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集中度比较低,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整体运营效率低下,不具备增长的潜力,同时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中的规模性的负面影响抵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类似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等较高的年均增长率。2)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受农业经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进行生产投入时,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进行肥力、水资源等进行精准投入,甚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开采和开发,非农业占地现象不断增加,地下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直接性的农业减产现象,从长期发展来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者个体完成各个生产环节,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来促进整体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对于农业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更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支撑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覆盖面有限,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需求,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65-02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 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指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它还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1.保障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吸收现代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成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的控制,农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走向多元化,农村原来单一的自给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而产业结构由于各种企业的出现逐渐转向复合化。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农村经济活动基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农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较原来的计划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一年比一年重视“三农”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因为一些先天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发展遇到了瓶颈。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昉.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