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

篇1

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属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畴,在对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进行分析之前笔者对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理念偏重表述人机之间的互动。

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最早由Gibson提出,该概念是Gibson直接直觉论的核心内容。环境的可供性是指这个环境可提供给动物的属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① 。 可供性既不能像在物理中那样来衡量可供性既不像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但也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是一种主观属性,可供性跨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也都不是,它同时指向环境和观察者。Norman将可供性的概念引入到了设计学的领域,认为可供性是“是物体被感知到的和实际的属性,主要指那些可决定物品可以怎样被使用的基础属性”。Norman 认为可供性与物品的本质属性相关,而 Gibson 认为一个物品的不同可供性是没有差别的 ②。

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cance)是可供性的一种,是环境或物体允许社交互动的属性,比如说朋友悲伤的脸会让人有安慰举动,等在咖啡机钱的人意味着可以交谈,一个伸出的手意味着一次握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交可供性很多情况下用来描述社会化工具,比如维基百科、即时通讯工具、Facebook等社交网络③ 。

二、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会化营销的影响

技术的可供性是在人与技术的互动的清下产生的,当人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技术作为中介,那么技术便具有了社交可供性,技术也对社交行为本身产生影响。笔者以微信为例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交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化营销所产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为对话提供模拟现实的对话体验

微信的语音对讲是微信的功能之一,语音对讲结合即时发送的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单纯文字描述的生硬感,增加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社交互动增加了声音元素;另一方面语音对讲模拟了现实环境中的对话情境,减少了因文字解码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模拟的现场对话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交流的欲望,提供模拟现实对话体验这一重要的社交可供性。飘柔开启了陪聊式的微信对话,用户添加好友之后可以根据选择进入聊天模式与小飘实时语音聊天,真人版的对话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给用户带来趣味性极强的仿真的对话体验,同时使品牌人性化的印象深入人心。

2、即时状态发送增强身份认同感

微信的即时状态发送名称为“朋友圈”,朋友圈的状态是获取朋友圈内热议信息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交行为中身份确认的重要源头,在与朋友的互动中获取身份的认同,获得别人的认可。朋友圈提供了话题来源、身份确认的社交可供性,在圈子成员进行身份确认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便很容易在圈子内部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朋友圈即时状态的增加了用户进行社交对话的话题,激发人们进行身份确认的欲望和热情。举例而言,小农女针对白领阶层做圈层营销,每日发送的菜单在朋友圈得到转发形成口碑引爆了在白领阶层圈子,最后形成在朋友圈卖菜的独特营销景象。如汤姆?海斯所言:“营销即身份,身份即营销 ”④。

3、地理位置定位减少社交的距离感

地理位置定位能够让产品的目标用户更加精准,同时减少人与人聊天的空间距离感。用户每发一次朋友圈消息,微信后台便会抓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在朋友圈中显示,在查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地理位置定位可以减少人们了解朋友身在何处的社交成本和时间成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点和内容可以跟朋友进行聊天,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交成本,促进了社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营销者可以在地理位置上添加商家信息,在朋友圈进行品牌的曝光。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看是否有可以聊天的的人,使地理位置成为社交考虑的因素,为用户随时随时找附近的人聊天提供了可能性,这种社交可供性对于对于社会化营销来说无疑会增加营销的精准性,如果营销人员在签名档上附注营销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就能够及时吸引在附近的用户到店消费。

4、漂流瓶提供社交期待感

漂流瓶的一扔一捡的过程的社交可供性是用户对他人秘密的窥探和对未知社交的一种期许,社交期待感促成用户去捡瓶子和扔瓶子。招商银行曾发起一个微信“爱心漂流瓶的活动”,微信用户用漂流瓶功能捡到招商银行漂流瓶,回复招商银行之后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在该活动中技术和创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5、微信公共平台带来精准互动的可能性

微信的公共账号允许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形式资源齐发力,视听结合的富媒体营销让品牌能够与目标用户进行亲密接触,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可以进行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微信公众账号每日可一对多地向用户推送消息,与用户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互动。微信公共平台是信息分享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用户获取优惠、参加活动的平台,微信公共平台提供了精准化社会互动的可供性。以星巴克官方微信为例,星巴克除了每日推送图文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与用户一对一互动的营销案例,2012年开展的“自然醒”叫醒服务时,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在微信公号的营销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可供性之外,活动的创意、内容的趣味性成为用户是否选择社交互动的影响因素。

6、二维码打通线上线下

篇2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分享信息。

篇3

互联网思维做社交营销

纵观《离婚律师》这部剧的整体传播,我们发现,该剧的营销是一套组合拳。在影片推广方面,从传统的新闻会、路牌广告投放,到新媒体营销都有投放,新媒体主要注重创意,传统媒体比较注重渠道能力。但其中在社交媒体上的投放尤其重要,具体来讲,一是用电影宣传的方式来做电视剧,二是用互联网思维来做营销。

据葛鸣介绍:“首先,我们在对《离婚律师》做定位时,明确了它是‘2014剧王’,由于我们的卡司(演员阵容)和我们的拍摄设备都是电影级的,所以顺着这个概念,我们在全国七个大型城市做了《离婚律师》的点映,在电影大银幕上播放电视剧,观众的招募则通过微博进行,同时也找到各个城市的KOL,然后我们要求到场观众在观看后发表评论赢取奖品。说实话,在第一场南京的点映会开始之前,我们一度担心观众会填不满场子,毕竟是很新的尝试,很多电影院甚至都要打电话去询问主管部门这样做是否合规。但社交媒体发挥了很大的能量,到最后一场北京的点映会时,我们甚至在考虑是否像真正的电影那样,在北京各个区的主要电影院都做放映。8月4日当这部剧开播时,#离婚律师# 已经是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了。”

此外,电视剧本身好看,是该剧收视热潮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是1,营销是1后面的0,如果《离婚律师》本身达不到电影的标准,那整体的营销概念也无法实行。只有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有更多的植入话题的机会,从而借助社交营销去精准地触达受众,引发用户关注和讨论。

借情景式话题引发热议

就社交营销来说,植入的关键是制造出话题。广告主应如何进行社交传播,将话题影响扩散,实现营销最大化?

《离婚律师》是一部题材较为新颖(律政题材)的电视剧,通过一系列的离婚官司,去挖掘人性、表达情感。两位主演话题十足,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对于要进行植入的品牌来说,这部剧先天具备了很大数量的观众关注,品牌可以借力来制造话题,从而实现向品牌关注的引流。

如何才能制造相关具有广泛讨论价值的话题,从而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呢?在该剧中植入中国平安品牌的世纪鲲鹏相关负责人告诉《成功营销》记者:“相较而言,品牌投放的传统广告,很难引起如此巨大的话题性和关注度。中国平安借助剧中相关场景进行品牌植入,从而实现话题聚焦点。比如,中国平安的金融产品,是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生活的,而且很多时间是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比如为家人购买保险等。中国平安的系列产品,使中国平安在金融业内首推的‘简单’金融生活概念已深入人心,专业让生活更简单。在《离婚律师》中,除了银行卡、ATM取款机等道具和场景植入,还通过情节植入介绍了平安手机银行客户端、平安车险微信自主理赔平台、平安信托三个产品,从剧集的情节中找到话题突破点,击中观众内心。”

社交营销需要以情感为核心,关注人性的话题可达到吸引受众关注,就像剧中罗骊(姚晨饰)使用口袋银行的手机号转账功能一样,观众看到用手机号就能给对方转账,觉得新奇又方便,大量观众对中国平安进行主动搜索和关注。同时,中国平安也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活动和营销信息,形成话题再造,对接剧情详细介绍产品功能,最终很多观众都下载平安口袋银行客户端,实现了从观众到用户的转化。

情感因素是社交营销的核心

品牌广告主都注重影视剧对于观众的吸引力,究竟如何营销才能达到润物无声却又创意十足?在葛鸣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对立的,他说:“只有情感因素才是社交营销的核心,因为好的广告创意一直以来都被消费者津津乐道,只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寻求怎样的切入点合作,创造出怎样的剧情,后续又如何发酵形成病毒式的营销也是品牌和片方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从耀客的角度,只有把剧集内容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好了,才会有后续的各种跨界的合作,内容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为了保证剧的品质我们的“几条硬性规定”迈向了专业标准化的第一步。而在剧外整合营销方面品牌和耀客都将自身的宣传平台做到了充分的结合,在剧内植入的情节基础上配合新媒体的营销方式让观众在关注剧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品牌,而在品牌的宣传渠道也为《离婚律师》转化了粉丝。

篇4

如今,社交媒体营销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像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给了各品牌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将品牌的概念,价值很好的传达给消费者。不管你是刚创业,还是更加成熟的企业,都应该看到社交媒体在今天的营销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提高本身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是非常关键的,这得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不是正确,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印象不好,你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很快的,强烈的并且是持久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踏好第一步。那么我们来看下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企业会常犯的“第一印象”错误。

1,缺乏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如果一个公司缺乏社交媒体营销策略,那它也将传递不了什么有效的信息。而且它与消费者的沟通也必将是脱节的,混乱的。所以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时,必须要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一个可衡量的目标,一个社交媒体运行规则,还要有一个定期日历。没有了这些,你会发现自己只是在盲目的并且在削弱自身的品牌价值。一个清晰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使的内容有效吸引消费者并产生粘性。

2,创建太多账号

请不要试图在每一个社交媒体上都建立帐号!当然,活跃在多个平台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在你刚刚成长起步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在拓展业务之前操作一个社交媒体品平台往往很容易也很有效。但是如果你操之过急,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又是在YouTube,Instagram,Vimeo,Linedln,Google+,Slideshare,Vine和Snapchat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狂建帐号,并且进行疯狂无序的信息轰炸,你只会让自己变得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等到你无力管理这些平台举手投降时,你会看起来更加糟糕。因为频繁创建社交媒体帐号的举动根本无益于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只会让这家公司看起来出奇的无能笨拙,从而也无益于品牌的推广。

3,买粉

数量不能成就质量。企业的目标是为了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而并不应该只关注于数量。成千上万的粉丝数量应该是企业拿时间和精力换来的。买粉可能会造成公众的强烈反感,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的真实粉丝发现了企业的买粉行为,他们还会忠实追随企业吗?他们对于该企业的信誉度又会作何评价呢?

4,只是一味进行品牌宣传,不谈其他

一家企业的社交媒体平台如果只是无休无止的进行品牌宣传,这应该很容易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当然,我知道企业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曝光率,但是企业还需要提供一些其他有利可图的内容,而不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的内容。在这里可以参考下5-3-2模型,这个模型可以保证企业的粉丝忠心耿耿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粉丝量。5-3-2顾名思义,假如企业每周要在社交媒体上十条内容,那么就应该按照以下结构来:

.五条其他内容,不涉及企业自身

.三条关于企业自身的内容,但不涉及推销

.两条内容来帮助宣传品牌,内容要有趣

5,没有正确使用标签

标签的使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品牌的可见度。可以让更多的人更方便更准确的找到企业的内容,也可便于企业进行内容强调方便人们理解,从而呢,提高企业品牌的曝光率和可见度。

6,缺乏与粉丝的互动

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很高兴看到一些企业的回应。因为他们希望他们是在与一个人类在沟通而并不是一个机器人。企业对于一些热点的回应可以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关系,也可以帮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有趣,智慧的印象。

7,没有好好进行审核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