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策划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策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策划

篇1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过:“一个没有策略的企业,就像是在恶劣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最后很大可能会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地,也不无耗尽微料之班。”这段话原先可能只是针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说的,但是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中国和正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有用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企业策略正往管理领域的方向移动,成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企业经营策略管理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虽然只有20几年,但是它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地运用。现代企业首先必须是经营管理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决胜于千里之外。

1.企业经营策略策划的概念

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是指企业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也即是运用科学策划程序与直觉创新设想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对于经营策略内涵的理解,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安东尼提出:“策略是决策组织的目的,更换目的,和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为了获取、运用和处置这些资源的政策过程。”这些定义都为策略策划提供了观念性的模式。

2.企业经营策略策划定义的扩展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扩展,根据它的对象的不一样能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在总体上可将其划分为程序性经营策略和直觉性经营策略两大类。而程序性经营策略由理念性经营策略与应变性经营策略两个类型组成。现在将这三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分别分别介绍如下:

2.1 理念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集团公司或者特大型企业的总经营策略的策划。这主要是使用统一的策划方案为大型企业制定方向,并且为各个子公司制定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方案,以便统一运行。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防止各个子公司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总体利益从而造成子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与总公司相违背或造成子公司单纯依赖自觉性经营策略策划策定其策略。

2.2 应变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企业集团子公司和母公司下属部门的子经营策略的策划。这是为了执行总公司的战略方针,并且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以及发现机会而做出的独立的判断。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总公司的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还能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并获取发展机会。

2.3 直觉性经营策略。它是在总的战略的方针的重要指示下,采用直接的思维、新颖的技法以及策划艺术,形成策略的一种随机的策划。这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对策略对象的特点比较挑剔,它要求策略对象具有单一,面小以及简单的特点,同事还要求企业策划师和企业决策者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方案的系统设计

3.1 经营策略策划的调研。市场环境调查研究是经营策略策划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能够使企业策划师受到企业自身的评价,还为获得竞争对手、顾客喜好的变化信息提供了机会。因此,要通过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供需变化的调查,收集一切有关企业外部环境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营策略的目标,是为了发现机会,衡量正确的限度,寻找各种手段和方式来采取行的,以此产生最有用的情况。

3.2 确立经营策略目标。经营策略策划中的经营策略目标,是经营策略方向和任务的具体化。制定经营目标,不仅和经营方案有关,而且关系到以后完整的经营策划和决策的价值、方向和行动。

3.3 谋划,构思,设计经营方案策略。一个优秀的经营一定会有丰富的知识,一个优秀的企业规划师不应该成天只知道拍脑门、走大运。开发一个经营策略不仅要满足经营策略目标的具体要求,还要能够抓住机会和解决各种问题。企业的策划师们要能够使用各种创新的技术和那种直接的思维方法提出满足各种实际的经营方案。通过大胆的开发设想得出的各种经营方案,还必须在可行和有效这双重原则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以此来剔除掉那些对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作用不大的方案。剔除那些不合格的方案,而剩下优秀的初步筛选的方案。当然还要对选中的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便为下一步方案的评论和进一步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经营策略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这个步骤是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对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个阶段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委员会进行的集体评价与企业决策者的决断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偏向于评论,而做最后决策的人则更加偏向于进一步的优化选择。

3.5 拟定经营策略计划。在进行完前面的一系列步骤后再来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从一般到具体,为了在经营策略实施时能够及时地发现执行标准与执行经营策略之间的偏差,以此来进行反馈控制和追踪策划。

结语:总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任何企业单纯依靠某一项或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惟有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我国企业在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并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走企业规范经营的道路,并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成长,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J].现代商场化,2008,1,1(1):141.

[2]沈维涛.财务管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1.促进油田企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石油产业同样得到了发展。但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了经济效益,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企业都因为没有合理的企业文化而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倒闭关门的。

2.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要知道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水平提高。这是因为好的企业文化能在无形中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下减少管理难度,从而大幅度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

3.引导油田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说管理者坐在办公室中就能为企业塑造自己需要的文化,符合企业的文化是在长时间生产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会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凝聚力了,这些都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企业单位对如何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相当的苦恼,导致企业文化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实施。部分的单位缺少主动性,只是一味的等待着上级部门的指派;也有多面做出动作却很难有多收获的,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纵观前后,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这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管理者过于自我。

在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同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另起炉灶,在油田企业内部搞一套区别于大规则之下的标准,严重割裂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连续性。

2.企业文化建设不受重视。

有的则是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产生的作用完全不重视,不理解的现象,不按照政策和制度上严格执行。还有部分同志认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只不过是徒有其表,外一套内一套,只做表面功夫,喊喊口号,贴贴标语这种完全不用重视的东西。

3.理解过于片面。

也有同志认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只不过是一些工作之外的休闲娱乐运动,比如说:广场舞、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对油田企业文化认识程度很低,没看清楚本质。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号轻落实;重宣贯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是一种理念的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三、油田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的具体经营策略

1.统一企业价值观。

这对油田企业来说,只有当油田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于相同的时候,整个油田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油田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塑造适应企业的价值观,指导思想由“以原有产量为中心”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其中,管理的机制主要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加强制度化的建设以及营造油田企业文化当中业绩为主的文化建设氛围,同时油田企业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理念和组织文化,推行更为合适的管理模式,宣传企业干部的优秀形象,提升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整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文化建设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培养企业诚信文化。

企业文化外在表现就是企业形象,这意味着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企业形象,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要奢望产生优秀的企业形象,同样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若是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就不要妄想企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油田企业党委要有意识的培养诚信文化,可以将其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去。

3.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企业中也是一样,企业文化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深入其中。人们在集体中都有一个非常矛盾的心理: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将自己表现出来。所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个人价值,以更多的个人价值来代替集体价值。油田企业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这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对于企业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无形中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部分,会提高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4.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传统油田企业在进行文化宣传的时候,常做的是无限强调某些文化是企业独有的,然后由此延伸出这种文化的引导力,或者是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悬挂企业文化宣传册等。但是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企业应该将网络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企业文化传递,让所有员工都可以明白自己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了解自己每天工作内容、如何规范自己等。企业管理由原先的单一管理发展成纵深、多样式的模式,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四、油田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出来。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做好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提高学习力。

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如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在油田企业中创建学习文化,形成全体员工参与的学习氛围,这样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完善与传承。可以在办公地点或生产车间展示相适应的企业理念,不间断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让所有员工头脑中都要树立企业文化,将这种文化力彻底转化成学习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提高执行力。

油田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理念的时候,还需要制定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这时候就要将企业文化融合到其中。将所有员工的思想用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用一些具体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样员工在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某种企业文化。

3.提高生产力。

先进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理念落实下去;同时做好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理念,将企业文化彻底转换成企业的生产力。这样下来,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过程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这意味着员工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愈发细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经济形态并存的格局。在此形势下,以往的营业税税收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营改增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营改增与企业税收筹划

(一)营改增的内涵

顾名思义,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它是我国税制发展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改革。营改增后,一些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缴增值税,而该税种只针对服务或产品的增值部分收取,因此不会出现重复缴税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税负和运营成本。

(二)企业税收筹划

企业税收筹划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节税、避税和税负转移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进行科学的策划与安排,得出最佳纳税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的避税效果,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将节约成本摆在首位,而税收筹划节约的则是企业的税收成本。第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融资、投资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通过缜密的思考、系统的安排来进行税收筹划,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加强风险防范,筛选最为合适的方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并购风险越来越大,合理的税收筹划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纳税筹划是一种事前的筹划行为,若已经形成了纳税事实,则不应再随意“筹划”,否则就会构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一)正面作用

首先,营业税的征缴是以企业全部经营收入为基础,而与企业是否盈利无关,若企业经营不善,就会背负很大的税收压力。但增值税的征缴是以增值部分为基础,因此对企业的税负压力要小很多。其次,两税同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征税现象的出现,而通过营改增就能有效规避这类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税收公平。例如,《“营改增”实施办法》中规定,对于电子商务中的数字化商品交易,如果提供方或接收方在境内,则按应税服务处理,需缴纳6%(小规模纳税人为3%)的增值税。同时该办法指出,向境外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签证、认证等服务的,可以免征增值税,从而很好地规避了对数字化商品的重复征税问题。

(二)财务缺陷

营业税的税收步骤比较简单,财务核算难度较小。但营改增之后,不但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而且中间的操作环节比较繁琐,这就对企业的财会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考验。以电商企业为例,由于商品种类多样,纳税义务人、企业性质、交易性质、结算时间等难以确定,给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此外,增值税发票难以取得,也使得企业无法顺利完成税额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

(三)纳税影响

营改增后,计税税基、征管主体、税率、计税方法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税率为例,营改增之前,企业普遍采用5%的纳税税率,而营改增之后,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纳税税率分为6%、11%、13%、17四个档次,而小规模纳税人仅为3%。

三、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

(一)关注政策动态

企业的任何税收筹划都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因此,相关税收筹划人员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动,积极预防并化解因政策变化而导致的纳税风险。企业可以指派专门的人员来研究税收政策,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税收政策信息,以对企业财务经营策略、产业政策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此外,也要积极地对今后税收政策的走向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提前制定各种防范措施,有效规避纳税风险。

(二)分析成本效益

首先,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并对未来的投融资、经营活动等进行全面对比,根据客观经济环境来灵活地选择税收筹划方案,确保税收方案随政策及执法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次,应安排专职的税务筹划人员来进行税收筹划活动,对企业的全部成本进行核算,如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等都要计算在内,然后针对企业的预期效益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成本效益情况。

(三)调整企业结构

企业应按照自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结合营改增政策精神,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安排。为此,企业要科学调整内部结构,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与资金情况,从企业内部寻找节税点。在实际纳税筹划中,可以对一些项目或业务进行搭桥对接。例如,A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销项税额,B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进项税额,则建议将A、B业务进行合并,以实现纳税冲抵效果,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四)再造企业流程

营改增实施后,由于核算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或调整。部分行业因没有可抵扣的进项税,因此存在税负增加的风险,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必须对业务进行调整。例如,运输业企业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而营改增后,这类企业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变成了11%,如果企业不进行税收筹划,就会增加8个百分点的税率。而企业如果及时与货运方、汽车供应商进行谈判,调整运费和采购成本,利用增值税在各个环节均可以抵扣上一环节形成的进项税这一特点,适度地将增加的税负转嫁出去。那么,企业的税负就会得到很好的消减,企业就能享受到增值税改革试点的成果,实现稳步发展。又如,企业可以通过定价政策的变化,来应对税改带来的影响,如将增值税税负部分转嫁给下游企业。同时,如果下游企业也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购买试点服务产生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实际采购成本也会下降,因此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通过税务筹划实现推迟缴纳税款,无异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筹划服务合同等方式推迟纳税义务的产生。但是前提是要合法,符合以下税收政策规定。例如,对于企业购进诸如大额固定资产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180天内的认证期选择恰当的认证时点,因为按照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在认证的次月申报纳税,如果企业当期没有充分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也无法及时抵扣。

四、结语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针对现阶段营改增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关注政策动态,加强成本效益分析,调整企业结构,合理利用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上街去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潘有勤.企业纳税筹划思路和方法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4).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30-02

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和备案设立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 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其中,2006年对外投资高达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但作为对比,截至2006年中国累计合同外资为14 794亿美元,是中国对外投资的20多倍。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1.3%,而当年中国吸收外资占全球的5.3%。除规模小、项目少之外,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不足,跨国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经营存在短期行为,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中介机构服务、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不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法制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有待加强,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一、问题

1.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

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要简化境外投资、工程承包的管理程序,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尽快出台新的法规,调整现行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改变审查方式,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创造便利条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现有经济体制制约着企业集团跨国经营。

2.企业整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果将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活动的指标,它近年来的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际贸易额的增长更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力也不断上升。据贸发会议的统计,2003年,全球约6.1万家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生产的40%、贸易的65%、技术交易的80%、跨国直接投资的90%和高新技术研发的95%以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规模日益膨胀,如世界500强首位的沃尔玛,年营业收入超过3 511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中国GDP的13.6%,印度GDP的45%,比很多小国家的GDP还要高,确实是“富可敌国”。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额高达8 805亿美元,增长23%,说明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处于高速膨胀期,未来的跨国公司规模将更加庞大,实力更加雄厚,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联合国贸发组织于2007年10月在上海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报告称,中国的一些公司已经迅速成长为FDI的全球性参与者。报告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正在迅速成长为全球性参与者。另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 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其中采矿业占61.9%。事实上,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为主,已经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对外经济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对外投资形式也逐步发展到境外上市、股权置换、跨国并购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对外投资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增幅较大,但与吸引外商投资相比,总体规模还很小。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平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3∶1,而中国约是11∶1,远远低于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时间短,“走出去”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也处于不均衡和失调的状态。

3.走出去布局不均衡呈现无序和随机性

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中国海外企业大多集中在港澳、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欧洲等地区或国家,约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一半,在美、加、澳三国的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额的40%左右。在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虽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从整体上看还偏少,影响中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而同一地区过多的企业,出现争客户、自相压价、封锁消息,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还造成了对中国商品反倾销案的增加。

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宏观调控。从宏观角度讲,目前中国对跨国经营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这常使投资企业因接到不同政令而无所适从。此外,由于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因此,对外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无序性和随机性,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处于不均衡或失调的状态。

4.品牌影响力小没有整体优势

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较大。表现在:

(1)中国企业还是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为辅,且输出的是一些手工艺技术或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

(2)许多高新技术,在中国企业中还是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是从好到精。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凭借掌握的高新技术实力进行跨国经营。

(3)品牌战略力度不足。单个企业的个体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缺少经过全面系统地精心策划、整体推介,提升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的国际知名品牌。

(4)功能单一,没有整体优势。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由于功能单一,许多海外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的余地非常小,顶不住市场风浪,有些海外企业连生产、推销的单一功能也日益萎缩。另外,单打一式的、各行其是的海外企业较多,而大型的综合商社式的海外企业较少,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虽然个别企业在短时期内有盈利,但本质上看,不符合国际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求企业要更坚守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在创新、创意、个性化、高增值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催生出一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企业。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有实力与国际品牌匹敌,实现在国际制造业价值链中的跃升,真正叫响世界。

5.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海外企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人员选派体系、缺乏有效的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绩效评估。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中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多数是国内企业管理模式在国外的翻版,其管理仍采用国内企业的现行体制。

6.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但是,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仍有较大差距。这首先表现在中国企业更多地关注自身短期经济效益,对社会公众利益关注较少,因此在跨国经营当中,势必在当地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国建筑承包商与当地社区的冲突事件近年接连发生,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西方跨国公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拥有良好的品牌和长期的竞争优势。再次,目前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认证均来自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西方价值观的烙印,成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壁垒。为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上重视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将企业社会责任置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中去。

二、对策

1.加快培育跨国公司提高整体实力是基础

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海外融资权等;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要鼓励大型企业走集成商的道路,联合一批具有资产经营能力、实业投资能力、产品梯度转移能力、工程承包及项目承接能力的实力企业,将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本集成起来,组建几个综合实力雄厚、品牌优势明显的“走出去”的国际集成商,以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2.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是核心

“走出去”企业对银行全球化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要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满足“走出去”企业境外融资、资金结算便利、境内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等需求,以及规避投资风险、理财增值和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金融工具等。要鼓励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加强合作,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开拓离岸业务,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出口应收账款的质押贷款、海外资产抵押贷款等形式多样的融资贷款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辐射国际市场的优势,争取监管部门考虑综合的金融创新业务试点促进新形势下的“走出去”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树立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

当前,人才匮乏是中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中国的多数海外投资企业,是从自己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有不少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普遍采用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多数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而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员则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好坏是企业能否稳稳地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液化气企业现行的指导思想已经相对落后,液化气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形势需要作出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领,围绕国家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的总计划,抓住国家号召低碳发展的有利机遇,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当前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要想使自己的商品迅速占领市场,更好地为居民和商户服务,必须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找准出发点,制定经营和发展的良好策略。

一.液化气企业提出发展策略的指导思想

企业要一手抓经济利益,一手抓社会效益,既要照顾企业的整体利益,也不能忽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加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力争取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确保国有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对内来讲,企业要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用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来管理企业,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则是不断扩大市场,赢得消费者的肯定,使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液化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一定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手段,使企业不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二.液化气企业提出经营发展策略的出发点

从液化气企业的商品特点来看,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液化气企业要考虑自己的商品是不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所期望的,要确保商品符合消费者所需。

2.液化气企业要为商品合理定价。企业既要考虑商品的价格是否能获得预期利润,还要使自己的商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液化气企业要考虑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占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液化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范围越来越大,企业既要占领目标市场,还要减少流通成本。

但是,液化气商品有其独特的商品特征。液化气属于国家能源,国家有主管部门对能源商品进行宏观调控,所以液化气企业在液化气价格上权重不大。液化气属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随着我国天然气事业的不断发展,液化气商品从过去的买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需要巩固既有的消费者,又要开发新的消费群体。

三.液化气企业经营策略

1.降低成本策略。液化气企业要想使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必须要考虑降低商品的成本。只要使自己的商品综合成本和竞争对手处于动态平衡,国有企业就容易实现抢占市场的宏伟目标。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液化气企业同时也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企业降低了商品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最终利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调整商品的价格必须掌握好度,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2.如果需要与竞争对手保持合作。如果液化气企业一味降低商品售价来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利润也不会很高。所以,在企业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使产品销售与原料供应达到一种平衡关系,这样企业就会获取到最大的利润。企业必须使自己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和竞争,不能形成恶性竞争。所以作为县城的液化气企业这样的小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与中石油进行合作,可以争取控制经营权。这样一来,企业既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又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依靠高质量的商品服务就可以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当企业手中所掌握的成本越低,企业的服务力度就越强;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单纯依靠高质量的服务已不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控制资源的能力。因此,企业可以跟掌握资源的一方合作。最后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控制未来的经营主动权,确定自己在行业内的经营主导地位。

3.液化气企业要稳定现有的消费群体,逐步提高液化气的销售量。企业要深入消费群体,了解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消费者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调查中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设法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对自己的重点客户群实行跟踪服务,及时得到消费者的真实反馈。企业内部的员工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科学的、现代的营销意识,使员工对市场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大幅提高;此外,液化气企业也要不断更新计量设备和计量装备,把最精确的计量和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

篇6

我国以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具有经营的分散性、盲目性、高风险性和低效益等问题,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阻力。实践证明,农业企业化经营能克服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缺点。因此,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农业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自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一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其中有些企业逐步得以完善和壮大,成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典型。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珠江三角洲模式。这一地区依托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的腾飞,经济发展带来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二是江浙模式。浙江和苏南地区通过改制增强了乡镇企业的活力,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带动了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种植规模化和农业企业化经营。三是上海模式。上海统筹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的开发,加速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企业化经营。四是北京模式。实行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办法,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由乡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联合创立和经营农业企业。五是青岛模式。采取扩散、渗透和融合而形成城乡多层面的互动,通过城市工业的支持与农业自身发展,为“三农”注入资金、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农业企业化经营。总之,我国农业企业主要兴起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的郊区,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反映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一般特点,为我国推广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的发展通过接轨城市消费需求和依托城市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或通过城市工业的支持和帮助来发展农村企业。第二,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村乡镇企业紧密结合,其特点是依靠民间资本搞农村工业企业,农村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反哺农业,带动农业企业化经营。第三,从事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些微观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企业和农业股份公司等,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制度较完善。第四,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自给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和发展订单农业,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农业的弱质性得以改善。总之,农业企业化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微观组织发展的方向和选择。

二、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经营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分散是制约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企业经营整体上仍处于经营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状态。“十五”时期,我国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2亩左右,比“九五”时期的平均2.8亩下降28.6%;我国现有2.3亿农户,户均耕地仅7亩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存在2亿多个农业生产单位。长期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仅使农民增收幅度非常有限和农业产出增长速度下滑,而且对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十分不利。“八五”时期,我国农村产出年增长达35.2%,到“九五”时期已下降到13.2%,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8.7%。因此,不断推进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促使农业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立法与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经济立法工作进程逐渐加快,但在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许多环节还缺乏法律依据。在促进农地流转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也不健全,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了土地经营权可以流转,为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也进行相应规范,明确生产要素的拥有主体,为农业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法律制度基本是流于原则性和法理性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保护农地等农村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对农业企业化经营也形成制约。

(三)融资困难。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有大量的资金剩余,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贷款难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和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同时,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本又十分惊人,仅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净流出农村资本每年超过5000亿元,2002年已超过10000亿元,通过价格、投资、教育等渠道流失的资金更难以统计。因此,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整体偏低,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现代经营意识,接受农业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差,使农业企业的组织松散、经济效益低和缺乏竞争力,阻碍了农业企业化经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虽然有些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农民组织不断产生和壮大,这些组织将单个农户联合起来,依法从事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资(股)分红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但从整体看,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较低且普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目前,农民组织的功能大多集中在产销环节,很少涉及农业教育与科技推广、信息与政策法规咨询、农村金融与保险等服务领域,这种状况不利于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

三、加快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立法滞后,许多经营活动和相关环节还缺乏法律依据,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我国应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涉及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产权界定及其流转的法律规定,作出更明确的解释,制定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规范产权主体,促进产权交易,使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农户参与企业化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农村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法》、《农业企业化经营管理法》等,使农村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效应,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篇7

1、农产品市场问题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2、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

3、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

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

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篇8

民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误区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发挥其资本雄厚、市场开发力强的优势,通过纵向扩充经营品种,横向扩展经营领域,达到优势互补、技术关联、风险分散效果的一种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和实施多元化经营,对多元化及其带来的效果与负面影响没有形成辨证和整体的认识。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多元化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误区。

对多元化内涵的理解存在误区。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指各业务之间存在技术或市场的关联性的多元化,包括技术相关型、生产相关型和市场相关型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指各业务间不存在技术和市场的明显的直接关联。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民营企业家往往认为多元化就必定是非相关多元化,所以在多元化经营中就会选择那些与主导产业存在较大差异性的行业。而事实上,非相关多元化往往比相关多元化的风险大的多,这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后续经营中的挫折与困境。

认为多元化必将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当前,许多民营企业的规模已经达到新的突破点,迫切希望能在短期内形成质的飞跃,因而大多转向多元化经营,认为其必将极大促进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实际上多元化经营也是风险与收益并存。

夸大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理论上,多元化经营能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达到“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然而,多元化分散风险的作用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时,进入陌生的行业和领域,反而不利于协同效应的产生,加大了经营风险。正如恒源祥老总刘瑞旗所说:“东方不亮西方亮纯粹是瞎扯,关键是有没有太阳,没有太阳哪里都不亮。”

缺乏战略思维,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市场热点千变万化,投资机会纷至沓来,有的民企老板便头脑发热,经营思想混乱,不顾主导产业而盲目跟风。往往在实施多元化后迷失方向,缺乏战略性规划,单纯地围绕市场热点转,忽视了主业竞争优势的培养,也不能实现各产业的有机整合,导致“1+1

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对策

多元化经营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充分地认识它,并加以有效的应用,既降低风险,又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应该在自我剖析和吸取其他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夯实基础,完善自身。一方面,把核心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把企业培育成有较高知名度、具有核心优势、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充分享受核心产品规模效益的企业,为多元化经营聚集足够的实力。另一方面,管理要跟上多元化步伐。民营企业应加强高层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重视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实施多元化经营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分低、中高和极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自某一项业务;中高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业务,各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产品、技术和分销渠道等;极高层次多元化指不到70%的收入来自主导业务,事业部之间通常无联系。多数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是遵循着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民营企业切忌急于求成,忽视多元化经营的一般规律而盲目加快多元化进程,而应根据企业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

培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与各项业务相关的一整套复杂的资源和能力,是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一组技能、技术、知识、管理、文化等的集合体。民营企业准备进入其它产业时,要按照专业化经营的要求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谋求在技术、产品和经营方面在新行业的特殊优势,具有市场准入优势及进入新市场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才能使其后来居上,很快形成在该领域内的稳固地位。

慎选进入新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将在多个领域与其他企业竞争,这势必要求民营企业慎选欲进入的新行业。

把握好多元化经营的时机。多元化经营的时机要综合考虑拟进入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两个因素,在两者间寻找最佳切入点。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应在产品的导入期或成长期进入该产业,因为此时市场吸引力最大,譬如足够的规模,高的投资回报率,低的进入障碍,较为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

篇9

Abstract: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lso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turning around and improve competitive power important way.

Keywords: enterpris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而陷入困难。在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布局中,在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必须积极寻找出路、把握尺度,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蓝天。

搞不好经验管理,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要熟悉企业产品的消费对象,消费层次,消费态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关注市场,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没有相应的市场调查,在产品质量保证的同时,没有创新理念,这样凭经验去思考,去经营,去管理,缺乏企业发展战略,怎么能扩大市场呢?还有就是缺乏品牌意识,科技含量低,只在意短期效益,没有长远目光,这样就难免存在经营风险。不可避免的将来某一天企业停滞,倒闭或破产。

1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1没有经营战略思想

经营战略思想攸关重要,它解决了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营销策略及管理手段等问题。但纵观我国的现代企业中,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管理上还是依靠传统的方法。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定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处处碰壁;即便企业一时有了较高的利润,从长远目光来看,还是存在无法预料的经营风险。

1.2没有开发和营销战略理念

是固步自封,还是顺势而上,在企业开发上缺乏战略理念。像亚细亚盲目的扩大不可取,像柯达没有创新意识也终会被淘汰,如何开发,怎么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这是许多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市场营销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发展。是创立品牌,借品牌来发掘市场,还是降低成本,以价廉来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在产品营销上缺乏战略理念。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3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管理。在人才管理,资产管理等缺乏科学性。传统陈旧的管理方法一定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壮大,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多企业的领导对此很陌生,家族式管理,即兴式规划,冲动式政策,盲目式投资等,是许多企业存在的共病。

2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2.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负责搞好宏观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进行行政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和信用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执法监督。但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国有企业应完全脱离对政府的依赖,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主体。

2.2加强企业发展战略,发掘扩大市场

现代企业需要较为规范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搞好风险管理,避免造成损失。制定企业战略要科学合理,要切实可行。好高骛远是要不得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革创新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表现在经营战略要创新,在发展品牌战略的同时要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经营技术要创新,产品质量在保证的同时也要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而改变产品的包装,样式等,满足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管理制度要创新,对管理人才要重视并重用,岗位和业绩与报酬成正比。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需要制定营销战略来发掘扩大市场。做市场调查,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客观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与竞争者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培优补差,从而确定属于自己的市场领域和核心业务。制定营销战略需要应用新知识、新观念来提高营销技能,网络营销、特色营销、直销要根据需要合理运用。

2.3调整结构,推进现代化制度建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进一步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主要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调整行业标准,扶优限劣,关闭、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污染严重、产品过剩、扭亏无望的小厂小矿,保证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2.4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为根本的管理体系。改以前人管人变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人的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经营管理。

2.5资产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科学管理,使之更好的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既不可畏首畏尾,有不可一意孤行。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可行性预测,努力降低投资风险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规模。在企业积累有一定的资本之后,根据分析探讨,果断进行经验扩展,多元化经营会分散资金投向,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现代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之发挥最佳的效果。要重视成本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经济核算,在交易中考虑汇率的影响,结算方式,保证资金能最快最好最安全的回收,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风险。

2.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一是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二是要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使用机制,把业务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吸引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既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对各方面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三是要坚持从严治理国有企业。特别要重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真正以严格的科学管理,促进国有企业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2.7继续推进抓大放小,兼并破产,实施战略性改组

一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性破产,促进资产存量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抓大放小,对固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组建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要采取有措施,在信贷、技术、信息、培训、对外合作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8加速启动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篇10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转型时期,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且尚不完善,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贷款的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差距较大(樊纲,王小鲁,2007)。因此,国内企业仍然存在融资的问题,而我国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在融资方面有更广阔的空间。从已有关于“跨国经营企业”的定义来看,虽然不同的界定标准对其定义也有所区别,但普遍认同的一点是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跨越国界。因此,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不仅依赖于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受到来自国际大金融体系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特殊性的分析,总结出相较于国内经营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所具有的优势及面对的风险。

第一,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的优势。相对于国内经营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

一是跨国经营企业拥有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跨国经营企业的多国经营使其具有更广阔的融资市场和更丰富的融资手段。比如,跨国企业不仅拥有母公司所在国资金市场、东道国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还可以向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跨国经营企业是集团企业,其内部存在可以进行资金调度的内部资本市场。目前,就有许多跨国企业在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可以看出跨国企业所具有的这种利用多样化融资渠道和方式的优势,使其能够在短期内筹集大量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不会因为国内市场的融资约束而限制其对有利项目进行投资。这对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发展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二是国际化融资能够优化企业整体的资本结构。跨国经营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拥有子公司,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与母公司所在国之间的利率、税收政策等差异,通过协调各子公司间的财务结构,进行税收筹划,最大限度利用各国的优势,使其财务成本最低,最终实现财务结构得到优化。

此外,跨国企业还可以借助国际市场以及其与国外企业的交易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输入国际市场,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风险。由于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的特殊性,在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其面临的风险。跨国经营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其面临着与国内企业不一样的风险。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各国汇率和利率走势变化迷离,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新型贸易壁垒抬头,使得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不断增大。总结已有相关文献,各类风险对跨国经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如图1如示。

其中,政治风险主要指与跨国企业经营有关联的国家的政策变化或政治变革而引起的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活动,最终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控制、利率变动及税法变更等;外汇风险是汇率变动对跨国企业融资带来的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由于跨国经营企业在各国拥有子公司,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币种折算风险,实际上,这种风险并不影响企业的真实价值,但企业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导致的经济风险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和价值;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企业外币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造成损失的,如果“重新定价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二、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篇11

要全面而科学地描述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衡量:一是企业所跨行业的的多少;二是企业业务在各个行业中分布的均匀度;三是企业各个业务之间的关联度。

在学界,试图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类型的方法大致有两类:类型或战略度量;基于美国监证会公布的标准行业分类码(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IC)的连续度量法。战略测度法虽然提供了对多元化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描述,但由于考虑因素较多,而且对企业做具体分类时,既需要利用定量数据,又要作定性分析,这使得其可靠性被质疑,而连续度量法来源于工业经济类的文献,是基于SIC代码来度量企业多元化的一种较为客观的方法。在现在的研究中,多元化程度一般常用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和熵值(Entropy)来衡量,研究者基于SIC代码来确定公司的不同产品、业务在公司销售额中的比重。

McVey(1972)提出用赫芬德尔指数(H指数)来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H指数是一种反映行业集中度的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单一SIC分类层面上的不同业务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其中,Pi表示i多元化企业的第 个业务单位在所处行业所占份额,多元化程度越高,H指数就越小。

H指数测度法能够反映企业多元化行业数和均匀度,但是它不能满足对多元化关联度量化的要求,熵测度法的出现改进了这个不足。熵测度法运用通过概率论推导出的多样性指数 和基于SIC代码来测度企业多元化的程度。其中香农(Shannon)指数又叫熵指数,它来源于热力学中的概念,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现有的基于熵指数的多元化熵测度模型对企业多元化的量化包括对企业总体多元化度DT(total diversification)、非相关多元化度DU(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和相关多元化度DR(related diversification)的量化。在判别企业多元化类型时,多元化熵测度法使用了标准产业分类码(SIC)。

先假设某企业的经营跨M个行业,其销售额在各行业分布的比例为Pi,Pi>0,,且 。设企业经营跨N个业务(N≥M),其销售额在各业务比例qj,qj>0,,且,第i个行业内的第j个业务占企业业务总量的比例为pji,Ni表示第i个行业中业务的数量。

尹义省模型

在该模型中尹义省定义总体多元化度DT、非相关多元化度DU和相关多元化度DR的关系为。

;

;DU≠0

在相关多元化的定义上,尹义省认为相关多元化是总体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的商,然而事实上这种人为的为三者之间设计数学关系的定义方法没有从相关多元化的本质上把握问题。

Jacquemin-Berry模型

该模型定义相关多元化是企业各个行业熵的加权和。

;;

Jacquemin-Berry模型的改进之处是包含了业务层次的信息,模型试图从本质上说明相关多元化,而考虑了所有可获得的变量,具有最小的信息丢失,但它仍是从单一层次上去解释多元化程度。

Raghunathan模型

该模型定义企业的总体多元化度为“业务分布尺度”与“业务数量”的乘积,相关多元化度和非相关多元化度也采用了相同的思想。其中,Raghunathan使用“相对熵”的概念来定义企业的“业务分布尺度”,“相对熵”被定义为企业的熵值与企业可能的最大熵值的比值。

其中, ,代表每个行业平均业务数。

Raghunathan模型是迄今为止多元化研究领域提出的第一个包含行业和业务两个层次的测度方法,从理论上而言其测度效果应该是明显好于其他模型的。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H指数只是反映一个单一SIC分类层面上的行业集中度,H指数法只能反映企业总体的多元化程度,而熵指数测度法通过多样性指数和SIC代码构建的熵测度模型,不止能够反映企业的总体多元化程度,还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程度,这是H指数法所不能体现的。在现有的各个熵指数测度模型中,Raghunathan模型在理论上就有优势,而且实际数据处理结果也不错。

在我国现有的有关多元化测度的文章中,多数人采用H指数法或直接用多样化指数来测度企业多元化程度,这都是从总体多元化上量化,很少有分类测度非相关和相关多元化程度的,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批露的欠缺,而且采用熵测度模型工作量也比较大。但是,熵测度法由于其有效性,在多元化测度研究中倍受推崇,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是要发展更精确的模型和提高模型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Rumelt,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Cambridge, MA, 1974

[2]McVey, J.S.The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of multi-establishment manufacturing firms: a developmental study [J].Canadian Statistical Review, 1972. 47, 112~117

篇12

中图分类号:F3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231-01

是否将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管理,学术界一直都在强烈的探讨之中,不同人持有不同的态度。一方认为,学前教育企业化好比市场经济,无疑能够将竞争压力转化为教育的前进动力,把学前教育企业的利益驱使当做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这样能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自主运行;然而另一方却认为学前教育企业化动摇了基础教育的根基,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都在遏制着学前教育企业化进程,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概述

学前教育企业化是合法的,主要包括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由非国家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收入支付教育经费,面向社会提供教育的机构。而学前教育主要是指面向0至6周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能够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保健的一体化服务,作为孩子的启蒙阶段,它能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言论、思维和行为。所以说,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基础的,具有导向性的重要角色。将学前教育企业化,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幼儿园,投资完全来自个人和团体私立幼儿园;国有民办幼儿园,国家持有部分资产,经营权归集体或个人和承包型幼儿园,国家一次投资,个人承包。学前教育企业化就是减少国家干涉,公办转企并进行企业制改革。

二、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优势

(一)自主性的提升

相对国家统管公立的学前教育来说,企业化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教育经营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发扬自己的教育理念,实行自己的教育方法,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等,不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压力。同时,由于企业化使得每个经营者都是自负盈亏,不会牵扯财政赤字。

(二)竞争力的加强

只有竞争力足够强大才不会被打败,才不会被行业淘汰。所以学前教育企业化后会更加注重对竞争力的提升。无论从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和从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会和同行比较,尽最大的能力争取做到最完美,借此来招徕生源。这种形势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好的,能够迅速推动教育完善和发展,获得最为良好的学前教育。

(四)择优的人才管理

由于学前教育企业化后拥有了人事任免权,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广泛招收教师员工,实行聘用制,优胜劣汰,奖罚分明。这样可以使得教师居安思危,有了危机意识,教职工人员就会更加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充分提高了积极性,壮大了教职工队伍,培养了素养,提高了能力。

三、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问题和对策

(一)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问题

根据辩证统一的观点,任何经营都存在正面和负面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行业进出门槛不高。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会造成非法办院、违法办学,最终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其次,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资不抵债。是企业就会亏本,学校倒闭,学生无处安顿;再次,企业管理混乱,参与经营主体较多,多方利益冲突。容易导致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等情况发生;最后,过于看重利润。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设施条件及其简陋,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前教育企业化经营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对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第一,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来保证学前教育企业化的顺利进行,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制度化,体系化,走一条法律保障,法律监督的道路。完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明确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第二,问责制监督。由于政府、投资人和学校三方的利益,权责关系微妙,需要明确三方关系。学校是主体,维护教育机构的正常运作;投资人是基础,完善资源设施建设并从中获益;政府是主导,需要部分的行政干预。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谁就应该负责。这样一环套一环才能有序的进行。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企业化是现代教育的一次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学前教育企业化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改善教育资源建设,提升教育师资力量,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现阶段学前教育企业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不足,法制不健全,关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也使得迅速推广阻力重重。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给中国的学前教育带来飞跃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李卫.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王海英.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从深圳的公办园转企说开去[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6-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