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病例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妇产科护理病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妇产科护理病例

篇1

自2007年以来,我们在学校中职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和高级护理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选择并贯穿使用了病例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病例教学法的应用

1.1 课前运用病例导入法

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首先介绍一病例。每个人都有寻根问底、解决问题的欲望。运用病例导入法可以造成一种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所授知识。例如在讲授“前置胎盘”时,我们举例,一天早晨,刚刚步入病房,就见120救护车抬下一位孕妇,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一路血迹。检查病人时发现孕妇面色苍白,掀开被子一看,只见孕妇躺在血泊之中,同时她的丈夫在一旁反复说:“离预产期还有一个多月呢,怎么会这样?怎么出了这么多的血?她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再问她丈夫是如何发现的,他说:“昨晚还好好的,今天早晨我一觉醒来,感觉床上湿漉漉的,掀开被子一看,才发现床上有一大摊血,她躺在血泊之中。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血的。”当讲到这里时,我们突然设问:“这究竟是什么疾病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授的‘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妊娠晚期无痛性、无诱因的阴道出血。”一下子就导入到要讲授的正题,这样使学生容易记住“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特征——妊娠晚期反复无痛性、无诱因的阴道出血,同时激发起学生寻根探底的欲望——为什么前置胎盘会在妊娠晚期才出血?为什么出血又是无痛性的、无诱因的?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血,都快休克了,孕妇一无所知?经过这样一导入,学生就会跟随老师的思维一起去探讨“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2 课中运用病例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在临床亲身经历的病例,或者到医院收集到的病例,或者某些书籍中编写的病例,具体而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以强化学生记忆,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例如:讲到“胎盘早剥”这一章节时,列举了某孕妇踏空楼梯摔跤,当即引起小腹剧烈疼痛而致胎盘早剥、死胎、子宫胎盘卒中、重度休克,最终导致子宫全切的例子。该病例使学生加深了对胎盘早剥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2个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典型病例一起介绍。例如:当讲授完晚期妊娠阴道出血性疾病时,即举“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2个典型病例,先由学生在课堂上各自准备,比较它们二者之间从病因到治疗措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由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总结、纠正错误、肯定正确。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使学生对容易混淆的疾病有更明确的认识,从中学会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等方法。教师在授课时既要重视系统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融会于教学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并能随着教师的思路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在一个章节结束后,选择几个典型的、综合性的病例介绍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各自准备,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及时间,有分歧意见时可展开辩论,最后经教师的总结、归纳,纠正错误,指明重点。这种以学生为主的病例讨论教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1.3 课后运用病例练习法

篇2

【摘要】

目的:分析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出现的32例护理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结果:在32例护理风险事件中,14例(43.8%)为护理差错,为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5例(78.1%)发生在节假日期间;护龄2年护理人员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为29例(90.6%)。结论:妇产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内容较多,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只有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强化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妇产科病房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 妇产科;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95-01

妇产科病房不仅病种多和用药多,而且患者病情复杂且隐瞒性强,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因素。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因此,分析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对营造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出现的32例护理风险事件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出现的32例护理风险事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0~54岁,平均年龄为27.5岁;手术患者为27例,其中术前护理风险事件为3例,术后护理风险事件为24例,非手术患者为7例。

1.2 方法: 依据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护理差错、患者意外、护理投诉和护理纪律等四类;依据护理风险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节假日期间和非节假日期间;依据导致护理风险人员的工作时间,将期分为2年工龄内护理人员和2年工龄上护理人员。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妇产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风险发生的措施。

2结果

在32例妇产科病房护理风险事件中,依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护理差错为14例(43.8%),患者意外为8例(25.0%),护理投诉为6例(18.8%),护理纪律为4例(12.5%);依据护理风险发生时间:25例(78.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节假日期间,7例(21.9%)发生在非节假日期间;依据导致护理风险人员的工作时间,2年工龄内的护理人员为29例(90.6%),2年工龄上的护理人员为3例(9.4%)。

3 讨论

3.1 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①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在对妇产科病房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对护理风险事件严重程度的评估和患者对护理风险的心理承受力之间差距显著,从而引发护理风险;②护理资源较为匮乏。在32例护理风险事件中,29例护理风险事件是由2年工龄内的护理人员所导致,其所占比例高达90.6%,由此可见护理人员较少,年轻护士在护理技术和护理经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25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节假日期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妇产科病房的护理人员较少,在岗位设置与人员安排上捉襟见肘;③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和偏见的不利影响,部分妇产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抱有成见,没有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不信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护理水平,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8例因患者意外而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多为此原因导致。

3.2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2.1 增强风险意识,保证医疗质量。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患双方涉及到权益、责任与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将护理工作细化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到位,保证医疗质量,避免与患者出现矛盾纠纷。例如文书书写工作需要由责任护士与质检员共同负责,形成管床护士完成病历,责任护士负责把关,质检员进行质控的工作模式,防止病例出现书写不规范与书写错误等问题。在出现矛盾纠纷后,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协商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争取医患双方都满意矛盾处理结果。如果医患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必要时可以选择走法律途径维护各自的正当权益,这样既可以保证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又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

3.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考虑到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年轻化趋势,医院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各项基础操作进行日常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对基础护理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同时,医院妇产科需要选送部分护理人员进行外出观摩和学习,充实其专业知识和理念,规范护理中的操作行为,提高其专业护理技术,为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医院妇产科需要对隔离待产室、隔离产房和待产室等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其符合标准的要求,并规范妇产科急症的抢救流程,以及贯彻落实产房的交接流程,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注重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因护理差错而导致的护理风险。

3.2.3 注重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妇产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短,容易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误会。因此,医院妇产科需要注重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到人。在患者就诊、检查、入院、治疗和出院等各个环节中,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认真遵守查房程序与交接班制度,耐心细致开展健康宣教,消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

总之,在妇产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规范操作,增强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真正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芳. 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探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5,02:148-149.

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94-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活动,仔细观察患者皮肤的变化,结合药物外敷,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开展妇产科手术3000多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均行经腹手术,其中剖宫产手术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2例,宫颈癌手术3例、卵巢癌3例、子宫内膜癌1例,年龄25―54岁,其中年龄大于40岁者占9例,临床症状为下肢麻木、肿痛,运动障碍。其中左下肢栓塞11例,双下肢栓塞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因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误认为手术不成功而出现情绪变化。主管护士应主动介绍自己,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治愈成功的病例,缓解其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鼓励病员积极配合治疗。

2.2 常规护理。注重病员的主诉,仔细观察其下肢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认真评估,早期诊断,为病员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5天,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的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的运动,协助定时翻身以及四肢的主动或被动的锻炼,避免小腿垫枕。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肢体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的压力,使疼痛减轻。注意肢体保暖,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的变化[1],如果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积极处理。给予患者低盐低脂肪,高热量高纤维素清淡饮食,每日饮水1500―2000ml。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及增加腹压的动作而致血栓的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尤其对老年病人更要仔细观察。告诫病人要绝对戒烟,可少量饮酒,促进血液循环。

2.3 用药期间的观察。①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牙龈出血、皮下淤血、血尿、黑便等,防止用药量过大而引起出血。②观察病人有无咳嗽、胸闷、胸痛情况,警惕肺栓塞的发生。③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症状。④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以便医生准确用药。

2.4 硫酸镁外敷的护理。硫酸镁热敷能达到消肿及减轻疼痛的功效作用,临床上外敷效果显著。方法:首先清洁皮肤,然后将清洁毛巾浸入50%硫酸镁溶液中,再将将毛巾包绕患肢,外用尼龙薄膜包扎保温,每日3次,每次10~20分钟,温度30~50℃[2]。

3 结果

13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塞。

4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其主要机制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所致。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病员在手术前禁饮食,在手术中又大量缺水失血,在术后补液不及时或补液量较少导致患者血液粘稠,处于高凝状态;②术中和术后静脉血管的损伤,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发异常从而形成血栓;③手术时制动时间长,术后又长时间的使用镇痛泵及卧床休息,血流缓慢,长期瘀滞形成血栓;④剖宫产术产妇,由于在妊娠期间雌激素分泌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3],手术造成血管损伤,产后的子宫收缩以及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引发血栓;⑤在术中和术后大量用止血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发血栓。⑥老年病员血液中凝血因子较高,小腿肌肉泵作用减弱,发生率较高。

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①手术前增加下肢活动的训练,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②术后多饮水,及时补液,尽可能不用止血药物。③多作深呼吸运动,协助病员咳嗽排痰。④避免卧床时单侧长时间压迫,勤翻身,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避免碰撞患肢。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早日下床活动,防止外伤。⑤休息时将床尾抬高20度,经常主动或被动屈趾、踝、关节和股四头肌的收缩。⑥尽量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或注射刺激性药物。⑦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以免再次发生血栓。

综上所述,妇产科术后对病员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细致的整体护理,适当的用药是预防和治疗静脉栓塞的关键,将有效解除和缓解静脉栓塞,在临床当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现在妇产科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因此进行手术的数量、类型也越来越多,但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就是开腹手术,但是其手术过程的创伤比较大,很有可能会留下并发症、后遗症,从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心理负担,那么为了降低发生不良事故,同时提高手术效果,我们就一定要积极对患者进行腹部切口护理。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0年3月到2012年所收治的86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对其进行积极护理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年龄在20到61岁之间。36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16例进行子宫全切手术,13例进行子宫次全切手术,12例异位妊娠,2例宫颈癌根治手术,1例卵巢癌根治手术。

1.2方法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护理,要多餐少量,为患者提高低膳食纤维、低脂食物,对于营养不良、免疫力差、体弱患者要多给予维生素、蛋白质食物,从而提高患者血浆蛋白的水平,保证患者能获得充足营养。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给予药物、饮食来调整患者血糖,在患者血糖基本恢复正常以后进行手术。对于贫血患者要多为其补充铁,从而纠正贫血问题。在手术结束以后,为患者提供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高热量的食物。

心理护理:在患者医院以后,护理人员要热情、亲切接待患者,主动和患者交流,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很多患者对手术都会有恐惧感,对术后情况、术中疼痛、麻醉意外、医生技术、手术安全等问题都很担心,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对此,护理人员要详细为患者讲解这些问题,让患者对手术情况能有一定了解,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1],从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能树立起康复的信心,从而让患者相信手术技术,以看、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治疗。

术前护理:保证室内整洁、干净、舒适,要控制好室内的湿度、温度,湿度要控制到50到60%左右,温度要控制在22到24℃左右。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对于免疫力差、体弱患者要提高其机体免疫力,将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在8ml/l以下,将贫血患者的血色素控制在110g/l以上,常规进行备皮、背血,在术前的4小时要禁水,术前8小时要禁食。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可以进行横切口,这样能够降低缝合的张力,然后在满意麻醉情况下为患者选择适合缝合材料关腹,在关腹时要一层层的缝合,要彻底止血,动作要轻柔,保护切口,给予敏感抗生素,从而防止感染。

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以后,常规的给予患者电解质及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患者蛋白、血容量。要密切的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尤其是体弱、肥胖及并发症患者,观察患者切口张力、渗液渗血情况。肥胖患者在手术以后,切口很容易裂开,出现感染、脂肪液化问题[2],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对于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并发症、免疫力差的患者,可以给予红外照射,从而保证皮肤干燥,提高局部额温度,促进血液循环,让水肿能够尽快消退、伤口能尽快愈合。定期的更换新床单,床头要略微提高,让患者取平卧的,将软枕点在患者的膝下,从而帮助切口愈合、减少切口的张力。在患者使用腹带的时候,要调整好奇松紧度,协助患者固定腹带。很多患者在手术以后都会有疼痛感,对于一些疼痛感轻的患者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说放音乐、聊天等,对于严重患者可以适当给予镇痛药物[3]。

2 结果

86例患者经过积极护理以后都已痊愈出院,手术的平均时间是2.8小时,患者住院的时间在3到18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是8.9天。在8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在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以后,都已康复出院,患者对护理比较满意。

3 讨论

进行开腹手术以后,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术后感染者都是常见的并发症,会对预后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及手术成功率 。我院对患者进行了有效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了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同时也减轻了患者不安、恐惧、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主动的体贴、精心护理患者,给予了患者更多的尊重、关心,因此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明显的改善,患者也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调节了患者的机体情况,提高了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让切口能够尽快愈合,从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在患者手术结束以后,进行康复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可是、床上大小便,告知患者在手术后早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同时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按摩,从而缩短排气时间,增强患者体力,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避免出现肠粘连问题,或是进行热敷穴位也可以[4],其可以保证患者大小便顺畅,让患者能尽早的排便、排气。在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对护理都很满意,也都已痊愈出院,笔者由此深刻体会到,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腹部切口护理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科玲;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0,17(5):191-19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