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封闭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的民办高校是1980年后逐渐兴起的,现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以其丰富多样的办学方式引人注目。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教育需求,扩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陕西省民办高校众多,据统计,全国民办高校采用封闭式管理的占到了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陕西西京学院为了防止学生在外沾染不良习惯,杜绝校外人员带来不良风气,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学生通过校园卡并指纹识别后才可进出校园。西安翻译学院以英语为特色,实行“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执行“万人晨读”管理模式等。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在管理模式上采用“封闭式管理”。大家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争议颇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
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付八军在《“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中认为民办高校推行严格管理具有必要性,在理论上也具有可能性。首先,为维护国家学历文凭的信誉,需要强化管理。其次为扭转学生自由散漫的风气也需强化管理。“封闭式管理”可以改善原先纪律散漫的学习风气、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当然也有学者对这样的管理模式持反对意见,罗云在《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一文中指出――封闭式管理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以牺牲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为代价换取所谓的“良好教学秩序”,并且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停留在“管制”阶段,以成绩代替全面能力。他同样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对社会不负责任,没有发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多数有关封闭式管理的文章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和管理理论出发,对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但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却很少涉及。而校园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封闭式管理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多方面的作用。
2、本文研究概况
本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进行了个案访谈,然后分析评价了封闭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化状况。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价值观念、个人能力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的探析,找出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动与阻碍作用,为民办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了西安市三所不同民办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每个学校抽取4位学生为访谈对象。共计12位访谈对象,均为西安市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并以访谈内容为对象对其社会化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访谈的总体分析,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封闭式管理的态度趋同但也有所差异。西京学院侧重于学校生活制度方面的严格管理,学生对于这种管理的对抗情绪也最为明显。接受访谈的4位学生对封闭式管理无一认同。西安翻译学院有关学习方面的规定相对严格,在4位名访谈学生中,有1名学生明确表示反对,但也有1位学生赞同这样的管理方法,觉得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华学院在陕西民办高校之中的管理相对较松,所以在访谈中学生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抵抗情绪最少,4位访谈对象都没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多数表示能够理解学校严格管理的动机。
二、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1、封闭式管理的涵义及其原因
纵观国内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大多数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教育管理学认为,“封闭式管理”式针对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而言但并非是针对管理学生。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将这一概念歪曲,将封闭式管理奉行为“ 将学生束缚在学校内,生活作息和自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除特定时间外,学生不允许随意出入学校,校外人员也不得进入学校”。
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的动力源,大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在高校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民办高校需严格管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要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办不强化管理,那么会大大降低其毕业文凭被社会所认可的教育程度。
(2)生源质量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严格管理。由于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而生源质量又远远落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只有采取强硬手段,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3)为维护学校正常秩序,需要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上刻苦上进,生活上勤俭正派,交往上与人为善,为他们以后起着很好的导向和定型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有秩序的教学环境。
2、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现实影响
赵利生教授在其论文《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基本目标:(1)培养个性,完善自我。个性即自我,大学阶段完成自我的独立。(2)继承、丰富与发展社会文化。大学生必须首先接受一致内化积存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体系,并对其创新发展。(3)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按照赵利老师的观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及个人能力考察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封闭式管理对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反映了个体需要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等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当个体要求自我遵守社会规范努力达到社会期望时,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而当个体自我松懈,就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
例如(个案9):对此(学校封闭式管理)我觉得有利有弊。和其他公办高校相比我们的确不如他们,所以学校这样管理也是为我们好为学校好吧。我的父母也挺希望学校管得严格一点,因为他们担心不在我身边我会学坏,但是父母、学校也管不了我们一辈子呀。不过有时候学校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也有点过了,毕竟我们都是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反而会让大家抵抗。
民办院校大学生往往是没有考上公办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控制较差,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长时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教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依赖,逐渐丧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改正的自觉意识。
4、封闭式管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价值观是个人对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价值观不是一种被动和被教化的结果,而是大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接受和创造的,他们通过审视自身和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异同,最终形成自我价值观念。
例如(个案1):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甚至比高中还要严格,进出校门、宿舍门都要识别指纹!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汇报学校,我讨厌这种囚禁式的管理。难道学校认为我们完全没有遵守纪律维护学校秩序的自觉性吗?还是觉得学校周围危机四伏所以要严格管理以防坏人入侵,这也太夸张了。这种压制让人不舒服。
其实,民办高校不一定要利用封闭式管理隔绝社会不良影响的渗入,而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教会学生客观认识、适应现实世界,增强其对不良影响的判断力和免疫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他们学会在未来的道路如何适应、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5、封闭管理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影响
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性只于交往之中”。身处在学校中的大学生,这个时期同伴交往的频率与影响最为突出。大学生在自己的交往范围内选择知心朋友,良好的同伴人际关系能给大学生带来稳定感和归属感。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大大减少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过于强调秩序与成绩。此时,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被忽视,大学生个体获得社会交往和社会满足的愿望也不能得到实现,大学生就会产生与制度规范相排斥的行为。
例如(个案7):学习方面的严格管理我觉得无可厚非,可对于严格的门禁制度我不能理解。有时候我外校同学来找我玩,进校门时又要登记又要压证件,甚至有时候根本不让进,门卫也总是凶巴巴的。现在和同在西安上大学的同学都不来找我,说看到我们学校门卫都有心理阴影了,大家都说我像读了军校。
三、相关建议
1、顺应社会,转变教育理念
民办院校也应在教育模式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进步,找到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亲身感受来自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考验从而更好的完成其自身的社会化。
2、敞开校门,选择开放式管理
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独立本科院校更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还能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自我努力方向。对学校来说,开放式的管理,在满足学生向往自由、减少学生抵触心理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压力与负担。
3、联系社会,开展开放式教育
在开展开放式性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当与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确保学校周边的治安安全,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学生辅导员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到家长对于开放式教育的支持。
4、强化专业特色,激发学生潜能
封闭式管理通过严格的规定将学生限制在校园内,结果却不尽人意。如果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那么也可以达到留住学生的目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5、注重心理健康,建立有特色的心理教育
民办院校优于专科院校又次于公办院校,属于中间一种不高不低的尴尬地位,这就造成了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在封闭管理模式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在生活、就业交往等压力下依旧可以保持自尊、自信、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即使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也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罗云.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2] 苟灵生.复杂性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因素研究――以“陕西现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 侯一农.浅析高中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J].社科纵横,2009.8.
[4] 付八军 冯晓玲.“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5] 赵利生.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01.
[6] 李献斌.大学生寂寞的成因与自我调适[J].北京:中国健康教育,2003.2.
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使用药物进行精索封闭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8名患者,年龄16~74岁,平均34岁。其中单侧51例,双侧7例。1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骑跨伤、跌打伤等),5例为前列腺手术后并发症,11例发病前有尿道炎症状,8例病人行彩色B超检查提示少量鞘膜积液。根据单日、双日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发病时突感阴囊内不适,疼痛,发热(38.1℃~41℃),患侧阴囊出现红、肿、剧痛,并放射至同侧腹股沟区及腰部,附睾体积在短期内(3~6 h)成倍增大,同侧精索及输精管增粗、肿胀,压痛明显。外伤患者可见阴囊皮肤有瘀斑。血象显示白细胞增高,核左移。
2治疗方法与结果
2.1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用药物封闭治疗。封闭治疗:常规消毒腹股沟及患侧阴囊,在皮下环下方找到精索并用左手固定,将注射针头刺入精索鞘膜内,回抽无血后推入1%利多卡因5 ml,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8~16万U及地塞米松5 mg,1次/d,或隔天1次,每人用药2~3次。
2.2结果 封闭注药后,局部疼痛症状在数分钟内消失,附睾炎症很快好转。治疗1周后统计结果见表1, 治疗组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
3讨论
急性附睾炎是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因为尿液逆流、外伤、导尿管及器械操作,感染途径主要为精路逆行感染,少数为血行或淋巴管感染[1]。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双侧附睾炎还有可能造成不育[1,2]。传统的治疗方法只重视抗生素的应用,配合患侧阴囊局部托高,这是很不够的[3]。此外血-附睾屏障的存在同样可防止药物渗透到局部组织。我们在附睾炎急性期静脉使用抗生素同时,采用精索封闭治疗可使有效抗生素直接通过附睾的各层鞘膜组织,并迅速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地塞米松可以起到抗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的作用,遏制了病情的发展,且明显缩短病程。本法简单且疗效可靠,门诊即可进行,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5-33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了解不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和发展的情况,笔者采用SCL-90量表评定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长沙市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某高校男大学生150名。封闭式管理的特点为军事化、封闭式、要求严格、训练艰苦。
1.2 方法
1.2.1 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含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2)自编“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随机抽取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150名,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列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同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成含有54个条目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每个条目含有5个等级,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条目上判断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由没有到严重为5级评分。
1.2.2 实施步骤 被试生填写SCL-90量表,统计该量表的各项指标,1周后再让被试填写“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生活事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150名男生中,有128名男大学生因子分≥2分,有43名因子分≥3分。提示有85.3%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有28.7%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水平[2]。
2.2 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由表2可见,学校管理教育等3个因素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95.69%。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教育,统计方差达61.64%,提示学校管理教育是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导语】
山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对调整省域高三年级开学准备、制定中考方案进行科学研判,决定全省高三年级按照3月25日做开学准备,中考时间原则上顺延一个月左右。
会议指出,开学必须坚持审慎原则,确保万无一失。高校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的开学,参照高三年级的做法,按照4月初开学认真进行准备。其他年级开学事项视疫情研判决定后,提前一周通知。小学、幼儿园原则上在疫情解除后开学。
会议要求,各市要抓紧制定中考顺延工作方案,3月底前报省教育厅备案。山西省教育厅要及早研究初三年级开学方案。各高校开学准备方案要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地市所属高校要同时报所在地市委、市政府审核备案。各项开学准备要做到“十个到位”,包括落实“三到”要到位,即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所有高中都要做到领导到岗、老师到校、防控措施到位。此外,要做到逐人筛查到位、封闭管理到位、小班教学到位、分散住宿到位、日常防护到位、错时用餐到位、健康管理到位、物资保障到位和逐校验收到位。按照隶属关系,由相应层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压实工作责任,对所有高中开学准备工作逐校逐项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学。
1.必须严格履行防控责任。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必须熟悉疫情防控流程。自觉接受疫情防控检查,提升自身应急处置能力。
3.必须做好课堂防控教育。讲授防控知识,宣传先进事迹,开展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必须做好教学工作。统筹在线教学与开学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
5.必须规范教学行为。严格遵守师德师范,做到不违规补课。
6.必须如实报告出行动态。教职员工完整准确及时报告出行方式、出行轨迹等。
7.必须及时报告健康状况。主动检测体温,如实填报《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8.必须做好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戴口罩。
9.必须遵守就餐管理规定。分散用餐、避免集中。
10.必须做到非必要不外出。不参加非必要的外出旅行和会议、活动,主动远离人员密集场所。
二、学生“六做到”
1.学生做到疫情期间减少外出、不走亲访友,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在校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
2.学生做到在校期间积极配合疫情排查,主动报告信息,校内住宿学生不得擅自离校。校外住宿学生要主动报告体温及个人健康状况。
3.学生做到分时错峰用餐、洗浴。进入食堂前做好体温检测,排队、就坐保持安全距离,固定座位,不面对面就餐。在校有序错时洗浴。
4.学生做到实习期间如实报告行程和健康状况,做好个人防护,不得擅自离开校外实习实训地点。
5.学生做到坚持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提高身体免疫力。
6.学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主动通过主流媒体了解疫情防控动态和防控知识,积极应对。
三、家长“四做好”
1.家长应做好对孩子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如遇情况,及时上报,及时处置。
2.家长应做好教育孩子不参加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聚集性活动。
3.家长应做好点对点接送孩子,即接(送)即走。放学后直接回家,不去人员聚集场所。
4.家长应做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接送孩子的安全防护。
四、校园防控“二十到位”
1.责任落实到位。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开学演练,健全学校、年级(院系)、班级、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制度,责任到人。
2.监测排查到位。全面掌握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出行动态,严格执行体温检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3.封闭管理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校园管理。师生员工进出校园、宿舍区必须实名验证并检测体温和登记。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进入校园。
4.日常管理到位。加强教室管理,学生单人单桌。加强就餐管理,分时错峰供餐。实行错时洗浴,建立分班级、分楼层定时洗浴制度,加强浴室消毒、通风。
5.校外住宿管理到位。实行严格信息报告制度,每日监测体温,做好交通安全和个人防护。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
6.环境整治到位。加强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和重点部位的通风、保洁及消毒,每天消毒2—3次,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装运设备每日必须消杀。
7.宣传教育到位。加强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及时通报疫情信息,教育师生员工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正能量。
8.安全隐患排查到位。组织开展开学前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消防、实验室、危化品、食品安全、校舍等管理。确保校车班车安全运行。
9.隔离措施到位。严格复课审查制度。精准掌握未能按时返校师生情况。按规定做好相关人员隔离工作。
10.复学组织到位。各高校要提前了解学生返校交通方式,学生集中地点可安排专用车辆接站。各校要在校门设立测温区、报到处和临时隔离区,验证健康登记卡。强化“护学岗”“高峰勤务”机制。实行错时错峰上下学,各年级间隔10分钟以上。
11.教学管理到位。合理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各高校要掌握校外实习学生健康状况和出行动态。中小学要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12.重点场所管理到位。加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重点场所管理,避免人员聚集。
13.就业招聘组织到位。各高校要实施线上招聘,组织毕业生参加全国网络招聘活动,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
14.校园活动管理到位。暂停聚集性校园活动,减少线下会议数量,控制室内文体活动规模。原则上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预约管理。
15.后勤人员管理到位。加强防护教育、管理和培训,上岗必须佩戴口罩。食堂、宿管等直接接触学生工作人员集中住宿、封闭管理。
16.校园服务到位。学校办事窗口和服务中心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服务预约办理。做好开学前后师生、家长心理疏导,避免出现恐慌焦虑情绪。
17.防控物资储备调配到位。强化属地责任,多措并举筹措防控物资,确保口罩、测温仪、消毒液、洗手液等物资储备充足、台账齐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管理,主要是满足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20__年以来,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并且通过国家拨款、校园置换、贷款等多种渠道筹资,扩大和新建了校园,加之教育部对高校硬件建设评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必须有一个专业队伍来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成立独立部门专业管理体育场馆。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专业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管理,主要是满足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20xx年以来,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并且通过国家拨款、校园置换、贷款等多种渠道筹资,扩大和新建了校园,加之教育部对高校硬件建设评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必须有一个专业队伍来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成立独立部门专业管理体育场馆。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35-02
大学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本质更多地应该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念。师生为了学习或传授知识而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在探索与产生着新的知识。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其主体功能却仍然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场所与环境氛围,从而实现知识的薪火相传,并共同创造智慧之源。高校的这种场所与环境氛围我们通常称为育人环境。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内一切与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诸因素综合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学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等。就其关系来看,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起着更基础、更关键、更重要、更突出的作用。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文化设施它不仅在提供教学环境、学术环境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而且在营造高校文化育人环境上更发挥着其它各类文化设施都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这种功能往往淹没在图书馆的主体功用――提供“知识的海洋”之中,变成一项隐,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而稍显忽略。
由于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任何关于“提升高校环境育人水平”的讨论都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运行模式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与变革给整体环境育人水平带来的影响的关注与研究。
若干年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相分离的服务模式为主,部门设置通常较多;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只有部分区域或服务功能的开放时间能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的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全天候的工作节奏。近年来随着高校新馆的建立,普遍采用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效益性和以人为本等为构建原则,集收藏、外借、阅览、咨询为一体。该模式实行以来业界对它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一体化模式实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工作强度加大,人力成本并不节省。众所周知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优越性之一是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延长开馆时间,但事实上在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出借流通量并没有下降,而馆内阅览的量激剧上升,几乎与出借量相等,客观上大大增加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并且开放式的服务,虽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却因疏于管理和部分读者素质的低下及普遍的陋习,造成很多读者每次取书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这更加剧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使原本可以通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来保障延长开放时间的愿望成为泡影。书籍破损率、划痕率大幅增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自由携书出入馆内各个场所,并将可自带书籍与馆藏书籍混在一起阅读,学生在勾划时别说管理人员难以辩别,有时恐怕连读者自己都没辩清。另一方面借还处集中在服务台只配备少量人员处理全馆的书籍借还,等候的读者多,操作节奏快,无法细查细辩有无破损、划痕难以追究责任。由于大范围跨楼层任由读者自由取书阅读,管库工作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藏匿起来,以备下次阅读的现象愈演愈烈。存在着大量的占座位现象,造成虽有空座位但后来的同学却无座位可坐。偷书现象呈蔓延之势,手法各异,但以晚间将书扔出窗外和抽掉书内磁条将书堂而皇之带出者居多。为躲避超期罚款,趁可携书包入库之机,将超期书籍放回书架,谎称是服务台工作人员疏忽所至,如此造成学生与管理人员纠纷,或使图书馆因需核实取证而增加查处成本。图书馆内虽设有简餐、茶点与休闲专区,但学生仍将食品饮料、熟食、啤酒等装在书包中带入书库和阅览室,造成环境卫生打扫工作量增加,巡库人员管理劝止的工作负荷加重。
高校图书馆由于推行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确实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但由于新模式的应用,确实也造成了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群中一些原本在封闭模式时代不存在或很少发生的乱象不可避免地大量发生。在片面追求满足“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信条的同时,悄悄地削弱甚至放弃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职责与功能。学生到了图书馆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球场。虽然产生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素质修养与道德品质不高。但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乱象”的出现与高校图书馆恶化了的环境诱因是有关系的。高校图书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对此“乱象”出现与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认为由于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主要文化设施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还担负着环境育人的作用。这一点是有别于社会图书馆的,至少其“环境育人”的责任远远重于社会图书馆。我们知道就育人的内涵而言含有两个方面的成效评价标志,一是内在成效,即将育人的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信仰、价值观来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二是通过教育引导、约束、鼓励、禁止、惩处、制度规定及硬环境的制约(如围墙,大门,作息制度等)让学生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范、纪律条文(如不得偷盗等)来提升学生“他律性”。当然这二者之间无论哪一个的提升与削弱都会影响另一面。但不能不承认,人的素质、品德总是需要这二者的共同作用才有实际的收效。而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向我们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尤其表现在环境对人类心理行为的制约性和规范性。所以在高校无论哪个环节上削弱了这两者之一,都会对整个育人成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往对于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培育与提高,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思想教育层面,过多地将其归属于思想品质或道德素养方面。这正是我们多少年来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问题上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主导观点带来的后果。其实构成一个人的品行素养的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不是都能归属于思想、品德、觉悟等范畴。比如一个人的卫生习惯就应该与他的卫生知识和从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相关。我们不能说一个卫生习惯不好的人就是思想品德有问题的人。同样“靠右行驶”,“先下后上(乘车与坐电梯时)”等虽也可勉强引伸到社会公德上去,但究其本质也不过就是公众社会生活中需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而已,它的道理也就跟踢足球不能用手击球的规定一样简单,根本就不干思想品德的事。而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效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体现在营造和提升学生“他律性”的育人环境上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存在制度设计层面的缺陷。在考虑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使服务时间延长的时候,未充分估计到监管力度的下降会带来学生读者外部约束力的同步下降,从而诱使乱象发生。其缺陷在于未同步以其它方式、手段来弥补监管力度的缺失。在设计所有馆内场所对学生自由开放,并可携带书包等物品进入的做法时,未同步设计新的借阅管理方式,仍沿用原封闭管理模式时的运行方式,造成日常运行出现许多管理漏洞,诱发学生行为失范。对全开放模式下学生读者自由取书阅读和自主寻找需借书籍时,带来的上架、整架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估计不足,既使内部环境变糟也使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省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对全开放后事实上存在的学生将图书馆当成社交、聚会场所的要求视而不见,未对图书馆内部布局和功能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的高校图书馆在安防、监控、信息化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造成偷窃与毁损图书行为的实施成本降低。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具体工作岗位性质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岗位设置条件、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方面的配套要求来弥补新出现的薄弱环节。
当然,全开放一体化模式本身可能仅是一个管理的理念,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案,需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变通实施。但即便是一个理念也应充分考虑到该模式实施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担负着更多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的任何削弱与损害,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而高校图书馆在从封闭管理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服务读者、方便读者”的原则,未考虑其对环境育人功能的影响,故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全开放一体化模式实行后带来诸多乱象。这些乱象的发生损害了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育人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修正。限于篇幅,笔者将另行撰文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科研基金(党建思政及学生教育重点专项)“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与环境育人水平提升的关系与方法研究”(项目号:jit-xsgl-201002)资助]
参考文献:
1.周筱,李嘉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12)
2.向来生,诸葛福民,郭加书.高校育人环境分析与优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3.夏有根,徐一忠,潘继进.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几点问题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4)
4.周红卫.财经院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1.人才引进较为困难。新时期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随着高校近年来扩招力度加大,必须引进足够数量的人才才能满足高校教育事业需求。但是目前高校面临着人才引进较为困难的问题,一些高层人才岗位空缺现象严重,学科带头人和大师级别的人才很难引进,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引进中由于许多高校政策不到位,科研条件不够完善,学科资源无法满足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驻。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中过于注重学历的考察,而缺乏对人才实际能力、潜在价值包括其德育水平的考察,导致一些人才名不副实,缺乏个人发展动力,再加上道德水平不高,对于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造成了严重影响。
2.考核评估体系不科学。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利于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继续深造,因此通常高校考核体系应当依据科学规范,在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明确考核指标要求职工履行必须的责任,同时对其工作成绩予以检查和评定。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考核评估形同虚设,并没有形成科学、全面的体系,内容较为陈旧,所谓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更多在于学校领导高层的主观印象和职工的交际能力,因此很难现实的依据职工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判。还有一些高校的考核评估过于注重业务能力而缺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德水平的考核,忽视了新时代对于教师素质水平的要求。
3.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每个职工都是具有潜在能力的,在健全、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下能促发职工的潜能使之转换为现实的成果,因此需要学校合理运行薪酬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有序性,主要是实行专业职务等级制度,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在薪酬激励方面没有引进有效的竞争机制,奖金发动的力度较小,很难激发员工的竞争心理,不利于员工提升工作积极性,并且高校目前的薪酬体系没有长期激励,在缺乏长效性的情况下很难保障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新时期突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措施
1.以动态发展的战略实施人才规划。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以动态发展的战略实施人才规划才能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的需求,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高校合理引进人才、实现人才发展战略而服务的,因此应当注重人才规划方向,以此为源头,做好恰当的计划,合理配置高校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引进中要本着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德育素质为本的新时代价值观念,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妥善安置优秀人才。打破封闭管理的模式和固化的思维,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服务理念,依据高校实际需求,在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下有针对性的引进学科所需人才,循序渐进的补充高校人才缺口,同时配合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新模式,预防由于批次人员引进太多而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引子:对“双重校门”照片的分析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一、两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见图1)。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它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紧锁大门的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其实不过是购买些雪糕、面包、矿泉水之类的东西)。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完成钱物交易。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在门口传达室人员监督下,效果还算好,只是偶尔还有学生把钱隔着双重校门扔出去,外面的人把面包之类的物品扔进来。
学校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阻止学生与校外人员接触呢?为什么采取封闭管理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例如,学校担心学生从校外买到不健康的或不干净的食品,更不允许学生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外出,因为校园周边的环境充满了“危险”和“陷阱”。总之,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于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而且有趣的是,在校园封闭管理问题上,家长的立场基本都是和学校一致的。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店铺、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他们往往停留很长时间而不愿回家。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也更加超出了成人的控制范围。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会而且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学生的目光和心灵依然会飞出去;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有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二、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此后,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行动。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特别是在一些硬性标准的执行上效果较好。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至少30篇这类文章的分析发现,它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1-4]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创业环境之类的调查分析。[5-8]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这些研究除了让我们知道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外,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甚少;除了推测不良环境会危害个体成长外,很少展示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能告诉我们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外,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设计完整的应对之策。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三、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例如,校园周围的垃圾堆要清理掉,不允许噪音过高的拖拉机、厂房、集市距离学校太近,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物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9]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而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社会微环境[9],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9]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广告、噪音、标语、公路、田野、花草、树木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讨论城乡青少年成长背景的差异时,就不能像传统上那样只讨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同,还应关注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巨大差异。再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质性[10]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四、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一)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北京市区为例,5公里内通常有很多学校,如果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平均5公里的范围里活动的话,或许应该整治的并非只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北京乃至全社会。也就是,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二)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课外辅导学校、书店、KTV或舞厅、电影院、网吧、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家附近、公园、学校门口等)。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电影院、商场)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三)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如操作电脑、阅读),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如逛街、娱乐、消费,而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再如,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去快餐店,而目的竟然是那里环境好,适合看书、写作业。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四)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能谈得来。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自由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展示属于他们的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五)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家里的电话基本为成人控制,孩子几乎没有说点悄悄话的机会;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11]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成长需要。(六)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9-11]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社会工作问题。
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
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
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
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
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5CSH01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恒希.学校要警惕“环境危机”[J].中小学管理,2002(6):16.
[2]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贵州教育,2006(19):4-5.
[3]权海鹏,詹正发,邓先锋.高校周边环境特点与大学生安全保护[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64-66.
[4]陈建忠.对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6(12):12-13.
[5]李艳华.浅析城市噪声对中学校园的干扰类型及其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62-63.
[6]陈丽华,李丽.西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42.
[7]周晓辉.大学社区周边环境透视及其整治浅议:以西北大学老校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6(3):1-8.
[8]张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周边创业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6(4):92-93.
南京工业大学: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南京工业大学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在校内居住的教职员工及家属尽量减少进出校园次数、降低出入频率。正式开学前,已离校学生一律不得返校。
留校学生由各学院加强教育管理,非必要不得外出,进出校园须严格请假手续,经学院审批后方可进出。校内教职员工,非工作必需不得进出校园,进入校园需出示本人校园卡。
开学报到前需要做的事1.银行卡及缴费
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大部分高校会随寄一张银行卡,需要带上身份证到银行激活银行卡。
一般开学季,银行都有交学费的这项专门业务,只要告诉大厅客服人员说交学费他们都会让填单子给你的。
一般学校都会提供银行账号,记得缴费之后打印的纸质缴费证明一定要妥善保存。
到了学校就可以交给辅导员、教务处或者学校规定的地方。
学费和生活费可以存入银行卡。
2.证件照
免冠一寸证件照、两寸证件照各10张左右。建议白底、蓝底证件照各准备一套。
另外,证件照电子版注意保存(大学期间考试报名等均需使用)。
3.户口迁移证明
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大部分高校会附带户口迁移证明。
部分外省、外地学生,若想将户口转到学校,就必须带好户口迁移证。
若是不需要迁户口,则不需要携带此类证件。
另外,需要注明的是,户口迁移到学校属于集体户口,有时不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建议大一新生提前了解具体政策,再做决定。
4.生源地助学贷款回执单
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大部分高校会附带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里面有国家关于资助高校贫困学生方面政策的详细介绍。
对于有意向贷款的同学,请一定仔细阅读并合理利用好各项资助政策,这样可能为家庭减轻不少经济负担。
全军事化训练必备清单一、衣物方面
必带:衣服、裤子、鞋子、袜子等。
无论会不会发迷彩服,带几件都是有必要的。不要求穿迷彩服时很有可能让你穿自带的短袖,是有领子的,减少被晒面积。也许有机会让你穿长袖,那么这个防晒机会就不要错失,所以长袖短袖都备两件。鞋子舒适,不多带也可以,是旅游鞋或板鞋,在正步走时能踩出响亮的脚步声。如果是新鞋,鞋号宜稍大不宜小,以免“小鞋”磨脚。
二、生活用品
必带:花露水、风油精、香皂、防晒霜(SPF>30)、各种药物(润喉片,防晒方面的药,防暑的药,藿香正气水之类的)、洗发水、沐浴露、牙刷牙膏、毛巾至少两块、杯子等。
三、其他
必带:钱、_发夹、带有闹钟的手表、梳子、手机等电子产品(听要求而定,不能带就别带)、手电筒、零食、纸笔、课外书、雨伞等。
半军事化训练必备清单:
必备:防晒霜(SPF>30)、大一点的水杯、合适的鞋子和鞋垫、防暑药、带一小包纸巾用来擦汗。
防蚊药品带花露水,白花油等,消炎药,红霉素之类的消炎药,皮肤浸过汗水很脆弱容易破皮。
维生素C片、钙片及各种营养品,比如维生素功能饮料、红牛啊、营养快线之类的,军训期间,体能消耗是相当大的。
创可贴之类的常备创可贴之类的常备小东西。
少量食物(压缩饼干、咸菜、牛肉干)
相机,军训期间没有留下一些照片是很遗憾的哦!
钱,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提醒
1、不论你是那一类的军训,发下来的军训服装要先洗一下,一是夏天的衣服都是贴身穿的,清洗一下可以保证衣物的干净卫生,二是清洗后的衣服会柔软一些,穿在身上也会比较舒服。
2、自身准备的衣物,如袜子、贴身衣裤以棉制为,鞋里垫上软鞋垫,因为军训期间是需要长期站立的,这样做不会出现脚部酸、疼的情况。
3、军训期间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干净,夏天容易出汗,衣物上就会有汗渍,这不但影响整体形象,自己穿着也会不舒服,容易滋生细菌,同学们每天都把穿戴的衣物、袜子、帽子清洗一下。
4、军训是一件比较苦的事,所以这段时间大家要注意身体,补充体力。
多吃一些肉类、蛋类食品,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糖和水分。
5、要多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中午的午休时间也要休息好,准备迎接下午的训练。
如果在军训过程中感觉不适,不要硬撑,直接报告给教官,休息一下,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就不说,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我们目前经历的时代是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发展得非常迅速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新的知识结不构、新型人才有着非常快速的变化和需求。从经济上来讲,这样的需求对高等教育也是一种挑战,尤其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们的人才,包括政府人才、企业人才,都要有重大的知识结构上的变化,包括现在出现的非常快速的经营创新和法律秩序变革,都需要对知识结构有新的调整。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大潮的推动下,自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相继创办并迅猛发展,至今已达318所,在校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而且正方兴未艾。“独立学院”的迅速崛起,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体系。本文拟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寻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成才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体系。
一、构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及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了培养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合格人才,应本着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兼顾,竞争与和谐共存的原则,构建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及体系的构建包括学生管理模式的设计、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置、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等。
首先,学生管理模式的设计必须与学校的校情相适应。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即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管理和半封闭式管理三种。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制造一个相对隔离的教学环境――封闭式学校,并在此实施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校内进行,严禁外出。同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按统一的规范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而开放式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管理形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上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这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而半封闭管理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管理模式。我们不能抽象地断定哪一种管理模式更优秀,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实上,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哪一种更能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具体到独立学院而言,由于学生入校时成绩相对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如本一、本二批学生,适宜于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而在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独立学院最适宜于采用半封闭式管理。即在学风建设、宿舍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方式或手段上,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日常管理,一手抓政治思想教育,两者互相配合,不可偏废。
其次,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置。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管理机构宜实行院系二级制。院级设学生处或学生工作部,下设学生管理科(或办公室)、团委、宿管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等机构,分管学生日常事务的处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团组织活动、招生就业、心理咨询、素质拓展等工作。各系设学生工作办公室,由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或导师)分别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再次,长期以来,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太重要,比较轻闲,一般人都可以做;(2)工作安排上的误区:认为辅导员管的学生人数越多越好,事情管得越细越好;(3)待遇上的误区:目前辅导员的工作量与所受待遇形成强烈反差:现实生活中不少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可他们的收入远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基本上看不到出路;(4)人事安排上的误区: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质等要求极低,不少辅导员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只好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根据上述分析,学校应对症下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在人事安排上引入竞争性机制,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将学生工作重点放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规范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1)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分招生与就业两个方面,重点在就业。高校应整合各种资源,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广拓就业渠道。(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在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同时对学生的诚信和纪律教育亦不可松懈。(3)宿舍管理工作:宿舍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娱乐的天地。搞好宿舍管理应做好以下三点:①提高专职管理人员层次;②扩大管理职能,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于一体;③让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参与管理。(4)心理咨询工作: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本一、本二批学生更大,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易怒、焦虑、恐惧、冲动、多疑、嫉妒、歇斯底里等。因此,独立学院宜及早筹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学风建设工作:重点在第一课堂的出勤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6)素质拓展工作:包括院系及社团主办的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讲座等。(7)党团工作:包括团组织建设、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发展及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
最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是学生管理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包括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奖学金管理、学生违纪处罚、考勤规定、户口、身份证管理等各方面。不仅院系可制订各种管理制度,而且班级也应制订班规,以使学生的行为更加文明。同时,学工系统各科室也可制定一些内部规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辅导员学习条例》、《学工部上班纪律规定》等。
二、正确处理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几种关系
首先,应理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党政关系。独立学院的党政领导在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上应进行明确分工,权责明确,管理费用到位。学工系统分管领导应在如何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有所计划,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在学生工作系统内部,同样需要理顺党政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素质拓展中心与学生党支部、分团委既要相互联系,又要分工明确,否则就会做重复工作,不利于活动开展和效率的提高。
其次,正确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尽管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而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关系,就是教育学生搞好学习与学会做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学生管理,两者不可偏废。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又可以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不要忘了育人的责任,责任强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兼任班主任。辅导员在抓好管理的同时,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多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次,要正确处理好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同样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学风建设和素质拓展,一手抓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问题,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要求学生能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这有赖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时,那就必须用校纪校规来约束学生。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于本一批、本二批学生来说,略有逊色,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是理所当然。
最后,应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及广大同学三者的关系。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关系主要是辅导员发现、培养学生干部并引导他们参与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中坚,是沟通学校和学生的桥梁,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能否培养一支素质高、讲奉献、能带动广大同学共同进步的学生干部队伍,既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辅导员与广大学生的关系就要求辅导员转变管理观念:(1)强化民主意识,将学生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定、参与共建。(2)强化法制意识,全面准确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3)强化服务观念,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
三、总结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办高校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但同时今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可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因此,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大的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高校,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在独立学院试办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和矛盾,规范管理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工部
参考文献:
[1]孔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4):19.
[2]蒋威宜.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71.
[3]辛希贤.欧美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及借鉴[J].理论导刊,200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