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51―01

经典古诗文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性。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收中华灿烂文化熏陶的捷径。笔者就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浅谈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途径

1. 教师教材的开发。教师应整理适合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经典古诗文作品和相关资料,形成三个阶段的、有序的诵读计划,着手搜集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指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一些生动性、生活化的整理,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学生资源的开发。调查学生的古典知识的基础和每一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开发学生中比较好的资源,形成良性的互补作用,开展古典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型学习阅读和研究,促进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研究方法指导。(1)理论学习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有关诵读指导的理论文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2)问卷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问卷、谈话的形式,了解被教育对象和教学者对该课题的认识,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对的效果。(3)活动提升法: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古诗文名句天空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并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2.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落实。(1)传授经典古诗文诵读技巧的必要性。诵读作为一种“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由表面含义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全面感知,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因此,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诗词的语言、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法的指导。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十分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自然会有收获,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乃至语文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诗、词、曲、赋宜采用以诵读法之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列举顺序法、巧记法、情境法、抓点法、竞记法、角色法等背诵等方法。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

首先,由学校经典诵读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经典古诗文诵读考级标准》,明确以诵读的数量、诵读的质量、口头语书面表达三个方面作为考级的内容,并在每学年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

篇2

二、重视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轻松习作

1.教给学生基本的构段谋篇法

有了内容该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呢?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谋篇构段的方法就很有必要了。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会结合文本,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不失为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做法。比如: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用“中心句总起”法,按“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来练习写片断。另外,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逐步渗透“开头法”和“结尾法”的指导。学生心中有了这些基本框架,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教给学生基本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如何具体生动地表达,把内容写清楚写精彩呢?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了。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几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和设问等。但在训练时,不宜一蹴而就,应让学生从仿到创,从句到段地逐步训练。例如:《校园一角》、《有趣的云》等习作可让学生重点练习比喻、拟人等写法。当然,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习作要求灵活调整训练要求和目标。而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学生也是必须掌握的,比如:描写景物时,可以把动静结合的描写法以及从景物到人物的写法教给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如何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也是学生需要明白的一些基本技巧。

三、实行立体评价,尊重鼓励为主,使学生写出个性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作文评价也应该呈现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状态,实行立体评价。在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同时,也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现在很多教师都主张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以平等的姿态面对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在互评互改中,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评改小组”的设立和“流动日记”的形式值得推广。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应尽量避免“大刀阔斧”、“面目全非”,而是应以尊重鼓励为主,一个好的词语,一个好的句子,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甚至一个标点的合理准确运用,都要表示肯定和称赞,让学生受到激励,增加自信。“精彩开篇(结尾)奖”“、新颖选材奖”等奖项都能给学生带来喜悦感,让他们爱上写作文。教师还要尽可能把优秀的作文推荐出去,让学生的作文在各类报刊发表,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那么学生会对作文产生更巨大的热情。写出“好作文”和“个性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篇3

第一,诵读要读出声来。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读出声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读书需要在用心、用眼之外,还要加上口与耳,也就是尽可能多地调动感官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提高背诵的效果,同时从永恒主义教育观来看,学习古人的诵读方法,即为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的发声诵读。我在实践中发现,当一个材料摆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按照拼音诉之于有声的语言,开始读第一遍,学生还有些不熟练,但是遍数多了,学生的感情就越发丰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想融合,在有声的语言中理解其中的意思,诵读效果和正确的诵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

第二,在诵读中尝试着回忆。

“尝试回忆法”是对一段材料诵读达到熟练之前常用的一种方法,记忆效果相对而言比较好。实践中,学生自己总结后发现,并且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生试图回忆用时越多,其记忆效果就越好,理解也越是深刻,所以,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我们教师应予以这一方面的引导,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的认知和诵读方法,养成回忆的诵读习惯,提升诵读的效率,实现认知和情感的持续性的积累。

第三,在诵读中寻找支撑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活动中的记忆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在表现是从原始和直接的“自然记忆”随着智力和诵读量的增智力而发展的,而发展的需要一些支撑点。拿古诗词诵读为例,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借此作支撑点进行朗读、背诵。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和思维积极性的强化。

第四,在诵读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切磋。

独学而无友,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应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互相提醒,指出诵读有误的地方,相互学习好的诵读经验和方法,实现共同进步。在一起诵读活动中,发现并指出同伴的诵读错误,有利于自己强化认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应增加诵读活动中互动效果,或采用相互提问的方式,将自己诵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质疑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相互切磋,提高诵读的准确性,聚集众人的智慧,提高诵读的优势。

第五,为学生营造运用经典的平台。

篇4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之下,英语的整体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不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基本功不扎实。在实际运用中,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差,有口难开,开口说了别人往往听不懂,就是写出来也是写笔不成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教英语是为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此时他们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高分而努力,教给学生的是应付考试获取高分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实践,我以为,要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途径就是以诵读为手段,创设语言环境,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语感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规模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地感悟、领悟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它包括人们对某种语言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是一种有关人们对语言的理性和知觉能力。语感不仅关系到人们交际的成功,更是影响到个体的语言学习和接受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感是集语法、语义、词汇于一体的一种大脑语言中枢能力。语感的强弱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影响,但更容易受后天学习和积累的影响,正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说的:“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由此可见,以诵读为手段,在诵读中创设语言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训练,可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诵读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必要方法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兴趣是成功之母,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实践证明,诵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够使英语课文的主题思想、感彩、艺术风格等内容得以体现,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必然会培养、发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英语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诵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前提,英语教师应该将之贯彻到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诵读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生学会诵读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单词和短句的读音,注意句子重读、弱读和升降调等。但注意在对学生进行音标教学时,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单词的发音上,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跟录音读,在反复听读中学会语法、掌握语义、领会英语的音韵。当然,这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播放一些英语课外读物的录音,其中应以英语经典童话为主。经过多次的听读,学生的发音会因此而准确、清晰,潜意识中也会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会学生诵读技巧

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诵读技巧,要注意教会学生读准语音、语调、意群、连续、重音、语流、节奏等。在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训练重音、停顿、弱化、连续和爆破等,教会学生在诵读时要有“合理的停顿、有抑有扬、感情丰富”,要去揣摩整句话,而不是仅看一个单词,读一个单词。在训练学生的语速、节奏和爆破、连续等时,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侧重点地选择一些经典的英文小说故事等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模仿、跟读背诵,不断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渗透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

篇5

经典诗文的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古筝音乐),了解诗人独自坐在小船,穿越白帝城,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使学生们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愉悦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情景的融合,学生的朗读感情被激发了。

2指导知行统一,提升诵读意义

诵读经典,尤其是诵读《弟子规》时,我们要注意诵读和导行相结合。诵读是手段,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化,丰厚小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落实行为规范是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一次上课前,有个孩子和妈妈斗气、吵架,我问了孩子后,得知是家长要求他背课文一定要全对,不许错一个词,我听后对学生说,“你忘了,父母命,应该怎样,父母教……父母责,应该怎样了,我们不是白学了吗?”这时家长进来了,孩子给家长背了一遍,很流利,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3引导积累运用,内化诵读内容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积累,指导学生将经典熟读成诵,还注意在积累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景,活用一些经典的诗句,学生很感兴趣。

4“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篇6

诵,首先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又能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诵读,就是带着情感的语调来读,读出文字的韵味,读出文字的美,读出文字的情。诵读教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学模式。《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诵读。可见诵读,已经是祖先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司马迁十岁,诵古文;班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曹植十岁余,诵读《诗》《论语》及辞赋数十万言;蔡文姬应曹操之请把四百多篇文章全部默写下来,没有疏漏……如此非凡的记忆力除了天赋之外,自幼接受扎实的诵读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诵读经典,就是传承民族精魂,回归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尊重自己的文化。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民族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其次,诵读经典,就是让快乐从学生心底涌现。诵读经典的快乐,可以追溯到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乐之教。《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没有成熟文字的原始社会,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礼乐的陶冶,一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愉悦。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的感悟中。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平和、释家的慈善、法家的尊严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用秦汉的厚重、大唐的庄严、两宋的美丽与哀婉来充满学生的情感世界。

第三,诵读经典,促进和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大学课堂,与古圣先贤同行,在诵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比如《论语》反复言及:“礼之用,和为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诵读经典,会让我们从心到身,都感知到和谐。有了个体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就将成为必然。

二、经典诵读方法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那我们平时在诵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对文本立意的把握,这是诵读的根本。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一文中写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此,如果不先行理解文本的立意,只是在文采辞句上下功夫,一旦诵读起来,那也只是进入一个语言的“闹市”,表面热闹而已。诵读经典应该让文本的灵魂随着诵读者的有声语言跳动着、飞舞着。

第二,对文本结构的把握,这是文本灵魂的安放之所。如余光中《乡愁四韵》。全诗共四韵,共四个层次,每一层的情感表达不一样。第一韵长江水,透彻心扉。诵读时,要带着深沉的思念的感情,去感知诗人渴望回归之情,要用悠长浓烈的语调去体现;第二韵海棠红,思念断肠。诵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情感,感知诗人那乡愁的滋味如沸腾的鲜血般在游子心中翻滚;第三韵雪花白,迂回缠绵。诵读时,用一种悠长的语调,读出这一韵里最让人心醉的望眼欲穿式的等待;第四韵腊梅香,醉魂动魄。腊梅的馨香,故乡的土地,母亲的温暖三者融在一起,搅动着千丝万缕的想念。诵读时要颤音,把诗人满腔的爱国思乡的激情流淌在每一个音节中。理解了文本情感结构的变化,诵读时就能将迂回的乡愁如长江水般翻滚而来,回味无穷。

第三,对作者个性的把握,这是诵读文本风格的确定。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然所凝,是以笔区云,文苑波诡者矣。”同是盛唐诗人“李杜”,由于他们先天禀赋和后天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李白的浪漫夸张,表达的是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杜甫的浓郁顿挫,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在诵读时一定要把握好作者个性的不同。又比如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苏辛”,却有区别。苏轼是豪放之中有飘逸;辛弃疾是豪放之中有悲壮。

第四,对文本字词句段篇的把握,这是诵读文本的外部技巧。诵读经典时,要注意各种语言技巧,比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会有助于学生对经典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普通话诵读水平。

1.适当的停顿 停顿是诵读时为了表情达意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诵读中注意适当的停顿能够更好地传递文本的灵魂。一般来说,停顿可以分为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逻辑停顿,也叫自然停顿。也就是说,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语言习惯随意地乱停,否则就叫“读破句”了。如果诵读的句子短,就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了,比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诵读的句子长,则应该按照文本的文义,合理地在中途作一些短小的停顿就可以了,比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就可以读成“此非 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做一点小小的停顿,就可以使文义更加地清晰,并能让听者在停顿的间隙里去思考去揣摩。感情停顿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完全是诵读者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停顿。但是,此类停顿是声断而意连的,是充分建立在诵读者饱满的感情基础上,表达激动、回忆、思考、犹豫不决等。当然,在停顿的时候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如“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诵读前一个“滋味”时,用悠长舒缓的语调读出然后接上“是乡愁的滋味”,这样,作者无尽的思念就在语意的连贯诵读中体现出来了。同样,在停顿时也有语气的不同处理,有斩钉截铁的“戛然而止”、有声断意连的“渐弱渐止”。比如“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感情停顿后,接着以“戛然而止”的语气结束。

2.读音的轻重 重读或者轻读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是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等读得重一些。轻读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相反轻读也是一种用以突出某些字词的技巧方式。哪些字词需要重读,哪些需要次重、次轻、中轻,这需要视文本而定,所以,对文本立意的把握是诵读之本。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由于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追求丁香一样美好理想的孤独、迷失的感觉和空虚、惆怅的情绪,在诗的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如上的重复,以营造特定的情绪。而诵读时把“悠长”和“寂寥”做重读处理,也正是符合整首诗的氛围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常有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体验和尝试写作,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1]。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经典美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实践与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2010,(4):93

篇8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73—01

诵读古诗文是指围绕经典古诗文展开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吟诵、理解、欣赏、研究、创新和积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诵读、欣赏、研究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一、什么是诵读经典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所谓诵读经典就是在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和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学生通过富有个性化地吟诵、理解、欣赏、研究、创新和积累,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古诗文千姿百态的风格魅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真正的读者,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可以使其在文本的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疑问、发表观点,这样有利于获得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三、明确诵读目标,提升人文素养

1.诵读经典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量,增强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2.熏陶涵泳,可以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气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诵读经典的诗文,积累精美的词句,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格,学会一种本领。

4.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构建学生理想的成长环境。

四、掌握诵读技巧,事半功倍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对于较长的文章,学生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既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又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互读互背,合作“经营”。背书时三两人一组,互读互背,相互提示,合作“经营”。这样背书便于思路集中,同时具有提神互补、教学相长之功效。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此法特别适用于背诵古诗词一类,将诗文的意境、内容,用象征、抽象、夸张和写意等手法,勾勒出简图或简表,然后按图索“意”,一边读图,一边“说”文,最后达到背诵之目的。

5.以唱助读,别有滋味。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或是古诗词的诗译作品,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便捷实用,别有情趣。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唱,以“唱”助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五、增强理解 ,提高写作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84-01

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蕴藏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发展也传承国学经典成为了国家文化事业以及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内容。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让孩子了解国学经典,熟知国学经典”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家长以及教师应该团结一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筛选高质量经典文化名著

1、大纲教材为主

教师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以教学大纲为主,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素材,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古代诗词以及古代文学经典,这些材料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比如一年级的古诗《锄禾》,这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精神的古诗,学生通过分析古诗,反复诵读,能够深深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粮食,这就是国学经典带给学生的启迪,以及教育的意义。

2、课外参考教材为辅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减轻学生负担,强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毕竟有限,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教材,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阅读类型。在选择课外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现阶段的阅读能力,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量,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范读引领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示范引领。教师必须要将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够收到成效,否则,诵读教学的效果不会很明显。比如:在阅读《老子》第一句的时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句子本身有标点符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仍然会比较拗口,有些难度。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会三个字一个停顿,就想三字经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这样的读法是不对的,这里的“非常”与平时我们经常说的“非常”并不完全一致,它的正确读法应该是“道一可道/,非―常道/;名一可名/,非一常名/。”这里“―”的符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同时语气加重,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要示范领读,否则学生很难掌握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引导和规范下,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好,语感、语境都会更好,对于经典内容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容易。

2、诵读积累

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当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领悟文章内涵,掌握预感、语境,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诵读的积累,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每周可以安排一节课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练习,每天上课之前,安排“10分钟的早读”环节,选择一名诵读能力优秀的学生作为领读,全体学生一同诵读,即回顾了中国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读声朗朗,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阅读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接龙读,配阅读,还可以一边打拍子,一边读,这些丰富的诵读形式,都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诵读欲望,帮助他们更好的诵读,积累更多的经验。

3、故事激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消除了反复诵读所产生的枯燥感。如学习《诗经・兔置》,教师可以先把内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兔置》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武夫、公侯这两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故得更加生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诵读理解了《兔置》。故事激趣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形成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动态过程。

4、摘录运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到这样的句子,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把有关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希望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积极承担起发扬国学文化的重担,将中华民族洋洋文化更好、更加辉煌的传承下去。

篇10

小学经典诵读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经典作品的选择有偏差、背诵经典的用意有偏颇、背诵经典的方法欠科学等方面。

1.经典作品的选择有偏差

一方面,夸大蒙学读本“三、百、千、弟”的作用。《三字经》据说是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所编,该书具有识字、广见闻、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百家姓》据说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编成的,编者周兴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三、百、千、弟”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小学生无法拥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学习资源。在众多的蒙学识字课本中,这几种编得较好,流传较广,但不管怎样,它们只相当于今天的识字课本,其经典文化价值含量有限。

另一方面,历代经典散文被打入冷宫,如被公认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古文观止》。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氏叔侄选编的《古文观止》一书,至今影响仍然很大。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这样的选本如果让小学生大量背诵,对其语言文学功底的作用不言而喻。

2.背诵经典的用意有偏颇

如今,只要走进学校听小学生诵读的经典,绝大部分离不开“三、百、千、弟”。有时我去学校参加活动会看到整个学校操场上学生齐诵的场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会让教师和家长感到很开心,没有人对背诵文章持反对意见。可是背诵经典的用意何在呢?从“三、百、千、弟”的成书经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书兼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但是,这类蒙学教材里面包含的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未必完全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那么,诵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道德教育,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呢?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该类书无法与历代散文相比,对学生习得语言帮助不大。

3.背诵经典的方法欠科学

近些年在小学界有关吟诵的热潮越来越高,许多专家通过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广吟诵,有人甚至认为中华传统经典非吟诵难以读好、学好,其观点甚为偏激。我不太赞成某些说法:“以前,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听。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唱自己的歌。”(徐健顺《吟诵——中国式读书法》,载《小学语文》2011年第11期)是否古代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我们已无从考究。像鲁迅说的“杭育杭育派”文学家那样(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许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吟诵即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是个较复杂的形式,成人做起来尚难以把握,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能学个皮毛而已,大都走了样。许多教师把吟诵奉为圭臬,让小学生咿咿呀呀,摇头晃脑来读经典,其实大可不必。我不反对让学生了解一点吟诵知识,但不要强调过分,不必要求每个小学生都掌握。现在许多教师在搞吟诵,其吟唱的调子都是自我发挥,没有固定的格式,往往跟着感觉走。这样一来,常态化的朗读训练都没有抓好,学生不会正确朗读,对诗词文章更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教学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吟诵无异于邯郸学步。

二、小学经典诵读实施建议

小学阶段学习语言,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这将对以后的整体提高至关重要。经典诵读的确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颇有裨益,因此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大量背诵,不求甚解

作为经典诵读,大量背诵这个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赞成。在背诵过程中,即使不理解那些优美的文章也没关系,可以先记下来,印在脑子里,这些记忆的美文最终总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在经典诵读中应始终贯彻“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大量背诵,训练朗读”这一理念。

2.诵读技巧,正确引导

俗话说,熟读可以成诵。古代有多种读书方法,流传到今天的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有的学校让学生唱读记忆,有的强记背诵,有的编故事记忆……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都行。但是,不宜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效果。平时最常用的朗读方法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正确引领,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得通顺流利且有感情。

3.读背结合,保证底线

中华古今经典文化如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作为小学生,从低年级段的识字写字起步进入阅读,要经历边识写生字边进行阅读巩固的过程。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阅读,因而课外阅读的开展不容忽视,特别是经典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背诵作为语文学习中培养语言习得能力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我们要把阅读经典与背诵经典结合起来,设定让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背诵篇目的数量底线,日积月累,打好扎实的基础。

4.经典知识,融入诵读

篇11

国学在近年风靡一时,甚至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国外的孔子学院纷纷建起。国学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最终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主要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结合。

1.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1.1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语言知识

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增加,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此外,将两者有效的融合,有助于拓展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国学经典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初中生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使知识面得到充分地拓展,并增加了阅读数量。经典中包含很多优美的文字,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能丰富自身的词汇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1.2 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我国的文化历经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著作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元素。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了解到经典的魅力,并被其吸引,在诵读之后,形成了对世界外物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上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加强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形成诗意的生活意识,陶冶了情操。比如,我们这学期组织学生去秋游,来到离学校不远处的西溪村的水库边,当学生看到此处的风景时,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小桥流水人家”“清泉石上流”等诗句,而不是只会说“哇,好地方”“不错耶”等俗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2.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2.1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汲取了国学经典的相关内容,涉及了国学经典的韵文、诗歌以及散文等。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的结合要充分地遵循点面结合原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其具有音域美[3]。在教W时,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诗歌阅读,课后进行背诵训练,使学生的诗歌音韵感及语感得到提高。此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诗歌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阅读积累,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例如: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国学经典著作,其中截取了《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片段。此中涵盖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及表现手法。例如:在讲解《陈涉世家》这一内容时,讲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此句,并仔细分析,此句中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分析作者的豪情壮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此句中所应用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并鼓励其在今后的写作中使用这种表现手法。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2 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中国古代教育过程中也衍生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诵读国学经典时,要强调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地把握,主张诗歌与画的同质性。文人借助文字将画面呈现出来,其中蕴含着意境,所以,学生要学会将诗文想象成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或者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将画面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诗文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以提高。其次,让学生反复地诵读经典,古代教育方法便是强调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渐渐体会诗文的意境,语文教学本身强调学生学会读写的能力。最后,古代教育习惯让学生进行抄写,反复抄写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唐诗《泊秦淮》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略地诵读几遍,让学生对此有初步地印象。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如今的秦淮河与唐代的秦淮河的状况相比较,教师简要地介绍一下诗歌的背景。其次,教师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让学生进一步地诵读诗文,深入地对此诗进行分析,从中形成自身的感悟。最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进行系统性地讲解,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课堂结束后,让学生背诵诗文,通过边抄写边的记忆方式,想象诗中的情境。最终,让学生渐渐地领悟经典中的内涵,提高语文的感悟能力。

2.3建立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环境

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国学经典中的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进行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环境,尽可能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教学中加强经典文化地教学,广泛地传播经典,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家长的传统文化的观念,使家长重视学生经典文化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监督的作用。

例如:为创设一个国学经典学习的环境,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定期地举行国学经典比赛,让学生在全校或全班进行诗歌朗读、讲述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或者以表演的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展现出来。如:《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编自导,将这一内容的场景表演出来。选择好剧中各个角色。剧中所涉及到的头饰等,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学生想要表演好这一内容,便需要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唐雎、秦王的性格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地理解,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如:讲解《陈涉世家》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陈涉”性格特点的分析,模仿陈涉的语气,单独让学生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进行诵读。比一比哪位学生学得最像。

2.4采用其它教学方法进行语文国学经典教学

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处理以上提到的几种,教师还可以借助更多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讲解到《鱼,我所欲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预习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对孟子的观点以及文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这篇文章。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地衔接相同题材的诗词,与之相比较。再如:在讲到《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并思考他们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小组间展开充分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水浒传》,去了解更多的英雄好汉。在课上,让学生讲解有关《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或者开展“读书会”“故事会”,让他们交流读后感受。再如:定期地在班级举行《弟子规》背诵接龙的活动,让学生轮流地背诵课文。背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弟子规》中的内容。例如:守孝悌是什么意思。其对现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规定?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个更加充分地理解。另者,在进行诗文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李清照的诗时对应地播放低沉的曲调,读李白的诗词时,对应的是高亢的曲调。通过曲调与朗读对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空暇时间看看跟国学经典有关的综艺节目,如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步答题,给他们一次“学以致用”的机会,以此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舞台上的擂主们真正的是“腹有书气自华”!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整合,有效地传播国学经典文化,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有机整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内容,并进行充分地分析,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程度。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强调诵读的作用,适当地进行抄写练习,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图片,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在进行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环境,通过举办国学经典的比赛活动、进行表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国学经典的学习,以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周艳红. 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 新课程学习:上,2015,49,19(03):77―86.

[2]陈军令. 成才视野下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探讨[J]. 成才之路,2015,66(09):102―113.

[3]马琳萍.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J]. 时代教育,2015,16(03):77―83.

[4]王君.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味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14,36(03):69―75.

篇12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自古代蒙学起就被普遍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自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诵读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教师往往重讲轻读,虽然有语文学家屡屡提倡,但从总体来看,上至小学语文教师下至小学生对诵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喜好程度仍显乏力,诵读状况令人担忧。

一、修师为高,强化自身文化素质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修养,才能够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左右逢源、驾轻就熟,这对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老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学校要有意识的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训,使教师有足够的涵养应付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集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但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还依赖于自身有意识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应该只会“教”、会“背”,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背诵,自然而生动的叙说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下从容的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心里产生敬佩,从而带动并促进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最终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递。

二、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永远无法弥补。怎样通过锤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诵读根基,才有了当代中国、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伟大人物的文化造诣。

三、利用在校时间增加学生的诵读体验

阅读将带给孩子一生的成长。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想办法,让学校的图书馆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班级,教师应想办法建立班级图书馆,并试图在班级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安排可以享受的阅读时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成为一个讲述者,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讲述喜欢的故事给学生听,或者也可以成为一个朗读者,选择经典的有趣的童书大声读给学生听,增强学生的诵读体验。

为了达到一定的诵读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诵读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在学校里,晨读就是种非常好的诵读方式。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体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脑力、体力、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的状态,也是诵读诗文的最佳时期。放声诵读经典,练气练声,开心益智,也有助于课上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晨读有利于学问的积累,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既能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读的素质,又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而且六至十三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能储存大量知识。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

四、文化陶冶,促进良性循环

经典诵读的首倡者王财贵教授指出“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可见,经典诵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文化陶冶,追求的是长远价值的实现。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诵读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要关注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视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经典诵读教学的目的、特点要求其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要调动多元评价主体、开发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进行反馈。心理学研究证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反馈比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还要以鼓励为主。这是在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获得激励,从而真正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促进经典诵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加之教师有效的指导和督促,合理选择诵读方式,优化诵读评价,使学生逐渐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久之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学生的诵读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那么学习语文就不再是难事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