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关键词:
自媒体;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1]。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交流沟通、即时通信的主要阵地就是网络。其中,自媒体具有诸多优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然而,自媒体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来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联合完成的研究报告。自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基础上对个体进行信息收集、创造、共享及传播的平台,载体有论坛、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是自主化的、私人化的、平民化的一种传播形式,以现代化的电子化传播手段,向特定的个人或者某些不定性的群体传播一种非规范性的新媒体信息的总称。
(二)自媒体的特点
1.大众化的平等交流。传统的人际交流有主客观之分,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有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之分。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关系,交流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多样的,可以是群体之间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交流。2.语音、文字、表情、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自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可以通过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符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传播空间广泛,时效性、交互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传统的人际交流范围比较狭小,传播速度较慢,受时空的限制较多。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通过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播到任何一个角落。4.非面对面沟通。自媒体时代,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QQ等网络平台可以进行高效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完全突破了传统交流方式的束缚,在人们之间达到信息的共时传播。
二、单亲大学生及其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各种原因导致主体家庭不完整,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承担养育孩子责任的家庭。笔者通过对完整家庭与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2],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大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很难适应大学新生活,容易出现极端性格,个性敏感多疑,易产生憎恨、嫉妒及逆反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放纵、任性等心理症状。从上述调查中可见几项较为突出的行为,在“喜欢自己独处,不愿与他人一起相处”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占90.3%,而完整家庭大学生仅占13.5%;在“利用吸烟、酗酒、自残或服用药物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比完整家庭大学生多79.3个百分点。
三、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单亲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自媒体在给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3]。一方面,自媒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自媒体促进了单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有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大学生普遍使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经常活跃在贴吧、论坛、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领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帮助和服务。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阅读,学习新的知识,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开放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会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染上网瘾。
四、利用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档案,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学生信息登记和平时谈话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4],积极引导单亲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平等对待单亲家庭大学生,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利用自媒体因势利导,搭建自媒体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平台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建立自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者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随时了解单亲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有效疏导和沟通,避免不好情况的发生。
(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官方平台,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主渠道。高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课外心理辅导课之外,应尽快搭建自媒体平台。学校除了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之外,还应该培养一批有活力、有时代感的辅导员来承担自媒体平台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运行工作。利用自媒体创建论坛、博客、播客、QQ、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为单亲大学生搭建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平台。
(四)开拓自媒体时代的朋辈辅导教育的工作模式
为了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每个角落,需要建立四级心理网络管理机制,即校级心理中心,院系二级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进行四级监控与辅导。其中学生心理委员可以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培训,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问题讨论,通过信息传递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朋辈的辅导和帮助能使他们感觉到身边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信任,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使其实现“自助式”成长。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极大。单亲大学生心理状况一直是社会与高校关注的焦点,高校一般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单亲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在此形势下,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自媒体平台,以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促进单亲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3)[2017-03-11].
[2]刘爽.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分类号]G25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是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原理,通过有针对性推荐文献,采用交互式指导读者阅读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优化内部心理结构,解决个人问题,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它是一种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使人正确认识历史、社会、他人、自我,帮助人积极应对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使人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且能让人达到马斯洛描述的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自我实现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适当的阅读可以平和心境,放松心情,获得感悟。尤其是阅读心理学书刊,就是在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流,增长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治疗或缓解心理疾患,并且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开发生命潜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摆到了高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学生总数的16.5%;同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一项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4%。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而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去拓展其教育职能,其实质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阅读疗法(图书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如果能够在图书馆得以开展,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研究方法
2.1被试(前测)
笔者随机抽取某高校理科和文科的2005级大学生300名,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这300名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实际获取有效测量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事先把每份量表做标记(只有开展调查者知道每份量表所对应的学生姓名),让被试学生匿名回答问题,以达到让被试者更真实反应自身心理状况的目的,保证研究目的。根据统计结果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在轻微心理问题以上的大学生40名再次进行被试。
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被试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态,做详细个案访谈记录,证实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陈会昌、李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结构如下:Zl恋爱和性问题(F1性烦恼、F2恋爱问题、F3同性恋倾向、F4多角恋爱)、z2学习压力(F5学习障碍、F6学习挫折感、F7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z3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F8身体健康问题、F9情绪障碍、F10情绪低落、F11心境)、Z4社会适应(F12退缩自卑、F13孤独感、F14自我闭锁、F15攻击性、F16自杀倾向)。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多。
2.3研究程序
2.3.1阅读疗法实施干预阶段
阅读疗法推荐书目信息收集与整理。阅读疗法书目的收集分4个部分:①来源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②通过电子邮件与知名心理学专家沟通,请他们推荐对大学生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书目;③来源于资深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整理和推荐的图书馆流通率最高的经典书目;④笔者自编的读者调查问卷,面对广大师生及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发放读者调查问卷共计l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问卷回收率为96.5%,通过对问卷整理与分析,读者推荐的对心理健康有帮助的以及对广大读者最有影响的书目。
建立阅读疗法实验阅览室和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在每个系选出阅读疗法研究小组的组长,方便学生与调查者沟通和联系。组织被试学生以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的方式,通过阅读指定书目对被试学生心理进行干预。
要求被试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读后感,不要求字数,只要求写出真实的心理体验,由调查者负责整理记录,以便统计不同图书对不同人会有什么样的干预效果。
不定期的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将一定的文学作品推荐给被试学生,被试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听他人读,然后调查者和学生一起就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通过对道德价值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促使他们提高自我意识、增加自我观念、改善对自我和对社会的判断能力。
对被试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进行访谈,并在干预结束后要求他们写出参与阅读疗法的心得体会。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在对被试学生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后,辅导员是否能够发现他们心理状况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2.3.2后测在进行阅读疗法干预3个月之后,与前测采用相同的方式对被试学生再次进行测试。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被试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
2.4统计方法
对研究前后测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应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大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在4个维度、16个特征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其中,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4 讨论
4.1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
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恋爱问题、同性恋倾向、多角恋爱、学习挫折感、心境、退缩自卑、孤独感、自我闭锁、攻击性和自杀倾向等10个特征上差异显著,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说明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心理健康情况明显好于干预前。性烦恼、健康问题、情绪障碍、情绪低落和学习问题这些特征和纬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于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虽然在学习障碍和理想考试两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但干预后的得分要低于干预前,与分数常模比较,心理健康已经达到基本正常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产生的效果尤其显著,这也正契合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羞于启齿,喜欢到书籍中去寻求帮助。因此,可以说阅读疗法就能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处理这些问题,使他们拥有更健康的心理。
高文凤,宫梅玲等(2004年)将阅读疗法应用于一般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一个为阅读治疗班(阅疗班)进行三个月的阅疗,一个为对照班不进行阅疗,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宫梅玲,丛中,王连云’等(2004年)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中,选取了1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阅读疗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洪社娟(2002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具有良好效果。基普瑞(Zipora,1996年)等对117名存在社会适应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2年的阅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自我发展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通过前后测的统计分析发现,阅读疗法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确实有显著的疗效,这与上述的相关研究相似,同时也证实了笔者研究的可信性。
国外郝明豪斯(Hermin曲aus,1954年)发现对参与他研究的学生而言,阅读疗法可以减少个人行为的困扰;阿马图(Amato,1957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觉悟、应对紧张;艾波拜瑞(Appleberry,1969年)的研究发现,阅读疗法能够增强各个年级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国外的阅读疗法研究认为阅读疗法在增强自信、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强化自我发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提高学习成绩、减少恐惧等方面效果没有得到一致研究结论的有力支持。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这3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而被试学生在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的得分上比干预前要低,已经属于基本正常。对于学习障碍的问题,笔者从资料中发现,对于阅读疗法究竟能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美国的阅读疗法研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支持阅读疗法可以减轻学习障碍,惠普尔(Whip-ple,1978年)对一个州立少年管教所的学生开展了阅读疗法,发现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阅读疗法对学习成绩不能产生积极影响,如舒尔茨(Schultheis,1969年)发现,对15-16岁的学生开展图书疗法,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由于时间有限,样本较少,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追踪研究进行证实。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之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显著效果,主要是因为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紧张精神,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促进人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时间久了,他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阅读疗法,通过读书来排遣不安思绪,缓解焦虑,稳定情绪,增强意志。阅读疗法的这种“自疗作用”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辅助心理治疗手段长期存在的理由和基础,也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证研究的结果电证实了早期弗洛伊德对阅读治疗发挥作用主要通过认同、宣泄和领悟三个阶段的分析。
4.2研究的教育建议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2.1教育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素质提高最为直接的途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发展实验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具体的操作途径。而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能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向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笔者针对高校图书馆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应用的规范化建设;②重点培养专业阅读疗法师,注重图书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③在高校图书馆创建阅读疗法特色阅览室,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世纪注定是一个发展更迅猛、竞争更激烈的世纪。它具有节奏快、竞争强、风险高、压力大、信息多等一系列特点,将使人们的心理承受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而转向对内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而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了解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无疑对我们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导者。他们怎样工作更加有效值得我们商榷研究。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当中辅导员辅导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首先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第二,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三,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不适应。
(二)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困惑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首先,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经历不同,学习、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其次,目前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迁就他们;而到了大学,大家谁也不愿意迁就别人,对自己要求随意,对别人要求严格,由此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一些贫困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偏低辅导员辅导员,担心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和同学交往,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龙源期刊。
(三)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进入了和高中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性、探索性、多样性等特点。学习的内容增加了深度,课程也有所增加,而且从理论上升到了应用和实践上。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老师如此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思路上跟不上,不知道怎么记笔记、选课和利用图书馆,更不知道怎么支配如此多的课余时间。
从根源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渊源,他们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时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的缺失;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心理缺陷会进而由一定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个人主义等等。若仅仅将这些问题解释为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只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心理学的知识会让辅导员们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工作途径。
二、心理学在辅导员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心理学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辅导员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大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辅导员们自身成长,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师长。
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但这也需要辅导员们不断学习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个关键的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才尽早的预防、应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调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3]韩兆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意义及加强的途径[J].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
[4]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孙颖,陈士俊.应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9) [6]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保健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
[8]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J].考试周刊.2008(27)
[12]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8(4)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原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教育局教研室和世界宣明会的组织下,有幸到南宁市37中和南宁市19中参加观摩活动,期间,听了37中一位老师的心里健康素质课和19中老师的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素质课,同时两个学校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收获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先将这次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
10月31日下午,我们首先来到了南宁市37中,优雅、干净的校园映入眼帘,学校的校风、教师的精神风貌、学生的学习面貌都给我留下深刻的思考:如何做得这么好?随后,听一个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带笑容的教师和笑得甜蜜的学生在课堂上互动、配合得多么的和谐,绝不像我们一样,老师和学生都是愁眉苦脸。老师上课的内容是:有话好好说。从导入到问题的引出,再到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从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从这一节课下来,学生认识到说话的艺术,在碰到什么样的话该如何巧妙的回答,又不会引起冲突或不满,又让自己的心里觉得舒服。我第一次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是如何的开展。随后有幸参观了初一12班的教室,教室非常的干净、整洁,学生都在认真的抄写这黑板上的作业,教室内的布置更是显示了该班的班风。它们无一不体现了“让每个学生看到希望,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
11月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南宁市19中,听了文菊香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和另一位老师的主题班会课,同样让我受到很大的收获。他们都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次的观摩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总之,以后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开展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从一个班级开始着手我的心理辅导课,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学习,在心理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在学习幽默诙谐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在心理咨询教育课上,我不仅学会了要做一个冷静面对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更是学会了调整自己面对的负面情绪,调节压力。课堂上,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了很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同时自创歌曲带领大家歌唱等等。这些方法,在很多时候想起来,也是非常有用的。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深呼吸,也可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谁又会想到,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呼吸也可能是成功的秘诀。
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肖老师只是用一些小小的测试,就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是一些自己都摸不清道不明的想法,这样的一些想法,被挖掘出来,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一些小小的测试,也会让人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的挖掘,也会让自己可以更淡然更理智的去面对很多事情。要看的起自己,看得清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上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看到同学向老师提出的一些顾虑后,我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确很困惑很迷茫。比如说:关于恋爱、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目标等等。在课堂上,肖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大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在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时,教会我们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导了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上的困惑。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系统地分析总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无锡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要求,无锡职院关工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近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文就是笔者在参与调研过程中,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中的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和阐释。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堪忧
根据调研情况,学生自我感觉周围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特别是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含民办本科)差距较大。以下是从统计数据中梳理出的有关高职学生学习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梳理问题之后进行了相关的阐释。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前期普遍模糊,不了解职业发展的纵深与平台。实事求是的讲,我校尽管是国家示范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但是在近几年的确没有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缺乏丰富的例证用来学习、效仿和追求(注意,职业教育成功的个案在现实中对在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逐渐减弱),这是造成学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理想。可以说这个问题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更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能够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管理,进而导致学习习惯的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到大学毕业时都还没有学会“学习“。
3.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对专业本身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本身的认识是相对较浅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还未“入门”就毕业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处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层次,并不了解专业本身的价值性。
4.学习氛围不好。经过调研,学生对学习氛围的渴望较强,说明学生对大学理想还存在。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一是源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意识上没有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二是学生并不认为在大学“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和交际的能力在学生心中的比重较大;三是高职院校每年较红火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
对策研究: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尽快畅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渠道,鼓励学生通过“专转本”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深造,事实证明,“专转本”不但不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直接能够营造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优良氛围。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能够设立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乃至是研究生教育,则高职教育本身可能在教育过程甚至是招生过程中都会逐渐摆脱目前的窘境。其次,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办法能够内化成学生自觉的“学习发展目标”。特别建议尽快建立校级层面上的高规格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统一标准。通过大赛平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评价结合起来,将人才推荐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将毕业生技能检验与在校生技能熏陶结合起来。
二、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都在进行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网络的使用特别是现在对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应该尽早地进入教育者的视线之中。
1.经调研,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85%以
上。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说,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不论是在宿舍还是操场,手机网络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的却比率很低。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查找资料和检索信息还停留在“百度”的层次上。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也不会利用学校巨大的学术资源库、视频公开课等资源进行学习。
2.学生对网络聊天、交流工具的心理依赖度日益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QQ聊天工具是24小时开启的,突显了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充实。同时,大量新媒体的涌现,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爆炸”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QQ、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使用大多数还仅仅是交友、聊天、心情语录,转载时尚小文,但也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大量“求关注”、“求认同”心理背景。
对策研究:第一,加快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开通学生相关事务网上办事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办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第二,教师或相关部门可以尽快介入新媒阵地,可以提供一些学校的学习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微课堂”、“微笔记”等阵地建设的尝试。第三,重点加强辅导员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力。网络的负面效能在当下也日益凸显,引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微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所有高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却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认真的审视高校的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调研,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惑时,大多数是通过好朋友寻求帮助,其次是通过家人,最后只有很少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教师。这样的局面使得连笔者在内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师尴尬不已。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收效似乎并不显著。通过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做的并不完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仅限于做做宣传展板、搞搞知识竞赛就算普及知识。它是一个知识传播和实践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整套的心理测评、预防、沟通、干预、追踪、反馈的机制保障,而这些机制和工作流程也是大学生本身应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
作者简介:梁爽(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研究。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为此书最后一章标题,即“走向积极的心理学”。20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定义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转折。积极心理学倡导发展人性的优点、帮助人们获得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十分吻合,因此,积极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积极心理学教育的优势及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呼唤积极心理学教育
1.大学生负面生活事件频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大学生负面生活事件在媒体上的出现率逐年攀升,诸如自杀、早孕、吸毒、暴力,等等。在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为数不少。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埃德·迪纳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1]。它是综合性的评价,其中的情感范畴与认知范畴,即指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这三个不同的维度组成。主观幸福感这一自我认知直接决定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以及人生定位。
笔者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本科1-3年级学生为样本,采用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及其同事发明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3人;大一50人、大二74人、大三35人;哈尔滨理工大学50人,东北林业大学35人,黑龙科技大学74人。通过AskForn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发现:在159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对现有生活非常满意4人、满意24人、稍许满意43人、中等7人、稍许不满意60人、不满意20人、极其不满意1人。从以上数字可以发现:非常满意、满意代表着生活满意度较高,共28人,占总数17.6%;稍许满意、中等、稍许不满意、极其不满意代表着生活满意度较低,有131人,占总数82.4%。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第三,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二最高,大三其次,大一最低(大四学生因处于就业找工作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所以本次调查没有涉及大四学生);第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存在着出生地的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3.大学生的心灵成长问题受到忽视。在以往教育中,高校更多关注学生心理疾病的救治问题,其受众面偏窄,而且迫于压力,很多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敢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者。高校重视心理辅导的形式重于心理辅导的内容,关注心理治疗技术重于关注心理辅导思想与理念,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与技术主义倾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缺乏人文关怀思想的引领[2]。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每个学生都需要从低至高地满足自身需求,其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意味着“心灵上的成长”,触动心灵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相互割裂开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助长、彼此促进。
4.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已被逐渐意识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趋于形式化。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但这些机构与设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寻求帮助。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多数均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导致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而去选择学习,直接影响了应用效果。第三,师资力量不足,兼职教师人数多,且专业知识匮乏。第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与困惑,使学生认为自身或者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造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以上因素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其最终目的,这也是高校教育今后亟待改进的环节。
总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呼唤积极心理学教育。
二、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优势
2012年11月9日,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主题是“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大会共同分享了国内外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关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实践的探讨也是本次大会任务之一。在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老师的带领下,来自全国积极心理学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共同关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无疑使得高校积极心理学教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从关注视角看,积极心理学变“消极为主”为“积极为主”。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应该关注人类的潜能与优势。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2002,p122-123)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即积极情绪扩大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能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视角从其研究对象上足以看出:一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其中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其中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宽容、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三是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等。
积极心理学将研究视角逐步放到人类自身存在的正向品质的增加和培养方面,引导人从消极的事物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从这一思想核心来讲,积极心理学教育对大学生终生受益,它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己、对事、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与生活质量。
2.从介入手段看,积极心理学变“治疗为主”为“预防为主”。高校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被戏称为“心理垃圾处理站”和“消防工作”,即总是在做事情发生后的补救工作。但是,“我们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谋取人类的幸福”[4],而应该寻求新的解决途径。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即指在高校若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从长远来看,应在学生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不是“修正缺陷”。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并培养诸如勇气、乐观、希望、诚实、感恩、毅力和洞察力等优良的品质。通过发掘并专注于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杜绝负面生活事件。
积极心理学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以新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实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针对正常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关注、快乐、兴趣、活力、创造性等积极特质,并从中充分体验到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二级预防,即针对具有潜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传授预防心理疾病的技巧,例如发泄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抽离技术等,引导其关注自身的积极特质,体验过去与现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关注未来的乐观与希望。在从群体层面上,引导其维系与群体的链接,增强其归属感。三级预防,即针对具有重症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不同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挖掘其内在的激情,帮助其发展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帮助其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弹性。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治疗者[5]。
3.从教育目标看,变“心理治疗为主”为“心灵成长为主”。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6]。积极心理学教育关注整个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力的培育与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提高人生综合幸福指数。对于学生来说,心理治疗犹如“授之以鱼”,而“心灵成长”则是“授之以渔”。心灵成长的受众面更加广泛,更符合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高校人文关怀精神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可谓一种新的视角,它变“消极为主”为“积极为主”,变“治疗为主”为“预防为主”,变“心理治疗”为“心灵成长”,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知识与技术的习得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特殊的能力,即感受幸福的能力,否则高校教育培育出来的便是“挣钱的机器”,无法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喜悦。积极心理学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本性,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幸福,这恰好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对学生成长需要、人格的尊重、完整生命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关照,而这些也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基石。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是教学环境的构建,这一点在积极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不关心学生,如果在师生之间各有一堵墙,那么,即使讲解得有声有色,又有什么用呢?”高校师生双方对自身角色有一定的自我认同,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自然、协调。但若想做好积极心理学,教育者必须建立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原因有三:第一,积极心理学教育需要师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双方对立或者排斥,那么教育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这种关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但是在积极心理学教育过程中显得更为突出。第二,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者的接纳程度越高,吸收状况就越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助理均是自愿承担工作任务的,他们的吸收与改变状况是最好的。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可以大幅度激发与改变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拥有幸福感与满意度。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设计得以充分体现的前提。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形式较为丰富,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积极体验,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可以保证教学设计高质量完成,课内外活动也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之,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真诚互信、尊重理解、沟通交流、愉悦合作的师生关系。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剂。笔者曾于2011-2012年组织学生成立了“心灵成长工作坊”,以“幸福课”为载体,辅之以丰富的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教学工作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自助、团体心理活动、成长小组、公开课、兴趣小组等。为了掌握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效果,授课助理于2012年11月对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第一,学生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在“幸福课”课程前测期,回收了108份问卷,其中男生44人,女生64人,男生的幸福指数平均为19.91,女生的幸福指数平均分22.05;在课程后测期,女生与男生的幸福指数均上升近2个百分点,与前测相同,女生的幸福指数仍高于男生。第二,学生的综合品质有所提升。在问卷众多选项中,学生自认为提升幅度由大到小的五个方面按顺序排列为自我认知、接纳自己、感恩父母、乐观积极、人际关系。第三,通过幸福笔记与学生反馈记录,发现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认同度有所上升,并因此发生很大改变。
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工具主义逐渐成为教育观的主导。对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片面追求,使学校和教师相对弱化了对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因其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使教师更加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受到消极影响。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取向,是高职院校强化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前途认识渺茫。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不少学生对自觉前途暗淡,美好憧憬和现实的差距让其感到失望、失落、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了信心。
(二)课余生活单调。从整体而言,一半以上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无事可做,整日茫然仿徨。如大多女生在宿舍聊天、睡觉、逛街等,大多男生选择上网玩游戏。即使学校有各种活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少参加活动的激情。
(三)学习态度消极。高职院校许多学生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泛化,对学习目标定位偏向终端化和笼统化,缺乏支撑日常学习的阶段化、过程性的目标。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学习依赖性突出,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把自己的学习问题常常归咎于老师的讲课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等。
(四)心理压抑。有些学生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虚荣心较强,部分学生盲目攀比、无心学业、忙于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愿意受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喜欢我行我素。同时,沉重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焦虑,甚至让一部分学生感到了学习的渺茫与无助,对学习目的产生了怀疑,对学习也产生了恐惧感。
(五)缺乏理想信念。许多学生心里充满希望和梦想、渴望成才,但是又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专注的奋斗精神。高考挫折在他们心里上留下了阴影,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自信,总认为能力不行才考进了高职院校。于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气馁、消沉,不愿意接受老师的说教,不思进取,无远大抱负。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一是由于教育理念和学习目标的不同,与高中相比,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给部分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把宽松看成了可以自由放纵。
二是高职教师队伍的来源和组成相对复杂,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着学生的求学态度、学习取向以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四是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既丰富了人的选择,又加剧着人的迷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价值、努力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感到迷惘、怀疑、动摇
(二)个人因素
一是学习观不正确。学生不注重过程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日常积累、理解和领会,而是把期末突击、考前诵记当做重要的学习策略,把学习仅仅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混个及格,获得文凭,为谋职取得一些资本,因而在学习上不愿思考、不求甚解,只希望找到考试的捷径。
二是志向水平较低。志向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在职业选择目标上是就业,在学习目标上是毕业,在生活目标上是平安无风险。缺乏具有一定高度,缺乏能够让人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志向水平。
三是学习价值取向偏差。对所学专业持积极价值取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那些认为学习有助于拓展自身能力,对自我未来发展大有裨益的学生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对学习价值持怀疑或消极取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较低。
(三)学校因素
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能。从考试方式来看,“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勾重点”,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只靠临考前突击就能过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视教书,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性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学风建设的途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把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高职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力构建“三段式”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一)以适应高职教育做“合格大学生”为目标,搞好大一学生转变适应阶段的教育
1.大一学生的思想特点:步入高职,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并伴有焦虑和抑郁;自我约束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前途迷茫和彷徨;热衷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和社团工作;人际交往不适导致严重的孤独感,网络与恋爱问题逐步显现等。同时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求知欲与厌学心共融,空虚感与恐惧感共振,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希望与失望相伴。
2.教育目标:适应高职教育,做“合格大学生”。
3.教育主题:“环境适应与学风建设”教育。
4.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集体主义观念和法制观念,顺利步入大学生活的正确轨道。
5.教育途径:
(1)举办十大主题教育讲座。如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治学文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校史教育、三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2)开展德育活动课。开展以“步入高职,助我成功”和“走进军营,磨练意志”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课。
(3)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精品课工程”。按照“理论精讲,实践强化,考核多元”的思路,通过第一课堂问题驱动,第二课堂活动引领,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等途径创新“两课”教学,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上做文章,在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实现“素质过硬、技能突出、品行端正、人格健康”的德育目标。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健心工程”。根据高职大学生遇到的环境适应、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等心理问题,构建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建立“预防为主、定点监测、直线沟通、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积极探索 “以课堂教学主导,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三级网络为保障,以自我调剂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和“划清四个界限”三进工程。思政课教学密切关注时政热点,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发挥“红色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培养功能。
(4)开展“和谐班级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开展以“良好学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形成了以“班训、班规、班歌”为核心内容的班级文化,广泛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推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宿舍挂牌”制度,起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标杆,一个班级一个示范”的作用。
二、以提高职业素质做“合格职业人”为目标,搞好大二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的教育
1.大二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大多数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比较客观;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主动创造机会锻炼自己;层次分化渐显,个别学生丧失进取心;专业技能与适应性增强,专业知识架构逐步形成;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心理逐步稳定等。
2.教育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做“合格职业人”。
3.教育主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四职”教育。
4.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
5.教育途径:
(1)开展“职业道德,从业之本”德育活动课。
(2)聘请企业家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礼仪讲座。
(3)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4)开展“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
(5)深入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6)运用“5S”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和实践教学管理。
(三)以增强竞争优势做“优秀职业人”为目标,搞好大三学生岗前准备阶段的教育
1.大三学生的思想特点是: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信心不足,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角色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就业压力大;顶岗实习使学生人身安全及动态管理难度加大等。
2.教育目标:增强竞争优势,做“优秀职业人”。
3.教育主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创新创业“四职二创”教育。
4.教育重点: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人情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
5.教育途径:
(1)开展“融入职场,规划人生”德育活动课。
(2)开展“六个专题”教育。即:转变观念、正确择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更新观念、自主创业;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志存高远、平凡做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3)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4)聘请成功企业家、优秀创业典型开展以“我的创业历程”为主题的讲座。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借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东风,“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在不断在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在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也在日益上升。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营,其主要职能已经从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逐渐转变为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素质成长的平台,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服务自然也成为了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1.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服务的优势
1.1馆藏资源丰富,读者心智成熟。
高校书馆藏书丰富、种类繁多,拥有大量的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和庞大的数字化资源,而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成熟,能够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自信心;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献,领略和体味历代大师们总结的处事方法、人生真谛等[1],学习悦纳自我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意志力和耐挫力,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可以通过阅读疗法应对已经出现的程度轻微的心理障碍。
1.2人文气息浓厚,环境优雅怡人。
高校图书馆一般环境都比较美观优雅。比如宿迁学院图书馆座位充足,书架排列整洁有序,近年来馆内施行“季季绿色,月月有花”的绿化措施,从大厅到各个楼层,从借书处到阅览室到处都有蓬勃的绿意和清新的花香,整体上给读者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们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热情周到的服务,也让读者感觉心情舒畅。优良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读者的心灵,从而不自觉地逐渐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1.3受益面广泛,客体心理阻抗较小。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直接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之一,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2009年6月对该校80个专业4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每周至少到一次图书馆的学生占83%[2]。图书馆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利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活动,具有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受益者广泛的优势。同时,图书馆不同于学校的学生处、教务处等行政部门,其对于学生的感染性远大于威慑性,在图书馆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影响时不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实效性更高。
2.发掘高校图书馆心理服务职能的措施
2.1拓宽渠道,提高图书荐购质量。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荐购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忽视了大学生这一主要的读者群体――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今后大学生必将成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受益人。图书馆可以利用借阅处、书库和图书馆网页对读者进行对读者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掌握学生对心理资源的需求状况;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馆藏数据统计,了解馆藏结构与各种心理资源利用情况等,分析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倾向,制订出可行的心理资源采购计划,及时反馈给采编部门调整采购计划,优化馆藏结构;还可以借鉴宿迁学院图书馆的经验:针对个别学生的需求,利用采编部的自身优势为他们承办图书代购服务。
2.2利用硬件资源,实施积极的心理影响。
在图书馆内的读者必经之处,利用电子屏、宣传板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例如,在新生入学时,主要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的宣传;在期末考试临近时,进行复习策略和如何预防考试焦虑等知识的宣传;在伟人或者科学、人文方面的模范人物诞辰纪念日前后开展专题展示或宣传活动。宿迁学院图书馆在每次本校学生有杰出事迹之后都会及时地在一楼一进门的大厅处利用大幅彩色展板的形式进行宣传,旨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以提高广大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负责网络和电子资源管理的老师可以适当地对具有心理服务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主题数据库,以方便读者进行选择浏览。图书馆的报告厅,可以每学期抽出几个时段放映和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心理影片,或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的心理服务。
2.3提高馆员素质,提升软环境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的读者群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馆员的文化和专业技能过硬不仅能够在与师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而且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图书馆自身的口碑和对读者的影响力。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学习和素质训练,通过制订一些鼓励馆员自我提升的奖励措施,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从而提升图书馆的软件质量,起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陶冶的良好作用。
宿迁学院图书馆施行“学习型图书馆建设”的措施,对馆员定期展开业务培训,所有馆员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业务学习,人手一本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同时,馆内号召所有馆员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行为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爱岗敬业,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些措施,既提高了馆员的业务技能,又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为读者创造了积极的心理成长的空间。
2.4用好读者协会,开展相关活动。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读者协会或类似的组织开展心理图书的导读、进行放松训练、举办心情留言板、进行问卷调查等小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心理问题,并将比较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反馈给学生处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进行疏导。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的“读书节”期间,可以开展专门的心理方面图书、期刊的宣传、赠阅活动和其他的相关活动。
通过组织读书联谊活动,创办书林、书评等小刊物[3],并在其中设置心理卫生专栏,以扩大有益心理健康图书的影响,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服务形式。
2.5开设心理成长专区,进行专业辅导。
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内比较幽静和偏僻的房间划设心理成长专区,依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类型整理出一不分相应的心理书籍和报刊杂志,按照问题的类别放置以便学生翻阅[5];在该区设置“心灵信箱”、“心情留言簿”等,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或者校内的朋辈咨询员认真进行回复,针对出现率较高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学生建立专题成长小组进行团体辅导。
有条件的图书馆,最好在馆内的心理成长专区(或类似的场所)内依据相关的设置标准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前提是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因为在图书馆设置心理咨询室具有其他部门不具备的两大优势:一是环境优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二是避免很多高校把心理咨询室划归为学生处管理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解除心理戒备。
总之,在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是高校每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高校图书馆必将不甘落后,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各种资源,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赵秀敏.论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J].邢台学院学报,2005,(3):122.
[2]黄雪雄,杨玲梅,权├.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图书馆心理资源的开发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