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老人护工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老年护理服务中的语言技巧
1.1 微笑,一种特殊的交流语言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往往住院次数多,病情迁延长。因此,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十分敏感,对此,作为护理人员,脸上的笑容会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给病房营造欢乐的气氛。在工作中,适当的运用微笑,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心情舒畅,可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1.2 要有童心童趣
生命的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而一个成熟的老人应该追求童趣,保持精神年轻,童心不老,就能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此,医务人员也能保持童心童趣,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时,无形中拉近了老年人之间的感情。而且使自己活得轻松愉快,浑身充满朝气,生活充满快乐,工作变得更加快乐,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1.3 学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病区老年人比较多,说话,走路,都不太利索。护理人员在通过语言与患者交流时,一定要通俗易懂,而且能唤起老年人内心深处的甜蜜记忆,那是老年人一天的精神食粮。我们病区的每位护士在巡房时,都会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情况,来不同的称谓老人。例如:(1)称呼老人为宝贝时,老人会称呼我们为心肝。(2)满头银发,生命走到尽头的老人,在我们的护理下,我们会称呼漂亮奶奶。(3)老年痴呆患者,我们会鼓励他回想他以前美好的记忆,并鼓励他释放自己的激情,我们也参与其中。通过使用关心、爱护的各种语言,我们科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回头率的老年人特多。
1.4 应用鼓励性的语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疾病的迁延,对于日常的事情都依赖他人,在加上记忆力又差。所以,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例如:你真棒、你真厉害,来缓解老人悲观、绝望的心情。
2 住院过程中开展优质护理的措施
2.1 在患者入院时我们专门为他们讲解医保知识,办理入院手续,并为他们介绍病区环境,为他服务的工作人员。住院时为了方便老年人做各种检查带来的不方便,我科专门有人陪护去做检查;对于害怕输液的老年患者,我们专门安排穿刺技术高的护士为之做治疗;对于需求不同的老年人,我们根据老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详细地制订心理护理计划。出院时,我们会把他们的出院带药详细的用法写在药盒上,并发放我科专制名片,告之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乐意为他们服务,使老人真正感受到我们是老年人家中的医院。从开始不满意到真正开心满意到不愿意离开医院,并积极认真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2 具体方法
(1)认真贯彻全程标准化优质服务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我心中,强调每一个都要发自内心的为患者服务,要随时想到如果是我的家人躺在那里,我会怎么做?从而时刻鞭策自己。(2)强化服务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及服务技巧,明确患者的需求并及时给予解决。(3)落实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3 效 果
3.1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高度的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护士工作大多是在无领导监督下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因此,具有高度责任心,良好的慎读精神是避免差错事故的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在护理岗位的安排上做到新老结合,相互协作,促进护理人员关系的协调性,发挥互补性,提高了护理群体质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3.2 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赖
俗话说3分治疗7分护理,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的回头率达到了98%。病人有什么事,直接打电话给我们,已经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
3.3 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
不但从制度上,纪律上规范护士行为,更重要的是逐渐统一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价值取向,价值观,这一观点逐渐渗透到护理工作中的一切活动中。激发了护士的智慧,潜能和创新精神。让病人记住我们的护士,下次住院还会到病区再找自己,这是我们全体护士的目标和希望。
4 体 会
通过贯彻落实优质护理示范,我们真正感受到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感受到护士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1研究对象本文运用的数据来自1998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2002年跟踪调查(本项目由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美国Duke大学资助)。1998年共调查了22个省市自治区8959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包括2418名百岁人。2002年新增了4894位65~79岁老人子样本,将年龄范围扩大到65岁及以上所有年龄。
1.2调查工具采用在MMSE基础上略加修改的适用于高龄老年人的认知量表。在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中认知能力的测量是根据问卷C部分(能力测试)除去C2-2以外的所有24个小问题计算得到。问卷C(能力测试)部分包括C1部分(一般能力)、C2部分(反应能力)、C3部分(注意力及计算能力)、C4部分(回忆能力)和C5部分(语言、理解与自我协调能力)。这24小题中,问题C1-6“一分钟说出的食物数”作为7分(即每说出一个食物计1分,说出7个及7个以上为7分),其他23小题各为1分,共计30分[1]。
1.3方法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逐个问卷调查。所有的入户访问调查由一名调查员、一名登记员和一名医务人员共同进行,医务人员对被访高龄老人进行基本健康体格检查,调查前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调查工具的使用,以保证调查质量。
1.4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伤的筛选标准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及Petersen[2]提出的MCI推荐标准:MMSE至少24分。国内肖世富[3]等将MMSE分值定在18~28分作为纳入MCI的标准。笔者按《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中定义:“认知健全”为24~30分,“低度认知损伤”为18~23分,“中度认知损伤”为10~17分,“重度认知损伤”为0~9分为标准筛查MCI[4]。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2002年跟踪调查共计有16064名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包括3321名百岁老人。其中能计算得出认知能力得分(即问卷C部分除C2-2以外的所有题目答案无缺失)的共有6796人,年龄65~111岁。
2.2调查结果
2.2.1认知能力概况在最终分析的6796名老年人中,认知健全的有5843人,占86.0%,低度认知损伤的有715人,占10.5%,中度认知损伤的有209人,占3.1%,重度认知损伤的有29人,占0.4%。
2.2.2年龄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1。
表1按年龄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
2.2.3受教育年限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2。
表2按受教育年限分的高龄老人认知能力(人)
2.2.4性别差异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3。
表3按性别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
3讨论
3.1密切关注MCI人群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认知功能缺损状态。MCI的概念最早由Petersen[5]提出,特指有轻度记忆或认知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的老年人,其病因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病状况解释。美国神经病学研究所(ANN)报道每年MCI进展为AD的发生率为6%~25%,Petersen等[6]对MCI患者进行了近3年随访研究,发现有10.0%~15.0%的MCI患者在1年后发展为AD,该数据表明,MCI者比不常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且2/3AD患者是由MCI转变而来。国内于宝成等[7]对部队老干部的调查数字为7.55%。因而学者们认为MCI(特别是遗忘型MCI,即Alzheimer型MCI)是由老年发展为AD的过渡阶段,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见对MCI的早期干预有助于AD的防治。
3.2认知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表1显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随年龄变化非常明显,老年人认知功能健全的比例从65~79岁组的53%下降到100~111岁组的4.5%。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健康的百岁老人,但平均起来看,在高龄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仍随年龄增大而加速。国外研究表明,年龄是70岁及以上老人群体认知功能最好的预测因子,这可能与生物学生理学规律有关[8]。Lyretsos[9]等的研究也得出MMSE分随年龄增大均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结论,且年龄越大减退程度越重。
3.3受教育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表2中显示老年人所受教育程度的年限长短对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轻度认知受损的老年人中,受教育年限为0的构成比为66.0%,受教育年限为1~2年的构成比为10.3%,受教育年限为3~4年的构成比为9.7%,受教育年限为5~6年的构成比为7.1%,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构成比为3.9%,受教育年限为10~12年的构成比为2.0%,受教育年限为≥13年的构成比为1.0%。可见教育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作用,可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平时应该鼓励老年人多学习、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老有所学”也是老年认知功能的保健要求。
3.4男性认知健全比例高于女性表3显示老年人认知功能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男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明显强于女性高龄老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高龄老人与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断扩大。此与许多研究结论一致,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10]。女性较男性长寿,增龄本身可能导致认知逐渐下降,随年龄增大Alzheimer病等各种类型痴呆患病危险性增高[11],也是认知功能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提示普遍对老人认知功能变化重视的同时,对女性老人认知变化更应注意。
4护理对策
4.1正确地对待老年、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老年人的心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很大,消极情绪降低认知效应,积极情绪增强认知效应。因此,老年人应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乐观、积极地生活,以促使认识功能的健全状态能长久维持。子女们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嫌弃、讽刺和挖苦,帮助老年人树立信心,提高记忆力。
4.2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多食鸡蛋、鱼、肉,补充和供给卵磷脂、乙酰胆碱,可增加血液中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多食豆类、麦芽、牛奶、绿色蔬菜、坚果等,有助于核糖核酸补充入脑内,提高记忆力。吸烟对认知功能有害,适量饮酒能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平时应尽量做到戒烟、酒。
4.3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慢跑、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可以延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衰退,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预防老年痴呆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建议老年人从事多种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从而平衡发展机体的功能,增进大脑健康。
4.4加强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记忆功能和智能。看报、读书、下棋、看电视与学习电脑、学外文单词、背诵诗词等,与人交谈讨论,保持良好的社会互动,都可以帮助保持和增强记忆功能与智能。用复述的方法强化记忆,让老人听熟悉的歌曲,一起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建议老人写日记、周记,将做过的事记下来,有助于记忆,记备忘录,避免将要做的事情遗忘[12]。
4.5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很多,目前国内外正致力于MCI的干预研究,给予促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13]、金思维[14]、加味五子衍宗颗粒[15]、还脑益聪胶囊[16]、都可喜[17]、小剂量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18]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MCI的研究是衰老和痴呆领域的重点。因AD不可逆转,而MCI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为AD。因此,密切关注MCI人群,加大对其健康干预的力度,越来越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预期通过对MCI的有效干预和护理措施,将可显著降低痴呆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这对于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也将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敖晋,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认知下降及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19-122.
2PetersenRC,DoodyR,KurzA,eta1.Currentconceptsinmildcognitiveimpairment.ArchNeurol,2001,58:1985-1992.
3肖世富,姚培芬.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测验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29-132.
4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5.
5PetersenRC,SmithGE,WaringSC,etal.Aging,memory,andmildcognitiveimpairment.IntPsychogeriatr,1997,9(Suppl1):65-69.
6PetersenRC,SimithGE,WaringSC,etal.MildCognitiveImpairment:ClinicalCharacterizationandOutcome.ArchNeurol,1999,56(3):303-308.
7于宝成,王玉敏,田京利,等.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病率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05.
8顾大男,仇莉.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3-13.
9LyretsosCG,CHENLS,AnthongJC.Cognitvedeclineinadulthood:An11.5yearfollow-upoftheBaltimoreEpide-miologicCatchmentAreastudy.AmJPsychiatry,1999,156:58-65.
10张永莉,赵贵芳.城市老年人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4,17(4):215-217.
11RaplanandSadocr.SynopsisofPsgchiatry,8thed.Baltimore:Williams&W:Irins,1998,328.
12白娇娇,冯秀卿.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7-78.
13严镭,王树声.银杏叶制剂对老年痴呆病人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175-177.
14田金洲,朱爱华.金思维治疗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患者记忆减退症状的1年随访.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87-991.
15王学美,富宏.加味五子衍宗颗粒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5):392-3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46-01
2009年6月――2012年6月,出院后3-6个月随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我科为62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行髋关节置换术6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60-99岁,平均年龄78岁,伴有糖尿病15例,高血压10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头坏死16例。均在全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半髋或全髋置换术,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18-31天不等,平均20天。出院后3-6个月随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多行牵引,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只能通过手术来恢复肢体功能,解除痛苦,由于对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不了解,对手术能否成功抱疑虑,因此应注重心理护理,通过积极与病人交谈,让其了解手术全过程,消除焦虑与恐惧心理,让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2]。
2.2 术前准备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术的耐受力相对较差,应协助其做好各项检查。术前1天洗澡,晚上给口服镇静剂,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和排痰的方法。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术后为防假体脱位采取的正确,应避免侧卧,取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45度,患肢外展30度并保持中立,腿间放置厚枕,准备合适的丁字鞋。训练床上排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引起尿潴留和便秘。使用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和内收动作。加强营养老年病人,身体各项脏器功能减退而导致营养状况较差。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应适当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或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来改善全身状况。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观察,用心电监护和持续吸氧,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观察刀口有无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术区引流管引流出的血液颜色及性质和量的多少,如术后10h内出雪量超过800ml,需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术后引流量小于50ml/d,可拔除引流管。密切观察和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肺水肿。疼痛的观察:术后2天内采用持续硬膜外给予止痛药,但注意药量不宜过大。2天后仍疼痛较剧者,注意的变化,抬高患肢,避免患肢肿胀;并注意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有无感染等情况。术后患者突然出现患髋剧痛应及时摄片检查,以了解有无人工假体脱位或半脱位。
3.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3.2.1 老年患者术后由于疼痛不敢咳嗽应鼓励其做有效咳嗽,协助扣背,将痰液咳出,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保持会清洁,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防发生尿路感染。术后用气垫床,定时翻身按麽受压部位,以防发生褥疮。
3.2.2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达40%-70%,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以术后3-5天及术后2周前后最高,早期要密切观察肢体肿胀情况,避免使用促凝血药及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对已经出现深静脉栓塞的患者要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采用患肢抬高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丹参等药物。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
4.1 早期训练(术后1周)手术6-10h后,可进行局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4-5d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臀部收缩运动,术后7天可协助被动运动。
4.2 中期训练(术后7-14天)继续上述方法训练。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侧卧位外展运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垫软枕,禁内收内旋。俯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
4.3 后期训练术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进行行走训练。离床训练:先训练由卧位到坐位,再训练病人由坐位到站位。行走训练:站立适应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负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金融资本的竞争,而是转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里处于不败的地位,关键是看这个企业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人才。企业的管理不能再以强制的管理为主,必须构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新模式。新模式管理中包括员工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等专业技术和方法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硬性的条文,约束员工,让员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各种有效方法,真正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创造性,以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中,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就是指企业管理中的出发点和中心点都是人,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管理活动的内容,使得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命运相连。
二、中国企业导致员工利益受损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对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管理上注重的是“事”,管理的目的是控制“人”,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考勤、档案、合同管理、上级任务等方面,却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员工与核心人才进行积极性的开发和管理。其实,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用科学人性的方式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让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2.劳动分工的过量与低成本的招聘用工方式。劳动分工是指在产品制造的各个工序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劳动分工只是着重要求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重复工作让员工感到身心麻木。特别是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工作人员便会开始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工作节奏和流水线速度,所以下岗和离职现象越来越多。另外普遍存在低成本的招聘用工方式,中国企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特征,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大多应用派遣工和实习生成为雇主们最典型的手段。其实这些都属于临时用工制度,具有季节化与短期化的特征,是企业常规雇佣制度的补充。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也会雇佣临时工来应对生产波动,但是临时工数量一般都是低于工人总数的20%。可是在中国,短期用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体,用工制度具有长期化、制度化的显著特征。
3.不合理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2小时甚至更长。加班费在工人工资总收入已然成为绝对主体。同时很多企业薪酬混乱,例如在薪酬里加上一个“最低工资”,这是一个平均主义色彩浓烈的版面,这完全体现不出员工的技术差异,无法从薪酬水平力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考核不够科学,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没有健全完整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防范劳资风险的措施
1.转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第一,明确从管理人到开发人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因人择事,始终坚持把对人的开发放在第一位,强调把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作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员工潜在的能量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尽情的施展。第二,确立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理念,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管理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性转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员工的心理现象,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第三,确立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是提升员工素质、发掘员工潜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层次,在方式和内容上尽可能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发展重点相一致,力求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
2.以员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施。企业要重视每一个员工,尊敬员工,为员工着想,培养员工,给予他们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机遇。实际,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回归人生命的本源、点亮员工人性的光辉,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一个充满向上的企业。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措施主要体现如下:首先是尊重员工。企业应该把人放在企业的首位,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人的想法。通过对每个职工的了解,从感情方面给予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在职业生涯规划里把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员工打心底愿意和企业共同进步,使得员工团结一致,让团队富有战斗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是依靠员工。作为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让员工有以公司为家的观念,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阐述为家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让员工和公司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企业的荣辱兴衰和员工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企业必须全心全意为员工的根本利益着想,真正地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多有员工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企业这条船才能使得更快更好。最后是教育员工。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又是消极倦怠的,企业要引导好职工,使得员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事业充满向往和憧憬。
3.建立健全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第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设计,合理设置岗位并进行规范的分析描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第二,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标准。根据岗位和人员分类的不同,实行自我评估、下属评估、上司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评估的因素要全面、合理。第三,采取评估反馈,减少评估误差,并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而提出评估方案的改进,以保持其有效性。第四,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劳动合同管理、岗位变动、职务晋升、薪酬分配、教育培训、职业发展、荣誉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薪酬形式,加大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力度,合理拉大职工收入的差距。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核心,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变得异常重要和激烈。建立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和需求的薪酬制度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工权益保护,能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宏,戴良铁.现代劳工问题的两大视点:人力资源与产业关系[J].商业研究,2011,8(9):192-194
[2]王巍,冯英浚,黄祎.“以人为本”的管理效益问题研究的一个新途径——管理有效性[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9(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