋木砖,将椽子钉于木砖上,并在交接处铺防水卷材,防止雨水渗漏。

2.用框架结构建造传统砖混结构建筑效果

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教训,重庆从2008年起在主城区域禁止砖混结构体系建筑,《温故1942》影视街从拍摄电影效果的真实性出发,否决了外贴仿古劈开砖的原方案,要真实的再现陪都时期老重庆的街道风貌,我们决定采用框架结构,填充墙采用老青砖或者红砖并且外挑梁边线3厘米,再在梁和柱的位置外贴老青砖贴片的办法(图3),较好的解决了还原民国砖混结构建筑要求。

3.贴木柱

主体是混凝土结构,部分木结构民居为保证传统建筑风格,在外部贴木柱(图4),并加石柱础或者地伏石。外贴木柱与室内承重柱没有结构联系,混凝土柱间距根据受力合理而定,而木柱根据传统建筑柱距特点而定,故有几处木柱与混凝土方柱无对位关系。为方便贴木柱,混凝土柱与墙体外侧齐平。木柱与墙体连接时,在墙体预埋木砖,用螺钉将木柱斜钉于木砖。木柱与结构柱连接时,用防腐膨胀螺栓直接钉于混凝土柱上,螺栓做沉头处理。

图3 图4

4.墙体包木板

重庆民居多采用板墙,为了仿这种形式,在填充墙砌筑完成后,表面贴木板。贴木板的主要地方有正立面墙体、窗框、门框等。大面积木板墙需用穿方与木柱连接,墙体里面可以加墙体保温材料,按内保温处理。木板间的拼贴用企口拼接(图5),并注意木板横向竖向的排列方式,符合传统建筑特点(图6)。

图5图6

5.传统瓦屋面

混凝土屋面与传统木屋面搭接部位的构件主要有,椽条、椽子、小青瓦,并做保温隔热层满足现代建筑规范。先将椽条铺于钉混凝土屋面板的木龙骨上,这样做连接性好并可以防腐;混凝土屋面按照现在建筑屋面做法 先混凝土屋面上面找坡找平+防水层+保温层+水泥砂浆苫背层+小青瓦。如果屋面坡度过陡,还需在水泥砂浆苫背层上加铺钢筋网,防止瓦面下滑。混凝土屋面也木屋面搭接处为重点处理部位。屋面出檐可以直接用椽条出挑,木屋面椽子伸入混凝土屋面不小于1.5m,檐口与外墙交接处,加钉1/2木檩条,掩饰混凝土结构。木檩条用膨胀螺栓,与檐口混凝土梁牢牢钉住。悬山屋顶的关键是山墙面的处理。传统悬山,两侧山墙有出挑的屋面,可以看出挑的檩条及其他木构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符合传统悬山屋面的外观,该工程在混凝土屋面板上两侧搁置通2米长木檩条,并在两侧山墙面出挑屋面。这种做法可以节约木材且比较经济实用。而且民居悬山山墙面出挑不多,600 mm~700 mm左右,这种构造可以达到承重要求(图7)。

图7

结 语

《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比较到位地把握了重庆传统建筑形式,并且满足现代功能要求,加设保温层、防水层等,满足现代建筑规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但建筑防火方面,为重现1942年陪都时期老重庆建筑风貌,消防间距局部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是本项目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重庆老城. 何智亚.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2010

篇5

1.1关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关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仿古建筑的多重价值、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形式等三类。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传了传统文化。例如,卢中一、斯满芳的《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1]。其次,仿古建筑设计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富有美学意义的传统建筑或其构建方式进行抽象和总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抓住传统精华,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传统韵味。相关研究如赵侃的《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着重从文化要素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兴起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构件组成和建构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刘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等,对古代某些具体建筑的构件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参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对仿古建筑出现根源的系统性总结,仿古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着重讨论,并提出适应仿古建筑发展的相关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在了解仿古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最终在现实资料的比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现象出现的根源和创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建筑仿古现象相关理论通过理解和验证进行叙述和解释。通过叙述总结相关论证,定向提出问题并予以阐释,从而对仿古建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现根源

2.1崇尚传统、追根溯源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尤其是身处文化历史保护区中的建筑设计,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难以整体改变,而沿袭模仿便成为延续文脉中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建筑,应当就像从她所在的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4],受此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以地域传统为依据研究特定的历史文脉,创作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服务原有环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铺改造设计(图1)仍保留老街独特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色彩上进行严格控制,使老街视觉协调、尺度适宜。同时,街边店铺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匾额以及各种灯饰、小品,使老街充满传统气息与时尚活力。类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铺立面改造的仿古设计,不仅在建筑的体量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建筑相近,更从神韵上、气质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创造价值

仿古建筑出现在风景名胜地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能为原有风貌增色并弥补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多地出现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区,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异域风情商业街即是其中一种。异域风情商业街大多通过对异国风情的刻画形成特色风貌从而吸引游客、促进投资。例如,仿欧式建筑借鉴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视野,带动了当地经济。然而,建筑比例失调、装饰烦琐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创作来说,通过刻意模仿的欧洲风情聚集区如何与原有区域环境文化相协调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仿古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即狭义仿古设计和广义仿古设计[5]。狭义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工作;广义的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实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方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3.1造旧如旧

此种做法通常针对特定风貌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因此对历史建筑进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应与传统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氛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多遵循“造旧如旧”的原则。例如,青岛中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天主教堂修缮项目(图2),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欧洲风情以及良好的比例关系,施工过程中仔细参考旧堂资料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当年德国设计者所保留的大样图纸则为改造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造旧添新

相比“造旧如旧”的设计手法,“造旧添新”主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关键内容既在于保持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同时又有所创新,满足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统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与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饱含先祖的劳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远观能保持整体风貌统一,近观可令细心的观察者将仿古部分同原作分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新作仿古部分与历史遗迹混为一谈的“假古董”的现象。例如,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肌理(图3),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并尽可能地保留用地内现有树木的原状,既是对徽派传统建筑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山水相融环境理念的重释。

3.3无中生有

相对于前两种设计手法,“无中生有”或许是建筑设计中最容易让人质疑的设计手法,尤其对于结构复杂、代价高昂的仿古建筑。实际上,“无中生有”的设计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或其他需要也无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视建筑空间本身的功能性则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创造印迹,如若仅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则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难说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样给大众带来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现象的未来

4.1古建筑信息库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据是古建筑,设计是否得当、准确,其重要的参考标准都来源于现存的古建筑和相关文献。因此,考察古建筑现状、测绘古建筑数据、整理相关古代建筑设计文献,对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今天也是未来之古,相关研究人员应按照设计需求做好当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参考。

4.2设计素养的提高

仿古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设计者修养的高低、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设计舞台中找到合适的继承模式和贴切的现代作法。

4.3现代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纯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继承。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的“艺术整体”,构建安全可靠的舒适空间,达到“仿古不同古”的艺术效果。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仿古建筑在认真忠实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传递时代特征。

5.结论

仿古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坚持承传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设计继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站在建筑学的专业立场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现象,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统筹兼顾其象征功能、价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号拼贴与罗列,也不应一味地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设计必须通过辨证思维的运用,坚持文化高度自觉,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众多建筑作品中画龙点睛、承传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城乡风貌增色。

参考文献:

[1]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10):45.

[2]赵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J].艺术评论,2009(3):72-75.

[3]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31-33.

篇6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仿古建筑坡屋面来讲,最为关键的一个建筑环节就是结构选型设计,在各地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极具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选择仿古建筑坡屋面的结构形式,影响建筑的经济效益、各种构件和装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古建筑的“古味”程度。也就是说,结构形式对于仿古建筑坡屋面尤为重要,只有建筑设计人员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评估,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以后,才能对结构选型做到因地制宜,最大化其使经济效益。本文通笔者过调查,现对我国比较流行的仿古建筑坡屋面的结构形式的设计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结构形式

1.1梁柱结构

关于梁柱结构,主要照搬《营造法式》中的各种结构构造措施,在人们承传几千年后,目前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对于梁柱构架而言,各种组合能够自然地形成古建筑屋面的举折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将中国古建筑室内室外的一切特点体现得淋淋尽致。另外,此类仿古建筑形式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基本上都要求“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但是,由于大面积的仿古建筑群,这样会造价高、耗费木材太多,所以人们往往不建议采用此种结构形式。

1.2钢筋混凝土结构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结构形式外观照搬《营造法式》,但是,其结构主体所用的材料必须全部改成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其它如附加枋、垫板等部位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亦或者仍然可以用木材制作。

1.3砖混或框架结构

关于砖混或框架结构,主要指的是建筑整体需要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应用于每个开间的横梁上,砌筑砖墙时,必须按古建筑屋面举折要求进行施工,在砖墙顶部支撑檩条、椽条等部位应用这处结构形式来建筑。此外,在墙顶直接支撑混凝土屋面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檐下的额枋、垫板等细部构造,多用砌砖或混凝土的凹进凸出形成假垫板、假梁枋等,使斗拱彻底失去了支撑构件的意义,它成了一种外在的纯装饰构件。又由于斜屋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浇制,使得椽条也变为纯装饰构件,最终被固定于混凝土挑檐板下。

二、设计分析

2.1三角形屋架

对于三角形屋架来说,根据不同材料来划分,可以分为木屋架、钢屋架、钢木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等。由于这些结构都会深受屋面荷载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屋架的每一杆件只产生沿杆件长方向的轴向力,大多时候不产生剪力和弯矩,而且材料耐受轴向力的性能都非常好,也就是说杆件截面尺寸较小。

2.1.1优点:自重轻、节省材料、刚度好,抵抗房屋横向水平力更强。也就是说,这种三角形屋架对于跨度大的现代厅堂类仿古建筑非常适用。

2.1.2缺点:由于屋架上弦是2条通长的斜直线,无法表达中国古建筑坡屋面的举折,从而限制了这种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上的应用。但是,不能就此断言三角形屋架与中国古建筑无缘,笔者调查山东省的一些仿古建筑就用了三角形屋架,如山东省的某仿古办公楼,有的采用木屋架,有的采用钢木屋架等等,可以通过调整各个支垫的高度来表现中国古建筑坡屋面举折的曲线美。但是,这种结构无法掩盖其自身形状,很难表现古建筑室内的特点,只能展示给人们一种“外古内洋”的感觉。钢木屋架、钢屋架容易在节点处做支垫,用来支撑古建筑的大屋顶。而混凝土屋架则不能支撑大屋顶,因混凝土上弦容易受到削弱或破坏。又由于木屋架跨度小、耗费木材多,所以很少被人们采用。

2.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在仿古建筑坡屋面结构中,有4种形式各有所长,它们的具体的特点比较如下(见表1)。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谁优谁劣,建筑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结构形式。

由(表1)可见,当仿古建筑室内要求“修旧如旧”,表具体表现为枋、檩、椽、斗拱等构件时,应当采取梁柱构架结构形式,因为框架梁和三角形屋架结构都受其结构外观限制,“古”韵味很难做纯而体现出来;将仿古建筑作为商业建筑使用时,其外观要求多为古典风味,室内顶棚则要呈现建筑的平整和明快,必须采用混凝土框架梁上砌砖墙或三角形钢屋架、钢木屋架等形式,使之不会影响对檐下各种构件的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许多多的建筑工程中,建筑师绝不能仅使用自己熟悉的古建筑坡屋面的一种结构形式,必须将目标定为对所有仿古建筑的设计。到目前为止,笔者没有发现应该用梁柱构架结构,而采用三角形屋架的情况,但是,他们应该用框架梁或三角形屋架,以至于错误照搬《营造法式》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有些规模很大的某仿古商住楼群,就是因为照搬《营造法式》而耗费了大量木材,又由于业主对其装修效果不满意,再加上做吊顶为了遮挡与环境很不协调的木构架、檩、椽等,劳人伤财,效果不大。

三、结构处理措施

3.1木屋架结构部分处理

因为木屋架已增设钢拉杆, 也加固处理过其节点,因此无需对木屋架部分结构构件再做加固处理。但是,对于木质部分,应当采用过氯乙烯防腐漆打底, 面刷过氯乙烯两遍后做防腐处理 最后面刷防火漆两遍,再做防火处理。

3.2大坡屋面面层瓦的更换处理

原屋面采用挂瓦条干挂水泥平瓦, 而水泥平瓦不能满足仿古建筑的需求,经过比较后,现采用小青瓦作沟瓦。对于小青筒瓦作盖瓦而言,屋脊砌仿古脊瓦按需要常规施工方法,可以用水泥砂浆将小青瓦直接粘贴在屋面板上, 确定结构处理措施:在已检修的木基层板上铺设厚型油毡一道!在油毛毡上钉顺水条, 顺水条截面为 65mmX25mm,顺水条间距235mm,在小青瓦上角钻孔,用镀锌钉子直接将小青瓦钉在顺水条上,这样可以减轻屋面荷载。此外,经过现场放样盖瓦,可以测得小青瓦屋面荷载虽然比原水泥平瓦荷载多, 但是此增加荷载仍然被控制在原设计允许的安全系数范围之内。

3.3屋面檐口作法

屋面檐口,经常会受到风荷载影响,所以要在檐口上 0.5m 范围内采用如此结构处理措施:在木基层板上铺设厚型油毡层,铺设镀锌钢丝网,钉顺水木条,在檐口 0.5m 范围内的小青瓦盖瓦上采用水泥砂浆粘贴, 同时用镀锌钉子及铜丝将沟瓦固定在在木顺水条上,檐口滴水瓦也可以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粘贴,确保檐口封闭, 以防其直接从檐口缝隙钻入瓦屋面而破坏屋面。

3.4屋脊作法

对于屋脊而言,应当采用仿古脊瓦, 不可用钉子将脊瓦钉在屋脊上,其结构处理措施:在木基层板上铺设一道油毡,铺设钢丝网,顺水条固定钢丝网,保证钢丝网在屋脊处牢固而永不断开,其长度为屋脊两侧顺坡度方向各500mm。在脊两侧 500mm 范围的小青瓦、盖瓦及脊瓦均采用混合砂浆粘贴,钢丝网用于固定水泥砂浆,以防水泥砂浆下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仿古建筑破屋面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掌握其基本施工程序和法则,还要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准确把握,必须通过中国文化的独有审美情趣去透视。不管怎么说,古建筑应当彰显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最具魅力的神话增添给古都文明,站在经济实用的有角度上,提升好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水平。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营造法式》,还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努力做好仿古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仿古建筑研究应秉承艺术性、历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其作为古建筑的仿品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的综合水平,还映照着历史发展的足迹。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

1.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1.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1.3结构构件设计

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2.工程案例

综合楼是某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 周边是儿童公园及南音社等园林仿古建筑群, 综合楼具有健身、培训、商务兼会议接待等。其布局呈现基本对称,是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风格的传统仿古型坡屋顶式综合楼。

图1所示为该综合楼的西立面,这是面向公园主立面,具有强烈传统特色的立面设计,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韵律感和均衡感,同时这种立面设计上的创新性和时代感又与传统性相互融合。考虑到建筑与城区文化形态相呼应, 既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也要从美学观点考虑建筑的造型,力求比例协调,匀称得体,顶部以宋式较陡直的举折做法为蓝本,脊吻、斗拱、雀替、悬鱼、藻井等,以变异简化的手法加以运用, 将这些传统要素融入新建筑中,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历史的凝重感。

3.仿古建筑的设计方法

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为了对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

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这样将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

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4.结构体系验算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 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载通过T 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

5.大屋顶结构设计

本工程各层都是由大屋顶组成的, 屋顶形式多样, 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 在折板的转折点, 按照建筑的要求, 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 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 用砖墙填砌, 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 不能用填充墙砌筑, 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6.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结构且仅作为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装就位。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7.结束语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建造多层仿古风格的现代建筑是经济合理的选择。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机制与传统的木构架不同, 许多古建筑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如斗拱等设计成装饰构件是比较经济的做法。曲线形的屋面、悬挑的屋檐、起翘的屋角是传统大屋顶的特色, 其做法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变形成的, 适合传统的材料, 用钢筋混凝土来仿造应从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形似(外形、尺寸相似)是基本要求,做到神似(受力特点相似)是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篇8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篇9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78-02

0 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的安全观念的提高,促使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优化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安装并优化设计固定消防设施,既是有效预防与扑灭火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单位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从现阶段来看,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在质量、安装、管理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位在优化设计时,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以进一步发挥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为此,本文通过结合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在优化设计时所涉及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展开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1 当前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在使用及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固定消防设施产品质量不过关

从当前来看,大多数建筑内安装的固定消防设施均有一定的质量问题,部分火灾探测器甚至存在不报警或误报警现象,起不到真正有效的火灾预防效果,致使某些单位直接停止运行火灾报警系统,给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固定消防设施产品在安装前未经严格选择,在安装后没有进行严格验收所引起的,需要单位予以重视。

1.2固定消防设施安装不规范

固定消防设施在安装时不牢固、安装时电气线路的接头出现松动,或是水喷淋系统漏水等,均会影响到固定消防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导致固定消防设施安装不规范,主要是由于安装人员素质能力不够高、对消防产品相关的参数信息了解不到位、未严格按照要求安装,或是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等造成的。

1.3固定消防设施不全面

由于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部分单位为节省成本支出,往往没有按照要求设计固定消防设施,一旦某些角落、死角等发生火灾,起不到及时报警和灭火的效果。同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安装规定使用的固定消防设施,也无法起到有效的防火灭火作用。

1.4固定消防设施缺乏管理

具体来说,现阶段单位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在管理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部分单位未能对其进行及时维护,没有定期检查固定消防设施是否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监管等,以及在消防水泵房、高层建筑楼梯间等位置,某些单位用来堆放杂物或长期封锁,一旦发生火灾,固定消防设施的感温、感烟探测器未正常工作,安全通道不通,很可能会让单位人员无法及时逃生,带来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等。

2 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优化设计

为保证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单位应经过认真严格的产品选型,并落实安装后的验收工作,一切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做到不漏装、不误装等。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固定消防设施的定期管理与维护,以便进一步优化固定消防设施的运行效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进行设计优化,以更好地解决现有固定消防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2.1喷水灭火系统各层信号阀的优化设计

在喷水灭火系统的优化设计方面,可以将其设计安装在距离安全出口较近的管网上,以便在关停状态下,消防喷淋泵能够在消防车的水泵结合器的帮助下,与管网结合起来注水灭火。同时,为避免发生火灾时无法及时找到信号阀的情况出现,导致信号阀关闭后喷淋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上的信号阀最好设计在安全出口附近,以便在信号阀关闭时,消防员可通过手动及时开启信号阀进行灭火。

2.2机械排烟系统控制柜的优化设计

在机械排烟系统的优化设计方面,同样需要单位予以充分考虑和重视。通常机械排烟系统的控制柜均是安装在建筑地下室纵深位置,在发生火灾时,若是无法安全进入地下室将机械排烟系统启动,无法尽可能快地将火灾现场的高温浓烟进行排除,往往会给消防员实施抢救带来相当程度的难度,而且延长火灾扑救时间。为此,可以考虑将机械排烟系统安装在安全出口附近,或是安装在消防控制室和建筑外的安全地带,以便在火灾发生且没有消防电源提供时,消防员可以赶往机械排烟系统安装的位置,通过迅速设置临时电源,及时启动机械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并找出起火点展开灭火工作。

2.3其他方面

2.3.1消防水泵房出口的优化设置

按照国家颁布并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条例规定,若消防水泵房设计在建筑首层,消防水泵房的出口最好直通向室外;若是设计在建筑的地下室或楼层间,应保证消防水泵房的出口直通安全出口。不过在实际上,大多数建筑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设计。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会因为消防员无法安全进入到消防水泵房,消火栓泵或喷淋泵无法及时启动而影响到消防员的灭火工作顺利进行。为此,在优化设计建筑内的固定消防设施时,应尽可能保证消防水泵房的出口与安全出口直通,并且要保证消防水泵房不与其他设备房共用,不随便堆放障碍物,以免在火灾发生时,消防员无法随时使用消防水泵房。

2.3.2高层建筑楼梯间的合理优化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或是半地下室通往地面的出口不应共用楼梯间,若是需要共用,必须是在首层与地下室或是半地下室的进出口位置,同时还规定乙级防火门应有耐火极限≥2.00h的隔墙隔开,并设有明显标志。在实际生活中,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对高层建筑楼梯间进行合理优化,尽可能做到不共用地下室通往地面层的楼梯间,以免发生火灾时给消防员疏散群众带来难度,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在高层建筑中,有些部位不得用水扑救,这些部位一般为计算机房、精密仪器房等贵重物品房间。在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均按要求设置了氮气或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这些部位发生火灾后,上述灭火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会自动启动灭火。消防部队到场后,如果灭火系统没有动作,指挥员应立即派员到达现场实施手动灭火。如果不了解灭火系统的情况,应在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

因高层建筑供电的特殊性,一般不得同时将整幢建筑的电源切断。同时切掉整幢建筑的非消防电源,容易引起建筑物内人员的惊慌和混乱,易造成人员伤亡,确需断电可以采取分层或几层同时断电。总而言之,提高单位建筑内的消防安全水平,需要在正确安装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固定消防设施的前提上,再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做好喷水灭火系统、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以及消防水泵房、高层建筑楼梯间的优化等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龙仁.由一起火灾事故谈对消防监督工作现状之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9).

篇10

1.仿古建筑物防雷设施特点分析

本文拟从仿古建筑物的结构、雷击的原理、防雷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仿古建筑物防雷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因而对仿古建筑物防雷工作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

1.1仿古建筑物容易受到雷击的结构特点

仿古建筑物结构、用途、性质以及其所建的地理环境与一般建筑物不一样,特别容易遭到雷击。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1.1仿古建筑物大多数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山上,或者建在土壤电阻率有变化的山边,很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

1.1.2从结构上看,为了体现仿古建筑物的原貌,仿古建筑物一般都建有高耸的屋脊,而这些屋脊也正好为雷雨云层放电创造了良机。

1.1.3大多数仿古建筑物大殿正脊中部埋设金属构件,有的建筑物屋顶内部还设有锡背,这些金属物构件都会增加建筑物接闪放电的机会。

1.1.4仿古建筑绝大多数都为砖木结构,如果遭受雷击,很容易引起火灾。

2.仿古建筑物防雷措施

根据我国国家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来确定。建筑物防雷可分为内、外部防雷,并按人、物和设备对雷电灾害的感受强度不同可把建筑物内、外环境划分为LPZOA、LPZOB、LPZl、LPZn+1等不同的防雷区[2]。LPZOA为建筑物的外部防雷保护区域,LPZOB—LPZn+1为建筑物内部防雷保护区域。仿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2.1仿古建筑物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也叫接闪装置)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流散到大地中去。

2.1.1接闪器的布设

为保持仿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支针的组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支针,以便有效接闪雷电泄流人地。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2.1.2引下线的布设

防雷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效应危害。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尽量多设几根,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和钢筋。但仿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要对称,在间距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设几根。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1.8m一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游客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

2.1.3接地装置布设

仿古建筑物接地装置的布设应根据其用途、性质、地理环境和游客多少等情况来选择结构方式和位置。对重要的游客集中的古建筑物内部应做均压措施。对宽度较窄的仿古建筑物可采用水平周圈式接地装置,并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路的安全距离。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这样可以使到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游客的危害,也可以减小室内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而容易产生的反击高压危害。另外,为降低雷电跨步电压对游客的危害,当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小于3m时,接地体局部应埋深1m以下,若深埋有困难,则应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

2.1.4防球型雷、侧击雷措施

防球型雷的最好措施是安装金属屏蔽网并可靠接地,最低要求是把建筑物的所有门窗都装上玻璃,使其没有孔洞,以防球型雷沿孔洞钻进室内。此外,还应注意附近高大树木引来的球型雷,要考虑树木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仿古建筑物防侧击雷,要根据所建地地理位置来决定。对于建在城市里的建筑物一般不需要设防侧击雷;对建在海拔较高的仿古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确实需要的可以每隔6m沿建筑物的四周设置圈式防雷均压带,并使均压带和建筑物四周的所有金属物均与防雷地可靠连接。

2.2仿古建筑物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仿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大多数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仿古建筑物内都增设了消防广播、防盗报警、监视系统等。这些弱电电气系统对雷电虽没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易受雷击,但一旦受雷击其危害也是很大的。为此,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仿古建筑物的内部防雷也显得非常重要。

3.结束语

当今建筑物防雷技术注重的是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要把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国家仿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难以复原性,仿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并非小事。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将防雷设施建设纳入仿古建筑物保护基本建设和维修项目中,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仿古建筑物应实施防雷设施定期检测,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增强雷电灾害忧患意识,切实做好仿古建筑的防雷安全保护工作。

篇11

关键字:房屋加固;抗震设计;汶川;实践应用

一、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目的及工作程序

1、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的目的

房屋加固改造施工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关系到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房屋的结构安全,加固工程要针对技术措施及施工控制严格把关,方可确保工程施工满足要求[2]。

房屋建筑抗震改造的目的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及承载能力,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防灾的能力,提升房屋建筑的功能,从适用性、环保、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考虑满足抗震使用要求[3]。

2、抗震加固设计工作程序

房屋抗震加固工作遵循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房屋抗震加固程序

未经鉴定的房屋,不得作加固设计;没有设计或设计未审查批准的工程不得施工;施工未完成或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得验收。

二、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的原则及常用加固方法

1、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三水准”设计原则:1)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2)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3)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加固设计原则: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要分布均匀,避免新的薄弱层;2)竖向受力构件要连续,传力清晰;3)增加或加强构件时,应考虑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的降低;4)考虑加固引起的地震作用的增加,加强薄弱层的抗震构造;5)使构件受力合理,防止脆性破坏,消除强梁弱柱、强构件弱节点等不利抗震的受力状态。

“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按多遇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在罕遇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2 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

抗震加固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改善变形耗能能力,并针对薄弱部位加强构造措施,常用加固措施如下[4]:

1)外加构造柱或附墙柱

在外墙四角、隔开间外纵墙与横墙交接处、外纵墙转角处、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及楼梯间等薄弱部位外加附墙柱,并与墙体与圈梁进行可靠拉结。

2)墙体夹板墙加固

对砌体墙身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网混凝土面层进行加固,提高砌体墙身的抗压、抗弯、抗剪以及抗裂和变形能力。

3)外加圈梁加固

在需要设置圈梁的相应部位外浇圈梁,并与构造柱及墙体可造连接。

4)混凝土梁、柱加固

对混凝土梁柱的加固方法可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外抱钢筋混凝土面层、外包型钢等加固方法。上述这些加固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湿作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长,并且会使结构截面尺寸加大较多,改变了建筑物的外观,影响使用效果。

三、房屋抗震加固设计改造在汶川灾区的应用

1、受损房屋的分类

汶川受损房屋结构型式主要有砖混、底框、框架、框剪;评估后房屋被分为A(可以使用)、B(加固后使用)、C(停止使用)、D(拆除)四级;D 级房屋已被定义为拆除,其拆除重建的资金及损失可以直接评估出来,不需加以讨论。A 级房屋若没有设防烈度的调整,其工作量仅为简单加固。C级房屋要进行加固或拆除的经济比较,在设防烈度调整之后,部分 C级的房屋应要转为D 级拆除。B 级房屋数量较大,是房屋维修加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B 级房屋有两种:一是关键部位受到破坏,加固、修复部位较少;二是受损较轻、但数量较多的情况。

2、检测与鉴定

所有被评为B、C 级的房屋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鉴定之后,进行加固设计。上万幢房屋的检测、鉴定工作量巨大,检测、鉴定必须得到受损房屋的详细资料,包括现有建筑的材料强度、裂缝的具体情况及破坏形式,以作为加固设计的设计依据。

3、抗震加固设计措施

3.1新建房屋的抗震设防要求

(1)正确选择建设场地。建设场地宜选择地势在比较开阔平坦、 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应尽量避开不利于建房的场地, 如河流、 湖泊、 池塘岸边,山顶、陡崖、斜坡,软弱或不均匀土层等等。在软弱土层等不利地段建房, 基础沟槽必须宽厚,槽底均匀铺设灰土层并分层夯实后,用水泥浆砌砖或石料混凝土做好基础, 还可用复合桩基等技术加固地基。

(2)房屋体形要合理。设计房屋时,要避免立面上突然变化, 平面形状也宜简单、规则, 墙体布置宜均匀、对称。

(3)屋顶上不要做笨重的附属物。屋顶上的附属物, 如女儿墙、 高门脸等, 既笨重又不稳定, 地震发生时这些构件最易破坏。所以, 应当尽量不做或少做这类装饰性的附属物, 如果必须建造时,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固定方法(图2)。

图2 女儿墙的固定方法 图3外加扁构造柱加固

(4)确保施工质量。对于一般居住房屋, 保证施工质量是指砖石的砌筑质量以及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质量要好,夯土墙坚实,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等。施工时要做到墙、 柱错缝咬砌,砖石块体错缝咬砌, 内外墙同时砌筑。砖要浸水,砂浆要均匀、饱满。构造柱、 圈梁的配筋要符合规范要求。

3.2既有房屋的抗震加固措施

对于目前房屋破坏的情况,分类分析其经济性及可能性,形成标准化设计,编制标准加固设计图集及施工基本要求,可提高设计速度,加快加固进度,具体有如下几种措施:

1)外加扁构造柱加固。用外加扁构造柱加固墙片时, 往往在构造柱之间加钢拉杆, 此时极限抗剪承载力应由墙、 柱和拉杆三部分组成。当达到极限荷载时, 墙片沿临界裂缝产生较大滑移, 构造柱在拉杆约束作用下, 与墙体共同工作,拉杆只是简单承受水平荷载,而柱是通过拉杆约束直接承受水平荷载, 因此, 加固墙片的抗剪承载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墙体本身的抗剪承载力和构造柱的弹性恢复力。外加扁构造柱加固的做法如图3。

2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指在砖墙外表层另加钢筋混凝土面层, 由于两种材料在弹性模量和延性方面差距较大, 在地震作用下,砖墙率先破裂, 丧失部分抗剪承载力, 大部分地震剪力将由钢筋混凝土面层承担。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的做法如图4。

3)锚固拉结加固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在每层楼板位置的横墙与纵墙交接处设置角钢或钢板, 并将其与墙体锚固,以加强墙体间的连接,然后在相邻角钢或钢板之间设置预应力拉杆, 通过拉杆的拉结作用将整个结构紧紧地约束住, 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锚固钢板及拉杆在内外墙上的布置方式如图5。

4) 对于预制板与墙角裂缝的处理应按板的搁置长度分类处理 ,一般情况采用抹灰处理修缮,当板的搁置长度不足时可以采用附加角钢方法,增加预制板的搁置长度。

5) 对于承重砖墙的长水平或长斜裂缝的加固方法,采用钢筋网片抹水泥砂浆或聚合物砂浆方法进行加固;对于砌体结构的加强采用高标号聚合物砂浆勾缝。

篇12

引言

古建筑物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阁、塔等建筑,是我国古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是深入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历史资料。古建筑文物是不可再生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股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考验,极易造成损伤、残坏或坍塌,尤其是一旦受到雷电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分布着百余座山头,中西部为泗河、沂河冲积平原,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曲阜市雷电灾害频发,每年的6~8月是雷暴多发期,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本文以古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当地古建筑防雷设计及施工,以期做好当地古建筑防雷工作。

1.古建筑物易遭雷击原因

很多古建筑位于高山上,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且突出,很容易遭受雷击,而且,大多古建筑周围有高大的古树,这也极易引雷祸及古建筑;古建筑通常为木质结构,木材经过长年的腐蚀,变得十分干燥,潮湿的雨季,木材电阻率变小,积蓄大量静电,遇到雷暴天气容易引来雷电流,再加上近年来,为维护古建筑,不少古建筑加装了大量消防、安防等电子设备用于防火防盗需要,这些弱电子设备及大量电源、信号金属线路一旦被雷暴击中,雷电流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即会沿着金属线路入侵破坏建筑物及设备,引发火灾。

古建筑防雷通常包括直接雷、雷电电磁脉冲和球型雷的防护,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对古建筑危害较大。根据雷击灾害事故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可知,雷击地点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建筑物形状、结构、性质及内部设备等影响雷击的选择不同,这是由于雷电发展至距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电场增强,高大建筑物尖顶及其边缘上电场强度达到最强,成为引雷点,高大的建筑物引雷上身。古建筑檐角、屋顶多设计有屋角兽头、丰宝铜顶等,这些房脊、梁柱和尖顶、边缘部位也是极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2.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2.1 直接雷防护

古建筑要重点做好直接雷防护措施,针对古建筑群木质结构及檐角、屋顶多兽头、檐铃等特殊结构,装设避雷短针或避雷带进行防护,为避免影响和破坏建筑物外观,一般不设计独立避雷针和避雷塔的使用,避雷带敷设时应尽量不破坏到古建筑原貌。

2.2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系统是整个防雷装置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古建筑位置、结构及性质等,可将古建筑两侧、阴面等没有景观点和休息厅且游人较少的偏僻处作为接地位置,以垂直接地极为主,增大接地深度,防止对古建筑内部地表的破坏,而且接地引下线要在地面设置一定的高度内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游人造成威胁或被游人破坏等;古建筑内弱电设备接地系统和避雷带等直击雷接地系统之间要保持5m以上的间隔距离,反之就要在地下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2.3 电气和电子系统防雷设计

由于防火防盗,古建筑内部和周围通常会安装大量的监控、门禁、红外、火灾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电子系统,这些系统设备大多采为弱电设备,耐过电压能力较低,且报警装置、出入口红外探测设备、摄像头等装置均安装在室外,如果被雷暴击中,产生的电磁脉冲入侵将会破坏这些系统设备,造成电力、通信等系统瘫痪,因此要做好古建筑的电子设备系统防雷保护设计。

①电源系统防雷设计。古建筑群低压配电柜总电源输出端要装设大通流能量的电涌保护器作电源系统的初级防护,然后再各个建筑分单元配电箱安设II级电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建筑物周围报警装置、门禁、出入口红外探测装备、摄像头、计算机终端处等电源引入端分别装设电源终端保护电涌保护器。

②监控系统防雷保护设计。摄像头安装在室外,雷雨天气如防护不当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应作重点防护。首先要将室外摄像头装设在建筑物防雷分区的LPZOB区内,使摄像头处于防雷保护范围中;要在摄像头视频线和电源线两端装设电涌保护器,并作屏蔽,如果是带云台的摄像头应针对云台控制信号线两端做好防雷设计。

③消防、安防系统防雷保护设计。信号线路从远端引入室内,遭受雷击后会将雷电流引入室内进而破坏室内设备、威胁室内人员安全等,因此还要加强安防、消防、通信线路防雷与过电压保护,保障各种信号新路畅通。首先要在古建筑群信号线路总进线端出安设初级防雷保护,然后分别在各路报警主机处加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上传总线及监控室主机接口处应分别装设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各火灾报警器主机处分别装设火灾白景琦主机专用复合电涌保护器,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对讲系统等弱电设备处电源、信号线路分别安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做好监控室主机、火灾报警器主机等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

3.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等电位连接

古建筑上所有的金属宝顶、宝盒、铜饰等金属物体都要和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对于安装有防鸟铁丝网的古建筑屋檐、所有金属管线屏蔽层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设施均要作等电位连接。监控、消防等控制机房应根据定系系统工作频率分别采取S型结构或M型结构作等电位连接。

3.2 屏蔽

对进入古建筑的供电线路、信号线路等不能架空入室,应在进入室内前采用套管屏蔽埋地或埋地电缆引入室内,并与古建筑防雷装置作相应连接。

3.3 综合布线

古建筑内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应按照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规定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并施工线路走向和相互间间隔距离,保持室内各种线路的合理布设。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线路均应套管或采用金属外皮的电缆,最后全部进行可靠接地。

4.结语

古建筑属于世界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在进行防雷设计施工时,要全面了解分析古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雷电规律、结构特性等,统筹规划,认真仔细进行设计和施工,尽量不损坏建筑物及区域地表原貌,切忌追求豪华,破坏建筑物原貌;同时要在充分满足防雷需求前提下,因地制宜,选用性价比较高的防雷产品,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防雷保护体系。日常还要加强防雷装置维护检测,做好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确保古建筑防雷装置发挥可靠、安全、有效的防雷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翠,李军,许梦宇.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