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本人现就现有的福利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从福利企业的政策方面入手,对福利企业发展的前景阐述本人浅显的思考。
一、福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状况
目前,虽然福利企业的产权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但基于当前经济体制的束缚,当前福利企业产权改革可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界以及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福利企业在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众多经济工作者对福利企业的发展作了客观而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但分析之后发现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操作性。为此本文将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福利企业发展的若干针对性的举措。
2.目前,福利企业在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仅仅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尽量理顺产权关系,通过中介机构,对福利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而运用法律形式即公司制度规范出资者与企业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介机构缺乏实践经验以及企业领导缺乏对公司法律方面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步履为艰。二是,实行股权分散化,改变过去集体投资主体的办法,转而为集体、各类法人、职工个人和社会自然人持股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方式,从而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然而这样的举措使得企业性质含糊不定从而使政府的监管变得无所适从,监管力度大打折扣。
3.福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完全能置身于市场经济之外是不可能的,福利企业较为特殊它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之处。它有接受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责任,更有稳定社会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国家特殊照顾享受在税收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照顾。因而福利企业的改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原有免税金形成的净资产优惠政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 福利企业改制后符合《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仍保留福利企业资格,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以税务总局尚未作出对福利企业改制后如何减免税为由不予或随意免税。(2) 福利企业改制后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切实得到维护。(3)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享有一定政策优惠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福利企业改制形式,但是改制形式实际操作过程中僵化,改革进程往往不了了之。
二、对改制后的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政策思考
1.福利企业中绝大多数已实现了转制,但也有少数历史包袱较重的老民政直属企业仍然没有实施。虽然福利企业已基本实施转制,但现实是政策上对其合法性未予以确认。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福利企业改制后企业的投资主体未确定的问题;二是减免税的量化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涉及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有关部门无权决定,然而福利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所谓的变通方法:一是仍然戴着红帽子;二是减免税资金仍为国家扶持资金科目挂帐,不予量化。这导致了福利企业改制工作的不彻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福利企业改制后确定其社会功能的定位,同时民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从而确保已改制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保质保量的充分享受到位,并通过调查研究,会同国税局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供事实依据和修改意见,争取从根本上解决政策障碍。
2.新办福利企业政府要严格控制规模总量,合理调整福利企业准入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做好政策支持。社会福利生产管理部门应积极探讨监管工作的有效办法,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监管中提高的原则。一是在为新办福利企业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目前的工作中,对新办福利企业缺乏具体认定办法,税务部门行使否决权有很大随意性,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一个“社会福利企业审查认定办法”,以实现新办福利企业规范化。二是把住年检关,在年检别是在退税服务中加强监管。三是在日常服务中加强监管。
3.个别福利企业利用国家政策的纰漏,出现挂名不上岗、多头挂名、残情不达标等现象,介于此建议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大对违规福利企业的稽查力度。在检查中,凡是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福利企业,责令其整改,整改期间不得享受退减免税,严重不合标准的取消福利企业资格。二是,强化年检年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开展福利企业税收专项稽查,逐步建设福利企业资质管理网,以最终实现福利企业及残疾职工的全动态管理。
4.通过地方立法,规范福利企业管理,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势在必行。但中央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地方先行立法尚不可行。因此笔者建议各地方民政厅会同国税、地税等部门制定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报请省政府批准转发,以填补政策真空。一旦国家相关立法出台,即向省人大或省政府提出实施性立法项目的意见。
三、结语
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正经受严峻挑战,文章从福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状况入手,对改制后的福利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政策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王铁山(1972-),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深圳金威集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科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
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
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
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
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
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
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
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
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图4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
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
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表1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
年龄结构标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25年(预计)
2050年(预计)
占总人口的比例(%)
0岁~14岁
33.6
27.6
21.3
~
~
65岁以上
4.9
5.6
7
>12%
>20%
老少比(%)
14.6
20.2
29.5
~
~
年龄中位数
22.9
25.3
32.6
~
~
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
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
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
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
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
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Petersen,H.C./Lewis,w.c.《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版社,2002,p69-79
[2]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2007,P18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
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
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
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
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
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
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
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
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转贴于 图4 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
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
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 “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表1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
年龄结构标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25年(预计) 2050年(预计)
占总人口的比例(%)
0岁~ 14岁
33.6 27.6 21.3 ~
~
65岁以上
4.9 5.6
7
>12% >20%
老少比(%) 14.6 20.2 29.5
~ ~
年龄中位数
22.9 25.3 32.6
~
~
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
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
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转贴于 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
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 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
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 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
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Petersen,H.C./Lewis,w.c. 《管理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版社,2002,p69-79
[2] 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D] ,中南大学商学院,2007,P18
[3] 国家统计局网站2007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良好状态,这也带动了建筑业的大力发展,而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前景发展是广阔的。这种背景和形势下建筑企业需要需要继续抓住时机,不断创新,把建筑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创造建筑企业发展的新契机,在笔者看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迎接建筑企业的良好前景。
首先,建筑企业要把吸收优质人才作为发展重点。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就必须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建筑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别是一些中小建筑企业更是如此。各建筑企业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工人,处于基层的工人流动性非常大,往往出现青黄不接和招工难的现象,尤其是最近几年更为明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应该立足长远,改革传统的用工制度,当前我国的建筑工人大都是农民工,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的职位固定化,增强工人的归属感。而且目前建筑企业的人员大都是散兵式的,很多人并没有接受到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也需要加强技能的培训。所以建筑企业必须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可以和高校通力合作,设立筑技术培训班,把那些没有技术、经验的工人训练成为有技术、合格的、有经验、稳定的建筑工人,大力引进一些年轻的技术新锐,为我国未来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高校可以起到良好的人才引进作用,但是建筑企业并不能完全依靠高校,因为很多高精尖的人才往往会将企业作为暂时的翘板,而且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化较为浓厚,还有周期长、实践能力差的弱点。建筑企业如租赁场、建材厂、构件厂必须要严格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培养自己的人才,这种“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企业自身的优势。既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建筑企业的人员中不乏体力劳动者,却缺少必要的监督人才,一个优质的质量人才队伍,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保障其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其次,要紧紧抓住改善工艺、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等这根发展的主线。实现工业化生产是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建筑工地现场加工,会造成浪费,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样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产品可能都不需要在车间而会在预制生产工厂或车间完成,按照相应的标准生产出预制品,然后便可以直接在建筑工地上使用,这样既可以有利于建筑产品的维护维修,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还可以促进建筑材料产品标准化的发展,拥有很多的益处。目前建筑过程中,建筑企业也存在着标准件和非标准件。一般而言非标准件产品,都需要进行订购,销售者根据建筑企业的图纸进行生产。标准件可以在市场直接购买,甚至有些企业都可以自行生产。所以在建筑标准化进程已经加快脚步的情况下,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要牢牢抓住建筑工业化这个基本的方向,通过工艺完善、人为因素影响降低,一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方向。
最后,有人认为没有建筑的工业化就没有我国的工业化,这也从侧面折射了建筑的工业化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建筑企业工业化会带来多方面的优点。一个工厂设备齐全的良好建筑企业才能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把人为因素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促进建筑企业的高效发展。有人还认为建筑企业工业化能够缩短工期20-30%,而工期的缩短又能够减低建筑成本,所以这个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建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仅需要减低成本和工期,更要提高效益,一个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效益,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建筑企业通过工作化生产可以实现规模效益,以促使建筑构件大规模的生产。比如建筑企业使用最多的钢筋材料弯制工作,就可以通过数控机床来实现,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建筑材料自动化来完成,自动化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反过来,自动化也会促进工业化。而且很多建筑企业如建材厂、构件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定的劳动力,工业化生产后需要大批机器,就会对机械工业化产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同时因为建筑一线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所以很难招工,通过机械化和工业化可以降低建筑企业一线职业的劳动强度,改变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使得建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而我国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为:
第一,工商管理模式粗放。因为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所以,当前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工商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粗放管理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管理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习惯和情感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工商管理中出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而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向导,起到指引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更加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工商管理地位不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思想进行转变,结合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和思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加入在企业发展中,将以上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集约型管理,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因为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本质不同,所以工商管理方式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才会促进该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工商管理人才缺失。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人才比较缺失,生物技术发展企业的人才更为缺失,真正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更是少有,这些现状的产生和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管理人才的缺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珍惜企业当前的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关心企业内部人员的生活,不同的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来讲,因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研究领域,所以其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今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第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非常的稀缺,生物技术研究因为是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相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今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发展中的规矩就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企业的各项工作需要有序的发展和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最为其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我国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领域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制造业异军突起。塑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被广泛地应用,加之其优异的性能和品种的多样化,成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塑胶产品消耗量的不断增长,产能的不断加大,使得塑胶工业在中国市场中发展迅速,却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档的塑胶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需要依赖于进口原料填补市场空白。
一、中国塑胶企业发展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重视塑胶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塑胶制品需求量的逐渐增大而对于工业企业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塑胶生产的主要原料树脂也在这个时期产量增多。1995年,中国的合成树脂产量超过了360万吨,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树脂产量就已经超过了800万吨。塑胶加工的能力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就从1000万吨到二十世纪末期翻一倍。中国的建筑业、农业、家电业以及医疗业、交通业等等都广泛地应用塑胶制品,中国的塑胶制品产量在世界上进入了前五名。建筑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各种塑胶建材为建筑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前景。供排水管道系统、门窗等等都采用塑胶制品,到2010年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32%。农业的节水灌溉工程中,塑胶材料也被广泛利用。农业的节水灌溉工程中对于塑胶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节水防灾的能力,而且提高管道设备的使用率,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塑胶工业产品作为可回收再利用产品,在广泛地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以提高应用价值。
二、塑胶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塑胶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汽车行业是塑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然而审视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依然不尽如人意。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塑胶行业要在加工行业中占据盈利地位,就要提高产品创新意识。
目前处于低碳经济时代,各个领域都更为注重材料的环保功能,并趋向于健康、安全的发展方向。汽车行业在环保意识上,除了要求舒适化、轻量化之外,能够注重节能。因此,汽车首先进入了塑胶化进程。与其他的汽车生产材料相比较,塑胶具有设计空间大、质量轻的特点,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汽车工业的最佳选择。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汽车燃料消耗标准低,而且原材料涨价,为了降低汽车材料成本,使用塑胶材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为塑胶供应商提高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塑胶产品的市场地位略显不足
中国的塑胶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在扩大塑胶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不断地优化产品质量,并在企业经济运营上逐渐转向国家化。此时,塑胶企业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力度,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塑胶企业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从资源的整合到塑胶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同时,还不断地增强产品研究开发的力量,并在市场开发上加大了力度,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世界市场的竞争促使中国的塑胶企业由粗放型管理逐渐精细化转向,节约了资源成本而且还避免了由于低水平投入而造成的塑胶市场无序竞争,大大地提高了有限资源的使用率。
以2005年的塑胶市场为例,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远远高于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的基础上,塑胶产品虽然得到了青睐,部分塑胶企业在塑胶市场中获得了盈利能力,但是由于下游行业的回款能力不足,而且企业的所能够获得的利润微薄,使塑胶企业的成本投入幅度过大,一些塑胶企业呈现出了资金运转不足的趋势,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仅2005年一年之内,工程塑胶的消耗量在原材料增长的前提下,增长了12%左右,比之前几年的涨幅要低一些。
三、塑胶企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塑胶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中国塑胶企业的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居多,所以,企业的经济发展态势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从2006年的工业年报数据显示,塑胶企业没有呈现出规模生产的状态,因此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跨国同行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的塑胶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另外,塑胶行业的下游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因此而无法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总体装备水平低,不适应世界市场需求
近些年来,国际上对于塑胶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然而由于中国的市场信息匮乏,缺少外贸人才,加之出口份额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较少,因此销售产值并没有获得有效提升。中国的塑胶工业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设备装备水平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是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上由于诸多原因而导致生产在简单水平上重复扩大,因此而导致技术产品处于中低档层次,而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
四、塑胶企业经济发展前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鉴于塑胶制品的广泛应用性,人均消费水平还具有更为广阔的开发空间,那么塑胶产品的开发还需要加大力度,以提高塑胶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塑胶企业的发展适应了环保理念
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低碳生活、绿色经济成为了维护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那么工业生产中对于材料的运用也要更多地将环保意识注入其中。塑胶是可循环利用资源,较之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不但清洁、质量轻,而且成本低廉。将使用过的废弃塑胶进行回收利用,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可以形成新的可利用资源,而且避免了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了经济成本。
(二)改性塑胶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要提高塑胶的使用率,就要从技术上实现创新。改性塑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处理方式,其是将塑胶产品的原材料树脂经过各种工艺技术处理之后,以使其得到特殊环境下的使用功能,以适应市场需求。塑胶企业经过加大研发力度,使生产出来的塑胶产品更多地走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进入千家万户,以扩大应用领域,为企业开阔更为广阔的市场。
(三)塑胶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企业要发展,就要建立起创新机制。面对塑胶企业的未来发展,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粗放的管理方式,如资金投入高、自然资源利用量大等等,逐渐向高技术含量转化,以在低成本运营状态下,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同时,还要强化应用领域的研究,以节省资源为先导,实现“以塑代木”“以塑代钢”。利用新技术做好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做到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分子合成塑胶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高端科技注入到塑胶产品生产当中,使塑胶产品的性能更为优异,随之在市场上的用量逐渐加大。鉴于塑胶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却处于低利润循环状态,就需要一改现有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创新能力,走循环发展道路,并实施精细化管理,以促进塑胶企业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现实意义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是把企业在生产、物料、事务,现金流、客户交流等各个流程信息化,系统化,通过把这些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形成新的信息库,提供给各个方面的使用者、参与者来透视和参与相关业务的所有信息,便于相关主题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各方面的生产能够优化结合,让企业等资源配置能够合理进行,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目前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有: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DNC生产设备及工位智能化联网管理系统;MDC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PDM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Trcaker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
当今社会,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等来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尝试着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信息部门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与运营的需要,满足现代化企业在管理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尖端化、设备持续化、设施一流化等方面的新要求,构建了涵盖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的信息管理构架系统在内的综合工作平台,有力的优化了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加快了起亚的发展速度。当前社会,企业的信息化方向基本分为两点,一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是企业向消费者、供应商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一个就是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构架管理。电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个行业都想在互联网时代大潮流中分一杯羹,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展示平台。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需求和起点不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很多企业发展的情况不同,现代化装备情况不一,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强弱,都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进程。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成为国内的排头军。
2.2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层次不同,应用相对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办公的模式。尤其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技术贮备、队伍培养上都有自己的探索路径。但是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运用仍然不是很明确。许多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浮于表面,停留在“形象工程”之上。其次部分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很多处在空白阶段,无法利用信息化便利和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
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举足轻重。
3.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ERP构架
企业全面的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管理构架。现代企业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上面主要是将企业的一切行为充分的与信息化系统结合在一起,构建切实其有效率的管理层级。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不同的是,ERP为主导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利用PC和企业人力、设备、程序等各个组织搭建,实现各个部门的规范统一。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3.2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SCM管理系统
企业的供应管理关乎着企业的生产所有活动,通过建立SCM系统并且有效的利用该系统,可以在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各项进行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直接的合作交流,内容对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直接的协调合作,可以优化生产,免于企业的过量生产而产生的滞销。
3.3建立企业与客户联动的系统CRM
通过搭建企业与客户直接的系统,可以从系统中反应出客户所需求的生产,有效的挖掘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这些系统数据的反应及时做出生产调整,对产品需求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现代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有着极大的需求,同时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也是检验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要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的挖掘信息化系统管理的优势,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小企业开始转向于移动互联网市场,其经营模式也逐步退出传统的市场逐步走上依靠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进行营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经营方式的更新和经营体制改革的难题,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节省了大量管理费用,而且还开拓了新的市场,这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1 中小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经营发展的前景分析
1.1 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经营的总体水平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产品体现在一些电脑软件、通信设备、图书等几类产品上,这些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上趋于单一化,没有新颖性。所以,无法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更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然而,当出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一下子就为中小企业所鉴赏,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将中小企业的发展捆绑在经营模式上,从而形成了一种创新的经营发展规划,具体可以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着手从广告宣上革新,不在是单一性的依靠媒体等进行宣传,现在将发展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民意、进行互联网调研、分销等网络服务活动,这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经营的总体水平意义重大。
1.2 可以提高其便捷性和安全性 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经营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的交易,都处于单一模式化的产品金钱正面交换,这些对于日益频繁的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很烦琐。而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步取代了陈旧的交易模式,使得中小企业融入到移动互联网的交易世界。一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传输各种各样的贸易往来事项,级便捷有安全,而且通过互联网高端技术可以进行跟踪调查,这样避免了中小企业经营交易的不安全因素。
1.3 可以提高消费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上网的人群越来越多,面对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对于网络消费而言是一个广阔的利用前景。一些中小企业看到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开始走上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地提高消费互动的积极性,这一下很快的将网络交易的人群推向了互联网贸易市场,从而也调动了高消费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2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经营的战略对策
2.1 更新营销观念,增强网络意识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现在主要依托移动互联网来进行网络经销。可是面对着一些市场发展的缺陷,诚信交易背后的潜意识将制约着中小企业依靠移动互联网发展经营的理念,这也往往是造成一些网络交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中小企业必须更新营销观念,增强网络意识,有效地促进网络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2.2 做好网络经营市场定位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做好网络经营市场定位,将是发展好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途径。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必须依托良好的市场经营体制,才能规范好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这对于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来讲,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地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时,要紧紧抓住科学规划不放松,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不放松,这才是依靠移动互联网定位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同时也是一种网络市场的定位,这正是中小企业经营革新的重点。
2.3 加强经营网站建设与推广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要依靠移动互联网进行高效的经营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在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基础上,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从而形成一种可利用专业化的网络经营的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中国化工网等,通过与平台供应商的合作,有效节约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行成本,获得更为先进和专业性的服务。
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自身网站的推广工作。这种互联网式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各种公司宣传品、名片、广告衫和产品包装等宣传网址;也可利用Internet的资源推广网站,将网络广告发送到Internet上经常被网民访问的地方,如一些服务网点、相关行业网站、讨论组和电子信箱等。
2.4 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和信誉 针对一些虚拟的购物环境,我们会心存戒备,通过网上消费者的心理调查可知,他们大多数人都遭遇过诸如虚假信息、产品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及时及厂商信用不可靠等问题。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信誉取信于顾客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的根本措施,是网络营销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另外,搭建优越的技术平台,健全相应的网络交易配套体系也是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化的必要措施。
2.5 完善网络营销客服系统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一套网络销售和客户服务系统,这对于网络经营人员来讲,要结合互联网固有的交互功能,通过创造全新的经营方式,提高其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的商议,从而形成有利于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3 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光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会越来越规范化、合理化。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经营发展的前景和中小企业开展网络经营的战略对策,笔者希望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引言
我国是马铃薯作物种植大国,但在相关产品的加工领域中却远远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国内的马铃薯附属产品种类很少,利润空间也不大。受到国外相关产品的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一、企业发展现状
中央对马铃薯主粮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早已下达,马铃薯做为世界性粮食作物,其对我国的重要性早已上升到战略地位。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15年在北京召开。参与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协会以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马铃薯淀粉企业的经营不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法律和技术、设备问题的制约。企业与农民间的采购、销售合同缺乏约束性,出现违约状况时无法真正的保障双方利益。因此农民不愿为相关企业专门种植淀粉薯,这样就迫使相关企业只能选择使用成本更高的食用薯做为原料开展生产工作。过高的成本,直接压缩了利润,导致很多企业饱受资金问题影响,无法及时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技术。而技术的落后,又直接导致了生产环节对利润的压缩。最终导致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迫使企业转型放弃马铃薯加工。
二、困境原因的分析
(一)成本过高
马铃薯的价格极不稳定,各地区价格变动较大,但普遍成上涨趋势。且马铃薯本身不易存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作为马铃薯淀粉原料的鲜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最高时达到2000元/吨以上,单位淀粉原材料成本已达到13000元/吨,而淀粉国内市场价格一直在6000-8000元/吨范围波动,淀粉企业生产处于亏损状态或者低利润生产状态。
(二)淀粉废水处理困难
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精淀粉为主,缺乏淀粉加工深度,品种单一,企业生产利润微薄。在以马铃薯做为主原料的淀粉生产过程中,废水产生量大,且废水中COD含量高,排入当地地表水环境,消耗当地地表水中氧分,造成当地严重的水体污染。在淀粉加工季节,以淀粉加工集中区域地表水形成臭水、臭塘、臭坑,带来环境污染。受污水处理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的限制,淀粉加工企业废水处理使淀粉加工企业举步唯艰。
(三)进口马铃薯产品的_击
欧洲的马铃薯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1、欧洲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农产品补贴,使整个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2、欧洲的淀粉薯产量高,单位重量的淀粉含量也要明显高于国内作物。3、欧洲企业的科技化较高,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低。由此三点,欧洲产品的价格明显要低于我国,甚至很多欧洲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要低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欧洲产品的进口严重冲击了我国市场,其价格优势使我国企业难以生存。(四)经营结构落后
我国企业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且不能保障质量。在马铃薯淀粉的深加工上,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无法扩大生产。整体利用率上,我国企业的综合能力明显落后。对于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我国很多马铃薯淀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要求。产品质量也相对低下,无法满足新兴企业的质量要求,无法为其提供合格的马铃薯淀粉做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也无法有效加以利用,大部分都直接抛弃称为废料。这种技术上的先天缺陷不但增加了资本浪费,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三、如何走出困境
(一)促进加工产业的发展
马铃薯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淀粉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能有效的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大量营养物质:1、能提供每日所需要的铁元素的5%。2、每日所需维生素的10%。3、其钾含量高达每日所需的18%。同时马铃薯还是低脂肪食物,同时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但马铃薯存储,发芽后便不可食用。
马铃薯淀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提取淀粉进行加工,大量浪费了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欧美国家企业已经开发出2000多种相关副食品,整体价值要高于马铃薯淀粉至少两倍。因此,马铃薯淀粉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拓宽市场。
(二)去产能,开发深加工产品
我国市场上的马铃薯淀粉已经供大于求,产能过于庞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无法同欧美产品展开竞争。出口国也多围绕周边国家,无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截止到2006年我国还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精淀粉,2006年我国企业对欧美企业的反倾销胜诉,2007年以后进口量明显下降,但即使如此欧美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对我国保有绝对优势。我国的马铃薯淀粉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还需要多年的技术革新和体制改革。因此,我国不应该再继续扩大产能。企业自身要进行深化改革,放弃老思想,真正的走向市场化竞争。对于那些表里不一,改革中只走形式不动真格的企业,要予以整顿。对于产量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污染大、耗能高的企业要予以关闭处理。同时也要大力扶持那些技术更新快、资金充足、管理先进的企业。科研部门和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增加我们的产品种类。对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要深化整改,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必须关停,为确保我国产品在国际中的形象要大力出击。开展多种经营,对生产中间环节的副产品要加以利用,进一步提高效益。
四、结束语
我国马铃薯淀粉企业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家的整体战略要求相关企业能够有效适应市场,改变思想,及时整改。不能固守原有的市场资源,要以新思想去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加大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东光集团是我国华中地区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大型企业之一,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石英振荡器、半导体器件,其中 80%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该企业的两千多名员工中,65%以上都是中专、技校生。该集团认为,中专生、技校生较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技校生在两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班长、工段长等,发展得更好的会晋升为分厂厂长、副总经理。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湖北东光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湖北东光集团和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 5所中等专业学校又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二、从中部崛起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荆门市位于荆楚大地,荆门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荆门市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30%,中级技工占40%,高级技工占20%,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0%。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荆门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荆门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其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荆门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荆门炼油厂、宏图飞机制造厂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有中等专业技术水平,具备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这些企业与笔者所在的学校和荆楚理工大学签订协议,为其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也是荆门炼油厂等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荆门排在前列的原因。
今年,笔者所在学校又与湖北荆门天贸集团签订了办学协议,每年为该集团培养100名中、高级工人才。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工业经济和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不相同,对人才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
1.企业对高素质技工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呈现巨大的市场需求态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对职业技术教育都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相比之下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业发展对技工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也就是说农民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而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这充分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3.高科技领域的技工需求
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其内部以及外部不利因素很多,他们之间也在相互作用,对于面临的诸多风险,必须有效进行管控,会计报表能够分析出危险因素,也能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企业内部重大风险的评估有着非常重要指导作用,这也是在会计报表审计与分析过程最根本的要求。为了能够保障企业的经济在发展决策中能够正确合理的进行监管,并且在发展中也不会威胁到国家的利益,不管是在会计报表分析阶段,还是综合汇总报告阶段,都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进而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与评估,从而为企业制定预测机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1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概述
1.1 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
1.1.1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控制力。通过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和资产状况等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掌握现金流量等情况,进一步从报表中了解到企业内部的负债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利用这些准确的分析结果,企业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长效预测,并且结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制定各种控制机制措施,提高并强化风险控制,保障企业在日后的经济活动中有的放矢,完善保证资金的安全。在企业资金运转中,准确合理的会计报表也使企业使用资金更加合理,在企业资金的管理监督上不断进行强化,这样也可以使企业相关人员在进行销售或采购的时候,能够有所顾忌,并且更加谨慎,进而有效减少了资金浪费,可以通过这些事情节约企业成本,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就是在筹资方面,在筹资活动中,结合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和年度预算来策划筹资方式和方案,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并由管理层集体决策筹资方式和方案,总之,会计报表合理使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内部风险,还进一步提高并强化了企业的控制与管理。
1.1.2 从管理角度上分析,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会计报表在进行财务状况反映的时候,其中报表的盈利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使得企业能够了解收入和成本结算等方面情况。通过会计财务状况成本与前期问题等差异分析,非常利于管理层对各种销售问题进行合理预知与及时发现,并且提出改正或对应的实施管理控制,是销售变得灵活,是资金运作游刃有余,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融入性,同时从采购方面看,也需要依靠会计报表工作的进一步指导,通过会计财务报表可以掌握各种价格的对比分析数据,不断从合理成本方面找到最为合适的采购价格,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在企业财务状况上分析,也离不开会计报表工作的认真完成,进而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进而也可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优化利用与开发。
1.2 会计报表分析方式
会计报表需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把相关的实际情况与数据源进行整合,进而联系在一起,系统全面的进行对应考核评估,把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剖析,进而明确指出企业整体运行状况,找出经营优缺点。当然在企业中财务指标有很多,那么这就需要会计报表能够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对于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来说,其在盈利能力上会存在差的情况,所以要将这些问题综合考虑进去,特别在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方面,都需要进行了解深入明确,这样可以找出本质性发展问题与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活动能力。
2 会计报表分析下企业发展建议
2.1 在资本运营方面
2.1.1 企业中要及时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利用好权益资本融资行为。从上述简明分析可以了解到,部分公司是存在负债比例高等情况的,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公司发展,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部分公司也要抓住机遇提高关注度,在相对于负债融资来说,权益资本融资在从风险上看是不存在偿债风险的。
2.1.2 利用负债筹集资本,要保持负债规模的适度性。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经营当然会产生风险,但是负债比发行股票的好处就是能够在经营状况好的条件下,可以比股票保留更大的利润。这些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实际的需要来借入一定的资金来进行生产,预测公司需要的资金进行借贷,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
2.1.3 保持负债结构的合理性。首先,公司要确定各种期限的负债的合理比例。短期负债、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比例要更合理,适应公司生产中不同需要。对于长期建设需要的资金考虑长期负债,对于短期周转的资金则考虑短期负债,与此同时,拓宽负债融资渠道,争取多方位筹集资金。
2.2 在日常管理方面
2.2.1 关于治理结构
(1)面对行业中激烈的竞争状况,每个公司都要不断调整自身,适应环境,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2)对于大公司来说要有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各司其责,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保障每位股东的权益不受威胁。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负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2.2.2 关于财务管理
(1)公司的财务人员不仅仅应该是做好账而已,还要提高自己的财务水平,研究国家财税政策,强化公司财务信息分析和利用,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2)对于公司的成本管理问题,要加强财务分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通过预算来控制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工人效率来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以节约成本费用。
2.2.3 关于内部控制
(1)关于内部控制,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同时进行。公司财务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财经法规。(2)各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2.3 在公司经营方面
2.3.1 关于信息披露与社会监督。公司应及时将应该公开的信息公开于众,让外界了解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有助于公众对公司的监督,达到防患于未然效果。
2.3.2 关注国家政策与国外市场。公司应该多加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动状况,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利用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促进自身发展,还要抓住国际市场机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会计报表进行的分析,在企业中会计报表的作用也非常明细,虽然在分析过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分析可以了解公司整体运行已经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样在于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为了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提高财务状况预知与预防能力,从财务表报内容入手,进一步通过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社会地位,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宣宝平.怎样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J].商业会计,2008,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