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理念混乱。教师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成了教书匠。于是教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奉行的原则是高考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不讲;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内容就讲,没有要求的就绝对不讲。文化生活在高考中仅占15%,考点也就是要求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面。政治教师也乐得自在,涉及考点的讲一下,不涉及考点的就避而不谈,这一状况使得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第二,现阶段的高中教学,教学时间大部分给了三大核心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留给政治课的时间少得可怜。临到大考,政治课甚至会被减掉一节。在这样的学科教学背景下,绝大多数政治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然后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这一状况致使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严重不足,有的学生连起码的文化常识都缺乏,如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三,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悄悄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更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受欢迎。今天的青少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并存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如果政治教师做好以下三点,将会收到好的效果。
1.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政治教师要和语文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尤其是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重要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
2.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身为政治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政治教师有必要扎扎实实地阅读、研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比如《论语》中出现的“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教师不但要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65-02
地缘关系的影响,贵州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和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生境中,依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内在充满活力的远行机制,将民族文化以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世代相接。它既包括文化横向的扩散和改变的传播活动,同时也内涵了文化纵向承接的保持和积累,使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完整性。
一、村规民约――文化传承的强制性
在贵州各民族近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承通过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通过村规民约形式来保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与延续性,社会强制是整个文化传承系统中最具有功能与效能的一种方式。
1.村规民约的功效:贵州各民族每一个社会成员,他的社会化除了家庭、家族和民俗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外,整个社会的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难以生存。因为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大多数依旧保持“聚族而居”的习惯,无论是苗族、侗族、布依族,还是水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峡谷地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经济生活方式或是狩猎―采集经济、或是“斯威顿经济”、或是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生产力较为落后,个人力量有限,离开集体很难生存。村规民约是基于所有民族成员的需要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制定的,成员对规则具有极强的认同感,服从规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可见一方面对规则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不服从规则带来不利后果的利益权衡,村规民约就成了每一个民族成员自觉遵守的规则,从而保证了文化传承的功效性。
2.苗寨的“榔规”的规范: 议榔是农村公社时期民主制度的残留,由某一区域各寨子共同参与。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会议由榔头主持,榔头由各寨寨老、理老等推举产生。每次议榔首先由各寨寨老或理老们商议议榔内容,然后召集群众大会议定,由大会通过,然后宣读生效,即具有了规范性。
3.侗族习惯法的规范:侗族款约法,或称习惯法,主要通过口头、书面、石刻碑文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口头背诵,是侗族人民最原始、最普遍、最广泛的传承方式,用具有音韵、节奏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款项款约;书面传抄条款,是汉文化大量传入侗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表达方式,它是用汉文方块字来记录侗语的语音,一般只有抄写人和他的继承人才能看懂。书面抄写突破了传承的时空限制;碑刻也是其中一种传承方式,最早的款碑是无字款碑,都是在款坪上树立一块高大坚实的石头,并在坚实石头前设讲款台,以示订立的款约像石头一样坚实、永存、神圣不可侵犯,称之为“勒石盟款”,也称石头法。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任何一个民族得以持续生存与发展内在基本需求,适应传统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成员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保证;贵州各民族整个文化系统的传承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经纬网格,其中的经线是各民族的习惯法,其中的纬线是宗教、禁忌与道德,而构筑的经济纬网格则是各民族的民俗生活习惯,经纬交错点则是各民族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职司。这张文化经纬网渗透了贵州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使民族文化思想得以良性传承。
二、民俗习惯――自然传承的潜移默化
自然传承存活在大量的民族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之中,它与贵州近现代各民族的民俗活动共生共灭,而生生不息的民俗活动就是民族文化资源源源不断的摇篮和温床。
1.服饰民俗传承功能:贵州少数民族的习俗是其文化观念世俗化的表现。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它们经历了艰难漫长的历史,贵州各少数民族中苗族近现代支系最为烦琐,因此他们的服饰文化族内多采多姿,苗族服饰传承历代不衰,因为这个曾经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在被迫离开中原迁徙西南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统一的服饰来强调民族的团结,并保持自己民族悠久的传统与文化;在很多苗族的刺绣图案上都有水波纹,表示苗族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来到西南。苗族姑娘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制作衣裳,因为在苗族内部有无数“婚姻集团”,同一个“婚姻集团”内的男女才能通婚;苗族人的服装是“化石”,因为他们用针作笔,用线为墨,贯注其内在文化精神,用自己的血和泪,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用刺绣的方式撒在了衣裙上,使苗族文化代代相承,永不熄灭。
2.建筑民俗传承功能:贵州各民族的住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者以一种物质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程度表现了每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等立体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民族建筑的形式方法、行为风俗和技术特征,最后以纷繁复杂的住屋形式和聚落景象而展现。同时也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而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把对自然生境的改造和适应创造一个人神共居的世界的理念、把对稳定而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的希望、把精密的技术体系、把和谐的村落形态、把传统的家庭形态、把固定的社会结构、把深层的精神结构、把异族文化的冲撞结晶统一传承了下来。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的布局,地处云贵高原,湘、黔、渝交界的武夷山腊尔台地西缘,由七个村寨构成,沿国滴河和官舟河分布,形成一个类似太极“S”状构图,七个村寨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类似”七星阵”图案,寨内军事巷道形成”八卦迷巷,歪门斜道”。这是历经石各野、龙哥达、吴不尔、龙西歌、吴黑苗等历代苗王苦心积虑经营成为“南长城”的军事重镇,是苗族建筑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象征。
贵州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习俗万千成系统,这些习俗是整个文化系统中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延续起着平衡社会成员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各民族中的饮食、服饰、居住、礼仪、节日、婚姻、丧葬等均是习俗文化系统的部分,习俗在传承中具有外露性、直接性、整体倾向性、强烈感染性、原始再生性以及口耳相传性,这种文化的传承并不需要依赖强制性的外来力量去促进,它是靠约定俗成以及整个民族社会的自然延续来完成其使命,它是通过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来传承其文化思想的内核。
三、宗教与禁忌――底层心理束缚性传承
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除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外,其他民族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主体信奉自然宗教,或称多神教。多神崇拜这是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宗教特色。民间盛行的占卜、巫术和禁忌更是给贵州宗教抹上了巫觋神秘的色彩,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以心理束缚进行传承。
1.祭司的文化传承功能:我们把沟通人神之间的特殊人的集团叫祭司,彝族称祭司为“毕摩”,苗族称巫师,布依族称布摩、雅牙,侗族称法师、道师,水族称鬼师、过阴婆。每一个民族都把本民族的作为精神支柱,相应的祭司就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在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和各种各样的禁忌就构成了他们的底层心理界面。如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巫师,不仅是巫文化的代表人,而且还是从事一切与此相关活动的主持者,他们有极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巫师不仅向苗族同胞口述具有传统意义和经典意义的制度、规则、民族掌故、原始哲学、伦理道德、法术咒语、宗教礼仪、祖宗名谱等等并且经常替人驱鬼除邪、禳灾祈福 ,还必须是医生,懂得医理,为人们疗伤治病。苗族文化中的内容,无论天文、地理、历法、算术,还是军事、历史、乐舞、医药、技艺无不渗透巫文化的魅影。苗族的巫师和巫文化的影响,在整个苗族文化传承系统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理布依族的布摩、雅牙(男女巫师的称谓),他们在族中除了主持卜卦、进行预测吉凶祸福外,还通过巫术为人们“驱鬼”、“赶鬼”活动,在其间传承鬼神观念和神人共性观,还将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融合进仪式每一细节,是旁观者无不受到熏陶和教育。
2.宗教和禁忌的文化传承系统功能:宗教和禁忌一方面作为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对文化系统的传承功能还体现在:(1)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模式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由此使各种社会因素和力量成为一个统一的稳定整体。(2)通过人们浅层“无意识”作用起着良性的教育能动功能。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在近现代依然保持“神道设教”的传统,通过祭司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小型或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典礼和仪式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本族民众即文化接受者产生生理和心理共鸣,从而完成文化传承使命。(3)宗教禁忌使既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神圣化,使个人愿意服从群体目标,个人冲动服从群体准则。使大多数社会群体成员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对个别害群之马严加惩戒,或者通过禁忌禳解仪式把他们解脱出来,从而束缚性地完成社会道德规范及整体文化传承。(4)宗教及宗教禁忌伴随每一个族内成员个人发育成熟乃至死亡一生时光,特别是成人礼仪和入会礼仪,严格的禁忌和痛苦的考验强化了新成年者和入会者所担负的职责和义务的意识,从而在短时间完成族内文化传承,起着束缚性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泽霖,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吴泽霖.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3]姚丽娟.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一、事件概况:两省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
读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人都知道,西门庆是一个“大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大坏蛋。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负面形象,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会对之嗤之以鼻。但近年来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省黄山市却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西门庆故里之争”的闹剧。先看阳谷:投资5600万元,打造《金瓶梅》等文化游览区,内有“西门庆故居”等系列文化景点;山东临清市:投资约3亿元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重现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生活;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则围绕“徽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基地”这一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呈坎、潜口、唐模等三个旅游节点。
二、事件解析:西门庆故里之争缘由
1、文化导向出现偏差
历史名人,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这些名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他们的故里仅仅是其生活成长的一个空间载体,位于什么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名人无数,可过去很少有争抢“名人故里”的事情。那是因为古人看到的是名人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名人故里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空间载体。因此古人对名人的纪念,更多采用“青史留名”的方式,甚至是人们的“口碑”,而很少用具体实物的故里或故居。
当下我国正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促进文化建设,所以各地对名人故里的打造也并非不可。但可悲的是,开发名人故里,竟然出现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三地政府争相把西门庆这个一无是处的反派形象打造成文化产业英雄,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是当代人急功近利,欲望膨胀的产物,是当下文化导向出现偏差的映现。
2、区域经济恶性竞争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们过度地追求GDP的高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各种策略手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阳谷、临清、黄山的西门庆故里之争,正是区域经济的恶性竞争的不良结果。西门庆故里之争等乱象,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是地方政府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他们在“文化”的背景墙上写着的是一个大大的“利”字,这正是区域经济恶性竞争的结果。
3、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偏爱
有怎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怎样的产品。因此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反过来也正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的恶味。《金瓶梅》在艺术上具有绝对的价值,但是,它内容上仍然是“”,西门庆的“大贼”形象是不容抗辩的客观事实。西门庆故里的开发,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办法
1、个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行文化接受的时候,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自觉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文化品位能力。
2、国家政府需引导振兴优良文化
振兴文化产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国策,国家在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但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文化,如果仅仅为了产业和利益,而牺牲了文化的导向性,无视了道德观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文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保护和发展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价值和终极目的,而这些都要求国家、政府在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也要重视其内容的引导,尤其在文化产业兴起之初更要避免文化产业入了歧途,更不应该出现政府部门为低俗、腐朽的文化呐喊助威的现象。
3、媒体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并立的社会, 我们不反对价值的多元化, 但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公序良俗, 与之相反我们可视为糟粕而弃之。西门庆故里之争, 客观上宣扬的价值观显然有损公序良俗的健康发展。因此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上要显现出该有的态度,引导公众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透过上述西门庆故里之争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出了问题。也有质疑的声音,该不该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展
一个文化大国, 给西门庆造故里, 给恶棍贴金重现于世的行为, 是典型的文化堕落、道德沦丧的行为,它警告我们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和标准后, 一切以利为本, 被“利”牵着鼻子走, 将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荒唐事。如果遗臭千年的奸商、恶霸、流氓成为一种被弘扬的文化, 中华民族必将付出惨重的文化代价或精神代价。
2、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妙陶冶, 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西门庆”为招牌,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管是动用公共财政还是企业投资, 都是不能容忍的。
3、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背后, 涌动着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 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其结果不仅会拆掉文化“舞台”, 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因此,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不仅有利于文化本身的净化,而且也会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浅谈漆画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现代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缺失,而怎样在课程体系中选择适合的载体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漆工艺 漆画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