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细胞化学元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内容存在一些重要变化:一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原来研究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现在改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二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有所改进,不再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是在实验材料和方法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空间;三是教材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和“实验”等栏目,让学生在实验与观察、讨论与分析中获取新知识,而不是直接提供结论性的知识信息。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问题探讨”栏目意在激发学生从元素水平探究细胞奥秘的好奇心,并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分析,教材正文起始部分交代了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同时,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却大不相同,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生物体内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就是同一个多细胞生物体内,其细胞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其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教科书以人体细胞为例,以饼形图的形式,介绍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细胞干重中,碳元素的含量达到55.99%,表明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为本章后续3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引子,为最后得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打下一个伏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则是在原教材实验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悟同种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生物组织中所含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差异性提供感性认识。
世界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也不例外。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具有两重性,既与非生命世界具有统一性,又与之存在着重大差异,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等。学习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从元素、分子水平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统一,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从分子结构和功能角度阐释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毋庸讳言,学习本节内容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学习本章内容的时期是在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和认知方法需要一个培养期和过渡期;另一方面由于本节内容与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而高一年级没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颇感吃力。
二、教学建议
1.利用“问题探讨”,让学生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在初三阶段已经学习了元素等化学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下列资料: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见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16页),植物体和土壤的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较表(见表1),人体和玉米细胞中部分元素含量表(见表2),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干重的百分比图(见人教版教材第17页)。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交流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本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故通过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植物体和土壤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组成生物体与组成地壳、组成植物体与组成土壤的元素种类的相似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为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奠定科学基础;同时,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确细胞与非生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各种元素相对含量大不相同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利用表2中玉米与人体中部分化学元素及其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生物细胞中各种元素含量相同吗?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哪4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最多?什么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在问题探讨中,还可以结合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干重的百分比的饼形图,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生物细胞中同种元素含量不同是生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物质基础;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4种元素含量最多;组成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分;碳元素是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和含量有关。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化学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建议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围绕人体、植物体中元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常见的元素缺乏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例如,缺钙时儿童会出现发育迟缓,牙齿不齐,骨骼畸形,中老年则会出现骨质疏松,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则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偏食和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婴儿缺碘会患呆小症等。对于植物体,油菜缺硼会“花而不实”,缺锌会患小叶病,缺铁则会出现黄化现象等。
2.利用化学知识,认同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首先通过上述资料分析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细胞干重中碳元素含量最多,高达55.99%,初步得出碳是构成细胞最基本元素的结论。接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以初三所学习的元素周期表为基础,回顾、分析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和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骨架。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得知碳位于第2周期、ⅣA族,其原子序数是6。教师出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正因为碳原子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成键能力,
以它为主形成的有机化合物构成了已知化合物的绝大部分,碳链真正成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据此,学生理解碳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但是,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分阶段螺旋式提升,尤其关于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可以在学习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之后,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理解碳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就可以了,而不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人体中必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勾画出来,找出这些生命必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3.利用生活经验,推测细胞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含量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宿迁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环节,科学地进行学生职业规划测评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依据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组织宿迁学院五系新生在接受系统教育与提示之后进行测量,并以学院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进行的一次报告分析。一方面,这些分析会为系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关键词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31—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高雷(1986— ),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五系专职政治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分析报告依据的理论预设、分析的维度以及数据源都取自于朗途职业规划测试系统。朗途职业规划测试系统可以对学生个体稳定的性格特质以及创业的深层次动力进行测试,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测试情况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从测试的指标项目来看,该系统设计了岗位与学生特长、与学生的动力驱动类型之间的匹配参考。通过综合的测量结果,可以让学生个体发现自身职业获取的短板以及具体的改进方略。
学生个体在获取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参照系之后,也懂得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现实途径。同时,我们应该提醒每位参与测试的学生:无论是自身稳定的性格特质,还是个体的动力类型,都是具有“先赋”意味的。它的稳定与独特只是相对的。随着生命成长历程的延续与生活情境的变迁,个体的知识库和经验都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并影响学生的个体性格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动力类型。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结合宿迁学院五系新生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统计规律,我们尝试着分析本届新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状况,并期望分析过程能够为我们之后的具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参评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系新生的性别分布比例为女生占71%,男生占29%,女生的数量几乎是男生的3倍。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成长环境、社会角色期望以及个体层次心理因素的影响,性别因素在职业规划中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五系新生年龄分布范围是19~20岁的区间范围,这与全院新生的年龄段分布是一致的。
二、与个体职业规划测评相关的指标维度分析
(一)性格特质类型维度
从数据显示来看,学生在职业规划受性格类型影响的元素中,“内向感觉 情感 判断”与“外向直觉 情感 判断”的两端分布较为均衡。一方面,证实了新生对本次测评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而且在填报测评报告时价值比较中立;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每一位指导教师要在这两种类型性格匹配的职业种类中做好指导,并兼顾到其他性格类型的职业匹配,帮助学生发掘资源,整合有益信息,针对学生个体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衔接,做好进一步的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分析得知,男生与女生在性格特质普遍分布情况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也就告诉我们,除了在性格特质整体分布上要综合关注与学生相匹配的职业规划路径,同时,也不能忽略性别因素对性格特质的影响。当然,这一过程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成长环境、社会角色期望以及个体层次心理因素对性格特质的影响。
(二)职业规划的深层次动力源维度
1.成功愿望指数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五系新生有职业获取成功强烈愿望的,只占学生总数的1/5,如果将这部分学生的过往经历与学生的成功愿望指数相关联,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主动、努力进取的相关因素就可以从其过往的生命成长历程中窥探一二,这也为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分类教育提供了可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涵盖着学生职业目标设定、新情境的驾驭以及自身位置的定位等指标体系,而这些也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与指导提供了维度参照。
2.挫折承受指数
挫折承受指数是指针对受测者在面对挫折、失败与困境时的心态、情绪与行动的可能性的测量。调查显示,宿迁学院五系新生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在面对失败与困境时表现出的承受能力较低。这也就提示我们要在学生的抗压能力方面进行有益的引导与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入移情体验与想象获取的技巧,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将这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与案例中。
3.人际交往指数
人际交往涉及互动过程中的“镜中我”的内心认知与对互动本身的意义的界定与意识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五系新生中有超过1/3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境,表现出与人交往的动力不足、与人交往的技巧不够、与人交往的程度不清等状况。人际交往是个很传统的社会心理问题。职业规划专项测试中所显示的学生人际交往系数分值只能作为一种参照。但交往也是有基本准则与要求的,如从容的心态、道德的规范、民族的风俗与地域的特点等,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与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4.影响愿望指数
影响愿望指数反馈的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状态,即要求或希望别人按照自身想法行事的愿望程度。这类动力指数在五系新生群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95后”学生的群体特质,也给了每位教师一个提示,即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地与人交流互动,懂得“谦让”、“团队”与“包容”。“谦让”会让自身变得懂礼节、明事理;“团队”能汇聚众智,成就事业;“包容”能体现涵养,彰显气度。而这些都是我们职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以上四个方面的动力类型源构成了影响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它的具体体现是动力类型归类,如向着职业目标努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宰型、寄托型、满足型与自强型;在面对挫折、困境时所体现的承受类型(这是逆向的动力),有开拓型、坚守型、安定型与尝试型。
这些性格类型与动力类型测试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规划中进行职业定位。而这一过程的具体依据是学生在这些指标体系中所集中体现出的个体职业规划的长处与短板。因为这些长处与短板的形成是基于具体性格特质测试与动力类型归类的,反映的是个体情况,这是提供职业规划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基础。长处与短板最终又成为职业选择与规避的重要参照,显得直接明了,为学生在自身的职业定位与今后的职业角色扮演中进行积极的知识技能储备指引了方向。这正是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
[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人体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组成。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总共有几十种,其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有钙、镁、钾、钠、磷、硫、氯、铁等元素,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铜、锌、碘等。细胞利用这些化学元素合成其基本的化学成分—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人体细胞是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长、发育的基础。人体细胞形态多样,有球形、方形、柱状形等。其大小差异很大,大多数细胞直径仅有几个微米,有的可达到100微米以上。尽管细胞的形态、大小各异,但其结构基本相同。
(来源:文章屋网 )
饮食中的化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从食品的组成到烹饪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营养角度搭配食物到各种食物的妙用,从新鲜蔬菜水果到食品添加剂等等,数不胜数。本文例举了些例子,具体简述如下:
1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元素
1.1调味料中的化学元素
正所谓“盐乃百味之首”,盐在人类生活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历史悠久,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氯化钠,主要包含氯元素和钠元素,为了防止国人碘缺乏,食盐中还加入了碘元素。食盐的作用不言而喻,除了调味还能够补充人体所许的微量元素,保证人们的健康,不仅如此,食盐中所包含的氯元素和钠元素还能够去除茶杯中的茶渍,用盐水浸泡新买的衣服不容易褪色等。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味精,味精是近代才被开发出来并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极大地增加了菜肴中的鲜味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也由于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味精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调味品名单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高温环境下容易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产生危害。此外,谷氨酸钠进入到人体中还会阻碍人体对锌元素的吸收。
天然营养性甜味剂是作为食品原料被我们长期食用,但是糖尿病人却不能大量摄入。糖尿病人如果特别喜欢甜的味道,就必须食用非营养性甜味剂。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甜菊糖,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这些都是蔗糖替代品,它们都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非营养性甜味剂都是人工合成的。木糖醇是糖类甜味剂,甜度与蔗糖相当,热值与葡萄糖相同,代谢却不需要胰岛素,是糖尿病人理想的代糖品。
1.2 菜肴中的化学元素
菜肴中含有很多的化学元素或保障或危害人体健康。以西红柿为例,西红柿中含有对人体极为有利的番茄红素,经常吃西红柿补充番茄红素,能够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不仅如此还能够预防各种癌症的发生,同时不只是西红柿,自然界中的各种天然蔬菜都由于其独特的成分而对人体产生作用。为了贮存夏季多收的蔬菜,人们创作了腌渍蔬菜,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喜爱在寒冬腊月制作香肠、熏肉以备过年时享用增加年味儿,这些不仅能够保存食物,还能够保证美味。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这些腌渍、烟熏食物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盐渍和烟熏的干扰,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过量摄取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十字花科蔬菜中,Ca、K、Na、Fe等碱性元素含量丰富,胡萝卜素具有维持皮肤粘膜层的完整性,能防止皮肤干燥,粗糙,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促进生长发育,骨骼及牙齿健康成长,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
2食物中的化学危害
食物中的化学元素还是寻常厨房中常见的化学元素,那么为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经过商家研发出来的物美价廉的方便食品,则几乎100%含有化学添加成分。比如垃圾食品中多有添加剂,袋装食品中常见的山梨酸甲、防腐剂、碳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等,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压,且损害肾脏,香精与色素过重,热量过多,破坏维生素,造成肝脏负担,致癌。在比如一块蛋糕上可能就含有几十种添加剂,色素、香精、乳化剂、抗坏血酸钠、植物奶油等,长期食用会对人体肝脏、肠胃造成严重损伤。又比如超市里市场上的廉价肉丸,真正的肉含量很少,大部分成分主要是淀粉以及化学添加成分,而现代研究也已经发现并正式过多的摄入这些食品化学添加成分会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可能е轮琢龅鹊姆⑸。
天然食品中也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大部分都对人体有益,但有些食物未成熟或存放时间过久都会导致危害身体健康,如未成熟的西红柿,成熟的西红柿中含有对人体大有裨益的番茄红素,但未成熟的西红柿内含有番茄碱,人体摄入之后会导致轻则导致口腔问题,重则导致中毒。再如发芽的土豆,土豆发芽的部分会产生一种叫做“龙葵碱”的物质也会导致中毒,但是没有发芽的土豆本身含有大量淀粉、钙和维生素等对人体极为有益。对于氯化钠过少摄取,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及肌肉的高度兴奋,从而导致肌肉痉挛,会出现四肢无力,头晕,全身肌肉抽搐等症状,而过多摄取,因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盐过多对呼吸道病患者不利,使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加剧和痰量增多,食盐过多,钠离子浓度过高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力降低,还会使钙的排泄量增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
3将食品与化学学习相结合
化学学习要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结合上课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同班同学参观食品加工厂,调查周边的贸易市场等,使我们自己了解周围的食品安全问题,了解食品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或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烹调直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化学因素的作用,增加或产生了哪些污染。在化学课上要把这些知识贯串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课堂中,理解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食品添加剂在食物中的种类、用途,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可以因为这些知识的摄取,让我们自己懂得克制,养成良好的坚韧品质。
4总结
简言之,化学成分无处不在,除了本文介绍的食物中的化学之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食物中的化学成分除了天然所含有的各种食物特有的成分之外,还包含了现代工业社会无法避免的人造人品中的化学添加成分,我们可通过食品了解到化学元素,使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以此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敏.食品风味与化学[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2] 苗清华.化学语境下的食品安全教育[J].化学教与学,2011(01).
[3] 孙宝国.化学与食品密不可分[J].知识就是力量,2014(11).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与旧课程相比,更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的思路是沿着科学家们对生物学的认识过程来呈现知识内容,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
一、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基本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二十多种,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称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这些化学元素对生物体都有重要作用。组成生物体的二十多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命的物质性观点能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含有正常叶绿体;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所以C3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以及暗反应的C3途径,C4植物的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反应又进行暗反应的C4途径,而维管束鞘细胞只进行暗反应的C3途径,因此,C3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存在于叶肉细胞,而C4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则存在于维管束鞘细胞中。
三、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其亚显微结构中的细胞膜、核膜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溶酶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这就是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若从结构上看,生物膜不仅具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具有间接的联系,即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功能上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在遗传物质的调控下细胞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四、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五、生物进化的观点
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置,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份,通入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还有许多科学家实验基础上设计出一种生物形成物种新装置。
整个装置上中下三部分:下是玻璃容器中,各种核酸与核糖体,以及嘌呤、嘧啶、蛋白质、纤维素氨基酸、酶,等许多有机分子体和现代生物工程中已知生物需要所有化学元素和水混合物,实验中不断改变液中的分子,其中核酸和核糖体蛋白质等有;化学元素中主要元素:C C、H、O、Na、K、Ca、Mg、Po、CI、N、P、Fe、S、Cu、Co、I、Mn H、O、Na、K、Ca、Mg、Po、CI、N、P、Fe、S、Cu、Co、I、Mn;次要,He、Li、Be、B、C、Ne、AI、Si、、Ar、Sc、、Ti、V、Cr、Mn、Co、Ni、Cu、Zn、As、Se、Br、Sr、Mo、Ag、Xe、TI、Au、Bi等除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放射性元素之外,所有元素都加入玻璃溶器液体内,物质主要、次要元素份量比例不同,一般主要的多些,次要少一些。机化合物种类现代实验已知的,分量要求不多,每种至少几十克以上原子物质玻璃容器加一个电极,尽量使混合物产生离子与离子体;中部用一层半透膜与上下隔离,只让液体通过,半透膜用不同密度的,即网状结构大小不同,半透膜与生物、动物细胞半透膜相似。上面玻璃圆柱形真空器,真空器内用红外线、紫外线、r射线等射线,射线参、数可以自由改变,真空器内充适量甲烷、氨、CO2和O2、H2等气体,需要时加硫化氢和氰化氢。真空器由一个活塞控制,可以自由控制真空器内真空度,即0.1%到100%之间精密度。实验过程中真空度大小要连续改变,变化不要过大,在1%到4%之间使实验作用呼吸作用。真空器内用强光和弧光照着或需要时微激光,整个玻璃体的温度,整个玻璃体的温度可以控制在-10%℃到100%℃之间,并且真空器内用一个钨电极连续放电,真空器内除了放电,还要静电作用,制造静电磁场0.05伏到15伏之间,这是因为所有动物,植物都有静电作用,也是前人没做过的实验.这是个大型实验装置,实验连续进行中,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有生物形成现象和新的核酸核糖体生成等,实验后形成简单生命体需要现代生物工程特殊技术供给所需能量,细胞分列所需条件,比如克隆技术。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可知道,在玻璃容器放离子元素或有机分子等液体,用不同密度半透膜过滤,玻璃上端可以自由改变真空度,液体物质不变,真空度形成对液体吸力不变,只改变半透膜的密度,经过半透膜的物质,经过物理与化学反应生成物质很不同,而半透膜密度不变,液体物质不变,只改变容器内真空度指数,发现经过半透膜后物质物理与化学反应与原先产物很不同,最后改变液体的物质,半透膜密度与真空密度不变,物理化学变化后产物与原先两个实验也不同,由此可见物质、半透膜、真空度之间有着复杂变化
再由我们细致观察植物的物理发现:不同的植物有高有低,小低几厘米,大到几十米,在几厘米植物没什么,而几十米的树林中,单靠根部渗透作用和毛细现象供给整个植物营养不可能的,用科学仪器探测不同植物导管内的水份上升过程形成真空度是不同的,这种真空度形成是植物本身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强弱决定植物导管内真空度比例,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内真空度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真空度改变了,也改变植物液体物质浓度,最简单实验,把整个植物放在密封器内,才抽出空气改变了真空度,植物很快死亡,又一个植物嫁接过程,改变了植物细胞半透膜的密度,植物整个基因也改变了,原因植物吸收与原先不同物质改变,可见真空度不同与半透膜密度决定不同植物的需要的元素,上两个原因植物绝不会吸收对自己有害的物质,同时实验中半透膜与真空度,静电作用光作用,射线作用对细胞组成和有机物形成,分子链有极其重要作这是化学反应与物理手段对人造物种可能的,动物很难改变其细胞半透膜密度,因为它们都是大分子团有排斥作用,大多数植物细胞半透膜密度相差很大,而且导管真空度是很不同的,动物细胞半透膜密度相差不大,呼吸形成的真空度基本相同,所以需要营养物质相同:一句话,一个半透膜和一个比例真空度是一个组成一种细胞所需要特定元素与物质,也是这些物质元素化学反应后在细胞内组成特定机体的能量来源之一.实验加入真空器,我们可以想象原始地球水和有机物分子在当时温度急热冷急剧变化而热胀冷缩形成生物呼吸与外界交换物质条件之一。静电磁场作用和放电是形成生物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磁体、而且不断地运动,这过程可以使地球的元素、分子磁化和产生离子,原始地球大部分物质都是离子体形式存在,离子体对生物细胞构成最主要、电子学物理知道,一切静电磁场作用对正负的离子有吸引力,而且正负离子在一起就会互相结合一起,结合在一起离子体正负电量平衡抵消,他们就是有机化合物。由于离子元电荷不相等,形成正电荷多则正、负电荷多则负,他们还是离子体,连续下去形成离子团,这就是有机化合物合成细胞原理,也是细胞内形成分子链重要途经。其实放电也是静电超负荷适放能量一种,静电作用和放电对生物神经反射有密切联系,神经反射是生命前提条件。一切生物体内都有静电磁场作用,这种磁场永远不会消失的,人体的静电平均电量0.5伏.静电作用也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条件之一,研究发现细胞核则是静电磁场作用主要场所,由于静电磁场内远近作用力,使离子等量电荷分布不同,同时细胞半透膜真空度比例吸进特定元素有机分子体,使细胞内同一个位置形成特定分子链机体,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内静电磁场有复制作用,像电磁波传播过程中一份份复制,电磁波的复制是在空间中进行,而细胞内的静电磁场复制则在有机化合物液体中进行,复制这是细胞有丝分裂重要原因,其中原理有等科学家们研究探索。
强光与弧光与微激光以及红外线、紫外线等作用可以催化细胞内化学物质与元素物理化学反应,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在这我就不说。真空器充入大量氧气与二氧化碳少量的氢、甲烷、氨等气体,这是因为气体状对生物形成提供所需环境条件,就是原始地球空气作用。经过科学研究,在前人科学发现基础和现代科技与原始地球环境条件下等模拟人造物生命实验是可能的。
三、老年人需要的维生素和化学元素
1.维生素:维生素是调节代谢保持健康的必需营养素。细胞的衰老机制是代谢失调,维生素作为辅酶的成分,在调控代谢、推迟衰老方面是绝对重要的。老年人的代谢功能一般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维生素摄入,有理由能使多种代谢功能加强,从而提高整个机体的代谢功能。维生素A、D、E、K都为脂溶性物质(只溶于脂质中),不溶于水,所以,不能从泌尿系统排出,容易储存在体内,多服有害,应当注意。维生素E及C都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或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有推迟衰老的作用。其他各种维生素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不可缺少。合理搭配的膳食可以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但在其有某种维生素缺乏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服或注射所缺乏的维生素,切忌滥服。如缺乏维生素B12时,需要注射B12,剂量多少,医生说了算。另外,为了加强机体的保健作用,老年人可以每日加服适量的维生素A、B1、B2、C以及E。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请专业人员确定剂量。
2.化学元素:化学元素与老年人的保健作用也很重要,动植物所需要的碳、氢、氧、氮、硫、磷、钙、镁、钾、钠等11种常量元素,一般都可以从膳食中获得。钙质的摄入,对老年人来说,既不能少,也不能多,少了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多了又容易引起血管钙化的可能。在15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锌、锰、钴、钼、硒、铬、镍、钒、锡、硅、锶、碘、氟)已有实验指出:铜、锌、锰、硒4种元素与衰老都有关系。因为铜与锰都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锌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合成必需的因子,碘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中心的成分。谷胱甘肽酶是抗氧化剂,对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有促进作用。在15种微量元素中只有铁、锌、铬、锡4种无毒性,其他各种元素少则有益,多则有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微量元素进入人体的安全量(碘除外),都尚待测定或缺乏国际的公认标准,所以,绝不可以随便地加服微量元素,也不能随便地购买服用含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药品或保健品。以目前营养食品的水平,微量元素的摄取,最好还是通过膳食从天然食物中取得补充为好。
此外,汞、铅、砷、铝4种有毒金属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接触到,如,血压计、温度计和实验室用的各种仪表都有汞作为组成部分。铁制食品容器及茶壶、酒壶常有,铅、铝制的烹具、餐具含有的铝更多了。这些含毒性元素的用具对人体都有危害性,要提高防范意识。
硒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Se,一种非金属。可以用作光敏材料、电解锰行业催化剂、动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植物有益的营养元素等。
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植物活性硒。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从金属矿藏的副产品中获得;植物活性硒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
硒作用与应用是在体内硒和维生素E协同,能够保护细胞膜,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微量硒具有防癌作用及保护肝脏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危害大。
磷对人的危害的详细情况:
使皮肤刺激过敏;使神经中枢中毒;长期低剂量的有机磷农药不仅可使人慢性中毒并可能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等危害。磷是第15号化学元素,符号P。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五主族。磷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是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要物质,几乎参与所有生理上的化学反应。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R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092-01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人们身体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人们生活的地区该元素含量有关。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使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元素分布出现异常,使当地居民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量低于或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如果人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出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该文旨在概述我国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1 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是由缺碘造成的一种以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它出现在所有缺碘地区,在中度或重度缺碘地区更为普遍。在缺碘地区,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缺腆都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生。常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运动功能障碍、聋哑、体格矮小以及性发育落后[1],对居民的伤害不言而喻。因此,在缺碘地区孕妇在孕期和出生早期应及时科学地补碘,具体以食用碘盐和注射碘油为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富碘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等)。
2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人体长期处于碘缺乏状态而诱发的一种使甲状腺增生肥大甚至发展为毒性甲状腺肿大的病症,常发生于缺碘的地区(如山区和远离海洋的地区)。临床可见压迫症状,病人喉头有紧缩感,劳动后气急,吞咽困难、发音嘶哑等。此外,还严重影响病人的形象,易导致病人出现自卑情绪,对人体身心危害极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主要以防为主,多食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虾米、海带、紫菜、海蜇等。保持情绪的舒畅、平静,尽量控制急躁易怒的情绪。
3 地方性汞中毒
汞是一种化学元素,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些地区的土壤和空气中含有过量的汞,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发生汞中毒。汞中毒危害极大:轻度汞中毒会使人体乏力、头痛、急躁、易怒、消化道功能紊乱以及口中有金属味;中度汞中毒会使人体记忆力显著降低、情绪紧张身体震颤加剧;重度汞中毒会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痴呆,严重使还可能威胁生命。
预防汞中毒的措施: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意外食入过量的汞化合物,避免食用被汞污染的食品。服用含汞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体温计破碎后,应及时妥善处理泼撒出的金属汞,防止其长期污染居室环境;加强宣传教育,预防生活性汞中毒[2]。
4 地方性镉中毒
镉是当今重金属污染中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重金属元素,被称为五毒之首。目前,我国镉污染形势非常严峻。镉污染给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4]。研究表明,微量的镉进入机体即可对肺、肝、骨、肾、生殖和免疫等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损伤。另外,镉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环境中的镉不能被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5]。
防治措施:(1)熔炼、使用镉及其化合物的场所,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密闭装置。焊接和电镀工艺除应有必要的排风设备外,操作时应戴防毒面具。不能在生产场所进食和吸烟。(2)镀镉器皿不能存放食品,特别是醋等酸性食品。(3)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镉的环境卫生标准。
5 地方性铅中毒
铅是一种重金属,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经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一般来讲,口服2~3g可致中毒,50克可致死。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铅被使用,铅污染已从职业环境向日常生活环境扩展。铅的污染危害成了一个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6]。
铅及其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铅在体内半衰期长对许多个器官系统和生理作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铅对人体的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铅中毒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情况严重者会造成瘫痪[7]。 (2)造血及心血管系统:铅中毒可致血管痉挛、腹绞痛等症状[8]。(3)肾脏及生殖系统:常表现为间质性肾炎或萎缩性肾炎等病变。除此之外,还有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氧化代谢系统。
防治措施:(1)切断铅污染源:限制或消除汽油中加铅,减少城市汽车尾气铅污染;改进矿山开采手段,提高冶炼技术,减少铅的排放;(2)加强环境中铅的管理:加强土壤、大气、饮用水等的铅污染管理,尤其对铅污染严重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3)预防生活中铅污染: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铅量较高的食品如爆米花、松花蛋等。让儿童远离化妆品[9]。
参考文献
[1] 李柏英.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及防治[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9):103-106.
[2] 张浩.汞中毒的危害及预防[J].现代职业安全,2009(2):106-107.
[3] 陈志良,莫大伦,仇荣亮.镐污染对生物有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1(8):37-39.
[4] 刁书永.镐中毒机理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5):49-51.
[5] 顾永柞,顾兴平.环境铅污染与健康[J].四川环境,1998,17(1):1-7.
在初中化学“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试测验中,一般情况下考到的知识点不仅包括各营养素的类型、来源和功能,还会考到关于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还要认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收集一些有关营养素方面的知识资料。另外,学生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重视营养均衡,要从正反两面对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比如,人体中的无机盐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维持作用,而且无机盐在人体中还有维持正常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不同考点解析
1.关于营养物质不同作用的考点解析
例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维生素,而且维生素还具有促进机体生长,修补受损的细胞的作用
B.糖类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
C.油脂能够通过人体内经过氧化后释放出能量,不仅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温恒定,还能维持机体运动
D.蛋白质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糖的组成,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作用。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人体保持健康。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所以,正确答案为C。
2.关于营养物质分类的考点解析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仅有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还包括水和无机盐,而这六类又被称为六大营养素。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中考到的知识点,通常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
例2:某学校的食堂午餐菜谱有米饭、酸辣土豆丝、清炒白菜和萝卜汤。
(1)上述食物中包括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油脂、_____、水和无机盐。
(2)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因此,学校食堂需要添加的营养食物是____。
解析:大米和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又属于糖类营养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白菜和萝卜都属于青菜,因而学生的食谱中并不缺少维生素。而且,清炒白菜和萝卜汤中含有油脂、无机盐、和水。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但学校食堂的菜谱中没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而中学生又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还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所以,第一题的答案为维生素,第二题的答案是鸡蛋、豆制品或其他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3.关于各种元素影响人体健康的考点解析
例3:以下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B.缺碘易引起坏血病
C.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患佝偻病
D.缺铁会导致贫血
解析:本道题主要是考查钙、铁、锌、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缺锌会导致机体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缺碘容易引发甲状腺肿大,缺钙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而贫血则多是由缺铁引起。所以,正确答案为B。
4.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类考点的解析
例4:周末,小红在做完作业后,准备和妈妈一起做午饭。妈妈告诉小红,午饭除了要做米饭外,还要做家常豆腐、糖醋排骨和蛋花汤。
(1)为了实现营养均衡,小红的妈妈还要在午饭中加一道什么菜?
(2)小红和妈妈将菜清洗完,切好后准备炒菜。但是她发现家里炒菜用的铁锅生锈了,为了防止铁锅生锈,你给小红的建议是什么?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营养素的种类,小红和妈妈做的午饭中,不仅有糖类、油脂、蛋白质,还有无机盐和水,但是却缺乏维生素,所以为了营养均衡,还应该再添加一道炒青菜。关于第二道题,防止铁锅生锈,人们通常会在铁锅表面洁净、干燥时,在铁锅表明涂抹一层植物油,因为可以使铁锅和水、氧气隔绝,从而达到预防铁锅被氧化、锈蚀的目的。
结束语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和难点,还要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和考点进行认真解析,让学生明确书中的重点知识,对于考题类型和考题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做好日常的功课复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美文.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J]. 职业与健康,1989(06):16-17.
[2] 郭震. 初中化学教科书常见问题解析[J]. 教学与管理,2015(19):51-54.
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每一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就限定了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领域就是“疆域”,就是界限,此学科与彼学科之间相对被孤立了。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后,似乎该学科完善了,圆满了,也就不用再发展了,余下的工作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修修剪剪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当某一理论就成为了哲学的时候,也就开始教条了,僵化了。而作为研究者,在这一行里待得越久,越是对“行规”熟了、透了、把握了,就越是“内行”了,越是“权威”了,也就越难以跨出内行的“门槛”,师传弟承的思维定势,决定其及其传承者只能在圈圈里转。领域的孤立、研究者的思维定势和顶礼崇拜的权威,最终使某一领域的研究被僵化成“死水一潭”。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是简单的、和谐的、统一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此领域与彼领域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性。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某一领域的认识,某一领域的理论不可能成为“终极理论”,而不与其他任何领域发生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孤立,建立此孤岛与彼孤岛之间联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二、外行突破
在知识研究领域存在“外行”一说。所谓外行,是相对于“内行”或“本行”而言的,是指对本行不懂、不明白而置身于行外的一种状况。此学科(领域)相对于彼学科(领域)就是“外行”;而彼学科(领域)相对于此学科(领域)也是“外行”,它是相对的。
既然任何一个学科都有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就有特定的研究内容、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技术处理手段,以及这一行的特定研究承担主体。因此,外行的外延应该包括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不仅仅是指作为研究主体的人。
外行相对于本行的价值就在于它有着不同于本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技术手段。
当本行的理论体系“完备”“圆满”的时候,其实,也就僵化、教条了。打破这一僵局,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或是本行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或干脆是由“外行人”借用自己的外行思维模型和研究方法,来处理同一基本事实,其结果每每有新的发现。原来的体系被打破,外行打破内行的僵化,有所突破,把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行的“不懂”。不懂内行,就不会受到内行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限制,就没有内行的特有的思维模型和思维定势,就没有“论资排辈”的尊崇,就没有打破权威的顾忌。因为他不是行内人,是匹“黑马”。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发展就是外行不断打破内行的过程。
在经典力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数学的方法研究物理学,产生了开普勒的天体物理学,伽利略的地上物理学和牛顿力学;在电磁学方面产生了库仑定律、安培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式。在化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的原子说,得以研究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产生了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上的显微镜技术手段,不仅促进了近代分类学的产生,促进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的研究和发展,且导致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化学元素的发现更是体现了外行的研究方法对于本行的巨大意义:借助于电流的分解,发现了钾和钠;借助于光谱分析,发现了铷、铯等;借助于放射性方法,发现了镭等;借助于色谱仪,也发现了一些新元素……
三、内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