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篇1

1、实验对象

实验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1-4)班女生109人;

对照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5、6)班女生57人;

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

2、实验时间

当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

3、实验方法

3、1、 对照组的体育教学按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耐久跑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结束进行考核,对照评分标准评定学期体育成绩。

3、2、 实验组从耐久跑教学开始,就把耐久跑的教学要求、具体内容、锻炼的作用与意义、评价方法以及标准都提前告诉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锻炼和评价。

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跑的组织形式:集体排队跑、结成小组跑或个人自由跑。

(2)跑的时间与距离: 定时跑8-10分钟之间,定距跑1200米-1800米之间。

(3)跑的身体负荷:负荷强度控制在50%左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随着跑的次数增加稳步提高速度要求。

(4)跑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快跑慢由学生因自己个人的能力而定,而能否跑到规定的距离和时间则看成是意志和品质的反映。

3、3评价方法与标准

耐久跑的评价分值为20分制。占本学期体育总分20%。在当年11月到第一学期结束前的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只要能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完一次,并有同学证明,就记为得1分,累记得到20分本学期耐久跑最后成绩就评为优秀,16分则为良好。

4、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对全体学生在初一学年的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的测试数据作统计处理。作为体能实验对照的原始依据。初一年级时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数据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差异。

4、2 实验过程评价教学后在学期结束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肺活量数据的测试。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大量中等强度的耐久跑锻炼,提高了人体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机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高。测试的数据经过对照和检验,提高比较明显。

4、3 实验组施行过程评价第一学期不进行800米的考试,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进行了800米的达标测试,把测试到的成绩数据作统计处理,同对照组在同期进行的800米达标测试的数据作对照。可以看出机能的改善使学生跑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实验组的成绩提高有明显的显著性。

5、分析与讨论

5、1 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是坚持“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的观念,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无论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应该重新考虑,怎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以耐久跑的过程评价形式来摸索和探讨过程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5、2、耐久跑过程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宽松,深受初中女生的喜爱,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首先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因为不受跑的负荷强度限制,学生可以自己制订锻炼的目标,自由结伴、自己选择时间进行锻炼,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练,使“要我跑”成为“我要跑”,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其次是使耐久跑项目充分发挥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如若跑几次就进行800米的考试,体能好的学生不锻炼照样能跑出好成绩,而体能较弱的学生如果只有几次练习就参加考试,再努力也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而试行过程性评价,以跑的次数来评定成绩,促使人人都必须参与锻炼,而且只要态度认真锻炼积极,体能较弱的学生在该项目上也有可能达到优秀的成绩。

5、3、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和条件下,耐久跑锻炼对学生体能和机能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但耐久跑项目对初中女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怕苦畏难和抵触情绪。为使学生对耐久跑有完整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要用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并用鼓励性语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遵照“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合理布置每次练习的任务,跑的组织和形式要多样化,跑的路线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操场还是在校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练习既要认真踏实又要轻松愉快,每次锻炼后的评价登记要公开、公正。并且要对少数有怕苦畏难情绪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还必须向学生进行跑的基本常识教育,如耐久跑锻炼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呼吸的方法与节奏、“极点”现象的产生与如何克服等等。

篇2

新世纪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初中生物课的特殊性,我再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引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要真正做到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作为生物老师(特别是农村生物教师)就必须依托学生生活在农村,与动植物有着广泛的认识,充分利用生物探究实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发现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热情予以肯定、表扬他们勤于思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可贵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生物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由生物课的社会性、实践性所决定的,有些生物知识实际上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在以往的生活中已了解和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部分生物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结合教材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探究活动为契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浓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效率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生物课的实验学习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才能对探究和研究有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达到探究和创造性研究的目的。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我们教师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应该站在高处,从生物课的章、节、课时来策划,有步骤的系统化地精心设计和安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语言文字的处理、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深入浅出、形象具体)。这样才能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去进一步探究。这样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探究、讨论的形式,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探究技能、全面提高生物学习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探究活动和课堂讨论、交流、质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已掌握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不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交流,解开学生思维的“死结”,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篇3

【摘要】初中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的课题非常重要。对于选题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有价值,又要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便容易攻破课题,培养并且提高初中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而对选题的探索更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关键词 探究性 选题 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开展数学探究性课题时,要使课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和研究方法。结合自身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题活动中的探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并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

2、提出问题

中学生是由小学向高中、大学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课本,填补空缺。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夯实基础,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提问时必须把握尺度,求真务实。初中生阅历少,经验不足,贮备的知识不多,在选题时不宜把问题设立的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学生缺乏信心而丧失兴趣,半途放弃。所以,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探索研究

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但是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必须能够发挥自我在小组中的作用,否则,越合作越糟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造成不好的结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结合不同的探究方法不断改进,从多角度,多方面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到结论。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探究活动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强理解。经过探索研究的阶段,学生已经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定正确,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即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往往在突破口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尊重,互相探讨,取长不短,择优弃劣。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考角度、知识拓展都可以全方面的展开讨论交流。

5、总结成果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学习交流,最后总结成果,分享知识的果实,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前面说到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也可能导致成果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把握研究内容的重难点,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没有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总结成果时,对学生指导,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质疑,不断改进,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还应该让学生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好基础。

6、实际应用

数学也是一个源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学科,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例不断的思考、总结,人们掌握了数学规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验证,得到成果后,再将结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成果后,一定要指导学生应用于生活中,使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了反馈调节的作用。更能在生活中有效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不断改革,数学探究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探究式教学。如此既缓解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又弥补了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不足。从而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协作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性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探究学习问题的探索,使这项探究性学习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研究性学习是适合环境教育的一种独特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如何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素材,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生物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为此,作者进行了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的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

研究对象: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八(3)班、八(4)班的所有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60人,61人。为使实验科学准确,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并且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教学进度完全一样,本文作者担任2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三、实验过程

1.前测与后测

初中生环境意识水平: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第3周对被试的2个班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和统计,统计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成绩。采用的问卷由《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1999年)中的《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中选取的40道问题组成(满分为100分)。第一学期末再用将问题顺序调整过的问卷对被试学生作问卷调查和统计。每次调查都发放调查问卷121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收回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前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实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究者于2008年9月11日下午,利用2节课的时间对全体参与实证研究的学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与整理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和要点做了一个讲座,并借此机会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2]。在八(3)班的所有学生中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按座号分成几个任务合作小组。具体情况如下:1号―12号(A组),13号―24号(B组),25号―36号(C组),37号―48号(D组),49号―60号(E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课题组长1人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3]。

3.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选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

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本着科学性、自主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采用了围绕环境及环境问题这一主题进行选题的方式完成了具体课题的确定工作[4]。经过共同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课题:①矮陂镇外来生物物种调查;②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③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④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案例: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A组、B组、C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D组、E组、F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将废电池溶解液比例为10%,20%,30%,40%, 50%的水样加到干燥的、相同质量的土壤中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每种植物的种子各取120粒,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种子的发芽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准备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绿豆种子各120粒,用过的三五牌2号电池3节,培养皿18只,量筒、烧杯若干,水适量。

进行实验:制备电池液,把三五牌2号电池打碎,分别制成浓度为10%,20%,30%,40%, 50%的溶液,液中含有电池污染的各种有害成分。将18只培养皿分为3组并编号,A组(A1、A2、A3、A4、A5、A6),B组(B1、B2、B3、B4、B5、B6),C组(C1、C2、C3、C4、C5、C6),在3组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粒大豆种子、20粒花生种子、20粒绿豆种子。其中A1、B1、C1培养皿种子用清水泡,A2、B2、C2培养皿种子用10%的溶液泡,A3、B3、C3培养皿种子用20%的溶液泡,A4、B4、C4培养皿种子用30%的溶液泡,A5、B5、C5培养皿种子用40%的溶液泡,A6、B6、C6培养皿种子用50%的溶液泡。连续观察各种子发芽生长情况的变化,了解电池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2: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放入烧杯中分别浇灌清水、普通电池液、碱性电池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的危害。

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标签三张、烧杯三只、普通5号废旧干电池(1节)、废旧5号碱性电池(1节)、水、剪刀。把两节电池的外包装拆开,然后将其捣碎,分别浸泡在1000 mL的清水中,浸泡2~3天备用。在贴上D、E、F标签的烧杯中分别放入广东万年青幼苗,分别在D号(对照组)中浇灌清水,E号(实验组)中浇灌普通电池液,F号(实验组)中浇灌碱性电池液,做好植株变化的记录,用10天进行观察记录。

该研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废电池对环境污染的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加废电池液污染实验研究活动,体验实验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活动,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结果与讨论

从2008年9月底开始,到2009年1月初作者在实验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对照班则一直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时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它统计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为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结果与讨论:

表1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样比较合理。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近一个学期与进行常规生物教学近一个学期相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表3的数据显示,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看,尽管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总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是较以前提高了,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生物常规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从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分析,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些说明,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组织引导八年级学生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本区域的环境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使每个学生都有环境危机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本土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学校和教师而论,开展各项活动,具体生动、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因为是身边的事,耳濡目染,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意接受,参与意识强。

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提高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动手、用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刘静.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实践[J].环境教育,2005(3):56-57.

[2] 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1(5):28-29.

[3] 张作仁.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2005(3):27-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