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4: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篇1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 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篇2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大胆积极思考上,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能力。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磨练与总结,现就我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是他对知识掌握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是再有用的知识也是懒得学,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动画故事:【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搬了一次家(¥0.04)。山羊快餐店的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积极热烈的谈论着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通过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和小数点结上了朋友。

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十个指头不一样长。”这些话说的真好,在每一个班里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能偏向某个学生或不管某个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这部分,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数学题可做。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给了这样五道题: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2.圆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3.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5.圆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在练习时,我让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3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做完第1、2、3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4、5题。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让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还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发散思维的题,为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针对本课时较简单的习题。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让学生都在课堂上劳有所获。如:教学整十数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然后出题:

2×3=4×5=12×3=

20×3=40×5=12×30=

20×30=40×50=120×30=

从上往下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规律,自然对整十数相乘会做了。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我曾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先复习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然后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把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成8份、16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面积×高=πrh。在此时的引导过程中学生兴趣浓,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与思考,大胆尝试自己推导。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它要求语言精确严密,因而在学习时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添加游戏,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摸到的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学生不相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篇4

1.传统英语教学的惯性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不足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3.课堂环境要素质量低劣

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教室及其设施,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和课堂气氛。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需要、兴奋点,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如在七年级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多些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九年级用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悦。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设置自由讨论教学环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

(2)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周围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就怎样保护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巧设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争论和存在不同看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密切关注学生参与,客观地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