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慧园区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智慧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智慧园区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类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智慧园区的重点在于“智慧”:一方面,它在现实的园区环境之外,综合应用各类IT网络技术,通过网上虚拟园区等实现方式,加强园区内部的互动沟通和管理能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增强园区管委会政府、园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把园区内各方的专长资源加以整合推广,为科技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强势品牌。
从技术理解:智慧园区结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并整合城市的运行状态,构建了未来城市的信息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从应用理解:智慧园区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智慧园区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园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机构决策、规划管理、社会民生七个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
2 智慧园区的特征
智慧园区,因为有了“智慧”,不再停留在园区数字化层面,一个符合要求的智慧园区需要具备“以人为本、全面感知、内生发展、智能协同”的四大特征。
1)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园区中的人类生活更美好;2)全面感知:通过感知技术,将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与互联,形成智慧的泛在信息源;3)内生发展:园区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围绕这种内生发展动力,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实现自我适应调节、自我优化和完善;4)智能协同: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协同联动,是园区实现智慧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智慧园区不仅仅是我们原来所宣传的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的概念,而是集“智”与“慧”与一体的城市新形态。因此一个成功的智慧园区必须具备智慧园区的四大特征,从根本上实现智慧园区“融合、服务、创新、协同”的目标。
3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在传统的园区体系中,园区由各司其职的独立部门建立并管理。但是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预算限制、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特别是传统管理方式无法从全面整合、互联互通的全局视角去管理园区,这些问题正给园区管理者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要建设智慧园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把园区视为由多个互联互通的子系统构成的单一体系,而非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一个完善的智慧园区正如同最高等生物——人一样,能够感知周围及内部的变化,通过神经传递这些变化信息,由大脑处理后,做出全局的决策,并下发指令由身体器官去执行。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的制定将决定规划的高度和边界。在顶层设计阶段,框架设计,包括园区基础设施层、园区智能感知平台、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保障制度、信息化标准体系五个部分。框架设计是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系统高层设计的出发点。
3.1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园区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层,包括地块驻地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包括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地块内局域网;通信机房,包括商务区公共通信枢纽机房、地块内集约化通信机房和楼层设备间;地块信息化管理中心,包括通信机房、数据机房、安防控制机房和配套服务设施等设施。
大家好,我叫张金涛,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选我成为咱们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咱们的小区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就像社会一样复杂。当我们单独一个人与政府或各种机构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中时,普通个人是很少发言的,即使有不和谐的声音,大家也难以听到。但整个小区作为一个天然的会场,一个人的声音会因集中的人多了而显得特别响亮。在其它场合个人是很难找到“业主”这样唯一的身份认同的,因为其它场合中的各种关系就显得散乱而不集中不和谐的现象即使存在但也不显眼,而在小区内却截然不同。
我们都知道业委会就是小区实行业主公共事务民主制度,协调办理物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公益事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性是它的最大特点。要成为业委会成员的条件之首是必须热心公益事业,我们业委会成员为业主办事纯粹是“为人民服务”,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等等条件,我认为自己不仅具备了以上条件,,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懂得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知道经济核算,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介于我的工作性质,有双休日,我也有时间来处理业委会工作。要做好业委会工作,先要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正确合理的运用它,在处理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要协调处理好业主公共利益和事务,在此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准备在长期的业委会工作中接受我们广大业主的监督,同样要下定决定在面对业主的不理解或者物业管理企业这样那样无端的埋怨、指责和非理性“待遇”时,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泰然处之”。
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我们身边最多只有3-4%的业主会有强烈维权愿望,而大多数业主是沉默的,只有通过我们广大小区业委会成员的不懈的宣传、屐以事实和法规来说话,使广大的业主觉醒,逐渐扩大维权的比例。美国管理学家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工作的奉献”,在此我向大家宣布,在这场唤醒、发动、普及法制教育的过程,我将以百分百的热情与主动,投身到维权活动中来。谢谢!
大家好,我叫**,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选我成为咱们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咱们的小区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就像社会一样复杂。当我们单独一个人与政府或各种机构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中时,普通个人是很少发言的,即使有不和谐的声音,大家也难以听到。但整个小区作为一个天然的会场,一个人的声音会因集中的人多了而显得特别响亮。在其它场合个人是很难找到“业主”这样唯一的身份认同的,因为其它场合中的各种关系就显得散乱而不集中不和谐的现象即使存在但也不显眼,而在小区内却截然不同。
我们都知道业委会就是小区实行业主公共事务民主制度,协调办理物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公益事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性是它的最大特点。要成为业委会成员的条件之首是必须热心公益事业,我们业委会成员为业主办事纯粹是“为人民服务”,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等等条件,我认为自己不仅具备了以上条件,,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懂得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知道经济核算,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介于我的工作性质,有双休日,我也有时间来处理业委会工作。要做好业委会工作,先要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正确合理的运用它,在处理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要协调处理好业主公共利益和事务,在此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准备在长期的业委会工作中接受我们广大业主的监督,同样要下定决定在面对业主的不理解或者物业管理企业这样那样无端的埋怨、指责和非理性“待遇”时,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泰然处之”。
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我们身边最多只有3-4%的业主会有强烈维权愿望,而大多数业主是沉默的,只有通过我们广大小区业委会成员的不懈的宣传、屐以事实和法规来说话,使广大的业主觉醒,逐渐扩大维权的比例。美国管理学家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工作的奉献”,在此我向大家宣布,在这场唤醒、发动、普及法制教育的过程,我将以百分百的热情与主动,投身到维权活动中来。谢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住房体系中公有住房占主体地位开始解体以及私有住房社会群体的兴起,使得社区的依法自治开始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但随之而来的居民小区治理问题却成为了社会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如何顺势而为,规制和引导以社区业主共有产权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业主自理自治组织,充分尊重和发挥社区自理自治组织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政府公共管理资源,并取得社区治理中政府与业主互动的最佳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社区居民自治和业委会的发展情况
社区居民自治,是建立在社区、自治含义基础上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社区居民自治的主体、客体、目标几个构成要素。在21世纪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全面推动城市居民自治,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推动下,城市居民自治发展将成为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主导。业委会是有业主选举产生的管理社区日常活动的居民自治组织。现阶段,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的发展过程,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自治的实际社会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在自治过程中还存在转统体制对自治的发展的限制,社区居民参与率低、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桂林市七星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在业主自理自治过程中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使物业管理区域里的全体业主通过制定和遵从共同的契约和规章,能够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对属于业主们自己的房产物业进行业主的自主治理和自我经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林市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
笔者共走访了桂林市的七个小区,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区教职工住宅区、花园林涧、漓江花园、朝阳社区、五通社区、东岸枫景、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教职工住宅区。经调查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的为漓江花园小区。这七个小区已经成立业委会的有六个小区,占调研小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经调查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漓江小区,朝阳社区的满意程度最低。根据调查发现,漓江花园业委会已成立了11年,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业主大会,其业委会有少量经费,解决问题效率低下,成员由爱心人士兼职,目前三年一届,业委会主任可连任也可被罢免。朝阳社区有两个业主委员会,由居民投票产生,且有固定办公地点,业委会有法人代表资格,能竞聘物业公司,属纯商业型小区,业委会成员有工资,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区教职工住宅区是事业单位型小区,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花园林涧由于居住成员复杂,问题较多。五通社区有三个业委会,成员无工资,一年召开一次业主大会,时间自定。东岸枫景小区业委会组成人员复杂,其办公场所与居委会合用。广西师范大学教职工住宅区业委会成立不久,也在业主自理自治的过程中缓慢前进。
从笔者目前所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桂林市业委会在自理自治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办公场地
在笔者的实地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居民业主委员会普遍存在办公经费来源不稳定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一是业委会不同于居委会,居委会是政府行政权力的末梢,因此不像居委会那般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二是业委会不同与物业公司,业委会没有权力收取费用。三是业委会没有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少。缺乏经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的业主委员会的经济独立性,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另外,笔者在所走访的小区中发现43%的业委会没有办公场所。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导致了业委会成员上班不便以及与业主交流难等问题。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构成不合理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业委会成员中男女失衡及成员人数占小区人数比例不协调。例如漓江花园有420户居民,按照比例应有业委会成员7人或9人,但漓江花园业委会成员实际上只有5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年轻的居民需要外出工作,只有老人有闲暇时间。选举业委会成员没有合理的选举条例办法,是否当选业委会成员只看得票率高低,没有能制定出根据人员比例选出成员。因此造成了业委会委员构成不合理。
(三)业委会与业主关系松散,业委会成员责任意识不高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业主只有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才会想起业委会,另一方面,业委会委员出任此职位是出于一种爱心及无薪兼职的情况下,所以部分人员在工作中不积极、不认真与业主交流解决业主投诉的问题业委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是有待提高。例如桂电羊角山小区居民反映的垃圾场与老人平时活动的地方太过于接近问题,羊角山小区业委会并没有及时解决该问题。
(四)业委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
在社区治理中,小区的治理主体有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三个。许多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还不足,对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更是含糊不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学习,有些业主对自己在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不太清楚,因而很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确。
(五)业委会自我宣传力度不够,业主对其缺乏了解
业委会宣传工作不到位一是由于宣传方式单一,业委会主要通过粘贴公告的方式让居民了解小区的相关信息,其方式简单单一。二是宣传成本过贵,没有经费来源的业委会负担不起。如东岸枫景小区安装的电子显示屏,由于耗电量过高以及维修成本过高等原因电子显示屏平时都是关闭的。而业主对业委会信息了解不够的原因有二:一是业委会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业主缺乏相应的权利意识。
三、改善业主委员会工作现状的对策分析
街道办是社区居委会的上一级部门,而社区居委会与小区业委会的关系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所以可以说,业委会是有相关指导部门的。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业委会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必须得从制度上入手,在相应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以供使用。只有经济基础稳定业委会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要解决业委会成员不合理的问题得从源头入手。要完善相关条例规定,如年龄区间、男女比例、以及业委会成员数占的比例等。关于业委会与业主关系松散、业委会成员责任意识不高的问题,要加强对业主的宣传力度,让业主明白他们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其次,以生活补助的名义、以及考勤的方式向业委会成员们发放一定的资金。最后。拟定相应的值班表。这样,委员们可以更有动力,也更有效率地去为小区业主服务。
针对业委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的问题,只有相关职能部门才能明确划出他们的职能范围、人大才能明确他们的法律地位。
针对业主委员会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业主对其信息了解不够的问题,笔者的对策是开发用于小区的日常信息的手机报。手机报是一种简单有效低成本的方式,老人小孩都可以使用。
四、结语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以及在当前市场转型过程中,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社区管理不再完全依靠居委会的一元行政管理,而开始转向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三维框架,业主委员会是业主进行自我管理自理自治的有效形式之一。业主委员会的自理自治之路并不平坦,它需要更多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在住房改革的大背景下,业委会的自理之路也会随之变化,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刘安.业委会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J].城市问题,2012 (3):98-102.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权力要素进入社会领域,引领我国社会进入全民“自治化”阶段,而劳工社会组织在国家、市场、社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实体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为大众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对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劳工社会组织作为帮助对象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中介,其自身肩负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不仅要通过各类慈善活动获取社会捐款而且还要动员志愿者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但是,劳工社会组织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其独立进行社会资本积累和符号资源增值的能力显得尤其不足,为此,笔者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劳工劳工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机制,以帮助中国的劳工社会组织寻找其生存和发展之道。
一、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齐美尔在社会吸引原则中提出,行动者越是感觉到对方的资源有价值,双方越有可能建立其交换关系。而布劳认为,人们之间会从事社会交换源于他们自己认为会得到相应的社会报酬。由此可见,社会吸引的基础是人们存在共享的价值观。比如,某机构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交换关系中,工作人员从其中得到了精神、物质、心理等方面满足,而某机构也获得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可,以共享价值观为出发点,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业余生活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在活动中对某机构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而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某机构为了满足工人们的需要通过成立相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工人的需要,而随着工人们切身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他们对某机构的认同感也会随之加深,共享价值观使得工友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由最初的被服务对象向着志愿服务的方向转变,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某机构开始探索更高层次的服务以满足工人们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这种正能量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也就是说,通过某机构与工人之间共享价值观为基础的互动实现了共建、共赢的局面。
在某机构与资源提供者的交换关系中,资源的提供者会为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以确保某机构各项项目的顺利开展,当然,某机构还借助各类媒体将相应的捐赠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布,通过透明捐赠物品的使用量获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某机构的公益项目中,形成更大范围的共享价值观。
二、社会交换视角下劳工劳工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我国呈现出了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劳工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是主从的附属关系,而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必须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在社会捐赠活动中各类市场经济的逻辑和买卖思维就会不自觉的渗入其中,使得劳工社会组织失去了其本应有的志愿性和非营利性。
劳工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呈现了合作与依附的关系,政府赋予了民间组织一定的公共权力,并给其一定了财政支持,政府通过给民间组织提供资源的方式缓解劳工社会组织的生存压力,但是事业单位依然是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角,对民间劳工社会组织的服务还有一定的欠缺,政府向劳工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仅仅局限在小范围内。民间公共组织与政府之间不平等的资源交换关系似的民间组织处于比较脆弱的社会地位。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并开始向劳工社会组织捐赠各类资源,而民间公共组织也借助企业提供的支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与此同时,公共组织还通过借鉴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等等,不断完善公共组织自身的管理模式;在社会交换方式中,民间组织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对于公共组织来说,通过引入企业的经营手法并严守劳工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特征,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如果劳工社会组织如果没有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肯定会走向毁灭。对于企业来说,在借助慈善活动开展企业营销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否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道德风险。社会交换视角下的劳工社会组织通过面向社会募捐等方式让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重新配置,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劳工社会组织在各项公益活动中的物质和资金匮乏问题,但是在劳工社会组织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还必须探索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获取物质自主的途径,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自身的资源获取机制来促进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劳工社会组织的出现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工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交换关系中,劳工社会组织以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让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社会交换视角下劳工社会组织的发展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利,稳定工人组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有垣,邱连枝.非营利组织资源募集策略变迁之研究――以台湾联合劝募组织为例[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01).
张山营消防站责任区面积251平方公里,辖区内负责1个镇28个行政村,主要交通道路5条,乡村道路160余条。张山营消防站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每周二、周四利用专项调研车组采取现场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地理道路、水源熟悉,本周主要对消防站西侧村庄道路、水源进行调研,实地调研主要道路4条、村庄4个、乡村道路20余条,专门对道路限高限宽、进行了详细登记备案,并对消火栓逐一检查出水、试压情况,把每个消火栓位置及使用现状,编成消火栓档案卡。现阶段完成调研的4个村庄均无天然水源。周边交通道路以110国道为主,古龙路、佛后路、古崖居路、康张路四条道路为辅路。已调研村庄均位于该五条道路附近,道路情况良好,如遇警情,可保证消防车及时到达村庄外部。
二、重点部位和高风险区域调研情况
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中有学校、幼儿园等人员聚集场所:
1、姚家营村小学,幼儿园被列为重点位置。并记录基础信息。
2、上板泉村幼儿园被列为重点位置。并记录基础信息。
3、靳家堡小学被列为重点位置。并记录基础信息。
对其单位内外部的消防水源、路况、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进行熟悉检查,对重点单位建筑使用情况及重点部位进行熟悉登记,并提醒单位相关人员做好巡检登记。
三、重点单位消防组织建设情况调研
结合辖区实际,张山营消防站对重点单位辉煌国际假日度假酒店微型消防站进行实地拉动,并检查微型消防站人员配备、器材配备等情况,均符合要求。
中图分类号:DF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157-03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新课题,而将社会管理创新与西部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融为一体的课题研究,在我国则是首次。目前,在纠纷解决机制上,国外有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特别是美国的“司法ADR机制”以及日本学者棚濑孝雄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等研究成果对我国法学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对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不同的利益群体大量出现,导致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在利益纠纷下往往转化为或者包含着民族、宗教等问题,最严重时,在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控制下,利益纠纷转化为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关系等社会纠纷。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日益纷繁复杂的纠纷解决需求和纠纷处理机制的缺失以及司法资源的相对有限,各基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倍感构筑一个适合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基于此,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选择了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个县(越西县)为样本,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越西县地处偏远的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邻美姑县,南接昭觉县、喜德县,西界冕宁,北连甘洛县、石棉。幅员2 256.47平方公里,辖9个地区工委、5镇、36个乡、288个村、908个村民小组、2个街道居委会。现在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总人口23.45万人。
过去在国家解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之前,越西县有着彝族特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即“德古”领导下的民间调解。但国家建立了正式纠纷解决机制之后,彝族传统的“德古” 民间调解渐渐被取而代之。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大量出现,越西县也逐渐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大调解工作体系,拥有调解、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2012年,我们调研了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的情况,发现该县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后,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纠纷的案件大幅上升
2009年,越西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560起,结案556起,结案率为99.3%;2010年,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480起,结案477起,结案率为99.4%;2011年,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共571起,结案570起,结案率为99.9%。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结案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全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493起,结案1412起,结案率为94.5%;2010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275起,结案1176起,结案率为92.2%;2011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 811起,结案1 056起,结案率为90%。这些数据反映出该县法院诉讼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案件越来越多。
(二)人民法院面对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产生了诸多不足
由于该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较多,出现了办案人员短缺的窘境。同时,由于在民族地区,民族案件逐渐增多,由于部分案件当事人不会说汉语,而法院中会讲彝语的工作人员较少,从而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另外,该县人民法院中法官年龄结构偏大加之业务能力不强,在不断增多的案件压力下,办案质量得不到极大的提升。
(三)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过程中,传统的调解方式在民间重新出现
由于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数量逐渐增多,各纠纷解决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及时地解决各类纠纷,这就导致了越西县过去被代替的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方式“德古”再次出现。在彝语中,“德”是“瘠”、“瘦”的意思,即病态的象征,而“古”是“治”的意思,故“德古”指“治理人间的病态,惩罚非正义的行为”。在彝族地区,人们把熟知习惯法及其他社会规范,遇到纠纷能明析事理、仗义执言、以理服人的头人,尊称为“德古”。过去,在我国彝族地区,彝族人遇到重大、疑难纠纷或者案情复杂、矛盾尖锐或涉案人数较多时,则会请“德古”等民间权威来进行调解,从而迅速有效地平息纠纷。虽然越西县又出现了“德古”民间调解,但由于“德古”属于至今并未纳入正式制度的民间调解,未成为多元化解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决方式,所以当地诸多彝族群众虽然内心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纠纷,但迫于司法途径的权威性,仍选择花高成本,走司法程序。
(四)越西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问卷的信息来看,我们发出调查问卷310份,其中有213份(占问卷总数的68%)的问卷一般群众反映:他们对于矛盾纠纷的解决仍倾向于人民法院。他们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力,通过司法程序更有利于保障自身权益;而调解仅仅作为一种尽力让双方达成共识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强制力,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保障权益,与其浪费时间在调解上,不如直接走诉讼程序。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更认同人民法院的诉讼解决机制。
上述四个方面反映出:越西县非诉讼方式解决案件比例在上升,法院诉讼压力在增大,群众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识不够,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在该县宣传、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越西县随着经济的日渐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利益关系也不断变化,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出现。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在觉醒和增强,各种形形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各种利益关系此消彼涨,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所以在社会管理创新下完善彝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在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努力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纠纷机制,整合一套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价值相互渗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时代背景下,引导凉山州越西县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广到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尊重纠纷主体的多样选择,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体现了纠纷主体对各种解决纠纷方式有不同偏好,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能很好地尊重纠纷主体的各种选择,让纠纷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身利益选择解纷方式。多元化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其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并将其绝对化。它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重视民间和社会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实现不同的价值。
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多发性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司法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发挥多元优势,针对各类纠纷的不同特点,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在于:程序简便灵活,效率较高;化解纠纷的成本低廉;能够妥善解决情与法、情与理、法与乡规民俗的冲突;能够拉近纠纷处理者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减轻法院的压力
司法的过高期待和传统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化会直接导致法院压力加大,追求效率的动机使得法院不得不向增加法官人数、简化诉讼程序寻找出路,这必然会妨碍程序的正规化,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在司法资源短缺、诉讼成本不断攀升、法律援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司法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会不断扩大。而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向当事人提供便捷、及时、经济和符合情理的非诉讼服务,扩大法律服务的绿色通道,达到司法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三、完善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的完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涵括了诉讼解决纠纷机制和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两类。
1.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越西县人民法院目前正以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强化诉讼调解。在规范层面上,该院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越西县人民法院规范诉讼调解规则》及越西县人民法院、越西县司法局《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此来规范调解工作。在原则上,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坚持走调解多判决少的路子。在目标考核上,将调解结案率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目前该院创新调解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调解工作。将庭前调解与庭中调解相结合,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同时,采取委托单位(组织)调解和人民调解员及亲戚朋友调解的方式,把民事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诉讼调解过程,努力提高案件调解率。
2.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目前,该县已有几个乡构建起了“大调解”工作体系,如南箐乡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严格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综治维稳的重要工作狠抓落实,把矛盾纠纷工作放在首位,并形成了相应的机制。具体做法为:一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大调解”的日常工作,全面加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主要负责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排查矛盾纠纷、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培训调解员、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三是扩大调解网络覆盖面。建立健全纵向覆盖镇、村(居)、社三级,横向覆盖各单位(部门)的调解网络,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员工作”。
总之,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下,越西县自2011年以来,坚持“一手抓预防,一手抓调处”,严格落实县、乡一月一排查,村、社半月一排查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调处工作制,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同时,以乡(镇)、单位综治办为载体,深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运作高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着力强化矛盾纠纷疏导能力。通过实行联合接访、上门接访、内部调解等方式,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指引下,工作成效显著。如2011年第一季度,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5件,调处矛盾纠纷183件,调处率为85.1%,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
(二)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仅由多个纠纷解决机制共同组成,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制在独立运作的同时,强化衔接,互相配合,实现功能互补。首先,应重视调解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人民法院对调解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关协调指导机构,并定期了解人民调解的工作进展,从而研究相应对策,解决问题,不断推进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其次,可以建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庭审观摩和联合培训制度,使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等组织密切联系,强化工作配合,达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互补。最后,应强化宣传引导,推广好的经验,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挥更大的优势,进而在全县形成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三)严格规范各类纠纷解决机构
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所以不健全,部分原因来自纠纷处理机构的过于松散,这使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办案效率低、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同时在办案过程中出现了有失公平、公正的现象。由此可见,严格规范各纠纷解决机构,对于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在各纠纷解决机构建立严格的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各类运行机制,实行当事人监督制度,确保纠纷处理的公正。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应将越西县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纳入正式的民间调解制度,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纷方式。“德古”调解在越西县彝族同胞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将“德古”调解纳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定会从源头上解决诸多尖锐的民族矛盾纠纷,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当前可将“德古”调解逐步实现规范化,将其职责范围定位在民事纠纷中,至于刑事纠纷必须通过刑事诉讼解决,促进“德古”与人民调解逐步融合。广泛吸收民间有威望的“德古”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培训增进其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理解,促进两种调解方式不断融合,功能互补。在当事人权限范围内,调解活动的方式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可以以“德古”调解方式进行。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越西县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实现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相济、有机衔接,从而增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性,促进彝区和谐稳定,正是当前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相信越西县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将走上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有效地促进彝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强,乔闻钟.民族地区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探索——关于“北川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5.
[2] 刘永强.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北川模式[J].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4):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21-03
一、共建特色专业的背景
国家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非常重视,把建设特色专业作为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分六批在高等学校共立项建设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含323个经费自筹建设点)[1],2011年又有78个专业点成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各省、各市、各校也纷纷开展了各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和实施。
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和实施,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是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一些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专业群不断产生和涌现,带动了各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还带动了相关工作,如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与质量工程相关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地不断提高。
但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市场关系最为密切,需要得到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以及监控,政府不仅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指导,还应在制定行业标准、参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1]。行业协会的身份和特点,可以代表政府和企业和参与到其中的高职类院校共同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
行业协会居于社会和政府之间,行使管理行业公共事务的社会公权利,一方面在政府监督下协助政府管理行业成员,另一方面代表行业成员的利益对抗侵害成员利益的政府行为[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因此,在区域高职院校和行业协会共建特色专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共建特色专业的内容
1.对区域行业特色专业的确定和分析。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借助行业协会对相关行业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分析区域内相关行业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协会可以及时收集行业企业和市场人才的需求,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制定好明确的目标,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出明显的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的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专业建设方案切合专业及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3]。
3.建立灵活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行业协会始终保持与一线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可以充当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帮助高职院校建立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包括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工作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的工作机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的调研机制,培养目标的专门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机制[4]。
4.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行业协会可以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内的专家参与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优质课程建设并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力度、教材建设工作、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切入[3]。
5.特色专业建设更需要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行业协会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高职院校构建以“双师结构”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策划、设计与建设、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兼课讲座教师等[5]。
6.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作用,通过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证书的三证融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5]。
7.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5]。
8.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5]。
三、共建特色专业的远景
1.区域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协会共同达成“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一个或者几个建设特色专业。
2.通过对特色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和分析,共同制定特色专业的专业标准(包括特色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等),使得各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的教学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并开发与职业相对应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
3.共同制订“校校对接、校企对接”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复合型、应用创新型特色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方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
4.建立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机制,建立以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为桥梁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内容和形式包括: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以及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人员交流等方式,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质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等。
5.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共同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一个校校-校企深度合作联盟实践教学基地,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松紧结合型多工艺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
6.共同创建一个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376):36-40.
[2]潘丽.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的探讨[J].学会,2008,4(233):40-42.
[3]阮艺华,刘兰平.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开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65-68.
[4]包呼和.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23):21-22.
Abstract: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ves 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wisdom city background.
Keywords: Wisdom City;Archive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1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到共建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工作来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其开展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档案部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关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信息资源被分散保管在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档案管理的标准和社会部门信息建设标准不尽一致,影响了档案信息跨行业、系统、部门之间的共享;此外,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尽合理、档案人员工作服务有待提升,这些都导致档案部门开发的档案资源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共享工作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各层级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整合区域内各档案保管机构档案资源,在建立分层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接入和利用,如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档案部门根据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系统,整合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分层级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与目前的单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比较,共建共享更强调档案部门和社会部门在共建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共享,可解决仅仅依靠档案部门开展共享工作的缺陷,从而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中深层次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对于促进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主要有集中型模式、层次型模式、网络型模式[1],我们也可依此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为上述三种模式。
2.1 集中型模式。集中型模式也称为垂直型模式,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系统内或某类型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中,所有下级馆(室)都与中心馆联结,并共享中心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如2013年浙江绍兴市档案部门建设“区域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辖区内各县市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实现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集中型模式下,各成员之间具有行政或业务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因此相对容易组织开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集中型模式具有封闭性,排斥了系统外及各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在我国现有档案工作体制下,保存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室),还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如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等,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区域内档案工作处于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各自管理的状况,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上述档案保存机构仅履行“按区域执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3],基于此,集中型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为档案专业系统内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档案专业系统之外的社会各系统内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和上述各系统无隶属关系的社会组织档案信息孤岛并存的工作状况。
2.2 层次型模式。层次型模式又称水平型模式,是指同层次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档案保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跨系统的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层次型模式以某个地区为范围,以综合档案馆为基础,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开发利用各系统、行业和部门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这种模式下,各档案保管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并无隶属关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工作缺乏行政促进机制的有力保障。
由上可知,层次型模式对促进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展是有利的,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就推进档案工作合作共享却有着共同的要求,加强跨系统档案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是双赢的结果,但层次型模式下的合作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协作机制、保障机制,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
2.3 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档案保管机构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互相建设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其理论基础是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都属于我国整体档案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所有档案信息资源都可以进行合作共享,网络型模式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的共建共享模式,但考虑当前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信息技术、部门利益等因素,这种模式是在实践工作中操作难度最大,最难以真正实现的一种模式。
3 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
3.1 确定优化模式的原则。(1)适应性,模式的确定应符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有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2)渐进性,应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分步实施,科学建设。(3)前瞻性,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档案工作的现状,也应具有一定的超前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功能的拓展预留余地。(4)融合性,上述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选择时,可整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使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务实开展。
3.2 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模式的思路。结合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及各地区档案工作的实际,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是改良基础上的集中型模式,实际开展时可分层级逐步推进,具体为: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统筹指导下,大力开展档案信息的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及信息技术建设,首先在区域内具有隶属关系的包括档案系统在内的各行业系统内开展共建共享,实现纵向的各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级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内横向的跨行业系统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和公民个人的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地区档案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撑,并为将来更大范围内的跨地区的国家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模式也可概括为: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筹指导,在集中型基础之上的分层级推进,各行业系统分别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共享,后跨行业系统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创新
4.1 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的目标在于建设基于共享的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这种模式能够将专题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共享利用档案信息资源[4]。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为解决社会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提升重点领域服务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往往开展部分专题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如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健康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安全应急体系,等等。这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部门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建设和共享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已开展和相关部门协作建设共享工作的探索。如浙江省提出建设“民生档案”、“平安档案”、“活力档案”等专题档案的思路,在工作过程中,浙江丽水市建成了包括资产档案应用模式和百姓档案智能模式等在内的四个智慧应用模式[5],浙江绍兴市2013年创建“区域涉民档案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关联,通过公民个人身份识别对各类档案信息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现有各数据库之间的孤立关系,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证、人与业的智慧整合[6]。
4.2 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的共建共享模式。非政府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实施的区域内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工作体制机制下,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开展实施,但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开展的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我国近年来在部分领域也开始探索这一新模式,在该模式下,非政府社会组织根据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本专业领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具体数据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研究共建共享工作中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法规政策、信息数据标准,同时负责召开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新技术和项目推广应用等。2013年3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区域卫生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医疗,目前该组织已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闸北区、重庆、浙江舟山、四川德阳等地区开展智慧卫生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7]。
4.3 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市场机制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档案部门参与区域内档案信息建设和共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调节协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信息组织,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调档案部门的投入和付出,档案部门在积极向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的同时,自身资金投入、效益和人员等因素较少得到重视,致使建设成本过高而使档案部门难以承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应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共享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和成本管理的合理化,真正体现合作共建、社会共享的目标。
随着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推进工作的开展,社会部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档案部门应改变以往单向档案信息输出的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如,档案部门可争取档案资源建设与共享专门经费用于基础档案信息的市场外包数字化、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智慧档案建设和共享中的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开发,等等;考虑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中,列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内,将其市场项目化,从智慧城市的财政专项中获得资金支持,引导智慧城市各项专项建设经费向档案领域的流入;此外,在部分商业目的智慧项目中以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数据,等等。
4.4 全面融入的共建共享模式。档案工作应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运营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领域实现档案领域的同步建设,当前档案部门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应主动融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第四代无线通信”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同步构建与智慧城市协同统一的泛在网络,在信息基础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三网融合的档案工作模式。(2)推动档案云计算中心建设。根据档案部门实际智慧应用需求,整合档案工作网络、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建立档案云计算中心,构建档案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契合档案工作特点和需求的档案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用于现代海量档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备份和开展利用等,向社会提供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安全稳定的档案云服务。(3)档案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应加强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档案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重点档案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4-X-48)、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研究”(2013SJD870003)、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项目“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jsgdz2013-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2][6]陈慧瑛.智慧档案 数字先行[J].浙江档案.2013(12):14~15.
[3]吴加琪.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10):7~10.
[4]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100~102.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 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人才类型[1]。在指导居民锻炼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要严格遵循体育锻炼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规律、儿童成长规律等基本规律,全面地了解指导对象的客观情况,不断地创新指导方法和途径,针对性地开展好指导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对社区体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随着社会体育的蓬勃开展, 昆明市五华区的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愈加深刻, 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体育锻炼中。因此,对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将会为群众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等资料库搜集并阅读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件、书籍及相关文献和资料。
1.2.2 访谈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到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与群众体育处的王科长进行交流,了解该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情况,并收集到相关的资料。
1.2.3 实地调查法
通过到五华区几个健身点进行调查,了解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现状
2.1.1等级结构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组成为: 国家级13人、一级61人、二级323人、三级507人,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二级及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五华区社会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占总人数的近92%。总体来说,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级别结构上己构成较稳定的金字塔结构。
2.1.2 指导类型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类型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采取何种指导方式,是管理型指导还是技术型指导[3]。调查发现,五华区9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技术型指导,1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管理型指导,管理者少,操作者多,这与社会分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
2.1.3 指导项目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运动项目,可以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以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度[4]。调查显示: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主要项目是健身操类,柔力球及气排球等项目,既可以自娱又可以集体练习,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参与。
2.1.4 指导性质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进行健身指导中采取的主要是以无偿为主,以专职为主,作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组织者,指导群众进行锻炼。
2.1.5 指导场所
全区共有231个晨(晚)锻炼点,包括137个健身点、健身路径112条、健身房72个、篮球场13块,另外还有2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固定的指导场所,他们有时会选择一块空地就进行指导锻炼。
2.1.6 指导人群
中老年人作为当下群众体育锻炼的主力军,他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锻炼的主要人群。当然还包括儿童、青年及不固定人群等指导对象。
2.1.7 指导动机
指导动机是直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效率的主观因素[5]。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工作需要及强身健体。由此可以看出,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指导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是创造经济效益,这种需求属于高等层次的需求,也是较持久和较稳定的需求。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 活动经费不足
全区共投入418.4万元(体彩公益金278.8万元,区财政投入139.6万元)。
经费大部分用于建设场地设施,由于区内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导致投入活动经费不足,不能满足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锻炼的需求。
2.2.2 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全区共有231个晨(晚)锻炼点,可看出五华区体育场地设施并不缺乏,但由于规划不够合理,利用率不高。
2.2.3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晚,多数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还不了解,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高。在五华区只在一部分社区内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
2.2.4 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不足,级别间比例失调
五华区总人口88.09万人,体育人口36.2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共904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人口的比例为1:400,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974。相对而言,指导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五华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二、三级占很大比例,国家级和一级人数很少,而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往往掌握更先进的指导技术,更能满足群众锻炼的需求。
2.2.5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缺乏咨询与监督机构
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由体委群体处具体负责,区内体育局、街道办事处、各行业协会、体育社团共同参与的多元管理体系。由于这些机构并非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只是附带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缺乏咨询与监督机构。
2.3 对策
2.3.1 扩大经费投入,提高合理利用率。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
2.3.2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在街道、社区等区域大力开展系列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的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2.3.3 缩小社会体育指导员级别比例差距,改进培训机制,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2.3.4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 以规划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动态管理。(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守扶,李思琪,赵 立.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6(6):103-108.
[2] 马睿.对山东省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研究[J].体育,2011,(4):126-127.
老年人骨质疏松, 发生骨折很普遍, 全髋置换术是老年患者常见手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1], 特别是高原地区是长时间缺氧、低气压环境, 患者各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变, 耐受麻醉和手术能力很低[2]。本文针对高原地区喉罩联合麻醉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为65~87岁, 治疗组98例患者中男59例, 女39例, 对照组98例患者中男61例, 女3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建立1条以上静脉通道, 取合适, 根据患者体重静注0.4 μg/kg舒芬太尼、0.04 mg/kg咪达唑仑、0.7~1.5 mg/kg丙泊酚, 麻醉诱导过程吸入100%氧气, 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间断注射顺式阿曲库铵, 两组患者均采用七氟醚维持全麻。
1. 2. 1 治疗组 麻醉诱导后由专业医师插入型号合适的喉罩。
1. 2. 2 对照组 麻醉诱导后由专业医师插入型号合适的气管导管。
1. 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 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反流、呕吐、误吸情况, 治疗组患者中苏醒期躁动、拔管时呛咳、术后声音嘶哑、插管和拔管时出现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1%、3.1%、0、5.1%, 对照组分别为23.5%、24.5%、22.4%、25.5%, 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P
3 讨论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有所下降, 各器官代偿能力衰退, 全髋置换术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侧卧位, 这使患者肺功能下降, 通气和血流比值严重失调, 导致肺水肿和低氧血症的发生, 所以手术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呼吸循环;缺氧是临床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区实施麻醉担心的问题之一, 若可观察相对的低氧并能及时的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麻醉便可安全的应用[3]。喉罩是一种新型的喉上通气装置, 具有良好的解剖吻合性, 仅置入咽腔, 无需充气, 避免刺激咽喉及气管, 使机体应激性反应和患者麻醉的不良反应减少,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 使机体循环处于稳定状态, 明显降低苏醒期躁动、拔管时呛咳、术后声音嘶哑、术后咽痛的发生率, 更使老年患者在插管和拔管时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 提高了术后恢复期的安全性。但使用喉罩时应注意考虑禁忌证, 张口困难、口部畸形、颈部瘢痕、气道压力高患者均不适合应用喉罩,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喉罩, 其宽度应等于患者两侧甲状软骨角间的距离, 避免反复和强行插入, 以减少对咽部的损伤[4]。
综上所述, 高原地区喉罩联合麻醉有利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术后麻醉的恢复, 且术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慧,韩伟,麻海春.全麻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20):2033-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