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2 09:3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篇1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篇2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充分地锻炼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西方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化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教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项目教学是最能适用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项目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之一。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及操作技巧。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全新的指导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于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教学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期、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通过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可控性强

项目教学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全程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锻炼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出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入手,结合理论知识分析项目要点和难点,通过各种形式寻求完成项目的思路。通过得出的结果,分析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否有所遗漏,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1.项目设计的指向性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实践充分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对于技术性院校来说,项目的安排就要以市场的需求为指向,针对需求充分锻炼学生特定方面的能力。对于笔者学校来说,锻炼学生打字技巧和运用软件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方向,所以项目教学的设计也要根据这几方面展开。

2.所设计项目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项目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项目的设计和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项目教学的协作性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项目的制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进行引导和分析,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与分工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协作意识,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任务和全局的项目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4.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示

在项目教学中,除了过程比较重要以外,教学成果的展示也颇具意义。学生通过分工协作与自主学习,获得了项目的结论与成果,这时候就需要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自己作业当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鼓励与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79-01

1 引言

近十几年来,大学扩招,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毕业后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读书无用”论慢慢抬头。

在内地农村,越来越多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来到沿海各地参加工作,少部分学生参加中职或短期职业培训,仅有少量学生上高中,上大学,而且,这种势头还将延续下去。

是不是真的“读书无用”呢?如果说“知识是无价的”,那么又从哪里得以体现?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企业人才过多,而是企业难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需紧跟市场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缺陷,甚至到了必须改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时候。

2 改革措施

如何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验证的反复过程。改革的探索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长期实践的课题。本人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需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

2.1 教育必须与企业联手

毋庸置疑,小学、初高中教育是完全可以通过学校来完成。因为高中以前的学习基本以理论学习为主。但是,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离开企业生产实际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脱节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这个合作应该是深入的,广泛的。也就是每一个专业都应该与企业联系起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人才。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教育就是对口教育,教育过程中就解决了就业问题。

当然每一个教育单位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的,但并不是每一企业都很乐意参与到教育中来,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的教育意识。让我们来看看法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法国政府是很重视职业教育的,法国的公办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只有民办学校是收费的。法国政府规定每个企业有对学生教育的义务。法国的税收是比较高的,政府规定,对于提供学生实习,从事学生培训活动的企业是可以免部分税收的。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没有从事教育活动,将承担更多的税收。由于有这一制度保障,大部分法国企业很热衷于教育事业。当然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要求政府也制定相同的制度,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要想办好职业教育,确实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个大胆的举措,这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2 高职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既然是与企业联手,就应该顺应企业的需要。高校里的课程设置多少还是有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而且课程的内容偏老套,也可能一部分书籍早就过时了。当然这种改革是不是要顺从于某一两个企业的需要呢?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改革是为了某一个行业而进行的改革,顺应这个行业现在或未来的发展趋势。

(1)首先是课程设置需进行改革。比方模具专业,在我国沿海地区,模具制造业可以说欣欣向荣。模具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分工也比较细。模具专业的学生要从事这些行业,必须要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一类是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由于软件操作是很容易遗忘的,而纯专业的学习又是很枯燥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相互搭配。比方在机械制图课程里穿插Autocad知识,这样既学习了软件,又加深了学生对制图的理解。在讲塑料模具设计时,具体利用一种三维软件实现模具的设计全过程,比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Pro/E分模,利用Autocad来进行模具排位。这样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软件操作水平,学习也不会枯燥。课程的课时数及先后顺序编排应该合理设置,这样会极大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其次是教学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学了多年的专业课程,但是对这个专业还是不很了解,总是感觉书上讲的内容都是抽象的,不切实际的。书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实例。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很多细节问题,但这些细节我们书上找不到。这就是教材的问题。

我们所用的教材实际上有很多是几十年前的,有的教材甚至有很多错误,多年来没有人进行教材的重新编写,即使有改编的教材也存在互相转抄的现象。鉴于教材内容的缺陷,使得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还必须重新学习,这也是教育的缺失。对于模具专业来说,教材上模具结构、模具各部分的名称与当今工厂实际中的模具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单分型面模具模板名称在教材上为:定模座板、定模板、动模板、垫块、推杆固定板、推件板、动模座板,而沿海地区则叫做:面板、A板、B板、方铁、面针板、底针板、底板。这仅是某一方面,其它区别还有很多,而且模具设计中比较难的地方、关键的地方书上并没有提及到。所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根据工程实际编写一套完整实用的教材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2.3 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教师不是万能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编写教材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掌握前沿知识,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时,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前最新或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每年

抽出时间到企业或实习场所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理论才有了实践的基础,否则老师始终还是空想家和理论家。

所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自己必须勤于钻研,同时也要求学院能多给教师创造专业学习的机会,因为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单位出面往往能给更多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也是实现自编教材的专业基础。

2.4 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2.5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是高职教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重要举措。各高职院校应在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与技能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单线式“师傅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模式,和技能传授中“技能是手艺”的观念,突破传统普通教育中的“德、智、体、美是好学生”的概念,树立技能是“脑艺+手艺”的新理念,强化“德智体美+高技能才是好学生,才好就业”的新观念,由重“手艺”向重“脑艺”转变,培养“手艺”+“脑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 结语

如果说广东省的经济曾经是以来料加工、民营小企业的兴起逐步发展壮大而领先全国的,广东的高职教育则是伴随着广东的经济发展而成长的;从率先分流高中教育办职业高中、到红红火火的技工教育与中专教育,再到大规模的兴办高职教育;广东的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与广东经济发展同步,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同行的发展之路。因此,广东省的职教之路值得借鉴。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1-04一、问题提出:国家新一轮职业学校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启动

201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6.3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4.1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比例6.24%。在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07万人,占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98%。可见,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主体,但其在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偏低。这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不符,需要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级教师的培养。

200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有30多所高校招收职业院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累计招收教师1.8万余人,毕业1.4万余人。招生人数从首批的982人,到2013年的2579人,增加了近3倍;招生专业从最初的39个增加到100多个,涵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240多个(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含321个专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颁发的是偏重研究的学术学位,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是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应以培养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胜任能力为重点,更适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培养,这需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工作。

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批准45所院校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自2016年起,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即将考试并入学,需要试点单位进行系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出真正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二、历史沿革: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面提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改善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熟悉职业教育方法论和教学法的新任教师,在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互补充的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借用的是学术性学位。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基本采用学术硕士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方式,授予的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学位,侧重学术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而就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而言,不是学科性专业,它总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1]。显然,专业学位的性质更符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转到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来。

我国从1996年开始在学位系统中增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起正式招生),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学术学位重在培养创造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为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储备人才。而专业学位重在培养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定位准确,在1996年分设两个培养方向(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学科教学从包含6个专业方向扩展到包含11个专业方向,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硕士层次优质教师的广泛需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育管理人T。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范畴,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完备上来说,教育硕士已经在纵向上包括了中小学、学前教育等领域;在横向上,从普通教育扩宽到同一学历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急需提高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备完备的体系,纵向上有初等职业教育或在普通院校中的职业技能课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长远来看,要在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制度的建立可以按照“两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硕士专业类别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规律。第二步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求,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

三、经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榈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无明显的衰退,前总理施罗德和现任总理默克尔都明确表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好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好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在德国,要想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参加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必须具备至少12个月的工作经历,这段工作经历要与所学的职业学科相关。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是为期9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领域中的职业科目(相当于我国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第二学科和学校中的教学实践。职业科目课程是对职业技术专业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第二学科可以为普通学科,如数学、物理、政治、英语、体育等;或是与许多职业领域都相关的一门科目,还可以是侧重职业教学的教育科学,必修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劳动教育和工厂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践性教学培训,以预备形式进行,一般为期18个月至24个月。内容主要包括在职业学校听课,在职业学校接受一名有经验的职教教师的指导,尝试独立组织课堂进行教学,以及参加由教育部在师范院校组织的教育理论和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法研讨课。预备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通过,将获得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的资格。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既具有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保证了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即使是这样,德国在大学实施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后,还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主要观点是来源于工程科学知识与工人学习如何工作、生产、操作、维修技术系统或机器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者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于他们大学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性知识[3]。同时,对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也存在异议,专业教育论本应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但在大学课程学习时,专业教学论未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实践教学培训过程中学习的是实际的教学方法,没有系统、连贯的学习专业教学论。

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这种情形,德国几家提供技术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开始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中,给予教师实践性知识,注重培养其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或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核心内容,重构了职业专门化学习课程与一般职业教育学、教学法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一方面,需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突出技术性,强调熟练掌握生产一线工作的实际技术技能,能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师范教育的特点,突出学术性和师范性,强调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

四、明确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相关建议

(一)发挥院校主体作用

培养院校要强化主体和责任意识,统筹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实力。培养院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导师通常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工程师工作经历,熟悉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或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导师和行业企业技能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指导团队。培养院校应拥有必备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实习实训条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培养院校要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订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二)实现招生考试突破

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在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上三性统一,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生产一线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如果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来进行入学考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显然与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考试上要对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进行改革,实行综合素质考试、专业知识测试。加大培养院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的比例,专业知识测试由培养院校自主命题,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实施招生计划单列管理,单独录取。在全日制攻读职教硕士研究生中,实施紧缺行业相关专业职教硕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吸引专业学科毕业生和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报考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优先重点领域培养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的培养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又要引领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转型期,国家要加快发展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培养这些领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又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结合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能支持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技能人才培养的紧缺“双师型”教师。

(四)强化两个场所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学科训练,具有较好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些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缺乏与企业生产实践等职业情境保持紧密接触,实践操作技能不够导致教学与产业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只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到真实生产环节去工作、锻炼、实践,通过到企业实践掌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才能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教学技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让研究生到职业学校去实践,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集体备课,单独进行教学设计,单独组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技能的提升。

(五)突出三个能力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教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培养院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开展应用导向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步提升。建立校内外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研究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进四个方面协同

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离不开培养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培养院校招生培养要有效对接地方职业教育教师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职教硕士教育协同培养机制。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只由一名导师指导,而应该吸收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优秀人才全方位参与培养过程,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每个研究生应该有多方参与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地方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预测硕士层次教师需求数量,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委托高等学校开展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保证职教硕士研究生能够顺利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上工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岗位和实习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攻读职教硕士,要积极引进具有职教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学校就业任教,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岗位和教学研究条件。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