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文化的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贸易进程不断加快,成果喜人。2012年,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75万吨的茶产量,占据世界首位。不过,隐藏在骄人成绩背后的是频频发生的行业瓶颈问题,造成产业优化和行业发展的诸多障碍。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2012年,我国海关对茶叶出口项目作出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上半年出口格局脱离了价量齐增的良好趋势,15.3万吨的茶叶出口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89%,每吨的平均售价为3197美元,共获取了4.9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增幅分别在13.41%和7.87%。出口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摩洛哥是历年来的茶叶主销市场,但在2012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削弱状态,摩洛哥作为我国茶叶的第一出口市场,出口比例竟然下降了20.74%之多,形成主要的出口低迷障碍;2010年,俄罗斯是我国茶叶的第三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比例下降了15.89%,2012年,继续降低17.80%,出口市场规模降为第六。出口类型方面也呈现出普遍下降的态势,仅有普洱茶停止下跌,恢复增长,其余茶类仍是令人不安的走低状态。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堪忧。
当面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必须面对以下几项挑战:其一,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呈现失衡态势,货币压力剧增,欧元与美元不断贬值,拉低了市场创新发展的动力,直接阻碍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销售;其二,部分国家频频加大贸易壁垒的强度,再加上国际农残针对茶叶方面屡次提高标准,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制约,尤其是主要市场国家的农残检测程序,若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就会加大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其三,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茶叶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而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苛,以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往日强盛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利润也将随之剧减,国内的茶农必将受到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挫败,茶业企业也会对出口贸易形成怀疑心理;其四,科研机构参与较少,茶业企业没有树立起创新意识,并不重视研发新品种的重要性,技术的缺失也注定其不能迎合新时代的市场偏好,产品做不到适销对路,不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和饮茶习惯。对此,我国茶业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推动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增益,然而理应得到强化的茶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受制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根据现状进行估计,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情况还将再创新低,比2012年更加不乐观,为了保证出口总值的增长,务必要使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实行生产上的创新,结合国际货币价值走向,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使经营风险得以大幅度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问题
1.茶叶质量较差附加值较低
首先,茶叶出口在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不仅品种得不到更新,质量更是逐年下降。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较为分散化,不具备精良齐全的加工设备,也没有适合产品精进的一流技术,缺少贴近国际标准的检验水平,大肆削减成本导致包装粗陋,这些都是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面对风险的抵抗力较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靠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缩减来投机取巧,有时甚至根本不对低价原材料的来历加以调查,也不做农药残留测试,这为茶叶成品的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产品附加值。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无法形成品牌,散装外销形式也只是为国外品牌提供发展基础。例如,英国自身并不是产茶国,但立顿品牌享誉国际。我国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较为初级,创新意识差、科技水品低,消费群体也没有太高的购买力,大部分企业只在低层次价格竞争中得一席之地。
2.安全卫生标准同国际有差距
我国茶类繁多,茶叶标准不一而足,行业标准多达140个,光是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就让人混乱不堪,更不用提几百个地方标准。标准体系混乱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过于老旧,标龄长又不更新,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厂家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卫生条件,不符合出口标准,尤其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往往大于国际平均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不良印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很大一部分茶树农药没有经过品种登记,即使是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特别是甲氰菊酯、扑虱灵和氰戊菊酯最容易超标。MRL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标准,欧盟、美国和国际食品委员会分别有28689项、7400项、2522项MRL标准,但中国仅有386项,连零头也不及。
3.出口对象集中引发贸易壁垒
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有着很强的集中性。就拿福建省来说,它作为一个茶产量非常高的省份,会将其中的很多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以及日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集中性过高,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比方对相关出口国产生很高的依赖程度,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也逐渐攀升等等。还是以福建为例,其所产的乌龙茶是我国总产量的85.7%,而其出口量达到了福建总出口的八成,然而,这些茶叶的主要销售地都是日本。由于日本在进口方面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导致福建茶叶出口量锐减。这种壁垒主要针对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控成分设限。因为产茶活动多呈个体运营模式,导致相关农药技术无法充分普及,残留量也不能统一管控。此外,国内并未将茶叶方面的安全用药知识手段充分灌输给茶农,因为资金方面存在缺陷、保护组织不完善,再加上生产体制的落后性,导致很多茶园依然采取错误的农药技术进行生产。比方:农药混搭现象严重,随意性高,药不对症,治理延迟,量度和程序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导致有些茶叶被检测出了较高的农药残留。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研究
1.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首先,研发全新的茶叶品种,对茶叶的生产运营进行规范。它要求尽量缩减新品上市的周期,深入发掘茶叶潜能,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对应的产品文化,扩大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此外,还要着重打出本土的“名牌”产品,采取多元化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选择品质高、前景好的本土名牌产品,通过规范、标准的流水线进行生产,并采用一致性的营销模式,以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全面监控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程。以确保其品质及安全程度的一致性,达到均衡的国际市场供需状态。同时,随着茶品标准的上升,其自身品质也会不断变好,在国际领域里也更具优势。其次,打造出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现在,消费者在开展消费活动时,更为注重产品的品牌。市场中,知名品牌往往比普通品牌的价位要高出二到四成。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虽然名号响亮,但却没产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少顶尖原茶采用的是普通的生产方式,并被草草包装,批发销售。对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植优秀的茶叶企业,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中打出品牌,并严惩假冒伪劣行为,为提供和谐、有利的社会氛围。而相关企业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技术,增强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在世界市场中做大做强。
2.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首先,立足于根源,对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着手于根源,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现阶段,我国从事茶叶生产的时候,主要的模式就是农户分散种植,其整个生产过程严重缺乏规范性,因此很难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存在着各种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迅速地找到合理的种植方式,注重基地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龙头企业。其次,对种植茶叶的方式加以迅速地改进,在生产茶叶的时候,注重其无公害性。对科技投入加以重视,完善茶园管理,切实治理茶叶种植的具体环境,生产期间,务必要坚持国际上推行的统一标准,尽可能地采用无机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生物防治,对无公害生产加以广泛地推广。再次,要对毒害物质加强检测,不断地深化研究。发达国家,诸如日本,还有欧美地区规定了不少的农残限量指标,同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实施。现阶段,我国的不少农药尚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检测方法,难以获取部分农药标准品。所以,当前应对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有毒害物质加以严格的检测。最后,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坚持国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企业要致力于生产标准的提升,向国际标准靠拢,注重茶叶产品的无公害性,包装也要绿色化,积极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
3.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首先,当前,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权利加以充分地行使,积极利用成员优势,依据《TBT协议》,还有《SPS协议》所规定的透明度的基本原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组织成员的相应技术标准,以及评定程序加以及时地评议,同时要注重其建议的提出。此外,通过仲裁机制,如果国外没有按照WTO所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那么就可以针对技术壁垒进行申诉,尤其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通过了MRLS技术标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申诉。此种做法有助于有效地应对国外所采取的相关技术壁垒手段,有助于维护我国利益。其次,我国需要从国际上所实施的茶叶贸易规程出发,确立起相应的“预测警告系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点,对于信息的收集还有管理,政府一定要构建起专门的渠道,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加以消化,从而确保能够对国外茶叶行业所出现的动态加以及时地,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相应的对策,打破壁垒的限制。第二点,政府要迅速地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成立信心中心,对于驻外经商机构,还有经贸研究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加以充分地发挥,对国外茶叶行业的动态加以及时地把握,了解我国茶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以此为依据,向对应的部门加以及时地反馈。第三点,针对受绿色壁垒限制,无法出口的现象,政府还要同企业加以积极地配合,对其原因加以明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四点,如果外贸易中发生了实例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特被是茶叶出口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出预警通知的情况。
四、结论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该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茶叶出口企业两方面下手,政府对茶叶出口提高支持力度,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企业则快速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参考文献:
《老友记》英文名为Friends,又译为《六人行》,讲述的是六个朋友莫妮卡(Monica)、瑞秋(Rachel)、菲比(Phoebe)、钱德(Chandler)、罗斯(Ross)和乔伊(Joey)一起生活在曼哈顿一栋公寓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六个朋友性格各异,其中莫妮卡好胜、控制欲强且有洁癖,瑞秋大大咧咧却可爱,菲比行为古怪却很善良,钱德幽默风趣却被人怀疑同性恋,罗斯憨厚专情还有点迂腐,乔伊天真开朗善良。尽管如此,这六个美国普通青年却演绎了一系列故事,充分体现了美国特有的幽默、思维方式和观念态度等,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在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能对美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大概就是《老友记》从1994年9月起,连续播出10年共236集之后,至今依然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文化差异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种语言、习俗、世界观、关系体系及社会机制等,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截然不同的综合体。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东方文化源远流长。美国历史相对较短(仅两百多年),由于曾是英法殖民地,其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美国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将围绕热播剧《老友记》来比较分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三个方面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友谊观
中美文化对朋友的理解不同。对于美国人来说,朋友可以是点头之交也可以是亲密的伙伴,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在《老友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六个朋友在公寓里举办聚会,邀请不同的人来参加,彼此间无论是交谈还是互动,都非常随意轻松。聚会之后,可能有的人都不再见面与联系。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显得朋友之间关系极不稳定。如果没有变故,中国的朋友关系维系终身,历史上不乏此类故事。牢固稳定的朋友关系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不经常见面,这种情谊也会长久维系。
美国人对待朋友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宽容。《老友记》中六个朋友各有缺点,他们却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当瑞秋逃婚出来(没有工作、收入、特长),没有被邀请参加婚礼的莫妮卡收留了她;菲比唱歌难听,尤其是她的“臭臭猫”,但是大家还是安静听她弹唱并为之鼓掌;尽管莫妮卡有洁癖并且控制欲强,大家还是尽量容忍、迁就她;乔伊作为临时演员,没有固定收入,室友钱德经常一个人承担房租,而且乔伊经常去莫妮卡冰箱里偷吃,莫妮卡却没有大发雷霆;感恩节瑞秋没有钱却想和家人去滑雪时,大家帮她凑钱,等等。《老友记》中感人的一幕幕充分体现出美国人对待朋友的真诚与宽容,对错误的容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朋友间也会真诚相待,相互帮助,但是某些错误会导致友情的破裂,就算彼此原谅对方了,依然会存在裂痕,难以和好如初。
美国文化尤其崇尚自由平等,朋友间尊重彼此的空间、隐私和决定。当瑞秋决定生下孩子,当未婚妈妈时,大家为她高兴,并在生活上照顾她和孩子。当菲比决定为自己的弟妹代孕时,大家在惊讶之后依然支持她,帮她实现目标。乔伊经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过夜,他从来不会遭遇干涉和反对。在整个剧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束缚的友谊和对隐私的尊重。在崇尚自由平等的同时,《老友记》也体现出美国的直率。六个朋友互有缺点,在生活中也会产生摩擦,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会过多顾忌面子问题。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据理力争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与尊重,这样做才会消除彼此间的猜忌与隔阂。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顾忌面子。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时,他们往往是采取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这样可以维护对方的面子,也不会破坏友谊。
二、爱情婚姻观
美国文化中的爱情是相当浪漫的、自由的,一见钟情经常有,也不忌讳恋爱中的性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恋爱对象,是缺乏自身魅力、不被认可的表现。美国家长也鼓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尝试恋爱,甚至会举办聚会来给孩子创造机会。《老友记》中莫妮卡在中学时代由于过胖,一直没有男朋友,对此她耿耿于怀,在家里举办的聚会上也尽量表现自己。中国父母则不然,他们禁止孩子在中学时代谈恋爱,甚至跟异朋友,怕因此影响学习成绩。一旦发现有恋爱的迹象,家长们会立即想办法制止,更别说性了。
源于自由、平等的观念,美国人老少恋、同性恋等也是相当宽容的。在美国,就算家人朋友不认可这种恋爱关系,他们也很少阻止或反对,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他的私生活。在《老友记》的第一季,罗斯离婚了,原因就是他妻子结婚数年后才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于是离婚搬去与一起住。尽管后来发现自己怀上了罗斯的孩子,她依然生下孩子,与一起抚养。这样的婚姻状况没有遭到非议,反而,在美国几个地区还是受法律保护的。《老友记》中还上演了两次老少恋。一次是莫妮卡和父母的朋友理查德(Richard)的恋情。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真心相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他们在婚后是否生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虽然理查德做出让步,但莫妮卡不愿勉强对方而分手。另外一场老少恋是菲比的弟弟恋上了年长他20岁的妇女,两人如胶似漆。虽然妻子无法怀孕,他依然爱她,为此,菲比还为他们代孕生下三胞胎。以上这些,都是源于美国人高度重视个人隐私和感情,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来选择自己的爱人,并不受世俗和外人的影响。即使对方再优秀,如果感情没到可以结婚的程度,他们也会放弃。而在中国,恋爱结婚都穿插着许多世俗的因素,例如物质条件、外表、学历及父母态度,等等,这都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带有封建礼教特色的婚姻习俗。在中国,包括当代,婚姻可以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异性恋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同性恋了。
美国的恋爱和性不可分离,有恋爱基本上都有性关系的存在,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开放的,中国的传统礼教不认可也不允许婚前。但是,有性不等于就要结婚,美国人对婚姻非常慎重。《老友记》中乔伊换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经常带回家过夜,这让罗斯和钱德羡慕不已,但是,乔伊一直都没有碰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罗斯多年暗恋瑞秋,两人分分合合,感情纠葛贯穿整个剧情,最后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中间因为瑞秋怀上了罗斯的孩子,但她依然没有马上嫁给罗斯,因为她认为她对罗斯的感情还不至于结婚。由此看来,尽管美国人的恋爱自由开放,但他们不会因为性而结婚,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选择结婚。在中国,还有不少人奉父母之命成婚或者奉子成婚,婚姻并不是因为感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所以当中不乏离婚者。
三、家庭亲情观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家庭意识淡薄,不像中国人这么注重家庭和亲情,这是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其实不然。在《老友记》中,人们不难发现美国人不是没有家庭观念,而是它以不同的形式在表现。例如,莫妮卡会直接对挑剔的母亲表示不满;钱德的第一个是他母亲给买的,作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她还教瑞秋如何写作,她甚至亲吻罗斯,完全不像一个长辈,而是像个朋友;六个人的婚姻都是在找到真爱后自由决定,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父母不加干涉……这种强调平等自由的美国文化渗透在整个剧集中,我们看不到那种上下辈之间的界限与隔阂。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有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而且根据法律,父母不能打孩子。孩子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另外,孩子不仅可以直呼父母名字,他们可以坦诚地谈论恋爱、朋友甚至是性,完全是朋友关系。
在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长与家属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家长有着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不孝,家长此时可以执行所谓的“家法”。如今,依然有孩子由父母来决定他们所学专业和日后从事行业。对于婚姻,孩子必须通过父母同意后才能举办婚礼,否则他们就得不到该有的祝福与支持。在人与人交际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长幼有序”,否则就违背了传统的道德准则。
虽然在中国家庭中有着明显的辈分区别,但是其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无论家庭内外,中国文化中讲究“尊老爱幼”,亲情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情感。即使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年轻人依然和父母一起住,相互帮助、照应。就算不住一起,两边也会经常联系与来往,因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规定。传统节日中国的客运高峰就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一点,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团聚。在中国,“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值得夸耀和羡慕的事情。由此看来,亲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出于文化的原因,亲情在美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我们在《老友记》中看到,罗斯祖母的葬礼上,大家都表现得轻松,除了祈祷,没有过度悲伤,罗斯的父亲甚至还跑过来偷看球赛,他母亲还在挑剔莫妮卡的打扮细节。这一切都是源于美国家庭一直采取的独立自由的教育方式。美国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经济上,家长不会过多干涉,这就造就了美国孩子独立的性格。一旦成年,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了,孩子们便会搬出来独住,自力更生。父母也不会要求和孩子一起住,更别说要他们照顾、养老,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意识造就了这一切,也让生老病死变得容易接受。《老友记》中六位好友不管工作是否顺利,都具有一个特点——经济独立,即使是富家小姐瑞秋,在逃婚后,剪掉各种银行卡,从服务员做起,不再依赖父亲的财力支持。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的“啃老族”——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和溺爱,让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结语
美国历史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历时10年的《老友记》在全世界备受欢迎,它充分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向人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他们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对比其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中的精华,扬长避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农村现状是老人、儿童居多,也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部分老人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他们舍不得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为学习付出辛苦,认为“差不多”就行了,这种观念导致了孩子们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孩子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长此以往,厌学情绪产生,成为差生。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在身边,但整天忙于生计,最忙时达到了在孩子没醒时就出去,回来时孩子又入睡了的程度。教过一个男孩,父母在家时,得家长叫他起床,可一旦家长凌晨一、两点钟去市场时,他就会起床,干什么?等家长一走,他不是去玩电脑就是看电视。家长平时会给孩子留下零花钱。至于孩子在家和学校做些什么,也仅能凭借孩子的一面之词和与老师那少的可怜的通话次数。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有的家长刚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是很上心的。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看到孩子的学不见起色,又苦于没有办法,最后放弃。以致于小小的年纪就被打上了差生的烙印。
2.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影响了部分老师,他们有些急功近利,对学生的辅导失去了耐心和爱心。孩子们在心惊胆颤中又怎会去记忆,怎么会去思考呢?在一次次的考试中,他们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希望,从而形成了自卑心理,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3.个人因素
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因为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得书写,还得不断巩固。不像数学学科,只要掌握了方法,能灵活运用就行,分数会提得很快。另外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也是部分学生头疼的原因。他们不肯付出辛苦,久而久之,欠下的语文知识多了,没法子消化,成为差生。另外学生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呢,何况是学生。他们也有个体差异,也有优差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二、差生转化策略
1.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培养,以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所教学科感兴趣
规范、美观的书写,清晰、流利、有条理、幽默的话语,都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学习。关爱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应投入大的精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爱的氛围,这一点,老师得起带头作用。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差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要想前进,得先卸下他的“包袱”。记得教过一名瘦瘦的、矮个子的男孩儿,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连基本的字词都掌握不了,更不要提连句成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再加上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小体质就弱,又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影响了他的智力。这样的孩子不是更需要关爱吗?根据了解的情况,经常和他进行心灵的沟通。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落下的知识,告诉他学习语文的技巧其实就是记忆、记忆、再记忆。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巩固,他才会有收获。上课时,简单的问题有意识地留给他回答,每次读课文,总会给他一次机会。就这样,不知从何时起他由磕磕巴巴小声读课文变得流利、顺畅、声音洪亮了。回答问题时不时还会出现个“小亮点”。
3.与家长勤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36-01
引言: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行动。随着世界零距离的到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沟通工具,其重要性越发凸显。那么,为什么正儿八经的标准的英语有时会令外国友人“大吃一惊”呢?其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忽视了跨文化的差异,完全不考虑对方是怎么想的,而是把我们东方人的想法强加到西方人的头上去,其结果呢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令对方百思不得其解了。
语言,讲究的是使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词多义”。中文如此,英文亦如此。很多中英文的表达存在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表达存在跨文化差异的地方,共通的地方学生好理解,跨文化差异的地方我们老师要充分重视,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对让学生理解加以记忆,再通过课堂操练加以巩固。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文化给人们在行动,思维,观念,理解上造成的差异。
一、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
(一)词汇上的困惑
中国人讲究人脉关系,西方人对此不讲究,因此, 无论里外亲疏,舅舅姑父姨夫叔叔伯伯统称为uncle; 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统称为aunt; 甚至男女不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统称为grandparents;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统称为cousin。以颜色为例,在汉语中,红色代表吉祥,给小孩压岁钱即给红包;而在英语中,具有类似象征意义的却是绿色,红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流血”等潜在的危险。 而You look blue.的意思是You look sad .“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英文中的black coffee 在汉语里则是“浓咖啡”,而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里却是“strong tea” . freeze一词在口语中有“保持不动”之意。曾经有一留学生因走错路而误入一私人住宅,房主人持枪说到“Freeze”但他不知这是口语中“不许动”的意思,结果继续前行而丢了性命。英美刊物里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 “Four dragons of Asia”。“龙” 在中国乃神圣吉祥和权威之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它是种可怕之怪物,乃灾难之兆。“old”一词,在汉语里表示对人的尊称,而西方人则认为是老朽无用之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了,尤其是女士她们更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年轻。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词汇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二)口语上的困惑
初中教材中有不少Making telephone calls的对话。学习电话用语时,学生常常会纳闷:问对方“你是……吗?”不是说“Are you …?” 而是说“Is that…speaking?” 问对方“你是谁?”并不是“Who are you?” 而应说“Who’s that?”回答“是我。”应该说”It’s me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外国朋友对你说:“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你没准还会误会了呢。你想关心对方的月薪,问:“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其实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还有如询问对方年龄、婚姻、去哪儿、去干什么等都会令对方反感。这些都是由于跨文化差异所致。再有打招呼、问候、各种礼仪等因跨文化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初次见面用How do you do?不熟的用Nice to meet you .熟悉的用Nice to see you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人的观念也不一样。
(三)阅读理解上的困惑
“在某人的帮助下”不是“Under one’s help”而是“With one’s help” “雨下得好大。”为何是“It rains heavily.”而不是 “It rains big.”;为何日期前有in, on 之分。为何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等。
不同文化之间必有差异。为此,我们平时就要重视跨文化差异的教学,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什么叫“跨文化意识”呢?通俗点讲,跨文化意识就是对异族文化不同点的认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进行顺利的交际,也就避免了交际过程中的种种误会。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课标提醒我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意义非凡。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以功能话题为例。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是以中心功能话题为主线的。一般来说,一个中心话题即一个单元。教师备课时应吃透教材,对每个中心话题的中英文化差异要做充分的比较与准备。授课时能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比如“Why not go shopping with me?”如果单纯按语法规则回答成:“Because I am busy.”,则错得离谱了。貌似特殊疑问句,其实是表达请求和建议。在学功能话题时,教师应作中英文化的比对并指明异同点,要求学生加以理解记忆并通过课堂实践加以操练巩固。通俗点讲,可以让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比如,找出打招呼,问候,礼仪,节日,习俗,忌讳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通过比对学习不断操练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呢?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贯穿于词汇、口语和阅读理解等教学中进行。
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应该跳出只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误区,除了注重语言教学外,也要重视差异意识之培养,并不断解决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以利于他们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通过中英文化的对比找出跨文化差异,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加以锤炼。如此方可在交际中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