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策划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经营策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策划

篇1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过:“一个没有策略的企业,就像是在恶劣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最后很大可能会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地,也不无耗尽微料之班。”这段话原先可能只是针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说的,但是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中国和正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有用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企业策略正往管理领域的方向移动,成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企业经营策略管理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虽然只有20几年,但是它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地运用。现代企业首先必须是经营管理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决胜于千里之外。

1.企业经营策略策划的概念

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是指企业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也即是运用科学策划程序与直觉创新设想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对于经营策略内涵的理解,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安东尼提出:“策略是决策组织的目的,更换目的,和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为了获取、运用和处置这些资源的政策过程。”这些定义都为策略策划提供了观念性的模式。

2.企业经营策略策划定义的扩展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扩展,根据它的对象的不一样能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在总体上可将其划分为程序性经营策略和直觉性经营策略两大类。而程序性经营策略由理念性经营策略与应变性经营策略两个类型组成。现在将这三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分别分别介绍如下:

2.1 理念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集团公司或者特大型企业的总经营策略的策划。这主要是使用统一的策划方案为大型企业制定方向,并且为各个子公司制定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方案,以便统一运行。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防止各个子公司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总体利益从而造成子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与总公司相违背或造成子公司单纯依赖自觉性经营策略策划策定其策略。

2.2 应变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企业集团子公司和母公司下属部门的子经营策略的策划。这是为了执行总公司的战略方针,并且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以及发现机会而做出的独立的判断。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总公司的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还能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并获取发展机会。

2.3 直觉性经营策略。它是在总的战略的方针的重要指示下,采用直接的思维、新颖的技法以及策划艺术,形成策略的一种随机的策划。这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对策略对象的特点比较挑剔,它要求策略对象具有单一,面小以及简单的特点,同事还要求企业策划师和企业决策者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方案的系统设计

3.1 经营策略策划的调研。市场环境调查研究是经营策略策划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能够使企业策划师受到企业自身的评价,还为获得竞争对手、顾客喜好的变化信息提供了机会。因此,要通过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供需变化的调查,收集一切有关企业外部环境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营策略的目标,是为了发现机会,衡量正确的限度,寻找各种手段和方式来采取行的,以此产生最有用的情况。

3.2 确立经营策略目标。经营策略策划中的经营策略目标,是经营策略方向和任务的具体化。制定经营目标,不仅和经营方案有关,而且关系到以后完整的经营策划和决策的价值、方向和行动。

3.3 谋划,构思,设计经营方案策略。一个优秀的经营一定会有丰富的知识,一个优秀的企业规划师不应该成天只知道拍脑门、走大运。开发一个经营策略不仅要满足经营策略目标的具体要求,还要能够抓住机会和解决各种问题。企业的策划师们要能够使用各种创新的技术和那种直接的思维方法提出满足各种实际的经营方案。通过大胆的开发设想得出的各种经营方案,还必须在可行和有效这双重原则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以此来剔除掉那些对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作用不大的方案。剔除那些不合格的方案,而剩下优秀的初步筛选的方案。当然还要对选中的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便为下一步方案的评论和进一步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经营策略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这个步骤是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对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个阶段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委员会进行的集体评价与企业决策者的决断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偏向于评论,而做最后决策的人则更加偏向于进一步的优化选择。

3.5 拟定经营策略计划。在进行完前面的一系列步骤后再来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从一般到具体,为了在经营策略实施时能够及时地发现执行标准与执行经营策略之间的偏差,以此来进行反馈控制和追踪策划。

结语:总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任何企业单纯依靠某一项或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惟有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我国企业在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并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走企业规范经营的道路,并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成长,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J].现代商场化,2008,1,1(1):141.

[2]沈维涛.财务管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1.促进油田企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石油产业同样得到了发展。但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了经济效益,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企业都因为没有合理的企业文化而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倒闭关门的。

2.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要知道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水平提高。这是因为好的企业文化能在无形中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下减少管理难度,从而大幅度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

3.引导油田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说管理者坐在办公室中就能为企业塑造自己需要的文化,符合企业的文化是在长时间生产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会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凝聚力了,这些都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企业单位对如何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相当的苦恼,导致企业文化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实施。部分的单位缺少主动性,只是一味的等待着上级部门的指派;也有多面做出动作却很难有多收获的,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纵观前后,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这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管理者过于自我。

在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同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另起炉灶,在油田企业内部搞一套区别于大规则之下的标准,严重割裂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连续性。

2.企业文化建设不受重视。

有的则是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产生的作用完全不重视,不理解的现象,不按照政策和制度上严格执行。还有部分同志认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只不过是徒有其表,外一套内一套,只做表面功夫,喊喊口号,贴贴标语这种完全不用重视的东西。

3.理解过于片面。

也有同志认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只不过是一些工作之外的休闲娱乐运动,比如说:广场舞、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对油田企业文化认识程度很低,没看清楚本质。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号轻落实;重宣贯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是一种理念的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三、油田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的具体经营策略

1.统一企业价值观。

这对油田企业来说,只有当油田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于相同的时候,整个油田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油田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塑造适应企业的价值观,指导思想由“以原有产量为中心”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其中,管理的机制主要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加强制度化的建设以及营造油田企业文化当中业绩为主的文化建设氛围,同时油田企业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理念和组织文化,推行更为合适的管理模式,宣传企业干部的优秀形象,提升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整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文化建设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培养企业诚信文化。

企业文化外在表现就是企业形象,这意味着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企业形象,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要奢望产生优秀的企业形象,同样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若是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就不要妄想企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油田企业党委要有意识的培养诚信文化,可以将其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去。

3.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企业中也是一样,企业文化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深入其中。人们在集体中都有一个非常矛盾的心理: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将自己表现出来。所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个人价值,以更多的个人价值来代替集体价值。油田企业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这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对于企业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无形中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部分,会提高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4.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传统油田企业在进行文化宣传的时候,常做的是无限强调某些文化是企业独有的,然后由此延伸出这种文化的引导力,或者是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悬挂企业文化宣传册等。但是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企业应该将网络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企业文化传递,让所有员工都可以明白自己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了解自己每天工作内容、如何规范自己等。企业管理由原先的单一管理发展成纵深、多样式的模式,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四、油田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出来。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做好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提高学习力。

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如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在油田企业中创建学习文化,形成全体员工参与的学习氛围,这样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完善与传承。可以在办公地点或生产车间展示相适应的企业理念,不间断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让所有员工头脑中都要树立企业文化,将这种文化力彻底转化成学习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提高执行力。

油田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理念的时候,还需要制定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这时候就要将企业文化融合到其中。将所有员工的思想用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用一些具体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样员工在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某种企业文化。

3.提高生产力。

先进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理念落实下去;同时做好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理念,将企业文化彻底转换成企业的生产力。这样下来,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过程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这意味着员工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愈发细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经济形态并存的格局。在此形势下,以往的营业税税收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营改增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营改增与企业税收筹划

(一)营改增的内涵

顾名思义,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它是我国税制发展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改革。营改增后,一些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缴增值税,而该税种只针对服务或产品的增值部分收取,因此不会出现重复缴税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税负和运营成本。

(二)企业税收筹划

企业税收筹划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节税、避税和税负转移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进行科学的策划与安排,得出最佳纳税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的避税效果,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将节约成本摆在首位,而税收筹划节约的则是企业的税收成本。第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融资、投资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通过缜密的思考、系统的安排来进行税收筹划,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加强风险防范,筛选最为合适的方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并购风险越来越大,合理的税收筹划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纳税筹划是一种事前的筹划行为,若已经形成了纳税事实,则不应再随意“筹划”,否则就会构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一)正面作用

首先,营业税的征缴是以企业全部经营收入为基础,而与企业是否盈利无关,若企业经营不善,就会背负很大的税收压力。但增值税的征缴是以增值部分为基础,因此对企业的税负压力要小很多。其次,两税同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征税现象的出现,而通过营改增就能有效规避这类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税收公平。例如,《“营改增”实施办法》中规定,对于电子商务中的数字化商品交易,如果提供方或接收方在境内,则按应税服务处理,需缴纳6%(小规模纳税人为3%)的增值税。同时该办法指出,向境外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签证、认证等服务的,可以免征增值税,从而很好地规避了对数字化商品的重复征税问题。

(二)财务缺陷

营业税的税收步骤比较简单,财务核算难度较小。但营改增之后,不但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而且中间的操作环节比较繁琐,这就对企业的财会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考验。以电商企业为例,由于商品种类多样,纳税义务人、企业性质、交易性质、结算时间等难以确定,给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此外,增值税发票难以取得,也使得企业无法顺利完成税额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

(三)纳税影响

营改增后,计税税基、征管主体、税率、计税方法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税率为例,营改增之前,企业普遍采用5%的纳税税率,而营改增之后,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纳税税率分为6%、11%、13%、17四个档次,而小规模纳税人仅为3%。

三、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

(一)关注政策动态

企业的任何税收筹划都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因此,相关税收筹划人员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动,积极预防并化解因政策变化而导致的纳税风险。企业可以指派专门的人员来研究税收政策,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税收政策信息,以对企业财务经营策略、产业政策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此外,也要积极地对今后税收政策的走向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提前制定各种防范措施,有效规避纳税风险。

(二)分析成本效益

首先,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并对未来的投融资、经营活动等进行全面对比,根据客观经济环境来灵活地选择税收筹划方案,确保税收方案随政策及执法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次,应安排专职的税务筹划人员来进行税收筹划活动,对企业的全部成本进行核算,如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等都要计算在内,然后针对企业的预期效益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成本效益情况。

(三)调整企业结构

企业应按照自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结合营改增政策精神,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安排。为此,企业要科学调整内部结构,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与资金情况,从企业内部寻找节税点。在实际纳税筹划中,可以对一些项目或业务进行搭桥对接。例如,A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销项税额,B项目可以给企业创造增值进项税额,则建议将A、B业务进行合并,以实现纳税冲抵效果,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四)再造企业流程

营改增实施后,由于核算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或调整。部分行业因没有可抵扣的进项税,因此存在税负增加的风险,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必须对业务进行调整。例如,运输业企业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而营改增后,这类企业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变成了11%,如果企业不进行税收筹划,就会增加8个百分点的税率。而企业如果及时与货运方、汽车供应商进行谈判,调整运费和采购成本,利用增值税在各个环节均可以抵扣上一环节形成的进项税这一特点,适度地将增加的税负转嫁出去。那么,企业的税负就会得到很好的消减,企业就能享受到增值税改革试点的成果,实现稳步发展。又如,企业可以通过定价政策的变化,来应对税改带来的影响,如将增值税税负部分转嫁给下游企业。同时,如果下游企业也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购买试点服务产生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实际采购成本也会下降,因此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通过税务筹划实现推迟缴纳税款,无异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筹划服务合同等方式推迟纳税义务的产生。但是前提是要合法,符合以下税收政策规定。例如,对于企业购进诸如大额固定资产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180天内的认证期选择恰当的认证时点,因为按照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在认证的次月申报纳税,如果企业当期没有充分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也无法及时抵扣。

四、结语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针对现阶段营改增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关注政策动态,加强成本效益分析,调整企业结构,合理利用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上街去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潘有勤.企业纳税筹划思路和方法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4).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30-02

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和备案设立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 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其中,2006年对外投资高达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但作为对比,截至2006年中国累计合同外资为14 794亿美元,是中国对外投资的20多倍。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1.3%,而当年中国吸收外资占全球的5.3%。除规模小、项目少之外,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不足,跨国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经营存在短期行为,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中介机构服务、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不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法制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有待加强,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一、问题

1.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

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要简化境外投资、工程承包的管理程序,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尽快出台新的法规,调整现行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改变审查方式,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创造便利条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现有经济体制制约着企业集团跨国经营。

2.企业整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果将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活动的指标,它近年来的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际贸易额的增长更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力也不断上升。据贸发会议的统计,2003年,全球约6.1万家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生产的40%、贸易的65%、技术交易的80%、跨国直接投资的90%和高新技术研发的95%以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规模日益膨胀,如世界500强首位的沃尔玛,年营业收入超过3 511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中国GDP的13.6%,印度GDP的45%,比很多小国家的GDP还要高,确实是“富可敌国”。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额高达8 805亿美元,增长23%,说明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处于高速膨胀期,未来的跨国公司规模将更加庞大,实力更加雄厚,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联合国贸发组织于2007年10月在上海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报告称,中国的一些公司已经迅速成长为FDI的全球性参与者。报告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正在迅速成长为全球性参与者。另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 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其中采矿业占61.9%。事实上,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为主,已经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对外经济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对外投资形式也逐步发展到境外上市、股权置换、跨国并购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对外投资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增幅较大,但与吸引外商投资相比,总体规模还很小。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平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3∶1,而中国约是11∶1,远远低于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时间短,“走出去”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也处于不均衡和失调的状态。

3.走出去布局不均衡呈现无序和随机性

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中国海外企业大多集中在港澳、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欧洲等地区或国家,约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一半,在美、加、澳三国的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额的40%左右。在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虽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从整体上看还偏少,影响中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而同一地区过多的企业,出现争客户、自相压价、封锁消息,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还造成了对中国商品反倾销案的增加。

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宏观调控。从宏观角度讲,目前中国对跨国经营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这常使投资企业因接到不同政令而无所适从。此外,由于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因此,对外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无序性和随机性,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处于不均衡或失调的状态。

4.品牌影响力小没有整体优势

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较大。表现在:

(1)中国企业还是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为辅,且输出的是一些手工艺技术或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

(2)许多高新技术,在中国企业中还是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是从好到精。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凭借掌握的高新技术实力进行跨国经营。

(3)品牌战略力度不足。单个企业的个体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缺少经过全面系统地精心策划、整体推介,提升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的国际知名品牌。

(4)功能单一,没有整体优势。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由于功能单一,许多海外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的余地非常小,顶不住市场风浪,有些海外企业连生产、推销的单一功能也日益萎缩。另外,单打一式的、各行其是的海外企业较多,而大型的综合商社式的海外企业较少,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虽然个别企业在短时期内有盈利,但本质上看,不符合国际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求企业要更坚守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在创新、创意、个性化、高增值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催生出一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企业。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有实力与国际品牌匹敌,实现在国际制造业价值链中的跃升,真正叫响世界。

5.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海外企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人员选派体系、缺乏有效的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绩效评估。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中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多数是国内企业管理模式在国外的翻版,其管理仍采用国内企业的现行体制。

6.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但是,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仍有较大差距。这首先表现在中国企业更多地关注自身短期经济效益,对社会公众利益关注较少,因此在跨国经营当中,势必在当地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国建筑承包商与当地社区的冲突事件近年接连发生,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西方跨国公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拥有良好的品牌和长期的竞争优势。再次,目前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认证均来自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西方价值观的烙印,成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壁垒。为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上重视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将企业社会责任置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中去。

二、对策

1.加快培育跨国公司提高整体实力是基础

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海外融资权等;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要鼓励大型企业走集成商的道路,联合一批具有资产经营能力、实业投资能力、产品梯度转移能力、工程承包及项目承接能力的实力企业,将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本集成起来,组建几个综合实力雄厚、品牌优势明显的“走出去”的国际集成商,以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2.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是核心

“走出去”企业对银行全球化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要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满足“走出去”企业境外融资、资金结算便利、境内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等需求,以及规避投资风险、理财增值和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金融工具等。要鼓励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加强合作,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开拓离岸业务,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出口应收账款的质押贷款、海外资产抵押贷款等形式多样的融资贷款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辐射国际市场的优势,争取监管部门考虑综合的金融创新业务试点促进新形势下的“走出去”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树立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

当前,人才匮乏是中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中国的多数海外投资企业,是从自己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有不少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普遍采用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多数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而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员则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