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就业思考

篇1

1 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近年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1]看,大学生就业呈现 “三个难”的特点:第一个是毕业总人数增长较快,人才供给与经济增长需求失衡,导致社会消化难。第二个是近年来经济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第三个是由于社会工作多样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单一性,学生就业所从事的工作很大部分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大,造成教育资源与知识的浪费,导致专业对口难。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 [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

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 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 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 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篇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各高校正在扩大招生规模,进而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并且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各高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各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形成了一种“大学生过剩”的说法。实际上,无论是从实际情况还是数据调查而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没有出现过剩的情况。在所有从业人员中,比较缺少高层次人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可以达到七百万到八百万左右,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概是三百万左右。针对目前情况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其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落后的就业观念。受到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靠、等、要”的思想,面对现今的就业形势,还保持着以前的就业观念“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之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更加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就业指导。针对各高校而言,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均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太过重视应聘技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忽略了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二,太过重视毕业面试,忽略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其三,太过重视就业政策,忽略了“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其四,太过重视校内就业指导,忽略了校外企业的参与。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职能的发挥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套与之相符的职业标准培训体系,并且增加一定的财政投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避免违约、毁约等问题的频繁发生。

(二)加强企业的参与性

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当学生念到大三的时候,就可以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且对其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入学分,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加强各高校的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一定要改变以往只是针对毕业生和单纯信息的就业指导,在低年级也要开展相应的就业教育,让大学生开始着手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开展就业教育的时候,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力资源机构负责人开展相应的职业讲座、培训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基本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因此,大学生一定要积极把握以及利用一切可以增强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阶段,为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指导,重视成果考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进而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实施方案,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其二,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硬件设施。现阶段,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设备仪器老化、经费紧张以及实验室空间有限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实验课的有效开设。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扩大经费来源与途径,逐渐健全硬件设施,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强化校企结合,建立一定的实习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相关企业的参与性,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实践活动,让企业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成长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而服务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其四,扩展实践教育空间,增加教育载体。高校可以开展导师制管理,并且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实践教育的空间,增加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技能水平,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占据主动性。其五,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博硕学历人才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基本上他们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高校一定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深造、深入企业生产等方面的实践机会,这样才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用的知识,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束语

篇3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严重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举措,积极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方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简言之,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寻找自己正确位置的力量,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的雇工标准日益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形形的问题,特别是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在所属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企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考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宽广度远远不够。

(二)实践能力较差,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当前,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一旦步入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措手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感频频出现。

(三)求职能力不强,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求职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求职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设计,62%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规划不够明确。而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否完满。

(四)基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许多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自负或自卑。部分学生自恃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连单位的部门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才刚刚走出校门,资历尚浅,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大学生抱着自负或自卑的心态与人交往,结果肯定都是失败,因为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影响就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国由于专业设置有极强的目标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灵活性,最终导致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自觉性,难以达到真正的人职匹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为同质性或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影响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以知识介绍为主,能力培养较少,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等关注不够。同时,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较少,甚至是空白。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现提出以下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要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灵活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如有的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政策,学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在选择专业;或探索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高校的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相结合,建立供需预测机制,从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高校应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制定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等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大学一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就业目标和实现计划。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三)以实践实训为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举办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力。校企合作办学,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将职业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0.9.

篇4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但还是会出现很多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如何指导大学生面对就业,从容解决就业问题,是高校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二是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择业心理素质?三是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择业技能?针对上述问题,辅导员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途径方面:一是围绕市场、社会用人要求;二是重视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三是开设系统职业规划课程。

一、围绕市场、社会用人要求

当今社会,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益处,只有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才能指导好大学生就业,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心理指导。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一些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除去应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情商。学历只是一个参考,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现代企业都要求员工具备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勤恳认真、团结合作、诚实正直、良好的表达沟通等能力。很多大学已经重视到这一关键点,总结出了优秀的指导思想,注重“三商”、“五能”、“四学会”:即重视智商、情商、灵商的培养;重视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在辅导员的平时工作中,就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动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相关的就业知识和信息,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重视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会在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最常表现为各种焦虑,有的大学生在积极找工作受到挫折后,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甚至害怕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总结一点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及时转化自己的角色,要正确评估自己,不要一味的高标准,又想单位工资与待遇丰厚,有发展前途,又想工作轻松;同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及时调整好心理落差,在面对求职道路上的艰辛和曲折时,才能有强大的心理力量,才不会被击倒。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定得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使其拥有正确的就业心理,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困难和机遇的关系以及挫折与成功的关系等等;培养学生一些健康心理能力,比如学生的适应力、承受力和控制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适应环境,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耐受能力,当他在受到挫折时,能够承受的起;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克服负面情绪,正确把握自己,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5

1、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愿意到基层去。

2、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市场化,而大学的部分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近几年来,虽然各高校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高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就业能力低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低,岗位实际动手能力低、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4、创业教育整体处于探索和萌芽状态

大学毕业生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有效的教育指导下,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将会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就业岗位的占有者。而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学校园中的出现不到十年时间,整体处于探索和萌芽状态,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就业机制尚未形成。

5、就业理念落后,职业规划缺失

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模糊,缺乏对毕业后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这种对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援助是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职责。它区别于政府为普通国民提供的一般性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既不是对毕业生就业无原则的承诺,也不是让毕业生到政府、学校指定的单位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主要有:

1、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收集、定期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就业状况和需求变化信息,适当放宽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控制,主要通过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客观评价和考核,规范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建立完善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分类指导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若不能顺利就业将是最大的人才浪费。各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各级人才市场要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架起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之间的桥梁;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3.1 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影响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机制 高等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供求变化为基本依据,准确定位设置专业,加强改革建设专业,把专业论证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常抓不懈,逐步完善。

3.2就业教育应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变为经常性工作,由过去单一的学生工作变为学校的全局工作,从过去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就业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全学程,根据大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通过教育指导、知识辅导、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3.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着力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充分加以体现;着力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实施成功创业案例教学,强化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组建创业咨询组织,创建大学生创业社团;全面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打造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营造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篇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7日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就业压力都在不断的膨大,各种困扰不断地袭击人们的大脑中枢;大学生是每年就业大军中的就业主群体,他们的就业压力、就业困扰当然也避免不了。地域差异、政策倾斜、劳动力市场的分布不均等等因素,造成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明显的存在差异。西部的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不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这使得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西部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难以做出更加理智的规避,在如同命运战场的这场就业竞技中,他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冲击。如何在前途面前,在利益之中,在攀比之下,做出理智的、万无一失的取舍,使他们伤透了脑筋,这种形势随着80后、90后、00后的大学生就业浪潮的到来就愈演愈烈。时代在改变,社会需求的不同,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如今西部大学生的就业困扰,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他们面临的一系列的严峻考验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一、西部教育地域性的影响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就业不公平的发生。首先,高等院校西部和东部的分布不均已为大家所熟知。这样的不均现象、教育的不公平现状的出现直接导致就业的不公平;教育讲求的是原则,就业同样有原则,没有公平的教育原则,哪来的公平就业原则?就业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缩影,就业如果没有公平,只有不平等,那这俨然与当今倡导的“中国梦”又相背离了。实现东部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公平是实现就业平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和谐发展的根本。因此,困扰西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其次,东部有着大量的名牌高校,而西部则寥寥无几。学校资源配置的差距无可厚非地造成学生素质、水平上的差距。教育资源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的配比,硬件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在许多东部发达地区,很多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上都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方面更加突出。而在西部、特别是一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仅有的那可怜的几所高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奔忙于各种努力中,根本谈不上什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这种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是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短时间内不会有神机妙药来医治,无法有效地解决教育平等,就很难根治西部大学生就业平等的奢望。这种不平等的困扰还将会再继续,直至教育趋于平等的那天。

二、西部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就业往往与经济分不开,据信息显示,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表现在许多方面上,其中有一个就是由于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能力明显下降造成的。西部与东部相比,无论是企业的分布,还是经济上的差异,都是很显而易见的。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区星罗棋布,大量企业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多;而西部则不同,西部自身没有多少实力发展企业、提供就业机会不多,还由于交通、交流、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引资困难,断送了引进外资发展企业、拉动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平台,最终致使就业压力的不断膨大,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想在本地就近就业的压力瞬间“伤不起”。

西部地区就算是有那么一些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其前途也令人担忧。相对于东部而言,信息封闭、起步落后、竞争能力薄弱是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特点之一,这样的企业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效益也会相对较低,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里,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怎么能甘心这样的“平庸”就业?去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现实又让西部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挑战,所以去留都成了西部大学生无法回避的困扰。

三、西部大学生的就业观

造成西部大学生就业困扰,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一些因素外,还存在于西部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有些好高骛远,对自己的定位不准,要求的岗位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比比皆是;经常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使得自己最终一无所长,这也是给再次就业带来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追逐世俗、盲目的职业崇拜,也让就业市场得不到合理优化,使得有些合理的就业机会变得不那么“合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甚至是只能流产或胎死腹中。

在强大功利的驱使下,一叶障目的就业“怪圈”就这样越滚越大,同时它又成了就业压力的潜在加速器,成了就业困扰的死扣,要想解开这个死扣,必须从教育抓起,从源头抓起。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路径选择

(一)精心指导,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动员与指导工作中,独立学院的相关工作者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根据客观实际正确地评价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第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市场有清楚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够做些什么,知道自身的长处还要知道自身的短处,坚持实事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的发展情况,鼓励毕业生勇敢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这里我们以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求职者作为主要案例,这些学生共同的求职心理就是对工作要求很高,在求职初期,就业咨询指导老师应该帮他们分析就业实际情况,以调整求职方向和要求。

(二)精确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工作能力不高,有待增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第一,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一次学习机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生产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及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比如,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团队活动、技术比赛、辩论赛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通过成立作家协会、办校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8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个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难”现象,因此,如何推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便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自身要做好职业定位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二、高校要努力推进教育改革,为高校学生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缺少根据社会有效需求结构对学校予以合理的分工。有的学校重科研轻教学,本科生教学质量存在严重的滑坡。设想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欠缺使大学生职业意识也表现出一定的偏差。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应该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将这些改变落实到实处。

1.要进一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切实把本科教学工作抓好,解决好本科教学滑坡的问题。

2.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造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要加强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4.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当前这一环节是本科生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大投入,进一步重视各种实验的建设,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落到实处。

三、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四、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1.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五、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1.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指导职能,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和“精神成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因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应该有助于每个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共识: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永远或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我们忽略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学生,即使找到工作,其就业压力仍然会转化为从业的压力。

2.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把就业教育纳入学生能力训练和品格培养、思想教育中。

3.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灵活就业,采取多种方式就业,净化舆论环境。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

4.辩证的看待社会中的就业压力,使其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就业观念,爱岗敬业促进终身学习的客观环境。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与时俱进。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平 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85~88

篇9

[Abstract] Obtain employment or get a advanced study, both for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college 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a major issu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from a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in the advanced-study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difficult choice to make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student-workers to help them choose the formation of self-sense to do some research, and in hope to help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 Employment Advanced-Study Choice

1.引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1]为了解大学生选择就业或考研时困惑的原因,帮助他们做好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我们就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若干问题对XX大学XX学院四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6份,收回问卷213份,回收率为98.61%;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男生125人,占58.69%,女生88人,占41.31%。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整理,得出了科学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从现实角度对考研与就业做出客观分析、比较,对考研与就业该如何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大学生选择考研与直接就业情况分析

2.1选择考研情况分析

考研有诸多有利的方面:考研有益于个人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有益于高校的发展。考研有益于本科阶段的学风建设,是益于国家、社会的事,是国家提倡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考研,会出现很多弊端和误区,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考研不是回避就业压力的“绿色通道”,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二是考研成本太高,从总体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趋于务实,研究生就业形势亦不乐观。[2]

同时,对复杂多变的考研现状,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当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考研情况的学生有144人,占到67.61%,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的总体考研情况的大学生更是只有107人,仅仅占50.23%。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考研情况掌握不多,即使做出考研的决定,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统筹的规划。

2.2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情况分析

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利于及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就业,难免会出现以下弊端和误区:一是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广不深,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二是学生偏重于资格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其目的就是为了多考几个证,便于就业,而忽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有133人,占62.44%;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的只有111人,仅仅占52.11%。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亦不了解,面对变幻莫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势必会陷入深深地困惑之中。

3.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原因

当前,很多学生徘徊在考研与就业之间不知如何选择,“考研热”开始降温,就业也重重受阻,该何去何从?我们参考学院多年来对学生工作的探索、总结,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在选择考研、就业时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目标不明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首要原因。学生踏入大学以后,便进入了走出学校和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未来的道路复杂多变,并不像高中一样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于是在人生目标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我们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只有110人,仅仅占51.64%,而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也仅仅只有50人,可见这一问题困扰了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

3.2定位不清

大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又一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成绩没有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到了大学之后没有适应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导致成绩的下滑、信心的减弱。正如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自己学习成绩不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的学生有45人,占接受调查学生的21.13%。

2.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能力没有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大学是一个强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大学时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逐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接受调查的213名学生中,有40人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占18.78%。

3.3举棋不定

较高的知识水平、学历文凭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水平孰轻孰重,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三方面原因。我们的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竞争优势的有93人,占43.66%,认为实践能力比文凭更重要的有52人,占24.41%,可见有很多学生在此问题上举棋不定、徘徊不前,进而影响他们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做出选择。

3.4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四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中,选择“家人要求或强烈建议”的有52人,占到24.4%;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5专业差异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调查现实,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与考研率持续较高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考研与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前者有81.51%的学生选择就业,后者有90.00%的学生选择考研,仅有5.15%的学生存在考研与就业选择的困惑。而专业前景较不明朗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的学生,在选择时存在较大困惑,占到专业人数的56.13%,影响了他们做最终的决定。

4.解决的方案

我们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4.1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希望学校提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学生有57人,占到26.8%,可见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自大学伊始即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并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协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成长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评估自己的发展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成长规划的基础。每个大学生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信自己的实力,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2.协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任何人的发展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专业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来规划自己的成长生涯,个人的成长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专业及未来工作适应性相符合,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3.协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在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学习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专业能力;在工作方面,你计划竞聘担任何种学生干部职务,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4.评估与反馈。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影响成长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对成长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3]

4.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和考研时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新变化,在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创业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指导队伍建设,特别是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实施个性化教育,对传统的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调整,加强对学生的个体研究,加强个性化教育、指导和服务,是考研、就业指导改革的重要议题。

4.3信息途径的多样化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途径,使他们及时了解考研、就业的信息。如利用飞信、邮箱等电子网络平台;利用就业信息员、考研信息员等组织结构;利用考研交流会、就业动员会等活动,使广大同学能够快速高效的得到最新的考研和就业信息。

4.4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

在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逐渐增高,特别希望了解本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他们一般是本专业的教授、先进工作者等,对本专业的各项基本情况都能够了解、掌握,并能够讲授于人,有着较高的权威性。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也会理性许多。

4.5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正确认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要想在考研或就业中处于前列,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头脑清醒、不断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考研或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5.结束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引导,使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做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对我们学生工作者来说,不要都抱着让学生都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要研究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学生自己来说,更要“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慎重选择。[4]

参考文献:

[1]刘玲玲 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8(35):125-126.

[2]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604-610.

[3]张京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向调查分析与指导.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误区;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misunderstand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34-02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从高校自身出发,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对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相关引导,以使其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能从容面对,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1我国就业市场误区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1 用人单位的误区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应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而不少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研究生反而更强。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有些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希望大学生能够了解当地的风俗情况,并有广阔的交际网,因此倾向于招收本地的大学生。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方面的欠缺是大学生毕业初期最大的软肋,而招聘单位往往希望学生能立刻发挥出作用,为单位作出贡献。

1.2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诚信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去制作假学历文凭,但是这种行为最后肯定与自身的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不符。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的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而生源的增加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造成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逐年下滑。第三,大学生的就业目标过高,有的学生就一心想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但是这些地方的就业竞争非常的激烈,导致自己的就业难。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3 高等学校的误区我国目前高校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时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使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上述就业误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必须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使同学们真正学有所成;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学科设置;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具体所来,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注重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的过渡。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大学生;同时,不少毕业生由于受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不愿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工作。高校就业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我们要教育他们在校时努力学习,注重积累,磨练意志;走上社会要善于把握机遇,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意志坚强,充满信心;到了单位有批评要正确对待,有赞扬要化作激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不记得失的奉献精神;从而更快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实现角色转换。

2.2 注重就业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目标的客观要求和核心内容。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2.3 注重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2.3.1 社会实践是学生全面正确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最好途径青年学生对事物往往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在大学这个崇尚个性的地方就显得尤为明显。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并引发其积极的思考,是让他们全面正确认识社会的最好途径。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关于社会实践: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就建议:实行“见习制”,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课程。他指出,可以把“社会实践”也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档案。他提议,可以考虑在在大三、大四期间,实行“见习制”,学生抽出六个月的时间到社会实习,企业提供见习条件,进行岗前培训,进行见习管理,同时建议政府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每名大学生财政补贴1000元-2000元给见习企业。见习结束时,学校与企业对见习进行总结与评价,对于优秀的见习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

2.3.2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立体式、全方位地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2.4 注重就业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而求职择业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我们应该利用行为补偿法、挫折训练法、活动锻炼法等,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敢于战胜逆境的坚强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5 就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学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下功夫。要按照全面实践“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站略,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6 注重就业教育与拓展就业渠道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其落脚点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所以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上面,还应该不断地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首先,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其次,发挥与各级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关系密切、联系广泛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一方面积极宣传学校,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广邀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来校考察,为用人单位“量体裁衣”、“定做”毕业生,为双方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最后,我们还要引导毕业生在即将毕业的时间里,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广泛涉猎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自己对有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做到心中有数。

3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开展以来,经过了由点到面,由浮浅到深入,由大众化指导到个性化指导的过程,特别是由注重实践操作到关注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修正和完善的地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尤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重要而紧迫。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把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有所依托、有所保证,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教育。要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多样的就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一、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压力大

高校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各地区招生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生会选择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招生数增加往往会影响该地区后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岗位竞争力,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刚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岗位竞争力大而处于待业状态。据统计,2010年全国毕业人数631万人,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我全国毕业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毕业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27万人,2015全国毕业人数为749万人,2016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56万人[1]。我省这几年的毕业人数为22.3万、23万、23.6万、24.2万、24.8万、26.2万和26.6万。福建省为外贸型经济,近年出口贸易受阻都会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

(二)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岗位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这缺口,导致供需求之间的不平衡[2]。某些大学毕业生往往综合能力不强,不具备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不能快速地融入社会。其次是福建省毕业生的流向不尽合理,大部分都选择集中在沿海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构架不清晰,导致就业分配不合理。将毕业的某些大学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觉得这样子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作为,往往很多时候机会就这么错过。所以好的就业观念心态是大学生要具备的。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清晰地看出,全国和福建省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证明随着福建省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剧增,带来的隐患是社会上所提供的岗位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

(三)就业形势发展

表1数据表明当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均下降,普遍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所下降[4]。

表1 2013年―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四)工资待遇

福建省目前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不完整,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某鋈スぷ鞯拇笱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就业能力强的往往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错,也相对完善。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更形象地了解福建省劳动力的就业工资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2010年―2015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五)就业地区选择

在福建省,某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偏沿海的城市就业。目前的大学生市场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这导致大学生普遍劳动力廉价,只有各方面综合能力很弱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较好地立足这一市场。但尽管事实如此,并不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沿海的一些城市。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从厦门、福州等多个地区入手,通过大三、大四学生给予的反馈并整理分析数据后发现下述的四个地方被选择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图3所示,选择厦门占总人数的31.2%、福州占26.8%、泉州占19.7%、漳州占13.8%、其他地区占8.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好,发展空间较大。

图3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图

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靠近沿海地区工作?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必定会造成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相对靠近内陆的地区缺乏劳动力,随之呈现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分配不合理。所以在就业思想上,大学生应该看准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市场发展趋势,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地区发展。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颁发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在价值多元化、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某些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岗位需求的心态取向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在上述调查中,较多大学生就业的意向目标基本都是沿海地区,他们胸怀大志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都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但是没有很好地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和对职业的认知,缺乏合理的职业定位,导致盲目就业,在求职过程中违约就业后再频繁跳槽的屡见不鲜。这既不利于社会就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毕业大学生的发展。

2.虚荣心理。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院校中发现即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仍然严重。由于安稳、资源、待遇成了公务员的标签,大量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把就业这一问题简单地看成一项“面子工程”,造成就业方向错位。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体面的就业”,所谓“体面”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平等的心理感受。这绝非是那种纯粹为了面子而极端地追求名与利而被社会扭曲了的不健康的“面子就业”。

3.焦虑心理。大学生希望毕业后都能早日从事一份高薪职业这并不难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学生背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不得不向沿海城市靠拢以便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不仅是养家糊口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被世人所认可的职位。某些大学生毕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缺乏保障,只是社会上的高级打工者,在这种惧怕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致使他们无法大胆地就业更难谈自主创业。

(二)经济驱动

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其中也包括沿海的福建地区,这无疑加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就业周期与紧急增长周期是不重叠的,经济滑坡在前,就业滑坡在后,这正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地区经济持续不景气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经济发张的脚步减缓,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仍是沿海地区。在本次对福建省几所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区工作。在他们看来,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沿海城市还是能给他们带来比中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2.目前,国家正大力支持海西建设,在海西建设势头的带领下,福建省其他地区都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如近年来闽西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剧增。因此,福建省大学生把海西各地市纳入就业考虑范围。

三、引导就业观念改革的建议

(一)学校国家需要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就业

福建省作为海西建设的前沿,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憧憬,但缺乏创业的实际行动和能力。学校应以“职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这两个名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就业指导通常指向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创业和毕业生政策指导,职业素质教育思想不够突出。而职业指导更侧重思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知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就业,但在内涵上它覆盖的面更广。从时间上看,就业属于短期的行为,更重结果。而职业是一个长期行为,更强调过程和内涵[5]。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高校中,例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它们在校园内均设有创业园,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大W生加入自主创业这一行列。学校把大学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选择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园,聘请高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家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国家正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建立系统的政策框架、设置合理的创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很好地就业及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正确引导孩子跟紧时代的步伐理智地看待就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大学生要转换思维、改变观念,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对自身的就业做一个短、中、长期的就业规划,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进行自主创业,或是自主择业有合理的安排与计划,这会使自身的就业之路变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吴鹏,王光荣,孟庆全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2-83.

[2]孙创锦.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16,29(1):56-58.

[3]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43-47.

[4]黄振霞,周岚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3-116.

篇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持续扩招,导致社会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这样使得大学毕业生毕业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尖锐。因此,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十分重要。文章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及现状做出深入思考,现叙述如下:

一、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

就业创业实践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应用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运用,进入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就业或自主创业,为自身带来经济、精神及社会地位的提高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主要分为择业实践与创业实践两大类。

(一)择业实践

择业就业的过程,是大学毕业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为提高的择业就业能力,大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确保在择业过程中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开展大学生择业就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状况,清楚当前社会的就业严峻形势。从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高就业率。

(二)创业实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来实现自我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指的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及现有的条件,筹备资金,寻求合作,在一定的环境下,自主创业以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成长的就业方式。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现状

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各个国家,中国国内众多企业不堪重负,尤其是一些规模不大、设施不完善,对海外市场依赖性较强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宣布破产、倒闭。这就使得青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据有关调查表明,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依旧偏低。其中包含多种因素,有些大学生缺少必要的创业条件,包括资金缺乏及时间约束等两个方面。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强,不敢尝试自主创业,害怕风险。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从主观因素来说,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学习待人处事方面的优良品德。从而给企事业单位留下好印象,提高就业率。大学生需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客观方面来说,可以提高择业就业的基本能力,在就职前,参加岗位培训,培养就业意识,学习求职技巧,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等。大学毕业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之后,还需要在求职前对当今的用人单位做提前了解,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资料,有条不紊地按照步骤进行求职、面试、笔试。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开设有关自主创业的讲座、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的流程和方式。其次,在大学校园中开创自主创业的平台,投入资金,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降低大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的门槛。学校可以创建基地,不断加强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接着,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创业的过程,提高其自主经营的能力。

(三)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积累

各个高校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们应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和第一线去就业创业,这样一来,不仅能缓解西部贫困地区人口不足的问题,还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理性成长的有效方式。各级政府和高校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领大学生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竭诚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按照“抓培训、促创业、抓创业、促就业”的思路,统筹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当深入学习和观察科学发展观,树立坚定的信念,自觉地把事业融入到自己的生命当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抓住就业及创业实践的时机

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世界,国外大量的企业公司不断涌入,作为大毕业生应当抓住时机,认清当下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大自身的就业创业理念,用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加上出色的实践能力,来适应目前的就业状况,成功就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及创业实践形式进行阐述、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可发现其中存在着不足。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