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防范电信诈骗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信诈骗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犯罪,涉案范围、金额都呈扩大之势,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打击,常常跨境、跨国实施犯罪。电信诈骗是典型的非接触型案件,但无论其手法如何翻新,其诈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受害人把存款转入到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里。那么一切的活动最终的完成都是通过银行转账、汇款的方式转移赃款,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是诈骗资金的落脚点及“清洗”犯罪所得的主要途径。现就商业银行在防范电信诈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简要阐述。
一、商业银行在防范电信诈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的问题,目前案件暴露出涉案的个人结算账户基本都是或者冒名开户,犯罪分子就是利用此类账户从事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那么商业银行针对开户环节是否就是疏于管理,也不尽然。虽然开户必然涉及到客户身份识别,但是目前银行柜面人员除了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外,其他信息均无法取得验证,尤其是持护照、港澳通行证等证件办理开户的,其证件和信息的真伪更加无法核实。鉴于银行工作人员的鉴别能力,只能通过有效身份证件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但仅凭肉眼、人工识别并不能百分百判断出客户身份证件的真伪和开户人是否就是身份证件持有人,所以肯定存在借用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立账户的情况。(2)商业银行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2003年在《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突破了账户只能属地开立、属地管理的限制,规定单位和个人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均可在异地开立相应的结算账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3月底全国人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为1.69个,截至3月底,全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2.10亿户。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第一季度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2.64亿户,较2008年几乎翻了一番。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范围,个人支付需求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个人客户可以开立多个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且没有数量、地域限制,虽然给百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从目前社会上各类诈骗案件情况看,确实存在很大的隐患,也有悖于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初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功能已接近对公账户,且现金存取自由,转账到账迅速,相对于对公账户监管较严、约束较多,个人结算账户的管理要松得多,因此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3)对涉案账户能否及时进行冻结也存在问题,协助有权机关办理查询、冻结、扣划资金及其他事务,是商业银行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但是银行既要积极配合完成协助工作,保证国家法律的贯彻执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又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避免因协助办理查询、冻结、扣划资金及其他事务不当而导致银行承担损失。因此银行是不能随意冻结客户账户的,因为一旦冻结错误,银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公安机关无法提供冻结通知书的情况下,银行很难在“第一时间”把嫌疑人的账户冻结起来。而电信诈骗发生地多在外地,发现被骗之后,从报案,立案、领导审批,开出冻结通知书,最快也得1个多小时,赃款常常已经通过地下钱庄转到境外。
二、建议
因此就当前形势看,全社会应形成打击合力。(1)公安部门与银行应建立联动机制。受害人发现上当受骗,及时举报到公安部门,公安部门要能在最快时间冻结涉案账户,避免受害人财产损失。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办法,在银行账户的快速查询、冻结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拦截赃款,为群众减少或挽回损失。(2)相关制度是否需要进行修订也值得探讨。一是,针对个人结算账户的开立及数量问题开展调研,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措施和控制手段。如防止借用或者冒名开户等现象,应进一步落实开户环节的核实,如何核实?是否可以采取手机验证等方式。另外对于个人结算账户的开立及数量做出限制,从源头上控制电信诈骗风险隐患。二是,关于联网核查,若核查结果为无照片的或者信息不一致的,银行是否能继续为其办理个人结算账户的开户业务也值得商榷。三是,开户时无从核实账户户主的身份,是否应禁止个人结算账户开户,防范犯罪嫌疑人利用他人丢失的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开户。(3)配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各部门充分履行社会责任责无旁贷,但是个人防范才是根本。所以当务之急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如发放宣传单、电子显示屏播放、张贴宣传海报、向手机用户警示信息等,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地加大、扩大宣传力度。建议与社区、居委会等最基层组织联系,做好普及、宣传教育工作,让百姓不但要做好自身防范,还应积极地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是要把案例和防诈骗知识转告平时独自在家的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等易受骗群体,将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深入到千家万户,以减少百姓的财产损失。
一、案例背景
2016年8月29日上午,广西某银行网点接到一客户紧急来电,叙述自己银行卡账户余额莫名减少,并收到他人电话告知自己的银行卡资金已被用于购买**商品,而客户本人并未做任何交易且银行卡一直在钱包里。该网点凭借职业警惕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建议客户立即进行账户挂失。同时,网点大堂经理一边安抚客户情绪,一边引导客户来到柜台进行账户查询,柜员输入该客户银行卡账号后,发现该卡活期账户余额确实有所变动,有一笔资金被犯罪分子通过网上银行转入到了贵金属保证金账户。果然,骗子随后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再次致电客户,说要把刚才支付的资金退回给客户,但需要客户配合他们的操作才能完成退款。客户在银行工作人员及时提醒之下没有轻信骗子谎言,第一时间挂失账户,通过登录手机银行,在柜员耐心细致的处理下,最终通过手机银行将资金转回了银行卡活期账户,有效制止了一出资金被骗事件。
近年来,随着当前金融业、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信息诈骗手段也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各种名目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进而窃取受害人资金。媒体也曾密集报道过某行发生不法分子利用网银贵金属交易进行诈骗导致大量客户资金损失的案例。此类风险事件系不法分子利用网上银行账户贵金属交易等无需验证安全工具的交易,导致在客户账户资金发生变动后,通过电信诈骗获取客户信任和短信验证码,最终将客户资金支付划走。此类诈骗手法非常特别且不容易被识破,值得关注。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一)诈骗手法过程
第一步: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得的证件号码及密码等信息,登录客户网上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账户贵金属购买或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保证金划转等交易,造成客户活期账户资金余额减少,制造资金丢失假象。
第二步: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联系客户,称其在XX商户进行了消费,消费金额正好为客户账户余额减少的金额。客户由于发现自己的账户资金确实出现了减少,且金额也与对方所说金额一致,所以会轻易相信不法分子。此时不法分子便会以帮助客户冻结或退回被盗资金为由,要求客户告知其之后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第三步:不法分子再次利用受骗客户网上银行将之前购买的账户贵金属卖出或保证金反向划出,并同步发起账户支付交易,通过客户提供的短信验证码完成账号支付交易,成功盗取客户资金。
(二)特点
1.目前互联网上客户信息泄露时有发生。常见的几种形式包括黑客攻击、钓鱼网站套取、客户密码设置简单被“撞库”等,不法分子则选取能够成功登录的客户作为诈骗对象。
2.网银贵金属交易属于账户资金内部划转,不涉及他人账户。银行出于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考虑,客户登录网银发起交易之后无需验证环节即可达成交易。
3.即使有部分风险意识较高的客户不会向不法分子泄露短信验证码,不法分子也无法完成支付交易。但由于网银贵金属交易存在交易点差或手续费,客户资金将面临一定损失的风险,也给银行带来投诉和声誉风险。
三、防范建议
(一)加大客户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诈骗意识
一是针对当前通过电信诈骗等方式威胁客户资金安全的情况,通过电子信息宣传栏、ATM系统屏幕显示等渠道,及时向客户提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和特征,提醒客户在收到陌生短信和陌生来电时,注意保护好身份密码信息,提高客户自我防范意识。二是建议客户为电子银行设置专门的、不同于其他用途的密码,尽量使用字母+数字或符号的复杂密码并定期修改。同时,谨防钓鱼网站和陌生来电,妥善保管短信验证码,不要向任何人提供自己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二)积极探索推进银行商户联防联控生态圈建设,共同提升反欺诈能力
据悉,近期国内某银行已与支付宝围绕反钓鱼及黑卡数据合作进行商讨研究,积极拓展与商户风控合作新领域。反钓鱼方面,基于支付宝手机安全软件“钱盾”,通过云端数据库更新推送,拟实现对客户登录钓鱼网址、接听拨打诈骗电话的实时提醒,并同时接收客户在线举报,收集钓鱼网址、诈骗电话等信息。通过合作,实现对支付宝提供的钓鱼网站信息进行处理,同时支付宝对当前反钓鱼难以处理的诈骗固定电话提供实时提醒。在黑卡数据合作方面,支付宝表示将向银行方提供信息泄露的客户数据及销赃账户数据,为进一步开展关联账户分析和完善风控模型提供便利,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回顾2016年两起轰动一时的电信诈骗案,受骗者不仅仅是来自不谙世事的社会弱势群体,还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且阅历又相对丰富的人群。今年8月19日下午,打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让徐玉玉欣喜不已。家住山东临沂的徐玉玉今年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由于家庭困难,遂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这个来电正是通知她马上就可以领到这笔助学金了,但前提是需要先汇一笔款给对方,最后的结果却被骗走了东拼西凑来的9900元学费。而就在与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回来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后离世。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随着各方媒体的争相报道,电信诈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同类性质的事情也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
在“徐玉玉”事件之后,有媒体报道称,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60万,这算得上是“精准诈骗”的典型。从案例来看,诈骗分子第一步是冒充“公检法”人员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随后诈骗分子开始“秀演技”,通过对受害人所掌握的信息来进行话术操控,使得受害人信以为真,导致被骗走巨款。其绝大部分原因在于该清华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立即接到了诈骗分子的电话,并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教授一步步中计,最终1760万全部被骗走。而此过程中,诈骗分子能精确地告诉他,网签合同的编号是多少,各种交易中很细节的一些信息,且说得头头是道。
如果你问教授不知道电信诈骗吗?其实不然,现在电信诈骗已经趋向于智能化诈骗,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叫人防不胜防。据分析,电信诈骗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在于它没有特定的人群,而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普遍撒网来“引鱼上钩”,诈骗金额不分大小,诈骗手段灵活多变。而且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这又给诈骗分子提供了“精准定位”的诈骗机会。此外,电信诈骗采用远程非接触的方式来实施诈骗,一些诈骗组织团伙中分工明确,对于采购终端移动设备、电话号码、银行卡、编写诈骗剧本、诈骗培训、电话沟通培训、银行转账等等都有不同的专人负责,环环相扣,类似正规公司的规范化操作,并且你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你是谁,隐蔽性极其高。
专家解析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有时候舆论总是一边倒,一会儿站在法制健全的角度来问责,一会儿站在犯罪分子以“背德”的角度来谴责,一会儿站在电信虚拟运营商的角度拯待规范等等,当然这些确实迫切地需要我们去问责,去健全,但其实最主要的还得靠我们自己提高防骗意识。
或许防范电信诈骗真的不容易做到,但许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再难也得前进。以支撑虚拟运营商并提供后台服务的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前华为无线首席战略官谭竹表示:“社会管理当中,为了减少违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前置式的措施,一种是后置式的措施。前置式的方法是减少形成某类违法事件的条件,提前预防,比如为了减少暴力杀人案的发生,禁止民间拥有枪支、炸药、菜刀实名,这都是前置式的方法。后置式的方法是在利益天平上让违法获得的利益与代价相比更不合算,这样就消灭了动机。回到徐玉玉事件上来,中国之所以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根本原因还是违法成本(风险)与违法获得的利益相比还是太低。现代通信技术已经非常便捷,要想用前置式的方法,从技术手段上限制,消除诈骗案件,几乎不可能。现在我们已经失去最佳机会,后期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在电信诈骗案出现初期就立法,严格执法,那么就不会让不怀好意者意识到这是利益大饽,也就没有机会让其发展大,案件破获也将变得不再那么吃力。”同时,谭竹建议:相关主管单位需要加强联动前置式和后置式的社会治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既治标也能治本。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29-03
A Survey on Swindled College Students
Cheng Xueli* Zheng Guobing Zhao Yanyun Guo Qingliang Li Meng Li Zhen Wang Yingy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otstone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However, the frequent telecommunication frauds make college campuses the one of the most fraud disaster areas. Taken t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aishan University as a sample, we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elecommunication frauds; Questionnaire survey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校园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手机和平面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整体网民发展状况和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我国网民逐年增加,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增加尤为明显。大学生痴迷于网络,喜欢购物[2],这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特别是2016年夏天山东临沂准女大学生徐玉玉遭遇以发放助学金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后,因呼吸心脏骤停离世,这在社会上激起轩然大波,犯罪分子丧尽天良引起社会的公愤。
大学生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话题,关于大学生被骗的案件屡见不鲜[3-5]。2015年,《中国防伪报道》2015年10月披露,丰泽检察院一次5名泉厦诈骗分子,泉州、厦门39名大学生被骗。频发的高校诈骗案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段鑫星等[6]对大学生助人被骗情况进行研究;刘莫鲜[7]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系统研究了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并对预防大学生求职受骗提出建议;贾文武和欧俊伟[8]从学生做兼职被骗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张振华[9]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对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了分析。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任重道远,折射出常识教育缺位[10]。鉴于大学生屡屡被骗的紧迫形式,学者对于大学生被骗的现状、防范策略和防骗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张丽[11]{查了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现状,并提出了防范策略;韩慧和张跃[12]调查了青年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分析了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政策建议;陈龙图[13]分析了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探讨了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问题。另外,林梅玉[14]专门分析了高校诈骗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刘玉和李华伟[15]讨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防骗能力。
分析高校诈骗的现状及特点发现,无论是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乐于助人的特点进行诈骗,还是求(兼)职诈骗,大多以网络为载体,其中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最为活跃。由于大学生群体过分依赖网络,网络诈骗历来受到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学者[16-19]对高校网络诈骗的现状、对策、防范措施和防范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胡欢琦和胡旭宇[20]讨论了网络信息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张雷和刘俊杰[21]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张婧[22]从法律角度解构了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康忠伟等[23]认为,社会“唯利是图”的失范对大学生的误导,管理部门的不尽责是对网络诈骗行为的纵容。
电信诈骗是网络诈骗的重要部分,由于电信诈骗以网络为基础,针对性、隐蔽性极强,让人防不胜防。徐玉玉案件就是电信诈骗的典型例子。不仅当代大学生容易受骗,清华大学某教授一次被骗1 760万,甚至在电信诈骗面前信息专业人士同样也不能幸免。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当代大学生是易受害群体。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高校电信诈骗案频发,大学生成电信诈骗主要受骗人群。高校大学生单案被骗金额不会太巨大,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但相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已经是天文数字,对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伤害巨大。为了了解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原因和形式等方面的情况,对此我们进行一些相关调查。
2 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问卷6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为提高问卷的可信度,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在参与问卷调查的640人中,有各种受骗经历的有179人,占28.0%。这个比例相当高,说明当代大学生是诈骗的重灾区。在有受骗经历的大学生中,各专业、年级、层次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进一步说明了各层次大学生都是易受害人群。在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2.1 综合分析
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调查,目的是寻找大学生被骗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人(6.4%)选择C项,这说明诈骗分子无孔不入。问卷要求在回答A选项后才可以回答14~17题。但是,在完成受骗经历部分问卷的学生中,男生有4人、女生有15人否认有被骗经历。因此,在问卷有被骗经历的暗示下,数据可能稍微被夸大。扣除这19人后,被骗学生占受访学生的比例为25.0%。这个数据基本是可信的。
2.2 有受骗经历的学生容易再次受骗
调查发现,有一次受骗经历的人数有84人,有两次的有48人,有两次以上的有47人,说明有受骗经历的人更容易被骗。在第一次受骗后,大约有不到一半的同学会吸取教训不再受骗。特别是有2次受骗经历的同学基本不会再次被骗。因此,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应加大对被骗同学的心理辅导,加强防骗教育。
2.3 性别差异
在回答A且完成被骗细节部分的学生中,男生有67人,占43.8%;女生有86人,占56.2%,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被骗女生中,因同情心造成损失的比例更高。
2.4 受骗方式
在受骗的原因中,轻信诈骗者冒充的身份(36.0%)、被金钱和利益诱导(30.2%)和基于同情心被骗(19.6%)三者比例最高。在大学校园里,假冒身份进行推销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进行诈骗;大学生也容易被车站等人员集中区域的乞讨者给予施舍。利用大学生兼职赚取生活费,希望通过考试考级考证的心理,行骗者往往打野广告进行诈骗。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的现状。
2.5 诈骗信息源的分布
在诈骗信息源,手机短信(134例)和手机电话(129例)高居前两位,这与当前电信诈骗的猖獗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被微信(123例)和张贴广告或传单(109例)被骗的比例很高,这应该与大学生爱使用手机和基于兼职等特征有关。被行骗者直接诈骗的事件有63例,这应该直接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相联系。
3 应对措施
在电信诈骗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之时,泰山学院团委学工处和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团委学工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做了大量工作。泰山学院主干道、食堂、学生宿舍等学生集中的区域,随处可见“一不贪二不占 诈骗再诡玩不转、万骗不离钱 预防实不难、防范诈骗很简单 拒绝诱惑心不贪”等简单易记的口号,时刻提醒广大学子防范诈骗。并且,打出“提倡先进文化 摒弃消极颓废 促进网络文明健康”等标语,提示学生上网安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宣传安全知识。这也是学生信赖学工部门、团委和广大教师的主要原因。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情况,化学化工学院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跟受骗学生座谈、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主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向大学生宣传防骗常识;辅导员和班主任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同行经验,印制宣传材料向学生散发。查阅材料发现,目前,网上虚假兼职信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向学生发放助学金、冒充购物网站客服、考试改分、四六级答案诈骗、推销假冒产品诈骗、电视节目中奖诈骗、假冒QQ好友诈骗、票务诈骗等是诈骗分子惯常采用的诈骗方式,拟把这些典型案例组织成宣传材料印发给学生。化学化工学院拟举行安全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让师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保护的常用方法,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邵崇钰,黄志军,温洪亮,等.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教育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410-411.
[2] 宋大伟.高校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教育[J].武夷学院学报,2016,34(7):74-78.
[3] 雷连莉,龙志斌,吴繁颂,等.“多维一体”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154-156.
[4] 陈玲娟.浅论如何进行大学生防盗防骗教育工作[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6-128.
[5] 郑小刚.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困境及应对路径[J].现代交际,2015(12):219-220.
[6] 段鑫星,宋幸,宋冰.大学生为何被骗――项关于大学生助人被骗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5(1):42-49.
[7] 刘莫鲜. 在虚假招聘的背后――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D].南京: 南京大学,2012.
[8] 贾文武, 欧俊伟.从学生做兼职被骗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黑河学刊,2011(4):106-107.
[9] 张振华.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分析[J].现代交际,2015(12): 160.
[10] 新棚村.大学生被骗折射常识教育缺位[J].教育与职业, 2011(34):87.
[11] 张丽.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现状及防范策略[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1):73-75.
[12] 韩慧, 张跃.青年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习,2015(11):48-51.
[13] 陈龙图.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问题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100-102.
[14] 林梅玉.高校诈骗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12):68-70.
[15] 刘玉,李华伟.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防骗能力[J].高校科技, 2014(17):144.
[16] 卢之兵.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9): 228-229.
[17] 刘红艳.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6):83-85.
[18] 孙梦娇.浅析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成因与防范措施[J].科技视界,2014(7):128.
[19] 刘智雄.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24):265-266.
[20] 胡欢琦,胡旭宇.浅议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