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服装设计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设计界与文化界长年来频频探讨的话题。起先,我们提倡继承传统文化,大多出于一种对民族、对传统自发的、本性的爱。然而,当我们的市场渴望看到更丰富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时,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中国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都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反复的验证。关于这个话题可研究的层面很多、能借助的方法也很多,我就从符号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服饰款式结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就其物质形态和具体的功能要求,就我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服装又可区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部分。有人将其划分为非永久性的人体装饰和永久性的人体装饰两类,宋兆麟先生将人体装饰定义为:“是指用一定的物质资料,通过技术手段在人体上造成一定形态或附着一定的装饰物,以便反映人们的爱好、感情和风尚,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人体装饰就是诱惑异性、加强两性联系的手段。”人类几千年服装文化的结构形式,大致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被称为“有结构形式”,此类服装的款式以“突出表现人体”为主要特征;另一类则可称为“无结构形式”,此类服装的结构设计不要求突出人的形体,而要求服装款式以装饰人体为主要特征。具有典型东方服装文化特征的中国民族服装多为无结构形式,服装款式表现为“宽袖大袍”,如中国传统的马褂、旗袍、少数民族中苗族少女的绣花上衣和皱褶花裙、侗族姑娘的右衽大襟无领衣等,皆是此类结构形式的代表作。这种普通采用的无结构形式的界限,将一种重伦理、重道德、讲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博大的精神内涵诉诸于具体的服装形式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服饰艺术的主要特征。
二、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的特色
尽管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崇拜,但是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除了汉民族极为喜好传统的大红、金黄色之外,各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具有这样动人的魅力,其中丰富的色彩感当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各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各民族之间长期共生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相互间的互容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有意味的服饰色彩形式”。
三、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特色
中国各民族服饰装饰图案的设计,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的装饰图案设计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及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设计之中。这里除了像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如:土家族服饰中的“富贵长春”、“鸳鸯戏水”、“鹿羔靠松”、“孔雀牡丹”等,堪称异曲同工。装饰设计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服装装饰既然可称为文化,说明它已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它可以承载和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四、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本质。
华夏大地56个睿智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变迁中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民族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我们应该尊重这份历史的凝重,并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份凝重。再者,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文化符号的形式之上。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达意”要远重于“绘形”。我们一定要学会批判的继承,并不是所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都适用于现代服装设计。
由此鉴,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不单单是几个形式化的传统符号,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脉络中的永恒,更重要的是秉承隐藏在符号背后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本质。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规律的把握,只有掌握了规律,明白了传统文化符号是通过怎样的组合、变化方式来传达寓意,才能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出现合理而丰富的变化。再者,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又能够很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完全有理由抛开文化形式的束缚,尽可以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蕴的符号,到那时,我们能够自豪的说,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作者单位: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俗通史原始社会卷》,宋兆麟著,上海文艺出版2001年版。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流行文化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和深厚的底蕴。流行文化是以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当它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相背离时,它只能带来思想的浮躁与浅薄,沦为“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昙花一现。譬如市面上一些改编的刊物和影视作品,其内容竟是贾宝玉与众姐妹进行多角恋,唐僧与众妖女谈情说爱,庸俗得不堪入目。还有某些包装华丽内容空洞的书,同样是缺乏价值的。
流行文化只有与经典和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餐上的主菜,而不是甜品和开胃酒。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只有这样,流行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成为明日的经典。在这方面,韩剧的兴起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近些年来,荧屏“韩风”越刮越猛,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剧中普遍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谦等传统品性的弘扬,而这些正是一些国产剧所缺乏的。如热播剧《大长今》,就处处有传统文化的身影。
传统文化不可抛,忘本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执起传统文化之手,流行文化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真正促进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当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传统文化也能借此契机再次流行;当手机成为最平常的通讯工具,言简意赅的“红段子”也能随之成为时尚;当学者的课堂从校园搬到屏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论语》《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再次火热;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并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我们不能不被传统音乐的美妙所吸引......
当代,服装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各国设计师都在不断创新,把本土的文化融入服装设计成为当下服装设计的主流。我国服装设计师更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从未间断。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这种联系,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在新时代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服装设计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服装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非常丰富,给服装设计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借鉴。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要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服装设计的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就需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不断改良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一味地加入民族元素,也不能舍弃现代元素,而是要把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都会与流行元素发生碰撞,有的民族文化能够屹立于一定的高度不倒,而有的民族文化则会逐渐被淘汰。在如今流行元素不断充斥着现代服装的潮流中,要创造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服装,就需要在服装设计中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可以不断借鉴传统文化,并不断运用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内涵转变和表现形式创新两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要不断发挥灵感,不断分析和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如,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展现女性特征。以后,旗袍设计者大胆吸收西方女装设计、造型的灵感,不断创新和改进旗袍,改良后的旗袍在腰身方面变得紧缩,其长度也不断缩短,甚至出现了低领的造型,把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设计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旗袍,不仅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展现现代服饰的魅力。其二,创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设计领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如书法艺术、国画艺术、建筑艺术等,都能够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衫,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书法造型运用到服装中,使服装的形式感和书法的艺术感融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统的龙凤、牡丹等中国吉祥图案,还有一些传统的刺绣、滚边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断被运用到时装设计中。在服装形式美的设计中,通过运用传统的统一法则,可以增加服装的审美性和艺术感。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服装的材料和样式是否具有舒适性与审美性。如,在经常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的服装设计中可以加入中国传统的楼台等图案,这样更符合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现代服装设计中形式美的变化要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密切相连。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创新与传统的联系,而且要保证服装的创新性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在服装设计中还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美,对称法则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将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结语现代人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其对于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别具特色的服装。所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创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李琳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当代,服装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各国设计师都在不断创新,把本土的文化融入服装设计成为当下服装设计的主流。我国服装设计师更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从未间断。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这种联系,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在新时代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服装设计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服装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非常丰富,给服装设计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借鉴。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要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服装设计的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就需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不断改良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一味地加入民族元素,也不能舍弃现代元素,而是要把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都会与流行元素发生碰撞,有的民族文化能够屹立于一定的高度不倒,而有的民族文化则会逐渐被淘汰。在如今流行元素不断充斥着现代服装的潮流中,要创造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服装,就需要在服装设计中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可以不断借鉴传统文化,并不断运用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内涵转变和表现形式创新两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要不断发挥灵感,不断分析和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如,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展现女性特征。以后,旗袍设计者大胆吸收西方女装设计、造型的灵感,不断创新和改进旗袍,改良后的旗袍在腰身方面变得紧缩,其长度也不断缩短,甚至出现了低领的造型,把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设计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旗袍,不仅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展现现代服饰的魅力。其二,创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设计领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如书法艺术、国画艺术、建筑艺术等,都能够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衫,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书法造型运用到服装中,使服装的形式感和书法的艺术感融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统的龙凤、牡丹等中国吉祥图案,还有一些传统的刺绣、滚边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断被运用到时装设计中。在服装形式美的设计中,通过运用传统的统一法则,可以增加服装的审美性和艺术感。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服装的材料和样式是否具有舒适性与审美性。如,在经常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的服装设计中可以加入中国传统的楼台等图案,这样更符合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现代服装设计中形式美的变化要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密切相连。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创新与传统的联系,而且要保证服装的创新性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在服装设计中还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美,对称法则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将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结语
现代人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其对于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别具特色的服装。所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创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设计元素 简约主义设计 符号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1.1建筑设计需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立足于其中对于建筑设计而言,是艺术的一种,展现的是特定的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得以体现,实现对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展现。同时,建筑设计形成的基础又是前人的经验或者成果,因此,建筑设计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中的。同时,尽管有些建筑设计看似远离传统,但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设计,也是在广泛吸纳传统元素、经验基础上而进行的自我创新。例如,苏州的博物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吸纳了《道德经》里的空间理念,与自然进行有机融合,展现建筑的风格和美丽,实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表现,这正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良好传承。建筑设计中借鉴古人优秀的思想文化,能够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观赏价值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进行创作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一定的基础和源泉,建设设计也不例外。通常,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影子。建筑设计是对艺术进行创新的结果,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建筑中,为了突破风格的限制,实现多样性,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尊重历史,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吸取经验,找到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理解传统建筑风格的思想、理念、创作手法等,而后实现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达到对艺术的创新。例如,对于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的设计,就极大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十分明确。
2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产生的重大影响
2.1从建筑布局元素方面进行探讨在古代的建筑中,其布局元素主要源于风水学的理论。对于风水学而言,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古代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布局的思想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深远。风水学内容丰富,囊括了美学、地理、地质等多种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以自然为基础、适应地理环境的思想,这也是古代建筑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四合院建设中,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中有关“四”与“合”的布局理念,尊重和谐,布局较为严谨,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内部环境良好,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对外部不良气候的有效抵制。
2.2对人文思想元素的分析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诸多思想家的思想和观点,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与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人文导向、整体意识、生态意识、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从而影响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创新。对于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在内部的严谨性以及外部的和谐性,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正是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另外,道家思想也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明显,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的真谛,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既实现了建筑的整体性能,也使整个空间设计彰显自由性,这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提高和不懈追求,需要的是勇气,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博大的佛家思想,更加关注人性的真实,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就是清新自然、淡雅。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远离世间俗念,偏重于建筑的自然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
3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3.1对传统符号和标准的传承对于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符号和标志的传承,这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标志和事物标志的传承方面。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中,要结合传统元素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符号的概念比较空泛,是各种事物的统称,如人、事物、人文思想等。在对符号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方式较多,可以是图案,也可以是建筑手法。将传统形式中的成分与现展方向相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交融,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3.2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是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的又一体现。在整个建筑设计项目中,建筑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手段,材料的形式决定空间的要素,在任何发展时期,其作用都不容忽视。因此,对于传统元素的传承也需要深化对建筑材料的继承和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建筑的主要原料为木材,其主要特征就是给人以更加淳朴、自然的建筑感觉。在现代,虽然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为钢筋、混凝土等,处于主导的位置,但在具体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的材料风格,发挥主要优势和特征,也就是说,在使用现代建筑物料的通化市,在进行艺术创作和造型的过程中,对木质材料所具备的风格和特征进行展现,深刻体现对自然的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展现。日本的建筑师对建筑美学进行了特别的阐述,在1992年的世博会的日本展馆的建设中,这一思想得到认可和使用,主要运用了集成木材,对传统的木式建筑的特征进行了极好的诠释,凸显斗拱的美感。这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创新和发展的体现,也就真实反映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是重庆文化的重要源流,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其中有典型的文化视觉符号,比如川剧脸谱、大足石刻、铜梁龙舞、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画、荣昌折扇和陶器、东南地区的古镇、吊脚楼等。这些形象多次出现在摄影作品、杂志和宣传海报上,已经成为巴渝文化的象征符号。
作为重庆本土设计一个研究的方向,我们着重研究巴渝的传统图案设计形式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基本理念的有机结合,探索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使传统视觉符号服务于现代设计,既能体现巴渝文化的本土特色,同时兼具时代性和国际性,符合现代视觉审美规则。
视觉传达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平面广告、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平面设计等。重庆本土视觉传达设计应该立足于本土,充分拓展巴渝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适用性,挖掘符合民族文化的设计风格,构建更富创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推广和发扬巴渝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现代设计语言又包含富有代表性的视觉造型符号。探索巴渝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探讨视觉传达设计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研究如何让传统图形符号的衍生和重构,在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之上,把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对文化的传承提出新的思考。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当中,挖掘巴渝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可改造的视觉符号,通过分解和重组,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既符合现在设计的审美要求又继承了文化特征。
日本在挖掘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并在现代设计里发扬光大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日本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度,同时,日本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又排在世界前列。日本的现代设计无时无刻不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发生联系。日本设计师也非常注重本民族元素在符号化过程中的地位。日本设计重视对本国文字和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典型的国际风格。
日本的科技也相当发达,他们从摄影和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手法,设计作品向多元化发展,他们的作品里都渗透着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当我们提到日本的优秀设计作品时,我们能很快把它们同日本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建筑和服饰。
我们把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看作一个经过历史演变的视觉信息体,它包含了丰富的视觉造型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生活、传统建筑、绘画艺术,传统戏曲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视觉文化的特征,必定也会影响着中国现代视觉设计发展的轨迹。如何看待和取舍当今视觉符号与传统视觉信息,是一个研究中国现代视觉传达的发展与创新的重点。随着大众审美取向、心理趋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存在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何做到价值的创新,让传统视觉符号重新焕发活力,以适合的姿态融入到当代视觉设计中,同时能呈现给世界应有的东方声韵与风采,值得每个中国设计师思考。
设计师们利用传统的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而在早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把旧元素加以新组合的作品。以建筑设计为例,它们在设计风格上的体现通常是在作品形式或形象上就能让受众直接感觉到这个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早在1982年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贝聿铭在香山饭店这个原清代皇家园囿中没有搞琉璃瓦大屋顶,而是把江南民居、传统庭园中许多装饰元素与现代形式融合于一处。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能作视觉符号用的形象成分外,凝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心理方面的因子,也被吸收进新建筑中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由美国SOM公司设计的坐落于上海浦东的金贸大厦,在国人眼里与东方明珠相比其风格是现代的,但反而更易于被接受的,或许人们通常不会去追究原因――其外观造型与中国古典宝塔的传统形象相似,这种视觉上并不十分明显的特色无需文字宣传便在国人的潜意识中被默认了。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作为一种构成元素融入于现代设计中,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外部造型和材料加工工艺中,突出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人文特征。仿佛这些元素有跨越时空的能力,它们经过衍生、变形、夸张等方式演变为现代人同样认可和喜好的视觉符号。
我们能看到的文化符号种类繁多: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兵马俑、京戏脸谱、皮影、武术、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对联、门神、年画、 鞭炮、谜语、饺子、舞狮。图形元素如:蝙蝠、鹿、鱼、石榴、鸳鸯、松鹤等。又比如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三羊开泰”等图案则又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在靳埭强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识中,受到结了红绳的古钱的启发而产生出创意。用古钱孔和红线构成了“中”字,现代造型中内含着民族特色,形简意赅地体现了中国银行的信息内涵和视觉形象。该标造型简洁流畅,形象传神,寓意深刻,在单纯中有变化,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以及诚信、规范、勤勉、高效的服务宗旨和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标志取汉字“中”与图形“古币”的复合象征方式,极具中国格调,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个标志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性,成为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为主要环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有着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气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武术进入校园,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武术文化。因此,校园武术文化应纳入校园文化中,享有着特定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为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校园武术文化的基本内容
校园武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武术精神和校园精神。在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授学生关于武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武术礼仪、武德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等。当然还需要在技术动作上进行武技的传授,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根据文化角度的划分,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武术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武术文化也可分为校园武术物质文化、校园武术制度文化、校园武术精神文化。校园武术物质文化是指为实现校园武术等教育目标而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源。武术文化在大学校园中以三种形态体现,即武术技术课、武术协会、武术社团等;校园武术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武术运动项目规章制度的综合,是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校园武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价值倾向、精神产品、道德水平等精神财富。其内容包括武术文化传递爱国主义的精神、武术文化传递自强进取的品德、武术文化传递吃苦耐劳的作风、武术文化传递传统礼仪的精髓。其中武术社团或武术协会在大学校园中逐渐盛行。以这种类型的武术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被我们定为校园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为指导,以攻防格斗的个人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形成了众多拳种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和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而校园武术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环境,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同时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完整系统。因此,校园武术文化是以武术物质文化为基础,武术制度文化为表现,以武术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活,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精神风貌。
二、校园武术文化的特征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其影响远远超出许多西方竞技体育,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并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传承性与时代性,独特性与融合性,修身养性与观赏娱乐性,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与动态性,群众性与竞争性。因此,校园武术文化是一种包括武术文化特征,并与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特征的文化,具体表现如下:
1.校园武术文化继承儒家、道家传统美德思想
武术文化的“仁”“礼”特性及道德规范;儒家的”仁“学是中国武术伦理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武术的武德和武术攻防动作的搏击上,如《峨眉枪法》中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就是强调武术中“仁”的重要性,再者,少林密典《罗法行动短打》中讲到点穴法的创造,主要目的不是伤人,而是以”仁“”礼“出发点教化人。
校园武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影响;武术文化在《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重视“健身”“养心”“修德”;而练习武术者的最高追求是通过武术套路中内外兼修的方法达到融心、性、身于一体和谐境界。
校园武术文化具有“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人文精神,如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各种民间拳法,与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校园武术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2.校园武术文化包含武术文化有的“武技”“武德”“武术美学”的教育
武术技艺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更能磨炼人的意志;”三九“和”三伏“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习练武术,由于全身剧烈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随之增强,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可以增加身体对寒冷和耐热的适应能力,因而会改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当然运动水平也会随之上升。
武术文化中最重要的“武德”包括武术礼仪和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它不仅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能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所谓“武德”为“尚武崇德,习武”,习武的目的在于强身、强心、修德,逢善不欺、遇恶不怕。在武术动作“武德”具体表现在抱拳礼,抱拳礼的左手表示五湖,右手表示四海,两手相扣表示学习武术者五湖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在学习武术者要谦虚,不要称老大;两手抱拳胸前手心向外前推的意思是习武者的友谊永记心间等等。
习练武术时要求注重“形神兼备”就能表现武术对美感的要求之高。中国武术要求的“形神兼备”如同舞蹈一般,它是要求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相互融通、相互依存才能得以体现,演绎出一段完美的舞蹈,大家对美的追求总是有着共同点,“武术”对“形”“神”的追求如同“舞蹈”中最重要的对美感的追求。
3.校园武术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侠义精神和和平主义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种种特征,如学习武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中国武术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豪杰以自己的生命保卫着自己祖国的完整。如武术名师霍元甲先生,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抛开自己的所有,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这些先进的事迹不仅可以唤醒和激发习武者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增强习武者的民族自豪感。
习武者最重视个人修养中的“侠义精神”是指“见义勇为、舍己助人,重友轻利、两肋插刀,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谨慎谦卑、与世无争。”侠义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美德不仅体现在武打电视电影中,更体现在一些关于描述武术习武者的书籍中。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主义思想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源泉。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武术文化“和平”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将中华武术的实践活动和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春国.“武术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阐释”[J].搏击:武术科学,2007(9):20
[2]王邦虎.“校园文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1.
[3]王大燕.“试论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6):11.
[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5.
[5]秦道宽.“中国道德哲学论衡”[M].团结出版社,2008-11.
[6]王广.“中国功夫”[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11.
[7]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9.
[8]钟海明.“中华武道概论”[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0.
[9]李晓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武术文化教育”[G].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二、技法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因为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这样做,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临摹与写生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价值传承玩具设计
前言
几千年传统民间玩具中的吉祥元素及象征符号是当代玩具设计师获取传统文化精髓而得到发展的关键。传统民间玩具的造型设计中风俗寓意有着超脱主体性能和使用价值的趋向,具备情趣化的审美意境,在传承运用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1.文化的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影响到人的生活层面,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因此,在玩具设计中,应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民间玩具中蕴含的吉祥文化、象征符号合理地糅合到现代玩具设计中,使其得以很好的传承,以应对来自现代及全球化的文化冲击。
几千年沉淀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玩具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仅以一种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以隐形文化精神出现。玩具作为一种娱教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媒介,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传统民间玩具中文化元素的再设计,以引导消费者从中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如大家所熟知的益智玩具“华容道”,其情景的设置便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事说东汉建发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的83万大军败北,曹带领残部落荒而走,逃至华容道时,与埋伏在此的关羽相遇,曹苦苦哀求,关羽念旧日交情终于放曹操逃出华容道。在华容道的1 0件板块上分别标有曹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四个兵卒。游戏时利用棋盘中的空格移动板块,最后使最大的正方形“曹操”从出口移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以横在中间的长方形最为关键,非其让路“曹操”就无法移出,因此这块横放的长方形为“关羽”。在游戏此玩具时,人们不禁想到“身长九尺,面如重枣,髯长二尺,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关云长手握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横刀立马”于华容道上,挡住狼狈不堪的曹操去路的场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武圣”关羽的义薄云天的豪迈。这既是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延续,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义”的传承。游戏者在玩耍娱乐的同时,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于无形中对儒家思想“义”的领悟和传扬。玩具中所表现的蜀国人物正是后来的“五虎上将”,用来象征蜀国对曹操的围困,目的在于增加玩具的典型意义并提高趣味性,以增添其意境。
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玩具市场,面对全球性文化冲击的今天,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玩具设计应从传统民间玩具设计中汲取营养,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并不仅仅指在玩具设计中加上几个传统的吉祥符号,而是需要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纳入到玩具设计之中,使其在玩具中自然流露。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传承是本原,超越是发展。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正如现今风靡全国的“桌游三国杀”便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玩具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玩具设计,其核心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传承和超越才是迎合现实社会的发展。
2.美学价值
传统民间玩具造型设计的艺术美学价值主要从记录历史、文化习俗,反映中的哲学思想和具有超越时空的恒定性艺术魅力上得到体现。从动植物的象征符号和吉祥寓意上反映出文化习俗和崇敬自然的理念。
每个时期玩具设计中的吉祥符号又成为下一个时期吉祥符号的奠基石,引导着吉祥文化的发展,以动态的方式表现了它跨越时空恒定的艺术魅力。传统民间玩具设计中吉祥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形式美。造型元素如何组合,设计位置如何处理,色彩如何配置等,都有特定的规律,在逻辑上形成了整体一律和多样性统一的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意味远比符号自身深刻、复杂得多。传统民间玩具设计中的符号化的形态,作为表现广泛而又丰富的信息符号传承下去,它的美学基底 极其深厚。一个“布老虎”必须充分展现其美学价值的语言和取向。既要迎合儿童心理,便于儿童玩耍;又要能够寄托父辈的希望与憧憬;同时,还得给人以审美情趣的感化,给人_种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
3.艺术价值
由于传统民间玩具中的吉祥符号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所以其符号的吉祥寓意往往反映着民族文化精髓,在现代设计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成为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东西方艺术虽然缘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艺术体系,但在审美意识方面,它们相互交融、互相渗透。西方的现代设计与东方的传统造型艺术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中更体现了传统民间玩具的吉祥符号在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
1、单纯与概括
传统民间玩具中吉祥符号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形象的“删繁就简”。如抽象形态元素造型的青蛙耳枕玩具,这种简括的特征十分显著,造型多取简洁规整的外形,而造型着重于表现其形态的特征。在中国的传统民间玩具造型过程中,就有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把自然形态规律化、几何化的手法,如汉代的陶卧羊玩具。这一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造型观念如出一辙,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2、形式与秋序
传统民间玩具在造型上注重“形式感”的处理,也很注重点、线、面、体及各形态要素的关系处理,很讲究造型组合排列的秩序感,如酱釉瓷小猪哨(见图4)的表面造型,其有节奏的纹理排列形成为有秩序的美感形式。这类有节奏的排列形式在一些布质玩具的纹饰中亦很常见,如走兽的斑纹,鸟类羽毛等都如此。再如北京传统泥玩具中的京剧脸谱,其脸谱的纹饰,就是形式与秩序的组合,其纹饰的大小、渐变、重复与现代人提到的“构成艺术”理念相似,有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3、象征与抽象
传统民间玩具造型中具象与抽象共存并行,抽象是从具象中衍生,具象是抽象的表现,是感性与理性完美巧妙的结合。
在传统民间玩具造型中,存在着大量对象征符号的运用,前人使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抒发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将抽象的自然元素纳入到玩具的造型设计中。然而,古人对象征符号的使用,己不是用苹果象征平安,用百合象征和美那样的表面化,而是更深层更抽象的象征意义。
蒙古族图案是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会对当地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艺术创作是最好的媒介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者肩负的责任所在。
一、蒙古族图案概述
图案,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美好的幻想、艺术的夸张及对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他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①蒙古族图案作为一种“资源”的存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这种确认不仅是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而且关系到人文精神的构建。作为研究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资源特性与价值也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并不断地从诸多方面进行阐述。在陶艺创作中,恰是要对蒙古族“乡土情结”赋予新的内涵与美学思考。借鉴蒙古族图案,势必是想要表达其所代表的民族特征以及彰显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挖掘蒙古族图案这一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当代陶艺创作的目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蒙古族图案在当代陶艺中的借鉴
当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媒材,以当代艺术或主流美术的美学和创作观念为元素的一种以雕塑形式为主体的新颖艺术。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作为传统文化,蒙古族图案元素出现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但是能够真正理解、运用这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民族性,乃至其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的艺术家却不多。在创作中,基于艺术家所处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与认知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对民族艺术、民族美学在内的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较易产生各式各样的文化落差。如何正确地借鉴、继承和发扬蒙古族图案元素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以陶瓷为媒介的当代陶艺创作中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陶艺创作一定要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思路。只有回归到当代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现实中,才能有真正富有民族特征的作品问世。内蒙古大学教授宋生贵在《“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中指出,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不光是相适的,而且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必然可以突破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局限,在激活和保持本民族艺术个性特质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民族艺术在文化生命意义上的有效增值。②近期,在内蒙古地区的陶艺创作中,有很多展现民族性的作品,一些是具有继承与创造的,也有一些并非真正的传承,只是古董式的印刻,没有体现出内蒙古地区民族性的根源所在。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屈服的民族性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因为这一形象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能获得观者,尤其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的广泛认同。③
蒙古族图案在陶艺中的运用会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在审视一件作品时,要从探寻装饰艺术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生与发展介入,思考其本质、特征的形成脉络。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文化的本源与精髓,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说过:“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④
三、地域文化对创作者的影响
民族性与艺术创作有源与流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实质,熟悉民俗艺术、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种族、语言、特定人群等。内蒙古是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鲜明的北方民俗文化及民俗符号,这些原始生态艺术不具有普遍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但民族特征明确,值得探索和研究。然而继承和发扬一定是取精华、弃糟粕,尽管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不是恒定的,但并不是所有作品只要贴上蒙古族图案的标签就能展现民族精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品在表达新颖的现实思想时不能牵强附会,艺术作品的和谐应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一而终地把握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契合与统一。要在表达个人内心时注重自我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对艺术符号进行再创造。
蒙古族图案是游牧民族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然而,任何借鉴与模仿都需要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探寻、思考、斟酌与审视。任何接受的前提都应该是包容、大度的,艺术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度,也要有不断创造的广度,才会有民族精神的实质注入。
注释:
①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②宋生贵.“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