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篇1

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了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又提出了学习不能完全像乌龟爬行一样,一步一寸地前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三、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四、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如“黑板报稿”一要通俗化、口语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泼;三要形式多样。当然,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六、加强背诵,注重积累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综合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通过某一种专题学习活动才可以体现出来,也不仅仅是“分析”得出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综合性这个特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每一堂语文课当中,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应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课”、一种课型,或一种活动、一种“活动课”,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的能力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感受到快乐。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和环境: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方法,以考试为目标。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填鸭式,学生接受的方式为死记硬背,学到了知识点但是却并不会应用它,不会将它融合到生活中,融入到自己的综合能力里。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决心。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听说读写中。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而小学语文综合素质又是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

二、开放自主性的学习

开放自主性学习是学生、教师和书本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成果,是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模块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最佳平台。综合性学习开放式的特点是要求教师通过书本的备课和在学生学习书本内容的过程中都产生创新点和开创性思维模式。综合性学习重视参与、重视体验、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实践上的收获。开放性学习为学习内容上的开放――所有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学习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爱好点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要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三、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的拓展提升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学习”。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并不是指课堂固定在某一个房间里、固定在某一个座位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笔者曾在寒假期间组织三年级(2)班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春节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到某居民区观察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教会学生认识春节这一习俗,学习春节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学习春联的知识,学习文字中什么是平仄、什么是押韵,并让学生抄写下自己喜欢的春联,并给学生留下课堂作业――每人试着写一副春联。活动结束后,家长反馈说孩子学到了关于春节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春联答卷。学生也了解到了中华民族在春节上的重视和寓意,并且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机会,会让他们觉得教学内容既生动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四、综合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再是以往的那样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身为一位开放式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学生放开手脚,充分的给与他们信任,给与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与适时的帮助,帮助他们找资料,帮助他们定题目,帮助他们写材料,不大包大揽的给他们做足准备,让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组织、自己实践,体验过程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然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放任与不参与,更不是某些老师的“作壁上观”,只在活动的开始作一个开场白,结尾作一个总结词。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不到正确积极的指导,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质量和成果,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不到锻炼,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无处安放”。

五、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自主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的全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理论,从而被在国内学校教育中广泛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广大师生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我们从前陈旧的观念,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地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3

当前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努力地将自主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中,用以改进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自主合作学习作为迎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情感特征、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在教学中调动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合作精神,引导他们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以及合作的解答,以帮助他们实现对于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把握,同时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帮助。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

自主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注重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调动,以引导他们实现对于自我学习的主动约束以及有效鼓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效用得以顺利实现,首先就必须采取措施来提升小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本文下面就具体谈论几点提升其参与意识的方法:

1、有效引入课题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对于课题的初步认知以及好奇心理,而要开展这一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趣味化的语言、故事、情境、悬念等对课题进行有效的引入来实现。以《放飞蜻蜓》(苏教三年级下)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在讲解之前,谈论一下自己在少年时代扑捉蜻蜓的小故事,并使用多媒体屏幕来展示蜻蜓飞舞的相关视频,或静态的蜻蜓图画,引导小学生回忆他们对于蜻蜓的记忆以及感情,继而引发他们的兴趣。

2、使用激励手段

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小学生对于课题的自主参与意识,还可以通过采取操作、竞赛、游戏等方式来组织课堂的开展,形成对于学生学习的激励,这样的途径来开展。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四年级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提出“以每一横排为单位,以五分钟为限,请同学们猜一猜,不同重量的两个苹果在同一高度落下,是重的先落地还是轻的先落地”的课题,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等道具进行试验,使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继而引导他们对课文展开自主学习。

二、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自主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使用,还必须充分地体现出合作的优势,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某项目标的指引下,对各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本文下面就分析以下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划分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征求全体小学生对分组的自主结合意愿,然后在以具体课题的难度、侧重点等因素为基础,通过对小学生的性格、性别、日常情感、学习水平、学习优势、交际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在他们自主结合意愿的基础上,对小组进行调整划分。

以《揠苗助长》(苏教三年级下册)这篇寓言故事的讲解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当为每个小组配备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基础、喜欢讨论、善于调动其他同学的学生,以使小学生在主观猜想“揠苗助长”这一成语的含义的基础上,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合作探讨学习。

三、精心落实合作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教师在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意识,并做好了对于小组分配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各小组中成员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因素,认真做好对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才能够顺利地将所有的小学生引入学习中,使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达到对于自主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双向培养,继而帮助他们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本文下面就谈论一下教师对学习任务的分配:

语文教师在分配学习任务时,首先要自主地对某一语文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将整体的语文课题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确定各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再通过对各个目标进行处理,使各部分目标的达成能够推动整体目标的实现。然后再结合小组中各个成员的综合情况,在他们自主分配的意愿基础上,对他们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鹿和狼的故事》(苏教六年级上册)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将本篇文章分为“故事复述”、“词语解释(如苟延残喘)”、“文章线索分析”、“文章大意概述”等几个独立的部分,以及“故事含义的阐释”的总体目标,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对任务进行分配,以实施自主合作的学习。

四、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

语文教师要使小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合作学习,提升他们在日后学习中对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兴趣,还必须积极地做好对于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工作,借助于有效的评价,增强小学生开展自主以及合作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本文下面就分析以下评价工作的优化开展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组织开展小组成员自主评价、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小组之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几种主体评价方式,以及实施前的预测评价、过程中评价、完成后评价等几个学习阶段,来对小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帮助、鼓励、表扬以及引导,使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维持积极的态度。

以上文《鹿和狼的故事》的评价为例,教学评价要真正地结合各个小组学生学习成果中的亮点、缺陷等开展,比如,借助“某小组对于词语含义的查找非常快速、判断精准,对故事的复述极其清晰、完整,对故事含义的解读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结合自身周围生活进行解读”等表扬性的话语进行积极评价,借助于“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准,但若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及学习事例对故事含义进行解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的表扬以及鼓励性话语,指出缺陷。

结语:

自主合作学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加强对于此种方式的深入研究,借助有效手段推动此种方式的完善,以借用此种方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利华. 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点思考[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10 (07)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其中就明确了将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际当中,教师们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对于合作形式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于合作学习法是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等问题缺乏思考。所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好时机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认为仅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理解问题时,就需要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但是,这并不表示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就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会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必须要把握好时机,当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个人的思考、努力后,确实不能够解决问题,才考虑使用该方法,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提高合作的成功率。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们一定要控制好度,简单的问题不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习惯。另外,收集以及处理信息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于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同,收集到的内容信息量不同,信息范围也不同。单独一个学生所收集到的信息是很少的,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小组中所有学生的信息拿出来,成员之间共享,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例如,有一节课教师安排的是《收集对联》,每一个学生收集到的对联不可能完全一样,但都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只学习自己收集到的对联,学习效果一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大家收集到的对联放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小组成员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展开,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组成员角色与责任要明确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共同的努力,所以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较强,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对于全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分工,每个学生都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小组合作的技巧,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有汇报员、主讲人、记录者、检查员和加工信息者等。同时,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小组内的成员角色也要定期的轮换。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天辟地》时,有一个小组的记录员因为跑神而没有将所有结论记录下来,原因就是因为他自从分组之后,就一直担任记录员的角色,产生了倦怠。所以小组成员的角色要定期的互换,增加角色体验。

三、学习小组的组建要合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也是最常见的分组方法,但是这种分组方法并不合理,会造成学生分组学习效率不高。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等。这样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了整体信息量,丰富了思维,提升了整个小组的水平。例如教师让小组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读词,但是某一组四个学生中有两个学生发音不准,组长和组员对此感到很无奈,小组在评比中总是最后一名,导致了该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这就是因为教师在分组时不够合理,要将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开,得到更好的帮助。

四、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汇报

讨论后的倾听与汇报也是学生们学习最重要的部分,每一组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汇报,是对本组学习结果的展现;倾听,又能够看到不同的观点,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们集中精力倾听。一般,当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不同的小组之间要进行相互交流,而交流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代表发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例如在分组合作学习完《龟兔赛跑》后,就兔子输掉比赛的原因进行探讨,有一个小组的代表在发言时,均是以“我”为第一人称表达个人观点,教师此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要让学生使用“我们”为第一人称,因为他所代表的是小组集体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回报结果外,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必须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当有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其他组的学生要认真听取,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五、结语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时机,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井刚.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探讨[J].山西青年,2013(18).

[2]袁晓娟.语文教学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6).

[3]李丽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

篇5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一要求符合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分析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作了一些粗浅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师比较喜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至于“探究学习”,则普遍感到难以操作。本文结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强化对话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的对话,不是表演教案剧的“对台词”,不是师生之间的“对白”,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

1、我们要明确,探究学习要探究的不是一个预设的确定问题,而是要搞清楚师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而发现一个彼此认同的知识或真理。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懂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

2、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珍视他们的独特发现,鼓励奇思妙想,欣赏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圆其说。而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质疑能力。

二、强化问题意识,教给探究策略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探究载体,问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思考探索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创造发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主张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向学生提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质疑,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的“问”通常有两种情形:首先,引领性的,侧重于方法、策略的“引”和“导”,侧重“以问引问”。如语文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引领性”的“问”来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提问题。初读课文,设问引疑:⑴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就文章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人物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⑵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⑶你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或感情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同学交流后,再读课文,引问感悟: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⑵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感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是“问题的种子”,目的是引导生成学生的“问题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其次,教师的补足性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反问”,侧重“以问促思”。

三、整合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篇6

1 引言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事物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小学教育的对象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的接班人。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加班人。所以提高小学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多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在这个方面,小学的教学法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小学教学的教学思想,但是需要更多的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体制下义务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际上,小学的语文教育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开放,更加优化和有效。我们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可是怎么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2 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课题。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光光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加关键的一点,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自学,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寻求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的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小学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目的。古人也有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培养出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终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自学模式的教育,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先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是让他们指导他们要学什么。第二步就是要学生进行自学了,基于老师的知道学生们可以依据课后问题和课文的提纲进行自己独立学习,可以先让学生先进行默读课文,然后依次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大概了解到学生最课文的了解程度,然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返回文章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到问题答案出现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尽量多地去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继续深化自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培养学生在围绕具体的问题大家进行学习交流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学生和老师,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形式可以多样,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自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升华,也就是时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课后问题,对每个问题进行引导式的回答和分析,并且对重点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的回答和解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点拨式的学习启发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寻找答案,互相谈论提炼答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中介结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给出自己的结论。

在最后的环节,作为老师要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和解读,给出学生答案,这个阶段老师是主导,通过黑板板书,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作者的思维方式的轨迹,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使得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同时,老师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风格相近的文章,给学生进行自学的练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样要求老师也要选择好要学习的课文和内容,并且提出恰当的学习内容。使这样自学的学习模式得到锻炼和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更加充实,发展也更加全面,为以后更高级别的学习奠定基础。

3 通过情景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情景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课堂教育的手段,老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共通过对一个事物或者故事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情景教学首先要设计和创造一个学习或者生活的情景然后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情景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进行恰当的课前的兴趣引,展示学习的目标,交代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点出有趣的地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用情感来感受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思想和其他,让他们逐渐进入情境,进入感情中,对学生动以情,晓以理,和作者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这样也就很快的理解了作者的初衷了。

4 总结

小学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的起步。对整个人的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的质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义务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一些创新的探索,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篇7

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当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在乐趣的力量支撑和指引下,在学生的内心当中,便会将阅读的主体意识形成,才能将其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比如,在对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过程中,为促使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充分调动,教师略具概括性地向学生就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进行讲述,当讲述完毕之后,然后让学生对文中的两个角色进行扮演,然后分角色进行阅读。然后让其余学生对两位表演学生的表演是否到位进行评定。由于小学生天生具有一种对动物的亲近感,就会将阅读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篇8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五、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提问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篇9

认真写字。对小学生先要求他们把字写得端正,使其成为习惯,在端正的基础上再要求写得快。这样就又端正又快, 双方兼备。如果片面要求学生写的快,而写的不端正,就会使其形成写字求快而不端正的坏习惯, 此时如果想把它扭转过来当然要多费些工夫。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时代,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往往很少书写,而是采用电脑打字,在键盘上上敲敲打打即可。但对孩子们来说,初学语文时,不是弱化端正写字的地位,而是更要注重孩子们的认真写字习惯的培养。

勤于阅读。学生要勤于阅读,不能仅仅靠听教师讲阅读如何重要的道理,同时也不能只满足于学好了教材内的课文。 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得到了收益,这样更能激励学生们继续进行广泛的阅读。学生一旦真正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绝对不会满足于教材中那些作品,课文,例子等等,而会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和好书籍,用以增加知识,增长才干。这样课内课外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语文教学始终处在动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会使阅读教学收到我们所期望的好效果。但小学生在刚开始阅读课外书时,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对书籍的选择,使其阅读那些有益并且适合的书籍。

篇10

新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自主沟通,一起合作来完成老师给的题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并且课堂的学习也不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主要就是老师给学生营造一种欢快、轻松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沟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下面就具体阐述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分组和分工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老师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展现自己的优点或者特长,同时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分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智力发展等等,了解到这些以后老师在分组的时候就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组内分工的时候才能让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点,并且让学生学会其他人身上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只有这样的分组才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比如: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平均分成几组,一般每组四个到六个人,并且每组还应该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来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并且调节好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有专门负责记录的人,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小组合作的主要内容,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有一个人发言,小组合作并记录以后,每一个小组需要派出一名发言人来表达本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结果。当然在选择发言人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给学生分派的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仅仅靠单个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合作学习,这样老师进行合作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而倘若老师给学生安排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就毫无意义了。在学生意识到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小组内针对这些意见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样就可以集思广益。并且学生在沟通的时候,可以进行思想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最后小组内就可以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想要实现这些,前提是老师应该先给学生营造愉快、欢腾的讨论学习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学生才能努力思考,才能充分激发他们思考的潜能。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就可以将问题解决。

三、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老师所教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小、缺乏认知、自控能力较差,很多能力他们还没能具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时候会出现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老师的目的相悖、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并不遵守相关的秩序规定,从而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没有预期的那么理想。因此,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整个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1.让学生尽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多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他们比较害羞等因素,不会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想法跟没有想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学生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那么合作学习自然就会被阻碍。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试着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开始表达让其他人听懂就可以,之后就应该学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精准,这样学生之间沟通起来会更方便。

2.让学生学会聆听

聆听也是一种能力,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己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聆听,才能明白别人的想法,这样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才能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之处。而在实际的语文合作学习的时候,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会认真听,这对于后边合作学习是不利的。所以,老师应该培养小学生学会聆听的能力。

3.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质疑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听老师的讲解,并且认为只要是老师讲的内容就一定是正确的内容。这些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特的想法,这在合作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觉得所学的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制定的,一定是不会出现差错的,他们甚至从来都没有要质疑教材的想法。基于这样的现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即使是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或者和教材不一样也要大胆的表达出来,这样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出现不同与组内其他成员意见的时候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认知、不够勇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方法会遇到一些问题,老师应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最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篇11

(一)双边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缺乏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叫教学,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过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有的偏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偏重于儿童中心作用,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在我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中心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学和教是对立统一的,那种突出教师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是当前一些地区部分教师所犯的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拿我们县来说吧,在近期我听了一位教师的一堂生字教学;本来生字教学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读文时通过音节读准字音,可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辩认字形,书写上教师只作适当提示,从而发挥学生积极主动作用。但这位教师是把生字全部板书在黑板上,机械地注上音节,再教读,自读、抽读,最后逐一讲解书写规则等等。像这种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经是不可取的了。当然那种突出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成长不需教师的指导也是荒唐和不切实际的,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决不能盲目,更不能无目标的进行,教育家班巴斯基说得好。“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

(二)双部性

即内部与外部,是指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外在表现与儿童内在的智力发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把儿童智力发展置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代教育中,小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双基”传授转移到了智能的发展,即现代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智力。知识、技能、智力是不可分割的,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又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智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反过来智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当然,强调发展智力的重要性,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为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代替智力因素,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任何智力活动都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即智力活动必然失控。

(三)双型性

所谓双型性,即模仿型与创造型,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模仿的作用,的确,模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技能的捷径,如利用范文模仿作文,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儿童的学习只停留在模仿上是不对的,传统教育在重视模仿能力训练的时候,忽视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特别是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明确教学任务后,要进一步考虑教学方法。看选哪一种方法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从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出发,具体地说,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要服从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的要求相适应,教学目的要求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要达到目的要求,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适当的方法,凡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选择。

(二)要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

篇12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