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4年,中行和建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行和农行的股份制改造也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间的临近,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渗入不断加速,中小商业银行所受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夹击,中小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史上,中小商业银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近几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在诸多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产权多元化,股权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地方政府控股,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由地方政府控股,调查显示,20家样本银行里,平均只有23.7%的股权由私有非金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持有,另外76.3%左右的股权则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大股东数量大都在10家以下;二是国有法人持股,如招商局集团持股招商银行;三是民营企业持股,如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随着银行业对外资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股东也出现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名单中。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虽然广泛,但缺乏活力,在股权结构上还有不尽合理之处,如股权结构中政府依然占据核心,这就使政府干预不易避免,股权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或单个企业集团,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产权制度的不同必然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国有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组织体制。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银行内部实行分权决策制度,董事会确立银行的经营目标并挑选高级管理人员。
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单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弊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银行业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市场竞争策略趋同的反映。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中小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大量放贷来提高盈利水平。
资产质量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资产质量较好。从银监会公布的2005年一季度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0%的警戒线,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为4.9%,还是高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行3%的比例。这4.9%的平均不良率还存在扩张规模、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人为的操作痕迹。可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仍任重道远,且这一优势将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完成而不复存在。
网络分布在机构布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中小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基于金融功能的金融发展理论
默顿与博迪关于金融体系功能的分析美国学者默顿和博迪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他们提出了两个假设: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金融功能优于组织结构,即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他们认为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
白钦先对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白钦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比较银行学》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金融功能问题,90年代中期,白钦先在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研究中,更为明确地提出金融功能问题,将金融功能提到金融资源的高度,将其定位于高层金融资源。2004年,白钦先重新界定了金融功能,探讨了金融功能具体是如何演进的,最后得出金融功能的演进就是金融发展这一结论。根据金融功能所处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也是从产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白钦先把金融功能划分为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中介功能)、核心功能(资源配置)、扩展功能(经济调节、风险规避)、衍生功能(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公司治理、财富再分配、引导消费)。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在与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在确立发展战略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准确定位,重在做强不在做大;市场细分,不求齐全只求特色;集中实力,有所不为才能更有所为;经营目标,不在规模而在质量。
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事实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是在实现诸多金融功能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安排,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具有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中小商业银行熟悉经营地区客户的资信与经营状况,与客户之间存在“关系型”融资联系,委托层次少,决策迅速,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上海银行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银行紧扣上海经济建立了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上海银行与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上海分公司共同合作,推出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其次与与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合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同时,上海银行还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兼并收购专项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发了中小企业再贷款项目。
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业务上具有独特的风险管理功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硬化中小企业预算约束。中小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股权分散化提高解救企业的事后成本,还能够凭信息优势给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还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委托等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经济调节功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功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正好可以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不但可以相应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相应的地下金融的风险。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信息发现、传递的功能。中小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其精细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丰富的信息。
具体策略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既要有自身素质的增强,又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国内商业银行无不深感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很多银行都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在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业2003年评级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被认为由于急于增长,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应付业务扩张的要求,构成了潜在的风险。目前,很多看好中国银行业前景的国外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找素质优良、潜力巨大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大批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资本的数量也在迅速膨胀,因此,将民营资本引入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建立起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也成为一种必然。
在资本充实后,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谋求在境内外上市。这样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筹集长期、稳定资本,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监督,提高透明度,形成良好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清理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参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建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全行业统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由其统一进行管理。例如:美国在解决其储蓄贷款协会的不良资产问题时,成立了一家“债权重组信托公司”来负责400家以上的有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算。或者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中介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然后出售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现,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
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鼓励中小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原则实现较高层次的联合。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中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改善中小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体系。尽管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逐步转向市场竞争,但它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为维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确保中小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政府的制度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公平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规范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行提供社会保障,消除社会公众对中小商业银行清偿能力的疑虑。建立全国统一的清算银行。它将彻底解决中小商业银行汇路不畅的状况,有利于各商业银行之间平等的竞争,也使中小商业银行从清算体系建设中解脱出来,避免重复建设。灵活监管,给金融创新更大的空间。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制定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的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中国的经济成份、经济规模、经济区域具有多样性,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银行与小银行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是在金融生态圈中、在整个经济环境中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94-01
一、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不属于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民间资本为股东的其他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招商、深圳、广发、民生、浦发、恒丰、华夏等12家银行;另一类是由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小型商业银行,如青岛银行、大连银行、齐鲁银行等。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做大做强,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金融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使得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更是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以大为尊。因此,国家相关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发展要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要走有内涵的发展途径。那么,为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其规模扩张必须保持一个“度”,这是中小商业银行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后果
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做大做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行为,这种发展行为由于消耗的资本高、盈利低,且资金流不能保证充足顺畅,所以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行为势必会造成高风险、低效益的后果。
(一)高风险
目前随着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随之带来的风险也频频显现出来,近来来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的案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例如2012年12月齐鲁银行发生的巨额存单伪造案,并且后续发现有多家银行涉案,是一件影响甚广的案件。这一案件的发生说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加大了对存贷款业绩的要求,使得银行监管的自身业务的风险性提高了。尤其是后续发现涉案的有多家银行,就更说明了单一风险暴露,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银行业,从而引发行业的系统风险。
(二)低效益
中小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实力和增加收益。但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已有片面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实际与期望不相符。比如中小商业银行中较有代表性的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由于近年的规模不断扩张,其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下降。这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使自身做大做强,反而出现了使银行效益减少的状况。
三、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规模扩张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必须过程,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无法使中小商业银行得到深入长远的发展,严重时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考虑的。
(一)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
中小商业银行是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类企业,它们势必要做大做强,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中小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要求其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协调好与风险、效益、结构等多方面的关系,给予中小商业银行扩张中与各方面的双重保障或保持平衡,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
在进行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即“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小而好”深化为“大而好”。这种发展方式正体现了中小商业银行由外延式、粗放型、阶段性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型、持续性的发展途径,从而增强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为了保障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过程中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对银行业造成的系统风险。首先用杠杆率控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其次用统一的监管标准严格要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限制其跨区域的机构比例;第三,以最低监管要求比较各银行分支机构,若未达要求则对其进行整顿或强行关闭。
(四)坚持差异化的经营战略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达到增强实力,抢占市场的主要目的,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困境。因此,为了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要从客户、竞争地、产品三方面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从而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战略从侧面实现规模的扩张。
(五)端正地方政府的态度
地方政府的态度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地方政府衡量当地金融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除了金融机构的数量,还应纳入地方金融风险案件的数量及其银行机构评级的结果等,另外要严格控制各商业银行到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对风险系数高、持续经营能力差的地方金融机构强行整顿或关闭。
(六)拓展无形的网点
中小商业银行的有形网点具有“点少面窄”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拓展无形的网点。网上银行正是一种无形的网点,它使用便捷、成本低廉,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弥补了中小商业银行有形网点的不足,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增加了补充渠道,避免因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023.1万多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小微企业约占90%。中小企业生产总值占GDP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可见,中小微型企业对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改善分配关系、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都有实际意义。中小微型企业的地位和规模以及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使得很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想在中小微型企业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信贷工厂”式的低成本信贷服务网络,小型和微型企业信贷市场也可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大量涌现,外资金融机构更将小额贷款作为布局中国金融市场的战略棋子,这当然也激起了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关注,许多银行更是将小额贷款作为其主打品牌,但是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这似乎是很矛盾的现象。
一、矛盾产生的原因
上述矛盾的产生与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和银行业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定位、目的及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化解矛盾的思路。
1、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小微企业规模小,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低,不能自主定价,盈利能力弱,而且进入门槛不高,造成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低,企业利润微薄,这些导致小微企业自信状况不高,难以取得银行贷款。
小微企业自身也面临经营困境,本身技术水平受限,管理水平不高,转型升级缓慢,也不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困境很难使银行与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也容易受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波荡中最容易遭受损失,这些高风险特质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其有抵押品,而大部分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尽管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也会限制其信贷额度,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2、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目的与效果
小微企业大量资金需求正好满足了银行寻找信贷对象的需求,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明文支持加大小微企业的信贷,很多银行抓住这一机会来提高银行的利润率,有些银行甚至把信贷对象重点集中于中小企业,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即使如此,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只是将其作为盈利的一种途径,银行在进行小微信贷业务时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银行在进行小微贷款一般小微企业的贷款配给额度较小,收取的贷款利息也会相对较高,而且一旦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受限,银行就不会继续与其合作,导致小微企业信贷的可持续不强,所以导致银行提供小额信贷热情高,但是效果不尽如意,进而仍然有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存在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意义
尽管存在上述矛盾,但是并不能否定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缓解资本约束与风险资产不足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2011年初,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2011年8月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述监管政策对大型商业银行影响较为有限,主要是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紧缺。而银监会同时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可按75%的风险权重计算”、“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银行,该债项所对应小微贷款可在存贷比的分子项中予以扣除”,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存贷比扣除和风险权重降低等优惠政策,发展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信贷业务,缓解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比和风险资产“双紧”的局面,压缩资本占用,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综合回报。
2、有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开展差异化市场,挖掘潜在客户群体
目前,国内银行主要还是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以发放信贷给大企业为主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的产品同质性很强,产品不够丰富,如何挖掘更多的客户是银行思考最多的,因此小微企业就成了争取的对象,然而多数大型的银行基于业绩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涉足小微信贷,如此一来便给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中小企业在争夺大客户方面缺乏相对优势,可以集中力量挖掘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客户,开发大量潜在的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力,开展差异化市场,实现银行战略转型。
3、银行提高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利润,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
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为自己挖掘了大量的客户,带来了信贷业务的利润。其实只要中小银行利用银行的专业优势和小微企业达成共赢的意识,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必要时共同探讨企业发展的战略,小微企业的风险系数是可以降低的,很多大型企业也是一步步成长壮大的,这样长期的合作,可以帮助银行和企业达到共赢,银行一方面获得利润,另一方面也响应政府的政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思路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将IPC(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微贷技术引入到中国12家不同的城商行运行至今,有的银行已经将微贷发展为自身的重点首要业务,并由此打响品牌;而有的银行该项业务却无声无息。是什么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是技术、市场观念还是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如何能成功切入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银行要弄清做小微信贷业务的动机。一方面,在业务初期的产品设计、制度流程设计等阶段,要充分考虑小微信贷业务的商业性,不应过于强调其“低息”、“扶贫”的特性,否则很可能导致该业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由于小微信贷业务服务的对象并非传统银行目标客户,因此前期在人力、物力、宣传的投入较高,规模效益将在后期体现。对此,银行决策层要有充分的认识,在政策上适度“开绿灯”。如将新生业务和成熟业务产品的单产或规模比较来决定投入,往往会错过新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段。
其次,在启动小微信贷业务的时候,最好先坚持“原汁原味”,再考虑“本地特色”。小微信贷业务相比于传统业务,产品设计、员工要求、营销模式、贷款调查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如将现行的思维和模式框架用在小微信贷业务上,要求其适应当地特色或者行内现行规定,那么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所以“本地特色”是长远目标,在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全行上下对该业务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共识之后,可以逐步推进。而在业务落脚之初,应尽量选择“原汁原味”。建议的模式是:引入专业顾问公司,配合行内专职部门,以标准化的模式打造一个相对独立运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条线,给予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在建立一定基础(1年)后再逐步调整。这里之所以提到引入专业顾问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借助他人之力可以大大节省自身摸索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内部事务较多,如果仅仅是高层推动,下层忙于日常事务,缺少相应的执行力和引导,事情往往半途而废。当然,具备条件的银行也可以选择不依靠外部力量,自我发展和创新。
最后,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审批模式,通过建立“信贷工厂”等工单式、流水式、批量式管理,减少管理节点,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缩短审批放款时间,满足小微企业快速得到贷款资金的业务需求。二是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的特点(客户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融资需求一般期限短、额度小、需求急,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配备小微企业专职审批人或团队,运用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经营区域内的小微企业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甄别。例如,德国储蓄银行集团通过创新信贷风险评估与计量方法,简化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月均损益表》、《月均现金流量表》,与传统会计报表不同,加入家庭经济体概念,考察家庭资产负债、家庭现金流情况。三是建立小微企业审批要点,比如开工指标,通过用电量和用工人数来反映企业的实际开工情况;银行流水指标,通过汇总银行结算流水考察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实际现金流量;成本指标,考察企业运营总成本、成本收入比和人工成本等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黄定红:中小微企业融资与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3).
[2] 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J].济南大学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