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1-01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有近四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这种淋巴瘤生长较为缓慢,使机体有相对较长的生存期,但是这种淋巴瘤往往应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方法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这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免疫治疗方法上来,并且这种治疗方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免疫治疗的一些方法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作用做相关的阐述。

1 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法

1.1单克隆抗体治疗原理与机制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惰性淋巴瘤治疗中一个重大进展。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细胞上的靶抗原,并利用其内在的细胞毒性作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从试验到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还有的单克隆抗体被用于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CD20抗原具有调节细胞膜钙通道活性的作用,导致细胞成熟停止和凋亡,因而被用来与化疗联合治疗,此种治疗源于淋巴细胞在暴露于美罗华之后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惰性淋巴瘤以B细胞为主,它表达的B细胞抗原为单克隆抗体提供了靶分子。随着对靶抗原等高亲和抗体的出现,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出路。

1.2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进展。单克隆抗体单药应用或与化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惰性淋巴瘤治疗的总体治疗效果。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对大剂量美罗华治疗或维持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瑞士临床肿瘤研究协作组报道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达到临床缓解后,应用美罗华作为维持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显示,美罗华维持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持续时间延长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exas大学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美罗华治疗晚期淋巴瘤有效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放射免疫治疗方法

2.1放射免疫治疗原理与机制

放射免疫结合物是指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细胞毒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化学方法形成的螯合物, 其中单克隆抗体能将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核素运载到肿瘤部位, 达到相对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目的。为了增强抗体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与抗体结合,通过抗体的靶向效应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由于放射免疫治疗的靶向作用,可发挥其针对淋巴瘤的强烈的放射活性。放射免疫结合物主要通过释放放射效应的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发射的射线的细胞毒作用范围可超过多个细胞直径,保证了抗体阳性的细胞对周围抗体阴性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射线治疗方法相对价廉,容易被接受,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2.2放射免疫治疗应用

应用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临床治疗细胞淋巴瘤应用最多的标记抗体是抗CD20抗体。其对低度恶性或转化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包括低热、寒战、乏力、恶心以及甲状腺刺激激素升高,但其与放射免疫治疗的关系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同位素标记抗体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慢淋和Q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也在研究中。

3 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方法

3.1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原理与机制

通常认为惰性淋巴瘤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是不可治愈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无病生存,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说明它可以改善生存。高剂量的化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手段已被研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好处在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因此,用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杀灭肿瘤, 但可以促成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有抗淋巴瘤作用以此作为治疗原理。

3.2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应用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对之前的常规化疗有反应的复发性惰性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 且自愿并可以作为供者。在移植过后多数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完全治愈的先例。

4 疫苗接种治疗方法

4.1疫苗接种治疗原理与机制

治疗性的疫苗接种是诱导主动免疫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此方法更适用于处于缓解期或经标准治疗残余病灶很小的患者。淋巴瘤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表达相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这一点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方向。取自淋巴结活检的肿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株混合形成杂交瘤以产生大量的单一蛋白,然后提纯该蛋白乳化成免疫佐剂。另外,应用树突状细胞是提高疫苗作用的一种途径。这些细胞可以自外周血分离,也可来自于体外与抗原共同培养的单核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

4.2疫苗接种治疗应用

目前应用此法所获疫苗已首先试用于临床治疗低度恶性、滤泡型裂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学治疗后第一次缓解期的病人,部分可检测到免疫效应,证明了这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目前的研究已经肯定了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但如何使之更广泛地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物质、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以及疫苗接种的治疗方法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惰性淋巴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治疗的方法也会进一步改善,使之真正的能够做到大范围的治愈。目前来看,免疫治疗的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该组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患者于治疗前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有效率94.5%;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总有效率61.11%。结论 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的方法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治疗,肿瘤明显变小,治疗效果明显。

[

关键词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174-02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来自前体淋巴母细胞,具有高度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在中青年人群中常见,占有较高的比重[1]。随着临床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不断研究与技术的发展,发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白血病在一些临床表现上都很相似,诸如在细胞形态上,免疫表型及基因型上都有相似性,但从病理形态上不能鉴别其形态的区别,因此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阶段[2]。根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划为前体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也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视为同一类疾病。在临床上,以骨髓中25%的淋巴母细胞数为界限,总数大于25%的视为白血病,少于25%的视为淋巴瘤[3]。患有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而且治疗后恢复也不理想[4]。到目前为止,采取化疗的手段是治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重要措施,也是针对此类疾病的首先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研究显示,选取合适的化疗方案以及化疗药物的剂量对瘤块的缩小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给予化疗药物也可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该组对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肿瘤部位的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好相应记录,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该组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组收治的180名患者,全部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名患者。治疗组中有30名男性患者,60名女性患者,年龄在15~4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0岁,治疗组中40名患者发病于颈部淋巴结,32名患者发病于扁桃体,还有28名患者发病于机体其他组织脏器。病程中有75名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机体的神经、骨髓及肝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照组90名患者,40名男性,50名女性,年龄在15~48岁之间,平均年龄31.5岁,对照组中45名患者发病于颈部淋巴结,35名患者发病于扁桃体,还有10名患者发病于机体其他组织脏器。病程中有68名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机体的神经、骨髓及肝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临床表现、生理特征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由于肿瘤病变的部位不同,其所涉及的机体系统不同,在临床上患者通常可表现出不知道原因的发热,机体体重下降,淋巴及一些肝脏脾脏的肿大,还会不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问题[5]。经过组织病理学的检查可以发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重在侵润患者的淋巴结、骨髓、皮肤及组织器官。因此在临床可看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等特征。经过病理学检查可得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中,T细胞性较多,根据其病理形态可以分为曲核型和非曲核型两种。其中前者占一半以上,肿瘤细胞源自T细胞,呈现不规整的圆状,相互不沾粘在一起,细胞核膜较薄,染色质呈现粉尘状,均匀分布,有核仁存在。后者非曲核型瘤细胞,此种瘤细胞除了来自T细胞,还可以源自U细胞或B细胞,而且形状大小不同,瘤细胞核可呈现圆形及卵圆形,偶尔可见较小核仁的瘤细胞。此类疾病在青少年中比较多见,原发性的患者较少,皮肤损伤患者主要为继发性的。首发于淋巴结、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6]。

1.3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CHOP治疗方法:环磷酞胺500~700 mg/m2 静脉滴注,1次/d;阿霉素40~45 mg/m2静脉滴注,1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泼尼松40~45 mg/m23次/d,3个星期为1个治疗周期。每个治疗周期间隔3个星期,通常需要4个治疗周期。②治疗组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法:DOLP方法采用泼尼松40~45 mg/m23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柔红霉素30~40 mg/m2三周静脉注射一次;左旋门冬酞胺酶20 U~5000 U/kg,每周4次,静脉注射。LAS2L2方法环磷酞胺500~700 mg/m2每天1次静滴;柔红霉素30~40 mg/m2 每3周1次;泼尼松40~45 mg/m2 3次/d;长春新碱每次2 mg,1次/d;甲氨蝶呤鞘内注射。以上两种方法每4周1个疗程。每个治疗周期间隔1个月,通常需要4个治疗周期。

1.4 判断标准

在进行4个治疗周期后,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实体瘤通用疗效准则施行判定测评。可以分为完全和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4种类型:①完全缓解的评判准则:经过临床影像学的诊断及相关检测,患者病灶消失,机体生化指标达到正常水平。通过治疗后实体瘤大于1.5 cm的直径变成小于1.5 cm的肿块。介于。1.1~1.5 cm实体瘤体积缩小原来75%,直径缩小至1 cm以下的视为完全缓解。对于进行化疗前肝脾变大的患者在治疗后体积变小。②部分缓解评判准则:患者的肝脾淋巴处淋巴肿块变小超过50%,除了肝脾和淋巴结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不在变大,而且对其他的器官没有侵袭的迹象,没有新的病灶产生接判断为部分缓解。③稳定性,是介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间的判断标准。④进展判断标准,经检查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是完全缓解加上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除以总患者数,即得总有效率[7]。

1.5统计方法

观察两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取t检验和χ2检验,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OLP与LAS2L2联合治疗和CHOP治疗方法结果显示:①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稳定4例(4.44%),进展1例(1.11%),总有效率94.5%。②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稳定30例(33.33%),进展5例(5.56%),总有效率61.11%。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对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总有效率分别施行χ2检验,P<0.05,说明采取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更好。

3讨论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而且预后不理想。此类疾病发病不明显,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为此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就已经是中晚期,身体中的肿瘤细胞早已转移到其他组织中,错过了采取手术治疗的阶段,为此只能应用化疗的手段进行治疗[8]。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对淋巴瘤的发病原理的探讨也渐渐深入,相应的治疗措施也不断完善。目前通过不断完善和补充的化疗方案经过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使恶性淋巴瘤患者通过治疗有效率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也相应的增加患者的生活水平[9]。但是随着治疗技术的应用与进展,在临床上也发现存在的一些还需要马上解决,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给药是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2]。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能够侵润患者的淋巴结、骨髓、皮肤及组织器官,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很大,本组采用的DOLP与LAS2L2联合治疗方法和CHOP治疗方法相比较,联合治疗方法可以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说明联合治疗确实可行。单独采用CHOP治疗方法,对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晚期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低,因为此类患者的原发灶扩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浸润,使得此类方法的疗效降低,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不彻底,患者的病情反反复复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还可能进攻到重要的脏器总,恶化成更严重的疾病。而且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自身的健康条件不好,身体虚弱,为此需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病灶处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选取适当的药物剂量,掌握好用药间隔对于患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采取联合的治疗方案不仅可以使患者的实体瘤体积减少,还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福音。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还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但随着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影像学的日益研究透彻,已经增强了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率,也相应的增加了其治疗水平。目前还出现一些进的治疗手段如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基因及疫苗的治疗,采取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等,这些手段对淋巴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理还需要进行继续研究,不断为患者制造福音,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的人。

[

参考文献]

[1]孔令环.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12,10(34):466-467.

[2]翟勇平,刘海宁,周晓钢.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4):390-391.

[3]王科峰,夏忠军,李苏.改良BFM-90方案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1,32(24):167-168.

[4]汪春年,张正祥,石群立,等.LAT和CD9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4):217-218.

[5]马捷,石群立,周晓军.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26-30.

[6]郗彦风,王晋芬.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5,11(4):272-273.

[7]秦燕,石远凯,何小慧.单纯CHOP样方案与CHOP样方案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9,31(6):305-306.

篇3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6-01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形成的一种先天性良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但也有迟发者及老年发病者。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发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有淋巴管道的地方,但多发于头部及颈部区域【1】。本病可呈浸润性生长,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临床及病理可分为毛细管型、囊性、海绵状淋巴管瘤。近几年对此病认识逐渐加深,对其诊治有了新的发现,但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现将我科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收治的1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例淋巴管瘤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5岁8例,23-39岁3例。肿瘤最大可达8.0×5.0cm,1例患儿自发现颈部肿物起出现持续性声音嘶哑;1例患者向上可达乳突尖水平,深达椎前;1例浸润颌下腺;1例患者10年前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第4次行颈部肿物切除;

1.2 诊断: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颈部彩超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经证实为淋巴管瘤。

1.3 治疗方法:11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手术切除治疗。在肿物表面沿皮纹做横行切口或梭行切口,术中小心分离。1例肿瘤与颈内动静脉粘连严重,在充分保护重要组织的基础上尽量完整切除肿瘤,11例患者均经完整切除。对于肿瘤较大者,切除后残余术腔用2%碘酒涂擦,预防复发。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11例患者术后行病理检查,其中两例为毛细淋巴管瘤,管腔不规则,多扩张后形成小囊,病变较局限。海绵状血管瘤4例,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切面成海绵状【2】。囊状淋巴管瘤5例,多发生于颈后三角区,通常进行性增大,可呈单囊或多囊腔,囊腔间可相通,其内充满淋巴液,边界较清楚。

2.2 本组11个病例均做到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出现,随诊2月至7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历年来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多用胚胎发生学解释,淋巴液未能流入静脉系统,属于错构瘤。病理分型以囊状淋巴管瘤多见,又称囊性水瘤,约占淋巴管瘤的50%以上【3】,一般认为淋巴系统多由静脉系所发出的原始囊发展而来,从囊分出内皮细胞芽突,向外发展形成周围淋巴系统,囊性水瘤系在胚胎期从原始囊淋巴组织断裂而形成。海绵状淋巴管瘤常扩张严重,常呈多个囊腔状,内含淋巴液,可见于幼儿和成人。多发于头颈部粘膜蔬松淋巴管丰富部位,肿物状似海绵并逐渐扩大,表现为受侵组织的肥大畸形如巨舌、巨唇等。毛细管型瘤组织主要在表皮层,由淋巴管组成,管腔不规则,多扩张或形成小囊,内含淋巴液,常与毛细血管瘤并存,也称血管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好发部位为口腔黏膜如颊、腭、舌、口底等,病变呈斑块状,直径2~3 cm或更大,使局部组织增厚稍隆起,表面布满乳白色透明的小颗粒,内含淋巴液,其间常杂以红色颗粒为毛细血管瘤成分。

患者常因颈部无痛性肿块入院,而主要位于颈外侧及颈后三角区,向下可延伸至锁骨下、腋下、胸壁,向上可至颌下、口底、舌,向后可至肩胛骨深面或椎旁,向前可过颈部中线。囊肿常随年龄逐渐增大,有自愈报道【4】。肿物质软,表面皮肤正常,一般与肿物无粘连,但深部活动性较差。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外伤、感染等外界刺激常可使囊肿迅速增大或伴有疼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皮温增高,透光试验阴性。

该病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结合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后穿刺结果,一般可定性诊断。超声检查因其无需镇静,无辐射为首选方法。但由于淋巴管瘤有侵袭性,病变不规则,范围广,对于边界范围确定不如CT、MRI,但对于观察囊肿内部结构优于CT。CT可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指导手术。MRI对囊液成分显示更清楚,特别对合并出血及囊内血管瘤时囊实混合成分更加敏感。

本病诊断不难,病变初期为一般性肿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可能疗效好,痛苦小。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抽吸及硬化治疗有很高的复发率【5】。且硬化剂可引起发热、感染,上呼吸道阻塞,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6】。

淋巴管瘤所在部位及范围是决定能否完整手术切除病变的重要因素。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颈部的功能形态,故手术切除必须以保护颈部主要神经血管为前提尽可能进行完整手术切除。此病术后并发率及复发率都较高。术后并发症为12-33%【7】,主要包括感染、呼吸道梗阻、神经损伤、声嘶、顽固性疼痛等。及时手术治疗,术前充分了解病变范围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术中仔细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为15-53%,完整切除肿瘤无疑是减少复发率的有效方法,但受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及颈部众多重要血管神经的限制,完整切除肿瘤常很难实现,用2%碘酒涂擦残余囊壁,使其瘢痕化,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变浸润范围较小,术中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损伤少,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完整切除率更高,对于减少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Uba AF,Chirdan LB. Management of cystic lymphangioma in children:Experience in Jos Nigeria. Pediatr Surg Int 2006;22:353-6.

[2] 马安权.小儿淋巴管瘤.中华外科杂志,199,12(11):220-221.

[3] David P,Bliss Jr,Cheryl M,et al.Mes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J].Surgery,1994;115(5):571

[4] PERKINS J A,MANIGLIA C,MAGIT A,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 in children with spontaneous lymphatic malformation regression[J]

[5] A. Alqahtani,L.T. Nguyen,H. Flageole,K. Shaw,and J.M. Laberge Montreal. 25 Years’Experience With Lymphangioma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Vol34,No 7 (July),1999: pp 1164-1168

[6] RAUTIO R,KESKI-NISULA L,LARANNE J,et al.Treatment of lymphangiomas with OK-432(Picibanil) [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3,26:31-36.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0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类仅发生于脑与脊髓的肿瘤性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1]。在本次调查中, 本院重点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60.5±3.5)岁;对照组男17例、女8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1.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 每周期剂量为375 mg/m2;甲氨蝶呤, 每周期剂量为3 g/m2;患者用药前后均充分水化并碱化尿液。治疗后12 h以亚叶酸钙对患者进行解毒。4周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全脑放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每次治疗后要求患者3个月进行1次返院复查, 并追踪随访2年。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判定指标如下:完全缓解:病灶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垂直径乘积缩小50%, 并维持>4周;稳定:不满足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进展:垂直径乘积增加25%。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组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进展2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5例、进展3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68%,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生存时间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1个月,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常通过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治疗, 并以该种治疗方法作为经典治疗方法[2]。相关资料指出, 该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可高达77%。但近年来发现, 环磷酰胺、阿霉素与长春新碱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不理想。相关临床资料显示, 放疗前3周期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在9.5个月。但化疗后期, 肿瘤会有再次放大趋势。作者认为这主要因为肿瘤大是其使得血脑屏障不完整, 进而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达到治疗效果, 在一段时间后, 肿瘤缩小, 使得血脑屏障逐渐修复, 药物则无法透过血脑屏障, 使得整体治疗效果下降, 肿瘤再次增大[3]。

近年来, 大剂量甲氨喋呤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 年龄

利妥昔单抗在临床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其本质为人-鼠嵌合的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机制为诱导B细胞凋亡, 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于化疗的敏感程度。多项资料阐明, 通过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 可促进患者病症完全缓解, 或提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 Santisteban等[4]进行调查, 利妥昔单抗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后, 提高了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失败患者, 使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 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中, 本院则重点分析了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并将其与传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相符。但出于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较小, 观察组未对其进行全脑放疗。

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联合全脑放疗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治疗的效果, 但其具有较高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达到与传统治疗相接近的临床效果, 而其毒副作用则显著降低,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十分适用。

综上所述,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可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辉, 杨学军, 钟跃,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结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天津医药, 2010, 38(6):467-469.

[2] 江锦红, 方炳木, 徐叶惠,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2):162-163.

篇5

我今年42岁,鼻衄一年余。病理诊断: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请问NK/T细胞淋巴瘤需要化疗吗?

田野(广西)田野读者:

NK/T细胞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在我国占NHL的2%~10%。该病对化疗抗拒,对放疗敏感。分期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你提供的资料过于简单,你最好到我院接受全面检查,明确分期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临床上,I E期多见,占67~84%,Ⅱ~Ⅳ期少见。放疗是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对于无预后不良因素(乳酸脱氢酶增高、年龄大于60岁、一般情况差、淋巴结和远处结外器官受侵)的I E期患者,放疗后的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对于超腔I期或Ⅱ期患者,放疗后给予巩固化疗,治疗效果也较满意。Ⅲ~Ⅳ期以化疗为主,对于化疗失败后仍可被放疗挽救治疗。建议你到专科就诊,选择规范的治疗方法。

康医生

(由广西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放疗病区副主任医师蒿艳蓉解答)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治疗

康医生:

我今年50岁,半年来腰痛、头晕、无力,情况越来越严重,最近刚刚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请问这种病现在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李强(广西)李强读者: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过去的40年中,该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传统化疗完全缓解率约50%,中位生存期约三年。十多年前研究发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获得较好的疗效,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完全缓解率可达40%),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随着沙利度胺、硼替佐米等新药的出现,骨髓瘤的疗效在不断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新药治疗,完全缓解率可达70%以上,已接近临床治愈。

你是50岁新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首先需要诱导化疗,为达到较好的疗效,建议你诱导化疗时加用硼替佐米等新药;在有效诱导治疗3―4个疗程疾病控制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后进行维持治疗。我院已经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新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多例,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康医生

(由广西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蓝梅解答)

风湿性心脏病能根治吗

康医生:

我爷爷今年66岁,近三年来走路稍快时就觉心慌、呼吸困难,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爷爷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辩重度狭窄”,吃了很多药症状好像还加重了。请问手术能治好我爷爷的病吗?

易 正(湖南)易正读者:

根据你的描述,你爷爷的病能根治。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指风湿活动引起瓣膜损害,出现瓣口面积缩小或瓣膜关不严,最后导致心力衰竭的心脏病。在早期病人多在活动量增加时感气短、心慌、咳嗽等;晚期在休息时亦感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严重影响病人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风心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1、单纯药物治疗:改善症状,但瓣膜损害实际在持续进行,故只针对病史短、病变轻的病人。2、介入治疗:只选择病史短、病变轻--且无左房血栓的单纯二尖瓣狭窄病人进行扩张。3、手术治疗:这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方法是切除病变的瓣膜,重新置换一个人工瓣膜,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人工瓣膜分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60岁以上病人一般推荐使用生物瓣膜。因此,建议早日到条件好的医院就诊以接受手术治疗。康医生

(广西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 龙小毛博士解答)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有哪些治疗方法

康医生:

我小孩14岁,今年4月学校体检时发现患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听说这种病很难治疗,请问该病有那些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李江读者:

大多数房间隔缺损能通过矫治手术得到治愈,回归到社会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治疗措施是外科修补手术和内科介入封堵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技术已经很成熟,成功率达90%~100%。凡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房间隔缺损,首先应当先择介入治疗。目前,我国每年有两万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获得治疗,由于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使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接受这种创伤小、恢复快与治疗效果明确的方法。

理想手术年龄阶段为:年龄大于3岁,体重大于5公斤,早期施行关闭手术,生存率与正常人相同,随访发现,24岁前实施手术者,长期生存率与正常同龄同性别的对照组相同,而40岁以后手术者,生存率仅40%。希望你尽快带小孩到当地有条件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康医生

(由广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伍广伟解答)

孩子经常气喘,有何治疗方法

康医生:

我的孩子今年六岁,从两岁多就开始咳嗽、气喘,比较严重的发作每年有4―5次,医生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辅舒酮气雾剂吸入治疗,小孩气喘减轻。但是,晚上睡觉时还是有咳嗽,有时有气喘,早上起床经常打喷嚏、流清鼻涕,还经常鼻子瘁。请问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刘 湘(云南)刘湘读者:

从你提供的情况看,孩子除了支气管哮喘还可能有过敏性鼻炎,可能对某种或某些变应原过敏。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①支气管舒张剂平喘:②抗气道炎症;你所用的辅舒酮就是这个作用,规范化使用可预防哮喘的发作。多数哮喘的病人为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经常和过敏性鼻炎并存,有人称之为“孪生兄弟”,所以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多数哮喘患儿尘螨过敏,可以到当地医院儿科做变应原点刺试验证实,与传统的变应原皮内注射相比,变应原点刺试验操作方便,无痛苦,患儿及家长都容易接受。如果的确是尘螨过敏,可舌下含服进行脱敏治疗。综合治疗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方向,希望你的孩子经正规、系统治疗后早日康复。

康医生

(由广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温志红解答)

怎样清除杂念享受

康医生:

我是一位长得比较娇好的女人。我和丈夫的婚前情况、家庭状况、夫妻感情、养育子女以及工作等方面,都无懈可击。我结婚已两年多,每次和丈夫,我都能积极配合,但却没有一次满意的,从未体验过是啥滋味。我怕丈夫认为不正常,就装着心满意足的样子。可常常总是“半饥半饱”地苦度长夜,心里的烦恼也渐渐多了起来。为此,我到医院做了检查,结论是身体方面完全正常。在问及有关情况后,医生说我过多担心娇好身体的变化。而且和丈夫求欢时都未往好处想。由于杂念缠身,已影响到了的出现。请问怎样清除杂念享受呢?

篇6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7-02

引言

脑胶质瘤作为神经外胚层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颅内所有肿瘤中占的比例高达35%以上[1]。因为脑胶质瘤呈侵袭性无限制生长,血供丰富,和周围正常组织也无明显的界限,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且复发率较高、治愈率较低。因此,目前治疗该症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基本只能起到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以下主要就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治疗

在治疗胶质瘤的多种方法中,手术切除是使用频率最高及最有效的一种,但难点是不但要尽量完全切除肿瘤,还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术者可透视脑内结构,然后在开颅前模拟定位,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实时定位,尽量减少或避免正常组织结构损伤,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由于胶质瘤的生长具有浸润性与侵袭性,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判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界限,而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为胶质瘤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便利,包括MRI、MRA等影像技术。除此之外,术中超声也能为手术治疗胶质瘤提供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有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及适形放疗等。常规放疗只能针对肿瘤周边的脑组织,如果放射范围外存在肿瘤细胞,复发率则会较高。立体定向放疗定位较准确,但因为高分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亚临床病变区域往往会超出影像所见病变范围许多。至于适形放疗,可通过增加肿瘤放射剂量的方式,实现对肿瘤的局部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识别,这是其最大缺陷。现阶段,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早期放疗提高生存率的机率较大,但在放疗时机与剂量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2]。此外,因为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故放射治疗仅能杀死敏感的肿瘤细胞,但残存细胞会复活,故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且不排除会伤害到正常脑组织。

3.化学治疗

在治疗原则上,化学治疗应与术后放疗协同进行。如果是某些特殊的胶质瘤,可作为第一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药物一般可分为2种,分别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

3.1合理选择化疗药物

联合用药是化疗的重要原则,故同时给予细胞周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药物,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案是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方案与卡莫西汀+替尼泊苷方案[3]。近几年,有新的化疗药物逐渐被应用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分别是伊立替康与替莫唑胺。研究证实,替莫唑胺在胶质瘤的Ⅲ期治疗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远期疗效还不明确。

3.2正确选择化疗途径

在以往的化学治疗过程中,基本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但因为血脑屏障的制约,会使药效降低;如果药物不需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注入肿瘤生长部位,可有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这被认为是脑胶质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动脉内给药又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颈动脉内注射、经股动脉插管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联合化疗的给药方式,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可作为常规化疗途径。有研究[4]指出,气囊辅助高选择动脉内灌注贝伐单抗治疗脑干胶质瘤,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这又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4.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历史已持续多年,主要有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两种。

4.1被动免疫治疗

用自体或是同种异体的的免疫细胞经颅内或静脉给予,以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使用频率较高的细胞主要有:自然杀伤细胞、抗胶质瘤相关抗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5]。除此之外,在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内注入细胞外基质蛋白单克隆抗体,也是当前使用的一种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4.2主动免疫治疗

用疫苗或外源性细胞将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系统激活,即为主动免疫治疗,主要有2两类:①细胞介导,一般是抗原提呈能力的树突状细胞,也可以是辐射照射过的全肿瘤细胞;②非细胞介导,常用的免疫辅剂为赖氨酸、Montanid ISA-51等。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靶向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方法,但临床疗效还需进行更深入探索后才可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5.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脑胶质瘤,目前仍无单一、特效的治愈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在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等。随着各种治疗方案的发展及完善,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也将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学辉,袁苏涛.神经胶质瘤治疗方法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04):145-147.

[2]彭涛,陈东亮,谢庆海,谢观生,陈世兰.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进展[J].2013,11(09):66-67.

篇7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回输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强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方法,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杀伤肿瘤细胞能力强、杀瘤普更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1]。妇科恶性肿瘤经过常规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愈后仍然不满意,特别是晚期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本文就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治疗妇科肿瘤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3例,中位年龄53岁。均经病理学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分为两组,其中单纯化疗组26例,CIK治疗组27例。根据FIGO分期分为:Ⅰ~Ⅱ期7例;Ⅲ~Ⅳ期46例。其中宫颈癌10例,卵巢癌35例,子宫内膜癌8例。

CIK细胞的制备方法:供者为患者的健康子女,其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淋巴细胞采集程序在血细胞分离机上,仅仅只采集供者的成分血,然后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将分离出的核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2遍,用RPMI 1640液对细胞密度进行调节,然后加入IFN-r,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培养后加入IL-2及CD3mAb,以后的每2~3天加入含IL-2的新鲜培养基,连续培养12~14天。

治疗方法:化疗方案采用:艾素70~75mg/m2×d1,顺铂50~75mg/m2×d2。CIK治疗组:上述化疗后间隔2~4周采用CIK静脉回输,每天回输1次,每周期10次,每个月1个疗程,预计完成3个疗程。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观察指标有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主要通过患者的主诉以观察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同时对每例患者的复发时间和死亡时间进行随访。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定义为化疗组;既接受化疗同时又接受CIK治疗的患者定义为CIK治疗组。从患者术后接受第1次化疗日期开始,患者死亡为终点,假如研究对象仍存活,以2012年10月31日为截止日期。

结 果

临床特征指标分析:两组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复发、病理分期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生活质量变化:按KPS评分标准,对照组26例患者中改善10例,稳定12例,下降4例;而研究组27例患者中改善14例,稳定8例,下降5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预后比较:CIK治疗组的中位生存年龄明显高于化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粒细胞减少等。单纯化疗组共14人出现,CIK治疗组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CIK细胞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增殖能力强,细胞毒性作用强,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的作用,故具有较强的抗瘤杀瘤的活性。其发挥杀瘤溶瘤作用的三种途径:①体内外某种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CIK细胞,可引起大量的细胞毒性的胞浆颗粒释放,这些颗粒分泌到胞外,可以直接对肿瘤细胞起到破坏的作用;②进入体内的CIK细胞,如活化后可分泌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反应性对肿瘤细胞起到间接的杀伤作用;③CIK细胞表达的FasL可以对肿瘤细胞凋亡起到诱导的作用,由于CIK细胞表达抗凋亡基因,所以在体内能抵抗FasL阳性肿瘤细胞对CIK的反作用,因此CIK细胞能发挥持久的溶瘤作用[2]。

过继免疫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重建、消除残留病变及骨髓净化均有良好效果。国内外研究表明CIK细胞多种妇科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细胞毒作用,在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手术、放化疗的辅助治疗,且在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造血干细胞如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抑制不到25%。对自体及异体CML肿瘤细胞均有较好的杀伤作用。放疗、化疗后间隔2~4周,治疗前半月停用激素类药物,防止红细胞溶血影响白细胞的分离和收集,此时机体免疫力有所恢复,输入CIK细胞,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缓解率,且在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后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生存期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有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愈后。

本研究显示,经过正规手术、放化疗治疗后,回输CIK细胞,瘤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位生存时间显著提高,且不良反应小。以上说明CIK细胞在妇科肿瘤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对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明显,是一种很好的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CIK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新方法。

篇8

一般淋巴瘤如果对身体或者生命进行侵害时,外部来说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篇9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NHL).Method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NHL). 110 patients with NHL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 1995 to Jan. 2003.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110 cases was calculated and several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patient,s sex,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of these 110 patients was 87.3%. The 1 year survival rate, 3 year survival rate and 5 year survival rate was 67.3%(74/110 , 47.3%(52/110) and 36.5%(40/110) 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rates were foun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affected by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Conclusion The chief factors of affecting NHL patients' prognosis involved pathological type, clinical stage, therapy methods, therapy effects of early stages. The therapy method was the only direct prognostic factor, and the combined therapy was the best one.

Key words:non-hodgkin lymphoma; combined therapy; survival rate; prognosis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克隆性增生的淋巴细胞生物学特性不同,因此显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病程进展快慢不一[1]。为探讨NHL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对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月所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110例NHL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10例,男70例,女40例。男女之比1.75∶1,年龄18~79岁,中位年龄48.5岁。本组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按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病理分型(Working formulation)[2]分类,低度恶性20例,中度恶性52例,高度恶性38例。按Ann Arbror会议(1971)恶性淋巴瘤国际分期,Ⅰ期24例,Ⅱ期44例,Ⅲ期24例,Ⅳ期18例;其中A组(无全身症状)22例,B组(有全身症状)88例。按治疗手段分为单一放疗38例,综合治疗(化+放)50例,单一化疗22例。

1.2 治疗方法

单一部位病变,施行手术切除后全身化疗;Ⅰ、Ⅱ期,低或中度恶性且不伴全身症状者给予放疗;恶性程度高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放疗;Ⅲ、Ⅳ期以化疗为主,如局部包块直径大于5cm,则配合局部放疗。化疗方案有CHOP、BCHOP、MOPP等,本组患者均首选CHOP方案,疗效不佳的更换其他化疗方案。有条件者一般至少完成6个周期。

1.3 初治疗效评价标准和生存期计算

按1999年美国和欧洲淋巴瘤工作组制定的NHL疗效评价标准[3]评定,即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生存期计算:自治疗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随访之日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10例中,CR 58例,PR 38例,SD 8例,PD 4例,瘤体切除后无观察指标(无指标)2例。

2.2 性别与生存率的关系

男女之间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10例NHL的性别与生存率(略)

2.3 病理类型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2。表2 110例NHL的病理类型与生存率(略)

低、中、高度恶性比较,除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临床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3。表3 110例NHL的临床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与生存率(略)

临床各期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全身症状者生存率高于无全身症状者(P<0.01)。

2.5 初治疗效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4。表4 110例NHL的初治疗效与生存率(略)

初治疗效达CR与瘤体切除后无观察指标者(无指标)预后较好,CR 58例,5年生存率为62.1%,明显高于PR的5.3%,疗效为SD、PD的12例中仅有2例生存期超过1年,3、5年生存率均为0。

2.6 治疗方法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5。表5 110例NHL的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略)

不同分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远期生存率比较,综合治疗(化疗+放疗)较单一治疗(放疗或化疗)为优(P<0.05)。

3 讨论

NH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个例之间在组织类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表现进展缓慢,呈慢性疾病,有的病情急剧进展,威胁生命,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组1、3、5年生存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性别因素对本病预后无影响。

NHL病理分型比较复杂,尤其是近50年来随着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NHL的病理分类不断改变。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显示,低、中、高度恶性3组比较,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恶性程度越高长期生存率越低。

临床分期对本病预后的影响很重要,但由于NHL具有多中心起源和远距离播散及结外侵犯的特点,使临床分期与预后判断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临床分期仍需结合病理分型综合判断。本组病例显示临床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各期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全身症状者较有全身症状者预后要好。所以应争取早确诊、早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十分有利,治疗应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4-5]。

初治力争达到CR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关键,本组病例初治达CR者5年生存率(62.1%)明显高于PR者(5.3%),而疗效为SD、PD的12例中3、5年生存率均为0,所以治疗本病一定要注重首治疗效。

治疗方法是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对本病预后有直接影响的因素,CHOP方案治疗本病有效率为40%~50%,长期生存率为30%~35%[6]。本组病例总有效率(CR+PR)为87.3%,平均5年生存率为36.5%(40/110),总有效率的提高考虑与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有关。本组病例分析显示在各分期内的远期生存率均为综合治疗(化疗+放疗)较单一治疗(放疗或化疗)为优。本病是一全身性疾病,病灶一般为多处,恶性程度较高,化疗能杀灭全身隐性病灶及瘤株,病灶局限后再行放疗以杀灭局部瘤细胞,所以能取得较好远期疗效。如先采用放疗虽近期疗效较好,但复发及转移率明显增高,因放疗损伤局部组织和血管,增加瘤细胞的异质性,再化疗效果就差,5年生存率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经验是可加大化疗在治疗中的比重,注意化疗的剂量强度,以此提高NHL的治愈率。如为结外单一部位的NHL,采用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如中度恶性Ⅰ期或Ⅱ期,尤其是大细胞型有高度恶性发展趋势者,采用化疗4~6个疗程后加放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如高度恶性Ⅰ期或Ⅱ期,需加大化疗剂量及强度,采用化疗—放疗—化疗的方案,其治疗后5年生存率亦可提高。对于包块直径大于5cm者,应在全身化疗基础上局部放疗。

综上所述,影响NHL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初治疗效等,其中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由于NHL临床经过差异较大,各个患者的身体与经济情况又各不相同,治疗的目的是以最大程度延长其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为原则,故如何根据NHL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每一个患者选择最佳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 血液病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27.

[2]刘振华. 肿瘤预后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580.

[3]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4-225.

篇10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CHOP;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457000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感染率约8.0%~20.0%[1],它也是引起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B细胞性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是一组异质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B 淋巴细胞,95 %以上的B细胞NHL 表达CD20 抗原。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一种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B 淋巴细胞表面CD20 抗原结合,杀伤肿瘤细胞,明显提高了CD20高表达的B细胞性NH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患者治疗体会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进行诊治的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2~69岁。所有患者均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体(HBsAb) 、e 抗原(HBeAg) 、e 抗体(HBeAb) 、核心抗体(HBcAb) 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标志CD20阳性。常规体检,胸腹部和盆腔CT 检查及骨髓检查按AnnArbor 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其中Ⅰ期1例、Ⅱ期4 例、Ⅲ期2例、Ⅳ期1例。

1.2 治疗方法 RCHOP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先慢后快,最快不超过400 mg/h;环磷酰胺750 mg/ m2,静脉滴注;表阿霉素60 mg/ m2,静脉滴注;长春新碱1.4 mg/ m2,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疗效。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常规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及进行心电图、胸部和腹部CT及骨髓涂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疗效判断标准[3]:完全缓解(CR):无可触及的淋巴结或活检或细针穿刺阴性,CT 扫描可见的淋巴结直径≤1 cm,骨髓形态学或组织学检查正常,至少稳定28 d;部分缓解(PR):全部可测的病灶较原先缩小50%以上;稳定(SD):病灶的增大不超过25%以上或缩小不超过50%以上;进展(PD):全部可测病灶较原先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

1.5 方法 对我院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RCHOP治疗方案治疗,并对其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对我院诊治的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按AnnArbor临床分期并运用RCHOP治疗方案治疗后,疗效分析如下:表1。

总结,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运用RCHOP治疗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占37.5%、部分缓解3例占37.5%、稳定1例占12.5%、进展1例占12.5%。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寒战、心悸、胸闷、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反应。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贫血、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经予以治疗后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很容易造成肝组织的损伤,肝功能检查结果常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3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绝大多数来源于B细胞,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CHOP方案是治疗侵袭性NHL的标准方案,但长期缓解率不到50%,容易复发和耐药。95%以上的B 细胞NHL 有CD20 抗原的表达,CD20抗原有克隆特异性,是一种非免疫球蛋白产物,参与细胞激活,是B 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仅表达于所有前B 淋巴细胞、未成熟和成熟B细胞,而不表达于造血干细胞、浆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系,其与抗体结合后,不会发生修饰、脱落或中和,且在血浆中极少有游离抗原,不会与抗体产生竞争结合,因此CD20是非结合性单抗疗法的一个理想靶子。感染HBV 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和化疗后HBV 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细胞毒药物可使病毒复制增加,导致肝细胞破坏,因此有HBV 感染的肿瘤患者肝脏已有慢性损害,其代偿能力较差,加之细胞毒药物本身可致肝损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HBV 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较HBV 阴性的淋巴瘤患者明显增高。携带HBV 的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可出现HBV再度活跃,糖皮质激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HBV2DNA中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应答成分,皮质激素会作用于HBV2DNA,激活HBV 基因表达,使HBV 再度活跃。细胞毒T 细胞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皮质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停药后局部免疫功能恢复,又可出现去抑制反跳现象,细胞毒T 细胞异常亢进,造成大量肝细胞破坏,发生急性肝炎,甚至暴发性肝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它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CD20 阳性B 细胞性NHL,利妥昔单抗除了可以通过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C)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2CC) 和凋亡机制清除恶性B 细胞外,还可通过使耐药淋巴瘤细胞重新对化疗药物敏感而被细胞毒药物杀死。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国外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用方案之一。

我们运用利妥昔单抗作为B 细胞NHL 的靶向治疗药,与CHOP方案联用能提高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篇11

T细胞淋巴瘤在亚洲地区常见,在我国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5%。T细胞淋巴瘤(PTCL)在临床上具有高侵袭性,异质性明显的特点,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相比,表现为化疗敏感性差,容易复发,预后不良。且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CHOP(CTX、VCR、ADM、PDN)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疗效较差.完全缓解率(CR)约为4O%,5年生存率约为2O%。CEPD/BLO(CTX、Vp一16、DDP、DXM/BLM、VCR)方案是治疗复发难治NHL疗效较好的方案。于1995年1O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该方案治疗PTCL3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我科共收治T细胞淋巴瘤65例,按计划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应用CHOP方案35例。应用CHEPP方案3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全身情况较好(PS0~2),无化疗禁忌证。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CHOP方案:环磷酰胺(CTX)0.75g/m2,第1天,静脉注射;长春新碱(VCR)1.4mg/m2,第1天,静脉注射;阿霉素(ADM)50mg/m2,第1天,静脉注射;强的松(PDN)100mg/m2,第1~5天,口服。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CHEPP方案:环磷酰胺(CTX)0.6g/m2,第1天,静脉注射;顺铂(DDP)50mg,第1~3天,静脉滴注;足叶乙甙(Vp一16)0.1g,第1~5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第1~7天,静脉滴注;阿霉素(ADM)50mg/m2,第1天,静脉注射;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

1.3疗效标准疗效评价采用UICC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PR为有效率。

CT、彩超等方法检查治疗前、后病灶的大小。在治疗前、中、后分别检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疗程结束后每2个月复查1次。

1.4统计学方法结果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软件,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

CHEPP组有效率为80%(24/30),CHOP组有效率为54.2%(1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CHEPP组(22/30,73.3%)骨髓抑制明显高于CHOP组(12/35,34.3%),差异有显著性(P

2.3生存率

CHEPP组在3.0、5.0、9.5、15.5个月各时点生存率(100%、100%、83.3%、70%)高于CHOP组(91.4%、82.9%、45.7%、31.4%)。CHEPP组中位生存期2年.CHOP组为9个月;CHOP组2年无瘤生存率仅17.1%(6/35),而CHEPP组2年无瘤生存率为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12

资料与方法

1999~2007年收治胃肠道NHL病人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6岁。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NHL。

临床表现:腹痛5例,腹部包块3例,肠梗阻2例,消瘦2例,均有不同程度食欲减退。

病灶部位:位于胃部2例,回盲部2例,结肠1例。

采用Dawson的诊断标准:①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②胸部X线未发现纵膈淋巴结肿大。③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分类正常。④肝脾无淋巴瘤病变。⑤手术时证实病变局限于肠及引流区淋巴结。本组5例均为B细胞型。病理类型按“国际工作规范”分类,均为中、低度恶性。

治疗方法:本组5例病人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化疗,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阿苯、长春新碱、泼尼松。一般术后1周左右开始化疗,化疗8个月为1个疗程。

结 果

5例病人中,生存期8年者1例,2~4年者3例,6个月者1例。

讨 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4%。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HL)和非霍奇金病(NHL)两大类,近年统计数据表明,前者的发病率下降,而NHL的发病率则有明显增高趋势[1]。胃肠道是NHL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以胃部居多,占全部消化道淋巴瘤的55%~65%,回盲部及小肠次之(25%~35%),结肠最少(10%~15%)[2]。发病者多为青壮年,男性多见。肿瘤的分布与胃肠壁组织结构和生活特点有密切关系,丰富的淋巴结是恶性淋巴瘤好发原因。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食欲减退、消瘦、胃肠道梗阻为多见。

虽然NHL患者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但大多存在无症状的外周淋巴结肿大,累及颈部,或腹股沟,或两处都被累及。肿大的淋巴结呈橡胶状,分散,以后则连结在一起。弥散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人,最初侵犯皮肤和骨的占15%,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病人占7%,约有33%患者伴广泛的腹部或胸部病变。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分别发生乳糜状腹水和胸腔积液。体重减轻、发热、盗汗和乏力则表明病变是弥漫性的。NHL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无浅表淋巴结肿大,缺乏特异性,不易早期发现,易被误诊为常见胃肠道疾病[3]。本组5例,1例误诊为胃癌,1例胃溃疡,2例不完全肠梗阻,1例腹部包块,均手术探查后病理检查确诊。X线和内镜检查虽有异常,但本病缺乏特征性征象,确诊率较低;虽有报道CT对本病有很大帮助,但手术仍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手段,本组5例均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诊断不明确,术后病理才确诊。

较多研究表明,NHL首先累及病灶,而后往往其他部位出现病灶,故除非真正的早期病例,一般均需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放疗视病情而定,一般行CHOP或CHO方案,术后1周左右开始,化疗8个月为1个疗程。确认有赖于病理检查,预后不良。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提高原发性胃肠道NHL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