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实验对象
实验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1-4)班女生109人;
对照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5、6)班女生57人;
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
2、实验时间
当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
3、实验方法
3、1、 对照组的体育教学按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耐久跑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结束进行考核,对照评分标准评定学期体育成绩。
3、2、 实验组从耐久跑教学开始,就把耐久跑的教学要求、具体内容、锻炼的作用与意义、评价方法以及标准都提前告诉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锻炼和评价。
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跑的组织形式:集体排队跑、结成小组跑或个人自由跑。
(2)跑的时间与距离: 定时跑8-10分钟之间,定距跑1200米-1800米之间。
(3)跑的身体负荷:负荷强度控制在50%左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随着跑的次数增加稳步提高速度要求。
(4)跑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快跑慢由学生因自己个人的能力而定,而能否跑到规定的距离和时间则看成是意志和品质的反映。
3、3评价方法与标准
耐久跑的评价分值为20分制。占本学期体育总分20%。在当年11月到第一学期结束前的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只要能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完一次,并有同学证明,就记为得1分,累记得到20分本学期耐久跑最后成绩就评为优秀,16分则为良好。
4、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对全体学生在初一学年的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的测试数据作统计处理。作为体能实验对照的原始依据。初一年级时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数据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差异。
4、2 实验过程评价教学后在学期结束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肺活量数据的测试。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大量中等强度的耐久跑锻炼,提高了人体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机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高。测试的数据经过对照和检验,提高比较明显。
4、3 实验组施行过程评价第一学期不进行800米的考试,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进行了800米的达标测试,把测试到的成绩数据作统计处理,同对照组在同期进行的800米达标测试的数据作对照。可以看出机能的改善使学生跑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实验组的成绩提高有明显的显著性。
5、分析与讨论
5、1 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是坚持“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的观念,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无论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应该重新考虑,怎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以耐久跑的过程评价形式来摸索和探讨过程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5、2、耐久跑过程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宽松,深受初中女生的喜爱,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首先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因为不受跑的负荷强度限制,学生可以自己制订锻炼的目标,自由结伴、自己选择时间进行锻炼,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练,使“要我跑”成为“我要跑”,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其次是使耐久跑项目充分发挥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如若跑几次就进行800米的考试,体能好的学生不锻炼照样能跑出好成绩,而体能较弱的学生如果只有几次练习就参加考试,再努力也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而试行过程性评价,以跑的次数来评定成绩,促使人人都必须参与锻炼,而且只要态度认真锻炼积极,体能较弱的学生在该项目上也有可能达到优秀的成绩。
5、3、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和条件下,耐久跑锻炼对学生体能和机能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但耐久跑项目对初中女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怕苦畏难和抵触情绪。为使学生对耐久跑有完整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要用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并用鼓励性语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遵照“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合理布置每次练习的任务,跑的组织和形式要多样化,跑的路线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操场还是在校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练习既要认真踏实又要轻松愉快,每次锻炼后的评价登记要公开、公正。并且要对少数有怕苦畏难情绪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还必须向学生进行跑的基本常识教育,如耐久跑锻炼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呼吸的方法与节奏、“极点”现象的产生与如何克服等等。
新世纪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初中生物课的特殊性,我再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引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要真正做到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作为生物老师(特别是农村生物教师)就必须依托学生生活在农村,与动植物有着广泛的认识,充分利用生物探究实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发现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热情予以肯定、表扬他们勤于思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可贵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生物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由生物课的社会性、实践性所决定的,有些生物知识实际上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在以往的生活中已了解和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部分生物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结合教材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探究活动为契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浓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效率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生物课的实验学习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才能对探究和研究有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达到探究和创造性研究的目的。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我们教师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应该站在高处,从生物课的章、节、课时来策划,有步骤的系统化地精心设计和安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语言文字的处理、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深入浅出、形象具体)。这样才能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去进一步探究。这样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探究、讨论的形式,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探究技能、全面提高生物学习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探究活动和课堂讨论、交流、质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已掌握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不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交流,解开学生思维的“死结”,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摘要】初中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的课题非常重要。对于选题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有价值,又要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便容易攻破课题,培养并且提高初中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而对选题的探索更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关键词 探究性 选题 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开展数学探究性课题时,要使课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和研究方法。结合自身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题活动中的探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并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
2、提出问题
中学生是由小学向高中、大学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课本,填补空缺。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夯实基础,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提问时必须把握尺度,求真务实。初中生阅历少,经验不足,贮备的知识不多,在选题时不宜把问题设立的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学生缺乏信心而丧失兴趣,半途放弃。所以,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探索研究
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但是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必须能够发挥自我在小组中的作用,否则,越合作越糟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造成不好的结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结合不同的探究方法不断改进,从多角度,多方面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到结论。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探究活动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强理解。经过探索研究的阶段,学生已经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定正确,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即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往往在突破口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尊重,互相探讨,取长不短,择优弃劣。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考角度、知识拓展都可以全方面的展开讨论交流。
5、总结成果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学习交流,最后总结成果,分享知识的果实,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前面说到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也可能导致成果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把握研究内容的重难点,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没有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总结成果时,对学生指导,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质疑,不断改进,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还应该让学生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好基础。
6、实际应用
数学也是一个源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学科,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例不断的思考、总结,人们掌握了数学规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验证,得到成果后,再将结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成果后,一定要指导学生应用于生活中,使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了反馈调节的作用。更能在生活中有效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不断改革,数学探究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探究式教学。如此既缓解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又弥补了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不足。从而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协作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性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探究学习问题的探索,使这项探究性学习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研究性学习是适合环境教育的一种独特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如何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素材,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生物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为此,作者进行了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的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
研究对象: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八(3)班、八(4)班的所有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60人,61人。为使实验科学准确,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并且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教学进度完全一样,本文作者担任2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三、实验过程
1.前测与后测
初中生环境意识水平: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第3周对被试的2个班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和统计,统计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成绩。采用的问卷由《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1999年)中的《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中选取的40道问题组成(满分为100分)。第一学期末再用将问题顺序调整过的问卷对被试学生作问卷调查和统计。每次调查都发放调查问卷121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收回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前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实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究者于2008年9月11日下午,利用2节课的时间对全体参与实证研究的学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与整理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和要点做了一个讲座,并借此机会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2]。在八(3)班的所有学生中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按座号分成几个任务合作小组。具体情况如下:1号―12号(A组),13号―24号(B组),25号―36号(C组),37号―48号(D组),49号―60号(E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课题组长1人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3]。
3.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选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
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本着科学性、自主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采用了围绕环境及环境问题这一主题进行选题的方式完成了具体课题的确定工作[4]。经过共同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课题:①矮陂镇外来生物物种调查;②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③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④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案例: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A组、B组、C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D组、E组、F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将废电池溶解液比例为10%,20%,30%,40%, 50%的水样加到干燥的、相同质量的土壤中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每种植物的种子各取120粒,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种子的发芽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准备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绿豆种子各120粒,用过的三五牌2号电池3节,培养皿18只,量筒、烧杯若干,水适量。
进行实验:制备电池液,把三五牌2号电池打碎,分别制成浓度为10%,20%,30%,40%, 50%的溶液,液中含有电池污染的各种有害成分。将18只培养皿分为3组并编号,A组(A1、A2、A3、A4、A5、A6),B组(B1、B2、B3、B4、B5、B6),C组(C1、C2、C3、C4、C5、C6),在3组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粒大豆种子、20粒花生种子、20粒绿豆种子。其中A1、B1、C1培养皿种子用清水泡,A2、B2、C2培养皿种子用10%的溶液泡,A3、B3、C3培养皿种子用20%的溶液泡,A4、B4、C4培养皿种子用30%的溶液泡,A5、B5、C5培养皿种子用40%的溶液泡,A6、B6、C6培养皿种子用50%的溶液泡。连续观察各种子发芽生长情况的变化,了解电池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2: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放入烧杯中分别浇灌清水、普通电池液、碱性电池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的危害。
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标签三张、烧杯三只、普通5号废旧干电池(1节)、废旧5号碱性电池(1节)、水、剪刀。把两节电池的外包装拆开,然后将其捣碎,分别浸泡在1000 mL的清水中,浸泡2~3天备用。在贴上D、E、F标签的烧杯中分别放入广东万年青幼苗,分别在D号(对照组)中浇灌清水,E号(实验组)中浇灌普通电池液,F号(实验组)中浇灌碱性电池液,做好植株变化的记录,用10天进行观察记录。
该研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废电池对环境污染的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加废电池液污染实验研究活动,体验实验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活动,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结果与讨论
从2008年9月底开始,到2009年1月初作者在实验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对照班则一直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时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它统计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为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结果与讨论:
表1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样比较合理。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近一个学期与进行常规生物教学近一个学期相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表3的数据显示,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看,尽管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总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是较以前提高了,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生物常规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从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分析,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些说明,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组织引导八年级学生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本区域的环境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使每个学生都有环境危机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本土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学校和教师而论,开展各项活动,具体生动、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因为是身边的事,耳濡目染,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意接受,参与意识强。
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提高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动手、用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刘静.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实践[J].环境教育,2005(3):56-57.
[2] 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1(5):28-29.
[3] 张作仁.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2005(3):27-29.
一、合作学习的概述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开始将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前,我国的合作学习模式仍然处在实验和研究阶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不能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课堂之中,有时候只是在公开课上展示一下。同时,由于运用得较少,很多教师也不能完全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一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形式,却没有完全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这样长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是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容易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就能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就有效的避免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这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当中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合作学习并非是个体独立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与他人交际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查取,实验的论证,论文的撰写往往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例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中,要求在调查研究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分工、完成时间报告交流形式等步骤,这些都需要小组中各成员的密切配合。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逼出来的合作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合作学习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生物的很多章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合作小组召开一次《生物与环境DD大运河下游水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专题讨论会,具体分组实施情况见下表。这样的新课讲授,学生肯定喜欢。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物能力进行划分,使每个小组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让拥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形成和谐、轻松的小组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1-0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通过与数学学科内容相关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逐渐领悟到数学精神和人格素质。"在开展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时,要使选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根据本人近些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灵活地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1.立足课本,填补空缺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一部分老师经常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选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不一定非要选择课外的一些大的课题,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我们首先要立足课本,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认真备课,悉心钻研教材,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分析得不够全面的知识点、讲解得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寻找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编者说了问题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正是留给我们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应该紧紧抓住问题的其他部分或其他方面选定课题、展开研究,填补教材内容中的空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开展研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2.把握尺度,求真务实
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贮备的知识比较少;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多,阅历比较浅,因此不宜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宽、过复杂。否则,研究者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有时弄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入手,或者由于难度过大,久攻不克,最后导致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选题时,最好请老师参谋,选择一些小点的课题,以使选定的课题容易攻破,从而增强学生对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这样就做到了求真务实。总之,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度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要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之中。研究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研究和实践,从中学会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只要教师适度引导,对思想方法不断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必会开阔思路,提高创新探索的能力。
4.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例如,在研究棱锥的时候,我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可以得到: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学生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学生心服口服.再如,在勾股定理的验证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好形式多样的图形,让学生自主选择图形验证它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基于纸笔与倾听的灌注式学习,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为载体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教师对研究学习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学习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如何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性课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正的难题。课题选择每一项研究性学习的起点,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研究学习选题问题的探索,使这项研究性学习能生根、开花、结果。
“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顺应了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方式,体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形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实践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当前的初中教育信息化较少考虑初中生发展的规律与特征,没有支撑初中“做中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教育改革方向不明,是信息技术在支持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确初中阶段以“做中学”作为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是基于对初中生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的分析得来的。有数据表明,评价初中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思维认知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有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在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参与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但信息环境下的自控能力较弱,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很必要;在阅读素养方面,处于“阅读新知期”的第二阶段,阅读能力不断增长;在数学素养方面,能体会模型的思想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教学结论,能独立思考并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在科学素养方面,能学习并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具备应用科学知识,描述、解释和探究周围世界的能力,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信息化促进初中“做中学”的途径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初中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每一节课的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创新型教学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1.生物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进行选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我认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其关键是要看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创设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引导,也就是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从课内向课外延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匮乏,除了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外,还有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刊;网络和影视的影像资料;广播与微信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人文地理的民间文学、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环境等,都是很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内容和需要出发,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比如:
1.教师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具有时效性的国内外大事。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报、看电视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并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根据地方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乡土资源是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进行考察研究,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写作等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设计方案,分步实施。在选定了教学课题之后,就要着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课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应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这几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语文课题研究方面主要是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等。
3.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如每一节课具体安排做什么。这一步应由学生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活动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减退。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各项任务。
5.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更是初中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后,写好总结性的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研究性学习引向了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提高。
三、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易于操作的教初中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于是,初级中学“教会学习”与“学会学习“ “的行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利用《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秘诀”,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 “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涵义解读
关于“会学习”,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在为李景龙、张素兰的《好方法胜过好老师》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会学习,应有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明智的学习策略、持续的学习能力、美好的学习道德。
关于“学会学习”,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的孙晓云,在《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中指出,学会求知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首。求知的“知”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的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暂且将学会求知等同于学会学习。孙晓云还指出,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学会学习包括习惯与人格培养的四大指标,即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经过查阅资料,不断实践,我们将学会学习的具体行为指标提炼、归纳为16大类,即1树立积极健康的有益的皆可学“大学习”观念、 2培养自信心、3 科学用脑、4制定学习计划、5做好预习、6做好课前准备、7专心听课、8学会记笔记、9复习得七法、10正确科学完成作业任务、11与老师、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12将学习开心地融入生活、13阅读丰富的课外有益读物、14 合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15 学习掌握考场技巧、16加强记忆自我训练,创造性地编辑为《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的第一步,供学生们“仔细阅读,对照并选择自己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 初中学校如何教学生会学习呢?
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在为《好方法胜过好老师》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学会学习,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即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自身修习,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即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要学学法。
学校、教师要担负起学法教育的社会责任,在学校开展学法教育的同时,要给予家长配合学校学法教育的指导。即在学校教学生会学习过程中,家长应了解与教会学习有关的知识与策略,倡导家长们做学习型家长,学习如何鼓励孩子,如何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影响(未来学习型人才必须有正确的三观),学习正确对待初中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学生自己要学习、了解学习方法的知识,成为学习方法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掌握学法形成习惯。
综合分析,初中学校教会学习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提供初中生需要了解的学习方法。各初中学校可以采编典介绍学习方法的专著,保证复本数满足其中一个班学生人手一册,各班可以轮流阅读。我们选择《怎样学习最高效》、《我能考第一》等专著,精编出仅4页A4纸的学习方法知识问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完成问卷习惯,以自学的方式了解学习方法。
二是教给学生习惯养成方法。建议同学们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给他们习惯养成的3721法则,抓住头三天,坚持一星期至习惯可定型的21天。习惯养成练习期间要及时自我鼓励,同学间也要互相鼓励。
三是给予家长必要指导,建议家长们在学校要求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练习期间,充分尊重孩子,既适度监督孩子落实,又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是明确初中学校完成组织学生学学法与练学法、给予家长指导的具体流程。
* 《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使用说明
初中学校教会学习或者初中生学会学习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两个,学学法和练学法。对于学学法,如果学校没有复本足够多的学习方法专著,可以直接把我们精选的学习方法问卷附上全文,作为学习方法的学习资料。对于练学法,就用《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工具中分四个步骤,完成学法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仔细阅读精选学习方法,对照并选择自己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第二步,让学生选择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特别希望学生养成的重要的学习习惯目标;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近期最迫切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第三步,学习习惯养成练习。学生使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自我监督记录》表(如图5),以个人每天记录、小结,校内小组与班级检查为主,家长予以力所能及的关注和适当的监督为辅,切实保证落实效果。
必须说明,我们赞同梁剑丽在《怎样学习最高效》提出的“大学习”观念。所谓“大学习”观念,就是鼓励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及长处,凡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皆可学。这样,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拓展学习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室加强课外知识学习。因此,《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中,特别将“阅读丰富的课外有益读物”、“每生每年阅读15册”、“在阅读中提高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藏书”列为初中生学习习惯养成目标。我们期望初中学生通过阅读更主动地学习,甚至能够更专业地研究性学习,最终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黎燕,女,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人,汉,职称:图书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图书馆室优质读者服务。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类似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人口、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等目标。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据此,在上《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将学生分成“语言文字组”“民风民俗组”“民族分布组”和“民族政策组”。这里要注意的是,小组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这有利于互相沟通与合作,但应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多方面因素,在不同的课时作适当的调整,绝不能一劳永逸。
在班内交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交流展示的过程不但实现了各组间知识的互补,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样一来,课程标准得到了落实,学生也得到了发展。
2.地理教师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需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帮助与指导,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
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1.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不仅是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它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也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3.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积极交往与合作,无疑对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上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或专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有兴趣、有勇气、充满自信地施展各自的才能。但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其他的学习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和拓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适度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