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15-02

从中国知网,以“旅游经济学课程”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检索条数远远高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检索数量,这说明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应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想要提高《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应单纯地探讨教学内容,也不应单纯地探讨教学方法,而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三者相互促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学科作用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所接触的专业基础课,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科认识、专业悟性和专业思维的形成[1]。旅游经济学是既可归为基础课程,也可归为核心课程,课程双重性质使其变的举足轻重。旅游经济学是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对旅游管理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优劣与否,不仅关系着是否对旅游管理专业是否感兴趣,同时也影响着其是否能学好其他专业课。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学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感知、触摸,以及构建旅游管理学科知识框架的敲门砖。旅游经济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经济管理其他专业,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都有所区别。而旅游经济学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经济学基础和旅游学基础。旅游经济学将以前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和旅游学概论融会贯通。从主流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看出课程内很多知识点是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的内容是相吻合的。旅游经济学是学生从基础课学习转入专业课学习必经的环节。

二、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特征

1.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之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但是跟国外相比,我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逐步探索中,尤其是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3]。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就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4]。更要研究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5]。旅游经济学学科出现较晚,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所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均可作为其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理论,市场理论、竞争规律也运用到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中[6]。旅游经济学又要对具体的旅游经济现象、旅游经济规律进行阐述,因此旅游学概论的相关内容也出现在旅游经济学中,由此可见,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教材内容不仅是对其他课程理论的整理梳理,同时也辐射到旅游经济发展最新现象的特征,这表明了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来源广泛、内容复杂。

2.研究内容的应用性。旅游经济学虽然说是经济学分支之一,从学科属性来看,两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而旅游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7]。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旅游活动,理解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及其基本规律[8]。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其核心理论,同时也要将其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仅要给出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要能解决和处理问题。旅游经济学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有现象及矛盾,揭示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条件、范围和表现形式,从而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地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型。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旅游经济的发展性,要求旅游经济研究的内容跟上旅游经济时代的发展。从高校普遍使用的旅游经济学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材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旅游经济学通过吸纳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其理论性已具备一定的深度,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并没有将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新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就是简单地学习理论,观察实践就是单一的经济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讲授学生必须掌握传统理论,还要立足于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将旅游经济中鲜活的经济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比如,在讲旅游供给的时候,要着重讲旅游类的上市公司是。同时,一些专门提供旅游服务的网站以方便快捷的预定方式以及优惠,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群,成为主要的内容。因此,课堂讲授不能完全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要赋予教材一定的张力和辐射力,将旅游经济新发展和新现象纳入进来。

三、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创新

课堂的教学是老师讲授、学习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讲授的知识通过老师口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慢慢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在教学内容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就要依赖教师讲课的技巧,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创新,要从“三性”入手,这“三性”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三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1.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贴合现实的程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但从目前各高校《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反映现实不足,滞后于旅游经济实践[9]。因此,旅游经济学的课堂创新,应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展开。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来进行课堂讲授,而应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中拉到现实,引导学生去关注旅游经济新闻、旅游政策法规变动、旅游企业产业调整、在线旅游网站发展、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等同旅游有关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讲授理论并阐述其如何运用时,应将当下发生的旅游现象作为案例来分析。针对现有教材内部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的不足,教师可自编旅游经济学教材或讲义,在自编教材剔除脱离旅游发展现实的理论和例子,并加入能提供新知识、新内容的案例、习题等。但是,旅游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对于这些经济现象和当下发生的影响旅游经济大事,则可以用课堂讲义的形式对教材进行补充。课堂讲解引入新知识,教材更新增加新内容,课堂讲义跟踪旅游新发展,三者同步进行,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跟得上旅游经济的新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观察,发现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更多是采用单一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主动的输出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变得僵化,变得死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知识丰富之后,要使学生能高效的接受新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最为关键的是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同会转变师生的角色,应将教师的“主动输出”,变成学生的“积极探求”。师生角色转变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抛弃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进而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但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不是被灌输者。当今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单纯的教材学习,通过课堂的学习,他们想获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应遵循三个“少一点”和五个“多一点”。这三个少一点是:教师讲话少一点,学生被动少一点和课本知识少一点。这五个多一点是:学生发言多一点;师生互动多一点;案例教学多一点;集体讨论多一点和研究学习多一点。

3.激发学习兴趣。想要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经济学的兴趣,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靠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而是要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将最新的、当下发生的旅游经济现象引入到课堂中,学生会感觉到社会中鲜活的例子,课堂内容紧贴实际,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变到我要学。教师采用新颖而独特、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率的接受知识,同时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按“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不同案例、研究案例,得出结论,由学生就案例的内容和结论上台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点评”这样的一个程序来开展,既能起到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走进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企业以及在线旅游网站等,这使得有机会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旅游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多样,与其他学科衔接密切。要提高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与同旅游经济学相关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做好协调和规划,为社会培养更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复生.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7,(04).

[2]钱林晓.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3]戴冬香.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Z].旅游学研究,2010.

[4]刘耿大.论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定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04).

[5]罗明义.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J].旅游研究,2009,(02).

[6]甘永萍.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7]唐建兵.“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8]刘俊.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8).

篇2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09-02

所谓旅游者行为,是在旅游者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是旅游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旅游者行为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心理过程和特征[1]。因此,要正确分析和预测旅游者行为,必须对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

旅游者行为是由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要受到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分析旅游者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旅游者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传统分析方法过度强调旅游者的理性,对于一些旅游者行为的解释不准确。这就需要在研究旅游者心理决策过程中更注重情境因素和体验因素,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2]。

一、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一)传统旅游者行为的分析方法

1.国外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外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上的,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类行为合理性范式的实证主义的模型。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占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是:克朗普顿模型,莫提荷模型和伍德塞德模型[2]。这些模型是将旅游者的行为过程进行概括,绘制行为流程图,从而将概念框架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旅游者行为模型。

2.国内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内旅游地理学学者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定性分析了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4]。在研究分析方法上,运用普雷德的旅游者决策矩阵分析了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5];利用旅行距离决策模式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6]。

国内旅游经济学学者认为,旅游者行为的基本模式是旅游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这一模式是描述旅游者行为在各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旅游者“黑箱”的中介作用过程,产生一定反应行为的全过程,并应用无差异曲线及预算线,建立旅游者效用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旅游者行为[1]。

(二)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模型是进行定性的框架分析,难以论证一些诸如情绪和感觉的作用等重要问题,只能进行影响旅游者行为因素种类和影响方式的分析,不能明确具体因素影响旅游者行为的程度。而且传统分析方法认为影响旅游者作出决策的某些因素是可以替代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更注意情景因素和体验因素的观点,不仅要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而且还要注意到旅游者是怎样形成认知、情感判断、意图、实践和游后评价。

二、行为经济学及其行为分析方法介绍

(一)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行为经济学是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借助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它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有效借助于可控试验、调查等方法以现实为基础来构造理论,在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现实化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的非理性,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传统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能够正确描述人类行为的研究框架和经验定律[7]。

(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在人们的选择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初始阶段描绘和刻画行动,结果和可能性,随后是评价阶段。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人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编辑方式来简化问题,合并事件或结果,并去掉那些共同的部分等等[8]。

2.心理账户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但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却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10]。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对人们的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在心理上为各种活动划出一个名义界限,虽然界限是名义上的,但界限相互之间的内容通常是不能代替的。如果目前的决策与沉没成本归于同一账户时,人们就会考虑沉没成本[10]。

心理账户提供了一种事前和事后不同方向的分析[10]。因此,在分析行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情境因素。

三、行为分析方法在旅游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一)应用前景理论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之前,会对这次旅游有一个预期的期望值,在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这个预期的期望值就构成了前景理论中的参照点。由于旅游者收集的资料及其本身的因素影响,每个旅游者最后形成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各自的参照点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旅游者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中,会分析和比较几个备选的旅游目的地各自的期望效用,然后同旅游者预期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得出具有最大效用值的那个目的地作为最后的旅游选择。例如,两个旅游者,小王和小李,小李喜欢自然风景,因此在香港和九寨沟的选择比较中,九寨沟就是对于小李具有最大效用的选择。而小王喜欢城市景点和购物,则香港对于小王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在旅游结束后,即评价阶段,每个旅游者的真实旅游感受是不同的,将其感受与参照点相比较,可以准确地得出其价值函数是获利还是损失,算出其感受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横向比较。比如,小李和小王都去了香港,因为小李更喜欢自然风光,因此就对这次旅游期望不高,而香港的城市风光给他很好的印象,他玩得很愉快,相对于他的参照点,他赢利了,因此他对这次旅游评价很高。小王却乐于城市景色和喜欢购物,对这次旅游期望很高,由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的购物活动不是太贵就是物品没吸引力,她没买到合适的商品,相对于她的参照点,她亏损了,所以她对这次旅游评价不好。这就充分地解释了不同旅游者的同一次旅游对同一旅游地的不同的旅游感受。

(二)应用心理账户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时,旅游者本人的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为,来自不同心理账户的收入,对其作出旅游决策的影响是不相同的。由于不同的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这将影响旅游者所作的决策。在实际研究中,应考虑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使研究更贴近实际。

心理账户导致了人们在评估收益和损失时,是依据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假设游客小张准备游览一个景点,他花30元钱买了票,没马上进去,而是去买饮料了,等他回来准备进景区时,发现票掉了,他会再买一张票进去吗?此时,小张有很大可能就不会再买一张票了。而假设小张是在到景点门口的时候,发现自己刚刚掉了30元钱,他还会买票吗?此时小张是有很大可能会买票的。这是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买第二张门票的30元钱与第一张票的30元,被记入同一账户,这导致成本变成60元,多数人认为成本超过预算太多变得不可接受。相反,在第二种情况下,现金的损失没有被记入游览账户,而记入另外一个账户,因此,只是导致多数人认为自己穷了一点,而不会感觉到看风景的成本过高。

四、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旅游者行为这一问题中,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和旅游后评价过程中的体验因素和情境因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旅游者的理性趋利性和价值感受性统一于正常个体当中,可以定量的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使得研究细化,有助于解释旅游者行为中的复杂现象,使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由于行为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还不充分,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中还有各方面的问题,利用这一分析方法解释旅游者的行为得出的结论还应该再进行检验。行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主观的因素过多,进行重复实验也不好掌握,利用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解释力度有欠缺。

总之,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是一个促进,为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研究中充分重视旅游者的心理感受。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用其来对旅游者行为的解释必将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22.

[2] [美]Abraham Pizam,[以]Yoel Mansfeld.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M].舒伯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9-84.

[3]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4]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37.

[5] 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址――旅游决策行为研究[J].西京论苑,1997:49-62.

[6]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97-103.

[7] 刘继云.经济学中的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3):70-74.

[8] 刘瑞霞,邬冬华.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新领域――前景理论[J].运筹与管理,2005,14,(2):14-18.

[9] Kahneman, D.Experienced Utility and Objective Happiness: A Moment-based Approach[M].New York: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0.

[10] 李国平.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6-167.

Analysis of Tourists’ Behaviors 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LI Bin, YANG Xiao-xia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00-02

产业经济学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目前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主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滞后、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无法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做好产业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关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杨向阳(2008)指出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应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喻言(2008)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案例的互动讨论中,加强全班同学的互动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产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响。有关教材内容改革的研究:柯颖(2011)提出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案例内容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缺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产业经济问题及案例研究,教材内容应该反映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本土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将以SCP分析框架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是著名的哈佛学派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该范式主要是由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创立的,经过后来多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得以发展完善,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一直占据着产业组织学的主流研究阵地。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而市场中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SCP分析框架对重庆旅游业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SCP范式,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相关指标依次分析重庆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一)市场结构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结合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指标去分析旅游业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旅游业市场集中度低。从2006年以后的5年间,重庆市旅游企业数量的年均增幅达到17%,但是,在旅游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行业利润下降的趋势。除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全国旅行社外,重庆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数量不超过5家,小、散、弱、差、浅成为重庆市旅游企业的诟病,市场集中度偏低导致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虽然有223家,但是绝大多数属于中小规模的旅行社,经营业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调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进旅行社之间、旅游酒店之间的兼并;企业发展的后续资金不足,不能扩大经营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程度低。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重庆处于中国中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资源特征以相类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态观光为主,辅以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雷同性,使得重庆地区的旅游失去比较优势,区域竞争力不强。

(二)市场行为

指导学生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行为方面问题时,应该从旅游企业的价格战略、产品战略、销售战略和压制竞争对手战略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定得过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门票,减少了他们前来旅游的次数。另外,许多景区还施行价格歧视政策,当地居民可以免费旅游,而外来游客却要付费旅游,将当地人与外地人实行区别对待。第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不当。一方面,景区只在某些节假日免费开放,使得游客们都集中在免费开放的时期去旅游,结果造成游客扎堆,不能轻松地享受旅游。另一方面,一些旅游景区推出当地的特色制品,价格高昂,而且还反复要求旅客购买,希望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律,不利于旅游产品的长期推广销售。

(三)市场绩效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绩效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规模合理性和技术进步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重庆是旅游资源的密集区,景观丰富。但是,由于旅游开发规划不科学,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第二,旅游资源地理区域不平衡。由于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使得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都市周围、乌江画廊与黔江民族风景协作区,这些旅游区的游客量占到了总人数的70%左右。第三,旅游人数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以四川为比较对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4977.82万人次,而重庆只有22019.03万人次,重庆旅游收入仅仅为四川的一半。

四、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提高旅游业的市场集中度。旅行社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第二,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旅游规划。第三,提高差别化,发展特色旅游。重庆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应该立足于旅游资源现状,发展特色旅游,促使重庆向“旅游强区”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重庆已获得“世界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重点发展温泉旅游建设项目,综合布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温泉旅游项目,如:北碚区柏联SPA温泉、沙坪坝区融汇温泉等。第四,要改进产品营销策略,采取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杜绝恶性竞争行为,造成产业链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问题,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向阳.对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

篇4

一、空间计量的概念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在由J.Paelinck提出后,通过Cliff和Anselin等学者的进一步的拓展后,使得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在构建中更加有效。打破了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中认定的地理空间的均质性的假设,认为各地区间的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等要素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不是均衡分布的,所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开拓性发展,发现并解决了原来忽略空间因素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判定而存在的与实际经济不相符的问题。区域之间的距离和发展的差异会影响地区间的贸易活动,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是必不可少的,对空间因素的关注使我们不再局限于时间经济学,使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得到发展和更好的应用。

二、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前景

从各国发展格局来看,经济聚集会在少数地区出现,在产生经济聚集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正是因为规模效应的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地区间差距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些影响区域经济聚集的因素还会产生溢出效应间接地对地区间发展有显著影响。

但是,我国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仍只有少数研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外部性与经济集聚实证研究;第二,空间关联与经济增长的地理溢出效应研究;第三,地区财政支出的空间外部效应研究;第四,地理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因此,对空间计量方法的研究具有切实意义。

三、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空间地理分布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的理论,把空间理论引入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空间计量理论经过不断发展,通过空间加权矩阵将空间因素引入模型内,迅速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分支,并发展形成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模型估计和检验中引入空间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新问题。目前,我国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应用在区域经济增长,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空间计量方法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等等。

(一)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研究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上,正因为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实际研究中的很多结果也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的优化配置,和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金融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从而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增强经济行为向一个地区靠拢的力量,这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研究的过程是,在理论依据基础上,首先对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检验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建立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集聚溢出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金融规模和金融资源流动性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并对两种途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建立时间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空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不同模型的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出金融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溢出方式,然后对各个地区和各个年度的影响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主要结论。

(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国内关于交通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特定交通方式和具体交通设施对区域旅游的影响、交通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等。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在进行变量的选择时,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就会受到限制,会使其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能有效地解决变量存在的空间相关性问题,把与地理位置及其空间交互作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纳入到了经典计量方法中,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把地理位置与统计变量联系起来,从而来识别空间变动的规律与空间模式的决定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是交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但现有研究对于两者的内在关系仍存较多争议。鉴于此,也可将交通可达性不同概念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构建关于可达性与经济增长的二阶空间滞后模型,试图从空间计量视角探讨可达性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同时,注意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效益。

(三)经济增长收敛性与空间计量方法

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比如在: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但收敛的经济增长更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增长收敛主要是研究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论述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两种不同框架中的收敛理论,概括性地回归了其发展脉络,并总结出了两大收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的两大分析框架――基础MRW模型和内生化MRW模型,来检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两大收敛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系统回答了这两大收敛机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分析了两大收敛机制能否起作用及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增长收敛性进行了检验。

四、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在目前的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首先,在变量的选取方面,在考虑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上可能存在误差和缺漏,使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在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立上,要考虑到经济权重的因素。最后,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上存在数据量的不足等问题。在空间计量的研究与应用上,仍然有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完善和探索。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