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关键词:
自媒体;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1]。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交流沟通、即时通信的主要阵地就是网络。其中,自媒体具有诸多优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然而,自媒体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来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联合完成的研究报告。自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基础上对个体进行信息收集、创造、共享及传播的平台,载体有论坛、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是自主化的、私人化的、平民化的一种传播形式,以现代化的电子化传播手段,向特定的个人或者某些不定性的群体传播一种非规范性的新媒体信息的总称。
(二)自媒体的特点
1.大众化的平等交流。传统的人际交流有主客观之分,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有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之分。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关系,交流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多样的,可以是群体之间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交流。2.语音、文字、表情、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自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可以通过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符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传播空间广泛,时效性、交互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传统的人际交流范围比较狭小,传播速度较慢,受时空的限制较多。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通过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播到任何一个角落。4.非面对面沟通。自媒体时代,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QQ等网络平台可以进行高效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完全突破了传统交流方式的束缚,在人们之间达到信息的共时传播。
二、单亲大学生及其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各种原因导致主体家庭不完整,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承担养育孩子责任的家庭。笔者通过对完整家庭与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2],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大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很难适应大学新生活,容易出现极端性格,个性敏感多疑,易产生憎恨、嫉妒及逆反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放纵、任性等心理症状。从上述调查中可见几项较为突出的行为,在“喜欢自己独处,不愿与他人一起相处”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占90.3%,而完整家庭大学生仅占13.5%;在“利用吸烟、酗酒、自残或服用药物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比完整家庭大学生多79.3个百分点。
三、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单亲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自媒体在给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3]。一方面,自媒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自媒体促进了单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有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大学生普遍使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经常活跃在贴吧、论坛、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领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帮助和服务。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阅读,学习新的知识,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开放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会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染上网瘾。
四、利用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档案,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学生信息登记和平时谈话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4],积极引导单亲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平等对待单亲家庭大学生,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利用自媒体因势利导,搭建自媒体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平台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建立自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者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随时了解单亲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有效疏导和沟通,避免不好情况的发生。
(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官方平台,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主渠道。高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课外心理辅导课之外,应尽快搭建自媒体平台。学校除了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之外,还应该培养一批有活力、有时代感的辅导员来承担自媒体平台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运行工作。利用自媒体创建论坛、博客、播客、QQ、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为单亲大学生搭建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平台。
(四)开拓自媒体时代的朋辈辅导教育的工作模式
为了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每个角落,需要建立四级心理网络管理机制,即校级心理中心,院系二级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进行四级监控与辅导。其中学生心理委员可以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培训,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问题讨论,通过信息传递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朋辈的辅导和帮助能使他们感觉到身边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信任,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使其实现“自助式”成长。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极大。单亲大学生心理状况一直是社会与高校关注的焦点,高校一般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单亲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在此形势下,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自媒体平台,以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促进单亲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3)[2017-03-11].
[2]刘爽.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分类号]G25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是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原理,通过有针对性推荐文献,采用交互式指导读者阅读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优化内部心理结构,解决个人问题,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它是一种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使人正确认识历史、社会、他人、自我,帮助人积极应对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使人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且能让人达到马斯洛描述的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自我实现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适当的阅读可以平和心境,放松心情,获得感悟。尤其是阅读心理学书刊,就是在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流,增长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治疗或缓解心理疾患,并且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开发生命潜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摆到了高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学生总数的16.5%;同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一项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4%。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而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去拓展其教育职能,其实质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阅读疗法(图书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如果能够在图书馆得以开展,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研究方法
2.1被试(前测)
笔者随机抽取某高校理科和文科的2005级大学生300名,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这300名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实际获取有效测量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事先把每份量表做标记(只有开展调查者知道每份量表所对应的学生姓名),让被试学生匿名回答问题,以达到让被试者更真实反应自身心理状况的目的,保证研究目的。根据统计结果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在轻微心理问题以上的大学生40名再次进行被试。
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被试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态,做详细个案访谈记录,证实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陈会昌、李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结构如下:Zl恋爱和性问题(F1性烦恼、F2恋爱问题、F3同性恋倾向、F4多角恋爱)、z2学习压力(F5学习障碍、F6学习挫折感、F7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z3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F8身体健康问题、F9情绪障碍、F10情绪低落、F11心境)、Z4社会适应(F12退缩自卑、F13孤独感、F14自我闭锁、F15攻击性、F16自杀倾向)。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多。
2.3研究程序
2.3.1阅读疗法实施干预阶段
阅读疗法推荐书目信息收集与整理。阅读疗法书目的收集分4个部分:①来源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②通过电子邮件与知名心理学专家沟通,请他们推荐对大学生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书目;③来源于资深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整理和推荐的图书馆流通率最高的经典书目;④笔者自编的读者调查问卷,面对广大师生及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发放读者调查问卷共计l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问卷回收率为96.5%,通过对问卷整理与分析,读者推荐的对心理健康有帮助的以及对广大读者最有影响的书目。
建立阅读疗法实验阅览室和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在每个系选出阅读疗法研究小组的组长,方便学生与调查者沟通和联系。组织被试学生以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的方式,通过阅读指定书目对被试学生心理进行干预。
要求被试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读后感,不要求字数,只要求写出真实的心理体验,由调查者负责整理记录,以便统计不同图书对不同人会有什么样的干预效果。
不定期的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将一定的文学作品推荐给被试学生,被试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听他人读,然后调查者和学生一起就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通过对道德价值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促使他们提高自我意识、增加自我观念、改善对自我和对社会的判断能力。
对被试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进行访谈,并在干预结束后要求他们写出参与阅读疗法的心得体会。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在对被试学生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后,辅导员是否能够发现他们心理状况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2.3.2后测在进行阅读疗法干预3个月之后,与前测采用相同的方式对被试学生再次进行测试。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被试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
2.4统计方法
对研究前后测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应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大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在4个维度、16个特征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其中,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4 讨论
4.1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
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恋爱问题、同性恋倾向、多角恋爱、学习挫折感、心境、退缩自卑、孤独感、自我闭锁、攻击性和自杀倾向等10个特征上差异显著,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说明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心理健康情况明显好于干预前。性烦恼、健康问题、情绪障碍、情绪低落和学习问题这些特征和纬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于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虽然在学习障碍和理想考试两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但干预后的得分要低于干预前,与分数常模比较,心理健康已经达到基本正常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产生的效果尤其显著,这也正契合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羞于启齿,喜欢到书籍中去寻求帮助。因此,可以说阅读疗法就能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处理这些问题,使他们拥有更健康的心理。
高文凤,宫梅玲等(2004年)将阅读疗法应用于一般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一个为阅读治疗班(阅疗班)进行三个月的阅疗,一个为对照班不进行阅疗,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宫梅玲,丛中,王连云’等(2004年)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中,选取了1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阅读疗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洪社娟(2002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具有良好效果。基普瑞(Zipora,1996年)等对117名存在社会适应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2年的阅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自我发展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通过前后测的统计分析发现,阅读疗法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确实有显著的疗效,这与上述的相关研究相似,同时也证实了笔者研究的可信性。
国外郝明豪斯(Hermin曲aus,1954年)发现对参与他研究的学生而言,阅读疗法可以减少个人行为的困扰;阿马图(Amato,1957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觉悟、应对紧张;艾波拜瑞(Appleberry,1969年)的研究发现,阅读疗法能够增强各个年级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国外的阅读疗法研究认为阅读疗法在增强自信、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强化自我发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提高学习成绩、减少恐惧等方面效果没有得到一致研究结论的有力支持。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这3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而被试学生在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的得分上比干预前要低,已经属于基本正常。对于学习障碍的问题,笔者从资料中发现,对于阅读疗法究竟能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美国的阅读疗法研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支持阅读疗法可以减轻学习障碍,惠普尔(Whip-ple,1978年)对一个州立少年管教所的学生开展了阅读疗法,发现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阅读疗法对学习成绩不能产生积极影响,如舒尔茨(Schultheis,1969年)发现,对15-16岁的学生开展图书疗法,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由于时间有限,样本较少,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追踪研究进行证实。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之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显著效果,主要是因为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紧张精神,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促进人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时间久了,他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阅读疗法,通过读书来排遣不安思绪,缓解焦虑,稳定情绪,增强意志。阅读疗法的这种“自疗作用”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辅助心理治疗手段长期存在的理由和基础,也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证研究的结果电证实了早期弗洛伊德对阅读治疗发挥作用主要通过认同、宣泄和领悟三个阶段的分析。
4.2研究的教育建议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2.1教育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素质提高最为直接的途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发展实验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具体的操作途径。而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能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向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笔者针对高校图书馆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应用的规范化建设;②重点培养专业阅读疗法师,注重图书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③在高校图书馆创建阅读疗法特色阅览室,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