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标志设计的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标志设计的原则

篇1

任何艺术作品,缺乏形式感也就失去它本身的魅力。由于标志设计是在方寸之间表达它的创意,这就要求标志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标志设计以其形式感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 视觉冲击力,达到宣传企业形象,传播产品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1]

1 标志设计的表意原则

标志是一种视觉性很强的符号,由于图形符号的简约,就决定它必须具有象征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标志的个性形象,因此,象征性是标志设计的首要因素。象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广义来说,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从标志设计来说,它是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象和抽象的文字、图形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理念和情感。象征是标志图形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她连结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心灵,促进了传递者和受众者的沟通,并引起共鸣。[2]

1.1 象征的准确性原则

通过对国内各行业企业机构标志造型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得出,许多标志设计都存在着看上去“煞有介事”但实则“语焉不详”的设计问题。往往一枚标志第一眼看上去形式绚丽、造型现代,但仔细推敲乎后却发现标志中的象征元素与标志的主题毫无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标志图案与象征元素在寓意上的不准确性。也就是说,此类标志选择的象征图案并不能最准确的传达标志命题中的信息。因此,找准象征符号与元素、保证标志象征图案能够与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是标志表达寓意方面的重要原则。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避免错误地使用象征符号与图案。

1.2 传递信息的简化性原则

许多企业与机构在寻求标志设计之初都希望最终的标志尽可能多的传递与企业名称、理念相关的信息;这导致了许多标志看起来十分复杂,造型结构臃肿繁复。然而,人类的大脑并不具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处理、分解复杂图案与信息的能力。当一幅图案过于复杂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逐一拆解、分辨图案中的个别元素分别意味了什么。假若一枚标志过于复杂、传递的信息过多,我们的大脑便会在短时间内自动地将该标志归纳为“不能理解”,于是,该标志的象征寓意功能彻底丧失;该企业或机构的视觉形象将不能得到传播。所谓,欲速则不达、少既是多──标志设计必须注意将所传递与表达的信息尽量简化,只取最重要的一至两条信息进行表达。

1.3 语意的直接性、通识性原则

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标志中的“铜钱”形态寓意了“财富”这一概念。在中国,以铜钱象征金钱与财富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与认同的,铜钱图案具备了寓意的直接性与通识性,不会引发人们错误的联想。因此,在标志象征符号的运用上应注意选择大多数人多能够理解与接纳的图形图案,注意避免用难以理解的图案来传达信息。

2 标志外观形式的设计标准

标志的外观造型与形式直接左右了标志的功能、传播力与在人们眼中的好感度。判断一枚标志的设计是否合格不仅要考察标志的寓意与象征是否准确,还要推敲标志的造型与形式是否规范、恰当。判断标志造型形式的合理性可有如下参照标准:

2.1 易理解

在标志设计的过程当中,选择正确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标志命题中的概念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如何将符号本身的造型形态合理化、通俗化。原则上,在象征符号形态的设计上,设计者应当注重将形态的结构、色彩、风格与标志想要表达的概念保持一致,使人第一时间便可以借助形态联想到标志想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标志的造型设计应尽量简单通俗;避免在形态的塑造上出现“模棱两可”或无法理解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企业视觉形象的建立与传播。

2.2 易识别

标志的识别度、辨识度与标志的结构及色彩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标志结构上,越简单的造型越容易被观察者捕捉和发现,越复杂的形态越不容易被吸纳、消化与理解。所以,如何使标志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又能够在任何大小比例下都一目了然,就考验到设计者是否能够有效的归纳、简化和组织标志的形态了。与此同时,标志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左右着标志的识别度,例如柠檬黄若运用在百色背景上则极为不易识别,容易与背景融为一体,影响到标志的表现力。

2.3 具备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是所有艺术作品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由于不能够借助三维视效或声音效果来表达主题,静态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制造显得尤其具有挑战性。标志本身在运用过程中通常以较小的体积出现在一个平面当中,所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是标志形态塑造上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然而视觉冲击力绝非仅靠喧嚣的色彩或张扬的造型才能生成;一枚形态稳定、气质安静、结构别致、色彩单纯的标志同样可以促使视觉冲击力的产生。所以,在标志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某一种视觉效果运用、发挥到极致,使其产生较好的视觉张力。

2.4 具备形式美感(气质)

形式美感的塑造与把握是整个标志设计过程中最考验设计者内在修养与审美情趣的部分,也同时是最难造就和控制的部分。总体来看如果想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形式美感的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形态与色彩的和谐型、风格与气质的现代性以及整体设计的艺术性。在标志形态的把握上,正确的运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是达到标志形式美感的途径之一。调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保证标志造型具备优美和谐的视觉效果。此外,标志设计也要注重紧紧跟随时代的审美步伐。一枚形态陈旧、风格保守的标志是很难跟上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审美标准的;它也会影响到整个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大众心目中的好感度与接纳度。所以,敏感的把握时代的美学标准、将其一定程度的运用到标志的设计当中也是标志设计势在必行的趋势。此外,艺术性是标志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标志设计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技法来展现,是将标志的寓意 以一种优美的形式加以体现。当然,这种优美的形式并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品牌的相关文化、理念和精神,将艺术性与一定的寓意结合在一起。[3]

3 标志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在做到了标志寓意的准确合理与造型形式的和谐美观之基础上,创新与变化是标志设计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与挑战。从墨尔本城市形象系列标志到谷歌网站的动态标志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简单、单一化的标志设计思维定式。它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标志设计的内涵又创造出了新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创造创新,如何在寓意表达或造型形式上锐意突破,都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原则与标准。

参考文献:

[1] 范晓丽.标志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0(8):143.

篇2

(一)利润的本质及功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使用经济资源价格(即成本)的差额。如果顾客愿意支付给企业的价格,低于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就亏损了。

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通常情况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在这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了“供给价格”,商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构成了“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博弈产生了“市场价格”。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或超额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本质含义就是这个超额价值。

但是,市场有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真的实现利润,取决于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利润也是理性经济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利润进行质量分析意义重大。

(二)利润质量的内涵

利润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概念本身的判断标准,即利润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二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期望。通常说来,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二、利润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利润质量的衡量标准应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利润质量评价,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进行和会计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映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当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二)客观性原则

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利润质量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三)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润质量评价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会计工作的质量好坏体现于结果计信息的有用性)和过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两方面:一方面,结果的质量决不仅仅是指会计报告的质量,更是体现于被评价单位若干年后的财务、经营状况,其质量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又要能够反映出对会计工作即会计报告形成的全过程的控制。比如,评价利润的可变现性,就需要评价企业有关销售政策及账款回收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量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分析比较,评价利润的真实性、稳定性和盈利性;定性分析通过一些评议指标,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综合分析评价企业未来获利能力。任何经济现象也都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对经济问题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利润的质量必须全面地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六)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设计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制定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指标体系尽量做到条目简明,要对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评价的主要因素,并给予清楚明确的表述。二是定量指标要可测量,即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三雉结构体系困

(二)指标体系说明

1、利润的真实性是利润质量评价的基础

企业利润的核算必须以客观的、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在核算中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利润的真实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因此,利润质量评价应以利润真实性分析为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由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的查证需要依据许多详细的原始凭证,外界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此类资料,因此,只能从报表反映的数据中进行粗略分析。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有:收益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现金营运指数。

2、利润的稳定性是利润质量的内在要求

利润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它表明企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基本势态,最终表现的是关于企业盈利水平或利润总额的稳定性。利润稳定性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或者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利润总水平总是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极小。这种稳定的利润,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常数稳定性,数额基本没有变动。

二是在企业实际财务运作中。由于企业经营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持必要成长性来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因而,以这一常数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的下限基础、螺旋式上升被认为是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三是指获取利润的持续性,持续性也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利润的持续性越强,其质量就越高。利润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时效性结构上。利润时效性反映不同利润持续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经营性利润所占的比重。

公司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报告较高的收益,但却很难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也很难在经营活动中产生较大的现金净流人量。因此,在评价利润质量时,必须考察利润的发生或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利润波动率、营业利润比重、经营性利润比重。

篇3

一、预算目标的含义

预算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体现。突出利润目标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但预算的实质是现金流量的一种平衡,现金流量也应作财务预算的一项主要指标。但是,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不仅应该有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核心的财务预算,而且应该有支撑财务预算得以实现的业务预算,还应该有规划企业资本性支出和特殊性收支的专门决策预算。

二、预算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作用

(一)保证战略实施作用

预算目标可作为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指标化、数字化、明确的表达了战略目标,实际为各级责任主体预算编制指引了方向。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按一定预算周期分解到各级责任主体,构成了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将作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编制的预算。

(二)平衡不同职能部门战略作用

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对所编制预算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不同职能部门战略合理性与所编制预算的合理性。在预算的审核、平衡过程中,一般会将总体战略和总体预算目标作为平衡点,通过调整相关职能部门战略和预算,使所编制预算满足总体战略和预算目标的要求。

(三)过程监控作用

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对预算实际发生进行分析,可进行预算目标达成情况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可随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根源分析,及时进行调整。

三、预算目标设定的原则

从预算目标涉及范围看,包括企业在预算期内所希望达到的总体目标与希望企业所属各级各责任单位所达到的具体预算目标.从预算目标的内容看,包括预算目标的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数量。但不管是总体目标还是具体目标,也不管目标内容还是目标数,预算目标必须确定得科学合理。

(一)先进性原则

所谓先进性原则是指确定的预算目标必须是高于企业目前的水平,必须是能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内部潜力和外部生产环境,提出比现在水平有较大提高的预算目标。

(二)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操作性目标必须是能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预算目标必须是先进的,但也必须是可行的,或者说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如果预算目标定的过高,脱离了企业设备、技术、人力、管理水平等内部潜力和外部市场环境,即便付出巨大努力也无法实现,那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激励作用。

(三)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种科学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设备、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资源状况和可挖的潜力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

(四)一致性原则

企业年度预算目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配合。这种协调配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预算目标制定必须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出发,符合战略目标的方向;二是预算目标的确定必须与企业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目标相配合。

四、预算目标的制定方法

我们知道,预算是一种特殊的计划,是用数字来表示预期结果的报告书。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日常管理结合逐步细化已在实践广泛运用,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战略决策决定了战略成本的控制也决定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当然预算控制过程也对战略决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制定预算目标应从企业战略开始,通过战略决策逐步深入细化,以实现企业战略发展。

(一)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

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确定企业总体战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分析、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形成和保持所设定的竞争地位企业应如何妥善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等。企业通常采取的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经营战略和聚焦战略。经过企业高层领导协商后进行选择确定。

(二)确定企业的具体战略(职能层战略)

即各职能部门如研究开发、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为实现总体战略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以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为例,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目标是为了确保本企业在竞争中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必须考虑企业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员工素质的高低,减少不熟练员工以降低人工成本;研究开发部门的战略是如何开发大众化、有利于标准化规模生产的产品,在预算目标中予以体现。

(三)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目标

在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的基础上,为突出企业经营和预算管理工作,修正指标是对战略关键因素的补充,是对影响基本指标的客观因素的校正。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和相关责任部门明确相关预算目标:

1.在销售和市场预算中应明确。销售目标,包括数量和价格、广告和宣传费控制目标、销售费用占收入比率目标;

2.在生产和制作预算中应根据标准工时产出明确。单位产品成本目标、产品毁损率或合格率目标、安全生产目标、新产品创新目标等;

3.在人力资源预算中明确。员工每工时标准产出、职工素质提高相关目标等;

4.在财务预算中应明确财务效果指标和财务效率指标。

(四)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责任部门预算目标进行平衡

各责任部门由于惯性或部门利益,所编制的预算常常与总体预算目标不完全一致,另外,由于企业总体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需要对各责任部门的需求根据轻重缓急程度予以平衡和调整。调整后的预算将是各责任部门制定具体政策和程序的依据。

五、关于预算目标的制定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企业应充分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严格按预算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严格控制。对于年年预算执行情况不好,特别是绩效评价指标完不成的单位,将考核落实到位甚至调整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岗位,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单位要给予嘉奖,充分调动单位领导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必须尽快改造、完善企业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效果,将全面预算管理切实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户外空间 水景 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水景设计“目标”的研究

人的生活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剖析是我们研究景观设计的切入点。设计的目的是营造空间。在社区中,有活力的空间才是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的。社区中的活力主要可分解为建筑活力、环境活力和文化活力三个方面。水景的设计属于环境设计的一部分,要在建筑活力的背景下,利用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相互配合,营造环境活力,体现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力。

1.1水景活力的营造

水景设计要体现活力的营造。当代社区价值取向多元,经济性及建筑性是当代人们追求的重要价值。而环境以及社区的景观活力往往易被忽视。在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中,水可以被看做是活性元素之一。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运动感和韵律感。

1.2活力营造的方式

1.2.1聚集效益

聚集效益是指“各景观要素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不断聚集,达到相当的密度,从而使各要素互相作用、互相组合,产生单个景观要素所无法取得的景观效益”。(蒋涤非,2007)

居住区中的水景通常会被放置在景观轴线上,聚集性景观常会快速形成景观的风格,较易吸引人群的有效行为,有利于活力的体现。

1.2.2多样性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满足人的需要时要表现出多样性。人类的日常活动与公共空间有紧密联系,人的因素作为现代社区活力构建的动因,人们对公共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构成了对公共空间需要的多样性。

户外水景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能单一的追求其功能的一部分,要充分结合人的多种活动需要。公共空间需要的多样性意味着景观应具有多样的形式和用途: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景观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种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在这里,景观公共空间用途的多样性成为产生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1.2.3可及性

“只有人们能够到达的场所才提供选择机会,因此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准,这个特性被称为可及性”。(蒋涤非,2007)对于环境中水景,可及性可以被理解成人们到达景观边缘的途径,以及与景观的亲密接触程度。

2水景设计“原则”的研究

通过对水景设计目标的阐述,指出了水景设计应以营造空间活力为主,并应遵从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2.1整合原则

设计景观,就是设计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景观空间没有顶,没有屋面。景观项目,比如花园、公园、庭院、街道等等,它们的尺度及外观都是独立的,只有天空是统一的颜色。(Hans Loidl ,2007)

水景空间也是如此,是由单元面及三维边界组成。水景的平面形式及本身的驳岸细节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单元面,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构筑。但需借助其他外力因素去标记空间边界。这种标示往往并不明显,不创造清晰的内在或外在环境,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存在、隐私和暴露同时存在、拘束和自由同时存在。(Hans Loidl ,2007)

水景的形状和式样,通常要根据外界条件的边界轮廓来确定。规则式水池适用于规则式的设计和规整的环境,而在充满乡间野趣的花园内,则适用自然式水池。

2.2焦点原则

环境空间需要焦点的支撑。任何设计都是和已经存在的场地的对话。白纸上的一个点惹人注意,它就是环境的焦点。作为观看者,我们不知不觉把这个点的位置和纸的边界联系起来。(Hans Loidl ,2007)

焦点的创造基于它们的特殊位置或它们在环境中的特色。(Hans Loidl ,2007)

焦点所呈现的形态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图所反映得是在固定的环境中,焦点的多种存在形式。

水景设计同样要遵从焦点设计的原则。在一座园林中,水的设计往往是景观中的主要线索,这对形成焦点景观具有很好的基础性。利用特殊的材料或颜色,特殊的形状或样式,也会对人的视觉形成大的刺激和吸引。

2.3公共生活原则

2.3.1公共性——景观活力的源泉

当我们专心于某一景观的设计时,很容易忘记一个地方的所有生活和灵魂。景观活力的构建要考虑环境应用的活动主体、活动事件、以及活动场所。

商业景观的应用地点通常分为住宅、酒店、城市广场等。不同场所、不同环境、不同风格下的设计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会尊重景观设施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

2.3.2不同场所下公共生活对水景设计的影响

不同的公共场所,其活动主体与活动性质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居住区、酒店、城市广场属于三种不同的公共场所,所营造的空间效果和使用感受也很不同。

居住区与酒店在公共生活和活动主体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性,所以在水景的空间营造和细节设计上就要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应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居住区属于半私密大环境空间,要结合小区内居民的生活特点设计或静或动的空间场所。居住区中的水景要适当考虑人的亲水性,适当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但又要避免人与水的过分接触,以保证安全性。

酒店环境则偏重公共性,在水景的设计上更强调人群的使用性以及开发的潜力性。

3结语

设计水景,实为创造空间。在社区中,有活力的空间才是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的。水是环境要素中最能营造活力的部分,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运动感和韵律感。

本文提出水景活力营造的三种方式:聚集效益、多样性,和可及性。聚集性景观能够快速形成景观的风格,是较易吸引人群的有效行为。设计具有多样形式和用途的水景,形成多样的空间形式,满足不同人群多种使用功能。创造可及性水景,使人们尽量到达景观边缘,满足与景观的最大亲密度。

本文还提出整合原则、焦点原则、公共生活原则,这三个原则与营造景观空间活力关系密切,是环境空间活力建构的重要指导。

整合原则是从水景与其他外力因素共同整合的空间体入手,创造综合性水景环境。

焦点原则是将水景置于景观轴线中,并最大化的置于焦点之上,利用特殊的材料或颜色、特殊的形状或样式、对人的视觉形成大的刺激和吸引。

公共生活原则考虑的是景观设施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不同的公共场所,其活动主体与活动性质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功能活动空间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根据具体环境、具体人群的需求特质,来营造水景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安画宇.从规划设计角度谈节约型园林[C].北京:北京园林学会,2007.

[3]白仲官.驳岸工程质量控制[J].水运工程,1996,3:4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