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不管是对于获取理论知识还是习得实践知识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化学通常都被很多学过化学的人戏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理科尖子在化学考试面前也一筹莫展。为什么?学习化学很轻松,不用费很大的劲,但是很多学生却感觉到想得高分很难,总觉得很多物质的性质很难记住,记住了马上就忘,所以造成局部失分。通过对历年高考得分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物理满分通常都比化学多,这也说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的确有一些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计算、化学知识,将珍珠一样零散的化学知识串成一条线,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消化吸收。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轻松有趣,充分享受学会学习化学的成功感。
中学化学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元素化合物三大块内容。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运用归纳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其他方法使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一、归纳一些常见的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如:常见的有色无机物。虽然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色彩缤纷,但是在无机物这个大家庭中,在中学要求学生识记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到了化学学习的后期,尤其是在复习解决无机推断题的时候,有必要组织学生一起归纳出常见的有色无机物,然后记住。在归纳有色无机物时,也要对这些物质适当分类,否则物质太多太零散,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认为记不住的畏难情绪。如:有色的化合物、有色的单质、有色的离子等。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归纳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特殊颜色如下:①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Cu2+:蓝色;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2-;MnO-4:紫色:血红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对于无机推断题中的一些溶液中有特殊颜色离子的题目恰好就是该题的突破口。
除了归纳颜色以外,还可以归纳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等等。
二、归纳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规律
如:学生在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时候,常常找不着东西南北,尤其是既有原子又有离子,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的时候。所以,笔者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然后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性地去判断微粒半径的大小。如:第一,决定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层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第二,当电子层数相同,一般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第三,当比较相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时,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简称“阳小阴大”。
三、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历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那么在学习了怎样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以后,在学生自己判断几类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基础上,从出现几率和判断的难易角度总结出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如:我的学生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应注意“四查”:一查原理;二查是否该拆;三查是否守恒;四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查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原理错误,此类情况出现频率较少,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如:2Fe+6H+=2Fe3++3H2;查是否该拆是检查各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是否在方程式中拆成离子;查守恒是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满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以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还要满足电子守恒。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是查反应物之间的比例以及过量和少量的问题等等。如:过量的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Ca+2+2OH-+2HCO-3=2H2O+CaCO3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同样也培养了学生清晰严密的化学逻辑思维。
四、归纳一些易记的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
很多教师都总结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作为化学教学的杀手锏。如: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一般来说,先要求学生熟记、强记口诀,然后用典型的题例来说明记住了口诀有哪些用途,有哪些益处,让学生尝到背口诀的甜头,也减轻了学生解题的负担。如:记住了化合价口诀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化学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都会经常把化学式写错,可能也是在入门的时候没能把元素的化合价弄清楚,一旦写错后造成思维定式,就不容易改掉了。
从笔者的从教经验看,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使用归纳法,降低了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再觉得化学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采用归纳法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在高中所学的课程当中,化学这门课程以各种各样的原理、复杂多变并且零碎的知识点而著称,这样看来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就只能靠同学们自身的领悟能力和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归纳分析法”能够将零碎而繁琐的知识点总结成系统化条理状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新知识传授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归纳分析法的使用可以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绝大多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在高中一二年级的学习中适当地运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发现化学学科的神奇之处,从而促使其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知识传授过程当中采用问答知识的方式教学,将归纳分析法运用其中,使同学们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在给同学们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法将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联系起来,将各个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挖掘出来并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在学习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将相似规律的元素归为一类进行集中学习,相异规律的进行个别学习,这就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结构,同时为老师讲授新的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说归纳分析法在新知识传授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堂复习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教师可以用归纳分析法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总结,同时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之处,及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每个知识点的小结,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归纳、分析、反思、总结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师而言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去。对于学生来说侧重点应该在于归纳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方面。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课堂复习中将归纳分析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化学平衡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和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点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概括。这样不仅使他们看到了化学平衡的应用,并且能够快速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分析法可以具体到:若物质是相同的,则生成速率=消耗速率;若同一边物质的逆向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计量数的比值相同;生成物的产率或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先的状态相同;混合物反应之后的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质量与原先状态相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牢固。
三、单元小结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过去所学的知识点采用归纳分析法来对单元小结进行巩固,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单元小结不仅仅意味着对于知识点的堆砌,更多地是对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经过这样的单元小结复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接纳新知识、复习新知识。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证明发现,归纳分析法主要可以以两种形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1)顺序归纳分析法。将一系列顺序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某种方式将琐碎繁杂的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朗化,这就是归纳顺序法。顺序归纳法的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加明朗准确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由化学反应的本质内容进行观察,其中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都在3个之内,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失去电子之后表现出还原性。所以,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在反应当中可以引出氧化剂、还原剂等的作用。(2)分类归纳分析法。将各个有衔接的知识点采用分门别类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按照类别形成各种结构体系明确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分类归纳分析法。首先教师将各个分好类的知识框架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将相关知识点添加到已建立的知识框架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并能够发现自己没掌握的知识,从而得以添加补充。然后再依据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这就使得整个章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就形成了一个知识链,使同学们将高中化学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并系统化的掌握。例如,在关于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法将元素化合物按照金属与非金属归类,接着将金属元素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进行二级划分;非金属元素依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及盐类进一步划分。这只是归纳分析法在高中化学化合物中的一个简单应用,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复杂而零散,要想使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得到高质量的保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地使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的精髓。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1.颜色
①单质:A.金属单质。大多数金属单质为银白色,但Cu为紫红色,Au为黄色,铁粉为黑色。B.非金属单质。O2,H2和N2为无色,F2为淡黄绿色,Cl2为黄绿色,S为黄色,Br2为深红棕色,I2为紫色,P为(黄色、红色)。
②氧化物。NO2为红棕色、Na2O2为淡黄色、MnO2为黑色、Ag2O为棕黑色、Fe3O4为黑色(有磁性)、Fe2O3为红棕色、CuO为黑色。
③氢氧化物:Fe(OH)3是红褐色沉淀(胶体),Cu(OH)2是蓝色絮状沉淀,Fe(OH)2是白色沉淀(极易被氧化,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④盐:Fe(SCN)3为血红色,Ag3PO4为黄色,CuCl2为棕黄色,AgCl为白色,CuSO4为白色,AgBr为浅黄色,AgI为黄色,CuSO4・5H2O为蓝色,Cu2(OH)2CO3为暗绿色。
⑤盐溶液中离子颜色:Cu2+或Cu(H2O)42+为蓝色,MnO4-为紫红色,MnO42-为绿色,[Cu(NH3)4]2+为深蓝色,Cr2O72-为橙红色,Fe2+为浅绿色,Fe3+为棕黄色。
⑥水溶液:氯水为黄绿色,溴水为橙色,碘水为褐色,硫为乳白色或浅黄色。
⑦有机溶剂:溴水的有机溶剂为橙色――红棕色,碘的有机溶液为紫红色。
⑧焰色反应:钠黄、钾紫(透过蓝色钴玻璃)、锂紫红、钙砖红、锶洋红、铜黄绿。⑨指示剂:甲基橙(红―橙―黄)、石蕊(红―紫―蓝)、酚酞(无―浅红―红)、I2遇淀粉变蓝,强氧化性的物质遇淀粉KI试纸变蓝,H2S和S2-遇Pb(Ac)2试纸变黑,浓H2SO4使蓝色石蕊试约先变红后变黑,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约先变红后褪色。
2.化学反应
①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C.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三氧化硫(可逆反应)。D.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可逆反应)。E.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的情况下加热生成氨气(可逆反应)。
②与水反应产生气体:A.单质。2Na+2H2O=2NaOH+H2O2+2H2O=4HF+O2。B.化合物。2Na2O2+2H2O=4NaOH+O2,Mg3N2+3H2O=3Mg(OH)2+2NH3,Al2S3+6H2O=2Al(OH)3+3H2S,CaC2+2H2O=Ca(OH)2+C2H2。
③与酸反应生成气体:A.较活泼的金属单质。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单质跟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遇铁、铝发生钝化),金属单质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跟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遇铁、铝发生钝化)。B.非金属单质。C+H2SO4(浓) =H2O+SO2+CO2,C+4HNO3(浓) =2H2O+4NO2+CO2,S+2H2SO4(浓) =2H2O+3SO2,S+4HNO3(浓) =2H2O+SO2+4NO2。C.化合物CO32-(HCO3-)+H+CO2+H2O,S2-(HS-)+H+H2S,SO32-(HSO3-)+H+H2O+SO2。
④与碱反应生成气体:A:单质:2Al+2NaOH+2H2O=2NaAlO2+3H2、Si+2NaOH+H2O=Na2SiO3+2H2。
⑤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单质:Al,B.化合物:Al2O3,Al(OH)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
⑥受热分解成两种或三种气体的反应:A.铵盐。(NH4)2CO3=NH3+CO2+H2O,(NH4)2SO3=NH3+SO2+H2O,(NH4)2S=NH3+H2S。B.硝酸盐。2Cu(NO3)=2CuO+4NO2+O2,2AgNO3=2Ag+2NO2+O2。C.硝酸。4HNO3=2H2O+4NO2+O2。
二、无机框图题的解题策略
无机框图题(推断)题大多结构紧凑、关系明确、文字表述少,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覆盖点广,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要题型。如何才能解好无机框图题呢?
(1)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归纳和记忆基础知识:如归纳和记忆重要物质的俗名、溶解性、颜色、气味、分解(受热、见光)的物质及分解规律,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
(2)灵活选择解题的突破口――抓特征信息:
①以熟悉的物理性质为突破口:某些物质所独有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是解题的首选突破口。如红棕色气体、液体、粉末通常分别是NO2、Br2、Fe2O3,黄绿色的气体是Cl2,红褐色的沉淀是Fe(OH)3,血红色的溶液是Fe(SCN)3,红色沉淀是Cu2O,液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氢化物分别是Br2、Hg、H2O(H2O2),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黏稠的液体一般是浓硫酸、浓硝酸、水玻璃等,浅黄色的沉淀有S、AgBr等。
1.1引导引导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其思想是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极大的兴趣,捕获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学习该课程的信息、力量和动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学生能不能学好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引导”的成功是学生学好该课程的第一步。引导的好坏,决定着高效教学的好坏,因而,引导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效教学。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切入点引导和过程引导。(1)切入点引导。切入点引导主要是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而采用问题情景、生活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的水资源比较不足,而海水中因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原料而不能被直接饮用,采用什么化学方法可以既能从海水中提出工业原料,同时又能生产生活或工业用水呢?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有用性,进而激发学习热情。(2)过程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步骤等进行引导。是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点,可进行如下的思想和方法的引导: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探究硝酸与铜会起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产物?在该反应中,硝酸起到哪些作用?浓硝酸分解会产生什么物质?哪一种分解产物会与铜发生反应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归纳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由表象到实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而化学这个学科,知识点零散、系统和规律性不强,且学生从初三到高中的学习,化学知识跨度大、难学难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面对零碎的化学知识,要确保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归纳法是该教育模式的中心环节。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归纳法主要有类比归纳法、分类归纳法、按序归纳法、体型归纳法等等。例如,教学元素周期规律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该内容主要采用归纳法来进行讲解和学习。然后将1~20号元素和具有代表性的族类元素作为个体,画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体会成功,提高自我学习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效率。再如,在复习物质的漂白性时,采用归纳法教学进行总结:(1)HCIO,Na2O2,H2O2,CIO2的漂白原理——氧化性。(2)木炭、明矾的漂白原理——吸附性。(3)SO2的漂白原理——结合性,即与有机色质结合成了无色物质。通过归纳学习,学生既可以知道和了解一些常见的漂白性物质,又可以掌握它们的漂白原理,从而在研究漂白物质的过程中,运用原理,进行创作性的活动。可以说归纳给学生的知识自成系统,多而不乱,一目了然,便于学习和掌握。
1.归纳法的含义
归纳法,简单说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或现象进行总结和观察,从中找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精髓在于实验与总结。
归纳法主要包括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前者主要是针对事物某一些特殊性质或个别现象来进行一般规律总结的猜测式推断方法;后者则是针对覆盖事物一切特殊现象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这一总结往往更加准确。
2.归纳法的标准形式
归纳法最早来自于关于自然数的归纳,经过发展成为多种表现形式,主要的形式是标准形式。标准形式也就是根据归纳原理,能够证明:当P(n)是自然数n的命题,(基础)如果当n=1时,P(n)成立,(总结)当P(k)成立的条件下能够证明P(k+1)也成立(其中k为任意自然数),那么P(n)关于所有自然数都成立这样的形式。
二、归纳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1.归纳法在三角函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将归纳法应用在三角函数的证明中,能够说明三角函数的一些性质。
例1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边长a、b、c均为有理数,证明:(1)cosA为有理数;(2)当n为任何正的自然数时,cosnA都为有理数。
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如下:
对于(1)的证明:因为a,b,c均为有理数,根据有理数的概念和余弦定理可得:cosA=,因为是有理数,所以cosA也为有理数。
对于(2)的证明则采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也就是cosnA为有理数的具体证明过程。
2.归纳法在勾股定理证明中的应用
勾股定理以其简单、便捷的逻辑关系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与斜边长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2 证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概念的内容阐述为: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直角三角形ABC中,如果∠C=90° 那么直角对应边c与两锐角对应边a、b的关系为c2=a2+b2.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原理,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证明,具体的过程如下:
欲证明RtABC中c2=a2+b2(a,b,c都为正数)对于任何正数都成立,只需证明c2=sin2A・c2 +sin2B・c2 对于任何正数都成立,(由于sinA所以a=sinA・c,b=sinB・c)
归纳法证明:
c2=sin2A・c2+sin2B・c2可以看作是关于c的命题,
(1)当c=1时,1= sin2A+sin2B,sinB=sin(90°-A)=cosA,即:1= sin2A+ cos2A 即命题成立。
(2)假设c=k(k属于正数集,且k≥1)时命题成立,也就是k2= sin2A・k2 +sin2B・k2 成立,那么当c=k+1时,
(k+1)2= sin2A・(k+1)2 +sin2B・(k+1)2
k2+2k+1= sin2A(k2+2k+1)+ sin2B(k2+2k+1)
k2+2k+1=sin2Ak2+ sin2A・2k+ sin2A+sin2Bk2+ sin2B・2k+ sin2B.
因为k2= sin2A・k2 +sin2B・k2,2k+1=2k(sin2A+ cos2A)+ sin2A+ sin2B,
又因为1= sin2A+ cos2A 成立,所以,2k+1=2k+1.
即:(k+1)2= sin2A・(k+1)2 +sin2B・(k+1)2成立。也就是当c=k+1时,结论是成立的。
综合(1)和(2)得出,c2 =sin2A・c2 +sin2B・c2 对于任何正数都成立,也就是c2=a2+b2 (a,b,c都为正数)对于任何正数都成立。所以,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是成立的。
三、归纳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归纳法体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教师在运用归纳法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推理与理解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逐步地教育和引导。
例3 利用归纳法推导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拿出一张白纸,随心所欲地剪出一个三角形,并用尺测量出自己所裁剪出的三角形ABC的各个边长,分别做好记录,然后在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取中点E、F、G,将任意两个腰上的两点连接,继续测量其长度,将其同对应的底边长对比,试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
经过学生的详细测量与计算发现,中位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了这样的测量结果,说明了中线同底边的关系,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中线是底边长的一半。
2.实例引导,归纳总结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决定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离不开化学,同时,化学不但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还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更是在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当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断探究,摸索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从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来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下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化学课程,都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发挥。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也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着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我国一直秉持“教育为本”的政策方针,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整个社会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能力。
三、化学教学要多种方法并用,开展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不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什么要采用归纳法?归纳法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而缺少的却是对这些先进理念的实践、运用以及探索。所以,我们在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便提出有效的策略。
四、重视课堂中师生互动,渗透化学绿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41-01
一、教学阶段的划分
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点的概念认知;第二阶段,是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化;第三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点形成知识面;第四阶段,是在归纳和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后,对知识点进行类比延伸,使得知识点、面系统化。
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变化的,如果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去讲授整个课程,必然是刻舟求剑的做法,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在对教学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后,一个课程或知识点的不同教学阶段,变换运用不同的适当的方法,如概念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类比教学法等,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1.第一阶段:概念法
概念是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以数学教学为例,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定义,只有把概念定义弄清楚了才能学下去,才能进一步运用概念的知识点去深化学习解题。
概念法教学主要针对课程中开始学习某个新的知识点的定义。具体教学操作上可根据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可采用“直观操作演示法”;如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可从数的历史起源、有理数等旧知识引入,采用“以旧引新法”;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用实际问题的求解引入概念,采用“问题引入法”;在讲解“分式”时,可类比以前小学学过的“分数”概念,采用“类比法”。
由于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极具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在教学操作上,一方面在引出概念后,应强调同学们注意,并用加重语气把概念读一遍;或者也可以结合提问学生的方式,如可以直接提问“正弦的概念是什么”;即使提问内容简单、答案可以在书本找到都没关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应激,集中精神,这样有利于强化对概念的记忆。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PPT中应采用特别颜色强调或黑板板书中要清晰标出概念,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概念定义便于记忆。通过以上强调语气、提问、板书(PPT)色彩等各种情景心理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应激,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只要抓好了概念教学,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第二阶段: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问题引导法的形式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布置的学习任务,创设的模拟情境下要面临的困惑、挑战、欲达的目标等等。“问题引导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就是指在学生学习教材之前知道要学习的问题、任务、目标,杜绝学习的盲目性。“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节课之后,带着需加深理解、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使其保持亢奋的学习热情。
问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教师解答;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由教师提出,教师点拨解答;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由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其后教师讲解。
在学习完概念之后,需进一步学习对概念知识点的应用和转化来解题。通过问题引导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转化和运用后,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再辅以有代表性的习题练习,即可得到知识巩固。
3.第三阶段:指导归纳法
在问题引导法教学活动中,容易存在一个“过度”的问题。过度的问题引导,会使学生陷入问题的“漩涡”,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对“问题”抵触,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从而打了折扣。因此在“适量”的问题引导法之后,指导归纳法很有必要。
所谓归纳论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指导归纳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或引导下,以老师为主导或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对之前讲授的例题或练习、问题的知识点按学生容易理解的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对前部分学习的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指导归纳法应在将概念、知识点经过“问题引导法”等方法学习拓展深化、练习巩固后再进行为佳。
通过归纳后的知识点,知识点扩展为知识面,使得学生对前部分的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把握,从而消化了上阶段“问题积累”的困惑感以及负面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4.第四阶段: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是根据两个知识点之间在某些性质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可以重温、融汇旧有知识点知识面,把学过的知识更加逻辑化和系统化,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现在所学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类比教学法在归纳法教学活动并练习巩固之后进行,通过给学生讲授之前学习的类似知识点作延伸联系,在更大知识面范围内进行类比和归纳。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类比法看作是扩大和深化相似知识点后进行的归纳法。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加强。
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是有机组合的,是一个互相联系和补充、拓展的教学过程。概念法是点,问题引入法是把概念知识点拓展深入,归纳法是把知识点从点到面,类比法是使学生的知识从面到系统。通过以上的教学,可使学生的对知识点从点到面,面到系统,对中学的数学知识或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了系统化的、整体的把握。
参考文献:
[1]王传增.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学与管理,2001(4 ).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29-02
图论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分支,在许多领域,诸如物理学、化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理论、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点、边(或弧)、面、连通分支等是图的基本要素,在图论的证明中经常用数学归纳法对点的个数、边的个数及连通分支个数等进行归纳。一般情况下,由于证明过程中需保持图的相关性质,因而需要选择合适的要素进行归纳。有些结论的证明既可以对一种要素的个数进行归纳,也可以对另一种要素的个数进行归纳;既可以用第一数学归纳法证明,也可以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其中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既体现了严谨性的要求,又体现了灵活性,表现手法多样[1]。
一、数学归纳法
作为一个好的数学家,或者一个优秀的博弈者,或者要精通别的什么事情,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而要成为一个好的猜想家,我想,你首先是天资聪慧的。但天资聪慧当然还不够,你应当考察你的一些猜想,把它与事实进行比较,如果有必要,就对你的猜想进行修正,从而获得猜想失败与成功的广泛经验。在你的经历中如果具备这样一种经验,你就能够判断得比较适当,碰到一种机遇,就能大致预知它的是非结果。
自然科学中的“经验归纳法”,是从某一现象的一系列特定的观察出发,归纳出支配该现象所有情况的一般规律,而数学归纳法则是迥然不同的另种手段,它用来证实有关无限序列(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等等,没有一个情况例外)的数学定理的正确性。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是奠基在下属事实的基础上:在任一整数r之后接着便有下一个r+1,从而从整数1出发,通过有限多次这种步骤,便能达到任意选定的整数n。数学归纳法原理与经验归纳法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的定律如果被证实了任意有限次,那么不论次数多么多,甚至至今尚未发现例外,都不能说该定律在严格的数学意义下被证明了,这种定律只能算作十分合理的假设,它容易为未来的经验结果所修正。在数学中,一条定律或一个定理所谓被证明了,指它是从若干作为真理接受的假设出发而得到的逻辑推论。人们考察一个定理,如果它在许多实例中是正确的,那么就可猜想定理在普遍意义下将是真的;然后人们尝试用数学归纳法以证明之。如果尝试成功,定理被证明为真;如果尝试失败,则定理的真伪未定,有待以后用其他方法予以证明或者[2]。
二、数学归纳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而数学归纳法属于完全归纳法,它又分为有限数学归纳法和超限数学归纳法,对于后者,在实变函数论中会学到;前者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分别叙述为:
第一数学归纳法:如果性质P(n)在n=1时成立,而且在假设了n=k时性质P(k)成立后,可以推出在n=k+1时性质P(k+1)也成立,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性质P(n)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如果性质P(n)在n=1时成立,而且在假设了对所有小于或等于k的自然数n性质P(n)都成立后,可以推出在n=k+1时性质P(k+1)也成立,那么性质P(n)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推理论证方法,第一数学归纳法与第二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的证明中经常用到,而反归纳法、跳跃归纳法与双重归纳法在数学的证明中不是很常见的。然而如上所述,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图论有关的命题,可降低证明过程的复杂性,使推理过程简单、清晰,也保证了推理的严谨性。
例1:某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决定研究n(n≥2)种害虫之间的关系,然后想法消灭它们,经实验,他们发现,其中任意两种总有一种可吞食另一种。试证明可把此几种害虫排成一行,使得前一种可吞食后一种。证明⑴n=2时,命题显然成立。⑵设n=k时(k≥2),结论成立。我们不妨以ai(i=1,2,…,k)表示第i种害虫,记这时可将它们排成a1a2,…ak,其中前一种可吞食后一种。用(ak>ak+1表示可吞食a+1)
下面考虑n=k+1时的情形,即在上面情形里加进一种害虫ak+1(当然,我们还可以将k+1种害虫分为两组,一组k,一组一种,由归纳假设第一组k种可排成a1,a2,…ak,使前一种可吞食后一种,再将第二组的一种记为ak+1加入),将有面两种情形:
(1)若ak+1>a,则可将ak+1置a1前,则有ak+1>a1>a2>…ak。命题为真;(2)若a1>ak+1,再将ak+1与a2放在一起试验,若ak+1>a,可将ak+1置a1后a2前即可,这时有a1>ak+1>a2>Λ>ak,命题为真。否则可重复往下试验,经过有限次(≤k次),必有下列情形之一:ai-1>ak+1>ai,问题解决。否则ak>ak+1,则可置ak+1于ak之后。此时有a1>a2>…>ak>ak+1,命题亦成立。
综上,命题对k+1成立,从而对任意自然数(n≥2)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例2:证明(1)当n=1时,D1=cosθ,猜想成立。(2)假设n≤k-1时,Dk=coskθ,当n=k时,由式(1),有Dn=2cosθcos(n-1)θ-cos(n-2)θ=cosnθ+cos(n-2)θ-cos(n-2)θ=cosnθ,故k=n时,有Dk=coskθ,归纳法完成,故对一切n∈N*,都有Dn=cosnθ。总之,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即都是必须的,否则将不完整,甚至导出错误的结果。
三、图论中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
例3:设A是G的邻接矩阵,证明Ak的(i,j)元素a(k)ij等于G中联结vi和vj的长为k的途径的数目[3]。
证明:对k用归纳法。当k=0时A0=I为p价单位矩阵。从任一顶点vi到自身有一条长为0的途径,任何两个不同的顶点间没有长为0途径,故当k=0时结论成立。
今设结构对k成立,由Ak+1=AAk,故有
a(k+1)ij=∑p12l=1aijalj(k)
由于aij同是联结vi与vl的长为1的途径的数目,alj(k)是联结vl与vj长为k的途径的数目,所以ailalj(k)表示由vi经过一条到vl,再经过一条长为k的途径为vj的总长为k+1的途径的数目,对所有的l求和,即得a(k+1)ij是所有联结vi与vj长为k+1的途径的数目,由归纳法原理,结论得证。
例4:p阶图G是一棵树,证明G有p-1条边。方法1(第一数学归纳法):当p=2时,结论显然成立。假设p=k时结论为真,当p=k+1时,因为G没有圈,当把G中的一条边收缩后,G的边数和顶点数均少1,变成k个顶点的树,由归纳假设,应有k-1条边,再把去掉的边放回,则顶点数为k+1而边数为k,于是结论得证。
图论这门学科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图论中的基础知识,又是工程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数学归纳法在结论以及命题的证明过程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其它证明方法所不可代替的。
四、结论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推理论证方法,没有它,在图论中很多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难以证明;同时对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把n所取的无穷多个值一一加以验证是不可能的,用不完全归纳法验证其中一部分又很不可靠,数学归纳法则是一种用有限步骤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可靠方法,其思维方式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在图论学习中,掌握并应用好这一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34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是对原有的微粒和溶液等知识的系统和深化,涉及的物质种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较多。往往这一章教学完成后,学生们仍感觉头绪繁杂,对酸、碱、盐的性质及其相互反应难以清晰地认识和理解。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1],初中阶段的很多科学探究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一般只能完成已设计好的对比实验,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完成科学探究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得要领。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完成对比实验――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并请学生们在此基础上仿照设计――探究CuSO4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具有蓝色?通过设计实验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较系统地掌握了自行设计此类对比实验的基本思路,加深了对酸、碱、盐性质的规律性认识及其综合运用。
2 实验仪器及用品
试管、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滴瓶装)、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稀醋酸、氯化钠溶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配滴管)、硝酸银溶液(滴瓶装)、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滴瓶装)、镁条。
3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学完了酸、碱、盐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相关知识,完成能与酸、碱、盐反应的物质间连线。
[PPT]能与酸、碱、盐反应的物质间连线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酸、碱、盐知识,通过对比实验来完成两个实验探究。
[板书]酸、碱、盐 实验探究――对比实验法
[PPT]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生(大部分):有必要,这样才更严密,可排除H2O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可能。
生(小部分):没必要,水肯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生(大部分):没做实验,你怎么知道?
生(小部分):因为紫色石蕊试液中就有水,如果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那么紫色石蕊试液早就是红色的啦。
[课堂情景]理由说出后,取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和佩服。这一小部分同学感到很兴奋,有一种成就感。其他同学也更积极地投入进来,跃跃欲试,争取在下面的探究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课堂气氛掀起了一个。
[板书]实验结论:是大量的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师:你们刚才的探究方法是对比实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归纳法。
[板书]归纳法
[PPT]方法一:归纳法
生:氯化钠溶液。
师:利用你们桌上的药品来完成你们设计的实验吧!
[实验现象]看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滴入NaCl溶液中还是紫色。
师:这就是对比实验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排除法,类似于反证法,清晰简洁,优于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的缺陷是有时无法穷尽调查研究的对象,只能要求调查研究的对象呈规律性,无反常,故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像我要说今天早晨全苏州市的学生都未迟到,用归纳法证明是对的,则必须穷尽全苏州市的学生且无一例外,调查的对象量大且不能疏漏;用排除法证明是错的则只要找到哪怕一个同学迟到就行了,比较简便且结论可靠。
[板书]排除法
[PPT]方法二:排除法
生:用金属镁、铝、锌、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锌,氢氧化钠、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钠等与滴加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反应。
师:很好,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反应法。
[板书]反应法
师:你们想用哪一种物质来做实验?
生:用镁条。
师:为什么?
生:反应快,能很快地得出现象。
师:提醒注意,为了达到预期现象,必须把稀盐酸用完。
生:操作实验。在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后加入镁条。
[课堂情景]结果上来做实验的学生发现在红色液体中加入镁条后,红色只是变浅了一些,却始终不能褪为紫色。针对这一意料之外的现象,该同学分析到可能是镁的量不足,导致酸没被消耗尽。又加入镁条,结果还是得不到紫色溶液。她另取一支试管,倒入少许刚才的液体,准备再加镁条。
师:你为什么要倒出液体来做呢?
该生:可能是酸太多了,取出来做能快点把酸用完。
[课堂情景]可镁条加入到不再冒气泡后再加镁条,液体还是浅红色的。这时该生和其他一些同学同时感觉到不是简单的量的问题了。联想到老师曾简介过的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也有酸性和碱性的,作出了敏锐的判断,并大胆地提出来。
生:老师,生成物溶液肯定是酸性的,这个实验选择镁条好像不合适。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下课后我们去测一测MgCl2溶液的pH。那么综合考虑,选用什么药品能保证达到实验预期呢?
生:NaOH溶液,它稀盐酸反应后的生成物呈中性。
师:好,我们还是请刚才的同学来完成这个实验。
生:把NaOH溶液逐滴滴入加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
[实验现象]成功地把红色褪成了紫色!历尽艰辛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师:回顾这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对照和内化这类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4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讲解与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基本掌握了此类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加深了对酸、碱、盐性质的规律性认识及其综合运用。
在整个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讨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去引导同学们观察反应物的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应常灌输和执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每次演示实验,尽量考虑周到,严格注意实验用量及滴液次序,力争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出现反常,也不避讳,而是坦然面对,告知同学们既然是实验,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尊重实验事实,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认真分析原因。
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学素养,集中地体现了教师平时所贯彻的教学思想,并已内化为他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在忠实于原有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圆满地、深层次地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只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模块众多,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变得理不清头绪、抓不到要领、分不明脉络.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使其做到“一览众山小”.
1.关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高中生知识框架的建立离不开“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基本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到每个基本概念在该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统一.另外,现行教材中对于某些概念的阐述比较平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这些概念的内涵完全吃透,合理加工后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注重知识框架的构造方法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建构知识框架需要有最优化的方法.比如学习有机化学时,可以采用归纳法将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对比归纳.又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用发散法从元素周期律概念着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等深层次发散.又如在章节总复习时,可以采用整合法建立起综合性的知识网络.
二、科学提升化学知识的记忆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记忆知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教师如何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解决这一重要难题呢?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记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编剧与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教师若能着力于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便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做到当堂记忆、当堂消化.要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理念要先进,要紧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因材施教”,设计教学手段时要“有的放矢”,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要“准确定位”.
其次,课堂要精讲.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将教材与学生二者对比结合,突破难点、浅析一般,巧妙设疑、突出重点,当学生领悟知识精髓所在,自然而然的做到举一反三.例如讲授《溶液中的三大守恒》时,部分学生反映难度较大.笔者认为教师只要提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所在,并各配套一个例题加以精讲,同时补充课堂练习加以巩固,便可堪完美了.
再次,化学课堂要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演示实验,也要注重实验的改进.笔者曾在两个平行班级对比过同一教学内容:Na2O2与水的反应.1班就按照书本的演示实验实施: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与水,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气体进行检验;而2班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趣味实验:向包裹着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上滴水迅速燃烧,巨大的视觉冲击让2班学生在次节课上更容易回忆起该反应产生氧气并放热.
2.优化记忆方法,减少知识遗忘
高中化学模块众多,知识点错综复杂,学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夯实化学知识基础?在平常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学科特点着手,灵活运用科学方法对化学知识进行记忆.
(1)分类归纳法
新教材(人教版)将元素化合物集中编排于《必修一》模块中.而学生认知还未涉及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规律性不强,知识点及方程式的记忆难度较大、遗忘率较高.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进行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如:钠(Na)氧化物(Na2O、Na2O2)水化物(NaOH)盐(Na2CO3、NaHCO3)进行金属类的归纳;又如:氢化物(NH3)氮氧化物(NO2、NO2)水化物(HNO3)进行非金属类的归纳.
(2)组成对比法
元素化合物用上述方法可以解决知识的规律化、系统化的难题,但具体到物质性质时似乎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平常教学总结,发现某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存在异同,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特点入手,不仅有利于某些物质一般化学性质的掌握,也有利于不同性质的掌握.如类比CO2与Si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让学生推导SiO2与NaOH、CaO等反应,再通过SiO2不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归纳出CO2与SiO2性质差异.又如类比CO2与SO2的组成,同样轻而易举推出SO2的酸性氧化物性质,再通过化合价推出SO2具有还原性的特性.
(3)列表归纳法
列表法就是将主要信息进行罗列,常用于统计学.在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时,列表法可以将抽象变具体、繁琐变简单.如化学平衡的要点可以列表如下:①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③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⑤化学平衡常数;由此例可以发现,学生合理的使用列表法,可以将知识点罗列于心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变的更加深刻.
三、科学升华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化学学科特点是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如何将课堂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1.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性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被深入到教学课程当中,各高校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人文精神带入教学体系中。在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理工科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凸显了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求真求实精神。
二、人文精神在大学理化教学中有那些体现
第一,教学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是通过观察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寻求事物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人文精神,是通过追求理想人格,发扬人性的价值,追求人文的完美。二者融合将科学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进行展现,体现了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社会需要文理复合式的创新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综合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求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失去科学精神,学生的学习将失去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没有了发展的基础,若没有人文精神的目标,学生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精神要求,更不能很好的把握科学精神,就很难造福社会,所以,两者不可缺一。物理和化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因此,一定要以人文教育为其导向。第二,教学体系。先逻辑推理,再实验求证,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设应用专题,强调科学交叉应用。如教学过程中讲述“储氢材料”、“结晶过程中的超声波强化”等。第三,教育内容。采用“先理论、后反应”的教学理念,真正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之前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实验方法和开放实验管理,不仅能让学生验证和夯实课本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第四,教学方法。将演绎法和归纳法并举,多种教学形式,先讲授原理,后归纳介绍物理化学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思维跳跃,将基本原理掌握而不是占有。演绎法和归纳法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归纳法是求同性思维,那么演绎法则是求异性思维,两种都对创新思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化学是一个个演绎过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认知作为获取新知的基础,那么对于新的概念的学习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三、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高校理化老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想要更好的渗透人文精神,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不断学习中完善和充实自己,在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他的自然学科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进而全面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重视物理化学教学的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呼唤美的天性和审视美的个性,挖掘美育在知识教育中的价值你多重途径渗透美育,提高教学品质。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属于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建设新型国家的要求。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打造学生坚韧不拔、务实创新、勇于探究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试探,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素质、有信仰的人。第四,适当增加难度进行合理评价,增强学生意志和心理素质。人生难免会有挫败,人心理素质的强弱与事情发展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韧性,同时在学生失败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讲课时,由浅入深,适当的增加难度,给学生一个心适应能力。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要适当的进行激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在学生通过努力探求出结果之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励失败和受挫的学生,最终增强学生意志和心理素质[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重知识、能力到重素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在高校实施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的策略,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高校物理化学教学在引入人文精神中,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手抓,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还要善于从学生生活化问题中去积极探索,将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一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J].改教改法,2015,(32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