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

篇1

正文:

1. 建筑工程审核结算中总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总造价的合理性,对于保障建设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通常包括:工程验收记录的不真实,建筑施工材料的报价过高,工程量的不合理记录以及审核结算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最终工程总造价通常较高,影响到了建设方的利益,不利于建筑领域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总造价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工程审核结算中建筑工程总造价的控制措施

2.1规范验收记录

规范验收记录,对于保障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总造价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验收记录是保证工程审核结算有效、准确的重要前提,只有合理、真实的验收记录才能保证结算工作的准确性。目前,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验收记录不规范造成的总造价过高现象。许多验收记录准确性和规范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隐蔽工程中。为了提高验收记录的准确性,切实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不真实记录或者是事后临时补办记录的情况。相关人员要完善验收记录的审核程序。首先,在工程造价结算过程之前,对相关手续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检验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法律上的各个程序。其次,相关核算人员在具体的核算过程前,要逐一验收记录上各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其中包括验收记录中是否存在有效的建设单位公章,相关法定签字人员的签字是否真实,相关记记录日期和条款是否标清等。此外,为了有效的防止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相关人员要切实加强验收记录审核工作的法律化和程序化。只有科学的落实好上述措施,使审核程序科学化、严谨化、规范化,才能真正有效避免工程造价不合理提高现象的发生,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保证建设单位的利益。

2.2确保建筑施工材料报价的合理性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所必备的要素。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施工材料所占的费用是总造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结算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价格是否科学、准确,对于保证最终造价的合理性意义重大。有效而合理的材料价格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造价。目前,我国建筑项目在审核结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施工材料的价格的不合理造成的纠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施工单位过高的上报工程所用材料价格。

结算过程中,材料价格过高,通常包括两种原因:

(1)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对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价格,进行了不合理提高。为了有效的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材料在价格上的合理性,在进行工程审核结算前,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要对主要材料的价格进行严格的调查和审核,确保施工单位所报价格的合理性。

(2)建筑工程材料的价格,通常会受到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和购买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经常会使得工程材料的价格产生差异。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市场调查,充分考虑施工材料价格受到时间、销售地点以及材料一次购买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根据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汇总。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合理的对材料价位差进行调整,进而保证工程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2.3确保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的一致性

确保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的一致性是确保最终工程造价科学、准确的前提。工程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总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经常会看到,施工方为了提高收益而多记工程量的现象,使得工程总造价提高。为了有效的防止由于工程量多记或者漏记现象,所带来的工程造价的不合理性的问题,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派审计人员去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工作,并记录一些重要的施工信息以及相关情况。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建设方要实行分级、多层次质量审计的方法,把各项重要的施工项目分别分配给相应审核人员,使审核人员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更好的进行工作质量的审查,形成有效的、规范化的机制。最后,审核人员把信息进行一定的汇总,通过对比和计算等方法,对工程的具体设计以及施工有个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把握。这样就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量,合理的控制工程总造价。

2.4确保审核结算程序规范化

在工程审核结算中,我们要保证程序规范化,使工程总造价科学、准确性。许多工程审核结算程序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在工程结算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各个审核结算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工程结算中经常出现了一些施工项目的漏记或者是重复多记现象,从而使得工程最终的总造价出现问题。同时,许多审核结算人员由于审核计算程序化意识不是很强,对于一些验收记录的盖章以及相关签证不是很重视,审查的力度不够,使得许多不合理的验收记录没有被检查出来,造成总工程造价的提高。因此,在工程审核结算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程序的教育和指导,并在思想方面提高他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减少结算人员主观因素对工程总造价产生的影响。

2.5提高费用计取和计算的合理

工程审核结算的过程中,取费和计费的准确、合理,是保证工程总造价合理性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核算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根据国家以及地方的相关调整结算文件中的一些规定,来进行合理的结算并记取费用,进而保证工程总造价的准确。在具体的审核过程中,要按费用核实的相关计算程序来进行审查,防止不该计费时却进行了计费。在确定取费标准时,相关管理人员要使其与地区分类的工程类别相一致,并保证取费定额和使用的预算定额想匹配。

2.6根据工程质量合理套用定额

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保证工程总造价的合理性,建设单位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套用定额。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在结算时,经常出现高套定额的现象,大多就高不就低,这样造成了最终的工程总造价明显偏高,造成诸多的分歧。因此,在对套定额进行审核时,我们一定要依据经过建设方签证同意的施工图纸以及建设单位的现场签证记录等,进行合理、准确的套用定额。此外,对于一些实际建筑工程质量不高的工程,应当根据建设方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议,对套用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不能仅仅依据原有的相关约定。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套用定额,建设方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质量情况,不能单纯的由施工单位随意取用较高套用定额。

总之,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工作中,合理的控制好影响最终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造价,减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经济纠纷,维护好各自的利益。在具体的造价控制工作中,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以及建设单位三方人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建筑工程中相关的审核人员要有较高的工作素质和丰富的审核经验,在具体审核工作中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使建筑工程最终造价审核工作更加完善,促进我国建筑领域方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工;提高工程造价的审核质量策略[J].科技资讯, 2007.

篇2

一、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分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形式,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程分包的同时,如何规范工程分包结算行为,提高工程分包结算的准确性,成了工程分包结算的主要内容。基于工程分包结算的实际需要,以及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对提高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识到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并结合工程建设分包结算实际,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措施。

二、内部审计的价值分析

在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不但能够规范工程结算行为,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内部审计的实行,内部审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采取必要的内部审计手段,企业在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在资金结算行为和结算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可靠的手段,使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较多的保障,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审计有效控制了企业的资金支出。在内部审计中,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有着明确的审计要求,企业只有合理控制资金支出,才能满足内部审计需要。在这一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在资金支出方面建立了预算制度等多种审查制度,达到了控制资金支出的目的。

(3)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内部审计措施,企业对经营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通过内部审计查找出漏洞,并根据漏洞建立起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有效抵御经营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三、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工程分包结算中开展内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取得的效果来看,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算工程量的审计不够准确。结算工程量的审计,应获取图纸以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按规定方法和程序对分包工程细目进行逐项计算、汇总,然后与分包结算工程量进行比对,审核其是否存在差异。但是从目前分包结算内部审计来看,在审计过程中,工程量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不准确因素,对内部审计结果造成了影响。

(2)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缺乏统一标准。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审查结算综合单价与分包合同约定是否一致,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综合单价的调整应参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原则确定。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的内部审计来看,缺乏统一的标准是导致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难以取得实效的关键。

(3)合同外计量的审计力度较小。程分包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合同外工程量,这部分工程量也是导致建设单位增加预算的主要原因。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内部审计来看,对合同外计量的审计力度相对较小,不能达到有效审计合同外工程量结算金额的目的。

(4)主要工程材料的审计不规范。在工程分包内部审计中,主要工程材料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关键。但是在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材料由于消耗量和剩余量不明确,并且有些材料的剩余价值无法统计,导致了主要工程材料的内部审计不规范,存在审计失误的风险,对于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和解决。

(5)分包往来账目的审计,缺乏基础资料支撑。在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中,分包往来账目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但是在实际审计中,有些分包单位在往来账目上无法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证据材料,导致了分包往来账目的内部审计因缺乏基础材料支撑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四、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对策

基于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以及内部审计对工程分包结算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当前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

(1)按照合同内容核对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工程量的核查过程中,应以合同内容为主,并做到以合同核查图纸,以图纸确定实际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

(2)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采用统一的审计标准。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为了避免出现多重标准,应根据结算实际和内部审计需要,采用统一审计标准,并加强对结算单价和总价真实性的审计,避免多重标准造成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

(3)加强对合同外工程量的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全面性。由于合同外工程量的客观存在,以及合同外工程量在核算中容易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在合同外工程量的内部审计中,应严格依据图纸及相应的见证材料予以认定,对没有依据的合同外工程量不予确认。

(4)认真核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考虑到主要材料剩余价值认定困难的特点,在内部审计中,应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进行认真核对,并采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核对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

(5)加强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以原始材料为准。基于分包往来账目缺乏基础资料支撑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只有加大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才能解决此问题。如果存在没有相关见证材料的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账目不予认定。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过程中,只有按照合同内容核对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采用统一的审计标准、加强对合同外工程量的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全面性、认真核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以及加强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以原始材料为准,才能保证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取得实效,进而满足工程分包结算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为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丽荣.如何对施工企业进行内部审计[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4(01).

[2] 金莉.基本建设工程结算审计方法初探[J].审计月刊,2014(07).

[3] 程士臻,刘佩琦,李景祥.工程竣工结算中高估冒算现象的成因[J].山东审计,2013(01).

篇3

关键词:

跟踪审计;电力审计;应用

一、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就对电力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相较于以往呈现出规模更大、功能更强、项目投入资金更多、涉及面更广、管理更复杂的特点,使得电力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电力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中舞弊造假的隐蔽性也更强,这些都增加了电力审计工作的难度。基于此种情况,全面加强跟踪审计的应用,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全程跟踪、动态监管,强化对每一环节财务资金运行的有效监督约束,对于及时发现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不良行为等,并及时予以制止,保障电力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高效、廉洁、环保地运行,提高电力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中应用的不足

1.跟踪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跟踪审计在现代电力审计工作中的确能够发挥出十分巨大的作用,但跟踪审计需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跟踪审计的全程跟踪监管需要依靠较大的人力、资金、时间成本投入才能得以保证,同时对于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审计单位与部门在跟踪审计队伍的建设上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基层审计队伍中掌握财务、工程、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且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的人才十分缺乏。另外,审计队伍整体的人力配置也存在着不足,加之审计部门在专业化培训的组织上不到位,审计队伍难以有效满足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一系列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2.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

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一部分工作通过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这就面临着审计费用如何计算和列支的问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跟踪审计大多按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就出现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中问题纠正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的情况。

3.跟踪审计潜在风险较多

跟踪审计是一个动态性的漫长过程,期间所需要进行调节与把握的环节众多,而电力工程建设本身也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工序相对繁琐,其中可能影响跟踪审计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跟踪审计人员根据跟踪审计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和自身经验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往往难以充分保证其可靠性与时效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审计建议的价值便可能大大折扣。同时,由于部分电力企业在实际作业中配合不积极,导致一些重要的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这也增加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

三、新形势下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

1.在跟踪审计中采取审计要员制度

电力工程项目设立了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把精英人才派到施工前线,辅助和管理相关工作的完成。工程项目部是成本管理中心和成本的载体,在审计管理模式上必须改变传统审计模式,把指挥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部的管理连接起来,采取总部审计委派员的方式,长期到各工程项目部开展审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加强跟踪审计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掌握电力工程、财务、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担任审计要员的岗位,以充分满足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并更好地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2.合理确定审计的计费方式

针对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应加强对审计计费标准的调整,在开展电力企业的跟踪审计时,除关注劳动投入与审减金额等取费的参考因素外,还应加强跟踪审计过程中监管,将审计绩效纳入到跟踪审计的取费指标当中,按照审计过程中实际解决的问题与其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与价值合理确定取费额度,以此来避免为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明确指出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情况发生,既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保证审核单位的经济效益。

3.加强审计风险的预判与防范

面对电力企业跟踪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性因素,必须要加强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对于风险预判与防范的能力,应立足于跟踪审计动态性、周期长的特点,制定长期的审计工作开展方案,并制定全过程、精细化的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从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与电力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因素着手,对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形成风险因素数据库,并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类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针对发生几率较大的风险因素预先制定防控方案。此外,对于跟踪审计人员也应加强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发电机组等核心设备的造价、安装成本、施工规范流程与要点等更应有明确的把握,从而提高跟踪审计人员对施工条件与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应对能力,并保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能够具有可靠性与及时性,并且要增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保证实际作业中与电力企业负责人的良好协调,获得电力企业积极的配合,确保跟踪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总结:本文首先针对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之后就当前跟踪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尝试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力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电力工程审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7).

[2]丁时勇,朋薇,陈永康,吕炜.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与内容界定[J].审计月刊,2013(03).

[3]周红茹.关于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篇4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目前国际内部审计正在从管理审计向着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发展;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则处于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方向发展,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内部审计的专业手段和方法,防范各种风险,以保证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因而是公司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家银行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积极借鉴国际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使其原有的监督职能得以扩展,通过服务支持和流程管理等新型职能,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标志着银行内部审计正在从管理审计向着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职能转化,向国际内部审计方向迈出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一步。

一、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的意义

首先,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是银行建立卓越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迫切要求。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内部审计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是银行高级管理层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针对现行内部审计体系进行的全面改革。主要包含: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设计基于数据分析的内审模型,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整合监管资源,实行流程导向和风险导向的审计;开发定量计量工具,形成精干高效的业务运营内部审计体系,推动风险的科学管理,增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也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型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价值型管理体系要求内审体系具备更好的内审效果、更高的内审效率和更低的内审成本。因此,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内审体系向更高阶段发展。

最后,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亦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由沿袭多年的传统业务简单复审模式向风险模型智能识别控制目标的战略转型,顺应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全新视角,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颠覆式改造,优化人力资源、凭证和影像资源、提高内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对银行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帮助银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原来的简单复审,扩展到帮助组织改进管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主要履行以下职能:

(一)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于银行自我约束的内在需要。

1、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不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事情的不确定性。对待风险关键在于监控。监控得力,措施得当,风险就可能防止或减轻。反之,风险就可能变成现实的损失。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其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银行的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成因及表现是不同的,因此进行总体业务风险的控制,需要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手段。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的导向之一就是风险导向,即主动发现风险、识别风险对象,并根据风险程度,投入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审计资源、采用不同的审计流程和管理措施。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就在于针对各种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评价管理

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以人民银行总行、各家商业银行总、省行下发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为评价依据,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独立、客观地对各专业的业务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反映的收付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职业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对象纠错防弊,遵守制度和规定。

(二)服务职能。

监督是检查和审核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目的,运用内审方法和手段促进全行系统流程、操作流程、服务手段、服务措施的不断优化是当前国际、国内银行内部审计力求具备的重要职能。

1、流程管理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发展,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渐趋于同质化,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已从金融产品的竞争,发展成为对业务流程管理的竞争。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提升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的核心思路。提升工程导向之二就是流程导向,即从业务流程的视角审视业务风险,以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内部审计手段,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实现业务办理流程的统一性、规范性、畅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银行内部审计拥有独立地位、独特视角,这为其提出比较全面、中肯、可行的建议提供了有利条件。内部审计流程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已被各家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

2、服务支持

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评价基础上,按照质量与效率并重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错弊、防范风险、肯定和推广优良管理的建议,将各项金融产品转化为金融服务并提供业务支持。比如:风险事件流水下挂电话外拨功能,由客户确认其交易行为的真实性,通过电话银行平台等手段延伸优化了服务范围,相关风险得以及时控制。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审计行为,不断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和完善的手段和途经

笔者从自身多年银行内审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和改进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人员管理方面

1、开拓分析型人才培训

银行内审部门涉及银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知识广泛、业务精通、且善于思考、总结和分析。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活动,要突出多样化,旨在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研究分析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最新制度、流程操作要求、工作技巧等,使之视野开阔,学习积极主动,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

内审部门要建立业绩考核与行为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员工考评机制,提高员工业绩表现和能力素质,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突出工作质量、制度执行、团队协作、培训宣传等方面考核,对员工的绩效改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透明的职级晋升通道

内审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中体现在工作成果上的敬业、能力和潜力,是比学历更重要的评价能力的公正标准。内审人员职级晋升通道力求透明化、规范化,为每位内审人员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员工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与才干,创造性地完成和改进本职工作,成就自身职业愿望。

(二)业务管理方面

1、坚持四个工作原则

(1)真实性原则:报告内容应与事实相符,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审计结果。

(2)完整性原则:审计结果、报告内容应全面,不得少报、漏报。

(3)及时性原则:检查、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保证风险管理的时效性。

(4)保密性原则:内审人员应遵守保密纪律,不得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向当事人和无关人员透露相关信息。

2、坚持四项基本制度

(1)内部审计范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

(3)风险事件核查实行回避制度。

(4)风险处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3、优化审计方式方法

内部审计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来龙去脉、凭证的完整性、有效性,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主要采取现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阅凭证、清单、报表或业务发生时段录像等资料,综合运用数据分析、现场询问、行内核查等途径进行有效审计。

4、扩展内部审计模型

内部审计模型是依据风险特征,基于数据分析而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不断增加扩展审计模型,前移风险控制时间,融事前、事中、事后机制于一体,实现全方位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目标。

5、发挥风险评估作用

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评估确定导致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揭示业务风险在不同范围内的特征、发生几率及演变趋势,研究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管理者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6、健全考评指标体系

不断研究、细化包括风险暴露水平等总括指标、内部风险暴露水平等分项指标以及内部风险度,外部风险度等结构指标在内的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并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对象业绩评价结果,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进一步强化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篇5

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篇6

一、航标维护保养工程的定义

对于航标的管理过程来说,维护巡检是在这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够更好的维持航标属性,更好的表现其作用。航标维护保养时要及时的了解航标存在的问题,然后使用合理的对策快速进行解决,在这之中的工作包含更换航标灯、保护再生资源、维修、检查、清理航标结构和设备;检验航标性能和位置、按时间来对现场进行检查维修、定时在海上巡查。在这之中航标维护保养工程的审计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当前航标维护保养工程审计存在的的问题

(1)审计方法单一化。当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能够在在审计活动中形成审计文书的相关信息及资料,审计活动的重点阶段是对报表的审计核查。审计工作进行时,审计人员所得到的信息一般局限于被单位提供的相对片面的审计数据,不够真实正确,常存在失真的情况,这对审计工作要求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可靠性等要求的实现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制约了审计人员审计核查工作的进行。

(2)审计方法落后。航标维护保养工程的内容较多,业务多变化和复杂化情况存在,我们应该立足于符合航标工程管理适合的先进审计方法,和工程特征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审计方法。然而,现实是,由于航标维护保养工程开展审计起步晚,方法体系也不够晚上健全,缺乏相应的审计制度,审计方法还大致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面对现状,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评价、博弈分析等,使得航标维护保养工程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既省时高效、又能节约资源同时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方法存在局限性。审计方法技术中客观存在的有可能阻碍审计工作发挥有效性的因素这是审计方法局限性的本质。现阶段审计方法的落后,审计人员的水平不够。审计人员时间技术水平低下通常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非常基本的有很大局限性的方法,常常弱化了审计人员审查错误问题防止被审计对象舞弊的效力,导致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方法的应用风险。

(4)方法运用效率低下。纵观当前航标维护保养工程审计在实际中的实践应用,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效率非常低下。同时审计工作的理论要求和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相较而言有很大的差距。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也就意味着审计工作基本失去意义。审计方法是审计活动开展时利用一门手段,得到的审计结果是否具有参考性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当前审计工作的很大问题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缺少相关审计经验,专业训练不充分,导致审计效率底下。

三、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

(1)明确方法的应用范围。环境日新月异,加上科学技术发展更新进程加快,如果审计方法的实施更新周期过长,则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易变化过快,导致原来的审计方法体系早已不适应当前航标维护保养工程的特点,造成方法与对象的差距和矛盾,由此得出的审计成果可靠程度和参考价值也可想而知十分低下,甚至可能毫无意义。为应对并解决这种现象,应该对航标维护保养进行实时的把握和深层次的分析评价,确保在审计方法的应用中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以得出有效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2)加快方法的信息化进程。第一,审计人员运用良好的的思路开展审计活动,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把握重点。第二,重视审计活动中审计方法的选用,同时确保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各环节审计工作。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不仅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审计时间,让他们重点观众解决审计活动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审计成本,从侧面为单位营造创造价值增值,有效增强竞争实力。在审计过程中各类审计方法视情况结合使用,不仅需要采用全面审查、分析等传统的手段,同时要合理适时的利用重点抽样、复核对比等新的审计方法。第三,注重先审计方法的使用。当下环境只有结合信息化的审计手段的使用,发展科学的审计技术,才能更好的在航标维护保养工程中运用。

(3)树立风险意识。审计过程中,风险无法避免,它渗透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共同Q定了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相关人员富有很大的责任,由此审计机构单位或者内部审计时公司管理层要重视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优化审计结构,确保被审计的对象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真实的传达到审计系统中在人员的任用上要选拔专业能力强、有原则、有职业素养、拥有丰富审计经验、判断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强、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审计人员,同时可以丰富审计制度,将其他部门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职员任用为兼职审计人员,以进行项目的交叉审计,其他部门业务水平高的职员作为兼职审计人员可以有效地弥补专业审计人员对部分业务不熟悉而造成航标维护保养工程审计活动开展缓慢低效的弊端。

(4)建立健全审计会议制度。审计会议制度是内部审计的最高权威组织,它是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应当遵守和维护的一项内控制度,即由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领导和管理审计专家等人员组成,对于某些重大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小组与管理层之间有重大分歧的审计项目,可以通过专家或顾问来协助审计,这样就可以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形客观、公正和透明的成审计意见,让航标维护保养工程的审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航标维护保养工程不光要科学的进行,同时还要合理、合法。提升审计水平是航标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建设投资,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龙.关于航标工程审计的有效控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

篇7

一、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的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及时、完整的编制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公路建设竣工决算是全面的、综合地反映竣工项目的建设情况、财务状况及其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

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办理工程交养和资产移交的依据。

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检查公路建设投资计划、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和分析、考核公路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

基本建设竣工决算为建立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档案、修订概(预)算定额提供资料。

工程竣工决算能够为公路管理部门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公路建设资金提供依据。

只有理解了他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竣工决算的编制和管理,通过加强了编制管理工作,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加强竣工决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虽然竣工决算在工程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建设单位较重视项目建设,而忽视如何正确核定建成固定资产的价值以及对建设成果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有的项目建成后未按规定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有的项目竣工决算编制不完整、不准确,影响了新建成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工程价款的结算和固定资产的移交使用。因此,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竣工决算的组织领导,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从组织上予以保证。

首先,要提高有关人员对编制竣工决算重要性的认识,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应成立临时负责编制竣工决算的组织机构,明确参加编制决算的有关人员和负责人,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按时完成竣工决算的编制工作,在决算编制期间不得抽调有关人员从事其他工作,在竣工决算没有审计完成前,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不得撤销,有关人员不得调离解散。

再次,项目建设单位各部门有关人员应加强协作、互相配合,集中精力做好编制和资料收集工作。

第四,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支持建设单位做好竣工决算编制工作。

总之,工程竣工应立即收集资料,编制和办理竣工决算事宜。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好后及时提交审计,经审计确认后尽快办理竣工决算。

三,竣工决算的审计

建设单位在基本建设竣工决算编制完毕后,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计。可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大小,提请相关的审计,审计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公路部门现在的很多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国家的中央车购税、燃油税、银行贷款等。包含了国家资金的大中型项目都需要国家审计,或者由上级主管审计部门委托社会审计进行审计。小型的项目可提请上级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力量不足同样也可委托社会审计。委托社会审计的审计结果,还须委托部门审核后方可认定。

根据公路部门的特点竣工决算审计的重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竣工项目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审计项目各项批复、立项文件和概预算是否完备,是否根据招投标法进行了招投标。根据相关文件审查有无自行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擅自变更设计等。对属于有变更设计的的工程项目,还应进一步审查其工程量增减的内容是否具有批准手续和甲乙双方的签字,设计变更是否有设计单位的变更设计手续和监理工程师的签字。

2.建设成本的真是性和投资的节超情况

要根据设计概算,将实际成本和预算进行比对。审定建设成本的实际完成数量和合同单价,据以核实总的投资额。然后进一步审查影响建设成本节约或超概的具体原因。

3.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

根据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和相关的财经制度,审查建设单位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扩大开支范围。设计费、监理费、征地拆迁的费用是否按合同和规定支付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4.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准确

建设单位是否按照规定渠道取得基本建设资金,审查有无任意挪用建设资金和非法集资。审查竣工决算和财务决算的数额是否相符,数字是否真是可靠和准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34-01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基建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20世纪末开始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基建工程越来越多,高校基本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建设工程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也给国家和高校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何充分保护资金使用安全,依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现状

1.1?工程决算审计周期长,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领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决算”的现象,对工程决算管理意识淡薄,这是导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工程组织者关心的往往是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同时,领导换岗频繁,工程项目竣工使用后,就没人过问决算审计工作了,以至于某高校工程竣工使用后六、七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都没有完成,严重加长了决算审计周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效率。

1.2?高校基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由于高校的急剧扩招,导致高校新建、扩建规模迅速加大,而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无法适应基建投资的大幅增加,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往往不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并且一人多岗;项目财务管理人员也多只是财务会计,缺乏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理论,不懂工程经济,对项目建设经常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上。如:某高校工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维修费、配套设施等支出,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这些费用被直接摊入工程成本,造成资产成本与实际成本严重不符,而且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地将非本项目的维修费、更换配件等摊入工程成本,人为地增加建设项目的成本,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的准确性。

1.3?高校建设工程决算的事后审计,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审计贯穿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包含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及后评价阶段,由于很多高校还从传统意义上认识工程决算审计,认为是工程竣工验收后才进行的一项工作,这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就难免存在许多缺陷:审计工程开始时工程已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已不能再现,双方遇到争议时,无法提供详实的记录和图片。同时,审计人员多对施工程序、新工艺、新材料不了解,没有深入现场,实地取证,被审计方无法认同审计结果,导致审计久拖不决,延长了审计周期,而且时间越长久越无法核实,严重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质量。

2 如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

2.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在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克服项目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依据“谁主管项目谁负责审计工作”的原则,从工程一始就把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分级管理。在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未完成以前,项目主要领导及管理人员不得调离,善始善终地做好决算审计工作。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做到审计客观公正

建设工程决算审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繁杂。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严格审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实现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核对,做到审计客观、公正、透明。

2.3?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全面准确收集资料

要改变传统滞后的静态审计模式,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对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做到事前评估风险,事中调查取证、事后清晰核算造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规范、招投标是否合法,还要及时深入施工现场,审查项目是否按图施工、施工中有无偷工减料现象、深入市场了解材料、设备价格是否合理,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及时做好丈量、记录和图片,准确掌握各种有效信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竣工决算审计准备充足的资料。

2.4?加强财务管理,为工程决算审计提供有效证据

财务审计要服从和服务于工程审计,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财务审计组要配合工程组查账,借助财务资料来充实审计证据。财务人员必须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理解基建会计制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主动、合理、及时地为建设工程提供资金,有效地实施财务管理,工程竣工决算时应进行及时清仓盘库,做到有帐有物,账实相符,不多列、不漏列,更好地为工程决算审计服务。

3 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意义

3.1?及时做好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支付工程结算价款的依据,减少资产流失

工程竣工决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依据。一些高校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装饰工程的分项工程委托给多家承包商进行施工,由于工程决算审计工作多年后才完成,一些承包商已转项经营甚至倒闭,致使已经支付的工程款项无法追回,建设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及时、准确地完成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才能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和各分项工程造价的组成,依法支付工程价款,减少合同纠纷,有效控制投资,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并能准确反映工程的相关经济指标,完成工程成本核算。

3.2?加强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资产移交的依据,对有效控制建设投资起积极作用

工程决算能够全面反映建设投资规模和资产的实际成本,是正确核定建设单位交付使用、使用单位接收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递延资产价值的唯一依据。同时,通过对工程预算和工程决算的审计对比,分析投资效果,可以找出建设投资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4 结语

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一项较艰巨的审计查证工作,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切以维护学校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原则、注重方法,不断提高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水平,有效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社利同,等.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篇9

广大奋战在审计战线的青年审计人是审计机关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是审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和先锋队,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审计事业要发展进步,需要青年审计人加深对审计事业发展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这对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特别是要认识到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实现国家审计终极目标的最为活跃的精神动力,因为它是审计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审计人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鼓舞审计人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经过思考,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用审计的先进文化树立青年审计人的精神旗帜

文化和价值观同源同流,以文化建设来弘扬核心价值观。审计文化的特点是基于岗位的行为文化,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追求,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审计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深层次地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审计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审计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准则

2011年1月1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重点的审计文化建设。“十二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审计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青年审计人要树立“十二字”的核心价值观,使其从内心深处对审计事业的理想目标自觉追求,理解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精神意识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不断积累。

(二)科学审计树立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审计理念的科学性来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树立的科学审计理念,有科学性和发展性这两层涵义。科学审计观的科学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审计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求实创新,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审计理念,树立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三)免疫系统论培养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职责意识

“免疫系统”论是对传统审计本质理解的涵盖、继承、创新和发展,它重新诠释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以及“如何审计”等问题。以免疫系统为核心的新型审计观,开辟了青年审计人员审视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风险和危害,使青年审计人员更加注重注国家经济安全、金融风险、国有资本安全完整、国家政策执行及效果、对人民群有影响的重大安全、环境与质量事项等方面内容,培养了青年审计人员将自己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一分子的职责意识。

二、审计的创新实践是青年审计人的特色价值理念

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是发展的基石。善于创新是审计工作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审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出现,青年审计人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素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把握审计信息化的主题,通过系统学习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管理系统OA、联网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实现审计人从“财务型”、“手工型”到“综合型”“知识型”以及“信息处理高智能”的转变等。青年审计人履行自身职责、促进审计的发展,不能只挂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审计行动中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行为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敢闯敢拼,敢于碰硬是青年审计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审计事业的发展压力加大,更加需要青年审计人员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难奋进,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在逆境中主动作为,努力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增创优势。

青年审计人一定要敢于担当责任,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强烈的责任感精心谋划工作,以高度负责的道德精神研究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时刻谨记把责任感和事业心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到工作中,以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尽职尽责、干事创业,积极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10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决策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跨度过大,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原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被审计单位,而没有借鉴到集团公司全范围,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风险共享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75-02

1 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3年在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防弊、兴利、增值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增加价值和改善企业经营服务。

1.1 内部审计的地位

从组织模式看,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有三种: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三是在总经理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内部审计职权看,内部审计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并根据要求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有关审计情况,有利于促进改善内部治理,从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具有检查、调查取证权,参与决策权,建议权,采取强制措施,通报批评,处理处罚权等。

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各组成要素是为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所必需的条件。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具体作用主要包括:(1)监督控制作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企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 评价、参谋作用。通过审计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对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经营成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3)维护、增值作用。对内控系统各个节点进行检查评估,发现内控各个环节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对企业重点职能部门、重大资金、重要经济事项等进行监督,检查经济活动是否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发现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以及时地予以纠正、制止和查处,预防、减少风险损失,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从而帮助和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增加企业价值。(4)咨询服务作用。内部审计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和专业能力,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咨询、建议、协调等服务,从而不断丰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

2 抓住施工企业生产技术、经济特点,合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

2.1 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单件性,须追随工项目跟踪审计

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都要随建筑产品所在现场的不同在不同工地、不同地区的承包工程项目之间进行流动施工,或在同一工地不同单位工程之间进行移动施工。各建筑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用途、结构及建筑要求,都需要单独设计,并按单件组织施工生产,在生产过程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使用,始终不可移动,具有一次性。这一特性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只有深入施工现场,随着工程项目的建设跟踪审计,才能充分发挥监督服务职能。

2.2 施工生产周期长、消耗大,尤须注重期中审计与多类型审计

建筑产品一般综合性强、体积宠大、结构复杂,加上施工生产受现场工艺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其施工生产周期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务,消耗大。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消耗大,为了防止效益流失,需加大过程控制,从而决定审计工作方式不能仅停留在事后审计,而应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施期中审计尤为重要。同时应该针对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治理等不同类型审计调查。

2.3 须以单位工程为对象,采用建造合同形式进行会计核算

施工企业在投标中标后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要与建设单位签订建造合同,根据完工程度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收入确认,大多采用分期结算工程价款,工程完工后通过竣工工程点交、验收方式交付给建造合同甲方验收使用,并与甲方办理工程价款清算。建造合同根据实际成本费用占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认完工进度,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费用。为了反映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项目部必须真实、准确、及时、系统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建造合同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清查制度,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制定或修订工时、材料、费用等各项内部消耗定额;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对于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预计。作为内部审计,为了考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就必须注重以上关键环节的审查核实,对于生产建设过程中建造合同确认收益与项目实际盈亏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的,需要审计工作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损益调整重新确认经营成果、债权债务。2.4 务须关注分包经营风险、劳务用工安全、规范化管理等审计内容

不少施工项目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难以由一个施工企业单独完成,很多工程项目需要由一个施工企业总承包后,再分包给其他施工企业共同完成,使其施工生产既有总体性又有高度的协作性。为了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要求,施工企业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施工队伍,同时增加了对合作商、协作商、引进劳务队伍的管理。因此关注分包经营风险、劳务用工安全、规范化管理等构成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3 严格把关关键环节,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能,为单位领导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言之有据、施之有策的报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审计质量,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正确运用内部审计依据

内部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合法、合规、合理性及有效性,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客观标准。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依据,也包括企业单位自订的计划、预算、定额、合同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以与审计项目及审计目标密切相关的、适用的、具有正式书面文件形式的法律、法规、决议等为审计依据,全方位、辩证地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及问题实质,形成正确、可靠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3.2 坚持审计程序,做到有条不紊

主要抓好审计立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查处、问题整改落实等各关键环节,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项目的增多,审计机构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管理层和群众高度观注的项目进行审计立项。在实施审计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如:招投标情况、工程概况、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生产经营概况等;制定好审计计划、拟好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等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按照审计计划和方案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可靠审计证据,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实质性测试等审计手段,审核内控制度有效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形成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同时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叙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出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作依据,不偏不倚,以提高其可信性;反映的数字必须是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并经核实无误,以保证其真实性;处理意见引用的法律、法规必须准确无误,以维护其严肃性;文字表述要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以体现其艺术性;审计报告报批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遵从其客观原因分析,以体现其灵活性。

3.3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治理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和发展的,其履行职责的范围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及其信息载体,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内容综合运用审核、计算、函证、监盘、观察、询问、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以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同时面对审计力量薄弱和项目单位多、跨区域广的特点,要提高审计覆盖率,审计部门必须改变审计工作方式,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审计技术,大力开展远程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4 把握审计重点,突出经济效益

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求,审计工作重点从真实合法与效益并存两方面入手,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相关法规遵守情况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外,重点考察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机械设备利用效率、材料物资采购价款合理性、管服经费责任成本落实情况、资金运转情况、劳务协作队伍验工计价情况等成本效益情况,保证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实现增值服务功能。

3.5 认真落实审计建议,促成审计成果转换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内部审计工作应立足于推动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需要,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加大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力度,对查出的问题和存在的漏洞,及时给予指正,督促整改落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3.6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加之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及管理型队伍模式的转换,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税务、分包、合同、财务等各种风险不同程度增加,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审计,还要熟悉公司内控制度、掌握验工计价、合同、税务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信息技术、管理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职业道德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不畏困难、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勇气;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工作踏实,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的情操;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思想品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了达到目标要求企业应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和后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考核激励机制,宣传典型,调动工作热情,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通过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作系统全面的监督与核算,以便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即为会计。会计工作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为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并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当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审计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水平,就需要建立新的会计审计体系与准则[1]。

一、公允价值是会计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意义

众所周知,计量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在计量工作中,计量属性就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公允价值即为会计审计工作中最为复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量属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正式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起点高、范围大、创新多,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由于新准则对会计计量、会计政策等各方面都做了重新定义,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体系虽然运用的是公允价值准则,但是主要原因是迫于国家的压力,而对于公允价值的真正含义并没有完全掌握。

我国现行的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以下三方面内容: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原则,是其他准则的准则,对其他准则的制定有纲领性作用;具体准则是按照基本的准则的基础上具体的会计办法;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颁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于会计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都做了具体的规范,是操作层面的规范。以上三方面内容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利益、落实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靠保障。新会计准则偏重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规范,在充分披露原则的基础之上,为保护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都有重要达到作用。另外新准则进一步对财务报告披露问题做了严格的梳理和改进,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公开、公平和公正[2]。

其次,新准则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控制,在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以及活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促进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表为公允价值内涵的发展趋势。

(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的改革前提下,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会计政策的选择基础变化,比如引入了公允值概念,使得在该准则体系之下,大量的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债务重组等方面都开始采用公允值计量办法。

第二,一些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变小,比如存货计较方法,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取缔了原来的在存货流转时后进先出的方法,而是使用先进先出法计算,这样计算方法的限制,使得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算的办法来调节利润空间的办法不能实行。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会防止毛利率以及利润的不规则波动。在资产减值时的准备规定,之前的准则,在企业盈利时,会存在多计提跌价的资本;如果企业盈利降低时,再拿之前的叠加冲回,用这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方法中的计提以及冲回来控制公司的利润空间。在新准则的体系之下,存货跌价资本、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以及五行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以后,不可以冲回,只适合资产处置时再结转,这样一来,极大地缩小了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另外还有费用资本化方面的改变,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区别了无形资产研究以及开发费用,采用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办法。这样一来,将科研经费资本化,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业绩,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压力。

第三,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更加具体化,比如在企业合并规定中,新会计准则严格区分了同一控制以及非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解决了之前在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价格不公正的问题。

第四,扩大了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比如在债务重组方面的处理,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债务重组规定;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企业年金、资产等,为企业税收筹划扩大了空间。

(三)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准则相比之前的准则,引入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值等五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计量基础更加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的引入,对于各期的损益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地产等方面的公允价值,极大地丰富了计量基础[3]。

二、公允价值体系下,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意义,就是在于体现价值与现值的计量意义,同时它也是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诠释。

(一)理论角度

尽管有很多的会计准则中,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各个准则中的应用无法有效地统一,进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其中的原因如下:

第一,在我国,对于会计领域中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理解还是非常局限的。

第二,我国2006年出台的相关会计准则,主要是参照了国际上的相关会计准则来制定的。由于我国所依据的IFRSS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缺乏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方面的准则实施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着不足之处。基于IFRSS体系,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显得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工作在计量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

(二)会计审计工作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分配混乱。财务这敏感的问题在职责分配上很容易出现问题。财务的职能分配问题和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预算计划达不到和谐统一,会导致财务股哪里的各项工作不能有效顺利地执行操作下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核算制当中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培养好对财务的管理思想,要由之前的事情发生之后的反映改变成在事情开始之前的献策献力以及事情发生时的有效调控和事情发生后的检测评估和调研考核,让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是旧的制度之下的情况是基层财务的员工的分工无法进行良好地分配,工作职责的混乱就会导致办事效率的低下,使得事前规划好的工作不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基层的财务人员在职责分配上的不合理。传统的分工模式是:一个主管人员加一个会计人员再加一个出纳人员,而事实证明沿用传统的分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分工需求了。

2.整体管理操作不当。企业职务能力的操作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不够的话,那么核算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了。根据以往的经营核算模式是重视核算而轻视管理,这样的模式虽然和现在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确实不能够去满足新的发展的经济体制的。但是有些企业仍然还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核算上面,没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体现出来。而现在的经营形势之下是,大多的企业都是私立的单独机构,都没有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上做出更好地管理,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的出现在现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使得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无法进行协调的工作。

3.内部审计结构缺乏完整性。一般内部审计得出结论后,只是用于发现和检查到问题,但并没有去督促和解决问题,只提出了整改建议,没有进行强制整改。因此,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不能为领导和审计对象改进工作的做出保障,无法体现内审的权威性。

4.对于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不够重视。目前,大部分公司审计工作年年变更,没有设计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仅仅依赖审计工作者多年的经验,采取随意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而没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审计方法。这样一来,使得审计结果严重缺乏科学性,并且还增加了审计时间、审计成本,致使审计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上要更加注重其科学性,紧跟时代标准。

5.内部审计力量不够规范。根据调查研究,一般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导致监督工作时间长,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大大地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业务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新形式下审计的工作;二是一般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标准,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和考核制度比较随意,大大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素质。

6.忽视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职能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只设置了集团总部审计部和区域省公司监察部,建立了垂直的领导内审机构。下面的分公司没有成立专门的独立审计部门和内审人员。这种管理体系虽然能够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监督。但是,这种选择性报告的制度,使得反映出来问题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内审工作问题报告与实际不符,使得内审工作反映的问题不够真实可靠。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审计部门的设立都是在法律强制约束下实施的,并非出于自愿,且公司领导对于审计工作也不重视;二是担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有抵触情绪,错误地以为内部审计就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不能做到有效、积极的配合。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审计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复杂情况,都会影响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是比较简捷方便的,但是,当市场价格无需未来现金流量等现值来进行计量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就显得较为复杂,因为所涉及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就很容易导致第三方舞弊,或者是财务报表的错报。

四、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一)完善各项制度

1.凭证审核制度。企业内所有的凭证都要在经过审核完全正确之后才能够惊醒款项的收支处理和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审核的内容和主要是凭证是否虚假、是否合法。另外,就是要审查所有相关证件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全。

2.完善岗位的责任制。在科学的设立工作职位的基础之上,要对各个员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惩奖制度,加强工作责任感和压力性,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己的岗位自己处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把员工的工作模式从之前的被动监督转变成成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内部工作。

3.在工作中全方位的推行部门预算。把每一项工作都提前做好预算并且上交审核,中心管理部门会根据所做预算表下发预算资金。尤其是一些比如次级机构的公务用车、印刷品和办公用品以及一些大额的基建项目的划拨使用等等,都要全部收进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来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改善财务的管理责任制度

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好以后,应该进行新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对旧的财务管理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良,确保今后的每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开展运作。对财务的工作重点也应该要从之前的重核算改为重管理了,这样可以使得基层的财务转型工作得到顺利地进行。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是开展内审的重要保证。只有熟练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这是对内部员工的要求。而对于招收新的审计人员,则需要把好质量关,招收一些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高、责任感高、事业心重的高水平人员,以此为寿险公司审计部门注入新的活力。再次,对于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接触新的审计知识和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时常对其公司综合业务素质进行加强和考核,确保达到指定目标。

五、结语

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是我国在近年财政改革当中的重点,它对财政管理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知识,才能完善我国相关的准则,以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