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不管是对于获取理论知识还是习得实践知识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化学通常都被很多学过化学的人戏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理科尖子在化学考试面前也一筹莫展。为什么?学习化学很轻松,不用费很大的劲,但是很多学生却感觉到想得高分很难,总觉得很多物质的性质很难记住,记住了马上就忘,所以造成局部失分。通过对历年高考得分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物理满分通常都比化学多,这也说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的确有一些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计算、化学知识,将珍珠一样零散的化学知识串成一条线,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消化吸收。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轻松有趣,充分享受学会学习化学的成功感。
中学化学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元素化合物三大块内容。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运用归纳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其他方法使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一、归纳一些常见的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如:常见的有色无机物。虽然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色彩缤纷,但是在无机物这个大家庭中,在中学要求学生识记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到了化学学习的后期,尤其是在复习解决无机推断题的时候,有必要组织学生一起归纳出常见的有色无机物,然后记住。在归纳有色无机物时,也要对这些物质适当分类,否则物质太多太零散,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认为记不住的畏难情绪。如:有色的化合物、有色的单质、有色的离子等。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归纳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特殊颜色如下:①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Cu2+:蓝色;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2-;MnO-4:紫色:血红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对于无机推断题中的一些溶液中有特殊颜色离子的题目恰好就是该题的突破口。
除了归纳颜色以外,还可以归纳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等等。
二、归纳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规律
如:学生在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时候,常常找不着东西南北,尤其是既有原子又有离子,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的时候。所以,笔者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然后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性地去判断微粒半径的大小。如:第一,决定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层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第二,当电子层数相同,一般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第三,当比较相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时,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简称“阳小阴大”。
三、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历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那么在学习了怎样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以后,在学生自己判断几类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基础上,从出现几率和判断的难易角度总结出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如:我的学生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应注意“四查”:一查原理;二查是否该拆;三查是否守恒;四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查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原理错误,此类情况出现频率较少,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如:2Fe+6H+=2Fe3++3H2;查是否该拆是检查各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是否在方程式中拆成离子;查守恒是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满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以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还要满足电子守恒。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是查反应物之间的比例以及过量和少量的问题等等。如:过量的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Ca+2+2OH-+2HCO-3=2H2O+CaCO3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同样也培养了学生清晰严密的化学逻辑思维。
四、归纳一些易记的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
很多教师都总结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作为化学教学的杀手锏。如: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一般来说,先要求学生熟记、强记口诀,然后用典型的题例来说明记住了口诀有哪些用途,有哪些益处,让学生尝到背口诀的甜头,也减轻了学生解题的负担。如:记住了化合价口诀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化学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都会经常把化学式写错,可能也是在入门的时候没能把元素的化合价弄清楚,一旦写错后造成思维定式,就不容易改掉了。
从笔者的从教经验看,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使用归纳法,降低了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再觉得化学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采用归纳法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在高中所学的课程当中,化学这门课程以各种各样的原理、复杂多变并且零碎的知识点而著称,这样看来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就只能靠同学们自身的领悟能力和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归纳分析法”能够将零碎而繁琐的知识点总结成系统化条理状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新知识传授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归纳分析法的使用可以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绝大多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在高中一二年级的学习中适当地运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发现化学学科的神奇之处,从而促使其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知识传授过程当中采用问答知识的方式教学,将归纳分析法运用其中,使同学们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在给同学们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法将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联系起来,将各个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挖掘出来并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在学习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将相似规律的元素归为一类进行集中学习,相异规律的进行个别学习,这就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结构,同时为老师讲授新的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说归纳分析法在新知识传授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堂复习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教师可以用归纳分析法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总结,同时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之处,及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每个知识点的小结,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归纳、分析、反思、总结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师而言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去。对于学生来说侧重点应该在于归纳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方面。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课堂复习中将归纳分析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化学平衡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和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点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概括。这样不仅使他们看到了化学平衡的应用,并且能够快速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分析法可以具体到:若物质是相同的,则生成速率=消耗速率;若同一边物质的逆向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计量数的比值相同;生成物的产率或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先的状态相同;混合物反应之后的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质量与原先状态相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牢固。
三、单元小结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过去所学的知识点采用归纳分析法来对单元小结进行巩固,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单元小结不仅仅意味着对于知识点的堆砌,更多地是对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经过这样的单元小结复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接纳新知识、复习新知识。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证明发现,归纳分析法主要可以以两种形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1)顺序归纳分析法。将一系列顺序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某种方式将琐碎繁杂的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朗化,这就是归纳顺序法。顺序归纳法的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加明朗准确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由化学反应的本质内容进行观察,其中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都在3个之内,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失去电子之后表现出还原性。所以,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在反应当中可以引出氧化剂、还原剂等的作用。(2)分类归纳分析法。将各个有衔接的知识点采用分门别类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按照类别形成各种结构体系明确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分类归纳分析法。首先教师将各个分好类的知识框架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将相关知识点添加到已建立的知识框架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并能够发现自己没掌握的知识,从而得以添加补充。然后再依据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这就使得整个章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就形成了一个知识链,使同学们将高中化学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并系统化的掌握。例如,在关于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法将元素化合物按照金属与非金属归类,接着将金属元素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进行二级划分;非金属元素依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及盐类进一步划分。这只是归纳分析法在高中化学化合物中的一个简单应用,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复杂而零散,要想使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得到高质量的保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地使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的精髓。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1.颜色
①单质:A.金属单质。大多数金属单质为银白色,但Cu为紫红色,Au为黄色,铁粉为黑色。B.非金属单质。O2,H2和N2为无色,F2为淡黄绿色,Cl2为黄绿色,S为黄色,Br2为深红棕色,I2为紫色,P为(黄色、红色)。
②氧化物。NO2为红棕色、Na2O2为淡黄色、MnO2为黑色、Ag2O为棕黑色、Fe3O4为黑色(有磁性)、Fe2O3为红棕色、CuO为黑色。
③氢氧化物:Fe(OH)3是红褐色沉淀(胶体),Cu(OH)2是蓝色絮状沉淀,Fe(OH)2是白色沉淀(极易被氧化,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④盐:Fe(SCN)3为血红色,Ag3PO4为黄色,CuCl2为棕黄色,AgCl为白色,CuSO4为白色,AgBr为浅黄色,AgI为黄色,CuSO4・5H2O为蓝色,Cu2(OH)2CO3为暗绿色。
⑤盐溶液中离子颜色:Cu2+或Cu(H2O)42+为蓝色,MnO4-为紫红色,MnO42-为绿色,[Cu(NH3)4]2+为深蓝色,Cr2O72-为橙红色,Fe2+为浅绿色,Fe3+为棕黄色。
⑥水溶液:氯水为黄绿色,溴水为橙色,碘水为褐色,硫为乳白色或浅黄色。
⑦有机溶剂:溴水的有机溶剂为橙色――红棕色,碘的有机溶液为紫红色。
⑧焰色反应:钠黄、钾紫(透过蓝色钴玻璃)、锂紫红、钙砖红、锶洋红、铜黄绿。⑨指示剂:甲基橙(红―橙―黄)、石蕊(红―紫―蓝)、酚酞(无―浅红―红)、I2遇淀粉变蓝,强氧化性的物质遇淀粉KI试纸变蓝,H2S和S2-遇Pb(Ac)2试纸变黑,浓H2SO4使蓝色石蕊试约先变红后变黑,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约先变红后褪色。
2.化学反应
①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C.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三氧化硫(可逆反应)。D.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可逆反应)。E.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的情况下加热生成氨气(可逆反应)。
②与水反应产生气体:A.单质。2Na+2H2O=2NaOH+H2O2+2H2O=4HF+O2。B.化合物。2Na2O2+2H2O=4NaOH+O2,Mg3N2+3H2O=3Mg(OH)2+2NH3,Al2S3+6H2O=2Al(OH)3+3H2S,CaC2+2H2O=Ca(OH)2+C2H2。
③与酸反应生成气体:A.较活泼的金属单质。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单质跟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遇铁、铝发生钝化),金属单质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跟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遇铁、铝发生钝化)。B.非金属单质。C+H2SO4(浓) =H2O+SO2+CO2,C+4HNO3(浓) =2H2O+4NO2+CO2,S+2H2SO4(浓) =2H2O+3SO2,S+4HNO3(浓) =2H2O+SO2+4NO2。C.化合物CO32-(HCO3-)+H+CO2+H2O,S2-(HS-)+H+H2S,SO32-(HSO3-)+H+H2O+SO2。
④与碱反应生成气体:A:单质:2Al+2NaOH+2H2O=2NaAlO2+3H2、Si+2NaOH+H2O=Na2SiO3+2H2。
⑤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单质:Al,B.化合物:Al2O3,Al(OH)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
⑥受热分解成两种或三种气体的反应:A.铵盐。(NH4)2CO3=NH3+CO2+H2O,(NH4)2SO3=NH3+SO2+H2O,(NH4)2S=NH3+H2S。B.硝酸盐。2Cu(NO3)=2CuO+4NO2+O2,2AgNO3=2Ag+2NO2+O2。C.硝酸。4HNO3=2H2O+4NO2+O2。
二、无机框图题的解题策略
无机框图题(推断)题大多结构紧凑、关系明确、文字表述少,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覆盖点广,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要题型。如何才能解好无机框图题呢?
(1)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归纳和记忆基础知识:如归纳和记忆重要物质的俗名、溶解性、颜色、气味、分解(受热、见光)的物质及分解规律,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
(2)灵活选择解题的突破口――抓特征信息:
①以熟悉的物理性质为突破口:某些物质所独有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是解题的首选突破口。如红棕色气体、液体、粉末通常分别是NO2、Br2、Fe2O3,黄绿色的气体是Cl2,红褐色的沉淀是Fe(OH)3,血红色的溶液是Fe(SCN)3,红色沉淀是Cu2O,液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氢化物分别是Br2、Hg、H2O(H2O2),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黏稠的液体一般是浓硫酸、浓硝酸、水玻璃等,浅黄色的沉淀有S、AgB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