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跨国经营资金管理模式经历了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到价值增值中心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资金管理模式以利润中心的形式存在,大多在外汇、利率和信用掉期、大宗商品、新兴市场以及更多领域从事交易活动以获取额外利润。
20世纪90年代,货币和经济危机席卷欧洲、拉美和亚洲,造成大规模损失,于是市场开始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管制政策,由利润中心型逐渐过渡到具有规避风险特点的成本中心型资金管理模式。
近年来,资金管理部门通过并购实现增长,帮助组织创造价值,确保资金管理的利益以获取最佳表现,其专注于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此时,逐渐变为增值中心型资金管理模式。
二、金融危机下的资金风险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领域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挑战也异常艰巨。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
金融危机阴霾笼罩,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一是资产价格缩水,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与此同时,市场对风险更加敏感,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不愿为企业提供融资,使跨国公司的财务陷入困境。二是市场方面表现不乐观,销售下降、应收账款增加、库存增加,导致应收坏账和库存跌价风险,影响公司的运营资金。三是在战略上公司主动裁员,缩减开支,合并机构,减少或撤回投资。
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
三、跨国公司资金管理实践
(一)建立海外现金池(Cash Pooling)
建立海外现金池有3个目标:其一,实现全球收款账户资金的实时归集,加快现金流转;其二,充分评估不同货币汇率、不同利率等风险与机会,实现资金增值;其三,实现付款账户基于全面财务预算而支付,严格资金内控,通过财务预算实现资金支付的合理和高效。
因而,实现海外资金管理必须有两个强大的资源系统支持,一是全球网上银行系统,二是全面财务预算系统。这是两个重要的支持平台,需要与区域战略合作银行签署协议,并有海外团队一起协同。专业的网银和团队会帮助企业开拓全球市场。
海外资金管理中心(海外现金池)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文化背景、公司客户市场、世界区域金融中心、服务水平、团队合作、税收政策等因素后比较确定。亚洲企业通常会选择香港或新加坡。当然大型跨国企业还要设立二级区域资金中心或国家资金中心,以避免由于短期汇率波动对资金收支的汇兑影响,而且考虑到韩国、泰国、印度、中国等外汇管制的限制,此举简化了投资手续和投资成本。
资金收支管理要求网络合作银行和账户的标准化。合作银行在2~3家,其中一家为当地结算网络银行,另一家为全球化网上银行,并适当选择一个中资银行以应对政治风险对资金划拨安全的影响。银行账户设立应付账户,可按当地货币、合同货币及管理货币等来分别设置。
客户订单货款回到收款账户,并按与当地银行清零协议自动归集到现金池;按照财务付款预算,由总部划拨资金到付款账户以支付费用。按照协议也可以先透支资金付款。
(二)适当调整海外资金政策
海外资金政策是承接公司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键,它反映了公司对市场风险的判定态度、价值主张、客户关系及营销政策等。但它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公司战略的调整而变化。
公司资金政策一般包括财务结算政策,商务合同政策,应付政策,外汇、利率及投资政策等。它与公司的市场份额、现金流及盈利能力相关。一般,可结合跨国公司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度调整海外资金政策体系。
1.调整公司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加关注市场。公司组织架构包括BU(Business Unit)与FU(Function Unit)两部分。BU是市场的主体,FU更突出垂直管理和内部风险管控,支持BU经营绩效的提升。FU包括公司战略及投资战略、财务(Finance)、法律(Legal)、内控(Internal-control)及IT信息化等部门。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的核心.
2.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司库(Treasure),关注金融市场,为集团提供决策依据。公司设立司库,其职责包含5部分:银行关系管理、制定并监控资金政策、资本项目管理、外汇及利率管理、资金风险监管。如在外汇利率管理方面,可实时全球合同汇率,全球汇率及利率管理政策,制定外汇避险和理财增值的模型和方案,以指导和监管全球公司的汇率及利率。
3.重新审定合作银行。首先要对与银行发生的业务金额额度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再融资风险,减少以前经常性的短贷长用的方法,同时要广开财路,根据业务需要多找一两家合作银行以备用。同时,规划全球L/C网络银行,与BOC开证行团队合作,持续优化银行网络,淘汰不合格者。
4.优化全球客户信用和结算政策。作为跨国公司,对全球客户结算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集团公司的全球战略、品牌影响力及客户关系与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结合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导引。既要灵活并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又要达到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要求,以达到标准内动态调整优化的目的。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于客户的结算政策原则上应首要考虑结算方式的安全性,首选风险较小的即期L/C、提前T/T或B/G结算方式,对结算方式为DA/OA的订单,需要考虑信用保险投保率,充分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提高信用保险投保率;对于大客户采用总部直销的模式,以缩短供应链环节,加速回款。
5.优化供应商支付政策。供应商支付政策主要根据技术和采购的战略合作、成本水平、质量等级、用户满意度、交货能力、公司信用水平等综合评价决定。公司与供应商密切相关,他们应该共同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共赢。通过对供应商等级ABCD的评价可以指定不同的付款周期和付款方式,对评价为D的供应商要取消其资格。
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创新结算方式。如可以采用付款保函(Payment Guarantee)等付款方式延长结算周期,减少资金占用。
为加强付款的管理,可成立全球应付中心,实现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这需要全球的应付政策及频次,并基于供应商档案和合同,应付中心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外汇管制、语言、国际银行网络、人员素质经验等。亚洲地区一般选择上海、印度班加罗尔、马来西亚吉隆坡等。
6.严格商务合同管理。商务合同管理是政策执行的保证,它包括成交方式、结算方及结算周期、信用等级及信用额度、销售价格约定、合同货币及汇率、质量水平及退换货政策等。财务要参与合同的评审,通过事前约束来规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重新评估外汇管理政策
在评估外汇管理政策之前,首先要明确公司高层对风险的态度及外汇管理的目标,是为了避险还是为了追求收益。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外汇风险可以通过收支对冲来部分规避。同时,可运用套期、掉期、DF&NDF等金融工具实现保值。面对高风险且收益不确定的理财工具要对其谨慎分析并制定多重应对方案,或设定公司风险准备金。
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关注客户需求和提高研发水平,创造出有价值的订单和客户;尤其要从公司投资战略上统筹考虑。要在市场地生产、采购,以避免不同币种交换带来的外汇风险,而公司盈余资金可作为区域战略投资储备,尤其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更要用战略的思维来审视战略市场和战略投资,切忌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海外游击战术。
(四)优化应收账款和库存资金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可分为事前约束、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等三个方面。事前约束是根本,它包括国家信用评级、文化差异调查、客户信用动态评审、合同条款、结算政策、事前订单评审等。对每个客户、每笔订单的分析评价要变成日常的分析经营流程。事中控制是保障,客户订单责任到人,实现“人款合一”机制,系统能提供预警每笔订单的回款日期;反过来,也要求客户经理关心客户不回款的问题,通过沟通尽快解决问题。事后评价是闭环提高,每周、每月对客户回款及信用进行评价,建立ABCD评价体系,取消D类客户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销售网络质量。
同时,基于对海外客户信用变动的不确定性,也可将风险很大的应收账款外包给专业的国际应收保理公司去管理。“保理+订单”已成为一种商务模式,使公司全力关注客户需求创造订单,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对订单的管理可以优化库存资金的占用,订单管理要细化到每个型号、每个客户。分析每个型号的目标销量、质量水平、价格及交货期。年初要做市场型号规划并确定投放区域,与客户沟通销售预算和资源配置。在收到客户的提货单时,要综合评审客户的商业库存、销售速度、应收账款逾期及信用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发生较大变化,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流中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强化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地位。国际市场的发展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产业转移为国际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该现象不仅促进了企业之间经济的相互交流,也大大改变了国际市场环境。
一、欧美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
1.规模大、实力大
在第二次战争后期,欧美跨国公司经济就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建设规模比较大,创建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大。随后,日本以及很多亚洲跨国公司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与欧美跨国公司形成平衡经济趋势,但在总体发展形势上,欧美跨国公司主要以美国发展力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工业制造领域,美国跨国企业成为市场上的不败力量。根据美国相关杂志指出,在工业部门企业中,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建设最多的国家,一直领先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
2.技术先进
欧美跨国公司一直将技术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趋势和发展基础。它们在技术领域研究中,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提供了丰厚的人才资源,而且还实现较大的经济规模效益,并研究大量的经济成果。从而在发明与技术创造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地位。根据日本对科技水平衡量的相关指数中可以看出,在60年代初,美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更多的科技专利。
3.与金融共生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始终与金融系统形成紧密联系,对于银行发展来说,逐渐形成了股票、债券,信贷等方式,并在业务形式上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服务。在二战后期,美国跨国公司产业的不断扩大,相关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发行的债券等行为发展而来的。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期间都与银行形成良好合作,它们在工业资金以及金融资金成本上都实现较大趋势。随着欧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一些比较大的跨国公司在内部还建立了银行,为资金运营情况实现了较大发展。
二、欧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
1.兼并战略
兼并战略主要是对东道国企业的相关手段进行收购,并对该企业实行控制与管理形式,并实现较大的海外经营领域的一种战略。兼并战略的实施主要是欧美跨国公司利用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力量的不断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欧美跨国公司利用兼并战略改变了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战略。
2.多样战略
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势是多样化的,该公司首先是面向本地发展的,该期间形成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都以本地市场为基础条件。随之,逐渐向国内市场发展,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不断实现多样化。然后向海外发展,该阶段的生产与销售产品虽然也是多样化的,但主要的销售市场已经从国内转为国外。随后,该公司的市场趋势不断成熟,不断实现了世界性的经营市场,不仅在本国地区,海外地区,市场范围是全国性的发展形势。并根据世界市场的规范要求,不断对自己的生产模式以及销售模式进行调整,从而真正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变化。实施产品多样化对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逐渐的适应了市场的复杂性变化,利用不同的产品周期进行销售,也延长了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断形成成熟经营战略,从而实现新的销售市场。
3.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是跨国公司内部发展的主要体系,欧美跨国公司在发展一体化战略中,主要立足于全球化的经济目标以及全球战略实施。根据世界利用资源以及产品销售形式,将生产活动完全形成全球经济变化,从而实现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在市场中的最佳组合形式。跨国公司中的每个子公司经营都是全球发展形式上创建的,子公司的利益发展要服从母公司发展的相关利益。一体化结构在生产、销售以及金融、开发等环节上都要实现总体经营。在管理体制上,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不仅打破了国家限制,在不同国家地区也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4.嫁接战略
随着日本等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欧美跨国公司已经不完全独立占有世界经济。在竞争激烈发展形式下,欧美跨国公司对子公司实现控制已经不完全是唯一的发展途径。所以,在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变化下,欧美跨国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以相关的无形资产力量对国外企业进行出售,并以嫁接形式在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特许经营也是欧美跨国公司实现的一种策略,他们将一些投资国家在技术出口等方式上进行限制,并想这些国家进行渗透,不仅是自己在技术领域占有较大地位,也扩大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力量。
三、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1.主动参与全球合作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给我国市场带来较大竞争,我国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属于防御型战略,在全球经济变化中根本不能实现新的发展领域。所以在该背景下,我国企业就要主动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发展中适应了新的调整方式,为竞争环境带来较大变化。不仅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形式,也适应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发展。而我国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引进外资形式上需要进行大量调整,特别是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要根据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上的方式,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调整,从而促进自身利益发展。
2.避免跨国公司垄断
我国企业为了避免欧美跨国公司实施垄断行为,就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首先,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我国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期间,要对外资企业进行限制,最好实现合资经营策略。随着我国企业在世界地位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外资政策也要不断调整,在多种发展领域上,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前提条件,并保障跨国公司的合法权益。而且,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还要避免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因为欧美公司的垄断行为不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公平竞争,也降低我国经济安全性。
3.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欧美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调整给本国企业带来较大优势条件,不仅在技术研发、服务业上加大投资,我国企业还要吸引外资产业结构,并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技术领域发展中,我国应直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鼓励一些具有高科技企业进行开发。在制造行业,要以多种投资形势进行研发,使我国科技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多。在经济全球市场发展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了新的创新领域。根据外资发展形势以及投资力量,并实现我国服务形式。不仅增加了我国产业的服务含量,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为新型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企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四、结论
欧美跨国公司在经营战略上的改变实现了全球经济的新变革,特别在竞争激烈全球市场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实施战略,不仅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调整不同的经济结构,也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由于我国跨国企业在该背景下的经营管理比较落后,因此就要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钱晓婧.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张莹,石庆龙.美国等国家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与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15,29:68-69.
(一)跨国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经营管理决策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长官意志,民主作风不强。在一些注重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尤其重要,否则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分权与集权方面,母公司和境外公司在分权和集权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难于根据东道国社会文化特征展开经营活动;另一种是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难于适应异质文化,使得跨国公司的组织过于松散,难以形成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在不同文化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经营管理上应该“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往往在东道国照搬国内做法,没有根据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来设计经营管理方法,使得文化适应能力不强。
(二)经营规模小,跨国适应能力差
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于保证所需要的大量投入,进而影响公司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都比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三)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缺乏这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在挑选跨国经营管理人员时往往更注重外语水平而忽视了其他能力。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强,善于学习新的文化,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的技能技巧等。目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对我国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是一个严重的制约。
(四)跨国经营信息不灵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缺乏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负责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第二,收集处理信息的手段较落后;第三,急于“上马”。有的企业对东道国社会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认识的偏差便急于进行跨国经营,结果导致跨国经营文化适应失败。
(五)过于强调“我族文化”或“外族文化”
文化之间有差异,但无孰优孰劣。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调“我族文化”,处处按照母国的社会文化标准来行事,缺乏灵活变通;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外族文化”,认为要适应异国文化就要全盘接受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根据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坚持母国的一些做法,同时又吸收东道国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做到有所取舍。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
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跨国经营。改革后,我们的企业才开始慢慢走向世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才30年时间,经验不足,经受的考验有限,在文化适应方面能力较差。而外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在16世纪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长达400年的历史。在跨国经营的历史中,很多企业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经历了多次重大经济危机的考验。
(二)企业自身的不足
国有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人员流动机制僵化;第三,在利益分配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锅饭”现象,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削弱了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家族式经营管理现象严重;第二,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第三,有不少民营企业不讲信用,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名声不好。
(三)政府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国政府没有给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影响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一方面,跨国经营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此外,海外投资的有关手续过于繁琐;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要经过多个部门,时间长;经贸人员出入境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给跨国经营的外派人员造成不便。
(四)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社会中的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研究机构、宣传媒体等对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教育机构在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方面所做甚少,这使得具备跨国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缺乏。第二,文化团体对外交流较少。第三,科研机构对文化适应的研究较少。第四,各种宣传媒体缺乏对国外社会文化的宣传报道。
(五)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
影响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主要传统观念包括:第一,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人们对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喜欢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来评价。第二,固守“引进来”的观念,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走出去”的观念。第三,害怕风险的观念。第四,排斥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
三、解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应该通过企业、政府、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企业自身越强大,越有利于提高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也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支持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三者的作用关系犹如“跷跷板”原理。
(一)企业自身的力量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主要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企业首先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没有文化适应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文化适应的行动。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
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步入正常轨道,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
3、完善企业信息系统。跨国经营企业要有完备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在信息收集方面,要注重收集东道国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过滤掉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4、建立具有较强文化适应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一,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上,尽可能引进富有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同时也要考虑从内部培养出一批有潜力的跨国经营管理者。第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
国家,内部的管理风格、激励机制、规章制度、员工问题处理等应有所不同,应尽量适应东道国社会文化。第三,尽量考虑人力资源当地化。母国要尽量减少外派人员,当然,有的人员必须由母国派出的则另当别论。
5、全员参与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要靠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不能搞“个人崇拜”。如果过分依赖某个经营管理者或过分强调某个人的作用,只会僵化企业文化,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活跃企业文化。
(二)政府提供的平台
在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方面,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政府给跨国企业提供的平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完善跨国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该不断制定完善有关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2、制定科学的跨国经营政策措施。首先,政策措施应该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避免朝令夕改或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否则会让企业无所适从。最后,制定出来的政策措施应该落实到位,没有落到实处的政策措施只是一纸空文。
3、改革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体制。首先,建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其次,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审批手续应该简化。最后,简化外派人员出国的审批手续,为企业外派工作提供便利。
4、提供外国社会文化信息。政府应该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外国社会文化方面信息,以提高跨国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政府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对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文化信息都充分掌握,应发挥这种优势。例如,外交部、商务部等对外国的社会文化信息都掌握较多。
(三)社会的力量
企业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的力量是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机构应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应该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跟跨国企业联合,高校主要负责系统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跨国企业提供实践的机会。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跨国经营
(一)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逐步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要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参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较多话语权,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沦落为发达国家转嫁其经济危机的牺牲品的尖锐挑战。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各跨国公司为载体、以不同形式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媒介的全球性的经济架构动态调整的过程。
(二)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而开展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跨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国经营顺应时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与其所处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国际经济新态势,各国纷纷调整各自发展战略,逐步摒弃内向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并推动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不仅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
(一)我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1.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技术的进步、更新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2.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快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贸易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宏观经营环境的逐步改善,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创造了强有力的支持。
3.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自身来讲,进行跨国经营是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现状、壮大发展等的重要渠道和必然要求。
(二)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益处
1.跨国经营有益于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竞争优势
利用跨国经营的机会,可以将一些原本在国内产能过剩、在国外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以及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原材料消耗多、土地占用量大的项目和企业健康有序地转移出去。将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同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市场空间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营成本最小化,确保竞争优势。同时,一些企业因跨国经营、转移阵地,为留下的国内企业营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氛围。
2.跨国经营有益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原材料、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工成本提高的刚性造成了这个瓶颈的难突破性。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的脆弱性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更新思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借鉴国际优秀跨国企业做法、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
3.跨国经营有益于壮大国际经贸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加入过渡期的终结,我国对某些幼稚行业的保护已逐渐解除,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三十多年跨国经营的实践表明,跨国经营的开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拓宽了新领域,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跨国经营企业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跨国经营的优势与现状
(一)跨国经营的优势
1.跨国经营有利于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可使我国跨国经营的产品(服务)以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且短期内我国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优势不会消失。
2.跨国经营有利于发挥技术的比较优势
技术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指成熟技术的比较优势,我国具有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在我国有相当的产业已经出现市场饱和、生产能力过剩、设备闲置等现象。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产业通常属于朝阳产业。相较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于这些国家而言,我国的部分成熟技术更加具有吸引力。
3.跨国经营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我国独具特色的独特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蕴含中华千万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禀赋,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经营在国外发挥其优良质量、含义独特的优势。这些传统中国产品或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国际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弱
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业引领时展方向,其对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凡。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我国企业尽管跨国经营、投资范围较广、涉及行业较多,但是其主要是以资源开发、初级制造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高度组织性的企业,客观上需要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了解国际市场、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且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另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相当比例的外派经营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3.跨国经营投资决策过程不科学,投资风险较大
中国跨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对国际经营大环境以及对投资区域、投资项目等缺乏详实的可行性分析,往往盲目决策、贸然行动或者随波追流、亦步亦趋,没有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加大了跨国经营的风险。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海外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四、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建议
1.加大科研投入,使产品(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我国的跨国经营如果依旧依赖自然资源、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则难以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增大研发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技术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2.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应该胜过对企业其他资源的管理。长期以来中国跨国企业对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导致中国跨国企业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培养和引进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外语、精通相关法律的综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用人体系、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储备人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动。
3.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过程、完善可行性分析
在对海外市场、对东道国、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项目的条件和近远期效益,并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来做出健康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防止或减少盲目投资所带来的经济风险。采用循序渐进的扩张方式更有利于其通过学习曲线来积累海外经营经验,在逐步升级的过程中,扩大海外投资规模,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洁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探析[J].经济论坛,2004(15).
[2]朱桂方.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宏观管理体系的若干认识[J].商业时代,2006(2).
[3]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贸出版社,2001.
[4] 李文锋.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改革,2001(05).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
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30-02
1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政府扶持。
由于跨国经营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政府缺乏对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们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法律及业务指导方面准备不足,民营企业还难于从政府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来实现跨国经营。有些地方政府由于对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存有颇多疑虑,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因此不敢轻易批准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2)落后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体制。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门槛高、审批手续繁杂。目前,国家规定,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费的时间过长,因此耽误了一些项目投资的最佳时机,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积极性。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困难。
我国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成长性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市场化筹资的福音却并没有降临到民营经济的头上,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垂青。在我国私营企业中,77 %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薄弱,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1.2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模优势。
由于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都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小规模和试探性的,资本不很充足,赢利能力较差,而且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而成熟的企业文化。
(2)缺乏跨国经营核心技术优势。
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根本,目前也是民营企业所薄弱的一项。出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3)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跨国经营要求。
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家庭式经营管理和知识结构偏低与当今以知识和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企业难以建立长远规划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与目标。另外,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4)缺乏跨国经营专业人才。
跨国经营在我国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还属于学习与摸索的阶段,因此,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我国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符。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经济法等知识,熟知国际生产、管理和销售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公关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能力和敬业精神。此类人才不但数量少,而且也是诸多大公司争夺的对象。对于综合条件并不占优的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此类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
2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从政策上扶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
政府需要按照 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市场准入、贸易、金融、财税、进出口和对外投资政策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条件,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
(2)简化跨国经营审批程序。
在民营企业不断崛起的现在,我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与审批机制却尚未更新。对于明显滞后的管理方法和审批措施,应立即进行修改,以利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展。首先,要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环节,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应放宽对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最后,应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作风,同时加强各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3)对跨国经营实施金融支持。
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当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票据、债券和设备融资租赁市场。
2.2 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我国民营企业一定要加强智力开发和科技投入,努力把高新技术、绿色技术等引入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还要积极地、合理地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从而大力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以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2)优化跨国经营管理措施。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从家族制管理发展而来,企业中普遍存在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等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因素,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瓶颈。所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赢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用,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
(3)实施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30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即使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晚了10~20年。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得很快,30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了50%。
(二)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向大中型生产企业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粗具跨国公司的雏形。例如,海尔、联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海外市场,并开始在国外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跨国经营的领域和地区日益多元化。我国跨国经营的领域包括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为主。同时,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转良好,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我国的跨国经营地区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也在迅速增加。在境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进行的跨国并购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如我国的海尔、联想等众多企业不仅在对外投资的大型项目明显增多,而且还纷纷加快了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的步伐,有的还建立了海外工业园。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势很不稳定。资源廉价、政府保护、吃苦耐劳等被视为我国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竞争优势会慢慢消失。另外,我国对外投资中以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优势普及容易、保持先进性的时间短,一旦当地企业掌握了同样的技术加上东道国对它们的有利条件会对我国的跨国企业产生威胁。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二)跨国企业微观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缺陷。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制约机制。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既想发展海外公司又担心失控的两难境地;其次,海外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是国家出资私人注册,有的企业大权旁落,中方无力控制企业;第三,企业机制不够灵活,难以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我国现有的海外企业多数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翻版,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按照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
(三)政府角色不当与缺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愈来愈认识到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愈来愈重视这项工作,但有些政府部门以定指标、下计划的方式推动对外投资。这种推动海外投资的方式,会产生一些缺乏内在需求和基本能力的投资项目,产生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所谓的跨国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角色定位有问题,该做的没有做或做得不够,不该管的管得太多。中国经济发展一贯有着强势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特征,这注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热潮背后的政府之手不会甘于寂寞,政府有时会忘记自身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和职责;其次是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烦琐,容易导致企业丧失最佳的市场机遇。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科技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科研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技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而且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初具规模的跨国公司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增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掌握能力。同时,应加快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构建和完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损失;其次由于不同的企业其产业领域、投资领域、公司结构等都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作为海外投资主体的中国企业,要突出公司总部作为跨国经营的融资中心、投资决策中心、成本核算中心、价格转移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合理避税中心的功能,通过借鉴西方跨国公司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其海外公司实施包括人力、财务、经营决策、分配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管理;作为子公司的海外贸易与投资企业则要忠实地执行公司总部的战略规划,实现母公司的利润目标。
(三)政府政策的优化。国家政府应向国内企业下放跨国经营权,包括进出口经营权、海外投资与融资和外贸业务经营权等,实现跨国经营权审批程序的简化。目前我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权有所限制,致使一些企业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商机,不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因此,要向企业放权,特别是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使每个企业都拥有走向国际化的权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将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因此,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势在必行。同时,还应逐步放松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对有关项目经审核无误后,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输入。
(四)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情报网络。人才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信息则是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生命线。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针对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灵活、快速、准确、通畅的信息系统。为此,跨国公司应努力建立起覆盖全球范围的竞争情报网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这就要求跨国企业:一要增强信息观念,完善现有的信息中心,建立联结国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二要改善信息处理和交流工具,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提高竞争情报的准确性和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我国跨国经营现状
1.我国跨国经营的特点
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投资重点正在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上偏重于新建的合资方式,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方式主要为新建,这是因为相对资本运作,中国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更有把握。而国外企业较多运用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手段虽然已经出现,但总体来看还较少被中国领先企业采用。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
国外生产,用国外品牌。这种方式难度最大。因为它要求企业具有比当地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价值增值链的不同环节上有过人之处,更具竞争性。同时,这种投资方式的挑战性还在于作为一家外国企业,必须与当地的经营环境和文化高度融合。从跨国公司的经验来看,以这种方式投资的成功案例不太多;国外生产,用中国自己的品牌。这种海外投资模式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中国生产,用国外的品牌。即通常说的“贴牌生产”(OEM)。贴牌生产对于那些后发展型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生产,用中国品牌。主要是以贸易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这种投资方式的难度在于如何拓展海外销售渠道。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经济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具有一些有利因素。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资产大幅度贬值,这也给中国企业进一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资产、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遇到极大困难,再加上国内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国有企业发展吃力。在这种国内形势下,一方面效益较好的企业要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在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对外输出资本是一条好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调整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也要求我国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涌现,这就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快企业跨国经营步伐。 另外,从可能性来看,首先,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已奠定了一定的对外投资的物资基础和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1.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口管理部门是外经贸部,但跨国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影响,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有效地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2.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围绕跨国经营活动的展开,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3.加强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共同发展
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近千亿美元,比1992年末增长80%,盈利水平则比1992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国外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有重大的竞争意义。但是由于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国的石油资源产量逐渐减少,威胁着重工业的发展。国外石油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裕,因此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解决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5年,我国经济已较快的速度增长,对石油资源的需要量逐渐加大。但是由于我国国内几大油田的增产疲软,致使我国石油企业对外依存度也随之增加。为了缓解我国企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状况,我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国际经营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2003年5月13同,CNPC在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油田开发、炼油厂建设和经营、销售项目中中标。目前我国已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三大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战略区域。但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在市场规模、管理经验、人力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战略的实施,限制了海外投资活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开展跨国经营,与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相违背。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的母公司给予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自不足,使之坐失良机;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脱离,对海外市场不了解,错过了投资机会。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健全的法治制度是企业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比较晚,海外的法律法规与国内还有一定的出入。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法规条文太笼统抽象,缺乏法律的明确性和法律后果的预见性,这造成了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经营随意性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企业行为,把他们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三)国家对石油跨国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已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与政府也有一定的关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转型的时间还比较短,跨国企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府对外投资审批繁杂,过分严厉、时间长、效率低,让很多企业错过了发展投资的大好机会。总的来说,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够,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政府如何行使职能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己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四)缺乏国际化人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由于跨国经营是一份十分复杂的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业务性比较强,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普遍缺乏,尤其是对跨国经营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企业整体跨国经营水平低下。缺乏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石油企业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在业务实践中,一些高层领导由于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低。此外,由于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从而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三、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
(一)建立适合海外发展的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海外发展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海外发展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有一套严格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按照管理层定位相应的职能划分,规范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分层次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从而形成一个分层次的严密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我国石油工业的跨国经营。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各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外保险制度,防范海外风险;再有,实施较为宽松的外汇政策;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通过以上的措施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法国、荷兰的办法,通过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会融机构对对外投资企业在资会方面给予支持。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性,关系到国家的命脉问题,因此政府应在政策、资金方面都予以倾斜。政府可以在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对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加大扶持力度,减少政策阻碍,加大资金调拨,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一个优良的政府环境。
(四)积极培养高级人才。
企业可以吸取发达国家培训人才的经验,把人才输送出国,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的教育培训来强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丰富工作人员的知识范围。企业也可以与其他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传达。此外,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让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为我所用。
四、结语
在激烈的海外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竞争中,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石油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石油企业战略的重点是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进行对外投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