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篇1

2004年,中行和建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行和农行的股份制改造也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间的临近,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渗入不断加速,中小商业银行所受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夹击,中小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史上,中小商业银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近几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在诸多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产权多元化,股权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地方政府控股,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由地方政府控股,调查显示,20家样本银行里,平均只有23.7%的股权由私有非金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持有,另外76.3%左右的股权则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大股东数量大都在10家以下;二是国有法人持股,如招商局集团持股招商银行;三是民营企业持股,如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随着银行业对外资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股东也出现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名单中。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虽然广泛,但缺乏活力,在股权结构上还有不尽合理之处,如股权结构中政府依然占据核心,这就使政府干预不易避免,股权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或单个企业集团,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产权制度的不同必然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国有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组织体制。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银行内部实行分权决策制度,董事会确立银行的经营目标并挑选高级管理人员。

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单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弊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银行业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市场竞争策略趋同的反映。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中小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大量放贷来提高盈利水平。

资产质量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资产质量较好。从银监会公布的2005年一季度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0%的警戒线,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为4.9%,还是高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行3%的比例。这4.9%的平均不良率还存在扩张规模、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人为的操作痕迹。可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仍任重道远,且这一优势将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完成而不复存在。

网络分布在机构布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中小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基于金融功能的金融发展理论

默顿与博迪关于金融体系功能的分析美国学者默顿和博迪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他们提出了两个假设: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金融功能优于组织结构,即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他们认为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

白钦先对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白钦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比较银行学》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金融功能问题,90年代中期,白钦先在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研究中,更为明确地提出金融功能问题,将金融功能提到金融资源的高度,将其定位于高层金融资源。2004年,白钦先重新界定了金融功能,探讨了金融功能具体是如何演进的,最后得出金融功能的演进就是金融发展这一结论。根据金融功能所处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也是从产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白钦先把金融功能划分为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中介功能)、核心功能(资源配置)、扩展功能(经济调节、风险规避)、衍生功能(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公司治理、财富再分配、引导消费)。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在与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在确立发展战略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准确定位,重在做强不在做大;市场细分,不求齐全只求特色;集中实力,有所不为才能更有所为;经营目标,不在规模而在质量。

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事实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是在实现诸多金融功能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安排,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具有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中小商业银行熟悉经营地区客户的资信与经营状况,与客户之间存在“关系型”融资联系,委托层次少,决策迅速,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上海银行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银行紧扣上海经济建立了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上海银行与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上海分公司共同合作,推出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其次与与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合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同时,上海银行还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兼并收购专项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发了中小企业再贷款项目。

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业务上具有独特的风险管理功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硬化中小企业预算约束。中小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股权分散化提高解救企业的事后成本,还能够凭信息优势给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还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委托等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经济调节功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功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正好可以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不但可以相应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相应的地下金融的风险。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信息发现、传递的功能。中小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其精细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丰富的信息。

具体策略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既要有自身素质的增强,又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国内商业银行无不深感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很多银行都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在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业2003年评级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被认为由于急于增长,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应付业务扩张的要求,构成了潜在的风险。目前,很多看好中国银行业前景的国外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找素质优良、潜力巨大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大批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资本的数量也在迅速膨胀,因此,将民营资本引入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建立起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也成为一种必然。

在资本充实后,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谋求在境内外上市。这样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筹集长期、稳定资本,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监督,提高透明度,形成良好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清理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参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建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全行业统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由其统一进行管理。例如:美国在解决其储蓄贷款协会的不良资产问题时,成立了一家“债权重组信托公司”来负责400家以上的有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算。或者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中介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然后出售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现,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

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鼓励中小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原则实现较高层次的联合。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中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改善中小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体系。尽管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逐步转向市场竞争,但它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为维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确保中小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政府的制度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公平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规范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行提供社会保障,消除社会公众对中小商业银行清偿能力的疑虑。建立全国统一的清算银行。它将彻底解决中小商业银行汇路不畅的状况,有利于各商业银行之间平等的竞争,也使中小商业银行从清算体系建设中解脱出来,避免重复建设。灵活监管,给金融创新更大的空间。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制定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的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中国的经济成份、经济规模、经济区域具有多样性,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银行与小银行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是在金融生态圈中、在整个经济环境中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94-01

一、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不属于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民间资本为股东的其他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招商、深圳、广发、民生、浦发、恒丰、华夏等12家银行;另一类是由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小型商业银行,如青岛银行、大连银行、齐鲁银行等。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做大做强,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金融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使得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更是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以大为尊。因此,国家相关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发展要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要走有内涵的发展途径。那么,为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其规模扩张必须保持一个“度”,这是中小商业银行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后果

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做大做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行为,这种发展行为由于消耗的资本高、盈利低,且资金流不能保证充足顺畅,所以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行为势必会造成高风险、低效益的后果。

(一)高风险

目前随着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随之带来的风险也频频显现出来,近来来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的案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例如2012年12月齐鲁银行发生的巨额存单伪造案,并且后续发现有多家银行涉案,是一件影响甚广的案件。这一案件的发生说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加大了对存贷款业绩的要求,使得银行监管的自身业务的风险性提高了。尤其是后续发现涉案的有多家银行,就更说明了单一风险暴露,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银行业,从而引发行业的系统风险。

(二)低效益

中小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实力和增加收益。但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已有片面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实际与期望不相符。比如中小商业银行中较有代表性的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由于近年的规模不断扩张,其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下降。这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使自身做大做强,反而出现了使银行效益减少的状况。

三、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规模扩张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必须过程,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无法使中小商业银行得到深入长远的发展,严重时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考虑的。

(一)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

中小商业银行是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类企业,它们势必要做大做强,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中小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要求其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协调好与风险、效益、结构等多方面的关系,给予中小商业银行扩张中与各方面的双重保障或保持平衡,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

在进行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即“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小而好”深化为“大而好”。这种发展方式正体现了中小商业银行由外延式、粗放型、阶段性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型、持续性的发展途径,从而增强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为了保障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过程中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对银行业造成的系统风险。首先用杠杆率控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其次用统一的监管标准严格要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限制其跨区域的机构比例;第三,以最低监管要求比较各银行分支机构,若未达要求则对其进行整顿或强行关闭。

(四)坚持差异化的经营战略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达到增强实力,抢占市场的主要目的,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困境。因此,为了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要从客户、竞争地、产品三方面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从而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战略从侧面实现规模的扩张。

(五)端正地方政府的态度

地方政府的态度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地方政府衡量当地金融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除了金融机构的数量,还应纳入地方金融风险案件的数量及其银行机构评级的结果等,另外要严格控制各商业银行到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对风险系数高、持续经营能力差的地方金融机构强行整顿或关闭。

(六)拓展无形的网点

中小商业银行的有形网点具有“点少面窄”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拓展无形的网点。网上银行正是一种无形的网点,它使用便捷、成本低廉,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弥补了中小商业银行有形网点的不足,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增加了补充渠道,避免因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篇3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篇4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023.1万多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小微企业约占90%。中小企业生产总值占GDP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可见,中小微型企业对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改善分配关系、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都有实际意义。中小微型企业的地位和规模以及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使得很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想在中小微型企业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信贷工厂”式的低成本信贷服务网络,小型和微型企业信贷市场也可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大量涌现,外资金融机构更将小额贷款作为布局中国金融市场的战略棋子,这当然也激起了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关注,许多银行更是将小额贷款作为其主打品牌,但是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这似乎是很矛盾的现象。

一、矛盾产生的原因

上述矛盾的产生与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和银行业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定位、目的及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化解矛盾的思路。

1、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小微企业规模小,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低,不能自主定价,盈利能力弱,而且进入门槛不高,造成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低,企业利润微薄,这些导致小微企业自信状况不高,难以取得银行贷款。

小微企业自身也面临经营困境,本身技术水平受限,管理水平不高,转型升级缓慢,也不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困境很难使银行与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也容易受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波荡中最容易遭受损失,这些高风险特质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其有抵押品,而大部分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尽管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也会限制其信贷额度,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2、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目的与效果

小微企业大量资金需求正好满足了银行寻找信贷对象的需求,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明文支持加大小微企业的信贷,很多银行抓住这一机会来提高银行的利润率,有些银行甚至把信贷对象重点集中于中小企业,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即使如此,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只是将其作为盈利的一种途径,银行在进行小微信贷业务时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银行在进行小微贷款一般小微企业的贷款配给额度较小,收取的贷款利息也会相对较高,而且一旦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受限,银行就不会继续与其合作,导致小微企业信贷的可持续不强,所以导致银行提供小额信贷热情高,但是效果不尽如意,进而仍然有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存在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意义

尽管存在上述矛盾,但是并不能否定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缓解资本约束与风险资产不足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2011年初,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2011年8月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述监管政策对大型商业银行影响较为有限,主要是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紧缺。而银监会同时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可按75%的风险权重计算”、“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银行,该债项所对应小微贷款可在存贷比的分子项中予以扣除”,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存贷比扣除和风险权重降低等优惠政策,发展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信贷业务,缓解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比和风险资产“双紧”的局面,压缩资本占用,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综合回报。

2、有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开展差异化市场,挖掘潜在客户群体

目前,国内银行主要还是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以发放信贷给大企业为主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的产品同质性很强,产品不够丰富,如何挖掘更多的客户是银行思考最多的,因此小微企业就成了争取的对象,然而多数大型的银行基于业绩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涉足小微信贷,如此一来便给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中小企业在争夺大客户方面缺乏相对优势,可以集中力量挖掘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客户,开发大量潜在的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力,开展差异化市场,实现银行战略转型。

3、银行提高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利润,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

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为自己挖掘了大量的客户,带来了信贷业务的利润。其实只要中小银行利用银行的专业优势和小微企业达成共赢的意识,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必要时共同探讨企业发展的战略,小微企业的风险系数是可以降低的,很多大型企业也是一步步成长壮大的,这样长期的合作,可以帮助银行和企业达到共赢,银行一方面获得利润,另一方面也响应政府的政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思路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将IPC(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微贷技术引入到中国12家不同的城商行运行至今,有的银行已经将微贷发展为自身的重点首要业务,并由此打响品牌;而有的银行该项业务却无声无息。是什么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是技术、市场观念还是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如何能成功切入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银行要弄清做小微信贷业务的动机。一方面,在业务初期的产品设计、制度流程设计等阶段,要充分考虑小微信贷业务的商业性,不应过于强调其“低息”、“扶贫”的特性,否则很可能导致该业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由于小微信贷业务服务的对象并非传统银行目标客户,因此前期在人力、物力、宣传的投入较高,规模效益将在后期体现。对此,银行决策层要有充分的认识,在政策上适度“开绿灯”。如将新生业务和成熟业务产品的单产或规模比较来决定投入,往往会错过新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段。

其次,在启动小微信贷业务的时候,最好先坚持“原汁原味”,再考虑“本地特色”。小微信贷业务相比于传统业务,产品设计、员工要求、营销模式、贷款调查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如将现行的思维和模式框架用在小微信贷业务上,要求其适应当地特色或者行内现行规定,那么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所以“本地特色”是长远目标,在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全行上下对该业务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共识之后,可以逐步推进。而在业务落脚之初,应尽量选择“原汁原味”。建议的模式是:引入专业顾问公司,配合行内专职部门,以标准化的模式打造一个相对独立运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条线,给予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在建立一定基础(1年)后再逐步调整。这里之所以提到引入专业顾问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借助他人之力可以大大节省自身摸索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内部事务较多,如果仅仅是高层推动,下层忙于日常事务,缺少相应的执行力和引导,事情往往半途而废。当然,具备条件的银行也可以选择不依靠外部力量,自我发展和创新。

最后,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审批模式,通过建立“信贷工厂”等工单式、流水式、批量式管理,减少管理节点,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缩短审批放款时间,满足小微企业快速得到贷款资金的业务需求。二是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的特点(客户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融资需求一般期限短、额度小、需求急,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配备小微企业专职审批人或团队,运用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经营区域内的小微企业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甄别。例如,德国储蓄银行集团通过创新信贷风险评估与计量方法,简化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月均损益表》、《月均现金流量表》,与传统会计报表不同,加入家庭经济体概念,考察家庭资产负债、家庭现金流情况。三是建立小微企业审批要点,比如开工指标,通过用电量和用工人数来反映企业的实际开工情况;银行流水指标,通过汇总银行结算流水考察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实际现金流量;成本指标,考察企业运营总成本、成本收入比和人工成本等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黄定红:中小微企业融资与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3).

[2] 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J].济南大学学报,2013(3).

篇5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作用

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工、农、中、建,交行五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

(一)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并以参股、并购、在海外设立分行等手段进军海外市场、扩大对海外的资金投资,通过十多年的l展,中小商业银行渐渐成为银行业的生力军,中小银行主要由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和第三梯队的城商行组成。近年来,中小银行扩张速度惊人,资产规模节节攀升,在业务创新、跨区经营、上市融资等方面,可谓动作频频,方兴未艾,搅动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

中小商业银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首先,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其灵活的市场灵敏度和较高的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通过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迅速推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而中小商业银行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段,也推动了整个行业从计划垄断经营向公开竞争经营的转变,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改革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严重失衡

当前,各地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它一方面受各地政府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限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存在地区差异。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地区性的限制极大地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扩大规模。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辐射面受到严格的区域限制,因此其资产规模小,在这种情形之下,抗风险能力显得更弱,业务发展也受到拖累;

(三)盈利模式单一,中间业务收入较低

中间业务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发展较晚,其管理模式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抑制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而它包含的业务也较为单一、狭窄,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的单一,也导致他的金融产品对客户缺乏吸引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筹资功能、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业务实现盈利,而通过以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下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市场定位不恰当,投资具有盲目性,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

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战略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群体波动性较大,由于银行各方面实力和地域性的商户。这些客户可用于担保的有效财产较少,中小商业银行因此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不利。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通过对其他国家中小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中小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以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为主要客户,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改革中,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总而言之:要想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就要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瞄准中小企业和市民,将市场进行细化。在差异化、精细化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品牌区和区域化的探索。

简而言之,应该立足于本区域,立足中小企业,立足零售。首先,立足本区域就是着眼于所在地区,服务于所在区域,将业务的主战场立足于所在区域。在此充分挖掘本地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再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其次是立足中小企业,在过去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客户要继续保持,而随着银行定位的改变,更要积极开拓中小企业这个市场。最后是立足零售,立足零售是相对于国有大商业银行来讲的,因为相对来讲在一个区域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网点多的特点,积极探求如何发展零售业务。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

(二)加强内控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得到政府政策的合理支持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在此基础上,使中小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同时,还应当与当地政府进行有效合理的合作,以期取得政府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加快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加强产品创新,突出产品特色

打破“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创新模式,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变革,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形成需求-研究-决策-试点-推广-持续改进这种运作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评价体系,及时改进、推广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经济效益的产品体系。

结语: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制度,按照它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好做精,按照这样最前沿的标准和要求去做,这样才能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07期,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作者:刘志兰

[2]《金融论坛》,2011年第04期,中国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规模领先还是特色制胜,作者:孙G

[3]银行家研究中心,2005-200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报告(城市商业银行篇)[R],2006

篇6

Abstract:The target of marketlising interest rate steadily is put forward in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To achieve this target will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banks,and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from various banks. Compared with large banks,small and medium sized banks will suffer severe competition in respect to risk management,profit making,and pricing. Therefore,they need to be prepared in advance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oon-coming financial market of the marketlised interest rate.

Key words:marketlis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market competition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市场化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作用,实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金融产业走向市场化。我国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时就已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思,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尝试,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初步实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公开市场利率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利率的市场化。在取得一系列改革成就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2004年10月,我国扩大了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下不设底;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上不封顶。但事实上,中央银行仍然直接控制着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的进程。在经济危机过后的后危机时代,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在各项业务中将取得自主定价权,这种自主定价权会给实力强的银行带来定价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却远远大于机遇。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由于其数量多,社会经济地位特殊,被认为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在商业银行这个主体中,由于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家银行的规模,国家控股的实际情况,所以被称为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而本文中所指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十几家具有独特历史渊源的股份制银行,在国有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城市商业银行也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组建并且逐步跨地区经营的背景下,继续运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叫法明显不够准确,但已成为习惯。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为了化解诚市信用社的风险,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决定通过合并诚市信用社,成立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考虑到城市合作银行已经不具备“合作”性质,正式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商业银行进一步分化

我国的银行业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各家银行的业务总体结构相似,只是略有差异;多数银行都没有特色突出的业务。未来利率市场化后,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将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于议价能力不同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结局将不同,会有部分银行因为议价能力低、业务成本高而被分化驱逐。

2.利率市场化会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经营战略,突出专业化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过程,大部分银行都把大而全作为发展方向,希望自己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会更激烈,在同业竞争中,大而全却毫无特色的金融服务不仅不会使银行在竞争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没有特色业务而被市场淘汰,在此状态下,会有部分银行重新走专业化道路,建立自己的特色业务,通过一技之长来吸引客户,占领市场。

3.利率市场化会加强商业银行的营销意识,提高全行业的服务质量

受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意识淡薄,不愿意主动出击,习惯于坐在家里等客户上门,即便客户主动上门,一般也不会把客户奉为上宾,好像是客户有求于银行才来的。一些银行产品的设计不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销售时片面夸大收益,忽略风险,事后常让客户有吃亏上当的感觉。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竞争的加剧,会迫使银行提高对主动营销的认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一套从银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营销体系,最终使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4.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业务地位发生变化

在政策的存贷利率限制下,我国银行业享受着高利差的保障,高利差也为银行贡献了优良业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优势将不在。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结构、业务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利差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时,中间业务和高端零售业务将取代传统信贷业务而受到重视。

5.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使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负债成本增加,从而影响经营收益的可能性。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是由经济、政治等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利率由国家制定和调整,相对比较稳定;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而实行自主定价,相比之下,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都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与管制下的利率相比,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压力

1.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压力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一方面是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加复杂,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方面的不足,使中小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如果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可能会出现贷款管理弱化行为,如贷前调查不全面、不深入,贷款审批不严格,贷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使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压力增加,为银行埋下信用风险隐患,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降低。

2.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增长,然而从行业总体情况看,利息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绝对主导,非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存贷息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因网点少、储蓄存款基础弱的客观现实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方面具有明显劣势。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是中小企业,随着中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业务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息差受到挤压,大大压缩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利率市场化后,这种挤压会更严重,这将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3.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能力带来压力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产品实现自主定价,银行产品价格对银行经营的杠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中小银行在定价方式、定价程序、定价策略上与大型银行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缺乏完善的定价机制和定价策略;受人员素质的影响,缺乏对市场价格的准确预测。因此,利率市场化会给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带来更大的压力。

五、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迟早的事情,未来市场也需要细分,每个银行都应寻找自己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中国的融资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来自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比重将会迅速提高。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利差的优势也将不存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价格竞争、服务竞争、风险控制能力的竞争上。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风险控制能力上都不能和大型银行相抗衡,因此,中小银行更应该看清局势,早谋出路。必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建立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一方面,通过研究客户的金融需求,以目标客户为中心,开创自己的特色业务并做大做强特色业务,建立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来提高服务质量,突出自己在服务竞争上的优势。利率市场化后的中小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持续贡献度,中小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

2.立足地方、回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公民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多为地方性银行,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从风俗习惯上,银行和地方企业及个人都有着同根同源的联系。因此,在业务开展上中小银行占据着地缘优势,业务范围多集中于地方,业务对象主要是地方上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大银行会向中小银行的阵地进攻,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巩固自己在地方的业务阵地。

在大银行的竞争下,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立足地方、回报地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保住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把促进地方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作为银行不可推卸的义务;在经营战略的制定和业务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地方的需求,与地方民众和企业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关系。

3.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

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时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冲击。

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价策略,完善自己的定价方式和定价程序,在与大银行的价格战中变被动为主动。应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综合考虑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品的潜在风险、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银行的目标收益等因素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

4.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风险控制能力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地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吸引更多客户。

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像那些大银行一样,凭借网点的规模优势来分摊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的成本,也不能像大银行一样,能吸引来低成本的储蓄存款。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电子化系统和网络银行来取代一般零售服务,将人力资源解放出来,集中于零售理财服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使银行在工作效力提高的前提下降低银行成本,改变在价格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5.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网点扩张

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少,规模小,这不仅造成中小银行的产品设计、开发、营销成本都比较高,而且也给客户的业务办理带来不便,造成客户流失。在利率市场化后,客户的议价能力提高,中小银行的这种不便利,会加剧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略势,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网点扩张。

2009年4月起,中国银监会对中小银行设立二级分行监管政策的放松为中小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分行网点的扩张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不能贪快,要循序渐进。在一个地方建分支机构应以充分的市场考察和科学严密的可行性论证为基础,如果当地的金融机构已饱和,就没有再花成本拼命往里挤的必要。另外,在扩张前应先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人才的准备、异地监控政策的制定、异地分行风险处理的预警措施准备等。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工作,只有在自身的人才储备和风险管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市场需求来稳步推进才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利率市场化将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会引起银行业的分化,会导致部分银行的退出,会使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更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形势,早做准备,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叶望春.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

[2]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

篇7

一、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有的促进作用。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其发展初期,严格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利用其体制上的灵活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大幅上升,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发展方向出现严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战略与大银行相比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大多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对所处的金融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无视其与大银行在网络覆盖、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偏离了自己的战略宗旨和方向。二是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所谓同质,是指各商业银行客户和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质地上差异很小或无差异。所谓同构,是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低水平重复,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一)与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

大多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关系,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得更详尽准确。

(二)集中经营优势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地缘优势,能够专注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因此能够克服规模局限,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这一区域,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客户群的需要,获得实行多角度经营的大银行所难以具有的比较优势。

(三)风险识别优势

贷款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掌握的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进行集中经营,又在经营区域内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能够获得相对充分得“软信息”。因此,比大银行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这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

三、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结构以及信贷资产状况不合理,中长期贷款比率大,贷款集中度高

近年来,由于市场信贷环境的缺陷,中小型银行纷纷将企业集团作为主要客户群,盲目追逐大客户和集团客户,出现了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超标的情况。

(二)资金规模小、风险大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中小商业银行所占资金比例大约在32%左右。在各个中小商业银行寻求发展的同时都面临着资本金缺乏的问题,必须探求新的资本补充机制。

(三)信誉度不高

在我国普通居民的心目中,国有经济的概念根深蒂固,四大国有银行都是有政府撑腰的,人民对政府、对国有银行深信不疑。目前看来,我国的信用次序混乱、信用环境差,对银行的正常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更深了。

四、我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进行跨区域发展

跨区域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通过跨区域发展,一是可以追求规模经济。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大了,能够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规模和提高了盈利能力。二是可以规避区域风险。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仅限于所在城市,那么就可能面临较其他银行更集中的风险。三是能够提升品牌价值。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现了跨区域经营,能大幅提升品牌价值。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贷款难,因此中小企业贷款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当前最基本的业务,根据当地中小客户需求,不断改进和加强小企业贷款。一是建立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二是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三是探索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和新产品,积极开辟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

(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在目前利差缩小的情况下,中间业务相对来说风险小而利润不菲,因此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坚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哪家银行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和更大程度上快捷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要,客户就会主动和自愿地选择哪家银行,哪家银行就会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哪家银行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客户,业务就会相对萎缩。在拓展某些新中间业务,如开办信用卡业务、储蓄卡业务、信用证业务、工资、保险业务、代收各种费用、开展承兑汇票业务,均可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四)拓展中小商业银行网络业务

与国有大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网点特别是跨区域的网点偏少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在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由于受到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银行的出现将改变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网上银行的竞争力在于宽空间、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因此,网络金融服务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9)-0047-05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既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搜索引擎等现代科技的支持,也是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配置需要普惠化、便捷化和高效化的现实需要。当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网络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网络信息服务、网络货币、网络银行、网络保险和网络证券八种模式。其中,网络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在我国发展迅猛。第三方网络和移动支付方面,根据银信联统计,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3.1万亿元,2013年则达到20.7万亿元,预计2014年将为29.1亿元。另据预测,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人民币,用户规模将达到3.87亿人1;网络信贷方面,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3年末,阿里小贷投放贷款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服务客户超过32万户;私人理财方面,以余额宝理财为例,截至2013年末,余额宝客户超4300万,交易规模突破1800亿元。

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在两方面实现发展突破。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走向融合,创新并孕育出将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各类金融业务混为一体的网络金融超市,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3A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以差异化的经营策略、简便快捷的流程设计、流畅贴切的客户体验为理念的直销银行、直销证券和直销保险将作为新的金融业态出现。它们的出现将打破地点、时间和传统物理网点的限制,通过移动电子终端、传真、互联网等媒介手段,实现金融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金融服务的直接交易,为特定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实惠、快捷、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崛起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不同规模的银行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和中小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雄厚,业务经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和重点产业”,向网上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进军较早,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在此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中受到的冲击较中小商业银行要小。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网络信贷影响中小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一方面,无论是P2P网络信贷(拍拍贷),B2B贷款(阿里小贷)、B2C贷款(京东商城)和C2C贷款(e淘宝网),还是以天使汇为代表的众筹平台融资,国内已出现的网络信贷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微贷款,体现在贷款额度较小,贷款期限较短,贷款人群为以个人和小微企业为主要对象的网络用户。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2年底,阿里金融累计向20万家小微企业发放总额为500亿元的贷款,户均贷款仅为6.1万元,实际年化利率为6.7%,贷款期限有95%在3天至6个月以内2。从2010年至2012年,阿里金融共向超过50万家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发放总额超过1100亿元的贷款,户均贷款仅为7000元3。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实力较小,以“差异化、特色化、零售化”为经营目标,将社区居民、中小微企业和农民作为主要客户目标群,中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用户贷款在中小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比例较高。网络信贷的迅速发展无疑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影响。此外,由于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网络信贷的办理效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办理效率,办理成本低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办理成本,网络信贷将蚕食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市场份额。

其二,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和网络金融中介服务在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对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和依赖。2007年以来,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存贷款利差日趋收窄,中小商业银行开始进行业务转型,增加中间业务利润在营业利润中的比重。以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中间业务领域“跑马圈地”产生了挑战。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本、外币结算、保险和证券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业务,使中小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功能和金融中介服务功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其三,全能网络金融超市的出现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业务、物理网点、业务流程、网络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进行全面转型。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业务混合经营的趋势加快,全能网络金融超市的出现可以预期。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理念定位和客户选择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竞合的关系,中小商业银行在进行全面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将会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或进行金融互联网改革或直接向互联网金融进军。

(二)大型商业银行进军网络金融领域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的影响,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秉承金融市场20%的优质客户能给其带来80%的利润的理论。然而,受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加快二次转型步伐。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成本会降低。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统计,在1999年中期,美国银行网点开展业务的单位成本超过1美元,而网络银行的单位交易成本仅约1美分(刘海平,2000)。另据测算,我国银行网点的单笔交易成本为3.06元,而网上银行的单笔交易成本仅为0.49元(蒋照辉,2011)。2007年以来,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向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延伸。由于大银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和个人用户贷款业务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和个人用户贷款业务中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将不复存在,此举必将对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产生冲击。

此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或独自实施金融互联网战略,通过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对其拥有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分析金融客户的消费偏好,提升风险防范模型的精确度,必将巩固其支付结算中介地位、资源配置核心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困难加大,与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难度增加。

(三)网络信贷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信贷和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互惠共生的关系。伴随互联网金融的改革发展和中小商业银行成功转型,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信贷业务和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必将由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演进,最终促使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和个人信贷市场形成一种分工协作和适度竞争同时存在的均衡状态。事实上,网络信贷供给方和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小微信贷的细分客户市场不同。如果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按照经营质量、资产规模(个人财产规模)分为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与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则网络信贷供给方主要选择以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为主的客户市场而中小商业银行主攻以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为主的信贷市场。如图1中S1为中小商业银行贷款供给曲线,S2为网络信贷资金供给曲线,D1为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贷款需求曲线,D2为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贷款需求曲线。S1曲线在利率达到一定程度向后弯曲的原因是由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在信贷融资市场上表现为随着贷款利率定价的提高,贷款违约风险逐渐增加。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相比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更愿意接受高利率定价,而利率定价太高时,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会退出信贷需求市场。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认为能接受过高贷款利率定价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主要是次优的,针对这一部分客户,银行就会减少授信额度而不是提高利率定价。如图1,S1与D1在A点达到供需平衡,S2与D2在B点达到供需平衡。在A点的贷款授信额度大于B点,但贷款利率定价低于B点。S1与D2交于C点表明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供给和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资金需求也存在唯一的均衡,但此处的均衡无法满足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所有的资金需求,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还需要通过网络信贷和其它融资渠道来满足剩余融资需求。

次优中小微企业和次优个人用户的贷款需求一般小于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优质个人用户,因此,B点的均衡授信额度小于A点的授信额度。此外,网络信贷企业凭借对其拥有的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客户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降低了网络信贷资金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网络信贷能供给次优中小微企业及次优个人用户信贷需求的可能性。鉴于次优中小微企业及次优个人客户贷款违约风险更高,贷款利率定价相对高于优质中小微企业及优质个人客户贷款利率定价,即B点的均衡利率水平高于A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必将进军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信贷市场,并对网络信贷和中小商业银行双双产生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第一,中小商业银行实力相对较强、信誉度相对较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财务实力、金融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交易规模都远远超过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资产规模和交易规模为例,截止2013年末,我国中小型银行总资产达到29.6万亿元,各项贷款业务达到17.12万亿元9。相比较而言,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但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交易规模都相形见绌。此外,中小商业银行在居民和企业中的公信度、诚信度高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二,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目标群大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且拥有更丰富的客户资源。理论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对象相同,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主要为部分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不仅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所有的金融客户群,还包括未能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以及非互联网用户、非智能手机用户和非数字电视用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经营发展积累了庞大的客户资源,为其应用大数据技术和进军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客户资源支持。第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软硬件基础设施更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不仅拥有包括资产负债业务、支付结算、清算等在内的IT基础架构和设施完善的物理网点,还拥有丰富的金融人才和IT人才储备。与中小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扩张迅速,但软硬件设施有限,可抵押、质押资产较少。第四,风险防范制度更完善,市场监管完备。当前,只有阿里小贷、上海陆金所等少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相对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缺乏风险防范经验、风险防范理论指导和大数据支持而未建立起风险防范体系。中小商业银行却已建立起健全的风险防范制度。此外,国内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已经建立健全,而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监管仍在研究和探讨中。

不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少劣势。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转变需要时间,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相对僵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正在向以客户价值诉求为导向转变,但理念转变需要时间。另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已有的组织结构既没有充分体现各银行自身的发展特色,又将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银行分支机构捆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还导致管理层次过多、机构链条过长。相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传递和流程化处理更高效。其次,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客户信用资质评定存在局限性。受风险偏好和客户信用资质评定规定的影响,缺乏抵押品和质押品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往往被排斥在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外,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机会。再次,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软硬件基础。当前,中小商业银行的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熟悉金融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缺少适合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最后,中小商业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面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双重夹击。

中小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具有的优势使其能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进行资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构建新的价值网络,改善客户金融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存在的劣势使其在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挑战、进行全面转型时的路径选择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

三、中小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发展路径探析

(一)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治理和应用能力。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商业银行拓展了全新的客户沟通渠道和营销渠道,提供了规避金融风险的新方法,加速了金融服务向虚拟化发展的趋势,拥有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能力也成为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竞争的新手段。能否掌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小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建立“数据仓库”,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数据标准流程。各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和整理自身拥有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金融数据,建设线上金融基础数据库。应结合半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的特点,在其内部各部门制定统一的业务解释和数据处理标准,建立内部通用的数据处理模型或数据标准流程。其二,积极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大数据平台”及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展开合作,尽可能实现信息数据的整合、共享与处理。中小商业银行既要和电商平台合作,实现双方拥有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又要加强与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合作,提高数据存量的综合挖掘和处理能力。其三,建立线上征信系统,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安全性仍然是当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小商业银行应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建立线上征信系统,提高对金融客户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并以线上征信系统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分长短期做好非纯粹网络银行和纯粹网络银行建设。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加快以客户价值诉求为核心的网上银行建设,在长期内设立集金融混业经营和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全能网络金融超市。短期内,中小商业银行在建设自身价值链时,可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新特点,以客户价值诉求为导向加快网上银行建设。首先,以建设智能网点来确保客户价值诉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应通过设置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体验区,再配置员工一对一引导讲解,让客户在实现自助办理银行业务的同时感受自身价值诉求实现的。其次,提升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应用需求。做到确保网络银行提供软硬件环境的有形性(网站界面布局优美、网站信息更新快捷、网站视觉效果良好)、网络银行使用的方便性(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网银账户并获得各项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提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后,进一步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和办理流程,创新和整合金融产品。借鉴网络信贷小贷评审的经验,应用大数据技术来简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办理流程,实现包括负责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在内的所有银行业务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同时,挖掘整合客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为中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量身打造全方位、特色化的优质金融产品。

长期内,建设包括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投资理财等各类金融业务融为一体的网络金融超市。网络金融超市在银行业竞争中将发挥出三方面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各类产品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能较好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网络金融超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低廉的金融服务;三是网络金融超市以客户价值诉求为中心的理念思想将改革部门分隔的传统金融服务提供模式。总之,网络金融超市的建设能解决中小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僵化组织结构,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优质、多样、快捷、安全、低成本金融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复合性金融人才。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主要分为熟悉前台业务的经济金融专业人才和熟悉后台业务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人才,这种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储备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在加快培训已有员工的同时,注重引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力争培养一大批既熟悉银行金融业务,又熟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

(四)加快推行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转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内部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存在公众认知度较低、存款资源不足、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通、员工素质不高、金融产品创新乏力、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外部方面,我国银行业金融市场已实现卖方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存贷利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和小微信贷等领域挤压中小商业银行生存空间。为应对内外部考验,中小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势在必行。建议中小商业银行以“虚拟化、差异化、特色化、零售化、普惠化”为理念定位,以中小微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民为服务对象,尽快实现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线上线下网点建设、信息技术、经营业务等方面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J].中国外汇,2014,(1):43-47。

[2]曹少雄.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3,(5):54-58。

[3]冯军政,陈英英.P2P 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新金融,2013,(5):56-59。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5]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HE Wenhu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 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7-0044-03

一、国外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大多设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银行服务。例如美国全国即设有约7000多家中小银行,政府还对它们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给予扶持。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设有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这些中小企业银行有的还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为其到我国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一)韩国政府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韩国中小企业银行(Industrlal Bank of Kore-a),是韩国政府设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银行。1961年8月由政府出资设立,主要目的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韩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总资产达1110亿美元,世界银行排名第133位,韩国国内银行排名第4位。

中小企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拥有约160,000家韩国中小企业客户的大型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另外设有四家下属子公司。截至目前,在韩国国内有近575家营业网点,在海外有10个分行,一个莫斯科办事处,其中在中国大陆有天津、青岛、烟台、沈阳、苏州五个分行。

(二)日本设立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小企业信用补充系统

为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自50年代以来开始对中小企业立法,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在1953年颁布了《信用保证会法》、1976年实施了《中小企业扶持股份法》,为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提供了法律保证。

在日本主要是都市银行、地方银行以及信用银行等小银行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还设立了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国民金融公库、小企业金融公库以及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主要面向零星小企业,提供维持生产所需的小额贷款。小企业金融公库除对小企业提供设备资金和长期周转资金贷款等一般贷款外,还提供特别贷款。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具有半官半民性质,是前两家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虽然这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不同,贷款利率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特点是贷款利率比较低。期限比较长。这种设立专门政策性银行的做法有效地隔离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既保证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又可以体现对小企业的政策扶植,为解决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小企业信用补充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企业的信用价值,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和一个组织机构。两个子系统是信用担保系统和信用保险系统,组织机构是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可通过信用担保协会进行担保,然后由信用保险公库对该笔贷款进行保险,这样通过对贷款的担保以及再保险,增加了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三)德国成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满足小企业资金需求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政策性银行。该银行成立于1984年。其特点是:以长期贷款为主,一般为10年至20年,贷款利率固定,由于利率高低在申请时已经确定,就为企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安全感,另外,考虑到建设期内没有收益,项目建设的前三年可以不偿还本息。复兴信贷银行的运作机制是通过当地银行将贷款直接转到企业。企业可以在任何一家当地银行申请贷款,申请银行将企业申请与本行所作评估一起递交复兴信贷银行审查批准。这种运作方式的优点在于:当地银行比复兴信贷银行更了解申请者,一个同客户有长期联系的银行可以依赖他们的专业知识对投资商的贷款信誉及其特殊情况做出更准确的估价,复兴信贷银行也随时和这些商业银行所组成的网络保持联系,银行传递系统保证了复兴信贷银行的附属性,复兴信贷银行的长期贷款成了这些商业银行业务上的重要补充。

此外,储蓄银行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全国各个城镇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分支机构,他们还开办了许多地方性的产权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以合理的价格向企业提供有关设施,并帮助青年创业者与科研单位挂钩,提供咨询服务,给予技术支持。合作银行也与小企业密切联系,提供的服务与储蓄银行相似。

二、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

(一)对现行商业银行体系的描述

商业银行可以按不同标的进行分类和定义。而这种分类和定义关键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主要按行业服务对象为划分标的的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现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现在银行体系分类没有合理的分工,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重复营销、重复设点等等。特别是没有达到解决经济当中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矛盾的目的,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定义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显得十分必要。

1 按规模将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划分为大型企业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当前,可以将工、农、中、建、交划分为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其他的商业银行统称为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主要包括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10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对于注册资本一亿元以内的商业银行一律定义为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

2 对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除执行单户贷款不超过10%限制外,对客户授信总额实行一亿元规模限制。不管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将来注册资本金规模多大,一律只做一亿元规模以下的授信客户。对于小企业,专业银行可以对授信客户规模进一步缩小。这样实行注册资本与客户范围相对脱钩。

(二)现行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可以基本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如果按上述标准划分。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318358亿元,约占整个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51%,即约有银行金融资产的49%的中小专业商业银行的资产表现为特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机构保障。

三、积极做好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

配套措施

(一)明确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政策规定

对现行的有关商业银行法律进行调整。在有关中小企业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上,要在法律或制度上有条件限制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但是对于这类机构,除了有资本金单户贷款限制外。对于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只能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只做小不做大,以真正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专业化管理水平。这样的专营机构、专业人员才能集中精力解决小企业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水平。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小企业的资金供应渠道。

(二)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

重点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专业支持中企业信贷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像发展商业企业一样,放宽准入条件。政府要鼓励并引导建立非银行的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可通过搭建有效的投资载体来吸纳社会资本,然后投入到小企业中去,如建立民间投资公司、民间信托公司、产权交易所、产业基金会以及民间租赁公司等。可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经验,如成立“小额贷款组织”,把对普通农民的信贷扶持拓展为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小额贷款组织为突破口,来撬动民间资金,把民间资金引导到一个正确轨道上,合法地开展金融活动,把新建小额贷款组织的目标客户拓展到小企业。

(三)发挥财政杠杆对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36-04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 Neal 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 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篇12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授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是困扰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是造成目前市场资金过剩、银行惜贷和企业资金缺乏并存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于各种原因财务数据普遍失真。中小企业对其自身风险暴露、收益状况等有关信息掌握比银行更加全面。如果其不严格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贷款人无法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将使银行无法做出准确决策,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很多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偿债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要变化或国内经济发生波动,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出现较大的困难,应收账款回笼资金减少,账期变长,加剧了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和担保等缓释工具。在对无法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抵押物不足是最重要的原因。

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成本较高。中小企业数量多,类别复杂,贷款需求规模小、频率高、成本大、管理难,对客户经理而言,花同样的精力,做大公司授信,一笔贷款可能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而要做中小企业,可能需要做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公司客户经理叙作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积极实施公司业务转型。发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银行一般处于比较强势地位,融资利率有较高的风险“溢价”,能给银行带来良好收益;能对中小企业有效开展交叉销售,促进信用卡、基金、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另外,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行业分布广泛,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授信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因此,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重要意义,转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经营观念,积极开发中小企业客户群,优化客户结构,实现公司业务的尽快转型。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目前,各商业银行总行及一级分行已普遍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但是支行一级并未单独设置,而是由公司业务部主管。由于支行公司业务部主要承担大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拓展工作,因此在支行有必要成立中小企业部门或者设立专业团队,负责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同时在基层网点需要配备专职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负责客户关系的维护和拓展。

优化业务流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小、急、频”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应采取有别于大公司的授信模式,在信用评级方面,不仅要看企业的财务硬指标,更要重视企业主要股东和高管人员的信用状况、道德操守、社会关系以及企业上下游等信息;不仅要注重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分析,也要重视对企业的实地考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