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13 09: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夯实课堂教学

篇1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安排学生课前到附近的超市、商场购物,然后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自己购买的物品。课前购物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置身其中,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张小小的购物小票,为枯燥的计算教学赋予了生活的气息,使其变得鲜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新课程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感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这是一种带有本能色彩的直接感知,也是数学地思考的一种表征,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计算教学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24+9=?”是本课重点研究的一道题目。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小棒”和“图纸”,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中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的过程,就是培养数感的过程。

3.教给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成功的数学教育,不是细数教会了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考量学生感悟了多少数学思想方法,具备多大能够继续学习的本领。《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以 + 为例进行探究。先让学生猜想: + 可能等于几?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学具:两张大小相等的圆、剪刀、格尺和彩笔,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适时小结学生的想法:这位同学想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那位同学想利用画线段的方法验证;另一位同学想用通分的方法验证。接着让学生分小组验证。在展示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转化思想的指导下很顺利地找到了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同时在一系列“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4.明晰算理,使算理和算法有效融合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算理与算法的融合是计算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计算的新授课不能只重算法而不重算理,我们的计算教学应着力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算理、算法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中的1.2×0.8时,在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1.2×0.8看成12×8,再把结果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方法二,先把1.2和0.8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把结果缩小100倍;方法三,先把1.2×0.8看成12×8,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小数位数的和。接着引导学生找到这三种方法的相同点,第一步,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第二步,点小数点是关键。再一次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发现方法二就是方法三背后的道理,挖掘出方法背后所蕴涵的算理,使算理、算法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鼓励算法多样化,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但并非越多越好,应适时进行优化。“优化”是数学的灵魂,最优化算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是提高计算效率和能力的保证。

篇2

一、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学科的根基,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提供坚实的依据和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课程首先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且深入的理论知识。

第一,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局限在课本所呈现的基本概念。相反,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该保持与前沿对话的姿态,及时向学生传达学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在前沿的研究中打开自身的视野,从而加深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以及可待改进的地方。当学生敢于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剖析和讨论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切身的体会中领悟到这些理论的精髓所在,从而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激发出自身的想法。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及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在企业管理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前沿的研究成果,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研究水平,对企业管理提出自身的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心得。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研究者。当教师在分享自己对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之时,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魅力,也能够在研究成果中感受到教师的努力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挖掘实践机会

由于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感受教师的研究魅力之余,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挖掘有关管理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从而让学生在小团体的组合中更加便捷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做法便是模拟情景。情景模拟是一种既节约实践成本又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因此,当班级学生成立了实践小组之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收集当下企业管理的个案,在充分分析个案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模拟情景以及设置对应的问题,并且分配给对应的实践小组。这种模拟情景,不仅能够贴合当下的实际,更加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模拟的空间中让所有的学生进入管理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想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实践小组接到模拟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地观看学生的展示,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汲取到同龄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班级的实践小组全部完成了模拟情景展示的任务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总结,高屋建瓴地指出学生在模拟情景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联系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宏观的视野中加深对实践活动成果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相连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提升综合素质

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拟实践则能够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管理的感受,提高学生日后的管理能力。然而,如果企业管理课程想要让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教师应该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之外关注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企业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如何进行资源和人力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知识和高深的管理技能,同时还潜在地要求学生具备哲学思维、交际才能等综合素质。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在专注管理知识和才能之外,还应该在课程中加入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第一,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良好的哲学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宏观处理问题的视角,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管理问题面前保持灵活自如的姿态。因此,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提升自身哲学素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哲学意识,在分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哲学思路的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企业管理的问题,从而抽象出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以便应付日后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第二,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更加从容自如。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以及课堂即时演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即时性的相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日后的改进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合适的时机中为具体的学生提供切实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应该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介绍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以及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实际中。最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三者并行,企业管理课程才能够系统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班班通”开展教学,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移”这一课时,让学生观看一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通过平移得到的,学生观看了动态的过程,很快明白了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后的图形和平移前的图形的关系及其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悟,起到了既激趣又事倍功半的作用。

2.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

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性。中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很难理解,因此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架起一座由抽象到具体的桥梁。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辨认线段,然后似光线射出一样向一边无限延长,得到射线,让学生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直线的形成过程。

二、“班班通”的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

1.用班班通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班班通更加生动逼真、符合心理特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优化认知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凸显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交互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

三、“班班通”多媒体有利于拓展中学生的思维空间

常规教学中,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思维效果,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班班通”多媒体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拓展为主导”的特点,有了“班班通”,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确确实实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四、合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

篇4

课前我在班内做过一个调查,我班学生31人: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9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一定理解的只有3人;对课中所述的三个三角形,会进行面积计算的学生分别有29、23、23人;标有底和高的等腰三角形,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答案)是正确的,有24人(因为当时没有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所以学生只想到一种方法“沿底边上的高剪开,通过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他方法没有想到。这应该是学生一种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

这节课是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引入的。教学中先出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明白知道了公式不是最终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怎样证明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即本节课的价值定位不是“公式应用”,而是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所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会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而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合作、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至此,本课有三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1:如何把握新知的附着点,突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及其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延伸性?

小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发展空间观念,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历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空间想象的支撑,从而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的认知线索,以突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延伸性。从数学本质来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特殊形式,当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条底长度逐渐变短直至变为0时,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三角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主要是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去体悟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习得过程,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思考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两种策略”孰轻孰重还是两者兼顾?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策略:一种是“剪拼法”,即将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切并通过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所示),或者沿高线中点并垂直于高剪开后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3所示);另一种是“拼组法”,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于以上两种策略,在教学中肯定只能侧重一种,将另一种作为补充,以丰富学生对概念的建构。那么到底选择哪一种呢?我认为当以拼组法为重,原因有二:其一,学生对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知识储备还不足,因为中位线的概念尚未建立;其二,之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采用的是割补法,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后将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将要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既可以将一个梯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可以将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诚然,“拼组法”应当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图4-图7)

图1、2、3的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面积。

(1)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2)三角形面积=(底÷2)×高=底×高÷2;

(3)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思考3: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内涵在关注基本活动经验时,是否需要把握操作的递进关系?

小学生学习的是“经验几何”,揭示几何模型需要学生在丰富的感性积累和具备了相当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完成。本课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那些显性的“陈述性知识(什么是三角形面积)和程序性知识(三角形面积=底×高÷2)”而学习,而更关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建构的策略性知识(三角形面积和已有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并如何建立联系)的体悟和感受。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往往内容相近且思想方法相同。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而言,主要是唤醒学生先前的操作活动经验(尤其是剪拼)并突出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主要是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的经验进行推广并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剪拼活动(主要是拼组),并突出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梯形面积计算,可以强调从多角度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既可以是剪切也可以是拼组),积累基本操作活动经验,并突出转化方法的多样化。总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体系的纵横联系,以期学生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方面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实践心路】

环节一:复习引入,初步建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1.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3)你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应用了数学上的一种什么思想?(板书:转化)

(4)转化之前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之后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师: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老师想到了与这个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几个三角形,同学们能猜出老师心里想的三角形的样子长什么模样吗?哪位同学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指图讲述):现在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2:与底和高有关。

师:你能选择其中一个三角形来证明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

生3:我选择了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三角形的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追问):除了剪拼成长方形还能拼成其他图形吗?

生3: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剪拼给大家看一看吗?(如图8)

师:其他的三角形也能这样剪拼吗?(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为什么等腰三角形剪拼能成功,而一般三角形剪拼却不一定成功?

生4:等腰三角形沿高剪开以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而一般三角形沿高剪开以后是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面积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所以本课从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引入,以唤醒学生的认知基础。另外等腰三角形(属于常态标准材料)沿高剪开以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而一般三角形沿高剪开以后是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体会:要能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用剪拼进行转化,否则不能转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点也就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为什么使用拼组的方法更具普适性的原因所在。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运用化归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即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因而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应该首先想到的转化方法是剪拼。但事实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通过剪拼来转化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教材中也是利用拼组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相对来说解释和理解都相对容易,但是拼组的方法不一定就能如教师预设和期望的那样能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从学习的常规思维基础出发,即剪拼的方法出发,为后续教学所用。】

环节二:解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1.学习探究:老师给你提供一些学习材料(信封中有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还有等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等),利用这些材料想办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都研究出什么了吗?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研究的成果?请停下手中的操作,听一听其他同学所想的和你的一样吗?

预设1:(根据学生的汇报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图片)

预设2:(若学生在拼的时候没有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则教师作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真的很会动脑筋,不过老师听了你们的想法之后,也想试一试。请看,老师这也有两个三角形(出示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该如何来拼呢?

师:为什么同学们选取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而老师选取的两个三角形却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呢?

师:原来同学们是选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的,那怎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重叠法)

4.总结操作成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5.归纳公式

师:同学们,我们以上的探索过程就是数学家们曾经走过的历程,这一过程中用了数学的哪一种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实际上都是把今天所要研究的不会求面积的三角形先转化成什么图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转化过程,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现在,你能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S=ah÷2)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仅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而且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出新课学习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形的线索。这样编排教材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转化与化归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简单的问题。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觉的转化意识,长期训练将有利于强化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简单地说,解题就是把要解的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教学数学思想方法不像教学数学知识那样能在短期内初见成效,它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才能被学生所体悟、理解和自觉运用。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思想的灵魂和精髓。

本环节就是以“化归”思想为理论武器,实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后续的学习中还将和梯形、圆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同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平面图形求面积公式。

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和学生的感悟,学生也就自觉地养成了运用“化归”思想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有机融合。本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会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能深刻领会其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环节三:二次建构与拓展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师: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验证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热爱数学的人们不停地思考,还研究出了其他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法”)先作底边上的高和中位线,沿高的一半旋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看懂了吗?能解释给大家听听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

【设计意图:经验,并非总是亲历所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本活动经验由学生亲历所得,它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另一种是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像“观察性经验”一类的替代性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这些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类似于亲临其境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环节四:重构与提升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和意义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探究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可以继续探究,看看还能探究出哪些方法?下面我们就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1)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出示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交流: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还有问题要提吗?

若学生没有问题,则教师提问:

(1)45×16表示什么意思?能在你所说的图形上指一指吗?

(2)老师也想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可以吗?

(3)为什么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还要除以2呢?

(4)求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时,如果要以5厘米为底,那么它的高在哪里呢?你会求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提升”的教学原则,融例题和知识教学为一体,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式的应用,而是要挖掘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三角形面积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中解构出来,并重新建构: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至此学生所建构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才是丰满的。】

【教后思考】

思考1:怎样避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在同一水平上徘徊?

数学知识总是有它固有的结构和逻辑体系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源的,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其发展性、延伸性和传承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教学前端分析即教学起点分析,它应包含两个层面:教材层面——数学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生层面——学生原认知基础。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对应的知识为基础,使“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加深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后面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做好铺垫。

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先立后破、由破再立的策略。立——等腰三角形的剪拼,发现等腰三角形沿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剪拼来实现转化;破——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能进行剪拼,让学生进行一般三角形(非标准常态材料,如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剪拼实验,发现一般三角形沿高剪开难以实现转化;再立——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将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进行对比,找到将一般三角形进行转化的另一种方法——拼组。至此,学生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完善了对化归思想的认识。总之数学思想的积淀要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思考2:学生是重复操作还是层层深入?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希尔伯特说:几何图形是一种数学符号,是直观空间帮助记忆的符号,几何思维与算术思维是一致的,数、形不能割裂。在知识建构阶段更多地采用实物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在知识解构、重构阶段更多地采用表象操作和思维操作,让学生在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特别是让学生在借助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能够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认识,同时提升思维水平。总之,从图形观察到空间想象,动态研究几何与图形将会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数学思考。

思考3:对知识的理解是停留在工具性理解层面还是要强化关系性理解?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工具性理解”,还有一种是“关系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对象的表层理解,是对一个规则及所指定的每一个步骤是什么的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管公式,不管理由”,“只知道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关系性理解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对象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还需加上符号意义和替代物本身结构上的认识,获得符号指代物意义的途径及规则本身有效的逻辑依据等,“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理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关系性理解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数学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本课教学中事先向学生交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引导学生从“三角形面积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中解构出来,并重新建构为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沿着“建构——解构——重构”的路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把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从工具性理解引向纵深的关系性理解。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7-02

小学科学经历了从“自然”到“科学”的时间已经有10年时间,教师们总结出了许多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而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有教师初探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但也还有很多教师处于“做得多,收益少”的状态。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围绕新课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创新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景的创设,在以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们都习惯采用已经布置好的实验方法与步骤,教学生按部就班的做实验,有些方法学生就知道按照做,但是不究其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作为小学生,一旦对课堂没有了兴趣,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与其口干舌燥的说道,还不如优化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实验课堂随时都会引发知识的“化学反应”。

在教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的一课时,我让学生把①酒精,②油,③醋三组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观察其溶解状况,另外我还引导学生把①油和酒精,②醋和酒精,③油和醋三组材料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而不是单独的溶解在水中。这样学生会更集中注意力,兴趣会更加浓厚,整堂实验课都没有人开小差,每个学生都用认真的态度仔细观察与实验,当学生陶醉在实验过程中的时候,整堂课的知识点也融入学生们心间。

图1

此方法重点抓住了科学实验容易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能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能够“抓得住”学生的“心”,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时教师教起来也自然轻松,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得不提高。可以说创新实验方法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巧妙选择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如果小学实验教学学习离开了生活,也就无异于无源之水。只有将实验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明白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将会更有兴趣地实验,对实验的有效教学起到特别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笔者让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洗发水、胶水、酒、细沙、食盐和筷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家的哪些东西会溶解于水,哪些不溶解于水,都让学生详细记录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捍卫着自己的实验材料,专心致志地实验,仿佛自己是未来的科学之星,学生还不断地向我描述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当胶水刚刚进入水中的时候,是先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慢慢向下降落,最后沉入水中;搅拌一下胶水就像雾一样地分散在水中,让后再飘浮在水面上;当油刚刚进入水中时,先是飘浮在水面上,经过搅拌以后油会变成一个个小球浮在水面上等,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图2

生活与科学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让学生做一个用心生活的人,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有效的教学。

三、合理安排实验进程,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许多教师都认为科学实验课时间比较紧凑,把握不好就会做不完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实验进程,提高效率。一方面,教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情做,这样,让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的重要性,很容易就捕获了学生的兴趣,并在实验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与实验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时,笔者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边实验边摸索改进实验方法,学生不仅仅想到了用筷子搅拌会加快糖块的溶解,还想到了把烧杯拿到外面“晒太阳”会加快溶解,有的学生甚至还摸索出来把粗糖块碾碎后再溶解,这样会加快糖的溶解速度,学生能想到这些办法,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的有效性。

图3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实验课堂焕发出生命新的活力,一切行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手和脑真正“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变低效为高效。

四、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还要重要。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笔者从小事开始要求。

首先,当学生排队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们尽然有序的排好队伍,安静地走进科学实验室,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快与静,这是告诉学生,科学实验课是非常严谨的。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效利用科学实验课堂,着力保障学生实验的时间,科学教师都知道,上实验课的时候是非常紧迫的,要是哪个小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浪费时间,肯定会对整个实验进程产生影响。其次,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实验过程, 教师不断地提醒实验小组的组长负责成员的管理,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药品与器材都还非常的好奇,要是不及时提醒,学生就会容易走偏,这样实验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也要提醒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不能总是“霸占”实验器材,不管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也应该让同组的其他成员动手实验,这样才能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三,教师要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注意安全问题,实验室里有些药品是有损害学生身体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照顾,使学生能够尽情地体验与思考科学实验,从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打扫实验室的卫生,慢慢地坚持下来,学生实验的好习惯最终就会形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小学科学实验课是生活的缩影,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从小事入手,从细节抓起,培养小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自由地发挥想象;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实践,从而让科学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近科学。如果每一次的科学实验课总能让学生保持一份好奇心,总能让学生有一种令人向往的期待,总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那么教师的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且这样享受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篇6

1概述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家不再一味地寻求单一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语言教学也没有僵硬的和固定的规则。在传纺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成功的语言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各种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并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师的监督、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航海英语,探索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一直是许多教育者的努力目标。

2优化航海英语课堂教学的对策

2.1交际法教学

航海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交际化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应该采用交际式语言测试和教学。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航海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是目前整个世界航海英语教学的趋势,也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此教学法一改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能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互动。好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堂优秀的英语课是一种交流,对英语教师来说,为学生创造一种较愉快的交际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须设计和组织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例如:pairwork(一对一活动),groupwork(小组活动),discus—sion(讨论),brainstorm(头脑风暴),roleplay(角色表演),debates(辩论),presentation(陈述表演)等。

这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航海英语的热情,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新知识得到巩固。交际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在航海英语语言能力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

鉴于航海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生活气息,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体验,如果在教学中单就课本进行语言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增加一些趣味而又有助于理解记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学生好奇心强,使用情景法可引导学生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有关气象中各种云的词汇(cirrostratus卷层云;ahocumulus高积云;cumulo-nimbus积雨云;stratocumulus层积云;nimbostratus乱层云)很难记忆,如果利用图片、图像或录像,将所有能够直观表达的单词尽可能直观表达,枯燥无味的单词就会教得生动有趣。

2.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针对传统教学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弊端,应平衡教师讲话时间和学生讲话时间,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育他们怎样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对班级学习和课堂活动负责任。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既提供系统的语言规则,又设计充分的真实情景。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鼓励学生努力地学习,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立自主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有了学习的自主意识,学生就能最有效地利用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师生交际,与组员交际、与同桌交际的机会,主动地质疑、讨论,展开课堂活动,更好地融

入课堂教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强,课堂参与度低,需要教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要求学生对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心理障碍,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人都有自我实现、取得成功、获得认可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后的快乐和体验是学生学习力量的重要来源和内在动力。

2.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宽松和谐的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融洽的师生感情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感上尊重每一位同学,充分肯定他们,体谅他们,给予其安全感、信任感,创造没有恐惧的轻松环境。教师上课时,应保持和蔼可亲的面容,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怕犯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发现优点,克服缺点,开发潜能。

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尤其是善待班内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是师生共同打造,而不是教师在孤独地教、学生在被迫地学。在教学中,忽视情感层次和心理教育,只求教书,不管引导,置学生的心理需要于不顾,会使课堂黯然失色,枯燥无味,也不能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应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关心他们,尽力给予帮助和指导,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是教学中的必要铺垫。

2.4利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在航海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且让学生投入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造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也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学习英语甚至其它各科知识的工具,配备辅助教学和多媒体光盘软件,让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和方法,并且不断调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培养思维的敏捷,使多种感官得以协调发展。

篇7

二、上下联系,词语教学更便捷

请看《烟台的海》教学片段:

师:烟台冬天的海是凝重的。这里的“凝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这里的凝重就是沉重的意思。

师:准确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冬天烟台的海浪涛很大,很有力量,气势很大的意思。

师:你的理解很独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生:我是从课文的相关句子中读懂这个词的。

师:真了不起,知道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请打开课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凝重”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读课文,圈画重点词语并交流。“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

师:刚才交流的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冬天烟台的海波浪滔天的画面。

师:好一个“波浪滔天”!

生:冬天烟台的海让人体会到一种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的感觉。

生:我从中体验到一种气势磅礴感和充满力量的感觉。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凝重”的理解本来是抽象的,但通过联系文本的描写使之变得形象而充盈,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凝重”幻化成惊涛拍岸、巨浪滔天的形象画面,知道“凝重”的背后充满了力量,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对新词语情感信息的感悟和感受,这样词语就不是没有情感润泽的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在研读品悟的过程也提升了词语的效度,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三、联系生活,词语教学更多彩

请看寓言《揠苗助长》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寓言,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意思?

生:把禾苗往上拔,以助其生长。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了帮助禾苗长得快些,把它往上拔。

师:你把“揠苗”的目的放在前面,有创意,想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这禾苗是不是一夜之间就能长一大截呢?

生:不是,它每天只会长一点点,而且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

生:禾苗要长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至少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师:农夫用“揠苗”来“助长”是否可行呢?

生: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你看,最后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导致这种惨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农夫的心太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师:那谁能说说“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生: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师: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生:比如说爸爸现在让我看一些深奥难懂的文学作品,想以此来提升我的文化修养,可是我既然看不懂,又怎么会对它产生兴趣呢?所以爸爸这样的做法是适得其反。

生:我们楼下有一个小孩才5岁,正是享受童年幸福美好时光的年龄,可是他爸爸每天都逼着他背《唐诗三百首》,有好几次我都看见他是噙着泪水在那儿背,他爸爸就是“揠苗助长”。

生:学琴的人刚刚学会指法,就让他去练习难度较高的曲子,这也是“揠苗助长”。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环节上,教师努力寻找词语与生活的连接点,在理解词语寓意的基础上,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感悟词语的内蕴,把对词语的感悟和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一炉,同时又对词语运用的广度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日后生活的文化养料。由此可见只要找准词语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善于用语文去装扮生活。

四、互换词语。词语教学更精妙

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是理解词语的另一种方法,也是词语教学的经常看到的。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词语的独到功夫。有些课文的重点词语如果用一些其他词语来代替,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同时积累很多词语。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有个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其实很容易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词语跟这两个词语意思差不多的,于是有的学生说:“五颜六色”,有的学生说:“五彩缤纷”,有的学生说:“百花齐放”,有的学生说:“五彩斑斓”,有的学生说:“争奇斗艳”。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了解原文词语的意思,积累更多的词语。还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季羡林所说的走在德国的街上,看到一个花的海洋。通过这种换词练习方法,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还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词语、运用词语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五、比较分析,词语教学更准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关键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分外传神。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确、独到之处,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巧用比较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开天地》一文中,教师在朗读时故意读错字,把“用脚使劲蹬着地”读成“用脚

使劲踩着地”,学生马上矫正教师,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教师笑着说:“哦,是我读错了,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我读踩着地了。那你们说说用‘踩’或用‘踏’行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走入文本,然后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明白此时的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教师又问:“现在,你们说它们能替换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行!因为‘蹬’字写出要把天地分开,他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而‘踩’与‘踏’不能体现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有的说:“从‘蹬’字我还知道了的伟大,他要把天地分开是多么辛苦,可他没有放弃,始终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着地,直到累倒。”……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中,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词语的运用中,学生不但感悟到‘蹬’字的本义,而且透过‘蹬’字看到了伟大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阅读。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对比、品味与揣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教学效果,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可见,比较在词语感悟中作用是奇妙的。

六、实践运用,词语教学更有效

如薛法根老师教学《爱如茉莉》片段:

板书词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朴素温馨……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一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学生说)(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学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篇8

翻转课堂又称作为“反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初源于美国,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它颠覆了以往的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课堂成为了学生答疑、讨论、分析学习心得的场所,课下学生主要依托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总结归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转换与模式创新

翻转课堂将“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变为“先学后教”,课前教师布置视频任务,课下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前自学课堂内容,课堂中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研讨活动时间。翻转课堂模式在不减少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延长教与学的时间,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翻转课堂利用图文、声音、影像进行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加形象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课前提供教学视频,课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总结学习内容,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课上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商讨过程中锻炼协作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与多元化评价

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和商讨的情况,教师网上在线解答并进行课后作业的批改,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完成情况。

4.翻转课堂在军事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夯实预设,酝酿生成

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相对复杂的活动过程. 它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教学内容,理解编者意图,当然更重要的是掌握生本,然后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设想种种可能. 这就是一种教学中的预设. 这种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让生成具有可控性,具有一种方向感. 因而教师备课也侧重于学生的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其预设更多地位学生的学做准备:预设他们提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引导、怎么鼓励,乃至矫正等. 可以这样说,不重视预设,必然会导致精彩无法生成.

生成是过程,是一个动态呈现,是在教学过程随机发生的. 要酝酿生成,前提是夯实预设. 预设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可能,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因而教师需要极力开发资源,可以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当然更可以积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夯实预设,给生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准备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准确告诉学生它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然后让学生动手,用这样的小方块去摆一摆边长是20厘米的大正方形,想想其面积是多少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后,发现小方块不够,因而开始猜测,解决问题时出现了障碍,答案也就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用20×4=80(平方厘米),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追究答案,而是问“这里算的是什么?是周长吗?”巧妙的一句话,使学生茅塞顿开. 当小方块不够横排和竖排摆的时候,要摆一个图形,只要横排摆几个,竖排摆几个,来建构图形的面积. (见附表)

完善预设,寻找生成

夯实预设,仅仅是给生成一种广度,然而对于生成来说,更需要一种深度. 完善预设,就是将生成推向纵深,教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预设,驾驭预设,尽量把预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完善预设方法很多,一是备课中预设,假想种种可能;二是课堂中预设,针对生成过程中出现种种“意外”,教师可以给预设微调,而不是一层不变. 完善预设的目的,不是摒弃预设,而是让生成更符合学生实际,更结合课堂动态,在课堂教学不断调整中寻找精彩生成点.

方法远比过程重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而这与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结合数学三维目标,对照预设,让学生进行种种探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这才是目的. 然而在预设生成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探究都有结论,也并不是所有的思路、方法都正确,即便正确,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在预设中去完善. 比如教学“近似数”一课时,4、4.0、4.00一样吗?“根据小数的性质,它们大小相等.”“如果根据小数的意义,一样吗?”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明显有两种看法:

(1)一样.

理由是大小相等,当然一样.

(2)不一样.

理由是大小虽然相等,但意义却不一样.

实施预设,收获生成

一节富有生命的课堂,毕竟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夯实预设,完善预设,这是课堂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但动态生成则是精彩课堂的最终体现. 很多时候,教学活动变化按照预设实施,但更多时候其过程乃至结果与预设是有差异的,甚至还是截然不同的. 而教学过程一旦脱离预设,而且过程中更是无法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生本,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成,从而让静态的预设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富有灵性的预设,为学生精彩生成护航.

为了让教学过程呈现一种诗意,追求一种生命,教师必须多角度预设教学过程. 例如: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维度与层次目标如何与教学过程吻合,并且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等等. 相对而言,课前教师主要考虑种种可能;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教学真实情景,根据课堂具体教学进程来整合各种预设,因而教师在这里的思维应该更多表现为整合性,这里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的巩固练习为例,试简要分析.

师:(发现规律后)给你一个数,你能否迅速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

生:(齐声回答并欲报数)能!我来说(课前收集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师:(情绪被学生调动,立刻应答)真的能行?那好,我现在就请你报一个数!

生1:南京新街口邮政编码为210000,请问能不能被3整除?

生2:能!各位上数的和是3,能被3整除.

生3:这个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无须相加也能知道答案.因为3能被3整除,2加1也能被3整除.

师:咦?这又是为什么?谁来说说理由?

生4:前两位上数的和是3,这比各位数相加来得简单.

师: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生5:(带着挑战的口吻)我报个电话号码86414454,谁来说说它能否被3整除?

生:(有的在观察,有的在运算,有的已经举起了手)

师:这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

生6:5+1=6能被3整除,6是3的倍数,剩下4个4相加和是16,16+8=24,所以能被3整除.

生7:我的方法更简单!先划去3的倍数6,再划去和为3的倍数5、1;最后划去4个4,它们的和等于15+1;最后算8加1得9.所以这个电话号码能被3整除.

生8:(急切地)我补充. 当剩下8、4、1、5时,我们就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1分给8,凑成3的倍数,剩下的4给5,显然能被3整除.这就更快了.

生:(不约而同地……)哇,真棒!

师:不错!你们对规律真是活学活用,比老师厉害多了!

生:我身份证号码是342301720103102,看看谁最先作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过程.

篇10

一般来讲,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对话”方式的实践性,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开展对话活动;其二为“对话”成果的实践性,即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对话实践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知识,且还运用自身知识基础与能力获取了深层感悟与体验,以促进自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有效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重视课前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重视并加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教授其科学、可行的预习方法与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力,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神笔马良》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神话故事范畴,其神秘色彩较强,且小学生平均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对此种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故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有选择性地从“神话故事”的讲解入手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篇文章。待学生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之后,鼓励其积极质疑,此时会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马良,他是怎样得到这支笔的?(2)得到这只神笔之后,马良身上会发生什么神奇故事?通过此种课堂疑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预习效果,提高其阅读水平,深切感受文章内在含义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生活阅历较浅,学习经验较少,故其语文知识基础的巩固与夯实非常重要,对其以后的语文知识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奠定性作用。所以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其生字、生词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以夯实其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篇文章中含有大量的动作描写词汇,如“嗅了嗅”“浑身发抖”“慢慢地走”“扎煞起全身羽毛”等,故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及其适当的运用方式,或可采用“仿写”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词的记忆,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另外,在本节课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多个动词的理解与掌握,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课堂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阅读重在强调学生的文章阅览能力和朗读技巧。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加强学生的课堂朗读训练,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其自主探索能力及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其综合学习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描述了爬山虎的特点,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向班级学生详细讲解文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朗读训练,学习作者的文章描述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与本文作者相同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其他事物,并鼓励其用口语表达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通过此种课堂朗读+口语训练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能力,还能提高其思维探索能力及其口语表达水平,实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目的。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实践较少,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重视课前预习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并有目的性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堂朗读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能力,提高阅读教学实践性及其整体教学质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04-01

现代企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使其面临挑战。要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电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在遵循这门课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大胆创新各种教学思想和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的“90后”。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义务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心强烈,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有广泛的兴趣受好,但注意力难以集中。

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支撑。《电工电子技术》在中职学生电类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衔接专业课和后期的实习实训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学习好这门课程,意义重大。在他们的脑海中一直有“学习无用,书本理论知识无用”的思想在左右着他们。这些因素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电工电子类课程晦涩难懂,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一方面中职生入学时普遍动手欲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渺茫,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所以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究

(一)夯实基础,扫除学习障碍。首先,针对学生物理基础差,电学知识概念模糊的现状,在开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前,需要认真找出本堂课所需要的电学基础,找出那些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必需的。在课堂上,决不吝惜时间去扫除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其次,随着课程的推进,往往后面的知识都是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的。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开展新的课程内容前,依然要不吝惜时间去巩固基础。只有在基础这个背景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之下,方可开展新的教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上课就是在煎熬和无奈中度过,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夯实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只是局限于讲解,可以采取老师提问,学生自己提问,也可以把这个环节提前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制作知识卡片等形式。不吝时间去夯实基础,是开展好这门课教学的关键,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直观教学,简化学习过程。任何教学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好的教学方法上来。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更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使教学过程直观。直观教学方式有多种。

1.恰当运用挂图。运用挂图,能较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地明确文中涉及的东西和蕴涵的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在讲解一些只需静态观察和分析的问题的时候,结合挂图讲解,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2.恰当运用道具。《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电路元器件、测量仪器等获得感性认识,把这些实物或经过简单加工的模型带到课堂,结合道具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增强记忆,并为后期的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

3.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有很多动态的演绎过程,例如:讲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分析基极电流、发射极电流、集电极电流的形成时,用普通的挂图分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是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很抽象,因此,运用多媒体和动画效果,动态的演绎这一过程,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和动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等。这样,就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

篇12

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改善课堂结构,在课堂40分钟内达到“夯实基础与滚动提高”的最佳结合的最好效果。现以电化学的复习课为例谈谈改善课堂结构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保持学习兴趣,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思维障碍,捕捉教的最佳时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课堂40分钟内达到“夯实基础与滚动提高”的最佳结合的效果。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总是老师总结,学生听、做笔记,或整堂课都是练习,没有新意,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而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景,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8分钟,也就是说8分钟后效率降低。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并留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思维障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会增强。

在复习电化学时,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情景:

①请同学们设计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三个装置,材料不限,并标出各装置中电极名称、电子流向,并写出两极反应式和总电池反应方程式(由于时间有限分三组来设计,然后再一起讨论、交流)。②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把握教的最佳时机,突破难点,提升能力。苏格拉底说过:“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并全力以赴的人。”课堂教学中只有在适当的时刻捕捉教的最佳时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思维,最终提高课堂效益。在电化学的复习课中,针对学生在讨论和交流时,所暴露的问题和思维障碍有:①两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②电子的流向和电解质导电的原因――阴阳离子移动方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而把握这一教的最佳时机,围绕这些问题详细展开教学。这样,既夯实了基础也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突破了难点,提升了能力。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时间短、任务重,课堂教学中不断地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善于利用这些教学时机,将教学不断推向,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心理状态去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复习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