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1-01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有近四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这种淋巴瘤生长较为缓慢,使机体有相对较长的生存期,但是这种淋巴瘤往往应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方法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这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免疫治疗方法上来,并且这种治疗方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免疫治疗的一些方法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作用做相关的阐述。

1 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法

1.1单克隆抗体治疗原理与机制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惰性淋巴瘤治疗中一个重大进展。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细胞上的靶抗原,并利用其内在的细胞毒性作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从试验到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还有的单克隆抗体被用于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CD20抗原具有调节细胞膜钙通道活性的作用,导致细胞成熟停止和凋亡,因而被用来与化疗联合治疗,此种治疗源于淋巴细胞在暴露于美罗华之后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惰性淋巴瘤以B细胞为主,它表达的B细胞抗原为单克隆抗体提供了靶分子。随着对靶抗原等高亲和抗体的出现,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出路。

1.2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进展。单克隆抗体单药应用或与化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惰性淋巴瘤治疗的总体治疗效果。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对大剂量美罗华治疗或维持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瑞士临床肿瘤研究协作组报道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达到临床缓解后,应用美罗华作为维持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显示,美罗华维持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持续时间延长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exas大学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美罗华治疗晚期淋巴瘤有效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放射免疫治疗方法

2.1放射免疫治疗原理与机制

放射免疫结合物是指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细胞毒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化学方法形成的螯合物, 其中单克隆抗体能将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核素运载到肿瘤部位, 达到相对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目的。为了增强抗体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与抗体结合,通过抗体的靶向效应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由于放射免疫治疗的靶向作用,可发挥其针对淋巴瘤的强烈的放射活性。放射免疫结合物主要通过释放放射效应的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发射的射线的细胞毒作用范围可超过多个细胞直径,保证了抗体阳性的细胞对周围抗体阴性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射线治疗方法相对价廉,容易被接受,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2.2放射免疫治疗应用

应用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临床治疗细胞淋巴瘤应用最多的标记抗体是抗CD20抗体。其对低度恶性或转化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包括低热、寒战、乏力、恶心以及甲状腺刺激激素升高,但其与放射免疫治疗的关系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同位素标记抗体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慢淋和Q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也在研究中。

3 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方法

3.1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原理与机制

通常认为惰性淋巴瘤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是不可治愈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无病生存,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说明它可以改善生存。高剂量的化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手段已被研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好处在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因此,用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杀灭肿瘤, 但可以促成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有抗淋巴瘤作用以此作为治疗原理。

3.2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应用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对之前的常规化疗有反应的复发性惰性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 且自愿并可以作为供者。在移植过后多数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完全治愈的先例。

4 疫苗接种治疗方法

4.1疫苗接种治疗原理与机制

治疗性的疫苗接种是诱导主动免疫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此方法更适用于处于缓解期或经标准治疗残余病灶很小的患者。淋巴瘤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表达相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这一点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方向。取自淋巴结活检的肿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株混合形成杂交瘤以产生大量的单一蛋白,然后提纯该蛋白乳化成免疫佐剂。另外,应用树突状细胞是提高疫苗作用的一种途径。这些细胞可以自外周血分离,也可来自于体外与抗原共同培养的单核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

4.2疫苗接种治疗应用

目前应用此法所获疫苗已首先试用于临床治疗低度恶性、滤泡型裂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学治疗后第一次缓解期的病人,部分可检测到免疫效应,证明了这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目前的研究已经肯定了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但如何使之更广泛地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物质、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以及疫苗接种的治疗方法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惰性淋巴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治疗的方法也会进一步改善,使之真正的能够做到大范围的治愈。目前来看,免疫治疗的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该组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患者于治疗前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有效率94.5%;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总有效率61.11%。结论 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的方法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治疗,肿瘤明显变小,治疗效果明显。

[

关键词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174-02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来自前体淋巴母细胞,具有高度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在中青年人群中常见,占有较高的比重[1]。随着临床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不断研究与技术的发展,发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白血病在一些临床表现上都很相似,诸如在细胞形态上,免疫表型及基因型上都有相似性,但从病理形态上不能鉴别其形态的区别,因此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阶段[2]。根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划为前体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也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视为同一类疾病。在临床上,以骨髓中25%的淋巴母细胞数为界限,总数大于25%的视为白血病,少于25%的视为淋巴瘤[3]。患有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而且治疗后恢复也不理想[4]。到目前为止,采取化疗的手段是治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重要措施,也是针对此类疾病的首先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研究显示,选取合适的化疗方案以及化疗药物的剂量对瘤块的缩小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给予化疗药物也可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该组对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肿瘤部位的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好相应记录,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该组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组收治的180名患者,全部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名患者。治疗组中有30名男性患者,60名女性患者,年龄在15~4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0岁,治疗组中40名患者发病于颈部淋巴结,32名患者发病于扁桃体,还有28名患者发病于机体其他组织脏器。病程中有75名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机体的神经、骨髓及肝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照组90名患者,40名男性,50名女性,年龄在15~48岁之间,平均年龄31.5岁,对照组中45名患者发病于颈部淋巴结,35名患者发病于扁桃体,还有10名患者发病于机体其他组织脏器。病程中有68名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机体的神经、骨髓及肝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临床表现、生理特征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由于肿瘤病变的部位不同,其所涉及的机体系统不同,在临床上患者通常可表现出不知道原因的发热,机体体重下降,淋巴及一些肝脏脾脏的肿大,还会不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问题[5]。经过组织病理学的检查可以发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重在侵润患者的淋巴结、骨髓、皮肤及组织器官。因此在临床可看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等特征。经过病理学检查可得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中,T细胞性较多,根据其病理形态可以分为曲核型和非曲核型两种。其中前者占一半以上,肿瘤细胞源自T细胞,呈现不规整的圆状,相互不沾粘在一起,细胞核膜较薄,染色质呈现粉尘状,均匀分布,有核仁存在。后者非曲核型瘤细胞,此种瘤细胞除了来自T细胞,还可以源自U细胞或B细胞,而且形状大小不同,瘤细胞核可呈现圆形及卵圆形,偶尔可见较小核仁的瘤细胞。此类疾病在青少年中比较多见,原发性的患者较少,皮肤损伤患者主要为继发性的。首发于淋巴结、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6]。

1.3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CHOP治疗方法:环磷酞胺500~700 mg/m2 静脉滴注,1次/d;阿霉素40~45 mg/m2静脉滴注,1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泼尼松40~45 mg/m23次/d,3个星期为1个治疗周期。每个治疗周期间隔3个星期,通常需要4个治疗周期。②治疗组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法:DOLP方法采用泼尼松40~45 mg/m23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柔红霉素30~40 mg/m2三周静脉注射一次;左旋门冬酞胺酶20 U~5000 U/kg,每周4次,静脉注射。LAS2L2方法环磷酞胺500~700 mg/m2每天1次静滴;柔红霉素30~40 mg/m2 每3周1次;泼尼松40~45 mg/m2 3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甲氨蝶呤鞘内注射。以上两种方法每4周1个疗程。每个治疗周期间隔1个月,通常需要4个治疗周期。

1.4 判断标准

在进行4个治疗周期后,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实体瘤通用疗效准则施行判定测评。可以分为完全和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4种类型:①完全缓解的评判准则:经过临床影像学的诊断及相关检测,患者病灶消失,机体生化指标达到正常水平。通过治疗后实体瘤大于1.5 cm的直径变成小于1.5 cm的肿块。介于。1.1~1.5 cm实体瘤体积缩小原来75%,直径缩小至1 cm以下的视为完全缓解。对于进行化疗前肝脾变大的患者在治疗后体积变小。②部分缓解评判准则:患者的肝脾淋巴处淋巴肿块变小超过50%,除了肝脾和淋巴结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不在变大,而且对其他的器官没有侵袭的迹象,没有新的病灶产生接判断为部分缓解。③稳定性,是介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间的判断标准。④进展判断标准,经检查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是完全缓解加上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除以总患者数,即得总有效率[7]。

1.5统计方法

观察两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取t检验和χ2检验,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OLP与LAS2L2联合治疗和CHOP治疗方法结果显示:①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稳定4例(4.44%),进展1例(1.11%),总有效率94.5%。②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稳定30例(33.33%),进展5例(5.56%),总有效率61.11%。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对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总有效率分别施行χ2检验,P<0.05,说明采取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更好。

3讨论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而且预后不理想。此类疾病发病不明显,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为此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就已经是中晚期,身体中的肿瘤细胞早已转移到其他组织中,错过了采取手术治疗的阶段,为此只能应用化疗的手段进行治疗[8]。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对淋巴瘤的发病原理的探讨也渐渐深入,相应的治疗措施也不断完善。目前通过不断完善和补充的化疗方案经过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使恶性淋巴瘤患者通过治疗有效率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也相应的增加患者的生活水平[9]。但是随着治疗技术的应用与进展,在临床上也发现存在的一些还需要马上解决,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给药是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2]。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能够侵润患者的淋巴结、骨髓、皮肤及组织器官,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很大,本组采用的DOLP与LAS2L2联合治疗方法和CHOP治疗方法相比较,联合治疗方法可以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说明联合治疗确实可行。单独采用CHOP治疗方法,对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晚期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低,因为此类患者的原发灶扩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浸润,使得此类方法的疗效降低,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不彻底,患者的病情反反复复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还可能进攻到重要的脏器总,恶化成更严重的疾病。而且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自身的健康条件不好,身体虚弱,为此需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病灶处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选取适当的药物剂量,掌握好用药间隔对于患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采取联合的治疗方案不仅可以使患者的实体瘤体积减少,还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福音。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还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但随着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影像学的日益研究透彻,已经增强了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率,也相应的增加了其治疗水平。目前还出现一些进的治疗手段如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基因及疫苗的治疗,采取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等,这些手段对淋巴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理还需要进行继续研究,不断为患者制造福音,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的人。

[

参考文献]

[1]孔令环.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12,10(34):466-467.

[2]翟勇平,刘海宁,周晓钢.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4):390-391.

[3]王科峰,夏忠军,李苏.改良BFM-90方案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1,32(24):167-168.

[4]汪春年,张正祥,石群立,等.LAT和CD9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4):217-218.

[5]马捷,石群立,周晓军.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26-30.

[6]郗彦风,王晋芬.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5,11(4):272-273.

[7]秦燕,石远凯,何小慧.单纯CHOP样方案与CHOP样方案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9,31(6):305-306.

篇3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6-01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形成的一种先天性良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但也有迟发者及老年发病者。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发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有淋巴管道的地方,但多发于头部及颈部区域【1】。本病可呈浸润性生长,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临床及病理可分为毛细管型、囊性、海绵状淋巴管瘤。近几年对此病认识逐渐加深,对其诊治有了新的发现,但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现将我科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收治的1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例淋巴管瘤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5岁8例,23-39岁3例。肿瘤最大可达8.0×5.0cm,1例患儿自发现颈部肿物起出现持续性声音嘶哑;1例患者向上可达乳突尖水平,深达椎前;1例浸润颌下腺;1例患者10年前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第4次行颈部肿物切除;

1.2 诊断: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颈部彩超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经证实为淋巴管瘤。

1.3 治疗方法:11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手术切除治疗。在肿物表面沿皮纹做横行切口或梭行切口,术中小心分离。1例肿瘤与颈内动静脉粘连严重,在充分保护重要组织的基础上尽量完整切除肿瘤,11例患者均经完整切除。对于肿瘤较大者,切除后残余术腔用2%碘酒涂擦,预防复发。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11例患者术后行病理检查,其中两例为毛细淋巴管瘤,管腔不规则,多扩张后形成小囊,病变较局限。海绵状血管瘤4例,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切面成海绵状【2】。囊状淋巴管瘤5例,多发生于颈后三角区,通常进行性增大,可呈单囊或多囊腔,囊腔间可相通,其内充满淋巴液,边界较清楚。

2.2 本组11个病例均做到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出现,随诊2月至7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历年来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多用胚胎发生学解释,淋巴液未能流入静脉系统,属于错构瘤。病理分型以囊状淋巴管瘤多见,又称囊性水瘤,约占淋巴管瘤的50%以上【3】,一般认为淋巴系统多由静脉系所发出的原始囊发展而来,从囊分出内皮细胞芽突,向外发展形成周围淋巴系统,囊性水瘤系在胚胎期从原始囊淋巴组织断裂而形成。海绵状淋巴管瘤常扩张严重,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可见于幼儿和成人。多发于头颈部粘膜蔬松淋巴管丰富部位,肿物状似海绵并逐渐扩大,表现为受侵组织的肥大畸形如巨舌、巨唇等。毛细管型瘤组织主要在表皮层,由淋巴管组成,管腔不规则,多扩张或形成小囊,内含淋巴液,常与毛细血管瘤并存,也称血管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好发部位为口腔黏膜如颊、腭、舌、口底等,病变呈斑块状,直径2~3 cm或更大,使局部组织增厚稍隆起,表面布满乳白色透明的小颗粒,内含淋巴液,其间常杂以红色颗粒为毛细血管瘤成分。

患者常因颈部无痛性肿块入院,而主要位于颈外侧及颈后三角区,向下可延伸至锁骨下、腋下、胸壁,向上可至颌下、口底、舌,向后可至肩胛骨深面或椎旁,向前可过颈部中线。囊肿常随年龄逐渐增大,有自愈报道【4】。肿物质软,表面皮肤正常,一般与肿物无粘连,但深部活动性较差。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外伤、感染等外界刺激常可使囊肿迅速增大或伴有疼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皮温增高,透光试验阴性。

该病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结合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后穿刺结果,一般可定性诊断。超声检查因其无需镇静,无辐射为首选方法。但由于淋巴管瘤有侵袭性,病变不规则,范围广,对于边界范围确定不如CT、MRI,但对于观察囊肿内部结构优于CT。CT可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指导手术。MRI对囊液成分显示更清楚,特别对合并出血及囊内血管瘤时囊实混合成分更加敏感。

本病诊断不难,病变初期为一般性肿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可能疗效好,痛苦小。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抽吸及硬化治疗有很高的复发率【5】。且硬化剂可引起发热、感染,上呼吸道阻塞,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6】。

淋巴管瘤所在部位及范围是决定能否完整手术切除病变的重要因素。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颈部的功能形态,故手术切除必须以保护颈部主要神经血管为前提尽可能进行完整手术切除。此病术后并发率及复发率都较高。术后并发症为12-33%【7】,主要包括感染、呼吸道梗阻、神经损伤、声嘶、顽固性疼痛等。及时手术治疗,术前充分了解病变范围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术中仔细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为15-53%,完整切除肿瘤无疑是减少复发率的有效方法,但受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及颈部众多重要血管神经的限制,完整切除肿瘤常很难实现,用2%碘酒涂擦残余囊壁,使其瘢痕化,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变浸润范围较小,术中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损伤少,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完整切除率更高,对于减少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Uba AF,Chirdan LB. Management of cystic lymphangioma in children:Experience in Jos Nigeria. Pediatr Surg Int 2006;22:353-6.

[2] 马安权.小儿淋巴管瘤.中华外科杂志,199,12(11):220-221.

[3] David P,Bliss Jr,Cheryl M,et al.Mes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J].Surgery,1994;115(5):571

[4] PERKINS J A,MANIGLIA C,MAGIT A,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 in children with spontaneous lymphatic malformation regression[J]

[5] A. Alqahtani,L.T. Nguyen,H. Flageole,K. Shaw,and J.M. Laberge Montreal. 25 Years’Experience With Lymphangioma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Vol34,No 7 (July),1999: pp 1164-1168

[6] RAUTIO R,KESKI-NISULA L,LARANNE J,et al.Treatment of lymphangiomas with OK-432(Picibanil) [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3,26:31-36.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0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类仅发生于脑与脊髓的肿瘤性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1]。在本次调查中, 本院重点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60.5±3.5)岁;对照组男17例、女8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1.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 每周期剂量为375 mg/m2;甲氨蝶呤, 每周期剂量为3 g/m2;患者用药前后均充分水化并碱化尿液。治疗后12 h以亚叶酸钙对患者进行解毒。4周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全脑放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每次治疗后要求患者3个月进行1次返院复查, 并追踪随访2年。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判定指标如下:完全缓解:病灶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垂直径乘积缩小50%, 并维持>4周;稳定:不满足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进展:垂直径乘积增加25%。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组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进展2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5例、进展3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68%,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生存时间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1个月,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常通过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治疗, 并以该种治疗方法作为经典治疗方法[2]。相关资料指出, 该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可高达77%。但近年来发现, 环磷酰胺、阿霉素与长春新碱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不理想。相关临床资料显示, 放疗前3周期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在9.5个月。但化疗后期, 肿瘤会有再次放大趋势。作者认为这主要因为肿瘤大是其使得血脑屏障不完整, 进而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达到治疗效果, 在一段时间后, 肿瘤缩小, 使得血脑屏障逐渐修复, 药物则无法透过血脑屏障, 使得整体治疗效果下降, 肿瘤再次增大[3]。

近年来, 大剂量甲氨喋呤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 年龄

利妥昔单抗在临床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其本质为人-鼠嵌合的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机制为诱导B细胞凋亡, 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于化疗的敏感程度。多项资料阐明, 通过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 可促进患者病症完全缓解, 或提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 Santisteban等[4]进行调查, 利妥昔单抗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后, 提高了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失败患者, 使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 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中, 本院则重点分析了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并将其与传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相符。但出于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较小, 观察组未对其进行全脑放疗。

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联合全脑放疗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治疗的效果, 但其具有较高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达到与传统治疗相接近的临床效果, 而其毒副作用则显著降低,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十分适用。

综上所述,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可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辉, 杨学军, 钟跃,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结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天津医药, 2010, 38(6):467-469.

[2] 江锦红, 方炳木, 徐叶惠,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2):162-1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