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 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大胆积极思考上,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能力。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磨练与总结,现就我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是他对知识掌握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是再有用的知识也是懒得学,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动画故事:【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搬了一次家(¥0.04)。山羊快餐店的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积极热烈的谈论着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通过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和小数点结上了朋友。
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十个指头不一样长。”这些话说的真好,在每一个班里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能偏向某个学生或不管某个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这部分,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数学题可做。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给了这样五道题: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2.圆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3.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5.圆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在练习时,我让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3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做完第1、2、3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4、5题。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让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还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发散思维的题,为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针对本课时较简单的习题。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让学生都在课堂上劳有所获。如:教学整十数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然后出题:
2×3=4×5=12×3=
20×3=40×5=12×30=
20×30=40×50=120×30=
从上往下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规律,自然对整十数相乘会做了。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我曾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先复习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然后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把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成8份、16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面积×高=πrh。在此时的引导过程中学生兴趣浓,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与思考,大胆尝试自己推导。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它要求语言精确严密,因而在学习时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添加游戏,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摸到的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学生不相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1.传统英语教学的惯性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不足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3.课堂环境要素质量低劣
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教室及其设施,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和课堂气氛。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需要、兴奋点,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如在七年级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多些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九年级用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悦。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设置自由讨论教学环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
(2)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周围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就怎样保护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巧设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争论和存在不同看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密切关注学生参与,客观地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成学生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在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后,及时把此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会什么是“平均数”及其有什么特征”板书在黑板上,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才不至于像没长眼睛的苍蝇乱撞。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明白了平均数就是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分后合,使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它的特征是比那一组的几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这样不仅本节课的目标达到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探索中创新。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为活动而活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的过程,并能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三、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对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从而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这样的合作其实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相反,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到的才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从实践效果来看,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四、因人施教,发展个性人人参与
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基于教学质量的正确认识,从而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及学习效率谨慎评估。良好的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等等,由此可见,公正的学习评价是双向性的,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凝视,更是自省的参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的学习评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既存问题的审视,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片面而单一
小学语文的教师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字词,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拥有基本的交际能力,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其教学核心仅仅放在了“句读”的学问上,人文关怀严重匮乏,这就造成学习评价立场偏颇,形式单一。诸如在讲解古诗词如《鸟鸣涧》(北师版小学语文七册)时,部分教师把课文的背诵视作教学的最高目标,在课堂中还时常抽同学进行背诵,如果背诵不全抑或不够流畅就全盘否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评价不仅片面否定个体差异问题,而且是剥离人文关怀的应试化评价。这样的评价忽略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理解“月出惊山鸟”的动态美或许比生硬背诵更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不遗余力的背诵效果不一定比理解后循序渐进的记忆效果好。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也需要注重人文因素的重要性。
(二)学习评价缺乏自省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撇开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缺乏科学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应该对教学效果做客观评判。正所谓师者有传道解惑之责,道传得不够精准科学,那么学生自然只能学到模棱两可的知识,传道的态度散漫就没有资格苛责学生怠慢学习。因此,正确的、合理的学习评价必须是基于客观的教学评价之上的,如果教师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教学工作,就能够在学生身上找缺点。例如在讲解《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如果仅仅注重字词的教学和文章精句的分析,就不能责备学生思绪飘飞不知所云。因为此类型的课文本身是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如果教师只注重表面不深入开发其趣味性的话,难免将文章分崩离从而丧失其教学价值,同时使教学缺乏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科学的学习评价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三)鼓励与批评尺度拿捏不准
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自然会涉及鼓励跟批评的问题。但是鼓励和批评本质上都存在双面性,过度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骄傲自矜,而逃过严厉的批评也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问题正是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好鼓励与批评的度,使得评价效果适得其反。譬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普遍会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但显然这样的对比是不对称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讲学习能力都较强,因此对老师的问题通常可以轻松回答,但是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自然学习吃力,那么回答问题必然也会存在纰漏,教师将二者进行不对称比较得出的学习评价,就是将好的放在放大镜下却将差点放在缩小镜下对比,这样的学习评价显然不合理。
二、小学语文学习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从学习态度入手
学习态度是学习评价的核心内容,因为这是在正确认识个体差异下客观的评价标准。在学习中,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归纳知识;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使得学生学习漫不经心,学习效率低下。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过程中,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以古诗词学习为例,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的记忆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记忆力不佳的学生虽然态度极其端正,一丝不苟地记忆,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鼓励其坚持学习。再如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学习的文章会提出不同见解,诸如《游园不值》一文时,由于题目的诱导部分学生认为作者表达的思想是拜谒好友叩门不开后赏花的失落,而细心的学生结合资料便获悉诗人真实的情感,那么在学习评价时,我们既要肯定前者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应该赞扬后者务实求真的品格。总的来讲,小学语文评价中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关键所在。
(二)评价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甚至可以说,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方法正确性的外显。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自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譬如在背诵文章方面,有的同学喜欢用死记硬背的笨办法,而有的同学则是通过理解加深记忆,从理论层面讲后者肯定是较为高效的,但从习惯层面讲两个学习方法究竟孰好孰坏,我们绝不能盖棺定论。因此,在学习评价中,对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但是也不能强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这样或许会适得其反。
(三)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在学习评价中,对学习效果的评判,必须结合教学效果而言。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不存在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判断,在教学环节中一定出现了问题。从本质上讲,学习效果的评价从某种角度讲是通过信息反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机制,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全面评估,从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方式单一、鼓励批评过度、教师缺乏自省等。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应该克服以上问题,从学习态度入手,正确审视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实施开放性教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现代教育观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这样,学生才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上才会有各抒己见的场面,才有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体验的“萌发”。在教师满堂灌的课堂上,怎会萌发学生独特的体验呢?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最基本的前提。
1. 在自学中超越自我。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2. 在实践中超越自我。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3. 在自悟中超越自我。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应当“以学论教”。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
二、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1. 凸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它除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独特性质,思维的新颖性便是其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一个显著特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法新颖、思维过程新颖。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考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
2. 促进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把课堂则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3.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不少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桌、练习册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认识上,对于比较抽象的角的度数和直角锐角等进一步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结合高楼大厦的特点,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廓清了对建筑物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并且还通过考察让学生对矩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环节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较少,学生学习后普遍出现了对数字缺乏敏感热情的情况。为此,本人合理拆分了该课时中的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布置了合理数量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亲切感。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除法心算小竞赛,把学生分为三组,各组报出除数、被除数和结果,各组之间轮换角色,都有报除数、被除数和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加强练习密度,牢固掌握知识。
3.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如“乘法”一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天回学校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去超市购物,帮家里算水电费等经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三、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时空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案例]:这是我自己在去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
我按照的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道理;难点是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在自主探究时,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但在交流看法和自己的体会时却都无话可说,无论我怎样启发都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反映冷淡。偶尔举起的几只手告诉我,我精心设计的这节课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引起共鸣。学生也因为反复的受挫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我预设的教案已根本无法全部完成,学生学习也远没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知道要让四年级的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确很难,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告诉我们,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体会,究其原因,我想是学生没有把课文读透,“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正是症结之所在。
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的价值
新课程强调生成,这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生本教育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把原本为了方便老师教学的教育转变为方便学生学习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积极、热情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一、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民主、平等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指引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教育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它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教育中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表现了普通的人际交流,还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前进。从交往理论看,交往是双方的谈话,而双方进行谈话的基础在于自主,而只有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才有自主可言。只有处于同等的地位,双方才能够毫无顾忌、没有约束地进行交谈。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将主体的地位交还给学生,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的地位上,恰当处理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发挥老师的民主自由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上,老师与学生一同解决难题,攻克学习上的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引导、互动的关系
生本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相沟通交流及观点的互相补充,二者在教学上达到新的境界,进而在教学上不断发展。在生本教育中,老师不能够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不能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改变教学目标,加快或减慢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式等,要准备好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交流,老师要积极创造双方互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加深二者的交流,并且在学习上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发展。老师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创建学习的机制,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三、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师生应为欣赏、鼓励的关系
成功的老师都具备欣赏的能力和热情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老师的期望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利于学生智力及个性的发展。假如老师不能够怀着真诚的心去欣赏赞美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自我否定。因此,适时的赞美与欣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喜悦,在被肯定的同时学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非常肯定的是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值得提到的优点,问题在于怎样提到、什么时候提到。被人肯定尤其是被老师肯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信任。赞美学生是老师的一种美德,在赞美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欣赏就像是海上的一盏灯,不仅能够照亮学生,还能够照亮老师。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和学生建立起互相关心、尊重的关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
自从1975年鲁宾(Rubin)在TESOL Quarterly上发表“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以来,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我认为,从狭义上讲,学习策略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技巧,甚至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事实表明,很多英语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曾经尝试过努力学习、认真听讲的方法,结果他们没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英语的学习策略。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者渴望在高效的英语课堂中有效生成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的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具体来说,高效英语课堂应生成的认知策略有:词汇策略、听力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口语表达策略等。
(一)词汇策略的生成。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对高中生的词汇最高要求是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普遍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觉得高中英语词汇繁多、难读、难记、难写,还易混易忘,这种种困难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影响到他们学习英语的成败。因此,我认为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探究并运用有效的具体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特别是学生自学词汇的能力。
1.分类策略。英语中的大多数单词都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归类,如按词性、词义、主题、构词法等分类。
2.联想策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善于对词汇的同类联想、近义联想和反义联想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易忘的词汇,进而形成系统的词汇网络。
3.映像策略。通过使用图像、照片、视频、录像、比画或手势,为单词提供一种视觉或具体的演示,从而展示词汇的意义。词汇学习的映像策略通常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帮助,但如果与小组竞赛、抢答等活动结合,就能提高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语境策略。指通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来学习词汇。语境学习词汇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者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尽可能巧妙地创设恰当的词汇语境,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词典或参考书上的例句。
5.猜测策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避免“填鸭式”地把生词汇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或利用词根、词缀及构词法的规则猜测生词,让学生在猜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和理解。
(二)听力策略的生成。著名语言学家Rivers指出:“听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甚至并不像人们传统地认为是一种接受的技能,听是一种创造性的技能。”这种创造性技能就是听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这种策略能力。因此,这种策略能力的生成应在教学中予以极大的重视。
根据听力的过程,即听前阶段、听时阶段和听后阶段,高中生应生成的听力策略如下。
1.已有知识策略。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应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或利用已有的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来减少学生听力过程中的困难。
2.预测策略。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教师在学生听之前要指导学生根据文字、图表、常识和背景知识等,来预测听力中的有关内容,从而做到有准备、有目的地听。
3.情感策略。学生在听英语材料时容易产生焦虑、畏惧、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心理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4.代码速记策略。即使是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教师,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数学代号、缩略语、头字语、画简图和简表等,快速而简要地记下关键的有用信息。
(三)阅读策略的生成。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阅读策略应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和练习构建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事实上很多策略教学可以以教材为基础,比如在我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译林出版社)这套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就有Reading strategies(阅读策略),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部分的资源,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更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高效高中英语课堂应生成的阅读策略如下。
1.略读。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这种策略要求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首尾段及中间段落的首句,从而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
2.查读。查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寻特定的细节内容。当学生在某篇文章里搜寻年代、人名、地名及所列举的事实时,所用的就是查读。
3.预测。预测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吸引学生阅读的注意力,从而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中,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插图、图表等对所读文章内容预测,从而变被动阅读为主动积极阅读。
4.推断。推理题一般包括数字推理、知识推断和逻辑推理,主要考查学生理清上下逻辑关系的能力,可以算是各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阅读的理解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而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深层次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5.猜测生词。可以利用标点符号、下文中词义重复变化、上下文的定义、同义、反义、举例说明、词义搭配关联、构词法等来猜测生词的意义。
6.分析篇章结构。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对文章篇章结构的考查是较难的题型之一,由于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这类题型不常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课上不能忽视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及语篇标记词等分析。
(四)写作策略的生成。写作策略是学习者对写作的认识,以及在写作过程中为使写作更有效而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思维和行为。但在实际的高中英语课堂上,英语写作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只是在考试后教师偶尔对学生写的作文简单地集体纠正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错误,很少有教师愿意专门开设写作课来系统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或者对学生的写作策略作出指导。久而久之,部分高中学生一遇到英语写作就害怕、发愁、心虚,能逃避就逃避,能不写就不写;如果必须写,就抱着应付的心理草草了事。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英语写作策略的欠缺。
1.准备策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要做足写作准备工作,包括明确题目写作要求、整理写作思路、组织写作素材等。
2.草稿策略。在正式开始写作时一定要利用好草稿纸,在草稿纸上计划文章结构、草拟文章提纲、尝试不同表达、翻译、背诵模仿、词汇选择、语篇组织、修辞、迁移、母语回避等。
3.修改策略。边写边回读所写内容,同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内容、词汇拼写检查、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检查等。
4.监控策略。对所写的内容耐心地阅读,自我评判哪里写得好,哪些读起来不够理想,还可以修改的。有条件的可以请同学或老师阅读并修改等。
(五)口语表达策略的生成。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学习最终的目的是用英语交际,而交际中最重要的就是口语表达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却很糟糕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英语学习者,包括教师在内的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他们的听读写等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口语表达有时间限制、需临场发挥、与听者互动等特点,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口语技能,更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口语表达策略。
1.选择语言策略。这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种,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时,选择自己有把握的词汇、句型来表达意思,以减少紧张感从而使口语表达更流畅。
2.模仿策略。即在口语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模仿对方(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者)刚使用过的词汇或句型。
3.克服障碍策略。这属于交际策略,具体地说,就是用一些事先学会的工具性语句要求对方放慢语速、重复、解释来帮助理解。
4.利用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帮助表达意思,这属于交际策略,可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会较多地使用交际策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调控策略的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调控策略是指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调控策略是元认知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利用元认知知识,结合元认知经验,调控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调控策略的七级和八级目标描述,高中生应生成的调控策略如下。
1.制订具体而恰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制订现实而可操作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2.创造更多的学习英语的渠道和机会。高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争取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或指导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英语的渠道,比如说利用黑板报、订阅英文杂志报纸、开办英语角、英语歌曲、文学和影视欣赏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3.积极沟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碰到失败,也会有成功的时候。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体会,如失败时学会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成功时愿意与同学分享学习的经验。
4.控制和调控学习中的情感和情绪。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在面对繁杂的英语学习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习惯、恶劣的态度和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察觉学生这些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而且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慢慢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和情感。
5.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反思和总结对学习效果的增强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经常及时有效地反思和总结,在相互的反思和总结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交际策略的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交际策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尚未完全掌握第二语言时,为实现交际目的,解决因语法与词汇方面的欠缺而采取的方法。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交际策略的目标要求,高中生应掌握的交际策略有:
1.争取英语交际机会。这不仅要求高中生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老师、同学交流,而且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
2.增强英语交际效果。借助手势和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增强交际效果。
3.维持英语交际过程。通过解释或重复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4.遵守英语交际礼仪。根据语言使用环境,得体地使用语言,必要时使用委婉语言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四、资源策略的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资源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成功地使用资源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事实上,培养高中生使用资源策略不仅能够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效果,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资源策略的目标要求,高中生应掌握的资源策略如下。
1.有效使用词典等工具书。词典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工具。高中生应该用英汉双解词典。学生在查单词的中文意思时,看一下单词的英语释义,这样不但能加深理解,而且能增强英语语感。如果发现学生有一边阅读一边查词典的倾向,就应及时给予纠正。因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单词的质量与数量。
2.积极阅读英文报纸杂志或欣赏经典英文歌曲影视文学作品。高中生阅读难度适中的英文报纸和杂志,不仅是提高英语阅读量的必要途径,更是了解国内外时事和生活文化,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欣赏喜欢的英文歌曲、影视和文学作品既可以有助于高中生陶冶情操,又可以积累文化文学素养。
3.科学使用学习英语的网络资源。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其交互性、时效性和多媒体性,网络很快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资源。
4.充分利用教师、同学、家长等人力资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高中生应善于向有英语特长的教师、同学或家长请教,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的英语学习策略对高效的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对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本文花了较大的篇幅来分析认知策略,这是因为认知策略对要参加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的高中学生起着直接的作用,当然,调控策略对考场上的考生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资源策略和交际策略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学习策略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采取嵌入式策略教学,即在日常的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学习策略的教学,现在很多教材都设计了学习策略的相应内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学习策略教学,也可以采取独立式策略教学,即单独开展系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但每一项学习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同一学习策略的效果也许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应引导高中生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并逐步找到符合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Kei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007重印).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主要开展“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这几门课程,学校也按照《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周课时3节课的课程设置完成授课计划。教学中,一年级至六年级一般是语文教师兼任思品教师,七年级至九年级是由专业教师专职担任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品德内容主要涉及一些最基本行为规范,同时也学习相关的其它的历史、地理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主要从实际生活上加深同学们怎样进一步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习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了解国家的精神宗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本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念等等。高中的德育课程相比较而言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主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基本原理上,帮助同学们分析生活实践中所见所闻。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角度出发,进行了有层次有深度的逐级推进,科学地为中小学德育课的开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我们通过与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从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德育课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仍然较低。主要体现在部分中小学生智育成绩比较优秀,德育知识丰富,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攀比、无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和谐现象,体现出在德育上的知行不合一,德行不一致的实效性低下的现象。
总体来看,中小学德育课对引导中小学生从人生之初,单纯的家庭生活走向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德育课教学过程程序化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布置作业、巩固复习等传授理性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力求完成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程序仅仅有效地传授了德育理论的相关知识,但是完全违背了当前素质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很多中小学生德育理论知识倒背如流,说起来都懂,但却难以付诸实践,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二)德育课教学方法单一化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德育教师仍然沿用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受教育的角色,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节课,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也不会积极的思考,难以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出来,更不会从情感上和心灵上去认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甚至有时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实效性也难以提高。
(三)教学评价欠科学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德育课的成绩评定是通过试卷考试成绩,进行A、B、C、D等级来进行评定,学生只要在考试之前把书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拿到一个优秀的等级,因而造成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高,书本上的道理、口号、理论都能讲出来,但真正在生活中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实践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也仅仅按照考试的相关内容把课本中的内容强加灌输给学生,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也仅仅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在德育课上高分而践行低能的孩子。
三、中小学德育课政策的努力方向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及内容层次
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首先应该是自下而上,逐渐加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样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逻辑关联的,所以我们应根据中小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切忌空话、套话,不符实际的远大理想等等,建构自下而上、大众化、生活化并稳步提升的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二)树立正确的德育课程教学观
中小学德育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德育课教师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用正确的德育观融入整个德育过程,真正实现德育课程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德育观念的正确建立,首先应该坚定正确方向,以理论为德育观建立的唯一指导思想,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德育课教师应根据环境变迁建构新型的德育观。德育课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学科,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建构适应时代背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实际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德育观,贴近儿童自身的生活,转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者角色,达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德育课教学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三)优化德育课教学环境
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多元文化引发的价值冲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给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的教学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校园中充斥着社会上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物质享受、功利主义等不好的市侩风气,使得中小学学生、甚至某些德育课教师在不经意间偏离了正确的德育课的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塑造优良的学风、班风、校风,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增加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为增强德育课实效性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四)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