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一、“信改商”背景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使民营资本获得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机会。民营资本对于发展农村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为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为可靠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使民营资本在农村金融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实现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使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允许不同的机构开展相同的业务,并且不断地开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四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与调控的作用,政府应当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政策支持。使村民在进行各类不同贷款时,能够得到更具有保障的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
一是合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改革,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在某些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断地建立多家金融机构,并且大力改革,但结果适得其反,金融行业的发展并未能够满足农村贷款的需求,而农村人民也未能从中获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适度;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组成成分。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家大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由于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性质、业务种类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多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三是合理制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政府应当制定更为具体的农村金融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到三农事业发展中去,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培养新型农村商业性金融主体。我国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准许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要通过金融监督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保障其金融行业的操作规范,提高对农村人民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实现资金向农村流动
一是引导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将会为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同地区应当因地制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环节,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将更多资金用于促进农村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的职能。银行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中,发挥着提供经济保障的作用,国家以更为有力的政策,鼓励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满足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类型。农村金融产品应当根据当地需求,丰富信贷服务方式,并且引进更为可靠的保险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相关周边业务,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多的信贷选择;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农村经济发展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业务较多,因此必须要通过建设自动化服务系统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五、实现相关制度和创新
一是采取相应政策激励银行机构。政府可以发挥其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为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金融行业的投资;二是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更为可信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加快金融资金在农村经济中的流转速度,解决农村信贷中的担保问题,为三农贷款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制度。要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更具有保障,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赔偿额度,向农村大幅度推广保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为农村经济进步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力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地进入市场,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力度,从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能够保持良性竞争,并且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开发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业务,以此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金融行业风险的控制力度,避免风险发生,保证农村金融行业的安全发展。
【关键词】
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未来趋势
0 引言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网络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行业发展分支众多,无论在哪种类型的金融业务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伴随如今国内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金融发展态势,网络金融将持续进行高效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拓展,最终全面融入我国各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去,成为与传统金融通道相抗衡的新型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 网络金融的兴起
说到网络金融的兴起,可以说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电子金融,这种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向广大客户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正因为这种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大量借助了网络平台,因此更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让客户的业务要求可以基本达到有求必应,实现了一体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从各个国家对网络金融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从经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网络金融都占很大比重,在金融行业已然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模式进发。纵观未来,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更加激烈,渐渐占领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市场份额。这种现实情况的发展提醒我国各个金融行业发展人,务必迅速将网络金融与世界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理清,真正将网络金融重视起来,让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挥更加有利的积极作用,以紧跟世界金融发展步伐,展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
2 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2.1 网络金融发展的源动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之间,世界金融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利用很多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了金融发展的变革,例如金融法律大幅改变、金融管制程度开始放松、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等发展模式,这些金融变革的发展无不向世人展现一个事实: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渗透到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去,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金融行业向一体化进程发展,世界银行也将改变固有发展模式而转向全能银行的发展模式。而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与金融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到了金融交易中来,各个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发展也将因为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实现更加良好的金融合作。
2.2 网络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普及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带到普通大众家里之后,网络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因为网络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态势良好,所以如今的电子商务也乘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之风被带上了轨道,将由如今的初级发展阶段走向更新一步的变革和发展,现在的网银和网上支付使用的支付宝这两种交易模式就是良好的经济改革的体现。网上交易模式从发展之初就备受争议,这不仅考验着银行交易系统的完善性,更考验着虚拟网络世界的安全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更要求以往拥有固定经营模式的银行和金融网络服务平台要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客户在利用网络交易工具的时候能够放心,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适应地发展自身业务,相互推动地提高网上交易模式的可靠性,让网络金融模式在新兴的挑战和多变的环境下寻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2.3 网络金融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高速发展,普通的计算机网络用户是深有体会的,而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对千家万户具有深远影响,更对金融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它让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以百倍提高,网络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更让金融业务实现了网上操作,让虚拟的世界成为现实交易的良好平台。具体分析可以将其益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这种网络金融业务处理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劳动量,更降低了人为金融业务操作的错误率,而且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和操作流程,在时间上取得巨大优势;第二、业务处理潜能可创造性。网络金融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虚拟业务处理的便捷性,而网上业务处理还可以发掘更多更方便的业务处理功能,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潜能不断创新出适宜于金融行业业务发展的网络工具;第三、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金融行业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实现网络金融业务处理的高效性,更推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两者相互推动,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共同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3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3.1 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技术中包括数据库和各项数据处理在内的各项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如今网络金融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平台。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如今的发展成效,而是应该趁势头正好,利用这些越来越完善和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并通过金融企业人睿智的市场洞察力和发展眼光,发现客户的越来越多变的要求,从而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让网络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快速前进。 [3] 此时,如何把握现在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变化,就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3.2 各种金融服务品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由于网络金融模式的服务在广大客户中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在不远的将来,这种金融模式将占领金融服务的大多数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网络金融服务的工作者和行业领导者也将越来越多。虽然这种发展态势是优良的,但同样少不了的是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和越来越专业的要求,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严格甄选,因此,在严格的市场选择之下,网络金融服务业的品牌效应将逐渐展现出来,各种金融服务品牌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品牌效应的产生可以让客户从众多金融服务提供者中辨别出更加安全可靠、信誉度更高的提供者。
3.3 网络金融服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个性化
由于网络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方式较传统方式有巨大的改革,其工作环境十分特殊,需要服务的客户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其业务操作就具有很强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网络金融服务业提供者在服务于不同客户时要依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的产品。通过这种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流程可以让网络金融服务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客户产生信任和长期合作意愿。[3]
4 对我国现行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4.1 打造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效应
我国现行金融行业发展模式有多个不同的分支,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多种金融模式共同竞争市场份额,但是金融行业的企业发展仍然保持单一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金融模式的企业金融品牌,这种方法很好地为自身建立金融业务的业内名誉。网络金融模式的金融行业发展也同样需要打造网络金融服务品牌,让自身的企业信誉迅速提高,带领其他网络金融服务也逐步成长。
4.2 培养网络营销服务的多样化
如今网络营销方式是网络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的营销状况决定着金融网站利润走向。在现行的金融网站业务处理状况中大都缺少统一法定的服务定价,这种情况考验着金融网站的网络营销手段和能力。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高要求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客户的社交信息,通过发展和创新更符合客户体验要求的金融服务项目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从而促进网络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
4.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
随着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信息化,互联网这个共享的平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更考验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巨大信息量的把控和对顾客越来越高要求的满足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业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信誉和服务效益,更要从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后期的售后服务与客户的体验感受,对网站各项功能创新出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操作平台和服务方法。只有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趋势双向考虑,宏观把控好顾客走向和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的网络金融服务优势。
5 总结
总之,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应该紧跟时展步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双管齐下,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要在基于现有技术基础的服务之同时,紧跟技术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03)
多层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成型
自2015年以来,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的全国性政策共出台11项,地方性政策共出台7项。在此期间,不断有平台清盘退出,违规业务被暂停,夸大、虚假宣传被叫停,平台开始自查自检,积极落实产品登记、信息披露,积极推进资金存管等,监管政策日渐严厉。
在现行法律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之中,将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主体责任、监管对象、监管范围和监管原则。
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立法工作、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也将积极配套推进,如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电子签名等基础性法律,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互联网金融技术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制定,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工作等,将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法律支撑。
在此基础上,国家明确了以一行三会为主导、中央与地方相配合的监管责任主体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主体,构建多层次的中国特色互联网监管体系。
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和监管体系的构建,伪互联网金融平台、投机者、搅局者以及不具备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力的平台都将被淘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更趋于理性、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整个行业将明显呈现发展速度放缓、收益率下降、竞争加剧、进一步分化整合等特征。
新规之后,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成本控制能力优、创新性强及资本实力更为雄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可能出现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发展速度。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关键期,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各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走向规范化不仅是行业发展要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金融科技成为互联网金融
核心创新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在监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没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将丧失生存能力,科技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简称Fintech,,亦译作科技金融)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创新力。
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是指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互联网尖端技术来进行金融服务的底层架构和要件组合,最终形成一套既能够辅助目前主流的传统金融业务逻辑,又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的一种技术性很强的金融方式。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集成化、矩阵化的大平台才拥有真正金融科技化的数据、产品和运营能力,包括阿里、京东、网易等。
在众多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大数据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核心资源。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其实是在大数据和以数据化、智能化、机器学习技术为依托的,以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为嫁接的一种全新的业务风控和产业链整合模式。
所谓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几大特征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渠道入口、产品风控等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获取电商、中小微企业等各行业供应链数据,以助于开拓各类行业资产获取渠道,开展对电商平台用户、中小微企业供应商的融资业务。
其次,大数据可完善征信系统和提高金融机构风控能力。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可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和降低金融风险,并同时也能降低交易成本,将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最后,依赖于大数据技术,使平台为人们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极大地开阔人们投融资渠道,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提升经济活力。因此,大数据化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也当之无愧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
金融场景化或为互联网
金融发力点
随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基于衣、食、住、行的各类消费场景都将被互联网金融覆盖,互联网金融和人们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金融场景化不单是互联网金融改变生活的直接体现,更是互联网金融资产资金的重要获取源。尽管目前阿里、腾讯、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场景消费展开了激烈竞争,然而,尚无一家巨头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场景化蓝海中依然有巨大机会。
互联网金融场景化,是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共同场景化。从资金端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更加注重为用户在特定场景下提供专业、便捷的增值服务,以期引导和吸引更多投资者。从资产端来看,消费场景化为行业带来大量的优质资产,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平台发力掌握一些如社交、购物关键场景,提高用户粘性,是其实现资产端扩张的明智之举。因此,在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主要发力于场景化消费金融蓝海。
在向场景化趋势演变的过程中,P2P将呈现出小额普惠特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的中小微金融组织的思想,以及暂行办法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定位和针对借款人借款上限的规定,未来网贷平台将主要服务个人经营者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扮演好传统金融的补充者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金融普惠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借款上限的规定,也有利于网贷平台加强风险防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农村市场有望被激活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是传统金融体系比较薄弱的区域。互联网金融依赖技术、服务成本、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此领域较传统金融机构更具竞争力,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地区人们已开始接受和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开垦农村金融实现金融普惠,发展共享经济,大势所趋。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项复杂的、势在必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农民低收入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善三农问题,加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资力度。在这种趋势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方式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但是运营期间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会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处于瓶颈期。
二、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
(一)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受益对象及资金流向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受益对象就是农户和急需资金流动的小型企业。这种小型企业在得到资金支持的条件下能有效的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解决了低文化劳动人群的就业问题。比如农村中普遍可见的养殖业,餐饮业和建筑业。
(二)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特点是只能使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从金融机构融资,并且不能超过两家。小额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大型民营企业,这是一种新的民间投资渠道。使资金分配合理化和利益最大化,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系列的调控作用。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担保方式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担保方式主要以信誉保障为主,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抵押住房、土地的方式来贷款。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些公司创新了新型的担保方式,在保证公司收益的同时,为贷款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还款方式
现阶段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采取一次性还款和分期还款的方式来进行还款,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还款方式。一次性还款顾名思义,用户要在贷款到期之后将本金和利息一次性还给贷款公司。分期还款可以按照月、季、年的方式来进行还款,期间农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变还款日期。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与现状
(一)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多种扶贫方式成为世界潮流。小额信贷采取了一套完全不同于政府扶贫的方式给农户以信贷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小额贷款并不是起源于中国,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
(二)农村贷款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金融投资主要存在供求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农村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发展中的农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这就需要小额贷款公司加大金融总量;小额贷款公司意在开展小额贷款模式,但是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小规模、多次数、高频率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对贷款的需求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农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内蒙古作为早期试点省份,经历了从福利性小额贷款转变为商业型小额贷款的重要过程。内蒙古人口众多,全区共有1138个乡镇,村镇人口高达126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52.8%,而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的7.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牧业发展并未得到原有金融组织的良好支持,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受众面小。接下来我们将用数据的方式来给大家展示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趋势。
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呈加快上升趋势,而内蒙古小型贷款公司的数量始终稳定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内蒙古作为早期试点省份,经历了从福利性小额贷款转变为商业型小额贷款的重要过程,从早期注重数量的发展转变为了现阶段重视企业的质量发展。据可靠数据统计,2013年,内蒙古小额贷款从业人数逐步加大,带动了内蒙古就业率的提高,引进了大批的外来人才。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蓬勃发展为农业运作、农业设备的更替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蓬勃发展也缓解了就业和生活压力,为农民的创业项目和一系列惠民政策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过程中,收益良好,无不良贷款现象。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是由于其利率低,资金灵活,解决了农村供求不匹配的问题。
四、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的问题
内蒙古凭借其良好的地域和能源条件,在小额贷款公司的帮助下,当地的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但是在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由于其融资的特点(即不能吸引散户资金,只能使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从金融机构融资,并且不能超过两家)造成了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且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只贷不存,这就无法实现民间融资,贷款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就无法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虽然缓解了农牧业生产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低,成本高,长久下去,这种模式必定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与区域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的区域,民用资金较为活跃。比如鄂尔多斯相对于内蒙古其他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小额贷款公司的本金相对较多。地区的差异严重的影响了小额贷款的发展势头。
(二)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1、可以采用银行为发展势头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缓解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压力。银行可以将资金定量拨给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将资金贷给中小型企业和个人,银行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息并省去了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回收贷款的过程。
2、对小额贷款行业的从业者要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有良好的经济知识,管理能力,对小额贷款的业务流程要做到熟记于心。对于表现良好的职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员工要及时开除。
1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融资性担保业的总体情况
1993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特例试办,标志着中国专业性熬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起步和探索。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全行业资产总额达5923亿元,净资产4798亿元。在保余额总计达11503亿元,较上年增长64.6%,其中,融资性担保9948亿元,占比86.5%,贷款担保9139亿元,占比79.5%。
从总体上看,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总的发展趋势较好,但我国融资担保行业还处在初创阶段,行业发展仍存在区域布局不均衡,机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公司治理和专业化水平还布局低、特色化、精细化管理的差距还布局大,部分机构的风险比较突出。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介绍
所谓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一旦被担保人不履行融资性债务,担保人将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等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客户提供贷款连带责任保证,并在银行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帮助无抵押贷款客户实现在商业银行的融资,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长期以来,由于担保行业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经营规范,更没有建立持续的日常监管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仅作为普通工商企业进行注册管理,导致行业市场定位不清、机构发展无序、经营管理失范,担保公司的专业优势和增信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当期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1、担保"异化"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就是名不副实,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却不做担保业务,热衷于高风险投资、高息借贷甚至非法集资。
2、担保机构多数规模小,担保能力弱。从统计数据看,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的很少,多数在5000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十万元,代偿能力较弱,难以获得银行等债权人的认可,规模效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3、担保机构经营不规范、信用度不高。由于行业缺乏持续的监管和制度规范,部分机构不大审慎、不诚信,对短期利益考虑多,基础建设和长期发展考虑得少,信息披露不充分,担保机构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业务合作、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行业声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4、风险管理体系薄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目前,多数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薄弱,业务流程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计量不科学,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等制度措施,加之风险体系不健全,承保能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四、疑点
1、高融资担保交易成本。目前我国担保体系交易成本高,担保公司业务盈利不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费用却偏高。
2、担保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这样不对称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风险,影响到担保机构的效益。担保公司必须比银行容易获取信息,或采取比银行更灵活的风险管理措施。
3、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划分问题。在我国,当借款人无法还款时,银行便要求担保机构代偿款项,使风险完全由担保机构承担。而根据国际上经验,担保机构与贷款人的风险分担比例一般为70%~90%。
五、担保机构发展趋势探讨
1、与更多的银行合作。无论是市场主力军的国有银行,还是经营灵活、对信贷业务量很渴求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等,担保公司均应积极开拓合作银行,并依据不同银行的业务市场细分和对业务的偏好,匹配相应的业务供应,提高担保项目运作的成功率。
2、服务为更宽的领域。必须完成全区域业务覆盖,不留空白区县,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条件成熟的大型担保企业,应从更大的面选择业务,可以普遍提高业务的素质,降低风险。
3、广开业务来源。除了与合作银行充分沟通,巩固直接从银行输送业务外,还需走出去主动营销,寻找优质客户,降低业务来源单一所造成的风险集中。
4、业务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担保公司产生的土壤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担保难,因此中小企业自始至终都是担保业的灵魂,是担保公司生存之本。那种远离中国中小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的担保机构,势必把市场越做越小,最后沦为中小企业化的机构,而丧失自己生存的土壤。
5、开发个人业务。个人金融服务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大型国有担保公司既要克服自己的高成本不足和完成大业务量的经营目标压力,又要与分散、小额的个人融资担保实现和谐统一。
(作者:王媚,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级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乔静,长安大学经管学院10级硕士,主要从事物流成本,财务会计方研究)
参考文献:
社区银行前景广阔,而围绕社区银行展开的激烈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事实亦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市场定位,很容易转化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突然被叫停之后,近日,监管部门终于发放了首批社区支行牌照,这其间,经过了半年的煎熬和等待。 据悉,此次社区银行牌照的发放中,民生银行是最大的赢家,有700多家社区金融店获得了社区支行牌照,但仍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雄心勃勃的一万家社区银行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浦发银行紧随其后,也获得300多张牌照。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多家社区支行获得牌照。业内人士称,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小区金融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社区银行前世今生 何谓社区银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介绍:“社区银行”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 西部某银监局农金处人士亦表示:我国的社区银行分类区别于国际上通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界定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差距大,社区金融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情况的确如此,社区银行概念的金融门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百花齐放,尽管定义争论不休,但阻挡不了各种服务方式的“社区金融服务站”“金融便利店”“驻人式自助银行”“便民服务站”“社区金融超市”和“理财超市”等“一拥而上”呈现在市民面前,有银行员工提供服务的,有外聘人员看守的,有卖理财产品的,有提供保险产品的,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事实上,在民生银行“爆发式”的“圈地运动”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数年的社区金融服务的探索。2012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会〔2012〕190号)出台,各省联社先后开展了“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的相关组织工作,从东部到中部到西部,各省农村信用社努力消除金融空白点,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深入到了乡镇直至偏远的居民点,很多农信社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点”“挎包银行”“流动银行”“村周银行”等等接地气、顺民意的社区金融服务方式。天津、山西尧都、浙江绍兴、宁波等地方的地级、县级农村金融机构的便民服务点几乎覆盖了当地所有的乡村,真正做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和部分城区的社区金融服务上默默耕耘数年,但是,最终是民生银行在社区的“跑马圈地”将社区银行的概念包装成了“眼球”新闻。 正是民生银行对社区银行的规模化推进,使得社区金融服务在概念、理念和关注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引爆了商业银行在社区金融服务中的对决,角逐日渐白热化,各类金融机构现身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异常活跃。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银行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突破3000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己本土银行的优势,坚守一隅,当仁不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步步为营,不但使区域内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几乎达到了每村一个,让村民脚不出村就能办理常规的存贷款业务,同时,也把触角深到了自己的“软肋”――城市社区。上海农商银行计划在今后三年,全面实施250家社区银行网点的改造,将营业网点由业务操作中心转变为营销和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网点产出;广州农商银行已在番禺、华南新城、花都等地开设了多家微型社区理财中心。 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也倚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迎头赶上,放低身价,“屈尊”社区,用各自的路径积极探索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前述银监局人士认为:“社区金融服务应该允许更多形式上的探索,农村地区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和城区的社区银行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是社区金融服务的不同形式。”
群雄割据归于理性 曾刚表示:“不管概念上如何去判定,对社区银行关注度的上升,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普遍加大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推进,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议价能力和获利空间受到较大削减,亟需拓展新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也开始迅速显现。更多的银行试图介入小银行的传统领地,拓展所谓的“社区银行”服务,则成为很自然的战略选择。 正当各类银行机构在社区金融服务的领域中“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之时,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通知要求,在支持中小银行转型社区普惠金融的同时,本着“鼓励和规范并举”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建设,厘清相关规则;并要求此前部分银行设立的“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按照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 简而言之,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社区银行的设立明确了态度,对相关事宜进行了规范,具体指出社区银行分为“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无人”模式必须自助,有人值守的社区营业网点将需要申请牌照。 浙江某农村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该行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城区业务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大银行回归县域、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深耕”城区的多重压力下,该行希望通过设立社区银行等便民金融服务点,增加城区客户的黏性,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但是,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租门脸、搞装修、买设备之后才发现,一个符合277号文的有人值守社区银行的牌照,经过了3个多月也未得到批复。对此他表示了理解:“合规的社区银行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监管部门审慎处理可以理解,因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社区银行也是新概念、新业务。” 不可否认的是,277号文之后,社区金融网点进入了实施者和监管者理性思考的“静默”期,市场从“”转向了观望状态,发展趋于平缓。 曾刚认为,理性的思考是必须的。从对美国社区银行的观察来看,社区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单一,拓展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有限,分项比较来看,除传统的储蓄账户服务收费外,在信托收入、金融市场收入、服务收入以及证券化收入等方面,社区银行业务的贡献力明显较弱。因此,尽管社区金融服务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 直至近期才大规模发放社区银行牌照,应该说是监管者对于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深思熟虑和审慎监管。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可以说是众多的股份制银行用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倒逼了国内社区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的跟进。” 赚钱还是赚吆喝? 目前,各类名目、五花八门的“社区银行”物理网点遍地开花,各种装潢、不同服务的社区银行出现在乡村、城市。社区银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下,从农村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到城区的“社区银行”,社区金融服务的方式呈现出“百花争鸣”的趋势。 由于城区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客户素质,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区是目前社区金融服务角逐的“黄金地带”,各银行对在城区设立社区银行的热度远高于农村。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城市居民在经济实力和教育素质上均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凝聚客户,对于商业银行占领核心区域、瞄准核心人群、吸收存款、培养客户黏性是一本万利的商机。早点设立社区银行,就早日划出了势力范围。”于是,民生银行豪气冲天地提出了“三年内建立一万家社区银行”的豪言壮语,光大银行曾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但是,社区银行的扎堆也容易带来恶性竞争。目前,社区银行瞄准的大多数是城市的高端人群和高端商圈,这意味着对社区银行的租金、装潢和人才的高要求,背后都是成本的增加,总投入并不低。而且,各社区银行的服务模式、产品种类等等并没有太大差异,如何找到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合适的盈利模式并持久发展,仍是需要观察的。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随着金融脱媒的推进,物理网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高端客户、推广产品,现在很难断定,毕竟,成本较高的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点还是包袱,近年来一直有争议,因此,社区银行前途难卜。 以小搏大农信抢先 尽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都把热情投向了社区金融,但是,支持小微、扶助地方毕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和强项,曾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因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社区银行’的确是其现实的战略方向,事实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说:“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小银行,包括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在内,大都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客户,业务模式相对传统,更依赖重视客户‘软信息’的‘关系融资模式’等等。”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社区金融服务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方向很容易成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上海农商银行是较早发起设立社区银行的金融机构。2010年5月18日,上海农商银行在徐汇天平街道正式启动“金融便利店”建设,到2012年末便在全市开满100家。 上海农商银行侯福宁行长透露:该行的金融便利店通过延时、错时服务和“人工+自助”服务,形成“您下班、我营业”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对接社区,共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截至2013年末,全行101家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合计193亿元,受理发放零售贷款合计57.6亿元,销售理财产品167.5亿元。 对于监管方面,曾刚提醒:“对监管部门而言,应把握风险管控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有序推进,对社区银行网点扩张实施适当的准入控制,既防止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有助于控制现行模式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应考虑社区银行网点的特殊性,适度提高监管的弹性。建立与普通网点有差异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银行的创新与战略调整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建议:“我们在监督体系的建设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此外,政策偏向是农村社区银行存在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需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力度。”
一、承德市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到2009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占比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长34.4%。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8.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年初增加46.6亿元,增长22.3%。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中,三家“农”字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达到78.1%,其中农业发展银行30.1亿元占14.4%,农业银行19.6亿元占9.4%,农村信用社l13.7亿元占54.5%。县域贷款中81%为涉农贷款。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贷款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2%;从贷款用途看,农林牧贷款4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8.1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辖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为7.5亿元,其中,仅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就达4.19亿元.农业银行2.7亿元。
(二)央行积极开展窗口指导
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继续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有效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出台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的扶持政策,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三农”服务保驾护航。一是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212返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如丰宁县支行在组织农村信用联社深入企业和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窗口指导意见,并指导农村信用联社在工矿企业较多的乡镇开办了“农户借款、企业担保、农户到担保企业务工、企业用农户务工收入还款”业务,截至2009年6月末发放此项贷款余额564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四是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五是成立反假货币工作站。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已有215家反假货币工作站挂牌.约有400多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县域反假宣传员184名,占全市的85%。
(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增加
农村信用社加大投放,实行信贷“增量、扩面、延伸”。截至2009年末6月末,全辖累放农户贷款77.39亿元,农户贷款面达59%;全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0万户,评定信用户29.38万户、授信企业500余家.总授信额度达50亿元。创新和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财政贴息贷款、社团贷款和“个贷企还”等新型信贷产品。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近期推出了信通卡.全辖377家基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6月末,累计发放农民工银行卡4万余张。为农民存取款提供了方便: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实现了突破,截至2009年6月末,共向以上两方面投入资金达14.3亿元,比年初增长101.5%。农业银行今年以来利用“三农”课堂.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发放惠农卡.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提高了办贷效率,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8个县支行分别组建了“三农”业务工作组,并选派业务骨干充实“三农”业务客户经理队伍,全行“三农”业务工作人员已达75人,占员工总数的8%。截至6月末,农行累计发行惠农卡65734张,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80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l倍和6.53倍,农户小额贷款授信7500户23250万元;为1761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网上银行,为1075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电话银行.发展趋势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德市商业银行不断延伸业务触角,截至2009年6月末,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4家,发放贷款13.22亿元,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有生力量。
二、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一是由于承德辖区县域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不强、经济结构单一,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全市钢铁冶金、建筑材料、房地产等主导产业面临着愈加增大的市场风险。另外县域信用环境建设与银行贷款投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难以吸引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比较有限,很难满足农村资金需求。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21.6%,而县域金融机构贷款2008年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8.6%.贷款增速大大低于县域经济增速.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二是近年来全市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呈日益加剧的趋势。2008年末,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3.5%,较2006年下降11.1%,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达175.39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106.4%。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余缺不能相互调剂,一些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而农行有资金但无机构,两者不能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存量资金不能发挥作用。四是邮储银行资金有余,但因成立机构较晚,贷款种类较少,信贷资金投放受到限制.其所吸收的资金不能充分用于支持“三农”。如承德市邮政储蓄银行2009年6月末存款47.5亿元,贷款1.38亿元,只占存款的2.91%。
(二)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难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据调查,2009年6月末,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427家(其中县城以下机构313家),金融从业人员3156人.与2000年相比机构减少176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35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目前有l0个偏远行政乡没有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如农业银行丰宁县支行最多时有11个营业网点,目前只保留县支行1个网点,县城以下无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全辖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就有323家,占全部机构的75.6%,邮政储蓄银行66家(其中代办机构57家),占15.5%。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农村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三)金融产品短缺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一是农村既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也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既有内销企业,也有外贸出口企业.不同的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不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一。目前承德辖区农村信贷产品品种有限,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抵质押贷款等少数金融产品,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信贷资金供求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全市前7个月的信贷资金投入是历史上最高的,但是投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多,投入“三农”及实体经济的少,金融机构对“三农”提供的信贷服务中,生产性贷款多,生活性贷款少。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个人消费贷款5.41亿元,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04%。三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周期长、额度大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农村信贷仍以短期化、小额周转性贷款为主.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短期贷款余额99.29亿元,是中长期贷款的12.6倍。有的信用社因农业贷款风险较大,信贷投放有偏离农业的倾向.如某信用社2008年1—12月累计投放贷款954万元,而铁矿采选行业贷款就达790万元,占比高达83%,农业贷款所剩无几。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限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对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贷款期限设置不尽合理。
(四)结算和现金服务不到位难以满足新农村多元化经济结算的需要
截至2008年底,承德市辖区共开立各类结算账户1809505户,其中乡镇账户619007户。个人结算账户占总开户的99.2%,所有金融机构全部接人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但是辖区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目前农村的支付结算仍以现金、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为主。
(五)金融资金高利率难以体现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风险较大,并且农业利润较低.在贷款利率上应给予优惠,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村信用社在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执行上全部实行上浮,并且浮动幅度较大,一般都在50%一l30%之间.有的一浮到顶,达到基准利率的2_3倍,没有真正体现对“三农”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与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调查,87%的农户认为目前贷款不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农业贷款的高利率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又降低了农业利润,同时农村资金偏离农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六)严格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发挥
一是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贷款发放的审批权,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市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小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贷款审批权也集中在省市分行,因欠发达地区符合上级行规定贷款条件的企业较少,有的即使符合条件但由于金额较小,贷款审批往往受到限制。二是严格的责任追究,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投放的积极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发放的积极性,造成信贷人员不敢放贷、不愿放贷。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
一个分工有序、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的结构应当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组织.又有小型甚至超小型的金融组织。因此,要加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步伐;引导农业银行、农发行县支行加大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多年在县域经营经验等优势,在服务“三农”中继续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建设,督促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之于县”;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让不同类型、多种资本本着市场的原则进入农村,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形成种类多样、自由竞争、覆盖全面、互补互助、分区高效的银行服务体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使用限制,搞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按规定在农村吸收的资金70%投放到农村使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
鼓励所有金融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加农业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弹性利率政策,适当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倾斜。二是适当限制支农资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确处理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三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投入支农资金的比例,财政按比例给予贴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的支农资金。四是人民银行适当降低县域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县域和城市存款实行差别准备金管理。五是限定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村金融开辟更为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贷款投放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需求,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贷款流程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实际,重构适合县域农业经济的信贷流程,打造在无需担保抵押的“少、短、快”资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创业贷款、商铺租赁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服务领域创新。在服务县域地区传统项目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领域,开拓在家庭作坊、劳务输出、专利创业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适当扩大担保抵押品范围,解决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满足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各级金融部门要结合信贷规模,积极调整贷款投放结构,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资金需求情况和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综合授信”,使其能够在确定的融资额度内随时获得贷款,为农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贷款奖惩管理办法,对支农工作突出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给予奖励。对贷款出现的风险,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有区别的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切忌实行“一刀切”,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保护信贷人员贷款支农的积极性。
(五)引导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作为金融活动开展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提升资源配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互联网金融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变革,拓宽了金融行业服务的广度,有助于金融行业创新产品和降低服务成本,并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补充,不断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模式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核心,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需求双方通过网络揭示和传播,形成连续并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极低成本的形成资金需求者风险定价,并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互联网金融类型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支付业务类型;二是基于第三方支付或是其衍生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三是互联网借贷平台。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一)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8年以来,以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P2P为主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截止2014年底,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3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增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事故齐飞的一年,P2P行业出现了101次融资事件,涉及94家P2P平台,涉及融资额在130亿元以上。
(二)模式不断创新与丰富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断的创新与丰富。首先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由原来模式转换为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由原本独立和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等模式转换,创新发展出与基金、保险合作进行理财的内容;最后是P2P平台由原本单纯的信息中介服务内容,创新发展为与担保机构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联合、债权转让等新模式。
(三)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层面广泛运用自主形成与发展起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是互联网理财迅速的发展,对传统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形成了冲击,极大的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P2P行业疯狂发展和不断倒闭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6年,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业态边界和监管职责分工的界定,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将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运营合规性成为发展第一要素
随着监管细则的落地,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和交易逻辑将逐渐规范,设立资金池、自融以及旁氏平台将逐渐被清出市场。监管细则的出台也将列出行业负面清单,将易传递风险的资产端剔除,如股票配资业务等,同时基金等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也将被禁止。
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已成定局,以P2P为主的网贷机构需积极调整业务模式应对资金托管制度。由于银行资金托管门槛较高,一般P2P机构资质较差,难以符合银行资金托管要求。监管当局在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时,仍然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在监管范围内的各类型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发仍然给予支持。
(二)产品的垂直化与差异化
近年来,P2P公司创造了各类型的产品,未来P2P产品的垂直化与差异化趋势会更加明显。P2P公司的资金端来源均是来源于普通用户,但是资产端的来源是不同的,不同的资产端对应的行业类别差别很大,因此P2P公司要创造垂直化与差异化的产品以扩大自身业务。现阶段国内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民营系以及互联网系五大P2P网贷阵营已经初具规模。
(三)行业洗牌加剧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P2P网贷平台“倒闭跑路”事件,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在短期内会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大幅度的调整。随着政策不断完善,风险把控能力强、成本控制力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继续得以生存,其他企业将会被大型的企业兼并收购,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这实际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市场竞争累积到一定程度所经历的必然阶段,监管政策的出台只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
迫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将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由于客户群体的差异,相对竞争力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联网公司优势在于渠道,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的技术,而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风险把控能力更强。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
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
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发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六是金融监管的调节不到位,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失败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恶化金融生态体系。
5、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借款人担保难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主体的关系。缺乏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和中介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
金融宏观调控可能会带来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压缩,部分企业资金供给总量缺口加大。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可能会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但金融宏观调控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事实上,金融宏观调控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发展,紧缩与扩张,后退与前进几方面的内容。金融宏观调控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金融宏观调控既有直接刺激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也有通过限制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从而为整个经济、金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措施。所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给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还是发展和机遇。
1、金融宏观调控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调控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通过“冷热”兼治,一些短缺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如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目前过“冷”的领域,正是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的方面,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从紧、严控过热行业发展、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促使县域经济自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都将给县域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农林牧渔等“弱势行业”升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来,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产业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造成“三农”经济衰退,甚至会形成金融阻碍“三农”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宏观调控将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理性发挥现有金融资源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三农”发展的金融理性支持和良性循环。
3、金融宏观调控暴露一些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盲目、过度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内部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投入产出关系严重不协调、缺乏持续竞争力等。金融宏观调控客观上将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增强政策应变能力,学会科学理性决策。反省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摒 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
4、金融宏观调控对银行现行经营理念是一次强烈冲击,迫使银行反省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市场原则,注重对企业风险、行业风险的分析和调研,注重贷款的分散性,增强政策的敏锐性,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明确给出了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信号,为银行信贷决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实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5、金融宏观调控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利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
三、抓住金融宏观调控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一)自觉服从金融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现象不明显,在加强调控、防止过热的同时,注重引导支持,防止过冷,做到治“冷”与防“热”并重,区别对待,调控适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和行业的承受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状况,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地方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做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公共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确理解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予以大力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暴露出来的对宏观形势判断水平不高、对行业形势与行业风险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对地方政府支持或主办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估不全面、对关联企业与集团企业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仔细等弊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二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建立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改进工作方式,加强金融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创新信贷运行机制。通过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等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唯大是从”观念,以评估借款人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三是加强中间业务拓展产品,理顺和落实中间业务的内部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优化中间业务考核和激励办法、增强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规范服务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重,减轻绩效挂钩考核对贷款投放的压力,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重视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研究微观,即对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金融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状况,企业改制和发展,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宏观,即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研究成果来使金融生态环境为自己所利用,就能够趋利避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四)继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能。
目前,县域农村资金外溢、金融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剔除农村信用社的官办色彩,体现民治思想,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五)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1、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11年银行业产品创新活跃度进一步提高,创新深度增强,产品之间的整合程度提升,信息技术对于产品创新的支撑度进一步提高,六大创新特征逐步显现:
理财、信贷和银行卡业务等三类创新产品支撑银行业务增长。理财、信贷和银行卡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重要支点,也是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三大领域。从理财产品看,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共有100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总计23413款,发行规模16.5万亿,实现预期收益的产品占比达98%,这些理财产品为稳定银行存款、拉动负债增长、维系客户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信贷产品看,各家银行为优化客户结构,提高息差水平,纷纷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贷作为创新重点,采用抵质押方式创新、担保模式创新及渠道创新等多种形式,打造中小微企业信贷新产品。从银行卡产品看,主要围绕“主题+功能+客户群”三要素进行组合式创新。银行在发卡之初,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根据客户某一偏好,选择特定事物作为设计主题,配合独特的附加服务与使用便利,使“客户群”“主题”“功能”贯通联结,实现银行卡产品创新。
负利率环境促使理财产品投资结构趋变。负利率环境使得银行存款产品销售受阻,理财产品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沿阵地,备受市场关注。2011年,理财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三大投资风格变化上:一是投资期限结构错配化。2011年,银行为追求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稳定本行存款资源,纷纷使用“短钱长投”“滚动发售”等方式,融入短期客户资金,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类别,利用资金融入与融出的期限错配,获得高额理财收益。据统计,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量的88%,期限在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量的68%。二是投资风格相对激进化。迫于通胀压力,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高收益理财产品以抵消通胀影响,因此非保本理财产品成为各行理财产品创新热点。资料显示,2011年非保本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达62%。三是投资标的多元化。2011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混合型,即一款产品往往投资多个标的资产,“货币市场+债券”和“信贷资产+债券”的双组合理财产品开始占据主导。此外,挂钩酒类、旅游等市场投资热点的理财产品也不断涌现。
客户细分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细分进行产品创新,是2011年度产品创新体现的又一特点。在零售业务方面,众多银行纷纷针对高端客户量身定制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如工商银行针对其私人银行客户设计的“黄金组合”顶级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沃德财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等。在信贷业务方面,各家银行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成长阶段、经营特色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客户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服务渠道或平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如中信银行针对不同集群业态的中小微企业推出“成长贷”服务方案;华夏银行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推出的“龙舟计划”等。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银行卡业务逐步成为银行零售客户分层标志,也成为各类高端专属服务的介质载体。如中国银行针对私人银行客户推出“环球荣耀非同凡享”长城美国运通卡,为客户提供“1+1+1”管家式金融服务等。
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创新逐步取代单一金融产品创新。2011年,各家银行纷纷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跨产品线、跨部门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如华夏银行的“龙舟计划”,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提供十余种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涵盖多种融资模式,应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不同需求。瑞士联合银行(UBS)则打破了投资银行、公司业务、私人银行以及全球各业务中心的区域限制,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全球专业人才联动的一站式服务,为客户提供以咨询为核心,涵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等多业务领域的金融解决方案。
金融网络化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网络平台不仅为银行原有产品及服务提供了全新营销渠道,同时也是银行产品创新的主攻方向。一方面,各家银行纷纷升级网络银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推出各式基于电子银行的对公及个人金融服务产品,给广大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另一方面,伴随网络商户迅猛增加,各家银行积极依托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融资业务,实现产融对接。如工商银行针对资金需求频率高、周期短的企业,依靠网银平台推出“网贷通”产品;交通银行则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开发网络信贷专属平台,系统可根据客户在线申请的相关信息量身定做最优贷款方案并进行网上预审,授信过程通过网络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便捷优势。
机构合作成为拓宽创新产品市场空间的重要方式。银行与其他机构,尤其是与非金融业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在银行卡和信贷产品创新中更为明显。在银行卡方面,如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携手北京金逸影城、日本信用会社(JCB)国际信用卡公司共同推出了“光大?金逸”联名信用卡。建行浙江分行与医院合作,开通了具有“预约挂号”和“先诊疗,后结算”功能的“健康龙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携手招商证券和招商期货联合推出北京地区首张银证期三方联名卡“长城?智远”联名借记卡。在信贷产品方面,如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科委、保险经纪公司及太平洋保险公司携手,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中小微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短期贷款业务。又如当前众多银行纷纷推出网络融资服务,借助电子商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交易记录及信用评级,发掘和培养以网上交易、网上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融资模式,实现银行、中小微企业及电子商务机构的互利共赢。
五大趋势打造金融创新方舟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崛起、国民财富分化、金融脱媒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共同构成了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五大热点问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趋势也会应势而变,出现五大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异军突起
中小企业群体是未来银行创新竞争的战略红海,在这一领域,创新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与机构的合作升级,银行将以全新的方式与中小企业合作伙伴、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公司及政府开展合作,通过订单等方式确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信用评级信息,通过行业协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或政府提供定向担保等多种方式评定中小企业主资质,评估其信用水平与偿还能力。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抵质押物范围扩大,以专利权、音像版权、著作收益权、排污权、特种经营专属权(如品牌商、汽车4S店等)和商誉商标使用权(如东来顺、肯德基等)等特种权力为主的质押担保授信产品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重点,这些特种权力与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运营特点相结合,经过标准化处理,形成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借助小额贷款公司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活跃度
针对农村金融领域,银行将借助小额贷款公司这一利器,与政府、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多方联动,充分利用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农业保险公司联保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手段,通过同业授信方式(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授信,再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农户),降低农户贷款实际运营成本,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财富管理业务品种将进一步丰富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产品创新将体现出更加综合化的趋势,实现一站式的财富咨询和管理解决方案。银行将基于复杂的资产配置方法和工具,系统地评估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偏好,将涵盖财务规划、资产管理、投资、保险、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诸多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并按照客户贡献度进行差异化定价,定制出适宜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以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主导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创新增多
综合金融方案创新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更多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将被融入综合金融方案。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将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有限切分,并逐步由单纯的贷款资金供给方,转变为信用风险承担方和整体金融方案发起方。
国内同业差异化竞争之借鉴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和买方市场形成,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树立品牌、争取客户认同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性,在外资银行大举进攻的压力下,纷纷依据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制定了自己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力图赚取高端客户、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高利润。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战略分析,结果却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这些竞争策略对于单一的银行来说可能是非常有效的,但如果大部分银行都采用这样的目标,将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力求在战略、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但却又形成了同质化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如下。
区域定位趋同。考虑到营运成本和风险等诸多因素,各商业银行都在突出中心城市业务的重要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被严重忽视。无论是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将资金投放和营销重点放在大城市和城镇。
市场细分不足,市场定位趋同。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将重点放在高端客户营销上,也就是“垒大户”,低端金融市场服务不足。更多只考虑客户收入水平分类,对客户的年龄、职业等其他细分较少,客户争夺同质化严重。
业务发展战略趋同。各商业银行均高度重视零售业务的开展,竞争策略雷同,均以提高零售业务比重作为近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具体零售业务开展手段单一,主要以理财产品和银行卡为主。
创新产品趋同。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从争取储蓄存款的角度推出了大量的创新理财产品,但功能基本类似,可替代性强;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较大。
规模化经营同质化竞争。除了几家主要的大型国有控股银行都在规划国际化经营大计外,其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也都采取区域内或全国扩张的模式,谋求实现综合经营,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对资产快速扩张带来成本增加和风险积聚意识不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领域选择
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特殊的金融机构,成立的初衷是利用邮政机构的网点优势,提供基本的储蓄和汇兑服务,直到2003年才开办资金自主运用的资产类业务。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入人心。(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置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在历史上,我国的邮政储金局就有过
“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提供基础的零售金融服务。从这个层面讲,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作为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的一家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行业专长、技术水平和网点覆盖等方面特点,寻找适合于自身的长期的、战略性需求,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错位竞争才有可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态势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现实选择,四个典型的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差异化经营领域是:
挖掘有效需求,为“三农”服务。虽然我国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但网点稀缺并不是主要制约金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原因。根据银监会2005年的调查显示,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才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量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入点。
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融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有力的支持国家、地区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这些资金批发项目不仅有利于邮政储蓄迅速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还能支持国家建设,有效的降低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现实思考
提供细致、周到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本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长项,规模上的庞大,繁琐的管理给大银行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带来很多限制。作为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众多,所辖范围广阔,精细化管理不足,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完成“大银行要做好小服务”的艰巨任务,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融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学习世界邮政金融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新。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擅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而银行网点作为传统的市场销售渠道,它对客户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在电子银行风起云涌之际,曾经有人预言银行的砖石结构将会逐渐被无形银行取代。但实践证明网点作用,特别是新产品的推广能力,并非可以被轻易取代。只有赋予网点和信息化渠道同样的重要性,邮政储蓄银行才可能向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全面、令人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