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保险业;员工流失率;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的保险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的状态,与此同时保险业人员管理也存在很大弊端,如高级管理人才流失,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且流失率过高等诟病,这些问题无疑阻碍着我国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针对当今我国保险行业员工流动存在的问题,运用人力资源相关理论找出其产生原因,并从企业自身方面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失,加强人员管理,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保险行业员工流失现状分析
在保险行业里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当前来看,我国保险业的员工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级管理人才流失率高。我国高级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分公司一级特别是支公司一级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
2.基层业务人员流失率高,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采用人海战术,不论学历地大批量增员。很多保险推销人员由于流失高、从业时间短造成缺乏保险相关知识,从而导致一些误导夸张的陈述,职业道德的缺失更导致推销过程中经常出现恶意招揽、诋毁同行业者等不良现象。
3.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风险管理人才、精算人才、电子化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等这几类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奇缺,不能适应保险业的发展要求。
二、保险业高员工流失率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业员工流动的原因不仅来自于企业方面,员工自身也具有其特殊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员工个人原因
1.基层业务人员的员工特性。个人人在保险公司中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心理压力较大,难免在面对困境受到挫折时滋生跳槽或改行的冲动。保险人的存在比较特殊,他们不能享受企业员工应有的待遇,不会把个人价值提升与公司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公司缺乏满意度和忠诚度,乐于接受同业伸出的橄榄枝,去追求对物质的渴望。在营销团队内部,为保证个人业绩完成考核指标和保密客户信息的目的,人或组织架构层级之间相对保持着个体独立性,相互缺乏密切配合,竞争意识压制了集体观念,团队中的不和谐很容易让人作出另觅他途的决定。
2.行业精英人才的本质性短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市场拓展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员是行业内的精英,他们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众多的社会资源和客户资源以及良好的知识水平和人际关系,是最受竞争对手青睐并可以催生边际效应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高管人员的职业生涯处于巅峰状态,渴望获得更高的职务、待遇、地位和尊重,一旦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与期望相距较远,就会萌发跳槽的念头。
(二)企业原因
1.现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第一,保险业的招聘工作一方面临时行为突出,使得招聘变成了救火行为,由于急于聘用缺岗人员,部门领导口头承诺工资待遇,结果造成人员上岗后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员工对公司产生受骗感和不信任感,导致跳槽现象;另一方面忽视了实际技能和整体素质,导致学历与工作内容不匹配现象,工资报酬短期内与市场价有所脱节,致使该部分人员流向同行业谋取更好的发展空间。第二,保险行业考虑业务发展较为突出,因此在用人上会出现缺乏整体思考的现象,临时聘用的干部与企业人才储备分离,导致公司内部人员出现不满情绪,从而选择另谋出路。第三,裙带关系的滋生使表现优秀的员工得不到上升空间从而产生失望情绪,恰巧新进军的保险公司缺乏该类优秀人才,双方的意向对接致使人员流动成为现实。
2.人员的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一方面体现在,由于保险行业的业务突出,上级领导的重心更趋向于与业务有关的事项,源于领导的不重视而导致下属在执行绩效考核工作中走形式的形象普遍存在。绩效考核制度与实际绩效操作分离;绩效考核没有与奖励措施很好的挂钩起来。另一方面,薪酬架构设置不合理,很多保险公司的薪酬并没有与个人的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出现“多劳不多得”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于是员工萌生脱离企业的想法。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的充分发挥。
3.国际保险行业的巨大诱惑力。加入WTO后,更多的外资保险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他们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等优势,大幅度挖掘国内各种优秀人才,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各类销售业务人员,这引起人才大战,使得本就人才不足的国内保险企业人员流失更加严重,造成不小的危害。
结论
在日益严峻的市场发展形势下,保险行业想要继续蓬勃发展就必要转变长期以来的人员管理观念,明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员流失是保险行业不可避免的挑战,保险企业应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运用,再加上自身多年累积的宝贵实践经验,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只有保险行业调整了观念,重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使企业在风云突变的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秀丽,石岩.《员工流动管理》.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68-183.
[2] 王浩,蒋兰英.《如何提升员工忠诚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75.
[3] 冯忠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2-97.
[4] 张颖.《最新报告显示保险业薪资和离职率》.2011年2月23日
关键词:外资保险 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竞争
一、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趋势
随着保险行业的竞争加剧和保险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行业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保险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保险行业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同时具备以上三类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普遍认为,与银行等其他传统金融行业内企业相比,保险企业的进入门槛尚可,但是是否具有保险行业所需的专业性是决定人才是否能够在保险行业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
2、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稀缺目前仍然是制约保险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之一。保险行业内企业普遍缺乏具有管理经验、营销能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保险产品开发人员以及具有团队建设能力的营销人员。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常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现状是大量低层次员工的冗余和高端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源的结构很不合理。
3、行业人员流动性强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保险行业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的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保险公司一般人员的入职门槛教低,而入职后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方式使得保险公司员工不断在行业内外寻找新的机会,以提高个人的发展前景,及更加合理的薪酬,因而导致员工的公司的忠诚度不高,行业内人员的流动性高于一般行业。较高的人才流动率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制约保险公司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外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和国外市场的差别使得外资保险公司无法将其保险公司管理和营销的经验直接搬到中国,因而外资保险公司一直在致力于开发出适应于中国保险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及建立起适合中国保险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战略的开发。首先,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如在人员培训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往往制定了针对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的培训计划。有数据统计显示:外资保险公司对于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够占到员工福利投入的20%左右,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甚至可以达到50%。培训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包括公司的内部培训,也包括各种在职进修。
第二,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呈现全方位,多样化的特点。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往往建立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仅仅与员工本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且还会通过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除传统的人员培训,职位晋升激励,外资保险公司也常常通过引入建O性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增加有调整性的工作以及通过岗位轮换,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外资保险公司会通过保险公司内部网站定期员工培训、晋升、轮岗以及内部招聘等信息,员工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司内容信息。这种方式使公司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当中,不仅开阔了员工的视野,也能帮助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能自觉接受职业发展目标方向的培训教育。既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又增强了员工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
第三,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外资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可以分为内部培训体系和外部培训体系。内部培训体系一般是一种全员的培训,如员工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以及针对保险专业知识,产品知识,市场特点等的专业培训。这种培训提升了员工整体的专业水平。外资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体现着很强的科学性。公司一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会对公司的培训需求进行总体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包括培训目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等,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会对培训结果进行分析,并会对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在工作中具体表现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外部培训体系是保险公司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为他们提供到专业学校进修,参加专业会议等外部的培训的机会,借此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还和一些大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校园招聘选聘一些适合的人才。
第四,外资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对人才的挖掘和激励。保险公司的竞争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的人才。外资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挖掘,以及人才的激励方面,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更胜一筹。据了解,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员工的真实价值的评估,用人机制秉着因才适用的原则,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制定了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为员工规划了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尽管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较中资保险公司有很多优势,但是与外国保险市场相比,中国保险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有很多本土化的特点。外资保险公司的人才战略也要适应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首先,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成本竞争。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也意味着在成本和价格竞争方面会处于一定的劣势,如何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是外资保险公司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此外,中国保险市场客户也具有与国外保险市场不同的特点,如对关系营销的倚重,这些特点使得中资保险公司在产品营销方面比外资保险公司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外资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像中资保险公司借鉴经验的地方。
三、外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我国很多外资保险公司来自于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欧美国家保险市场起步早,发展的也比较成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很多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在人才选聘方面,外资保险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学习。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选聘方面更强调员工的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挑选和招聘。经调查,外资保险公司招聘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保险人、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并且在招聘过程中不惜采用高薪从中资保险公司抢夺有经验的保险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而中资保险公司在人才招聘中占比较大的还是业务员的招聘,而且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招聘的人员能够带来的保险客户资源,而对业务员本身的素质不重视,导致中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普遍素质不高,严重的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认同。外资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选聘人才时,一般有对应聘者价值观的考核,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与公司的文化是否相符,只有相符,才能留住人才。外资保险公司注重留住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通过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优厚的待遇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保险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稀缺人才,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发展,而专业知识,沟通能力,个人的专业素质很难再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改善,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视是其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快的关键要素,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借鉴与学习。
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也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学习。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流动率高,大量的新入职的员工进入保险公司后都是通过向老员工学习即老带新的方法来开展业务的,而老员工培训新员工的过程也是其营销的过程,新员工如果能带来更多的客户,老员工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业绩,从而可以不断的向上晋升。但是这种培训的弊端是导致新员工刚入职即面临着较大的业绩压力,因而其流动性更高。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更加科学。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培训方面会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同时针对员工所应聘的职位有针对性的进行保险产品、保险市场特征、公司内部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外资保险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更大,并且对员工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建立起相对比较成熟的用人机制和培训体系,能够将从同行业人才和公司自己培养的人才结合起来,使得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人力资源更加稳定。
外资保险公司在配置人才方面也相对科学。保险公司在业务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既具有营销经验,又熟悉操作流程的员工来拓展业务。外资保险公司因为其人员相对精简,因此在员工的配置方面更加注重将员工培养成多面手,必要时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来完成营销人才的补充,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而在这种情况下,中资保险公司更多的采用“人海战术”,招聘大量的营销人员,其中包括大量的兼职人员,而往往忽视营销人员的素质。虽然这种方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人力成本,因为很多人员的工资是完全由其完成的业务量决定的。没有业务就没有工资,也没有保险。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营销人员能给公司贡献的客户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很多营销人员素质差,使得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失,保险产品不被客户认同,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外资保险公司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保险行业是一个高级管理人才稀缺的行业,因此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储备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中往往能做到未雨绸缪,重视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培训。
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保险公司如何建立起好的激励机制,如何形成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是能否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外资保险公司非常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计出包括员工晋升途径、内部选聘、轮岗等长期的激励计划,同时与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联系在一起,使得外资保险公司的员工的企业认同感更强,更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的发挥其主管能动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公司的团队意识更强,凝聚力更强,因此在竞争中更加具备优势。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核算主账户不明确
人力资源作为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时,容易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观意愿的影响,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先将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物化为某项资产,然后将这项资产的价值按照配比原则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摊销处理,每期都按照损益来确认和计量。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在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下,许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会将一些好的东西尽量展现出来,将一些不好的东西进行掩饰,以至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不公平性。
(二)人才供不应求
就我国当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工业人员与日俱增,然而,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在数量、结构及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与当前的保险市场发展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当中,由于账户设置不明确,以至于许多企业在后续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和支出情况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到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中去,进而不利核算工作的开展。
(三)计量方法不全面
我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企业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计量和报告。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基础。首先,当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成本会计核算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主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发展人力资源过程中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进行相应的改变,如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依然采用传统的计量方法,就很难对全面掌控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而不利于企业日常运转中人力资产的清算。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考
(一)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中,会计核算的主体就是人力成本,针对人力成本就必须设置对应的人力成本账户,而人力成本庄户主要是用于归集和核算人力资源投入与维护成本,将这些成本经过核算后再进行人力投资,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账户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账户和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账户。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账户主要反映企业在发展人力资源过程中所投入的费用和支出情况。借方表示企业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贷方反映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中取得的人力资产。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开展工作,如岗前培训,进而更好地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账户则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产情况,在该账户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进一步划分为招聘成本、员工入职安置成本。
(二)完善人力资源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其管理工作大多是以经验为主,没有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协作机制,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落后就要挨打,而人才对于我国当代国有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才能更好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将人员培训工作中产生的费用作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一部分,纳入到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单位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
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对成本会计核算中的计算模式进行了明确规定,成本会计核算以公允值计量既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而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够取得人力资源市场价格,进而对公允值进行合理评估。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中,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标准,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实例分析
现假设某保险公司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具体核算时依据不同的部门进行分类。
计划2013年招聘一批业务人员20人,本年度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1月份发生的招募人员的附加直接劳务费用共计6000元。1月中旬,该公司参加招聘会发生直接业务费8000元,间接管理费用2000元,招募成本=6000+8000+2000=1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10000
贷:银行存款等10000
(2)3月份公司录用己经选的20名员工。企业在录用这些职工时,支付的录取手续费15元/人,冲减管理费用。会计分录为:
借: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300元
贷:管理费用300元
(3)6月份开始安置已录取的20名职工,发生各种行政管理费用计2000元;录用部门发生在安置新员工时损失的时间成本为60元(2小时);为新员工提供办公用品80元/人。上述费用冲减管理费用,计3660元。会计分录为:
借:人力资得成本一取得成本3660
贷:管理费用3660
(4)结转成本,即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编制分录如下: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力、物力,采取现代、科学的技术,将两者进行合理结合,通过科学培训方法将二者进行调配与管理,确保人力、物力达到平衡状态,使人力、物力真正发挥自身。所谓社会保险具体是指:以立法为基础,对保险行为进行强制化管理所产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服务对象为丧失劳动力、劳动机会等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从事相关劳动,属于提供帮助和补偿的一种手段,意在保证劳动人员可以基本生活。基于此社会保险除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会对社会经济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形势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老旧。在新形势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正在不断进行着变化,促使一些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应对经济市场进行不断拓展,而且还应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为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保险主要是由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一种制度,企业应将一定资金投入其中,使企业员工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因为这一制度经济效益较低,所以多数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的不良心理,未正确认识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这一老旧的管理理念,促使这项工作难以顺利进行。2.未对社会保险进行分析。近年来,众多企业在对社会保险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时,多数企业会选择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很少企业会选择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除此之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管理人员自身能力较低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无法真正掌握社会保险,使其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并且在社会保险方面,管理人员往往忽略了员工自身利益,只将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点。在开展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整体缺少人性化的特点,未对社会保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无法实现科学管理的目的。3.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保险属于规模较大的项目工程,若要长期且稳定地发展,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加之配以专业的社会保险人员,共同实现社会保险工作的战略目标。如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构建,应由熟悉国家法律(劳动法、保险征收费用)的专业人员进行设定;工伤费用赔偿与处理,需由具有鉴定能力、估价能力的人员完成;社会保障福利的发放,需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分析中发现,某些企业在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工作中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专业人员匮乏、社会保险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严重阻碍企业员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更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4.人员流动性较差。在社会保险公司中,人员的流失是影响行业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保险公司在人员管理中呈现着“能进不能出”的局面,使专业人员输出渠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员的流动,是实现社会保险公司经营格局改变以及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现保险行业持续进步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社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层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是导致公司机密泄露、战略目标曝光和新品研发失衡、客户流失的主要问题。
二、提升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在上文中,详细阐述社会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若要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对其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解决,注重经营理念的转变和专业人员培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利用人员奖惩与晋升制度,可实现对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控制,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险公司的稳定发展,具体实施途径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强化社会保险金监督力度。想要完成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应对社会保险金给予重点关注。首先,对于社会保险金的相关信息进行监管,及时掌握其来源和去向等情况。只有保证整个过程可以顺利进行,才能推动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正常进行。其次,按照国家法律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缴费问题的意义,进而加大征缴过程的监督力度,对整个缴纳过程及时告知企业员工,在确保社会保证金正常流通的同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兴趣。最后,加强监督工作,聘请专业人员构建监督部门,及时盘查社会保险金的相关情况,保证社会保险金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价值,从而促进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开展。2.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在社会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若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强制化管理,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社会保险公司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如仅采用单项专业人才,则难以实现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综合管理。因此对于社会保险公司而言,应以培养专业型、综合型以及复合型人才为发展方向,具体实施流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采用招聘的方式,对企业人员进行系统化考查、确保招聘合格的人才均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充足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企业自身现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两个角度入手,促进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3.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在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制度作为重要保障之一,除了对企业员工带来一定的影响之外,还会促进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若想改善自身发展现状,可以从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入手,改变传统老旧的管理理念,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对企业员工自身利益负责,在保证员工真正投入工作过程中的同时,促进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开展,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关于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应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看作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同时利用人才晋升制度的构建,结合激励手段的运用,对企业自身员工的潜能进行有效激发,在此过程中,可采用培训范围拓宽与讲座、函授等多种多种方式,使企业员工认识本职工作的作用,通过对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充实,促使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仅满足企业员工对于自身需求,还可实现社会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为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供有利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力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竞争已由经济效益竞争转化为人才竞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实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同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增加对社会保险的运用,将企业员工的利益放于企业利益之首,从而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企业能够将自身作为发展的主体,可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其将自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胜.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2):148-149.
[2]鲁红霞.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5):124-124.
[3]吕欣欣.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27):111-112.
[4]王洁明.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3):51-51.
保险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三年后,中国保险业大门全面向外资打开,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所有城市设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可以拓展到寿险团险企业年金等品种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因此“开闸”后的保险业经营由粗放型分散化向精益型集约化转变也是大势所趋,保险市场的开放发展激烈竞争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同时也加速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谁能把握机遇,拥有合适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谁能培养打造一流的团队,尤其能够开发培养出一批熟悉WTO规则能够根据国际惯例进行资本运作和管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谁就能在“开闸”后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一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特殊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人力资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保险行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类人才的需求上,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地区新保险公司的不断设立老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中,对行业市场的把握,营销策略的运用,公司业务操作的规范以及稳定公司的发展方面,高级管理人才往往体现出个人的管理经验和营销价值,行业对有经验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保险行业不同的险种需要有很强专业背景的人才,如精算人才勘察人才等,在一些健康险的客户服务以及产品设计方面还需要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才;销售管理人才,保险公司的销售团队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团队也有所区别,个险方面,他们主要提供一对一的服务,那么销售团队是非常庞大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销售管理人才进入行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除了对一些例如精算IT等类型的人才,会有相关专业技术的要求,对于销售类型的人才,更多是看这类人员是否具备在保险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质,而不会特别关注其是否具备保险的专业背景很多对保险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各类社会人员,都能加入保险行业去发展当然,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行业目前的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营销队伍,这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一个挑战
2.行业人力资源的缺乏
现在保险行业最缺乏的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有一定保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当外资保险公司受到国民待遇的同时,团险业务也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实际情况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团险业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取消了,都面临各地分公司逐步设立的问题,为了熟悉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人脉,必然需要有保险行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来负责分公司的运营,而原有的本土保险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力,也需要招募更优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因此,在业务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对有一定行业经验人才的较大的缺口另外在营销团队的建设方面,保险公司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营销人员招募的难度加大毕竟随着行业的发展,机会的增多,他们的选择面也会更宽
3.行业人才流动的加快
不管从哪个行业来看,人才流动都是非常正常的人员合理的正常流动对公司的经营是有利的从员工的角度,员工不断地谋求个人的发展;从公司的角度,公司会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来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人岗匹配,每个职位都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拔的不是最适合人选的员工,或许会有些挫败感,或许觉得在这个公司发展前景不大,或者认为外面的机会更好,待遇更高,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原有本土保险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新的机构也在不断成立,市场上的机会很多,原有本土保险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率本来就较高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市场后,同时也会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培养当地的人才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外资保险公司开业的初期,可能需要从当地的市场上来招募一些有经验的人,再通过这部分有经验的人来培养新人,这是公司发展合理的需要,势必会进一步加快行业人才的流动,当然另外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外资和中资人才的“挖墙脚”争夺战中,是不是会付出经营成本上的代价,代价有多大;二是从外资公司的本身发展来看,在开业初期,主要人员来自于各个不同的保险公司,各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会面临文化冲突,毕竟,这些在行业有一定资历的人,之前公司的文化在他们身上都会留下很深的烙印,如何去打造一个共同文化的团队,这对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人力资源的回流现象
人力资源回流现象在保险业中是经常出现的人才流动的特殊现象,因为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保险业务也对外资保险机构开放,市场机会也比较多,人员的流动也比较快,而很多从某个保险公司出去的员工,会考虑再回到公司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都会发生变化,离开几年之后,这些人可能发现原来的保险公司还是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公司这其中有一些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如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等当初员工选择离开的时候,可能发现其他保险公司机会更好,待遇更高,但是在加入新公司后,由于本身之前对新的团队新的领导层并不了解,当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合作会出现问题,彼此风格不符,整个公司的发展不稳定,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情况,而这些并不是新公司能提供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薪资所能解决的问题分析这种人力资源回流,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择业观目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都比较年轻,择业观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当外部机会很多的时候,他们是很容易被吸引的另外,保险公司始终是坚持欢迎有经验的旧员工回到公司,并不会用员工当初选择离开来评估员工的忠诚,业绩的稳定增长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措施
1.留住人才
公司留人,从公司招聘选才的阶段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在招聘时要考虑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价值观一致,如果在价值观上与公司不符,与公司的文化冲突,即使你用高薪来聘请,也是留不住他的在用人方面,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如何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何组织相关的培训帮助员工实现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高层人力资源部门和基层负责人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很多员工离开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感觉到在这个公司没有发展的空间,怎么给员工发展的空间,这是值得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的课题所以,作为比较有经验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在最初招聘选人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哪些个人素质应被放在第一位,比如说沟通能力,因为沟通能力对从事保险业很重要,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培养的,而个人某些方面的素质则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改变
2.培训人才
保险业人力资源流动较快,尤其是一批一批的新员工会进入到公司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验是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公司最初进入到某个地区时,往往是从公司总部或其他业务比较稳定的地区抽派人员来支援新市场,并且培训本地市场招聘的人员,这是一种培训的文化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员工在目前的岗位上培养不出一个接班人,从个人的职业发展来看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其实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对个人发展都有期望,他也不希望一直停留在一个岗位上对于每个员工而言,将他们的业务知识传授给新的员工,并不意味着他的位置将被替代,也不意味着他将失去竞争力,而是他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将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领域
保险公司在创立之初,不得不从同行业中“挖”人从同行业中引进的有经验的人固然在短时间内即可胜任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但这些人以前接受的是一种企业文化,来到新公司就要适应另一种企业文化,尚需一段调适期和磨合期,两种企业文化磨合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效应,可能就抵消了其为公司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但当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及培训体系业已建立,这时就不能单纯从同行业中引人,而转向为公司培养自己的人力资源
3.配置人才
当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扩张时,需要有经验了解公司业务操作流程的员工来拓展业务,保险公司通常的方式就是需要考虑把总部的员工派出去一方面要考虑派哪些员工出去,另一方面要考虑符合要求的员工是否愿意被外派另外,每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因此,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解决各地的人才配置,一个企业内部,最起码要做的是保证用人策略在各地的一致性另外,在财务和成本控制上比较严格的公司,一般在业务上不强求快速扩张,公司人员的增长完全根据对业绩预期的增长进行管理这就需要优化人员配置,在增加员工的计划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岗位设置上也讲究精简每个员工被要求培养成多面手,同时,要求对员工的培训要强调效率问题,在同等保费收入的前提下,投入的人力达到最少
保险业内目前经常使用的营销策略是“人海战术”,即招纳庞大的营销队伍,这对许多想在保险业兼职的社会人员具有很大诱惑力,公司喜欢这样的战术,原因是明显的,这些人不会给公司造成人工成本上的压力,因为这些兼职人员的工资完全是根据业务量来提成的,没有最低保障工资,没有各种社会保险费用,有的甚至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公司则采取的是“优胜劣汰”法则,这种关系是公司业务委托保险业务人的一种关系,而非一种正规的劳动关系从公司短期发展来看,这些庞大的队伍可以为公司带来客观的业务销售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团队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再加上培训不足,在营销人员“一对一”的客户服务中,就可能忽视公司的理念并可能产生一些“诚信”方面的纠纷和危机
4.人才备份
备份来源于IT词汇,在IT中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信息文件损坏和丢失,同样道理,人才备份是防止因员工流失引起损失的重要工具无论是保险业还是其他行业,需要备份的人才一般是一些“核心的员工”“核心员工”通常存在“不可替代性”,因此让保险业的管理者头疼,因为只要可能存在“不可替代性”的因素,就确实是一个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更需要公司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如何做好人才备份,不少保险公司一方面会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业务流程和客户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尤其是团体业务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对于精算勘察医疗等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采取了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这些“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或是给这些技术岗位的人员配备助手,潜移默化的以“同事助手”关系建立一种“师徒”培训机制,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则这些“助手”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关键的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了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普通中小企业人才现状
(一)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中小企业中现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5.5%左右。其中70%从业人员为科教文卫等专业,金融、法律、保险等保险行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明显不足。而复合型、熟悉多种保险业务的、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更加稀缺。
(二)理论与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相脱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与科学管理方法相脱节。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没有遵循国外企业的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上确定发展目标;没有结合不同个人特性、不同专业人才的现状和潜能,在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短中长期的人才开发战略。
(三)对普通企业人员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小公司部分经营管理者受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陈旧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对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这部分管理者将人员教育投资视为一种费用性消费,或者一种投入产出比极低的负效用投资,这将对国内公司员工教育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三、普通中小企业人才匹配培养方法
(一)人才培养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匹配
员工在公司工作是会从其自身利益与目的性角度考虑的,只有员工自身的目标、利益点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益点相一致时,企业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并发展壮大。因此,公司在选择员工时,就应该考虑其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是否一致。同时在人员方面,就必须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匹配,最后实现公司与个人双赢的局面。
(二)人才培养与其工作环境相匹配
现代公司内部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协作操作关系复杂化。在管理人力资源时,应当尽量让各个成员在工作理想、观念和信念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性格上要协调与相容,在年龄上要适当拉开距离,形成梯队式团队,减少冲突和矛盾,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群体协作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率,使其愉快工作的同时,都能为团队做出贡献。
(三)人才培养与岗位级别相匹配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其为公司的贡献率不一样。普通中小公司中,处于底部的基层业务人员无疑是最多的,中层的管理人员、最高层的决策者依次减少。因此,不可能所有业务能力强的人都成为管理层,公司可以通过高薪或其他晋升途径对其进行激励。只有按照这种“正三角形”结构组合公司的人力资源,才能保持保险公司运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四)人才培养与个人特质相匹配
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存在很多差异,人的能力亦千差万别的。在对员工进行培养时,就应当充分挖掘其强项,将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既不大材小用,也不强其所难,使他或她有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同时,还要善于大胆培养并启用具有小缺点却具备突出才能的员工。
四、普通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从我国现有中小公司的现状来看,各个不同业务职能部门的员工都需要培训。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重要方式:
(一)新员工入职培训
对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公司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其顺利地接受公司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规章制度等,使他们真正成为公司大家庭中有认同感、负责任和具有奉献精神的一份子。另外,还要解决新员工的人际关系问题,消除社交障碍。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了解公司工作环境。
(二)在职人员培养
在进行在职培训之前,应首先对保险公司的在职培训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根据目前公司现有需求,指定培训内容,再确定不同类型的在职人员需要接受何种类型的在职培训。培训内容要富于联想,便于理解、记忆和接受的理论或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培训时要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加强技能学习记忆的效果,从而加快培训接受速度,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三)岗位能力培养
岗位培训就是指使保险公司员工了解自己所在岗位工作的特性及其在公司中存在的意义,从而达到培养其职业自豪感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以及职业责任道德意识,强化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为客户、为公司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四)现实工作能力培养
对公司员工现实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是给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员工委以重任,在实际工作使用过程中挖掘出员工内在的潜能。独具慧眼的管理者往往只要发觉员工具备某些基本素质、有可造就的潜力时,就给他或她事业发展提供机会和相应的责任与压力,让他或她在管理工作实践中磨练,在磨练中发挥出各种潜能,提高其管理实践操作技能。
五、总结
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源培养机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根本保障。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仅是薪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环境是否能使他愉快,自身在公司中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成长,在事业上得以更大的发展。保险公司如何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业人力资本素质,真正建立起雄厚的保险业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是值得所有国内保险企业关注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保险业教育培训,公司有效地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金龙.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企业与文化, 2010,(03).
[2]胡毓娟,王安娜,王虎林. 我国人力资源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探析[J]. 经济丛刊, 2008,(05).
[3]唐爽.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几点思考[J]. 决策导刊, 2010,(06).
[4]袁令起.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的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1).
[5]吕鑫锋. 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6]程建君.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张洪霞.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8]李广斌.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认识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解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探求适应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方法和制度,是保险企业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新形势的发展对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人事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柔性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逐渐被网络化组织所代替。原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开始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来维系,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更像“盟约关系”。其次,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裁减冗员,从而使组织的结构更加紧凑,运营变得灵活、敏捷,提高效率和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员工发挥才能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再次,员工需求不断多元化。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的,在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企业对人的管理将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保险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难用机械式管理来控制,这就客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跟时代节奏,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
(三)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保险企业改制上市后转变为国际公众公司,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如何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架构的科学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公司的战略资源,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也是真正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二、当前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观念僵化,制度落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资源,是“以人为中心”, 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但目前保险企业仍然存在着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
(二)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若以塔型来形容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保险企业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大量冗员,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构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性。1.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投资相对太少,教育经费没有真正用在教育培训上。2.员工培训方式单一,大多只侧重于短期在岗培训,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和高素质的授课人员,培训质量很难保证。3.员工培训内容单一,绝大部分培训都是“现用现学”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老员工的知识需要调整、更新,新员工的业务技能需要积累、提升,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员工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滞后性。员工绩效考评主要是沿袭国家有关干部考核的传统做法,侧重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察。这种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员工不能完全了解业绩考核流程和业绩考核指标权重、分值,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
(五)薪酬分配制度的滞后性。薪酬收入分配仍以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为基础,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分支机构追求经营效益的动力不够强,单位与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驱动关系,两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相反,当优秀员工提出辞职时,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挽留,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保险行业是人才稀缺的行业之一,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保险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解决问题的重要途经
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是保险企业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
(一)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薪酬是最为重要的。要使薪酬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在薪酬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激励性因素。事实上,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最大的满足。
(二)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
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仅凭过去的老经验、旧框框,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紧紧围绕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积极贯彻专家治司、技术立司、知识兴司的方针,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增强培训效果,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实施“人才强司”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科学有效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资本。因此,要认真探索一套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人才发展机制,靠机制留住优秀员工,稳定员工队伍。
1.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一个优秀的人才对于自己在一个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如果看不到自己职业的发展和提升,往往会 “择木而栖”。因此,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
2.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要教育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精神,帮助员工理解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公司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要改变传统的监控式的管理方法,合理授权,权责一致,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支持员工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改变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单一的上下级领导与服从关系,真正与员工融为一体,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员工对公司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司。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 管理者应当善于塑造这种精神实质和生活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培育企业文化,确定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员工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是对公司能否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目前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功能正处于由传统行政事务性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具备乐于学习的意识,而且具备善于学习的素质,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与发展。 要牢固树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崭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将管理的哲学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出员工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1]李殿君。保险企业制胜要素[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郭芬,李颖。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理论探讨,2002(5)。
[3]代莎,李伟。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
[4]李万春。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9)。
(一)使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经营战略整合起来
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与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绩效及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经营战略配合,可以帮助公司增加利用市场的机会,提升公司内部的组织优势,帮助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战略工作应该从人力资源规划到招聘与选拔,再到培训与开发以及绩效薪酬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与公司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
(二)正确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不能单纯依靠上级的指令从事相关工作或缺乏规划;在招聘与选拔上,进行面试评估时除关注应聘者与职位匹配外,还应关注应聘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员的发展期望公司是否可以满足等方面,确保招聘的人员能长期为公司服务;在培训与开发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在确保为公司输送所需的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公司迅猛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在绩效管理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绩效激励等,特别关注绩效反馈与激励,从而实现公司绩效的螺旋式上升;在薪酬管理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公司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确保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而且还要注重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与分析工作,不断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
(三)适当引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Humanresourceinformationsystem),是从组织目标出发,对与职务和员工有关的工作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整体工作过程,如记录员工代码、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工作经验、培训经历、个性特征和绩效评估结果等。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当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的向人力资源管理者涌来的时候,再优秀的管理者也不免手忙脚乱、一筹莫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早已拥有自己的内部网络,再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于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促进公司整体业务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人才,注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一)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培训开发体系中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设计培训开发项目的时候既要考虑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既赢得员工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又不偏离公司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培训开发工作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在公司的帮助和支持之下,通过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员工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内部存在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能组织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活动,不仅在关键时刻难以寻觅合适的管理者继任人选,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在公司发生了兼并、重组或裁员之后,员工的情绪和士气受到的影响会很大。
(二)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师资
通常来说,培训课程与教材设计以及培训师资是培训开发工作管理的重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组织培训活动的时候应该编制一套比较规范、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在具体讲授教材时应注意聘请了解并能吃透公司实际情况的教授人员,避免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受训群体的接受能力而使培训效果欠佳的情况发生。此外,公司内部培训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本公司的实际案例和素材,切忌同讲公开课一样,举出和公司不相干的案例进行研讨。鼓励培训老师多挖掘公司自身的案例,进行讲解、剖析,这样不仅能引起受训者的共鸣,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加强各环节培训效果评估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培训后才进行效果评估,而是应该涵盖前面各个环节。比如说,在确定培训需求之后,可以就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对象进行评估,从而能够保证培训一开始就是有效的。一个完整、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应该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开发以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只不过每个阶段评估的重点有所不同。
三、留住人才,实施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措施
(一)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激励人才
1、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还一直沿续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即对人考核评估定性多、定量少的模糊管理。应该在定性考核的基础上对绩效考核进行量化以充分考虑员工对公司的贡献。这样不仅能不断改进员工的绩效,创造员工成长的空间,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员工和公司的双赢。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建立科学适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要避免个人主观意愿,不要用感情和偏见代替政策,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符合被考核人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坚持绩效考核公开的原则,有助于防止考核中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误差,也有助于被考核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达到促进激励的目的。
2、建立兑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方案
薪酬通常理解为劳动者付出劳动的薪金和报酬,激励则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作为公司的经营者及员工,其积极性背后显然有一种经济动机,这也正是应该重视实施薪酬激励的原因所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制定薪酬方案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比如说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使公司高层管理者和那些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享有公司的收益分配。这种方式会使员工觉得自己是公司的所有者,使员工产生一种为了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公司员工与公司形成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同时也会为公司的发展筹集资本,防止公司被恶意购并等。再者,可以建立以团队业绩为基础的激励型工资体系。使个人的薪酬水平与团队业绩相联系,这样一方面使员工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乐于融入团队促进团队的发展,另一方面团队的发展又可以促使员工实现自身价值。
随着保险行业在我国的逐步深入,营销员在寿险公司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发现,营销员与其锁在寿险公司的奋斗目标不一致,因此,作为寿险公司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激发营销员的主动能动性,降低其负面的情绪,促使其为公司的目标而努力。于是,各个寿险公司开始探寻各种形式对营销员进行激励,以提升他们的个人收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对于营销员的激励效果往往与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甚至可能起到了负激励的效果。为此,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我们能够从营销员的实际出发,以真正的满足他们的所需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吸引更多营销人才留在人寿公司的最终目的。
一、人寿保险公司激励机制的概述
企业激励机制,指的是在企业已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实现承诺给企业员工福利的最大化,以激励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利润。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激励对象是保险营销员,通过采用一定的激励形式,可以促使营销员为寿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保险客户,为提高寿险公司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奠定了扎实基础,积极的促进了寿险公司的繁荣与发展。
二、我国人寿保险营销员激励与监管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人寿保险公司实施的营销员激励机制,切实有效的激发了营销人员的工作活力,并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保险业务中去,对于寿险公司的增值、个人的财富收入以及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有的激励制度却起到了负激励的效果,这不利于寿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1、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激励制度效果不明显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寿险公司主要采用的是委托制度,进行日常的营销活动。寿险公司负责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活动的设计,而保险营销员负责具体的保险业务,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营销员的业绩。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员掌握了具体的营销活动及客户的相关信息,而寿险公司却难以全面的掌握这一点,这就导致了公司在制定营销员激励制度时,无法准确的把握营销员的具体激励需求点,从而导致激励制度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2、过度的激励会诱发道德风险
由于保险营销员追求的利益目标与寿险公司的利益目标并非完全的相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过度的激励则可能会诱发营销员的道德风险,致使其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坏保险客户及寿险公司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有的保险营销员为了让投保人能够完全的信任自己,并且同意签署保单,对寿险产品中的某些利益或保险范围等方面进行夸大,并且对于一些细节及注意事项并未如实告知客户或隐瞒;有的保险营销员为了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去诋毁其他的寿险公司,导致整个寿险行业的名誉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失。
3、激励制度与寿险公司基本保障失衡
目前,大多数的寿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导致公司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只是单纯的凭借其开单的业绩,而未充分的考虑到营销员在公司的层级与职业的发展方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忽视了营销员人员的基本保障,而只注重了激励的措施,而且只要有业绩,才有对应的底薪,否则就是零薪水,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刚进入公司的营销员会产生不安定的感觉,从而制约了寿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人寿保险营销员激励与监管机制的优化
1、完善培训机制,注重营销员的全面发展
当前的寿险公司对营销员的激励,主要是偏重物质的激励,而忽视了对营销员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公司应该不断的完善其培训机制,在对营销员进行基本的保险产品及销售培训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工作素养、工作技能、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促使营销员能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2、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并重,规避道德风险
针对激励机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及道德风险问题,寿险公司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切实的将道德风险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对营销员的道德意识及保险销售行为监管,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夸大保险效果、隐瞒合同条款等个人行为给予严惩。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设定合理的任务目标,避免因为目标过高而让营销员铤而走险,降低引发营销员道德风险行为的根源。此外,还要通过不断的优化公司激励制度,避免大量的道德风险行为发生,逐步的将短期的激励形式转变为长期的激励,并且可以通过实行员工制度、合伙人制度等多种举措来强化营销员对公司的归属感。
3、加强营销员的教育监督和约束惩戒
为了避免过度激励诱发营销员的道德风险意识,还应该将对营销员的教育监督、约束惩戒与激励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营销员的个人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引导营销员的正向行为,并且通过加强企业监督管理机制来抑制营销员的侥幸心理,在确保能够激活营销员的工作活力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道德风险意识。
4、加强营销人员的基础福利保障
寿险公司在制定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营销人员的基本保障需求,化解基层营销员的社会地位边缘感,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激励形式,进一步使得营销员的固定薪水、个人佣金、企业成本与企业利润之间关系得以平衡,构建完善与公平竞争的激励与保障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寿险公司作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具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针对寿险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保险营销员激励制度和监管制度,激发营销人员的业务热情和活力,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素质,规范保险行业市场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从而推动寿险公司的业务与营销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雨琴.泰康人寿泰州公司营销人员激励问题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