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文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金波先生强调: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主张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展开持之以恒的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各项综合素养中,最直接,也最贴近语文学科的,则属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和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文学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拥有了良好的文学素养,我们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文学素养不仅促进人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丰富个人内涵,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提供依据。我们的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培养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更加关注比较容易提分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认为语文学科提分慢,所以常常忽略了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又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除非教师布置了任务,否则他们很少主动去读写。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比较薄弱。他们不熟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远远不足,阅读方法比较传统,阅读习惯没有养成。由于缺乏阅读量的积累,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在写作中非常吃力,或者写流水账,或者文质平平,没有特色,或者文章空洞无物,无病。不仅学生,即便是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也存在着文学素养欠缺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更谈不上发表过文章。甚至有个别语文教师可能平时还不喜欢看书学习,即便看书也只是教参之类。有的教师文学知识仅限于课本内,对于很多文学经典、国内外名著都仅限于了解,很少深入研读,也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使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更遑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有极大的驱动力,即便是教师不催促、不布置任务,学生也会自主学习和探索。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便教师为其布置任务,强制其学习,也只能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为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激起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比如,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使学生因为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得到满足和自豪感。当然,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兴趣的方法。比如,为学生开辟一块网络写作天地,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写一写诗歌、散文、读书心得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表达的空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转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读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需要加以运用。
(二)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现如今,无论是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朗读与背诵的要求。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非常流畅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来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多引导学生背诵比较优美的篇章。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断地朗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量的积累能够带来质的飞跃。为了强化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于朗诵的训练,可以在课前领读、课中个别读、集体读的方式,使学生将经典大声地读出来。不仅如此,还要在课后发动家长的力量,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研读,督促学生背诵。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句子的时候,学生能够从容地娓娓道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正向激励。而当学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信口拈来一些古诗词、名家名言,也能够大大地为学生的写作增彩。这同样反作用于学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够在阅读中认识到更多的字词,更多的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景色、季节、人物的,从而能够积累很多的写作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非常低效,他们不知道如何阅读,不知道如何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2)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举出一些例子。(3)你还阅读过哪些关于春的散文?那些散文与朱自清的《春》有何异同?(4)你最喜欢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哪句话,或者是哪个词语?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阅读多数会浅尝辄止,感觉到作者“写得很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挖掘。而教师提出了这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真正走进文章里去感悟春天,感悟散文之美。这要比单纯地阅读有更深远的意义。而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在向作者学习的同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品味生活,观察生活,学会感动与感恩,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让他们积累下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3、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 狄更斯《雾都孤儿》原译《奥列佛特维斯特》、《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柯波菲尔》。
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
6、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1.“听”的重要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信息化的今天,要获取更多更好的信息,就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2.“听”的要求。
倾听时要做到: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细心,在评价别人的发言时,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这样才能在“听”中发现问题,在“听”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3.培养习惯的方法及过程。
教学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学会倾听和评价,发言同学说了什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评价同学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同学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说普通话,讲文明语,学会即席发言
1.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
我结合学生和当地实际,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创设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还是课后交谈,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训练。
2.培养文明的生活习惯,讲文明语。
农村学生们耳濡目染,极易养成说脏话的坏习惯,因此,在口语课中,要避免说脏话,注重培养学生在交谈中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即席发言的技巧。怎样才能把即席发言讲好呢?首先,要确立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次,要从实际出发,为发言寻找一个切入点。再次,要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最好干净利落,直接入题,结尾则要强化发言的主要内容。最后,要善于捕捉时机,即兴发挥,借以渲染气氛,使讲话横生妙趣。
三、培养读的良好习惯: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营造阅读氛围。
农村初中由于办学设施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报资料不多,我就发动学生,广泛收集,设立班级书柜,互相交流。在收集推荐阅读材料时,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文质兼美,偏重古今中外名著;二是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三是注重小故事大道理,短篇幅大思想;四是突出时代性,选择有时代特色的书来读。
2.掌握阅读方法。
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学会浏览。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为眼前的考试而阅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分析解读,至于自觉地精选阅读内容、做阅读笔记、写读后心得则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我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课外浏览的习惯。学生喜爱读书了,阅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写作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语文成绩当然不会差了。
(2)精读名家名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讲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学生熟读,有些还要求学生背诵。把这些课文教好学好,是快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因此,我规定教材中的文言文必背,诗词曲必背。
(3)复述课文。我每周抽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的课外阅读或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开展读书、读报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习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记忆力和想象力,这是初中生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培养写的良好习惯:规范表达,写规范字,勤于做笔记与练笔
1.写规范字。
随着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年轻的一代汉字书写习惯不良,书写马虎,写的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错字别字另类字泛滥成灾,更重要的是随着汉字书写审美情趣的消散,那种严谨、平和、坚韧的治学心性逐渐消解了。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天坚持练字,这样坚持了一年,有些学生的字虽写得不是那么美,但规范、工整、清楚,有些学生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很有艺术性,连人看上去都濡染上了几许淡淡的书卷气。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63
初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及诗词散文等,可谓海纳百川,容量极大。它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中学生对语文范围内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与传统美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探讨从未中止过,在我国中学考试制度改革下,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初中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原因
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学好语文对于个人修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整体对语文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第一,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主观上影响学习效率。第二,学校中有很多非语文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传统等导致,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深入重点,缺乏创新精神。第三,目前初中教育忽视了对语文学科的资源分配,而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分配于对考试成绩上升快的理科类科目上。以上主观认识、客观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度不高,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浅尝辄止,知识根底不牢固,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质量低下。
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学语文,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良好的习惯包含规范书写、使用工具书、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等。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前提。
(二)合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语文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运用足以胜任的、专业语文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并不断地评价、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以便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人文、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引领他们品味、感悟、欣赏语文的魅力,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内,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对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好这些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资源,能够显著增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饱满的状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外,教师还要不断激发他们对文学知识的热度、追求和兴趣。同时,语文教学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面向社会,使学生在课外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阅读文学素材,使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另外,教师也要辅以恰当奖励制度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保证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相应的得以提高。而兴趣一旦养成,学习语文会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因而会自发提高语文素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瑞梅.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7).
[3]杨军.关注教师行为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学周刊,2014(1).
[4]冯丽新. 如何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11).
[6]刘玉华.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周刊,2013(12).
[7]黄占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35).
[8]兰兆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探究[J].中国教师,2007(1).
初中生逐渐有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加之语文学科内容涉及广泛,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成效。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存在方式方法甚至态度上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农村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目前,由于部分初中生甚至其家长还存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观念,因此,直接导致了学生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向着理科倾斜。作为文科的代表学科,语文自然受到了“冷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往往得过且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能力或家庭教育观念的原因,认为只要完成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即可,所以毫无通过中考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上述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初中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成为他们语文成绩较差、水平较低的导火索。所以,语文教师倘若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这种的错误学习观念,那么语文教学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也就无法提高。
2.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很多的农村学生因为受到家庭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影响甚至小学阶段的教育意识缺失等原因,往往缺乏读书的意识,或者阅读的时间较少,而阅读和知识积累的热情和习惯更是缺乏。
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接受和知识获取相对城市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农村到目前为止都无法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获取。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视野自然受到限制。对此,笔者还要为他们进行地理、生物和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普及。毕竟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凭借课本中有限的课文或诗词学习就能得到提高,而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如此。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面较狭窄,包括写作和阅读在内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3.大多存在畏难心理
和小学阶段相比,学生在初中所面临的学习课程增加,各个学科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化,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不仅如此,初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由于涉及的知识比小学也更加广泛,难度随之增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存在学习语文的畏难心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在于对文言文的学习。究其原因,由于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大多保存着乡土气息,文学氛围不够浓厚,并且人们日常生活化的交际口语、并不普及的普通话使用和一些粗俗的语言更是常见,当面对文言文时,学生自然会对文言文存在畏难心理,甚至波及整个语文学科,进而对语文失去兴趣。
4.低效导致自信丧失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形成了周期长、见效少的特点。由于目前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依旧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面对中考时更是如此,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通过考前的“突击”提升考试成绩即可。然而语文绝非记几个公式、背几个定理就能达到拿高分的目的,因此,他们认为与其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文上,倒不如重点关注那些“时间短、见效快”的学科,从而丧失了通过语文提升成绩的信心,而学习语文的自信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解决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问题的对策
1.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相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而言,教师不妨结合农村和学生的现状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落后的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家庭条件来进行教育,这包括家庭生活的艰辛、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等。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尊和梦想。因此,教师将这些生活现实和学习重要性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主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语文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2.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拥有兴趣是促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才能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的知识积累,最终实现语文成绩、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带来动力。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采取了一些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三点方法:
(1)就地取材,提高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机地利用当地资源,将农村的元素有机地和课堂教学实现融合,让学生发现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诚然,由于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市要略显不足,所以更应成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生活化的契机,教师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储备知识与学生进行分享。同时利用教学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观念,推荐阅读
实现农村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必须对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进行扭转。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让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让家长知道学生正确和适量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浪费时间,还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也应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观念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其进行阅读书目的推荐。推荐读物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必须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笔者就曾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苦旅》等图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人文素养,以及《牛奶可乐经济学》《明朝那些事儿》,让他们开阔视野,还有《射雕英雄传》《幻城》,让他们实现多重文学作品的有效涉猎。
(3)开展多项活动,营造氛围
在语文课外活动上,农村的初中生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样丰富多彩,这也使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各种课外活动很吸引,激发学习和参与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简单却充实,并且适合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图书”经验交流会,“古诗词争霸”“成语大会”等竞赛,这些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还可以从侧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地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制订科学的策略,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学习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学习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低自尊的个体则与幸福感体验成反比。笔者在问卷中发现:有44%的学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偶尔或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数据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低自尊状态,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体验。调查问卷也发现:有13.81%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语文学习不太有或一点也没有自信;初中生语文学习幸福感与学习个体的学习信心度不无关系,语文学习信心大的学生幸福感普遍比较强,而语文学习信心差的学生幸福感则普遍比较弱。
二、应对方式
问题解决、求助、合理化、发泄四类应对方式均与个体学习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和合理化方式多的个体,学习幸福感水平较高;使用发泄、退避和不良情绪应对方式多的个体则学习幸福感水平较低。本次问卷调查中:您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将选项“发呆或开小差”归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将选项“以听老师讲为主”、“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归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合理化应对方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使用较少;女生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应对方式的使用上要多于男生;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消极和忍耐应对。
三、目标确立
初中生语文学习幸福感是初中生从语文学习的理想到现实获得的最美情感体验。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趋近目标及实现目标相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问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学习目标是影响语文学习幸福感的主要中介变量,学生通过目标确立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幸福感。问卷中,在“您对学习幸福感的理解”问题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有目标、有追求”。
目标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相应的幸福感就会产生。确立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追求是幸福感的调控装置,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取决于学生确立的目标及实现程度,学生将语文学习过程中个体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当然,这个影响因素有较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变化,如学困生在考试成绩及格时感到非常幸福,优秀生在考试成绩优秀时才感到非常幸福。
四、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当代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它对初中牛的语文学习质量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幸福体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习压力大是导致初中生语文学习幸福感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其中,学习成绩、回答不出问题、家长的埋怨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二三座大山,尤其是学习成绩对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学习体验产生间接影响。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较高;学习成绩差,情况相反。
五、教学理念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本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回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1 明确学习目的,强化需要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崇高的目标。没有对该事物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对该事物的兴趣。如当学生有了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他就会努力为大家做好事。当因为做了好事,受到周围的人的赞扬,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好评,满足了他的需要时,在这个基础上,他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如做无名英雄,从而满足他在对自己道德修养方面的进一步要求。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浓。在学生对语文的特点、作用、功能等有所了解后,我便注重平时的引导,通过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个生动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未来想当作家、医生、科学家、航天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周思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鲁迅先生立志救治国民的灵魂,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贝多芬两耳失聪,竞能成为一代音乐大师,这正是他有了目标,才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结果。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目标,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端正其学习态度。改变以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习惯。他们便会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2 转变观念,更新教法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女生喜爱语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原因只能从后天的社会因素中去寻找。有的学生不愿学语文,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一般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其形式是: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几乎成了一个公式。长此以往,老师辛苦、学生疲劳,收效甚微,这样最终扼杀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语文老师应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演”,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是大人去帮助?而是一个小男孩?(小孩天真、无邪,不知移山的艰难)。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播思路技巧,帮助他们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一、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
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和学习策略的结构问题是关于学习策略实质的两个主要理论问题: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因此也就意见纷纷、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在调控与外显方法的结合。国内学者刘电芝(1997)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方法、程序、步骤等。这种观点因为既阐明了学习策略可操作的外显特征。又揭示了其作为思维过程的内隐属性,因而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更深入、全面,因此,目前,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采用这种观点。
在关于学习策略结构的讨论方面,主要的观点包括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及多因素说三种。其中,二因素说的代表有:Rigney(1978)的独立策略与包溶策略;Danserear(1985)的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Oembo(1994)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三因素说的代表有:Nisbet和Sucksmith(1956)的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Mayer(1987)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学习策略的结构的研究方面,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观点也就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如果将学习策略的结构搞得过于繁琐,显然不利于操作:若过于简单,又难以体现学习策略的实质。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适应现状
“少、慢、差、费”是多年来人们对中学语文教与学效果的共识,曹庸夫的调查表明,64%的中学生经常为语文学习困难而苦恼,调查还发现,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不能较好地进行抽象概括、背景知识存在缺陷、缺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等,而这些困难又使中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有些中学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养成,这也造成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在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问题,以怎样复习为例,近八成的学生选择老师要求复习时再复习或考试时突击复习,做笔记、提要是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但有62.55%的学生从不做笔记、提要等。对于课外阅读,38.9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另外仅有19%的学生选择学生生活作品或文学名著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整个初中阶段,都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阅读和作文——语文学习策略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
经过实证研究,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策略应多集中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这些策略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并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一:初中语文阅读中要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则是先看编辑说明和日录,再浏览具体内容。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二:从阅读条件的角度提出在阅读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以便在阅读中思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卷入阅读,还要给学生平等融洽的气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中释放激情、自由发挥。有些研究者从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层面——认知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认为精加工提问策略是能够提高阅读成绩的有效策略,而且这种提问井不拘泥于白问,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部分。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呢? 作文策略一:作文“三段”思维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即作文的第一步是仔细地审查、分析、研究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意义和要求,并确立土题:第二步则是根据主题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策略,广泛展开联想,多途径表现主题,井注意评价联想内容是否切题;最后一个阶段是作文的反思思维策略,在该阶段中,学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检验、评价、修改作文。作文策略二:针对作文修改提出了一个“二步评改法’,他认为学生评改作文能促进白土学习,而初读、圈划一细读、补划、旁批一复读、总评是修改作文的有效策略。西方学者在探索写作的自我调控策略方面成效显著,Flower和Hayes(1980)曾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写作的认知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写作由作者的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三种主要成分构成,其中,写作过程作为重点又被分解为三个基本成分:计划(也作构思)、转译(也作转换)和修改(也作检查),这三个基本成分紧密相联,井需要认知监控来调节。以该模型为依据,研究者实证研究了自我调控如何影响写作过程,发现了一些对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起作用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策略。作文是语文学科中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的一个环节,亟待以有效的作文策略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学科教育,1997,(l).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实质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语文教学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书中对“杂然相许”的解释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我在教学新课时,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符合文意,但又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叟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符合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供学生质疑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应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思善想,自主思考。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质疑,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沟通、交往、互补,不但认知能力得以充分提高,而且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挥。这既有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上《海燕》一课时,当我在讲析“愁”和“烟”所牵连的情感关系时,首先让学生谈对“愁”和“烟”的印象。刚开始学生所谈都是很表象的直觉,我巧妙地引导,导出了“魂牵梦绕”一词,紧接着启问:“愁”和“烟”这一特点与什么东西类似?要求举出例句。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思路一下打开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断,理还乱”;有的答“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再提示“水”,学生随即答出“抽刀断水水更流”。这时我再一收,问: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烟的思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绵绵的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强烈感情。于是,一堂课就这样巧妙地利用一次小组合作,把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教师的主导契合起来,由知识迁移自然地达到了对主题的理解,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 培养探究精神,训练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方式的严重束缚,也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