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就业决策分析

篇1

[摘 要] 文章从代际差异的视角,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了两代农民工在资本禀赋约束下的就业地点选择决策。通过对贵州省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资本禀赋差异导致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多样化,其中第一代农民工最佳就业地点为本地乡镇,新生代农民工则为县外省内;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行为均体现出有限理性特征,但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更具有决策理性。

关键词 ] 农民工;代际差异;流动就业;模糊多目标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XJY007)、贵州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4054)、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4年规划项目(KST2014X04)。

[作者简介]刘文霞(1988-),女,贵州遵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宋山梅(1963-),女,广东梅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往返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期以来,农民工离土从事非农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时期要实现共享改革红利,那么关注农民工流动就业显得格外迫切。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是个体微观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区域配置的体现。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不仅对增加农民工收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刘易斯等从宏观层面提出经济发展的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1 ];托达罗从微观方面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出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结果 [2 ],斯塔克等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既是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也是家庭福利最大化的安排 [3 ]。同时,国外学者也从微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协议过程是家庭安排劳动力外出的关键因素 [4 ],流动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和家庭位置 [5 ]及外在环境的流动性限制 [6 ]都是影响其流动的关键因素。

国内学者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社区环境、制度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和就业选择。如人力资本方面,王德文通过数据运用Mincer工资方程和计量模型发现农村劳动力是根据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条件选择迁移就业的 [7 ];黄斌和徐彩群也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人力资本能给混合就业和非纯农就业劳动带来显著的经济回报 [8 ]。社会资本方面,胡金华则通过数据测算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个体的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刘璐宁以2006年的CGSS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于农民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0 ]。而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方面,白积洋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11 ],张务伟和张可成运用结构方程对4725位农村劳动力调查研究,都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和非农收入的重要因素 [12 ]。在个人和家庭方面,朱欣乐、程名望、刘庆宝、陈胜东、柳建平等运用模型验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和家庭两方面 [13 -17 ]。此外,杨云彦和石智雷认为家庭禀赋是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 [18 ],李光明则认为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决策的关键因素 [19 ],王春超等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决定于其自身的经济禀赋和企业态度,同时还决定于外部政策环境 [20 ]。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从农民工①个体和家庭层面对其流动就业和就业选择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但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地点决策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其次,研究方法多注重计量模型分析,对于描述和模拟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决策过程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王春蕊采用的模糊多目标模型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 [21 ]。最后,从代际差异的层面探讨两代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的研究还基本没有。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经不是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由于两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代农民工具有不同的行为决策方式。鉴于此,本文从代际差异角度出发,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描述模拟两代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过程,同时,通过对比现实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规律,从而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迁移和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框架

根据托达罗和斯塔克的思想,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是个人和家庭共同产生的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流动行为决策中通过对自身及家庭资本资源进行比较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选择。同时,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基于微观层面农村劳动力行为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以及个体特征,本研究将以上因素整合为资本禀赋。

H1:自然资本是个体所在家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总和,个体在外出就业决策中,主要考虑家庭土地处置方式,以及自然资源会作为其回流的基本生存保障。

H2:人力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决策中的关键因素,个体主要考虑自身健康状况、技能情况等决定就业选择。

H3:社会资本对个体外出就业影响主要是体现在流动主体根据社会资本获得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考虑地缘和亲缘的社会生活作用。

H4:金融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的基本资金支持和入城后暂时无工作的基本生活维持基础。

H5:个体特征是决策主体基本特征,在就业决策中考虑个体性别、婚姻状况、体能和收入等基本状况。

个体流动就业决策中,根据资本禀赋情况于有限的就业方案中,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三、研究方法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个人认知水平、信息获取、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其就业决策过程存在诸多模糊性,本文借鉴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借助模糊数学工具,将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公度的多个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有序问题中寻求最满意方案的过程。

则xj为决策者最满意的方案。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于2012年贵州省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18-65岁贵州籍农民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农民工个体及家庭基本状况以及个人就业状况、工作福利待遇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余份,回收1285份,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率为84.44%。样本主要地区大致分布为中部地区143份,北部地区428份,南部地区271份,西部地区242份。调查对象中,1980年以前出生的第一代农民工共470人,占样本总量的43.32%;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615人,占总量的56.68%。

农民工就业地点中,选择本地乡镇务工的13.36%,乡外县内的占11.06%,县外省内的占28.66%,省外地区46.92%。其中,第一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23.62%,乡外县内的占12.76%,县外省内的占26.6%,省外地区的占37.02%;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5.53%,乡外县内的占9.76%、县外省内的占30.24%、省外地区的占54.47%。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表现出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随着务工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远,选择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而老一代农民工却呈现V字态势,在本地县城最低点往两边上升。老一代农民工和总体农民工的就业地点分布趋势一致,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一致。两代农民工中县外省内和省外的比例都较高,表明当前两代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务工。本地乡镇中老一代农民工占比较大,而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很小,主要是由于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代际特征导致的。

五、农民工资本禀赋指标体系

资本禀赋主要是个人和家庭拥有的先天和后天的所有资本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个体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是决策主体能力特征的体现,其他资本是家庭拥有而个人可以使用的资源。自然资本包括家庭耕地面积、土地所处环境、土地处置状态、住房面积、住房形式;人力资本包括教育程度、特殊手艺、健康状况、培训次数、培训内容;社会资本包括亲友数量、亲友工作状况、亲友信任程度、亲友信息分享、家距乡镇距离;金融资本包括路费来源、家庭借款情况、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渠道;个体特征包括体能、性别、婚姻状况、收入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资本禀赋划分为三级层次目标,通过咨询相关领域9位专家的意见,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权重确定过程为首先对各专家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不通过则进行适当调整至检验通过;其次计算各专家分层级权重;最后对各专家各指标权重求平均权重为最终权重。各指标具体定义和权重如表1所示。

根据各指标选项赋值结合指标权重,将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计算出来,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其中人力资本、个体特征、自然资本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低于老一代农民工。

六、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

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农民工在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同时共选的多个就业地点中按照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对各个目标方案排序选择,从而得到最满意方案的过程②。按照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农民工就业决策是对各方案之间进行属性比较后根据自身效用需求选择最满意就业地点的过程。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地点决策目标方案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即:本地乡镇、乡外县内、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

方案x1:农民工在本地乡镇就业,距离家庭较近,可以完全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充分,就业成本较低,收入较少。

方案x2:农民工在乡外县内就业,个人主要在当地县城或县内其他地区务工,距离家庭距离适中,可以在农忙时节适当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多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就业信息。

方案x3:农民工在县外省内就业,个人主要在省会城市和省内其他大城市务工,距离家庭较远基本不能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更广,就业成本和收入都较高。

方案x4:农民工在省外就业,完全无法兼顾自然资本,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就业成本高,收入也最高。

农民工在就业地点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寻求自身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范围内、家庭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范围内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方案。

自然资本f1:家庭自然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主要考虑照顾家庭农业生产,工作住宿等问题。

人力资本f2:个人人力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估计就业岗位所需的人力资本状况,考虑选择就业地点。

社会资本f3: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决策在就业过程中的关系网络和部分就业信息获取。

金融资本f4:家庭金融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地点的就业成本支付主要受家庭金融资本限制。

个体特征f5:个体特征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以个体为载体,受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

同样依据所选各指标赋值和权重可分别求出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下就业地点中各项资本值,为方便决策分析,直接将其作为决策矩阵F列出。第一代农民工的决策矩阵F1,新生代农民工决策矩阵F2,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资本禀赋限制下对就业地点的选择结果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新生代农民工最佳就业地点是县外省内。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显示,王春蕊 [21 ]等提出的农村劳动力最满意的就业地点为县外市内,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上,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其最满意的就业地点还是本地乡镇。从决策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就业地点中最不满意的是乡外县内,新生代农民工则是本地乡镇。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第一代农民工主要选择在省外地区,其他依次是县外省内、本地乡镇和乡外县内,其中本地乡镇占23.6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依次为省外、县外省内、乡外省内、本地乡镇,其中县外省内占30.24%。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高,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具有决策理性。同时,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资本禀赋的内在作用所致。另外,两代农民工决策分析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相对比,呈现出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中最佳就业地点不相符而最不满意地点相符的特征,进而体现出农民工在信息获取、资本禀赋限制和外在环境不确定下的就业地点决策中表现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

七、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模型,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对资本禀赋约束下的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发现:(1)两代农民工最满意就业地点体现出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为县外省内。(2)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均表现为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但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更高。(3)无论是实际调查中,还是决策分析中,两代农民工由于资本禀赋的代际差异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多样化。

(二)启示

1. 农民工内部呈现的代际差异现象使得两代农民工在就业需求和就业选择上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重视农民工内部群体分化现象,单一的就业促进机制势必对不同群体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制定针对两代农民工各自不同偏向重点的就业政策才可能真正高效地引导农民工实现合理就业。

2. 提升农民工的资本禀赋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农民工资本禀赋中,首先要稳固自然资本作用,尤其是对具有乡土情结的一代农民工。积极引导农民工在就近乡镇就业,提升农民工理性就业水平。其次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多渠道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全方面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再次要拓宽农民工社会资本范围,增加农民工信息获取途径,减少就业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积累农民工金融资本提供有力条件。

3.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和转移。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加大省市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民工实现最佳就业选择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资源逐步合理分配,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为第一代农民工近乡就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就业环境;为新生代农民工省市城市就业减少障碍,逐渐消除制度歧视,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参考文献

[1]Lewis,W. Auth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2]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3]Stark, O and D. Levhari.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1):191-196.

[4]Kompal Sinha. “Endogenous, Intra-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bor Supply of Couples in Rural India”,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12,26(2):137-157.

[5]Bharat P Bhatta .“Barriers to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low-skilled off-farm labor markets: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ults from northern Ethiopia”, SpringerPlus,2013,2(1):1-7.

[6]Stefania Lovo.“Market imperfections, liquidity, and farm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 the case of rufal South Afric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43(4):417-428.

[7]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8.

[8]黄斌,徐彩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J].中国农村经济,2013,(1):67-75.

[9]胡金华,陈丽华,应瑞瑶.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0,(8):73-79.

[10]刘璐宁.社会网络视角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代际比较[J].农村经济,2013,(4):74-78.

[11]白积洋.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2-69.

[12]张务伟,张可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如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11).58-63.

[13]朱欣乐,丁志国.农民工外出打工偏好分析——基于影响因素和地点偏好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15-24.

[14]程明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4):49-55.

[15]刘庆宝,陈杭,吴海涛,霍增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3,(8):52-60.

[16]陈胜东,杨国强,梁志民.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0.

[17]柳建平.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因素的特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8-14.

[18]杨云彦,石智雷.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3-17.

[19]李光明,潘明明.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决策的个人禀赋、家庭特征、制度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6):58-64.

[20]王春超,吴佩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双重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调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77-87.

篇2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信息在网络通信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日趋受到通信网络设计者与网络用户的重视。

鉴于信息安全开始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需要准确认识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与表现方式,清晰了解保障信息安全所依赖的信息网络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便真正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通信工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而现在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可以大体分为;内网通信安全和网络问信息传播安全两个方面。

二、解决对策

由于内网的信息传输采用广播技术,数据包在广播域中很容易受到监听和截获,因此需要使用安全交换机。利用网络分段及VLAN的方法从物理上或逻辑上隔离网络资源,以加强内网的安全性。

从终端用户的程序到服务器应用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的很多技术,都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因此,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根本。除了不断增加安全补丁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对系统的监控系统。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用户口令和访问控制等制度。

使用网关的好处在于网络数据包的变换不会直接在内外网络之间进行,内部计算机必须通过网关。进而才能访问到Internett这样操作者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在服务器上对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访问外部网络进行限制。

在现实中,入侵者攻击Internet目标的时候,90%会把破译普通用户的口令作为第一步。以Unix系统或Linux系统为例,先用“fjnger远端主机名”找出主机上的用户账号。然后用字典穷举法。

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奏效,入侵者就会仔细地寻找目标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伺机夺取目标中存放口令的文件shad-OW或者passwd。然后用专用的破解DES加密算法的程序来解析口令。

在内网中系统管理员必须要注意所有密码的管理。如口令的位数尽可能的要长;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做口令;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口令;输入口令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口令中最好要有大小写字母、字符、数字;定期改变自己的口令:定期用破解口令程序来检测shadow文件是安全。没有规律的口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三、网络间信息传播安全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信息本身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信息网络的通信是由通信协议堆栈完成的,通信协议大致可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采用通信协议分层的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安全控制可满足信息网络安全通信的需要,保障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接下来,我们就保证信息传播安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所谓“数字签名”就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生成一系列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对于这种电子式的签名还可进行技术验证,其验证的准确度是一般手工签名和图章的验证而无法比拟的。它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这样数字签名就可用来防止有人修改信息等情况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强化身份识别功能和不可抵赖性,同时数字签名技术还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can not be ignored, result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Firstly from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 exists the ego utility, low self-esteem, anxiety, rely on conformity an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inally from their career orientation, career plan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relie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 2015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届增加22万,创历史新高。根据预测,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加之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导致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就业现实,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1.1 自负功利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会高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低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自觉的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缺乏自知之明,产生自负心理。同时,现在很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渥,父母为其安排好一切,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毕业时站位不稳,将来调整起来很困难,因此,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注重工作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现实利益,忽略个人发展、职业兴趣、专业特长有助于自身成长和提高的因素。

1.2 自卑焦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专业知识欠缺、人际关系较差、表达能力不足或对自身综合能力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和现实的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继续升学还是毕业求职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毕业生在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的现象。这些心理使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底气不足、畏首畏尾,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从而错失良好的工作机遇。①

1.3 依赖从众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消极被动,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学校、父母、老师身上,而不主动去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通过连续多年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求职意向,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现在还不着急找工作,毕业回家后父母会为自己安排的;有的同学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以考研或考公务员等为借口进行逃避。②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觉得随大流不会吃亏,也比较安全。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是被其他人左右,盲目选择名企、大城市等,随波逐流,缺乏主见。

2 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将职业定位分为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和安全性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根据各个类型的具体描述来确定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要结合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所学专业和发展特长,选择适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很多大学生毕业生之后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导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毕业生大量滞留,而西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人才紧缺,这种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心态、求真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无私奉献、踏实肯干的意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确保大学毕业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从而转变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2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你是谁、你想要干什么、你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干什么、你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一定要把心态放低。可以先选择较低职位或者福利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些职位,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等到有足够的历练和经验后,再考虑更好的职位。先从学生身份平稳转移到职员身份后,再谋求发展,这样,就业自然也不成问题。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生入校时,向每位学生发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手册》,分为认“家”篇、适应篇、定向篇和冲刺篇,学生每年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大一时进行自我探索预评估、学业生涯机会评析、学业生涯初步规划;大二时进行自我评析、职业理想机会评估、修正学业目标;大三时进行学业生涯评析、求职能力评估、确定深度发展计划;大四时进行自我评价、深造(求职)市场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同学一步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的特长调整职业发展目标,最后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开设职业生活涯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和职场生活有初步的认识,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到有目标的学习。

2.3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要在就业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夯实专业素养,强化科研能力,并着力提高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社会经验不足往往是应届毕业生求职中的弱点,多数同学也因此丧失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毕业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毕业求职、深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三下乡、优秀学子回访母校、千村万户调研、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群众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毕业班学生可提前与行业知名企业沟通,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查漏补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毕业求职增加成功砝码,提升就业竞争力。毕业求职时,同学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毅力,以积极乐观的姿态迎接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勇敢面对困难、主动出击,不轻言放弃,积极向老师寻求咨询和帮助。③

2.4 建立支持系统,全面缓解就业心理

要全面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为毕业生求职搭建一个公正、规范、合理的就业平台。企业应该与高校积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同学们提前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会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有效措施。高校要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家―校―企联动模式,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及时将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学校就业指导及学生就业求职意向等进行展示,形成一个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家长、学生联动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就业。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高管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班级,与学生深入交流,向同学们介绍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使同学们能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要求,并按照要求规划大学生活、完善自身能力。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困难,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家庭在学生学业求职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应该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求职意向,尊重孩子的具体想法,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同时,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自我分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④

3 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或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与好机会失之交臂,或者由于对工作区域的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由于个人感情问题而盲目选择,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心理问题频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问题,其更是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的自负功利、自卑焦虑、依赖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通过采取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解决措施,全面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篇4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将一定的资金或者资源投入某项事业,以获得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直接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形成实物资产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企业资产,直接进行或参与资产的经营管理。间接投资则是用于购买各种证券形成金融资产的投资。本文指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进行投资建设,且形成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项目投资一般都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一旦失误,将给投资主体造成莫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对项目投资的决策过程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将对项目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投资的风险进行探讨。

一、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也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投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投资者只有全面掌握投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效确定调控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不完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则会使得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这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最优投资方案的选择,从而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甚至失败。

(二)投资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较低

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是造成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决策层往往缺乏财务、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往往导致决策失误。此外,由于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项目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较高,使得投资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控制

(一)投资环境的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企业只有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否则主观片面的决策往往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2、行业环境分析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萌芽、成长到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市场前景良好,利润增长较快,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结构相对成熟、健全,因此成熟期的行业是投资者应予以关注的。

3、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还应关注行业的竞争程度

一般而言,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就越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决定权就越小,企业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就越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垄断性越高的行业,企业的利润与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话语权和政府的管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二)项目投资要符合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盈利水平,是企业项目投资的准绳。项目投资须在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应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利润目标。如果项目投资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可以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追加投资。若所投资的项目有悖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即使该项投资能够暂时获利,也可能由于缺少长期资源的支撑而最终导致失败。

(三)确定合理的项目投资规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