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个人理财的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个人理财》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不足
《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运用一些比较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以下对我们采用的一些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初学一门课程,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是有必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个人理财中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比如生命周期理论、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另外每一个具体的理财项目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些理财项目有初步的认识必要的理论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足之处:讲授法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自我理财能力以及给客户提高针对性的理财建议的能力,可是学生毕竟还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对社会对金融市场还不够了解,要适当的引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理财分析、设计理财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保险理财这一部分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风险,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如何运用保险来进行风险管理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给出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家庭财产情况、客户的需求等),然后请学生针对这个案例分析该家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后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办法,如果需要保险来进行风险管理的,应该如何去设计保险方案(保险的种类、保险金额、保费控制等),通过这一个案例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保险理财的过程、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等重要的知识及其运用。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法想要成功吸引学生在学习热情,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该能贴合时代、生活、现实,这样让学生不会觉得望而生畏,能有亲切感,能将自己代入到案例中,更好的进行的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但是适合的案例的选择相对较难,或者对于老师备课要求很高。另外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讨论较可能偏离方向或者主题不明确,这样就很难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三)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能感同身受的进行一些理财的思考、设计,从而能帮他们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比如在房地产理财章节中的租房与购房的比较选择中,就可以创设学生毕业后工作有了一定积蓄后,在当时的房地产行情及租房行情下应该选择继续租房还是选择购房,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景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回答他们的选择及选择的原因,教师在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不足之处:教师创设的情景要使学生能有代入感,如果创设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就很难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进行知识的运用。
三、《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讲授法中老师要注意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适当配合生活中、工作中、行业中实际的小案例进行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备课时候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挑选合适的案例,除此之外学生小组讨论中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老师要注意留意甚至参与小组的讨论,及时的给学生一下引导与建议以及鼓励,才能使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实现目标,最后教师要进行完善的专业的总结,对今天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从更完善更专业的角度提醒学生欠缺的方面,促使学生的提高,当然也要注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为下一次的案例分析奠定基础。
(三)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创设情景最好的根据学生或者学生的家庭进行创设情景,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些任务,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理财的设计。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如何深化教学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等专业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现有护理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表现为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未完全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护理教学方法和内容尚未摆脱传统医学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教材编印周期长、内容陈旧、反映滞后;医学教育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基础-临床-实习也带来了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临床又脱离预防的局面)等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护理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
1、人品与能力相结合。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继承和批判相结合。
4、多种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理念、勇气和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以整体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的,培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进一步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护理创新人才质量标准的需要。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素质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增加选修课教学,包括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类和护理专业类三种。
2、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1)减少专业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后期分流”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中所要求的观察、组织、应用等综合能力,都与创新有关,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明显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增加有关“创新”方面的选修课和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规律,如创新的心理需求,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常用方法,创新应具备的冒险精神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素质等。(2)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修课的减少,选修课的增多,为学生选择知识、选择教师提供了机遇;后期实施的专业方向的分化,可为学生二次选择发展方向提供一次有利机遇,特别是护理专业导师制方案的实施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挖掘、兴趣爱好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特别是实验室的开放,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出,可给学生提供多项展示自己创新才华的机会。(4)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性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图书馆、网上教学资源开放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自学能力的有效途经;设立“业务班主任”制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
4、教学管理及运行体系:(1)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如“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等。(2)狠抓考风考纪,教学管理中要明确“以考风促学风,以学风带校风”的原则,制定或修改教考分离制度、阅卷办法、考试成绩分析的规定、临床护理教学严格出入科考试制度等等。(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办法”,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等等。
总之,护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追求科学涵养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养成,心理个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创新机制的建立,更注重教育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更新,课程设置从局部走向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运作从继承走向改革、创新和发展,教育技术应用从微观改善走向宏观的大手笔立新等。当代护理中专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我国护理专业前进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护理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汪金萍.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J],中化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3):255.
[2]梁琼芳,陈志超,梁玮.从我国护理队伍的现状论护理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5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个人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吸储放贷、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在金融市场开放的环境下,各家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也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业务服务逐渐综合化、个性化。但是,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约束。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保险法》,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并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理财,这就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向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的拓展,限制了业务运作空间。这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提供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低层面上,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进行组合投资来实现增值,离真正意义的个人理财还很远。
2.专业人才奇缺。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就相当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也要精通房地产、法律、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乃至市场营销等众多专业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和组织能力,才有实力进行组合投资,规避风险,达到财富增值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仍远不能满足这种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产品单一、服务面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为客户提供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产品单一、服务同质,还不能给客户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已有业务主要以结算类为主,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提供咨询、建议及投资方案,引导客户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涉及证券、保险的综合理财仍需客户自己操作。
4.有效需求匮乏。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很是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很缺乏相关业务的了解,并且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也不够信任,这就导致了不进行有效的理财。另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门槛过高,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二、发展战略
1.集团化战略。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打破体制的桎梏,走混业经营的集团化道路将是必由之路。可以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来同时涉足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打通三大金融领域,破除体制约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进行组合投资,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理财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寻求更大的增值空间,迎接大理财时代的到来。(如图1)
2.人才战略。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专业理财师的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理财师的培养就更加滞后。目前,我国理财师的资格认证只处于起步阶段,且名目繁多,没能形成一套权威性极高的认证体系,这需要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业务优势加强职业人员的培训,在业务操作中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水平。再则,商业银行可以联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有关高校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理财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业务需要,加快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理财人才的教育培养,打造潜在的综合型理财专业人才。这样,通过职业认证、内部培训和教育培养就形成了一套完备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及未来对理财人才的旺盛需求。(如图2)
3.技术开发战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化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间理财竞争的重要领域,并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态势和格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开发先进的应用软件,快速高效的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设计和模拟理财方案,是理财市场的迫切要求。同时,基于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再受营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全天候提供服务的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日益深入理财服务,并不断深化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进程。
4.营销革新战略。当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更多是等客户上门,且门槛较高,营销观念陈旧。
5.产品多元化战略。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同质性很高,差异性较差,缺乏特色,根本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千差万别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平台不断整合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多元化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作者简介]敖四(1973-),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湖北襄阳441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襄樊学院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YYB02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31-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体现出“市场化”“竞争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提高大生就业竞争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否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接受,即能否有质量地的就业,取决于毕业生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如何。这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试金石,而且还应该成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一、问题的引出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758万名应届毕业大学生,比2010年多出近120万,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未就业累计人数,总计将有800多万学生需要就业。而截至2009年底,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4%,仅2009届毕业生中就有80万失业人口。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毕业生平均薪酬普遍偏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调查统计,“愿意”接受零月薪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比例高达18%,比2009年的1.3%大幅上升。而七成多大学生的第一个月工资仅为1000~2000元,无法体现与低学历务工人员群体的差异。麦可思(MyCOS)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为2241元,比2008届(2030元)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07届(2282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毕业生所具有的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已经成为参与市场博弈的重要砝码。
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体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另一个则是承担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尽管学生自身努力对就业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紧紧抓住了“扩招、建设新校区、合并或专升本”三大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升、专业设置的增多、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但是,地方高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着对学校类型、学校发展目标和规模定位不当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上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不少学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不能完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地方高校多偏重于课堂教学,将课程学分作为毕业考评的主要依据,并未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吃苦奉献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客观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因此,探索和实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参照基准,科学合理地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从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根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其内涵是“加强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其典型实现途径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提升专业素养;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校(课)内外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
1.转变本科教育教学观念。本科教育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淡化专业教育,以加强素质教育、精化专业理论、强化专业应用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就业需要和长远发展,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培养规格,精心选择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正确处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瘦身”和优化处理,剪除部分不必要、不适应、定位不准确的课程,增加必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方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开发新课程。构建多元开放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3.改革课程(含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载体。教学内容应强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研究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剔除课程定位不准确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协调一致。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以教材建设推动并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
4.改革课程(含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精简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的时间。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为方向,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参加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5.改革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方式。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成效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的评价,具有双重导向。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应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动态的复合评价。尤其应加强学习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实验实践类课程考核和第二课堂考核,并加大其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以课程考核内容、形式和学业评价标准的变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高学历、高能力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培育”相结合,培育为主,引进为辅,着重转变教师本科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现有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形成一支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队伍、实践教学队伍、校外指导老师队伍。当前尤其要以引进和培养为手段,加大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加大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专业建设。以国家制定的专业规范为参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为指导,制定适合学校特色的专业规范。加大专业改造力度,加快专业改造进程。传统基础专业尤其要认识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走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各专业要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为支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3.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度。建立由专业负责人主持,专家、教师、学生、行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论证制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学术委员会审定后付诸实施,实施过程中的变更必须经学术委员会批准。建立专业数据年度制度和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施学校“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计划”。深入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实行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计划”,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4.加大教学投入。学校应尽可能增加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尤其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费的投入,加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要以推行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目标,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促进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加大教材建设经费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资金,鼓励教师参与高规格教材编著,编写教学指导书,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支撑,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