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5: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族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族艺术研究

篇1

牵住牛鼻子开拓民族戏剧发展的新天地 甘昭沛,Gan Zhaopei

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定位 梅佳,Mei Jia

试论白剧艺术的创作风格 杨政业,Yang Zhengye

谈谈我的白剧艺术表演 叶新涛,Ye Xintao

彝剧与彝剧团 民艺,Min Yi

彝剧姓"彝" 赵建华,Zhao Jianhua

对彝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彭洁,Peng Jie

论彝剧与形式美 彭洁,Peng Jie

彝剧表演艺术应当走新路 包钢,Bao Gang

彝剧音乐小议 朱照琨,Zhu Zhaokun

彝剧音乐再议 朱照琨,Zhu Zhaokun

浅谈傣剧的形成过程与舞台意识过渡 戴红,Dai Hong

对傣剧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杨树忠,Yang Shuzhong

浅谈傣剧漂流及其走向 乔嘉瑞,Qiao Jiarui

试论傣剧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龚家铭,Gong Jiaming

从演绎故事到塑造人物 杨树忠,Yang Shuzhong

从"大团圆"到"大悲剧"——谈傣剧《南西娜》的结尾 吴高仪,Wu Gaoyi

在困境中跋涉——文山州壮剧团调查报告 刘诗仁,Liu Shiren

文山州壮剧音乐概述 邹汉松,Zou Hansong

剧种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农占成,Nong Zhancheng

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 田联韬,Tian LianTao

试论剧作的"虚化空间" 李光荣,Li Guangrong

社会变迁中的贵州傩戏 陈玉平,Chen Yuping

生活·形式·美感——大型民族舞蹈《彩云南现》观后 聂乾先,Nie Qianxian

云南民族旅游经济与保护传统舞蹈的矛盾关系及其对策 李罗映,Li Luoying

民族舞蹈要大胆创新发展与时代同步 穆培玲,Mu Peiling

花腰傣与古滇国的渊源关系 孙钧,Sun Jun

道具在中外戏剧艺术中的运用 胡健生,Hu Jiansheng

舞台灯光的"音乐性" 李长明,Li Changming

京剧舞台道具在民族题材剧目中如何体现民族特色 宋春生,Song Chunsheng

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但丽鹏,黄自新,Dan Liping,Huang Zixin

当代戏剧创作发展的态势 马安民,Ma Anmin

创作中的"杂念"——2000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后所想到的 杨跃红,Yang Yuehong

对剧团改革的随想 孙汝俊,Sun Rujun

艺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杨奇威,Yang Qiwei

社会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 蔡映波,Cai Yingbo

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透视 毛三元,Mao Sanyuan

滇剧音乐的历史源流及其改革发展 金穗,Jin Sui

关于演员的感受力 汪克敏,Wang Kemin

贵州花灯概述 赵峰军,Zhao Fengjun

基诺族的音乐观念及他们的歌 沈洽,刘怡,Shen Qia,Liu Yi

万里瑶歌同出一源——我国瑶族传统民歌旋律的比较 杨新明,Yang Xinming

民族歌剧演唱的风格与技巧 王赣生,Wang Gansheng

海峡两岸舞蹈专家教授关注《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

语言表现与歌唱艺术 李建英,李荣英,Li Jianying,LiRongying

滇南舞与歌的粹彩——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序 杨德鋆,Yang Dejun

哈尼族卡多人民间舞蹈的风格及成因 张娅,Zhang Ya

论音乐节奏与民族舞蹈的发展 程新昆,Cheng Xinkun

舞剧舞美的探索 廖毅耕,Liao Yigeng

哈尼族的"祭龙"节 贾溪涛,Jia Xitao

二爨碑的美及其鉴赏 沈群,Shen Qun

云南中国画现状思考——师法自然、逾古出新才能振兴云南中国画 刘怡涛,Liu Yitao

古代陶瓷龙纹造型艺术 林琳,Lin lin

培养优秀舞蹈人才要以科学理论为先导——《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有感 杨军,Yang Jun

对建立云南民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 蒋晓梅,Jiang Xiaomei

艺术师范舞蹈教学的特殊性 毛毅征,Mao Yizheng

加强乡镇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刘秀根,Liu Xiugen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艺术类型学研究 李心峰,LI Xin-feng

民族审美人类学 张利群,ZHANG Li-qun

云南民间戏神崇拜与演出仪式 王胜华,WANG Sheng-hua

东巴文化价值浅论 李丽芳,LI Li-fang

对神话的另一种解释 马翀炜,MA Chong-wei

从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之审美风格看傣族的文化性格 秦丽辉,QIN Li-hui

关于中国画笔墨中的浓淡问题 王建高,邵桂兰,WANG Jian-gao,SHAO Gui-lan

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张亚锦,ZHANG Ya-jin

美育的勃兴——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初期重要特征的认识 张薇,ZHANG Hui

筝乐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的影响 胡世红,HU Shi-hong

对云南工艺设计现状的思考 宋坚,王苏昆,SONG Jian,WANG Su-kun

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的作用与自身发展 金颖若,JIN Ying-ruo

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授权点简介 闻一

原始歌谣的艺术社会学透视——原始艺术哲学考释之一 张胜冰,Zhang Shenbin

气与乐——音乐的文化学研究之四 王卫东,Wang Weidong

世纪反思: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美学研究 李祥林,Li Xianglin

珠江流域岩画考察(上游·云南篇) 邓启耀,Deng Qiyao

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 潘定红,Pan Dinghong

产翁制:风俗习惯,还是神话传说? 谢国先,Xie Guoxian

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略论 段炳昌,Duan Bingchang

弥渡花灯音乐初探 李照和,Li Zhaohe

怒江傈僳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董瀚,Dong Han

彝族三眼土洞箫和土巴乌 龙符,Long Fu

人神之间·巫术仪式·精灵鬼魅——处在民间信仰之中的云南甲马 魏云,Wei Yun

新平县嘎洒土锅寨傣族制陶工艺调查报告 罗梅,Luo Mei

生活之树常青——话剧《打工棚》创作絮语 李世勤,Li Shiqin

精神苦难磨砺出完美人格——评话剧《打工棚》 剑铧,Jian Hua

花灯贴近现实的可喜尝试——浅议花灯剧《随水而去》 李桂兰,Li Guilan

功业随水去真情满山乡——在花灯剧《随水而去》的欣赏中感悟崇高 罗远书,Luo Yuanshu

"轻舟"难过万重山——从花灯剧《随水而去》看现代戏创演的"难"与"困" 马相,Ma Xiang

《石月亮》——傈僳人的骄傲——导演手记 查丽芳,Cha Lifang

关于《石月亮》 昭华,Shao Hua

铁板铜琶唱花灯——花灯剧《石月亮》与花灯创新发展 罗仕祥,Luo Shixiang

评滇剧《雁鸣陀关》 马安民,Ma Anmin

一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好戏——评滇剧《南国风》 谢满庆,Xie Manqing

在人性的迷宫中探索人性的美——解读曲剧《血祭》的审美追求 范道桂,Fan Daogui

人无我有——由彝剧《老树新花》所想到的 马安民,Ma Anmin

举重若轻谈笑间灰飞烟灭——评滇剧《乌蒙女酋》的喜剧特色 马相,Ma Xiang

在继承中稳步发展——评全省新剧(节)目展演的音乐创作 钱康宁,Qian Kangning

《红土恋歌》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 宋朝盛,Song Chaosheng

喜看交响乐民族化在云南 学源,Xue Yuan

从新剧(节)目展演看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 梅佳,Mei Jia

舞蹈新花闹枝头 曹天明,Cao Tianming

喜看《母亲河》 康瘦华,Kang Shouhua

献给母亲的诗篇——观舞蹈《母亲河》 葛树荣,Ge Shurong

长流《母亲河》 吴丽佳,Wu Lijia

观展杂俎 绍之,Shao Zhi

篇2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的相关性分析

艺术是人类在改造生存环境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门学科囊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分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曾说过:“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又说“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的经济形态之间有密切关系”,[1]他提倡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对艺术学和艺术史进行研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民族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民族艺术

设计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为基本素材、最能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色彩的一类艺术设计。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国家的艺术设计都是“民族艺术设计”,但是,这里是特指我国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为素材的艺术设计,以区别于国内一般性的艺术设计,民族艺术设计所反应的是民族形象、文化认同。(以下简称“民族艺术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涌流。相应地,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更加强调符号化、社会文化价值化的品牌化消费,并开始形成一种趋势或者时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的功能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着装方面,服饰品不单起原始社会中御寒、遮羞的作用了,如今更强调服饰品的品牌性、时尚性、流行性、符号性,在款式与材质上也越来越丰富,服饰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品味,相当于是人的“第二张脸”;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今社会不仅仅强调食品的食欲满足的色香味美,还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卖方市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再过度追求“外观”,更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食品;居住方面,房屋由原始的遮避所,到改革开放的福利分配,再到个人消费私有住房,这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住房消费向环境优良、住宅布局合理、装修豪华、配套设施完善的享受型发展;出行方面,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正在向以私家车、轻轨、地铁的快捷方式发展;社交方面,更是各种名牌炫摆的地方,仿佛我国进入了富裕社会……时尚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

所以,在消费文化的多元化、符号化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及其竞争也为民族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在品牌化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民族艺术设计在商品形象、商品包装、商品文化、商品营销方面提供艺术设计支撑。

“品牌化战略”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其内涵呈现出一个递进层次。所谓品牌,也就是商品的牌子,通常由符号、图案、文字、标志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的商品与众不同。而品牌化战略则是把品牌化运用到市场竞争、市场营销战略之中,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份额,使企业成为某类商品的龙头、甚至独占熬头的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符号消费文化正日益浸渍我国市场经济,挤占我国的中高端消费品市场。“洋品牌”的消费文化,对我国“看广告长大”的青少年一代,影响尤其深刻。吃洋快餐、过洋节、用洋品牌,成为他们攀比消费的首选,对我国民族品牌和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大学生贷款买苹果背后的真问题”。据重庆商报报道: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智能手机平板。在透支消费风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正常的借贷渠道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从法律上讲,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考虑到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没有收入来源,一旦还不起贷款,就由家长承担,背上信用污点。这样的提前消费又显得过于盲目,有“攀比”之嫌。

麦肯锡市场调查中曾提出,“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有重要影响。不过,这并不能视为人们对单一品牌的忠诚度有所增加的信号。”[2]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刺激消费者,例如我们去大卖场选购牙膏,首选的品牌不外乎就是国产的黑人、冷酸灵、云南白药等,或者外来品牌高露洁、佳洁士等,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会关注品牌的知名度,首选知名、安全的品牌,通俗说法就是“消费者看牌子选购产品”。某种意义上,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不单是产品,更是某种概念,生活方式的理念、社会地位的象征、消费观念、安全感等。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心目中会感受到品牌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从心理上获得满足、体验感。

面对消费市场这一态势,与此相关的民族产品包装设计与广告设计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这种压力已经制约我国民族艺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民族艺术设计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因此,如何强化民族艺术设计,树立民族品牌化战略形象,如何实现民族品牌战略化,与当前符号消费趋势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将民族地区商品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符号化,就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少数民族艺术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饰、音乐、绘画、饮食与生活习俗等等,这其中还包含了语言、文学、画型、地域产品、文化风俗等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对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运用这些宝贵资源对民族艺术再设计,结合符号消费的趋势,进而传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与民族艺术产业,让大众对民族品牌有亲切感、自豪感、归属感,是一项前景广阔而任务艰巨的事业。

二、我国民族艺术设计的案例分析

品牌化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物,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著名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劳斯?瑞夫斯提出,他较早地意识到广告必须引发消费的认同,而不是广告人员硬性赋予广告的东西。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就意味着品牌已经成功一半,如现在受年轻一代观众追捧的湖南卫视,其金灿灿类似芒果的台标,在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综艺节目的先驱者,湖南卫视已牢牢扎根于广大观众的潜意识。市面上其他卫视的竞争非旦没有撼动其综艺娱乐节目霸主地位,反而促使其成功经营出许多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成为目前国内电视娱乐品牌成功范例之一。

符号消费,是人们脱离基本生存需求以后发展起来的以文化、精神需求为主的消费趋势,其市场表现的一般形式就是时尚消费、甚至“奢侈品牌消费”。现代社会中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产品本身属性去改变已经变得潜力有限了,由此诞生了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实际是赋予商品本身和品牌象征的意义,所以符号消费往往与品牌化战略相联系。

例如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品――苦荞茶。四川作为苦荞的主要产地,又是民族种类众多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苦荞学名鞑靼荞麦(F.tataricum),分为普通苦荞和黑苦荞。《本草纲目》记载鞑靼荞麦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练五脏滓秽及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3]。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现代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纵观市场上的苦荞茶品牌参差不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品牌仅有如下:三匠、彝乡人、彝家三寨等,缺乏具有品牌性、符号性的品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良好,饮食丰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摄入过量,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每天坐办公室,缺乏锻炼,带来的后果就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害。苦荞茶与一般茶叶相比,其自身带有苦荞黄铜,苦荞当中的类黄铜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可以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几率,虽然达不到替代药物的疗效,但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略带麦香味的口感适合大众口味。现代人们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后,越来越提高自己的健康养生意识,而苦荞茶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茶叶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可以预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用苦荞茶。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如何将苦荞茶品牌化与市场相结合值得我们深思。

苦荞茶的市场前景巨大,苦荞茶品牌化战略上应当与市场多方面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生态健康的道路。比如借鉴美国连锁咖啡――星巴克,虽然消费者对星巴克褒贬各异,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推崇备至。更多时候,星巴克所代表的是一种身份感认同,将咖啡作为一种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融入美式生活的消费文化。星巴克是普通咖啡售价的2-3倍,感染与吸引消费者的不是味蕾,而是时尚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所营造的舒适环境、咖啡豆的香醇气味,快捷的免费无线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三空间,星巴克所代表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咖啡文化体验,自助式的服务使消费者感觉以人为本,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停下来享受片刻个人时间,给消费者一种温暖的感觉,星巴克不单单是销售咖啡,更是在“卖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来到星巴克有家的感觉,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化”、“符号化”。反思我们的苦荞茶品牌在营销战略上,应该学习国外优秀连锁品牌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我们的苦荞茶在产品质量上是达到国家要求的,但在品牌营销战略、科技创新、文化发掘上,恰恰缺少了这几个方面,这对于现在的消费市场来说是重中之重,如今的产品不再是质量上乘就会畅销,质量是重要的,而怎么与市场相结合吸引消费者,产生品牌效应却更重要。在苦荞茶的包装上,要与时代相结合。例如三匠苦荞中的黑苦荞全株茶系列(图一),在色彩上多以黄、黑、红为主色调,主要以黑底配以红色苦荞茶杯及略带凉山彝族风格的纹样,带有彝族漆器的感觉,茶杯上的火焰寓意苦荞茶业红红火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茶杯上的火焰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凉山彝族文化元素,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包装材料上可采用环保可回收的材质,不过度包装,也更能凸显出苦荞茶的绿色、生态;市场营销上突出苦荞茶的特点――生态、健康;价位上,制定合理结构,让不同层次消费者都有承受能力和选择余地;品牌化战略的艺术设计上,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健康时尚、文化品味的苦荞茶品牌符号,就像四川茶业界,一说到花茶,就会联想“碧潭飘雪”,一说到绿茶,就会联想“竹叶青”那样,从而形成具有市场效应的民族品牌化符号。

再例如“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图二),来自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00米的原始冰川水源地,含有锂、锶、偏硅酸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达到天然矿泉水的中国新国标和欧盟标准,纯净清澈,口味纯正,是优质复合型矿泉水。“5100”冰川矿泉水在包装风格上简洁大方,透明的包装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辨别其特殊的水源,蓝色的标签给人一种纯净无污染的感觉,仿佛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世界脊梁西藏的纯净,其500ml的矿泉水外形比例优美,曾获得我国饮料工业协会“优秀包装设计”[4],2013年美国时间11月13日,获得2013年度全球瓶装水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大奖:“最佳矿泉水奖”。[5]该款矿泉水定位高端,有别于超市中的一般平价矿泉水,价格甚至媲美法国依云等高端矿泉水,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以接受。消费者与“西藏5100”矿泉水的首次接触,则是乘坐动车时,凭车票向乘务员免费换取的。它主要的销售渠道为会务团购、商务团购和时尚消费者等。被誉为“世界好水”的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于2011年6月30日上午9时30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也是西藏自治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6]在中国,价位与国际品牌媲美的矿泉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呢?其一是因为这款矿泉水主要的卖点是来自西藏的原始冰川水,品质高、生态、无污染,它自身的水源独特性是一般矿泉水无法达到的。其二是国内本身缺少国产高端矿泉水品牌,它的出现刚好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填补了空白。在一些高端会务中采用这样的矿泉水作为官方饮用水,一方面振兴了我国自身的民族企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民族地区高端品牌的打造。

此外,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民族学刊》(图三)其设计也值得一提。该刊物于2010年6月正式创刊,期刊主要突出西南地区的民族研究特色,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辑,其封面题字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民族学刊》选择了其题字的集字作为刊名题字,希望能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民族学刊》作为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封面设计上既有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又有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在纹样设计上,带有传统民族风格和吉祥的寓意。刊名下搭配暗红色条纹,突出期刊的名称,也增加了封面的动感,识别性很强,成为《民族学刊》的文化品牌形象。在书脊、扉页和目录上也采用相关标识的设计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页眉和内文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与封面一致的标识,使版面有整体效果。封底采用全英文,与国际接轨,方便国外读者阅读,这不单是一本民族学专业期刊,更是一本国际化的民族学期刊,使整本期刊看上去统一。

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得出,强化民族艺术设计的同时,一方面打造民族高端品牌,一方面也要打造中、低端品牌。现在,许多地区都在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例如像四川省汶川县震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通过保留震后遗址的原封原貌,与灾后重建的旅游生态区相辅相成,既表达震后对失去家园的受难者的沉重哀悼、又向后人展示了国家大力扶持灾后地区的重建与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也带动了汶川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但这些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位还不够高,民族地区的各个企业、商家也迫切需要把“设计”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树立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让民族地区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艺术设计适应消费市场的品牌化战略构想

在符号消费渐成趋势、国外符号品牌不断挤占我国民族品牌市场的形势下,笔者对少数民族艺术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提出以下构想: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相结合

通过独特的销售理论,给产品赋予一个恰当的卖点与定位是尤其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形象比产品的功能更为重要,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化战略上,应当将品牌再定位,实现超越性的创新。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素有中国“石榴之乡”,早在唐朝时期,会理石榴就是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会理县委、县政府把会理石榴作为当地特色农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石榴产业化经营,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中欧及欧美各国,迄今已荣获四川省著名认证商标注册,将会理石榴品牌化、统一监制会理石榴外包装,确保会理石榴品质,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通过石榴产业带动当地运输、包装等其它行业发展。会理石榴走的是品牌化战略,将农副产品证明商标注册,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让会理石榴成为会理县的新标签。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定位上大多都不够精准,如今的市场更加细分化、规范化,民族艺术设计应当找寻适合自主品牌化的策略路线,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

(二)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前瞻性。要大力突出民族地区品牌的符号性、独特性、文化内涵性、时展性。第一,产品设计要与销售模式、商业体系、业态模式接轨,比如用于“实体店”销售的与用于“电商”销售的,在包装设计上,后者必须适应物流业、快递业的特点。现代人讲究时代性前提下的实用性,做到包装不过度、功能不夸张,时尚与实惠共存。第二,针对个性化消费和市场细分的趋势,品牌的结构策略要有高、中、低消费层次划分,老、中、青消费人群划分,会务、商务、休闲等功能划分,从而兼顾品牌的各个消费阶层的定位与选择,实现针对性营销。例如在苦荞茶营销上,可将原产地开发为苦荞生态园区,让消费者前来参观苦荞茶的生产流程,对苦荞茶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参观的同时品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系列苦荞产品,如年轻系列、中老年系列、高档系列等等,适应不同的年龄阶层的需求,在销售上可借鉴像竹叶青专卖店的形象设计,让消费者在口感上、视觉上得到满足,从而真正的与市场相结合。

(三)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艺术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是艺术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民族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大幅度地提升艺术设计的科技含量,更能彰显符号品牌的科技价值。比如苦荞茶品牌的设计上,可以运用科技手段,突破“茶叶”品种的种类边界,向茶叶食品拓展,开发茶点、茶零食等其它绿色健康食品,并开拓高档酒楼、宾馆的自助餐市场;再例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现代灯光技术作为表演舞台,通过实景的演出,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象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3D技术,早在2011年Burberry秋冬3D服装秀上,首次将3D技术运用在服装上,在秀场上运用全息摄影和数码投影技术,将模特变成3D人物,模特走着走着,突然化为虚幻,爆破定格等等,美轮美奂的效果,让我们不禁慨叹科技改变生活。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创造新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美学刺激,从而促进消费。

(四)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将少数民族艺术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注入新鲜创意元素,值得我们探索。现代人的消费不仅追求实用性,更追求文化性。美国经济学家派恩提出:“体验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7]如同苹果零售体验店一样,消费者通过免费体验苹果产品,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等,直观的了解到苹果产品的优点。人性化的互动过程,吸引了很多潜在消费者,顾客体验的不单单是数码产品,更是一种氛围、温暖,消费者置身于苹果体验店中所感受到的是人情味。没有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放松心情参与互动,苹果产品也在毫不经意间向消费者进行了自我推销。我们的民族品牌往往缺少了这样的氛围,甚至有些品牌是以生硬的方式来打造文化氛围。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形式要通俗化、时尚化、时代化,不能要求消费者像学术研究者一样来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这样会脱离市场实际。毕竟民族艺术设计是为符号产品销售服务的,如果脱离了主要消费群体,就会偏离市场需求,形成失败。2012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一样,其歌曲和骑马舞就让一般大众能接受,简单的舞步,重复的旋律让不大了解歌词的观众也能简单哼唱,形成大众化的模仿潮流,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市场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篇3

[关键词]

民族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对于现代的平面艺术设计人员来说,必须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加入更多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元素,通过民族特有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艺术方式和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展现,使得平面设计中中国民族艺术元素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在经过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的孕育后,积累了丰富灿烂的“果实”,这些民族艺术元素可以说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民族瑰宝,因而中国民族的艺术元素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像中国结,红色的中国结象征着火红浓烈的吉祥和喜庆,寄予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而像唐宋诗词、景德镇陶瓷、京剧昆曲、传统文房四宝、书法国画、中医锦绣等都是中国民族艺术的完美展现,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可的、凝结着无数前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民族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艺术外部形式、艺术内部精神和艺术文化本源三个层次。平面设计从学科角度来说,是一门具有丰富特点的学科,平面设计是现代艺术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也蕴含了其他学科、其他文化、其他行业的综合艺术设计体系。平面设计通过对色彩的调控、造型的多样、结构的排列等让人产生从视觉到其他感觉的“进化”。平面设计可以说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缩影和展现,在各种平面设计的作品展现中自由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展现出平面设计的境界和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出平面设计的价值,平面设计和民族的历史观念以及审美思维方式都密切相关。历史上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融合了本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因此,对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和平面设计的关系而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只有通过平面设计这类载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喜爱、弘扬民族文化;平面设计也只有借助民族艺术元素才能更加完美地创造出平面设计作品,丰富平面设计的艺术形式。

二、如何使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创新性应用

1.注重中国民族艺术元素的外在形式和内涵价值相结合应用。

民族艺术元素的精美形式体现都是孕育在民族文化和精神背景当中的,如果一件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元素没有实质性和内涵性的文化背景,这种平面设计形式往往会显得单薄。当然,在加强对于平面设计内涵价值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忽略了对于平面设计外在表现形式的要求,亮眼的外形设计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在平面设计的素材上要民族化。平面设计素材的民族化是要求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以传统的装饰设计作为“创作设计的源泉”,要参悟和理解透民族艺术的精髓和精华,才能在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完全体现出民族艺术的优势。通过基本的纹样、构图的形式、装饰的色彩等元素要求并结合夸张、结构调整、详略有序、抽象艺术等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民族化艺术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其次,要注重设计载体的民族化。民族的、传统的平面设计的载体较多,像平面设计中会使用纸巾、布条、皮革、塑料、金属等各种材质种类,而且在平面设计中还会展现出包括年画、剪纸、喷漆、染色等艺术工艺形式,可以说,对于平面设计的载体而言,不同的平面艺术形式载体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要注意民族艺术元素的外在形式和内涵价值有机融合,不仅是对平面设计表现效果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平面设计不断推进民族化的要求。

2.注重中国民族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文化体现的形式和方法上就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中国民族艺术元素更加讲究含蓄美。因此,很多艺术元素都会采用暗喻的表现手法,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的平面设计上,就是通过一个类似于“京”字的奔跑运动员的形象来展现,从而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完美融合。

3.注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元素的设计程序和步骤的应用。

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通常需要首先考虑平面设计使用何种艺术元素、使用何种艺术载体、使用何种艺术手法,只有先了解设计的主体,才能将设计表达完整,不会出现“跑题”,因此,要将民族艺术元素的精华加以提炼,做好详细的调研工作。在做好平面设计的前期工作之后,就需要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该设计所针对的人群、所针对的场所和市场,比如面对青少年要展现活泼的民族艺术元素;在严肃的礼仪会场就需要展现古典庄重的民族艺术元素。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出平面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将主观的思想体现才能让平面艺术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十”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平面设计作为艺术产业和民族艺术元素作为文化符号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和社会的关注。因而,必须要加强平面设计和我国民族艺术元素的结合,不断推进以平面设计为载体的民族艺术元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吴颖影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有进.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中央民族大学,2013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3-03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儿女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缔造了独特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是当地千百年历史生活沉淀而成的具有历史民族性和延续性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将其创新和发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就广西的歌曲创作而言,创新与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我们发扬和继承广西传统民歌艺术的关键,只有创作出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饱含民族感情的作品,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一、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一)民歌改编的过程。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经历了民歌改编的过程,“民歌改编”是指将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重新提炼创编,并给予填词的方法。大量的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都是根据当地的山歌曲调改变而成的,例如民歌《爱我壮家人》,是由作曲家何忠三根据壮族传统曲调来重新编曲,由词作家古笛根据该曲旋律特点及思想内容进行填词,最终使该曲成为了一首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可见对一首民歌进行改编,离不开旋律创作与填词创作两个重要步骤。

在旋律创作方面,作曲家通过下乡采风,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采集各地民俗浓郁的原生态曲调,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将这些音调进行加工和改编,既保留了广西各族民间音乐中所含有的基本音乐素材,又有着与传统曲调形成对比的创新亮点。如广西著名歌曲《刘三姐》就是以民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原型而进行改编的,改编后的《刘三姐》既保持了原有曲调的旋律,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元素,使民歌曲调得到升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优美动听,为更多的听众喜爱。

在填词方面,作词家们通过深入了解广西山歌的 “歌、谣、诵”三种体裁方式,如:“歌”有散歌,组歌,叙事长歌等,歌的曲式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谣”(多为童谣);“诵词”(介于歌和谣之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根据“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来创作歌词内容。如:通过“赋”的白描直说,“比”的借物言志,“兴”的托物言辞进行创作,或者使用“赋比兴三者混合”的创新手法,使歌词韵脚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性格鲜明,感情炽热的效果;改编之后的歌词配以浓郁的地方音调吟唱,更能灵活到位地表达各种人物性格、情绪和内心世界。

(二)民歌向艺术歌曲升华的过程。“艺术歌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升华与发展,它是以抒情为主的带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独唱歌曲体裁,作曲家对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深切的思想感情,在体裁与曲式的构思上也比民歌原型要严谨,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歌曲往往带有钢琴伴奏谱,如潘琦词,傅磬曲,胡廷江配伴奏的独唱歌曲《三月三,九月九》就是一首广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所以,一首艺术歌曲的创作完成,需要经过旋律创作,填词创作与钢琴伴奏编配创作这三个阶段。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标准,不能说民歌就一定没有伴奏谱,艺术歌曲就一定带有伴奏谱。但是一首成熟的经得起舞台考验的艺术歌曲一定配有钢琴伴奏谱。

广西的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多用“改编与创新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创作方法是保持其原有音乐素材和特色,对其后半部分进行创新。创作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如民族元素与时代风情相结合的《跳着好日子山过山》蓝怀昌词,傅磬曲,杨一博配伴奏;原生态山歌与新时代元素结合的《壮族大歌》梅帅元词,傅磬曲,蔡世贤配伴奏;也有充分保留原来曲调的做法如《壮族敬酒歌》,这首歌的曲调来自广西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两者之间的主导乐句以及起止形式也基本都一样。第二是多首歌曲合并法,这种创作方法是将多首歌曲的音乐要素合并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新的歌曲,让音乐形象更加饱满突出。类似 “串烧歌曲”,该体裁将多个音乐主题联合使用,连贯成为一个主题,增加音乐的完整性和情绪感染力。第三是突出民族元素的创作,这类歌曲作品的典型特点是在时代气息浓厚的曲调中糅合进民族元素,例如《北部湾情歌》,旋律方面基本听不出是哪一首民间曲调,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又确实能感受到广西民族音乐的元素。第四是与西洋歌剧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品如歌剧《壮锦》中的选曲《千山万水听壮音》。民歌改编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先后出现的关系,它们可以是并列进行的,也可以是分别发展的多种模式。

(三)钢琴伴奏在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任着重要角色。在艺术歌曲的舞台表演中,钢琴伴奏担任着“艺术指导”的作用,全程指挥、带领与烘托歌者的演唱,帮助演唱者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在专业院校的声乐比赛或选拔考试中,演唱者很少运用CD音响来伴奏,而是选择使用钢琴伴奏,这样能极大限度地保证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使舞台音效更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们的聆听需求。平时,在声乐专业的课堂上,声乐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与钢琴伴奏共同完成。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果没有正规的伴奏谱,会失去很多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阻碍它进行更广泛的流传,这现状令人叹惜。所以,每一首好的作品都应该配备有正规伴奏谱,让歌曲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发挥。钢琴伴奏以其极强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点成为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工具,它维系着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

二、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创作概况

(一)钢琴编配在广西民族歌曲创作中的普及情况。广西的民歌按照创作与传唱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近年来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对于这类歌曲一般都会同时编配伴奏谱,这类歌曲多数会在各类声乐大赛、新作品音乐会以及东盟艺术节上展示,但由于作品没有统一出版,所以不便进行准确的统计。

2.2013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课书《音乐》,这是出版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各民族民歌,这些作品有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一年级至九年级总共约收集130余首,作品均为教育专家们精心挑选和布局,所选内容既有风情浓郁的广西民族音调,又不失可爱童趣的节奏韵律,广西传统民歌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本的渗入,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我国的民族艺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该教材至今没编配相应的钢琴伴奏谱,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自己进行即兴配弹,一些教师编配能力有限,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会因为惧怕弹伴奏而跳过部分曲目,达不到专家们预期的目的。

3.广西影视歌曲《八桂歌典》曲集,该集把全国各地作曲家与广西本土作曲家们创作的歌曲集中起来,歌曲类别丰富多彩,反映了八桂大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展现了音乐家们的智慧结晶。题材和内容上既有嘹亮的山歌,也有雄壮的颂歌,既有革命歌曲也有流行歌曲,既有叙事性独唱也有缠绵的对歌,如《壮家妹》《美丽神奇的地方》《漓江情》。该曲集的不足是没有编配钢琴伴奏,演唱者一旦选中其中的曲目,往往会因为没有伴奏谱而不得不选择即兴弹奏或放弃。

4.“傅磬声乐作品集”:《音乐语境融族域》,该书由广西艺术学院蔡世贤主编,内容是从著名作曲家傅磬的400多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26首歌曲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艺术歌曲是得到傅磬本人认可的获奖作品,每首作品极具代表性,曲调优美,蔡教授带领研究生们首先对这些歌曲进行正规伴奏谱配写,接着对每一首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创作题材之丰富性,创作手法之多样性,创作的时势性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其歌曲的文学性,地域性以及钢琴声部的烘托性等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很好地帮助歌者理解作品,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代表了本区域的伴奏学术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对完善我区其他艺术歌曲作品的相应伴奏编配及分析研究起到了学术引领性作用。

通过对以上四类歌曲作品的编配普及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只有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内容含有钢琴伴奏,而第二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歌曲”及第三部分“《八桂歌典》”中的歌曲尚缺乏钢琴伴奏,偏偏这两部分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为更多的人群接触与传唱,所以,为中小学音乐课歌曲进行伴奏编配,显得尤为迫切。综上可见钢琴伴奏的创编在我区仍然发展落后,存在的这些学术空缺,需要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时间和热情来完成。如何做到高质量完成钢琴伴奏的编配,需要熟练掌握钢琴编配技法。

(二)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技法分析。钢琴伴奏的编配与作曲一样,需要扎实的作曲理论基础,在编配过程中同样要仔细分析旋律的风格特点,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紧紧抓住歌曲所表现的民族元素,根据不同的调式、调性,曲式与体裁进行创编,使伴奏织体能恰到好处地为旋律服务,准确地烘托主题内容,与歌唱者融为一体,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下是比较有效果的一些创编手法介绍:

1.为民族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首先应注重民族器乐的音色模拟。这方面可以借鉴钢琴音响创作手法,如“歌圩文化”中的钢琴元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人民会举办“以歌为媒”的歌圩活动中,人们通过歌唱表达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例如,在钢琴作品《歌圩》中,就选取了广西德保壮族一首山歌的曲调和主题,通过对调性以及织体等边走手法,全面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壮族民歌中的大二度音程的特色,织体方面利用左手的“八五度”和弦为我们展现壮族地区清晨的宁静氛围,这种钢琴创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歌曲《盘歌》的伴奏中去。

2.其次要注重节奏模仿,如铜鼓作为壮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有着代表财富、地位和权势的作用,它声音洪亮浑厚,形象地展示出壮族人民豪迈勇敢的民族精神。在节日祭祀中,用铜鼓作为打击乐器被视为是吉祥的象征,陆华柏先生的钢琴作品《东兰通鼓舞》,就是受广西壮族铜鼓节奏的影响而创作,曲中双手低音二分音符向纵向的五度音程扩张,与伴奏中的低音旋律化异曲同工,在蔡世贤编配的《壮族大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技法,节奏鲜明的织体将壮族人民铿锵有力的民族特点显现了出来。

3.为了使伴奏音响更具色彩,在编配时可以多采用大小二度或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或者附加外音的和弦来取得丰富和声色彩的效果;对于那些调性与和声复杂的歌曲,可以使用复调手法,丰富旋律线,通过和声的意外进行来增添和声的层次,运用的手法靠的是大量的使用“离调和弦”的进行。一些经典的唱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藤缠树》,为追求新意,还可以采用自由式弹法,适当在旋律的空隙处演奏一些和弦内的自由节奏,的地方还可以引用交响音乐的织体,如《藤缠树》先是用了山歌的方式作为开场,让弹性线条得到完美的润色,充分地体现了民歌线条与钢琴的融合,到了最后一段的合唱部分,要充分借鉴钢琴曲《⑷姐组曲》中的钢琴交响诗的手法,弹奏效果大气热烈,极具震撼效果。

广西艺术歌曲创作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钢琴伴奏的创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歌曲创作齐头并进,及时弥补学术空缺,在创编中准确地把握民间音乐元素,恰当表达思想感情,与歌者一起展示民族音乐(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4页)的魅力,促进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让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发扬,使美丽动听的广西歌曲唱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志豪.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J].艺术探索,2004(S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