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管理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管理管理

篇1

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我们称之为农业企业。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远没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那么成熟有经验,自成系统,相比于工业企业,我国对农业企业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就导致农业企业的发展缓慢,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业企业经营模式的滞后。就目前来说,许多农业企业公司的经营管理仍然很大部分借鉴工业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这极大地限制了公司的发展,这就给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一、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不同

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农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仅仅考虑企业盈利,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农业企业往往还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等等。农业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连人民最根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满足,那么国家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除了企业自身的差别之外,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同的是其经营风险非常大。具体来说,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了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等。目前,世界上一大部分国家都出台了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别的国家的农产品输入进行限制。比如,美国如果想要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的方法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输入,从而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的利益,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就受到影响。经济风险有国际上的也有国内的,国际上的经济风险一般为大型的经济危机,拿2011年的欧债危机为例,当时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被压低到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位置,但是仍然没人购买,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农业企业损失惨重。国内的经济风险大多体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波动的原因是多维的,在此不再详述。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可能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绝收。自然风险是农业企业独有的,工业企业生产没有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对农业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改善,科技技术比较高的农业企业的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要远远高于科技技术比较低的农业企业。这就会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除了风险之外,农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要比工业企业长,在进行生产经营的时候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随时应变,要考虑到自然规律。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和工业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大多是一些自然资源,来源稳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是农产品,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现出和农产品相匹配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周期较短。而且农产品的保质期也较短,如果短时间无法出售,就会造成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形成滞销。

二、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1.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2.风险预防能力较低。3.农业交通发展滞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是影响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季节,往往只能种植几种特定的作物,而且农产品的成熟周期也比较长。在春夏季节,环境适宜,可以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而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农作物不能存活,这是农业企业无法避免的问题,受限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也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在农产品短缺的时间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得不停工。另外,有一些高价格的农产品对种植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达不到环境需求,那么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会受到严重制约。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严重的水污染,农药质量不合格等因素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农药的应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吃,而是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质量差的农药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生长状况受到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的水污染十分的严重,而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最根本因素,如果水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农作物的品质也就可想而知。情况严重时,人们食用了这些用受污染的水种植出来的作物后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我国的农业企业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比,科技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做出预测。说到底,农业企业还是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对农产品种植地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进行预测,然后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进行保收,使农产品的质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我国农业企业大多处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化程度很差。这就导致农业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状况,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很多企业都处于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善,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特别高,这就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所以,想要改善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问题的应对方案

农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想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1.增加信息化程度。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要改变传统思维,增加信息化程度。信息化之后,企业管理者可以快速的了解市场需求,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还可以增加管理效率,在传统的农业企业中,对产品的管理非常的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效率低下,而信息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另外,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农业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的农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获取环境状况,在发现自然灾害风险之后,可以及时的制定应对方案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对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多次提出要增加我国农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2.规范市场制度,改善环境质量。除了农业企业自身之外,政府也要规范农药市场的交易状况。对制造销售质量较差的农药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农药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农业企业在选购农药的时候要到大型的销售场所进行购买,切不可为了贪小便宜吃大亏。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增加污染治理的力度,农业说到底还是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靠水吃饭,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十分的严重,给农产品的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农业企业在选择种植地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污染较小的种植区,减少农产品安全隐患。在农产品成熟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确保农产品可以安全食用,这样才可以增加企业竞争力。3.完善农业企业配套设施,建立农产品运输物流网络。我国的农村交通发展状况较差,农产品在成熟之后的运输极为困难,运输成本非常高,企业为了确保收益,只能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这样就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政府着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另外,农业企业的配套设施如冷链、冷库、冷仓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要,这些配套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保存和储藏,可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时间,增加农业企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磊,黄鑫,王立波.高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意义与思路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5-16.

[2]王磊.基于工作流程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摂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31-32.

[3]赵雪冰,路美奇,林雨濛.论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J].南方农机,2017,48(6):146-146.

篇2

一、大数据下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挑战

1.海量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挑战

在大数据之前,企业拥有和面对的数据相对比较单一和有限,其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不需要考虑信息存储问题,也不用追求大规模信息设备和技术。但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急剧增加,并且数据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变。在此背景下,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中无须考虑的信息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和管理效率的关键要素。大数据庞大的体量使得普通计算机难以胜任信息存储和处理要求,大数据不断增长的规模也使得传统归档模式难以适应大数据增长速度,无论是从经营管理的硬件基础还是软件环节,都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的海量大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策略是一个挑战,企业若不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策略,从硬件和软件上着手提升对大数据的容纳和处理能力,势必难以面对大数据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超负荷压力,最终走向困境。

2.数据处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挑战

企业生产的过程会生成各种数据,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则依赖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往传统的少量数据比较容易管理,企业决策相对简单,其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执行要求也较低。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低层面的数据信息汇总已经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为了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则必须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才能从海量数据中剔除无效的信息,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作为企业决策依据,规避经营风险。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有赖于硬件设备的建设、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技术的引进升级,这三者恰恰是当下企业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获取高价值信息的能力,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如何解决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整合的速度等问题,发挥数据的现实应用价值,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3.数据价值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初到之时,不少企业未能积极调整经营管理以适应时代要求,忽视数据分析,仍靠着过去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决策,导致经营失败。而当前,虽然我国企业都已在用大数据对企业进行管理,但仍仅是低水平的应用。企业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只是做到了进行统计和整理,却很少去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即是说,企业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只是做到了表面工作,对大数据应用最核心的数据挖掘和利用功能反而丢掷一边。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很多企业管理者注重对企业财务和生产数据的收集汇总,但从中却只是简单地看到日常效益状况,认为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其实,企业管理者应该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对掌握的数据应更深入挖掘,重视获取财务、员工、客户、市场等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有用的高价值信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应积极调整,要重视数据中的商业价值,眼界要广、谋划要远,正确决策推动企业未来发展。

二、大数据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

1.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大数据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同样为企业创造了机遇,关键在于企业要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合理应用数据,通过大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指导经营管理。从企业产品角度来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升级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内容、消费能力等,可以指导企业产品的改进、升级和出新,使产品更具有针对性,细分市场,实现品牌战略升级。再从企业用户维持来看,企业要想维持并拥有更多的用户,就必须提高数据分析处理水平,从用户的个人喜好、行为偏好、交际关系等数据入手,预测分析用户的未来消费行为,进而制定企业发展决策,增强用户黏性。并且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能帮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很多数据分析处理的算法体系都是公开的,不少企业也都依据这些公开的分析处理算法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即可以通过运营商等渠道获取竞争企业的信息数据,根据竞争企业的数据处理算法,进行逆向策略分析,预判竞争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并与自身企业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经营管理策略,赢得先手。

2.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大数据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倒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自我突破和升级。所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考虑的不是是否需要进行变革,而是如何以更快更稳的步伐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已经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本。基于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应构建以大数据驱动为主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坚持对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信息的主动收集、识别和汇总,再利用合理的、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手段对海量数据实施数据的清洗、抽取、转换等,对异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以此实现以数据驱动经营管理的模式,优化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另一方面,在数据支撑下,搭建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平台,规范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管理,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深入挖掘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都建立在信息数据基础之上,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3.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管理和分析处理人才的重要性得以体现。但现阶段,我国企业中人才虽多,但都是传统经营管理时代所定义的人才,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大数据时代所需的数据信息管理人才反而大量缺乏。也有不少企业采取了过渡方法,即让财务人员负责企业财务和业务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处理工作。但这仅能作权宜之计。从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能力要求来看,财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对大量数据实施数据挖掘得到有用信息,进而帮助企业制定管理和发展规划。大数据背景下,需要的是能对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数据进行科学管理、能够挖掘高价值信息、能够创新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风险科学管控的新型专业人才。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善于发掘和吸纳专业人才,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专业的管理平台、科学的晋升机制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也要立足现有人力资源条件,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和建立激励机制,帮助员工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员工的数据处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优化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脚步。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企业只有在经营管理策略、效率、理念上不断创新,提升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才能直面时代的挑战,抓住时代的机遇,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港,于海旭.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7(03):56-58.

[2]安志美.基于大数据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8(03):91-92.

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的创新建设发展、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巩固了基础。目前,供电企业多为非独立经营核算,其经营管理阶段中,则体现了一定的固有特征。首先在内部管理层面呈现出一定的行政化。由于长期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影响,令电力企业始终为我国机关行政附属单位,在政府计划管控下经营。企业内部岗位人员的安排、组织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同政府行政机构的对应性。领导制度则呈现出一元化特点,加之电力行业属于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应用密集型经营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基础,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安全。因而,我国政府应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分配做好全面控制。生产管理阶段中,电力企业履行从高至低逐级控制的三角形模式结构、通过层层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财务管理实践中,基于电力企业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因而基于内部模拟市场的实践运行方式实施经济责任体制的管理考核,通过收支并行线路开展预算管理。电力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中,基于党政直接控制的基础上,发挥工会组织管理作用,因而体现了文化管理实践思路与工作重心的时常转变。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虽提升了信息化发展意识,然而管控职能却多以系统优化维护为主,没有良好实施现代化软件的应用开发,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目标的良好实现。

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产权体制明确,企业各类资产归国家整体所有。其投资管理阶段中则不仅包含国家投资,同时还涵盖地方投资以及企业的自筹经费投资。电力企业发展阶段中则时常引发影响集体权益的不良行为,主体原因在于企业经营决策层实践管理阶段中欠缺民主管理优化机制,管控监督效果不明显,无法良好抵御风险。另外,电力企业管理与经营生产较为单一,呈现出欠缺多样性的弊端。基于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经营、生产实践处于垄断地位,令电力企业可借助自身优势获取经济利润。加之电力企业呈现出产权体制的特殊属性,从属上级行政单位,无法进行内部财产、资源的自主自由处置,进而令生产经营相对片面单一,多负责电力经营生产的能源供应与安全运行。电力企业属于密集技术行业,具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体现了巨大的多元化实践拓展潜力。因而经营阶段中应基于自身技术状况、资源核心优势更新单一发展生产的现状,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新一轮经济利润的提升点,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电力企业管理经营科学策略

(一)优化更新电力企业发展管理内部体制,创新经营理念

针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优化更新内部管控体制,创建良好的法人代表实践制度,进而全面明晰产权管理责任,实现政企的有效分离、优质管理,做好全面改革。应针对我国国情探寻适宜的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体制,创建区域法人治理模式,并逐步发展为可进行独立核算管理的电力单位与丰富经营投资发展的股份经营形式。电力企业为扩充经济建设,实现利润效益目标,可创建基于股东、董事以及监事会为核心的领导控制制度。为扩充发展途径应全面创新管理经营理念,确保电力单位法人体制的合理规范性,令其发挥优质管控效能。同时应创建有效的约束激励制度,规划内部管理体系机构组织,应全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探寻先进、现代化的控制管理模式,做好规章体制的更新完善,促进电力企业经营行为的有序规范。电力企业核心管控责任在于应真正明晰具体发展方向,进而为机构组织、员工供给必要的资源,树立服务型经营理念。就外部层面来讲,电力单位为基础公益企业,因而其生产的商品核心价值需要通过服务方能良好展现。为此,电力企业应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实施知识型控制。应优化企业整体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决策管理机构与推进企业单位内部员工良好交流的优质人文环境。对于无形资产的控制应全面注重,夯实企业经济发展基础,为其实现利润目标提供优质保障。应做好专利与各类先进精专技术的管控,树立企业优质形象,做好无形资产控制。电力单位应优化管理经营观念,将电力资源视为一类商品,持续优化员工管理服务意识。应促进电网实现良好的商业化管理运行,并为电力交换创建优质市场条件,符合用户需求,基于经济手段实现优化管控发展。

(二)完善企业管理经营实践模式,更新企业控制方法

为促进电力企业的优质经营发展,应完善实践管理模式,将优化提升客户服务视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电力管控营销实践体制,创设城乡市场的集成一体化营销模式。同时应对营销资源做好良好配置,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伴随电力单位的改革更新与优化发展,电气单位市场化拓展已逐步成为必然趋势,为此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依据商品价值的客观规律,推行峰谷电价管理模式。同时应创建确保电费一致同收的管控制度。基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树立公益服务型目标为根本需求,因此电力单位应集中企业核心优势,统筹资金、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源创建优质电力产业,进而打造自身健康、良好的产业品牌。企业控制管理方法应力求做到精细化,优化运行模式、机制,构建特色化的电力供应环境,提升社会影响力。基于生产技术控制基础上,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逐步实现由粗放生产技术发展为集约技术模式,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控制。应就电力企业自身内部环境与外部发展氛围做好综合研究分析,明确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与生产实践方案,进而科学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全面整合资源,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

市场为资源良好配置、完善优化的实践手段,而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与物资等内容。想要强化电力单位的更新改革,应做好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明确持续发展实践战略。人才战略需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而创建。电力企业应借助市场吸收逐步赢得人才资源,实现有效的获取占有与科学应用,做好人才资源的良好开发。电力企业应基于人力资源市场,激发核心优势,扩充企业经营规模,实现持续经营发展,创设显著效益,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技术资源则为电力单位提升自身核心技术实力的主体实践方式。优质技术资源可实现技术创新、技术改革,促进电力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目标。为此电力企业应牢牢把握技术资源,借助开发占有获取行业市场,创设显著经济效益。

(四)提升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

电力企业经营管控水平的优化提升,离不开良好企业人员素质的有效支持。为此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阶段中,应注重企业人员素质的管理培养,以员工为核心,加强教育培训,树立责任意识。安全管控关系到电力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为此,电力单位应做好各类电力仪器、设施器具的安全控制,明确文明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强化现场管理。实践经营阶段中,应促进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的优化提升,为企业的良好增效、持续运行生产提供优质硬件保障。另外电力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探究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的核心要点。应清晰安全运营目标,做好安全生产计划的良好编制,促进生产责任体制的优化健全,创建完善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同时应基于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创建适应性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度,令安全目标责任依据岗位实施有效划分、科学落实到岗、分布到人。还应基于各区域管控体制存在的差异,做好各类人力、财物资源的优质组织分配,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生产的可靠安全性。

三、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针对其经营管理现实状况,我们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内部体制、创新经营观念、完善实践模式、更新控制方法、全面整合资源、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方能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优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进而获取健康、优质、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雷.企业财务信息分析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篇4

一、企业当前生存发展状态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经营发展的主要经营问题。市场开放是发展的必然环节。面对跨国集团和巨型企业会用更大的规模和更加强劲的姿态占领中国市场。构筑国内市场的奠基石,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竞争意识。从某种角度上看,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本身带有极大的挑战性,竞争观念的加强是竞争者在观念和行动上出现是否一致的主要原因。给我们带来困扰的是竞争在观念中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观念的滞后以及行动的迟缓是竞争者出现淘汰出局的局面。所以,中国企业如果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经营管理作出重塑。

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时机的选择

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随时牵动着企业发展的全局方向。因此,企业在实施管理理念时,必须仔细和慎重的推敲。一般来说,企业在实施活动理念时,没有出现消极被动的局面一般不会轻易改动。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必须要仔细阅读并且及时更新理念。发现经营管理理念对企业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时,立即制止,防止员工出现消极情绪。一旦员工消极作用明显时,需要及时变更创新理念。当前,科技与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市场出现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放弃就观念建立新的理念。企业要想高速发展成为巨型财团,可以及时的对员工进行思想修正和加强企业管理。世界经济舞台越演越烈,中国可以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中国的企业家在面对形势多变的企业时,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我国企业在面临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概念时,需要为国家宏观经济作出一定的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宽更广的平台。减小企业的盲目行为对企业的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正确处理了企业的短期利益以及公司长远发展的规划。有利于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企业内部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不仅充分肯定了企业的经营,使得更多的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入企业竞争之中。关注客户的发展需求,研究市场的导向,创造出适合公司发展的独特创新理念。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取向

企业进行高速增长时会给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巨大的破坏。在这项情况中,明确决策者自身的价值和企业的对外价值以及自身责任和使命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家真正关心的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企业管理者在发挥企业管理作用的同时,要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得到有效的统一。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寻找机会,为社会发展服务尽一份力。当企业利润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不仅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存在需要遵循社会和谐理念,作到相辅相成的互助作用。适当引入社会经营效益理念的同时,强调企业管理的社会创新取向,保障企业获得长期有效的利益。

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充分认识到经营管理中经营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企业利益。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和谐统一。企业的目标是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不仅企业需要在社会伦理规范的程度下满足他人利益的最大化,还要寻找活动对不同程度的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到他人的伤害时,或者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时,以及不再牺牲环境为代价时,都会起到人人向上的良好工作作风。企业经营者只有人人自律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企业家在社团发展中,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管理创新的意识,大力宣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家。形成规范性企业。

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路

确定高资本的运做管理理念。在增加增长率时,利润会不断提高,这种资本运作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割裂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只要抓住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一方面的论诉,但要注意的是光是片面的理论是不成立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转换才能将企业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速度相互协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速度相互统一的过程,企业的成长在一方面取决于较快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于取决较高的收益水平。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必须屏除传统资本的创作理念,正确处理企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相互关系。注重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

树立坚定的产品开发研究理念。在市场经济理念中,企业要想获得赢利或者利润,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推出供消费者选择的高质量产品和市场推出的高质量服务。满足它难以实现的生产跳跃,决不能把自我利益看的太重,要将一方的利益和另一方的想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难以完成的生产增值和保值。高品质的人性化服务必须要作到两点一是让客户满意,简单来说是企业给客户提供一定的物质化服务和精神化服务,其中包括顾客对产品的服务以及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企业向客户提供一定的产品和劳务活动也必须超过社会期待,不能对其他消费者和整个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使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应该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挽救和补偿。

五、结语

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潜在利润和增值空间大小,直接影响这种潜在利润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将现实利润和潜在利润的相互转化。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经济管理者,只有深刻意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意识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定地位。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给我国企业带来一定的借鉴。只有善于总结他人经验才能更好的在竞争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使自己的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篇5

关键词:

企业经营能力;有效途径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更能帮助企业实现自我定位和快速发展。但是当今的企业大部分都存在制度不完善,发展规划不切实际,人员调整制度存在缺陷的问题。我们应该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间接地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建设的时代步伐。

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时代意义

企业的成长进步就犹如大树一般,要经历诞生、成长、鼎盛等重要的时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就有如加固了大树之根,方便大树在生长发育的同时更快更好地汲取能量。经营管理能力是贯穿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生存的主要线索,没有管理便不成方圆,而有了经营管理制度,却不符合当今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公司实情,也有碍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当今的时代潮流之下,全球经济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企业的实力竞技便成为了当今我国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制度,能够帮助我国的企业在时代的竞争中做领跑者,也可以明确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让企业做到精细化发展和有效性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途径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当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优秀的国外管理理念,对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制度—执行力—监督—再创新几方面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问题

2.1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是维持企业发展的重要辅助工具,与当今的市场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但是,当今企业部分的制度制定者和管理者仍然呈现出与时代脱轨、固步自封的状态,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从小部分人的利益入手,以维护部分小团体的经济与权力利益为目标;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过于陈旧老套,没有完整的监督系统和第三方的督查系统,缺乏执行力;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未进行人性化的思考,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反而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制度不仅不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形式化的流水工作,流于形式的制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当今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现状和人力调配、调整情况进行,制度不仅仅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更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从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的大方向出发,也要结合人性化的制定标准和具有企业特色的制度制定方面进行思考。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管理和调配的标准。

2.2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

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企业具有更加优化的管理调配模式,而当今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企业习惯于单向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代相关联的创新思想,也未曾进行双向管理、双向监督的管理调配尝试。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够利用当今经济市场的经济讯息,也造成了企业员工工作能动性低下、企业间部门分工和责任分担不明确的企业管理缺陷问题。单方面的管理模式,也造成了企业中部分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对企业高层和管理层缺乏监督和督查效力。先进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应该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更多的优质学习培训条件,应该对企业整体的上下层都进行有力的调配。公平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以责任分担和企业效益为量杆,为企业员工创造出一个公平自由、和谐积极的工作大环境。

2.3监督机制的缺失

当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明确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和经营管理的监督团体。要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具有创新性的经营能力改革,我们就必须要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监督团体的塑造开始。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建立监督督查系统,树立员工工作标准、明确责任分担、建立明确的奖惩规范。当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监督机制的缺失不仅为极少部分人提供了不公平竞争的条件,也造成企业工作效力低下的情况。

3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途径优化的想法

3.1制度化与规范化

进行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内部的责任分担制度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而制度的制定最终目标也是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办法,应该从日常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最终效益的个人角度出发,讨论公司的部门配合、未来发展和企业整体形象的问题。要从细节入手,在把握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性的制定和讨论。

3.2多培训与竞争性培养计划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就应该从企业员工训练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员工竞争环境的改良入手。我们只有加强了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只有从改良员工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员工的公平环境入手,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工作方案改革入手,对员工进行差异性评价。我们要为员工制定出统一的效益评价标准,也要谅解员工的能力短板,对他们进行特色化和差异性的个人培训。

3.3结合国外优秀模型进行改革

我国的经营管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言,仍然处于落后的现状。当今国际上比较常见的EPC模式和BOT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和效益提升都有促进的作用。这两种经营管理模式,从市场调查和市场经济入手,讨论了当今的经济市场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员工的效益贡献进行了具体的量化性标准评价。而我们国家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与经济市场相关联的经营管理途径的建立,我们必须要在了解市场、了解民众需求、了解经济发展方向的前提之下,为我们企业制定出整体的经营管理方案和发展方向,进行人性化的效益化管理,才能进一步深化我们企业的发展。多结合国外的经验进行总结及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学习,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4总结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与企业的效益增长速度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效益评价和奖惩制度的制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思考企业经营管理路径提升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将市场经济的评估作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而深化我国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1.2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务人员价值创造的体现。不同的财务处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税收是产生于生产经营等业务环节,但反映和体现于财务环节的,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处理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可以有效地节约税收,降低企业的税负,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这是价值创造的重要体现。

1.3决策支持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到的信息和数据量非常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离不开信息和数据的支持。财务人员是企业信息的汇集和提供者,其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信息支持,从而有利于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例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数据,尤其是表现企业运行及盈利状况的财务数据,包括资金运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地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因此,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使得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是财务人员价值创造的重要体现。

2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2.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强化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空间的大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强化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2.1.1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财务人员要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财务人员要对企业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企业目标利润为中心,科学地编制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财务预算,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其次,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目标,对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原因;另外,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对各个部门和环节中偏离成本预算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的改进方法。

2.1.2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一定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搞好筹融资工作,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原则,结合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并对资金成本、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搞好企业筹融资工作,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财务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量、资金周转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从而在保证资金畅通流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资金使用成本的最小化。

2.1.3规避税收风险税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有效地规避税收风险。财务人员要对结合产生税收的各个业务环节,并对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为企业量身打造科学的纳税筹划计划,降低企业的税负,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

2.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2.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财会制度规范化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要制定规范化的财会制度,对财务人员的职责、权力等予以明晰,并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财会工作,只有这样,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职业道德建设企业领导要提高对财务人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财务人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职业道德建设。首先,企业财务人员不仅仅要精通财会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充分的熟悉和掌握,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要做好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财务人员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进行学习,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2.3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决策支持作用企业要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使得财务人员掌握的信息数据和分析的结果都能及时地传输给企业决策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企业财务人员要转变过去仅仅对内部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加强对企业外部有用信息的搜集整理,主动地对市场进行研究,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算和评估;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编制企业财务报表,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映给企业决策层。

篇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迅速复苏,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无疑是给我国国民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带来了快速发展,因为给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也正是这种新生力量,促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了新的变化,以顺应历史潮流。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开始不断的涌现,但是,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还是我国的经济支柱。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潮,我国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做了诸多的努力,在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经历了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其中的股份制是现在运用最多的一种管理方式。尽管我们不断的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来不断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管理体制、经营策略的确定与统一,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兴项目的开发,等等。

二、探索国有企业的经营创新管理

如何能更好的改善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容易亏损的现状,是国有企业经营创新管理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能在经济浪潮中产生效益,是每个企业的立足根本。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创新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缓而稳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这也和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性有关系。所以,国有企业会有“尾大不掉”、应变性差等经营弊端,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转变职能。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科技生产力——高新技术的创新开始。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开发,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生产滞后的问题。同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保持一定的紧张感,不断鼓励新技术的科研发展,进而形成以高新技术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更快的引导国有企业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与市场经济相接轨。

(二)实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两者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使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应变能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避免了国有企业以前陈旧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以人管人、带有浓厚“人情味儿”的管理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拖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用精细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制度来管理国有企业,可以有效的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整合国有企业内上下所有员工,为生产效益服务。

三、关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开发,该如何去做

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前首先需要做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转变自身的管理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对各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摆脱过去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实现政企分离,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新的行业标准,淘汰一批效率较低的部门,精简管理队伍、轻装上阵,进一步发挥优势部门的生产能力。

(二)规范行业队伍,调整人事制度

市场开发工作人员首先要理清各项目的管理制度,对其中冗长繁琐的部门进行精简。其次,要拓展用人渠道,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人才,并发挥人才的引导作用,调动其他员工的积极性;最后,对市场开发工作严格要求,重视风险管理,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来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

(三)对企业内部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作用,鼓励它们对一些发展较慢的部门进行帮扶,如果有些部门优势不在,经常亏损,要及时进行改组或调整。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已经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同时,要对一些小型企业加强指导,使自身的引导、协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了适应市场,国有企业管理者还要多掌握同行信息,在营销方面进行开发,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对信息的掌握方面通常比较落后,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市场开发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并对此进行分析。

篇8

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我们应当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煤炭企业发展问题,加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从企业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实现企业长期发展。

1.2开展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管理

开展多领域经营管理。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兴盛、衰竭和报废是每个矿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此,多元化经营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提高企业自身实力,提高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是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实体的自身需要。我们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煤炭企业发展问题,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尽早取得长期市场发展优势。

1.3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合理挖掘存量资金、加强企业账务管理,及时清收债权,实施有效的现金控制,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落实企业成本控制责任制,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1.4强化内部市场管理和企业供销管理

探索、实践全新的管理模式是众多煤炭企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引入价值规律改变企业内部关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激发员工内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供销是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煤炭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煤炭市场目前发展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懈怠,必须要杜绝过去的“好坏不愁卖”的传统思想,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完善企业营销体系,打造优质、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努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树立正确的企业服务意识,严把企业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无浪费、无损耗。

1.5采用全新的经营管理手段

如今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化、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手段,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发展要求,这也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的全新要求。新时期的煤炭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电子、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强自身环保节能、物资流通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煤炭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篇9

一、我国旅行社业目前状况分析

1.从市场结构上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三大社为代表的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不断不降。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值得注重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非凡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双百强”前列的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现出基于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态势。

2.从表面上看

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考虑到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中国旅行社业还是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方面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进入主体越来越多的“市场悖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国旅行社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将主要由“制度创新利润”构成。

3.从实地调研看

中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性的东中西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企业之间——比如国际社和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差异。

4.从能力、品牌、网络结构上看

从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分析,中国的旅行社距离国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

1.旅行社从行业的状况来说,发展迅猛,但仍有新问题

(1)总量和结构

从目前来看,总体判定是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由于旅行社的数量和旅游需求的发达程度直接相关,虽然总量上看规模不小,但不是旅行社的旅行社多了,不像旅行社的旅行社多了,而真正符合旅游发展需求的旅行社数量不足、结构不均更加突出,普遍是小、散、弱、差,大家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形成低层次的竞争。

(2)价格和质量

(2)正是因为处在低层次的竞争,所以“价格下降,质量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新问题。价格的下降有合理的因素,因为市场开放了,经营单位多了,自然引起价格下降。虽然消费者得益,但价格的急剧下降使得质量也下降,造成质量不稳定。

(3)规模和网络

从目前来看,中国是旅游大国,但不是旅游强国。我们现在还没有一家可以和旅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旅游企业。旅行社的“大”是体现在“小规模、大网络”上。我们国家现有的大旅行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不具备网络经营的协调性和营销的一致性。4)规则和秩序

从1997年开始,中国开始严格规范旅行社的行业管理。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又基本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规则是秩序是必要的。但究竟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秩序比较混乱的阶段,这是因为处于发展早期,又是社会的总体转型时期,这种混乱只是暂时的。随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这些现象会逐步好转。

(5)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应用效果

我们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摘要:我国旅行社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旅行社采用信息技术;旅行社和饭店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部门和旅行社之间的联网系统尚不发达;旅行社和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缺乏足够的联系,网络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之所以有如此差距,有旅行社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是产业关系和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现付款难以实现,网络价格不透明,预期收益和现实收益之间存在差距。②

(6)旅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其他新问题

a.在人员素质方面

旅游从业人员观念陈旧、缺乏信念。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期性发展,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中忧患意识不强,没有竞争的危机感,没有长远的发展思路;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一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文化知识面狭窄,只能应付原有的、简单的基本工作,业务公关、综合分析、信息管理等人才缺乏。二是随着新业务的开展,旧的理论知识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部分员工缺乏知识的更新,满足于目前状况,不思进取。

b.财务方面也存在诸多新问题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财务管理薄弱,资产管理不严;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监控不力;筹资能力差,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要求;投资决策者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

c.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新问题。许多旅游企业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新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游企业仍然有利可图。假如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

②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新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综上所述完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的新问题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行社业经营发展策略

(1)建立更加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的政策取向应该是鼓励和扶持旅行社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跨区域的分支机构,促进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全国性流动,并在旅行社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方面给予更为宽松的产业环境,同时给予相应的制度援助。为促进分工体系的调整,国家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努力推进地方旅游市场对外地开放。

(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旅行社竞争力是搞好旅行社业的根本。旅行社不同于普通企业,其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出主要是服务,可以说是典型的智力产业。因此,旅行社管理应坚持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非凡是要做好人的工作,既要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功能,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旅行社管理模式。

(3)加强旅行社管理高层次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一个发展阶段,旅行社业尤其需要懂得计算机、外语、旅行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金融、投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可以联合中国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建“中国旅游发展探究院”,作为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探究、企业管理探究、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平台。

旅游业是当今市场条件功能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行业,它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经常会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那么旅游企业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不断地加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摘要:

篇10

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

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1.操作与管理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2.管理的三个职能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

(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

(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3.管理的作用在于协调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满意的效果,它依赖于三个职能来发挥前瞻引导、当前实施和后援保证作用,从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理性地完成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管理的作用表现在既反映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观要求,以及对活动目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环境条件发挥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从活动者对活动的内在目的与外在条件进行协调,透过人的活动能力促使外部环境要素转化成为目的结果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有效性,从而实现了人的主观愿望与物质环境的结合。

(1)企业经营的效果要求

企业经营,既有预定的目标要求,又存在实际结果与目标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与最终产生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人们所关心的企业经营效果问题。效果反映实际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少,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越好,即是指经营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说明经营效果越差。

(2)效果取决于效能和效率

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效能和效率这两个方面:

(a)效能是指企业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等的内部经营能力;以及供应和销售条件、市场状况和商业渠道等外部经营条件的总和。效能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总是按照未来的经营目标来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经营效能。

(b)效率是指企业的经营效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经营效能与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两回事,由于存在活动的努力程度、资源利用程度以及互相合作程度等问题,导致了经营效能的实际作用与应该能够或者预期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差异。

衡量企业经营的活动是否有效率,以时间作为尺度。如果企业的效能不变,以更少的时间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或者,以同样的效能和时间,获得更好的效果;又或者,虽然有较少的效能,以相同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效果,表示企业经营有较高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效能越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3)效果与效能、效率的关系

效果 = 效能 × 效率

这个关系式表示:企业经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具备最起码的经营效能,例如,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且,在经营过程要有效率发挥作用。它反映以下三种情况:

(a)企业效率较高,即使企业效能较小,也能够获得满意的经营效果;

(b)在企业效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c)在企业经营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经营效果,就必须增加企业的效能。

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平台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通过分工协作,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他们独立活动效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人的活动能力,即活动效能的增加,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二是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缩短了活动的时间,即是效率提高,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结果。

1.组织活动的条件

企业经营以群体活动的方式,由众多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是因为对经营目标及其效果的要求所致。进行群体活动,首先是以管理与操作分离为前提条件。管理与操作从一体化的个人活动中分离开来,才能令到由两个以上的人独立进行的操作,发挥管理的统一作用,实现他们之间的操作行动相互协作,产生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共同活动效能,并且这种效能基础上有效率地进行活动。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管理与操作成为群体活动的其中一项独立职能。它既实现了对所有独立操作的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个别活动的专业化,促进个人活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一经建立,企业就具有相应的活动效能,并且通过提高活动过程的效率,就有条件创造更佳的经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格外注重对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泰罗的科学管理,正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标准动作,以提高操作者的个别活动效率;而法约尔、韦伯的行政(官僚)管理理论,则是从活动的组织结构方面提高整体效率,来追求效果的两种管理思想。

2.组织的构成要素

企业能够开展并完成经营活动,总是取决于以下三种基本活动要素条件:

(1)人力要素:人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当中的管理和操作,依靠人来承担,通过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完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物力要素:人们总是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条件,来有效进行活动并籍此争取最佳的活动效果。物力要素包括支持企业成员有效进行操作、或者通过操作转化成为活动成果的所有物质和技术,例如资金、设备、材料等。

(3)组织规范: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组织活动实体,并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是因为存在对所有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整体活动的有效性。组织规范是指人为制定、在于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有关操守,包括:组织活动目标、组织职务结构、规章制度、沟通协作方式、工作流程秩序,以及员工之间的利益、责任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规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令到人才和物力要素,按照实现目标的有效活动方式集合起来,建立组织活动效能,并能够在活动过程有效率发挥作用。没有组织规范或者组织规范不发挥作用,就不出现组织以及开展组织活动。所以,组织规范是构成企业经营活动实体的其中一个关键要素。

3.组织的三个职能

企业经营效能的形成,以及其作用效率,取决于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水平,从而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最终效果。人们对企业的活动发挥管理作用,并依靠组织方式,分别对三种组织活动要素进行整合,产生组织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活动方式来追求最佳的目标效果。这个过程是透过以下三个组织职能实现:

(1)人事:组织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要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运用,包括:选择、聘用、培训、配置、指导、开发、报酬、评价、晋升、激励、奖惩等等,促进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贡献,构成组织的人事职能。

(2)财务:为企业成员提供的利益和配置支持他们有效完成职务工作所必要的物力要素,构成组织的财务职能――由于利益和物质技术资源在企业中,是以财务的方式用货币价值作为衡量,所以具有财务的性质。并且,因为企业有效益的要求,财务成为选择企业经营活动方式和资源运用的必要手段。

(3)行政:建立组织结构,制定和发挥组织规范作用,确定员工的责任和权力关系,由此对企业员工行为内容和方式进行引导,包括为员工确定活动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沟通协作方式和渠道,工作流程秩序等,维持企业组织系统的有效活动,构成组织的行政职能。

4.组织的作用在于整合

组织职能是在管理的作用下而发生,并且外在地体现管理的要求,它是以建立企业的活动效能为目的,并且令企业经营活动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以协作为特征的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要求按照经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活动形式需要,对企业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资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具有特定活动功能的企业经营实体。企业只有在经营实体形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企业经营的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方式与内容、以及对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能及其效果。

5.组织管理的层次结构

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加和经营活动内容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与操作有对称要求的管理,要实现对操作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就须要像群体操作那样,由多个人组成集体管理,才能具有与操作相对称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管理作用的统一性,则要求众多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行为必须具有协同性,由此需要对各个管理者的个别管理行动也进行管理,导致了对管理行为的管理,形成了组织管理中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维度。例如,企业中两个部门的工作分别由两名管理者负责管理,为了实现这两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就必须有一名管理者对这两个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管理的层次结构。摩西的岳父可能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采用组织方式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人。

6.组织与管理的作用关系

管理视为是活动者对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影响的手段,影响的目的在于令活动产生满意的结果。而组织则体现了人们对活动过程的管理要求和作用转化,它以特定的组织行为与组织活动形式,建立起企业经营效能和经营过程具有效率,由此满足企业经营活动对效果的要求。

在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对管理的转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活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并不需要直接观察管理者的管理过程,而是通过组织活动状况和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因为,组织活动状况和组织活动规范,已经完整地反映了管理的全部意图和作用。例如,通过人事方面进行选择、聘用适合的员工;在财务方面投入营运资金、技术等;从行政角度建立组织职务体系和组织活动架构,明确所有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权力与责任,运用规章制度引导或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利用利益机制激励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用贡献。所以,组织的三个职能,是实现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路径。被管理者也主要是根据组织职能内容来理解并接受管理,他们按照组织规范、职位任务的要求和指引,并根据所授予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掌握的资源条件来完成职务工作。

把组织与管理区分开来,视组织为形式层次上对管理作用与手段的体现,即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样理解,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角度来考虑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并且这也是评估管理人员未来管理成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在管理作用之下建立的组织结构状况,能够对管理的实际作用效果加以判断,以及考核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并据此预测在这样的管理下可能产生的活动结果。

7.企业中的组织行为特征

通过组织作用建立组织实体并开展组织活动,是以所有企业员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建立相互协作的活动交往关系为基础,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是透过组织职能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来开展组织实现目标的活动。员工又有其个人需要和独立人格,他们也会按照个人目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甚至管理其他员工的行为――例如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构成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组织环境,正如老福特所发现的:企业员工既带着手、也带着脑袋来工作。在以利益为目的和存在自由选择与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组织活动首先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愿望为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因此,组织活动除了受管理作用之外,还要受到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成员个人、部门、以致整个企业的活动结果,是在组织管理、个人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重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也就是说,组织活动的结果,并不完全由管理、或者说由管理者所决定,视乎其他两种因素对管理的支持或干扰及其程度,从而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不能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对管理和组织活动效果的影响。例如,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企业的支持,决定了他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环境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以致最终效果。梅奥的霍桑试验,正是从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以及组织活动关系方面,揭示了组织活动首先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目标的实现。

双赢的企业经营

广泛地以组织形式从事企业经营,是因为组织是一种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它通过协作来突破个人活动能力的有限性,以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效能,以及在分工协作形式下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单靠个人能力不可能满足的越来越多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由此而产生。

1.经营的性质

首先,对于什么是经营,这样来理解:经营是以满足他人需要来换取利益的一种活动。经营的特征在于交换性,以交易为条件,通过提供满足他人(顾客)需要的服务来交换利益,再凭着拥有的利益交换他人提供满足自己需要的服务。经营的社会化,导致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化以至国际化经营,形成全社会都以经营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和普遍形式,从而形成组织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体系,体现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组织性。

2.经营的组织特征

由于经营活动的服务特征,从而经营具有更显著的目的性和效果要求,竞争的压力则令之尤为甚,它必然要依靠管理来产生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则是以组织方式体现出来。由于经营总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联系,所以,经营总是存在人事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和利益为特征,从而又存在财务关系;并且,还要受到交易规则和要求――如协定、契约、合作等――的活动规范所影响,因此,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组织特征。

3.市场的调节作用

既然企业的经营过程也具有外部社会组织性,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独立构成主体,它既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受其影响,从而存在、并且也需要一种力量来协调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互相联系和协作,构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就像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需要管理提供协调作用一样。发挥这种外部协调作用的,正是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也就是市场的调节机制。

首先,市场交易是经营活动的基础,市场是实现经营、取得经营利益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指的是进行交易的要求、方式和渠道,市场功能在于完成交换过程,它通过利益、交易、价格和竞争四个机制,发挥对社会经济活动体系的协调作用,表现为:(1)利益机制诱导人们从事经营活动;(2)交易机制令企业经营与外部进行交往,例如顾客和供应商;(3)价格机制促使经营满足顾客的价值和效用要求;(4)竞争机制则迫使经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市场通过四个机制的协调作用,引导经营资源流动和实行优胜劣汰,令优质与价廉这两个似乎相矛盾的要求达到高度的相容和统一。顾客的需要提供了经营机会;市场的系统性结构令经营社会化;竞争要求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优胜劣汰则使经营保持最佳效果。利益或者说利润,是维系组织化市场体系的元素,也是促进经营活动发生的原动力,更是经营活动与外部社会体系相互联系,以及建立内部组织活动系统的纽带。利润集中反映了市场机制的外在作用,从而成为引导经营者从事经营的无形之手。

4.经营的三个职能

经营活动过程的开始以至最终完成,都依赖于外部环境。它需要从环境中输入从事经营所必需的活动要素,然后向环境输出经营成果以取得利润,由此开展、完成以及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经营活动总是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职能:

(1)供应: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透过交易从外部获得三种活动要素,作为经营的起点。有什么样的供应,以及供应的条件和要求,直接影响经营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实现。供应职能表现为以利益分配为基础的经营组织体系建立过程。这方面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研究范畴。

(2)生产:由于存在利益需要,经营要素的获得有其使用成本,顾客对经营成果又有效果和效用的要求,从而促使经营活动必须有效进行。因此,经营包含着对原始投入要素进行转化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运用物质和技术,按照顾客需要来完成。

(3)营销:经营的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最终完成经营过程,交易是企业经营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经营过程的完成取决于交易是否成功,特别是在竞争状态下,营销成为完成交易的重要过程。面对顾客、竞争和变化(简称3C)的经营环境状态,营销主要是通过包装、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手段来实现其职能作用。它是营销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5.经营的作用在于服务

供应在于输入经营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生产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转化;营销则是对经营成果的实现,经营的三个职能令经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对外交往,并与其他经营实体结合为社会经济实体,从而满足所有经营活动参与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以及经营相关者――投资者、供应商和顾客等的需要。这种要求决定了经营的根本作用在于服务,以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作为从事经营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经营的三个职能都围绕着服务而发挥作用,体现经营的组织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经营的服务作用反映在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上。例如,企业的对外服务;企业内部活动的前后阶段和不同环节的相互服务;管理者与操作者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操作者之间的互相服务,构成以服务为特征的经营组织活动系统。

6.个人经营

现代人生活在组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当中,生活消费以及其他需要,主要是通过向他人提供服务换取利益再进行交换而满足,构成个人经营。他们也要受到外部经济体系的活动规范――例如社会秩序,市场交易规则――的作用;并且,经营过程总是存在人际交往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关系,和财务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者以物质为媒介的交易关系。所以,个人经营也存在外部组织性。个人经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个人商业经营,参加企业工作获取报酬,是最普遍的个人经营方式;通过贿赂谋取利益,则构成非法的个人经营。

承认个人经营的广泛存在,对于有效组织及管理企业,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集体经营目标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组织内的个人经营。所有参与企业工作的个人,无不以经营的方式,以承担企业工作来换取个人利益。否则,参与和承担企业工作便没有必要,企业本质上就是个人通过参与组织活动从事经营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场所。企业内部的个人经营,存在有利与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双重性,视乎企业经营目标反映和代表个人利益目标的程度,这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按照员工兴趣设计工作职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行企业股份制,其目的也就在于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和成果,与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联系起来,成为提高员工工作参与感和积极性,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手段。

7.企业经营

企业活动最充地分体现了经营的意义和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首先要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与顾客进行交换。顾客能够交换的,往往不是经营者所需要的,市场活动的社会化,令到顾客拥有的价值支付获得普遍接受,价值支付表现为顾客手中的货币。通常,顾客的需要也并不是经营者个人有能力去满足,市场经济的组织化,使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利益交易集合经营资源要素,按照有效的组织活动方式,整合形成企业经营组织实体,建立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效能,以企业身份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籍此追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利益的组织目标。企业经营的成果则又是按照市场交易机制来分配个人利益,企业成员则通过参与和承担企业活动来换取个人利益,其所得也总是高于成员个人独立经营所能够获得的利益,反映了企业组织经营的有效性,企业经营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个人经营,实现协作,从而获得经营效果的组织实体。企业经营依赖于管理,把组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化,将外部资源要素(管理才能表现为组织规范要素),按照经营目标要求,引入并建立内部组织经营活动系统,取得实现目标的效能和效率,这个过程是透过组织职能作用来完成。企业经营在于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又是以企业活动最终满足成员利益需要为前提条件,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要求。

组织化的企业经营,促进了经营活动的社会化。在商品经济体系中,通过市场交易,企业成为满足人们――包括顾客、投资者、供应商、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需要――例如利润、报酬、税收、就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等――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8.经营与管理、组织的关系

管理在于对企业活动进行协调,使之具有实现目标的活动效果;组织在于发挥和体现管理的作用,对活动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协作的活动结构,形成企业经营实体;经营则是按照市场机制从事提供服务、创造利益的一项活动过程。经营环境的系统性,令经营具有外部组织特征,在经营的利益激励和市场对经营效果的要求下,企业依靠管理的作用,并且透过组织职能作用,建立企业组织活动实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管理、组织与经营具有以下关系:

经营 = 管理 × 组织

上述关系式反映:经营必须以外部环境的组织化为条件,表现以为存在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没有外部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出现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具有目的与效果的要求,决定了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核心,企业经营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管理的作用水平。对企业进行管理,则是透过组织作用体现出来,并且分别从组织三个职能发挥管理的作用,企业的组织活动结构,也就是在管理作用下所产生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活动的最终成果,既取决于外部环境系统的组织状态,包括经营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程度;又取决于管理透过组织作用所建立的内部活动结构,在经营的三个职能环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有效性。

这个关系式,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完整的组织职能或者说组织权力,如果只是对已经确定的组织结构以效率为目标实行过程管理,他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例如一个部门经理的任务管理;一旦拥有企业的组织职能,即是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调整权力,他就成为拥有组织管理职权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负责人,通常担任企业的高层职务;如果在对外经营活动范畴上能够完全地发挥组织作用,例如有权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源运用、组织结构、服务功能、利益分配等作出决定,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全的企业经营者。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分工状态下,企业的组织职能是由专职管理人员或部门承担。提供组织职能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活动效能。例如,对企业人才、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组织规范建立与实施。与承担的组织职能相对应,这些部门分别称谓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不应把这些部门视为只是参谋或者后勤部门,而忽视它们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拿人事职能部门来说,它对企业经营活动成功的决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则在目前十分盛行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资本营运、上市集资中充分反映出来;行政规范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管理,则由直线管理人员来承担。即是说,企业经营的效能由组织职能管理负责,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则由直线管理负责,表现为对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的管理。各个职能分工共同承担着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协同促进企业经营实现目标。

在管理、组织和经营的三个层次中分别包含的九个企业主要活动职能,它们基本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并且从不同的职能角度,对企业经营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中一个职能出现问题,即使其他职能仍然具有健全的功能,也必将因为经营活动的失衡而导致企业经营挫折、以致失败,这是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的系统性所决定。

企业活动的结构框架

至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轮廓,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大致的描述:

1.管理层次:具有特定(包括盈利和其他)目的的企业活动,包含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管理行为作为对企业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计划、领导和控制三个职能,管理职能对操作过程发挥的协调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要求;

2.组织层次:管理发挥作用,是透过组织的人事、财务和行政三个职能,来实现对企业从事经营所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组织规范三种基本活动要素的有效运用,并由此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组织活动方式。

篇11

企业的经营管理,指的是对企业经营的采购、生产、销售、检验、财务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关措施,使其实现预期经营目标的过程。经营管理的好坏,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今市场更加规划和透明,依靠价格、政策等外部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机会越来越小,更多的需要依靠企业的内部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赢得市场竞争。因此,对于管理者,强化企业管理措施,就是其最重要的工作。怡禾实业有限公司由一家单一小型企业,短短几年时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一家以工业用呢、房地产开发为主、同时涉足饮食服务、现代农业、投资管理、现代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年超值超过两亿元,上交税收近六百万,其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决定性因素。通过对该企业成功的经验分析,对于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良好的制度,就失去的遵循,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为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而这也恰恰是民营企业所缺乏的。怡禾公司创立之初,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企业必须学会“丛林法则”,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建立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和在生产、供销、财务、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完善了企业生产、质量、财务、人事等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从而使企业发展得到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加快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内民企企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就是因为代工企业太多,没有自己的技术。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舍得投入资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如应城市天润产业用布有限责任公司,抓住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的大好时机,公司管理层果断抉择,充分利用湖北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适合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努力,企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不断攀升。2013年应城市天润产业用布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应城市仅有的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国家正在推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这也是千千万万民营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三、实现经营多元化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利于经营风险分散,提高安全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的产业链,通过新业务开展,促进原有业务发展,从而达到互融共同、相互促进的效果。纵观当前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无不是多元化经营。怡禾公司管理层也深知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性。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公司开始战略布局,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扩张和资本运作:于2005年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并将传统主业工业用呢剥离出来全部转移至新公司应城市天润产业用布有限责任公司,专注房地产开发,并越做越大,在应城地产行业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当国企“应城宾馆”经营不散行将倒闭时,对其进行了整体收购,顺势进入了饮食服务行业,通过改制和改革,新的宾馆“应城禾丰宾馆”一举扭转了老牌国企经营不散的局面,从而使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投资、并购、重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因此湖北卓晟投资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为企业投资提供咨询管理。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其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管理层又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投资成立了湖北正能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拟在应城汤八线南侧建立起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现代农业生态园。目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门槛高、融资难的问题。很多企业因资产抵押手续不完整或实力有限无法从银行贷到所需的经营资金,国家正考虑改革金融领域,开放民间资本,成立民营银行。企业又向金融也进军,成立了应城市信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让企业闲散资金发挥经济效益。可以说,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一条捷径。

四、大力引进人才和建立激励机制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强的推动力。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人才作为支撑。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而要在人才方面做文章,关键还是要招好人才、留住人才。怡和公司是一家重视并以人力资源制胜的企业,公司相信企业的拓展速度取决于人才产生的多寡。因此,公司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人才储备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以让每一位员工清晰并量化自己在怡和的短、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怡和通过引入市场导向,并高于市场导向的人才价值定位系统,不拘一格地以品格选人为基础,竞争及能力练人为方式,清晰并量化员工发展途径及标准。员工靠能力来获得晋升,公司以发展来留人,强大的人力资源及人才开发管理运作体系是怡和的致胜之道。公司确定希望员工达到的目标并量化,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实行科学的收入与考核挂钩指标,奖优罚劣。怡和的企业目标与员工发展相结合,从员工自我实现、受人尊重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有效地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忱和绩效潜能。为了留住人才,该公司对核心团队成员除给予分房和配车外还及时给他们排忧解难,包括工作关系、工作压力、岗位能力、培训需求、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个人成长等,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员工有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干部和技术队伍,这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五、加强人才培训与发展

人才培训工作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动力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动力支持;是员工成长的充电器,让员工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卓有成效的培训工作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该企业建立了实用完善的培训体系、编制专项培训预算、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分四个部分实施:包括文化与战略、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治理技能。在培训时间上,力争做到全年人均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达到十二天,即保证月均有一天的学习时间。在培训层次上分为四类:包括高管培训、中层培训、职员培训和工人培训。在培训性质上分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晋升培训。在培训渠道上分为岗位实习、业余自学、课堂培训、外派培训、与大学合作MBA培训、参观考察、企业交流、外请讲师、入职引导人、师傅带徒弟等等。在员工发展方面,制定行政和技术两条发展线路。行政方面可按工人、职员、主任、经理、总监、总经理、总裁的线路发展;技术方面可按工人、技工、技术员、助师、工程师、高工、总工的线路发展。两条线路可交叉并行,同等级别的治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人力资源部通过人才测评、个人培训需求调查、公司对岗位的要求等三个方面来帮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相关培训,保障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六、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成本控制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在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成本控制,减少成本支出,才能够赢得好的市场效益。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该企业非常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包括材料采购成本管理、技术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供需链成本管理等等。在信息化的今天,企业利用功能强大的ERP软件,将成本核算和管理应用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各领域,通过全面预算将全年成本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再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问题和原因加以改进,并将成本控制的好坏与部门奖惩和员工的薪酬福利挂钩,使全员参与成本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深入人心。经过多年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如果说人才、技术、资金是硬件的话,那么文化就是软件,只有软硬件俱佳,企业这台“电脑”才能运转良好。企业文化能够凝聚起员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怡禾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了企业发展的宗旨、目标、价值观,并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的显著位置。将企业发展宗旨、目标、价值观、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制定成企业员工手册,并发放给员工,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宣扬企业文化,并遵守各项行为准则。每天上班前抽一定时间宣讲公司价值观念和解决一些现场问题。定期召开员工思想总结会,进行自我评判并加以改正。每年度召开表彰总结大会,评选先进典型,让员工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每年节假日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又联络了员工感情。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一次旅游,放松员工身心。面对重大灾难,公司领导带头号召大家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学会感恩和回馈社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性、智慧和创造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迫使企业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前提下走向国际。然而市场是瞬息变化的,是“不相信眼泪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个优化的经营模式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点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没有给予重视,而是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经营,最终导致经营艰难,甚至倒闭破产。这样的案例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地“奔跑”,稳扎稳打地稳健经营,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查找不足,一边探索新的途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目前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盲目管理,风险意识差

企业将自身置于市场,而不是孤立存在,那么风险随时有可能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它需要我们冷静地去分析市场,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同时,既不能守旧,也不能盲目蛮干,而要量力而行。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在有政府资金的“靠山”下,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投资,不根据企业状况冲动制定政策。另外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内控意识,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让企业内部失去制衡,从而将企业置身于风险之中。

2.战略缺乏宣传与明确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美好愿景,将这愿景进行规划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它是企业发展的“导航灯”,因此企业经营发展离不开其发展战略。但是问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再问问企业的中层领导以及基层员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回答上来的很少,甚至基层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一词都十分陌生,认为企业战略与自身毫无相关。这样连企业的发展方式与目标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又会去为之能动性的努力工作呢?结果只有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丝毫主人翁责任感。

3.内部经营缺乏创意

一提起企业内部经营,许多企业管理者就马上想起减员提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收入等老生常谈的管理模式。我们说信息时代,科技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早已进入历史的车轮底下。如今内部经营管理无论是在纵向与横向上都有深度与广度,但是许多企业还是停滞不前,没有深度开发研究阶段经营管理,没有在设计阶段将产品的成本费用控制到最低,更没有将作业成本法以及市场下的目标成本法融入企业经营中,而是死盯生产过程的节支降耗,这与当今的成本领先意识相距甚远。

4.销售理念困乏

一说起销售,企业自然联想到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收入,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知道根据普遍联系原理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努力搞好外部关系,理顺好外部价值链的顺序才能有助于企业内部经营发展。那些企业只想扩大自身的销售量,而不去考虑客户的感受,只顾销售数量而忽视销售质量,更没有及时地与新老客户进行沟通,最终导致失去客户、失去市场。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我们知道风险与收益是对孪生姐妹,企业经营是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因此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每个瞬间是正常的。企业对于风险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缩头缩尾,也不能孤注一掷,更不能不管不顾盲目投资,而是应该静下心来,细心调研市场,仔细研究可行性报告。更要分析自身的资本结构状况,不能靠举债度日,以致“债多不发愁”,不要大量地分散投资,而是集中资金,集中管理,要建立风险预案管理体系,对风险要及时预测、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对策,将风险控制在经营可控范围之内。

2.将战略贯彻传达到每名职工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是什么商业机密,相反将企业的宏伟目标贯彻传达到每名职工身上,让职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此增强职工的工作热情。并且通过宣传与企业文化导向让职工知道我们目前的经营目标是企业战略的详细分解,我们实现目标,一方面是扩大了企业与个人的收益,另一方面是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发展,个人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做到社会、企业、个人的有机组合。

3.经营理念要创新

(1)在内部

内部减人提效不是最好的良药,和谐社会要让每名职工都要高兴上班来,同时还要高兴下班回家去。如果职工每天都在惴惴不安的随时都会下岗的环境中工作,效率是不会最佳的。另外节支降耗也是有最大的成本限度的,而不是无止境节约下去的。成本领先原理告诉我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下功夫,通过革新与研发让产品在设计阶段成本最小化,进而超越了减人提效、成本最小化的效果。另外合理统筹企业内部作业间的流程,让内部价值链衔接合理有效,是企业经营创新的新理念。

(2)在外部

企业将自身置于市场,推销自我、展示自我、发展品牌企业是企业经营的新模式。成本领先,价格最廉、质量最优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手段之一。同时我们还要在效益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那就是在企业与上游、下游之间,做好互动,让合作伙伴之间关系融洽,这样才能更好推销自己,营造出特色销售、网络销售、直销于一体的销售模式。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肤浅的社会调研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成熟看法。笔者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让更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真正地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让企业更加平稳的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J].会计研究,2011,(3):49-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