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诚信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按活动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物理实验、家庭物理实验、探索性物理实验、应用性物理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学生课外物理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原理,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做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制作测定水的折射率实验仪器”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摩擦因数测定仪”课外物理实验;教师要对学生课外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出物理课外实验活动计划报告,教师对课外实验的可行性进行指导,保障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实现学生“我做了,我会了”.
2 以物理课外实验为载体,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2.1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在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外物理实验、小制作的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这些活动.如在高二,让学生课外进行“简易验电器制作”; “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等课外活动,利用废旧石英表做振荡电路特性实验;通过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教学体现出“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2.2 指导学生进行教具的制作活动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利用演示实验提供的物理实验情景制作演示教具;学习了“电阻定律”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自制电阻器”;学习了“简谐运动”,让学生制作振动图象演示仪;学了“光学”后,让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等教学用具.学生在教具制作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满足了学生动手的要求,使物理知识在操作中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我指导的物理课外实验小组在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李月制作的《非纯电阻演示仪》获全国教具制作二等奖,张昭制作的《能量演示器》获甘肃省一等奖.有二十多人次获省市奖励.
2.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设计课外实验,撰写课外物理实验小论文
针对以前教研运作机制形式陈旧单调、内容单一、运作乏力等弊端,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施教研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为了确保教研活动的时间,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星期都要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必须当作一项教学工作来对待,要求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必须发言,为每一次教研活动拿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来。大家坐下来共同探讨和研究,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每次活动可以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结束后,大家进行修正和补充,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出一套最佳的方案来,在教学中实施和应用。另外,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活动记录,详细记载每次活动的时间,课题,参与人员及研究的内容等。教研活动要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切忌流于形式。
2. 推行教研活动的激励性机制。为了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学校要设置出教研活动的各种奖项。专门针对全校的教研活动,评出先进教研组,最具创意和新意的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方案和教研活动推出的优秀示范课等等。每学期搞一次突出教研活动下的教学大赛。大赛之后及时总结和表彰,向上级教育组织单位汇报学校的教研成果。对外推广学校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把研究成果与晋级晋职挂钩。
3. 建构教研活动的开放、创新机制。教研活动要打破学校、学科和年级界限,要集思广益,综合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研活动的创新。如,理科要学习语文、英语、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点,语文教学要学习理科教学中语言简练、逻辑性强的优点等。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才有助于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每周都要进行两次长达两小时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活动。每一学期,每个教研组,都必须通过教研活动推出能代表教研组最高水平的课1~2节,向全校教师展示这些课。授课教师要面向学校的全体教师做研究课。课型分为说课和授课两种形式,届时我们会请学院的专家和本校的学科带头人作评委,对每节课进行评议和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个学科不同等次的奖项。然后专门召开一次教学大赛的总结和表彰大会,为各个奖项的获奖教师颁奖。并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特优课向全市同行展示,向全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展示我们的教学风采。这些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学校教研活动的成果,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接受同仁们的指导和建议。现在全校已经形成了人人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人人为教研工作献言献策的良好风气。
二、确立教研组子课题
自从接到《新型教研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研究》这个总课题以来,学校教科研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总课题要求下的各学科的子课题的研究,并制定了实验计划,还根据总课题的要求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培训。
各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实验的方案,制定出了各学科自己的子课题。语文组和生物组作为两个大学科,在总课题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分别研究和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题目和研究与实施方案。还有其它一些学科的部分教师也参与到这一总课题的研究中,自立了子课题,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研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活动的现状和对策
1. 研教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指导性和服务。语文和生物两个教研组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两个学科的教研组长现场指导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帮助设计渗透课改意识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解决遇到的困难,做好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
2. 研训一体――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每学期由各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课、议课,总结反思,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找差距,找存在问题,并由学校骨干教师作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进行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
3. 研赛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提高。每学期围绕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组织青年教师上好研赛课,中老年教师上好展示课等系列竞赛活动。每次研究活动后,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写好一份活动总结,写出具体收获和经验教训,以促进全体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导师工程――努力发挥特级教师、全天候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教研中的帮、带作用。每位特级教师和全天候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帮带几名新教师,从他们的备课、教学方案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和进步,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了这些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帮、带作用。
(二)教研活动成效性的方式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其要求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力求实现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目前,初中德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德育目标过高,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品德、心理的课程内容都存在重复之处,而且比较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综合性,很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课时安排不当,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突出整体设计,以便推进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增强课程的有效性。
一、德育课程开发概述
要想更好地把握德育课程开发的含义和特征,就要全面理解德育课程的含义。近年来,德育课程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但是很多人对其理解不够全面。德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在组织系统中,德育课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讲,包括系统、持续的影响因素,从空间上来看,包括校内、校外等影响因素。
二、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德育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而且在各个学科中,又可以学到德育学科的内容。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尤其在设计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时,要重视核心价值观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针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和学科教育不同,德育活动课程的认知内容和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德育活动中,很多学生首先从自我进行感知,充分借助已有的经验,从而逐渐建构个体的活动。这种可感知的行为充满着感性,基本不具有抽象性,而且缺乏系统性,但是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同辈中的交流。
(二)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态度是对于任何人的一种心理指向,它可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认知,二是情感,三是行为。态度具有稳定性,是人的一种习惯性的反映。在态度中,最重要的美德就是关心他人。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程,使学生重视关心的需要,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关心的举动。学生在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觉参与的态度,从而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另外,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学校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路边捡垃圾,培养他们积极的劳动态度,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三)着眼于发展,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德育能力
就初中德育活动课程来说,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交往能力。学校组织开展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第二,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学生的个体独立意识比较强,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发关于合作学习的德育活动课程,使学生明白合作的好处,从而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初中学生比较叛逆,容易冲动,缺乏自控力。所以,在初中德育活动课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第四,培养维护自我权益的能力。初中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善,容易受到他人的误导,法律观念比较淡薄。因此,要开展能够培养学生保护自我权益的能力,使其逐渐养成法治意识,加强对自我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初中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系列设计
在对初中德育活动课程进行设计时,要在初中德育活动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还要重视结合各地区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从而使其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
(一)深化德育主题的品德层次的螺旋式设计
初中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判断是非、准则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正在从道德发展的自律期转向他律期,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对前景充满着期望,希望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这就要求设计一系列纵向的德育活动课程,即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并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某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德育主题,并且设计多个阶段的活动,逐渐实现这个主题的目标,从而逐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校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可以在初一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可以让他们在家种植一些小植物;可以引导初二学生思考可以为家庭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是最光荣的;积极引导初三学生自觉帮助父母排忧解难,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
(二)开展体验式德育课程活动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首先要预设一定的情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一定的体验,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过程。总结起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师生情感交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开展体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小鬼当家”的主人翁情感,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比如每班一周的校园管理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德育体验机会。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自主管理。比如值日生负责全校学生的着装检查,对课间纪律、卫生清洁进行巡查。在各项事务中,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体验班级管理的艰辛与责任,掌握管理的方法。
(三)活用资源优化设计
1.充分发掘人力资源
要想提高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效果,学校就要重视人的作用。要对教育者资源进行重点发掘,其中既包括校内德育活动的教育者,又包括校外德育活动的教育者。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警校共建。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公安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对一些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M行深入分析。
第二,开发德育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开发,可以邀请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三,开展专题报告。初中生比较叛逆,喜欢追求时尚,比如追星。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邀请一些英模、劳模等到学校开展专题报告,或者邀请德育专家,联手推动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
2.充分利用物质资源
要想更好地开发德育课程,学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城乡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德育活动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要优化设计德育资源,合理设计德育活动课程。为此,可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比如建立德育基地,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利用物质资源。
第一,基地分类建设。可以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主要加强对国防知识的培训;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监督学生遵纪守法。
第二,设计德育活动课程校本教材。在设计教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比如,要分析实际的利用效率,对德育活动的校本课程进行分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再如,要分析共性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即要在共性目标中找到弱势环节,并依据它对教材进行编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德育教育也逐渐在进行改革。要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就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高度,进行更广阔的拓展。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突出整体设计,从而推进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增强课程的有效性。目前,初中德育活动课程开发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开发设计德育活动课程时,要重视结合各地区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以符合学校现有的条件。还要将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充分结合,活用资源优化设计,从而编制出符合学生德育发展的教材,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森,匡桂红.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B版),2013(04):60.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研讨心得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有困惑、有错解,但经过这次的认识—实践—反思,我对这套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当我们接触到这套课程时,首先要对这套课程中的“整合”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如果连什么叫整合都没认识清楚,我想就无法去实施这套课程。那么“整合课程”是指什么呢?在这个概念上许多人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对整合课程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只考虑各学科之间相结合或联系的层面上,有时甚至还片面地认为整合就是单纯的把各领域的内容拼凑在一起。当然存在此想法有它的根源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幼儿学习的内容分为六科,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导致了只重幼儿的知识与智力的发展,忽视了直接经验,因而也不利于幼儿情感的陶冶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研讨活动,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合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它倡导课程综合,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把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的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较多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
在概念被界定、认识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其目的性就比较明确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时常会去思考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课程非要整合呢?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对这一问题作了充分的回答,使我们对“整合”、“教育整体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确立了“一日活动都是课”的教育理念,把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看作是一个教育整体,明确幼儿教育应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以提高幼儿教育成效,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当我们能科学地认识课程整合观后,我们对课程整合有了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整合课程进行反思,整合课程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应依据孩子们的兴、生活,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上来安延伸。孩子们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因此,我们应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从而使课程内容自然的整合。那么,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领域内的整合,也有领域间的整合。相对于以往的分科教育而言,领域已经对教育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因此,领域的内容必然比学科内容整合程度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领域的内容已不需要整合。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来看,要使领域真正成为领域,必须加强对领域内容的整合。每一个领域的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在一个领域中,教育内容有可以作相对的划分。如在科学领域,有数学方面的内容,有科技方面的内容,还有自然界方面的内容。在实施这套课程中,我们应努力使这些内容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联系,有机整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年教育科研课“2006年《课外实验活动研究》”(编号:GS2006);2016年庆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一物理小实验活动研究”(编号:QY2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08-02
课外实验活动作为高中校本课程进入教学体系之中,为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提供了课程平台。在课外实验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多方位评价,能充分发挥课外实验活动课的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外实验活动的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评价课外实验活动的标准是多方位的
1. 采用多方位的评价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由于不同的智力组合形式不同,形成的综合智力各有特色。因此,教师要多角度评价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不同表现,鼓励和欣赏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优秀品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复合性评价机制。
自评是学生针对课外实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弱点,以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如针对活动中实验设计的不足、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等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成功之处和改进的措施等M行打分。学生小组之间的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目的是发现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家长评价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家长的支持能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教师评价可以使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
2.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评价,应该包括活动态度、活动方法、实现活动的目标程度、对学习进步程度以及活动中创造力等的评价。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思考对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为了检验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查阅资料分析相关实例、分析实验结果,学会科学地归纳和推理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实验成果。
3. 课外实验活动评价注意因材施教
评价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外实验活动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准备多个评价标准,使学生的优点得到发扬,缺点得到克服,充分体现评价因人而异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外实验活动的评价方法多样化
1. 凸显课外实验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建立活动档案袋,进行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的操作、独特的互动表现,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实验作品的件数进行等综合考虑,实现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2. 注重日常评价
根据课外实验活动中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评价必须经常化,在日常评价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不要以学生活动结果的优劣进行评价。要对学生的课外实验课题提出、猜想与论证、制定实验规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等进行记录,重点记录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建立优点记录表和奖励卡,如“思维创新卡”“精彩操作卡”“优秀制作卡”“优秀小实验卡”“家长优秀评价卡”等,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外实验活动中的进步和优点,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活动评价逐步形成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交互过程的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需求。通过评价发展和发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甄别和促进学生发展功能,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的双重角色,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是互动的、平等的,评价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承担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责,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建立家长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活动中的自我,促进学生与周围人的联系和互动,充分发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中快乐地成长。
4.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学习平台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活动评价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燃起对学习的希望之火。例如,对不满意的活动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向教师申诉,然后师生协商,重新评价。评价的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涉及学生参与态度、活动体验、获得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创新思维的提高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给予学生合理、公平的评价结论,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成功体验。
5. 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课外实验活动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探索的成功激发其对课外实验活动的热情,学会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对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全程化的具有弹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这也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和四维空间的学生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外实验活动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教学效益不是很佳,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之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更加有效,我认为数学活动应该体现“四性”。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就教于同仁。
一、需求性
1、要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小学生的学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学习抽象的数学,更离不开具体、直观、富有情趣的情境。学生如果没有兴趣,活动将成为一种枯燥、被动的操作指令,对学生的发展无益。因此,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低的年级级教师可以把动画、童话、寓言、故事儿童喜闻乐见的开式引入课堂,也可以创设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把接近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如: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可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教室、房间;学习了概率问题,可让学生分析摸奖、买彩票中奖概率问题,运用统计图表分析地方经济状况;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等方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数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系学习过程。
2、内容要有活动价值。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得出结果的内容大可不必拿来“兴师动众”。但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乏为了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存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当出现“56-22”时,大部分学生已能口算出结果。此进教师对全班学生说:“你能用手中的圆片摆一摆吗?”摆完后又让学生用小棒再摆一次。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远走在“动手摆”的前面了,此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已无多大必要甚至是浪费时间,教师应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当活动能加深理解时,才能显示它的价值。
二、全面性
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参与面的大小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以往课堂的活动常常仅限于少数学生的活动,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找朋友”、“送信”、“给小动物找家”等等,大部分学生以“观众”的身份出现,这样的活动参与面窄,效率低下。其实只要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下面我们来看看四边形分类的不同活动方式中学生参与面与效果的对比。方案一、屏幕上出现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学生看着屏幕进行分类后发表意见,课件展示学生的分类。方案二、给学生提供上述四边形,让学生动手分类,反馈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并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和分的依据。方案一让全体学生看着屏幕分类,看似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可能只有70%的学生在思考,其余的学生在等待,甚至“溜号”。学生只用眼看,无法体验分的过程。而且,反馈时教师的课件设计又不能穷尽学生的想法,不能一一展示学生的分法,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方案二能让全体学生边看、边动手、边思考,眼、手、脑相结合,以实物图形为凭借,思维有了依据。而且,反馈时每种分法都能得到展示。因此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主导性
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于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如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判断“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时,学生为可能与不可能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不同的教师采用了不同处理方式:方式一,举行辩论会,耗时8分钟,仍未得出结论。方式二,教师出示一则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每天约有120人出生。”方式一的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学生的争辩只是对自身经验及认知的坚持,并不是智慧的碰撞,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新知的建构,是一种无谓的辩论。方式二只用了一则小小的信息就让学生明辨是非:一个南昌市每天就有120人出生,那么一个省呢?全国呢?全世界呢?分歧得到了统一,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导作用,让数学课堂省时又高效。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前设计好做什么演示实验,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课前反复试验,演示大多是成功的。学生坐在那里看,不必考虑做什么实验、怎样做、为什么有时实验会出现异常甚至失败,至多得出既定的结论。化学实验活动设计的新思路是将实验问题改成全开放的小课题,学生可以通过他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得出他能得到的各种结论,其目标不是最后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而是追求研究的过程,思考其中出现的新问题,获得除结论外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锻炼各种研究和创造的能力,真正模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将实验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一、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实践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从内容上分为课内实验课题和课外实验课题。课内实验课题主要来源于知识学习需要设计的某些非常规实验,即其结论未必明确(或还未成定论的),也可来源于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为了了解和分析出现的原因,设计了实验探索等。如:①不同温度、浓度等条件下各种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规律;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种类的关系;③钠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物成分的检验;④不同方法的焰色反应的效果研究;⑤食盐中含碘的成分检测;⑥双氧水和二氧化硫能漂白的物质种类的对照研究;⑦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的研究……课外实验课题的选题不一定与课内知识紧密联系,它可以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可以仅具有化学学科特点。它的开放性更强,内涵和外延也更深广。如:①材料标本的收集及性质测试;②不同水果电池的功率大小研究;③各种植物提取液制成的指示剂的效果比较研究;④胶卷上感光物质的分析;⑤新型陶瓷材料和普通陶瓷的性能对比实验;⑥水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
下面以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为例展现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
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出现了如下异常现象:
a.溶液颜色不是蓝绿色而是蓝黑色。b.产生大量灰黑色沉淀。c.反应后剩余的铜片表面不是光洁的亮红色,而是黑色粗糙的表面。
推测:铜片纯度低,含有较多的杂质。
课题:铜片中杂质种类的研究。
实验设计:①取一定量的铜片与98%的浓硫酸共热反应一段时间;②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③将滤液稀释,取少量加KSCN溶液,观察;④取沉淀加水,充分振荡,过滤,再重复几次;剩余沉淀中加浓盐酸,观察;⑤取洗净的反应后剩余的铜片,加入浓盐酸,观察,检验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1.溶液颜色很深且浑浊,沉淀上层是灰黑色,下层是灰白色
推测:溶液中不止含硫酸铜一种物质;上层沉淀可能是CuO、CuS、Cu2S也可能是含其他金属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下层沉淀可能是杂质,也可能含有无水硫酸铜等。
2.纸被滤液腐蚀
结论:滤液中含有浓硫酸。
3.滤液加KSCN溶液出现暗红色
结论:滤液中含有Fe3+。
4.加水,灰白色的沉淀大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剩余沉淀呈黑色,不溶于盐酸
结论:灰白色的沉淀是无水硫酸铜,黑色的沉淀可能是CuS、Cu2S或难溶杂质等。
5.溶液呈黄绿色,产生有臭味的气体,用醋酸铅试纸检验,试纸变黑,还有部分黑色固体不溶解
结论:剩余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中可溶的为CuO、Fe2O3、FeS,不溶的是CuS或Cu2S。
小结:实验用的铜片的确不纯,有CuO、Fe2O3、FeS、CuS、Cu2S或难溶于酸的杂质。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定量分析杂质的含量,测定铜的纯度。
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学生明白了课本上的实验现象是理想化的,而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干扰,因此出现异常也在所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
二、创造性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1.挖掘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题研究的最大特征就是学生必须不断地想“为什么”“怎么样”等,学生敢于提问、并能将有价值问题提炼成课题。培养自己勇于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从开始根据教师推荐的资料入手,慢慢摸索收集资料的方法,总结经验,逐渐发展为能熟练地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快速寻找和积累课题相关资料。
3.实验设计的能力
因为是实验课题研究,同学要将自己的推论、思路用实验方法来证明和表现,这无不涉及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大大小小的实验方案设计,使学生整体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4.实践创造的能力
在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研究的方案和步骤,这是没有书本或资料可照搬照抄的,完全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将已有的知识充分进行拼接、转化,整合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此过程中无疑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尝试,真正达到了新课程的目标,同时也更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主动学习能
力,强化了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特有的教材辅助栏目。
从表1分析,活动板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地理教科书有的辅助栏目。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材一改往日的说教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教材的体例结构看,大量使用“辅助栏目”是一大特色,这些辅助栏目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功用。
必修教材的体例结构中有五项辅助栏目,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研究。教科书中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都有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的主题紧密配合本章学习内容,遵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个板块的设计侧重点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研究结果则具有开放性。
(2)阅读。阅读的内容穿插在正文中,根据正文内容需要安排,目的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阅读部分的内容详略不一。
(3)案例。必修教材的正文中穿插设计许多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突出体现典型性和说明性的原则,对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
(4)读图思考。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前段学习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了图表的思维训练,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5)活动。教科书中的活动穿插在正文中,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活动设计的目的侧重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2. 新旧版本地理教材中活动设计存在很大差异。
从表2分析,地理教科书中出现“活动”并不是新课程教科书首创,在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材》中就有活动栏目。新旧版本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差异很大。
(1)活动在教材中的位置不同。2000年出版的教材中,活动设置在每一课的最后,类似于新课程教材中每一章结束部分的“问题探究”。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则是穿插在正文中。
从设计的位置看,旧版本的活动在正文内容之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总结、拓展,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活动回顾、反馈学习内容。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
(2)活动在教材中的数量不同。2000年出版的地理教材,每一课仅设置一项活动。而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课设置多项活动内容,如必修I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中,共设计了5项活动内容。
2000年版本的教材,在活动设计上虽然保证了统一的标准,但过于刻板的活动设计,仅从格式上、形式上达到教材编写的目的。而教材编写的核心——学科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在新课程教材的活动设计中体现得更充分。
(3)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来看,2000年出版的教材,活动内容分别以演讲会、研讨会和辩论会的形式,建议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组织形式单一,设计的问题较少,而且问题设计的跨度较大,学生回答起来不利于把握。活动设计的内容简单,没有详细的操作与执行的方案,很多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形式。
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活动中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表述更详细,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落实活动要求更容易,活动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活动设计的目的不同。2000年版本教材中设计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提供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出墙报、演讲、班会、论坛等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地理学科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为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目的是通过活动提供给课堂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互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启迪地理思维。
3. 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最重要的组成内容。活动板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地理教材有的辅助栏目,大量的活动设计也是地理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最大特点之一。
根据表3的统计,各版本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都贯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在教材中增加辅助栏目,特别增加活动板块,注重地理问题探究,注重联系学生理实生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教材有“理”、有“用”、有“趣”。
根据表4、表5、表6的数据统计,各版本的必修教材中,各类辅助栏目在各必修教材中的安排数量,活动板块的数量是最多的。特别是在各版本的必修I和必修II,活动的数量是整本教材中最多的辅助栏目。众多的活动成为新课程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众多的活动也成为新课程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地理教材中“活动”内涵与设计的研究综述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与活动教学中的“活动”虽然一脉相承,但在内涵、功能、分类、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1. 关于“活动”内涵的研究综述。“活动”的内涵是理解地理实验教科书中辅助栏目“活动”的基础。因此,对“活动”的内涵本身的认识将决定着地理教师对地理实验教科书中辅助栏目“活动”的基础内涵、价值、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关于“活动”内涵的研究,多见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比较普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体,活动不仅包括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而且包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心理学意义来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既让主体获得两种经验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使主体的认知图式获得变化和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形式”。虽然这个定义是从哲学或心理层面来阐明的,但它对教学层面上的理解也极有帮助,主要表现为“行为动作”和“能动性”这两个词汇上。
一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这就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电话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电话教学的作用:通过电化教学把探究活动层层引入,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还可以为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
二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政治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上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面,开展辩论。
三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1、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活动形式】
讲故事、讨论等
【重点难点】
1、 重点:感受自信,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2、 难点:帮助学生体会自信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其聪明与否,而是在于他是否足够自信。
【活动准备】
故事2个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话题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高要求不但只限于其学识与能力的高素质,更要求其具备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而当今学生初初体验对新事物的尝试与竞争,最常见的普遍心理却是自卑与胆怯;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出现退缩或回避的消极行为,最终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甚至有的同学经过一两次失败之后,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对问题有恐惧感。
比如,我给出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观察这组数有什么规律:1,1,2,3,5,8,13,21,……(学生回答)。但如果我把题目改成这样:请说出斐波拉契级数……的规律。很多同学就连看都不看这组数就说不会。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深入探讨话题
故事: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灯立刻打出了9.95的字样,全场轰动,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可是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句什么话。16年后,当记者问海因斯时,他想了想笑着说:“我说,上帝呀,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自欧文斯1936年创下10.03秒的百米赛记录后,医学界的权威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可能超过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我想即使无法突破10米,我也应该跑出10.01的成绩。于是,我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的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体验)
教师评论:百米赛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许多成功之门不也是虚掩着吗?飞机发明之前,许多大科学家都断言:飞机的发明是不可能的!结果如何?飞机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被太多的“不可能”束缚了手脚。要考进班级前五名,不可能!要赶上某某某,不可能!要改变自己的急躁毛病,不可能!我的爸爸要职无权,我将来要找个好工作,不可能!将来当一个一流的企业家,不可能……一句话,他们认为这些门都是紧锁的。其实,正如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一样,很多成功之门都是虚掩着的!很多想法都是可能实现的!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很多名叫“不可能”的“锁”!它锁住了雄心,锁住了探索,锁住了远见,锁住了创造……锁住了一切成功的希望!如果还允许这把“锁”存在,本来是虚掩的成功之门,你也会确信它是紧锁的!你不会去“推”,自然就不会进“门”。
你想走进成功之门吗?(让学生大声说“想”,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争取成功)
那就干掉“不可能”!拿出你的勇气,把它砸个粉碎!记住:成功之门是虚掩的!靠近它!推它!你能行!
三、 创设情景
一次期中考试,进军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感到很没面子,非常悲观,每天都垂头丧气的。
同学们,如果你是进军,你将怎么办?(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加以引导)
进军是这样做的:后来,他从一本励志书上看到一种调节心态的方法,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行动起来。他每天早上都笑着对镜子这样说:“我是成功者!好成绩在等着我,我一定会获得好成绩的!”每天都重复二十次以上!他的心灵获得了解放,每天都精神抖擞,学习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期末考试时果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 展开讨论
自由交流:是否赞同进军的做法?现在,面对这种情况你又会怎样处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激励自我的力量,提高自信心)
五、树立样板
漏气的气球升不到高空,垂头丧气的人也不会提升自己。泄了气的自行车跑不远,灰心丧气的人也很难前行。自我激励就是给自己打气,它可以使你战胜惰性,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激励使你们胜不娇,败不馁;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自信、乐观;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积极向上!有些同学遇到难题,自己一时做不出来,马上下结论说自己不行,就想放弃。其实,一时做不出来不等于永远做不出来。即使几经努力都没有做出来,那也只能说明,你的解题思路不对,而不是你这个人不行!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行的”!相信自己—尝试—成功;怀疑自己—退缩—失败。
六、联系自我
现在大家结合实际来分析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七、总结深化
同学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还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其实呀,我们的同学很能干,只是没有真正地想过、尝试过,所以以为自己没有能力,不敢做。以后,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勇敢地说声:“我行!”——相信自己,努力尝试,取得成功!
(一)有效的组织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特别的高考,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老师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教学的方式,而课外实验是新课改下一个很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它的基础是学校的支持。课外实验就是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它的地点不是在教室,这样挣脱了学校课堂的束缚,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所以对于一些实验的工具就需要学校来提供,由老师代为保管。老师在课外的时间组织并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课外实验,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组,将学生按3到5人分成一组,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和合作来进行学习。每个小组,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可以让学生们抛弃学生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各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小组组长,来处理小组内的相关事务和接受老师的任务,课外实验课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展开,这样不仅使组内的成员关系融洽,还能使全班同学都能互相借鉴和帮助。
(二)课外实验课的管理
课外实验课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说明这次实验课的原理和操作要领,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不是“学习”,就像平时做游戏一般。每次课外活动的时候老师都要照相或视频留念。
(三)课外实验的实践
探究性的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把实验作为问题,从而去理解、探究、解决,课外实验教育的方向主要是,让学生们解决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将课堂疑问作为切入点,再由老师确定学生们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地去学习,去讨论,去探究,从而锻炼学生们的自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淀粉遇到碘会变蓝这一节中,在课堂上演示淀粉反应的实验中,将碘酒滴到面包上,学生们观察在滴的位置上,面包会变成黑色而不是蓝色,仔细去观察黑色的边缘还带有紫色,这就与教材上所描述的不符合,这样不仅起不到教学的效果,老师会很尴尬,学生不知道应该相信老师还是相信教材,学生就丧失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那么课外实验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来进行研究。课前要认真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淀粉的组成成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蓝色的,支链淀粉是紫色的,直链淀粉如不在70到80度的环境下是不溶解的,那么支链淀粉还不溶于水,但是在热水中可化成糊精,糊精在遇到碘后会变成紫、橙色。那么用马铃薯的淀粉来进行实验,将淀粉放入冷水中,取得水面上层的清液,再向其中加入碘酒,这时候只有碘酒的颜色黄色,这时再取水中下层的淀粉加入碘酒就变成了紫色。将淀粉放入70度的水中,就会产生糊精,取水面上层的溶液,向溶液中加入碘酒,这是溶液就会变成蓝色。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对课堂实验误差进行解释,还能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看见实验的过程,亲身经历这一神奇的现象发生。
二、实验活动的内容要丰富
(一)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实验活动
>>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新教学模式 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浅谈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浅析新教材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教材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教材下的数学教学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面对新教材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活动的教学 对初中数学新教材新理念的几点探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 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平等参与理念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平等参与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新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理念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浅谈数学新教材中的“用教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4-15.
[4]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 数学編[EB/OL] http://mext.go.jp/a_ menu/ shotou/new-cs/youryou/syo/index.htm,2013-4-15.
[5]藤井斉亮等. 新しい数学1 [M]. 东京: 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13.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七年级数学上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七年级数学下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8]仲秀英.数学活动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 2009,(4):23.
[9]]徐斌艳.高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2,(10):35-40.
[10]和学新.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3.
[11]杨红萍,喻平.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2010,(5):64.
[12]程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2):62.
[13]沈丹.中英两国高一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2,(9):48.
[14]赵雄辉.开放性问题教学初探[J],数学通报,19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