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30-02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教育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1],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摇篮[2],也是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正如冯端院士所说的“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3]。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资金都有显著提高,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更高效地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

1 实验室的作用与功能

1.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

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实验室是承担着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战略的重要基石。

1.2 高校实验室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实验室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重要基地,而“创新实验”是目前高校实验室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4-5]。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胰蛋白酶比活力的测定、离体蛙心及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等,同时,学生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开展一些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如,马鹿鹿茸多肽提取工艺的优化、猪脾脏胰蛋白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

2 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2.1 统一规划,建设功能共享实验室

为提高实验室的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国家级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本着“分期分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建设原则,对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根据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共建设了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15个功能实验室,也建设了实验准备室、备课室、洗刷室等6个辅助室。这样的划分建设,避免了实验室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同时,最大效率地提高了实验室利用效率。

2.2 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提高仪器效益

大型仪器设备体现了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建设程度,也是开设高水平创新性实验的条件保障。通过仪器共享,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主设计实验,免费使用仪器完成课题内容,学生既了解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功能又开阔了视野。同时,对研究生及校外单位及企业实行仪器共享和收费制度,既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又能利用收取的合理费用降低大型仪器的维护成本,避免了大型仪器“买得起、用不起、闲置搁置”情况的出现。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教学中心有实验教师20名,高级实验师12名,实验师9名,助理实验师7名,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实验室的建设。因此,通过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参加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大赛、实验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3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3.1 加强公用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引入门禁网络管理系统,对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实行3级管理权限的设置,中心主任有最高的实验室管理权限。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申请不同的门禁卡出入权限,学生也可申请临时门禁卡,出入实验室记录也会被自动记录到门禁系统中便于日后查看。同时,各个实验室安装电视监控摄像机,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在办公室随时查看各个实验室的上课情况、安全状况等信息,从而更好地监控实验室的动态和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3.2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有关实验室管理所有制度的总称,应该包括与实验室管理相关的各个方面[7]。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中心所属各种资源,均由实验中心主任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实验室的功能,调动仪器设备、家具和实验材料,安排各种实验教学活动,随时调整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建立了人、财、物统一管理,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统一调配、实验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搭班互助、实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中心成立事务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人员管理与奖励机制、仪器设备管理与运行模式、实验室安全守则、学生管理手册、物品损坏赔偿细则、事故处理程序、档案管理手册及安全防火知识宣传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仪器管理实行责任到人,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保障实验室的绝对安全。

3.3 实验室实行开放性运行模式,提高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利用教学资源,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健J笛槭铱放包括:实验场地、实验室使用时间、仪器设备及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方式等的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是计划内实践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为有想法、有兴趣开展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验平台。目前,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验室条件开设了小鼠B细胞的标记和检测、市售羊肉卷中是否含有猪肉或鸭肉成分的分子鉴定等实验内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实验室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了高校实验室使用效益。

4 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在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深化实验室内涵建设,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力度与管理水平,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操作的空间,为他们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开放、创新的实践平台,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刁鸣.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74-77.

[2] 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9.

[3] 喜P.“5S”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的运用[J].科技广场,2009(4):69-70.

[4] 吴文华.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72-176.

[5] 吴文华.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59-264.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05-01

引言

高校语言实验室是高校外语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效能发挥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教学科研的进展,同时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对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多年高校语言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如何合理建设和有效地科学管理高校语言实验室做一些探讨。

1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建设

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一要设备合理、二要因地制宜,必须走先规划,后建设的道路。

1.1实验室的规划:语言实验室总体规划原则是“整体水平先进、方案优化、意图明确”。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产品选型要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对产品准确定位,做到经济实用,克服盲目性。目前,市场上语言实验室采用的技术不同,功能不同,质量以及价格都有巨大差别。大致的分类有:①听音型语言实验室(AP型),②听说型语言实验室(AA型),③听说对比型语言实验室(AAC型),④视听型语言实验室(AV型)。(2)设备操作简单能够适应长期、高频度的使用,产品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3)音质的好坏也是选择语言实验室产品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

1.2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整体布局、安装,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安全等因素。

(1)环境:①场地。语言实验室最主要的功能是听和说,因此建设实验室时宜选择一个相对较安静的地方。②室内环境。语言实验室所涉及到的设备较多,且对清洁要求较高,过多的灰尘会影响设备的功能的发挥。③室温。语言实验室对室温与湿度都有一定要求,设备较多,散热量大,在夏天的高温下容易造成多媒体计算机、学生机等死机,而且高温环境也不宜学生戴着耳机学习,因此必须在实验室内配备空调等调温设备。

(2)安全:①用电安全。语言实验室内线网分布较复杂,在每个学生桌上都有电的分布,因此在建设语言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用电安全,以及用电量超负荷安全。②防火、防盗。语言实验室内要安装大型贵重设备,繁多的设备常常诱惑着盗窃者,任何一件设备丢失都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室内电线分布复杂,所以在建设实验室前还要将防火、防盗措施考虑进去。

2高校语言实验室的管理

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完成后,为使其充分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发挥其工作的职能,保障其工作的优质高效,还必须对语言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

2.1制度建设:科学管理语言实验室,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教学资源的作用,保证外语教学正常秩序,提高学生外语专业的技能,保持语言实验室设备的完好,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是一项重要保证。

针对高校语言实验室的特点,首先要编写《语言实验室使用指南》,介绍语言实验室的分布地点、设备情况、开关步骤、使用特点、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语言实验室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还要制订《语言实验室管理规则》、《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职责分明,使各个环节都有章可依。还要建立《语言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登记簿》,记录教师或学生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情况,以备有问题时待查。

2.2教师培训:语言实验室在建成后,必须对使用教师进行培训,以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效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制度培训:教师在使用实验室之前必须熟悉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便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特别是《语言实验室管理规则》。

(2)设备使用培训:主要是设备使用方法、计算机相关知识和简单故障处理的培训,减少因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浪费上课时间,进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3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工作

(1)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语言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性强、实践操作性强的工作,而不是一项单纯的开门、关门的简单事情,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集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保养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语言实验室管理员素质要求有:①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②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掌握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③具有一定的设备维修能力和电工学知识;④熟悉语言实验室内网络和电源的布线情况;⑤严格执行《语言实验室管理规则》、《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守则》。

(2)日常管理工作

①加强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管理人员要做好实验室的设备档案管理。主要内容有:收集和整理实验室的技术资料,归纳整理实验室设备资料档案,建立实验室设备账户,并将设备卡片、产品合格证、说明书、附件清单、保修卡等归档整理,建立设备损坏、维修记录等。

②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管理:管理人员要提高设备的维护技术,以主动维护为主,应急维修为辅,保证语言实验室能正常运行。定期地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发现故障要及时维修,并建立技术档案,登记每次的检查和维护情况,这样对设备情况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维修,减少使用中的故障。要经常、重点对学生的耳机,教师主机的软、硬件等进行维护和故障的排除,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防止病毒的破坏。

2.4对学生的管理:发挥语言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作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实验室设备。学生的正确使用才能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好性,实验室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1)规章制度的教育。采取教育为主,通过《语言实验室管理规则》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爱护教学设备的意识。

(2)使用方法的教育。语言实验室是学生上课学习和课余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除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外,还要熟练掌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正确方法,特别是自主学习时的正确操作。

3一些想法和体会

通过十几年的语言实验室管理实践,在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得到一些体会:

3.1在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上,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用途,学生的人数和课程结构,选择适合本校的语言实验设备类型,不能只追求先进而选择华而不实的类型,也不能只图便宜而建设不适合使用的实验室。

3.2在语言实验室的管理上,(1)取得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端正领导思维,语言实验室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开关门的管理,而是一个技术性强的管理工作。(2)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维护是整个实验室正常运行的保证,管理人员要有相当熟练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并且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真正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保障工作。(3)规范教师语言实验室设备使用行为。(4)对学生的管理要把重点放在课余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因为在此期间学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的监控,处于无管理状态,这时就需要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维护设备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40-03

1 引言

随着 “互联网+”在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在泾渭分明,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1]

中科院院士冯端曾经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2]现代化的大学就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的建设水平,最广泛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仅仅把受教育者单纯看成被动接受、说服训诫的“客体”只弊端。[3]我们知道高校实验室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养成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近年来,随着对口支援我校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自治区对我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实验实践教学等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从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经费保障支持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2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人才是破解实验室建设任务难题中最核心的技术要素。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结构设置日趋合理,一大批专业实验室应运而生,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管理人员技术力量不足,甚至严重缺少专业的管理。在实验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等工作方面勉强能够胜任,但在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及功能拓展等方面严重短缺,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样,没有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基本功扎实的实验技术队伍,影响设备使用率的同时,也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因此,做好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实验室发展的持久性,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

(1)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

实验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可采用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人才,或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采用“老带新、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克服青黄不接,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保证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齐整完备。充分利用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等优点,在学生中遴选优秀拔尖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助手,为开放实验服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2)加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利用我校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请援助高校选派实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学校进行实验室挂职工作、经验传授。同时,鼓励支持我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到对口高校相关实验室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学习实验技术和方法等。[5]加大对新进的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的岗前培训力度,起到“来之能战”的作用。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热情,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技术领域、开阔视野。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在职与脱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彻底改变实验室队伍边缘化的现状。[6]

(3)增加考核评价,提高积极性

目前,我校的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被认为缺少技术含量,实验技术人员被当做设备器材保管员,甚至缺少专门的职称评审体制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并落实好政策,把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奖励等问题解决好,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实验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还应该实行工作量化管理、岗位责任制,不定期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提高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真正让实验技术人员感到自身价值所在,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3 整合资源,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我校有12个二级学院(部),目前,共建成11个学科门类的实验室75个,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训基地和10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5]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实验室管理权限由二级学院自主管理,如信工学院、医学部、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财经学院等均设有实验中心,负责对本院的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这种自行管理、分散建设的方式,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例如教育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均建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均建有ERP实验室;新闻传播学院的演播室只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使用等。破除这一乱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功能、用好用活现有资源

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发展方向,我校实验室按照实验教学面向对象的不同分为专业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时,不能简单地按学院划分来建设,应该按照专业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来建设。例如教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新闻传播学院的电视制作专业、广告学专业具有专业交叉性特点,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像实验室的资源就能实现共享,而不是重复购置。对于相同或相近学科、重复建设、分散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合理配置和资源整合,实行集约化管理,统筹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要严把实验建设项目申报关,对于夸大实验项目建设后效益和作用的材料,要加强充分性和必要性的论证,避免造成采购后弃之一隅、无人管理、无人会用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设备的使用率,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

我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个资源不能共享的矛盾,也没有设置校级管理部门,仅有教务处一个“实践实验科”负责实验室规划和建设,难堪大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全权由二级学院自行建设管理。建设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会大有裨益,对进一步加强全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台建设应该覆盖实验室全部的管理功能,比如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人员、仪器设备数量、实验室项目建设等。②平台建设实现全校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全校实验室资源项目,校级资源与二级学院的资源实现互联互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7]③实验教学材料和内容能够使全校学生在校园网终端随时能进行自学、预习和复习,提前了解实验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④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问题,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所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进行课后辅导,对学生在平台的问题进行实时答疑解惑,丰富教学手段。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实验室效益

实验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激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教师的创新实验项目纳入工作考核评价范围。对于自主设计与制作完成实验项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加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8]同时,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经费预算,保证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开放,二是内容上开放。形式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内容上增加开放型实验室教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内容,除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里面来,营造开放型实验环境,彻底摆脱“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实验教学模式。[9]

4 经费保障

实验室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物质保障,是正常实验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财力支撑,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经济基础。高等院校实验室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为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因此,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有重大的影响,还会决定着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是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0-11]

实验室建设中的经费保障应该保障以下费用的正确投入。仪器设备费,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仪器设备费是实验室建设经费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投入的多少最直观的表现为硬件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实验室维持费,实验室维护费分为实验室维修费和仪器设备维护费,其中维修费较少,仪器设备维护费主要用于实验室购置设备的后期维修、养护等。实验室维持费是保证实验教学环境正常运行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和实验室效益。实验人员培训费,这部分费用是为了提高实验室队伍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开展的各种培训的费用支出,包括外出培训交流、进修学习等。

5 总结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整合、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切实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践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EB/OL] http:///20150615/n415018656.shtml,2015-06-15.

[2] 罗联社,周云涛,张原,张双才.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45-147.

[3]徐柏才,姚上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4] 孟庆繁,林相友,孟威,等. 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1(8):80-82.

[5]贺拥军,张兆基,王鹏翔.民族院校实验室管理长效机制思考[J].电脑技术与知识,2015,11(17):109-111.

[6]朱建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7]王为,王春潮,李小昱,孟亮,丁淑芳.关于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72-274.

[8]张玉平,徐洲,林忠钦.新时期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64-67.

篇4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加快了改革步伐,针对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成为高校的中心议题。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经济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展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广大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1 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盲目上设备。

(2)实验室封闭,管理分散,设备利用率低。

(3)实验室工作效率低,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积极性。

(4)经费投入不足。

2 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1)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强化对实验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应坚持“软硬兼施,重在软件建设”的原则,围绕学分制的实施,突出管理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3)应坚持“整合提高”的原则。提高有效教育资源利用的整合度,防止重复建设、资源分割现象的产生。

(4)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新型实验室管理平台,以优质管理服务老师和学生,在管理中求质量、求效益。

3 实验室建设

国家教委对高等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建设极为重视,在制定评估办法中,对实验的设置、教学、设备、环境、队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推动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分批次有重点的逐步建设。

实验室硬件包括实验设备、实验用房、配套条件。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的计划审批部门要非常重视实验室整体建设方案的规划与论证。为此,务必在实验室建设之初,详细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作为指导。高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来统筹安排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总体框架内,分期分批按以下原则进行。

(1)在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中,应把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实验室放在首位;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中,应把学生受益最大的基础课及技术基础实验室放在首位;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中,应把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的达标仪器设备放在首位,达标以后,再进一步提高档次。

(2)在建设基础实验室的同时,也要考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建设专业实验室时,要本着既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要集中资金建出亮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3)在建设重点实验室时,一定要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样一可以避免大型设备购进后因无人会使用而长期闲置,二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使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作用。

(4)实验设备建设,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应保证重点。在经费的分配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在一般情况下应保证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所需的投入;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为全面落实办学目标服务。同时,可对现有老设备进行改造,使老设备焕发“青春”,以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5)实验室环境建设

除良好的硬件设备之外,一个整洁有序的实验室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各种仪器的摆放、开设实验的介绍及科研成果的挂图展示等。通过这些具体的规划,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受到一种学术气氛,就对实验室所面向的科学领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无形中也会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时,计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环境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6)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实验中心所属相关院系,应作为与教研室平行的教学单位,这样实验教学便从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使实验技术人员改变了传统的属于教辅的观念,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的发展。

(7)科研开发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投标,开发。

4 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验管理模式的改革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克服现行管理体制的分散、重叠、抵消和封闭状态。

(1)实验室采用集中型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中心建制相对独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分管中心建设规划、质量控制、运转经费等宏观管理,学院负责具体工作。中心实行由学校任命的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负责实验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以及课程间的相互协调。中心承担学校实验教学任务,开展实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研究,并提供开放服务。

建设规模实验室,可以使人、财、物得到合理的使用,避免一起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

(2)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

在原有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上进行全面的修订,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高校。

(3)充分利用资源,开放实验室

要充分发挥中心实验室的综合功能,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优势,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进行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优化配置,提高综合效益。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实现经费的科学管理,彻底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重复投资问题,并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资源共享,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5)搞好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评估是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对基础实验室进行评估,可以促进高校重视实验教学,加快基础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5 结论

总之,高校实验室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通过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将实验室作为培养创新人才,进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周宇鹏.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

篇5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1]

GIS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GIS技术与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GIS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GIS教育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约有200多所院校在地理、测绘、制图、环境科学、地质、矿产、大气等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形成进修、本科、硕士、博士等系列化人才培养结构。[2]尽管如此,GIS人才供应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GIS人才数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二是GIS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高校GIS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尤其应加快步伐,对GIS专业实验室进行全面建设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

1.GIS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根据GIS学科上述特点,就我校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的实验与理论教学课的比例介于1∶4至1∶1之间,且90%以上的专业课都有实验课。除此之外,还有GIS集中实习、遥感集中实习、应用型GIS设计与应用、GIS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总体上,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学的比重几衡。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GIS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仅是在课程设置中要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保质保量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而这一点与GIS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设备齐全、管理制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先进的GIS实验室是培养GIS合格人才的首要的也是必需的条件,但各高校在GIS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2.GIS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国内约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GIS实验室。由于各高校GIS专业所依托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重点不一,表现出来的层次与命名也各不相同,如: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资源环境与GIS重点实验室、图形图像处理与GIS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以及各院系GIS实验中心,等等。综观各高校主要用于本科教学的GIS实验室,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大多数GIS实验室硬件配置高,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软件。

大多数GIS实验室一般都具备实验场地、基本的硬件设备,但由于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大部分教学用的实验室往往只配备学生实验用的微机和网络设备、一些GIS平台软件以及少量的GIS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存在软件单一、落后、通用性差,缺少与GIS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输出与传输等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的问题,从而导致实验教学过程都是用现成的演示数据按老师的实验指导书被动操作,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和学习GIS的数据采集处理、存贮管理、数据分析和输出全过程,最终影响到GIS人才的培养质量。

2.2实验室建设没有长远规划且开放共享程度不高。

很多实验室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实验用房和设备相对分散与独立,不利于设备资源的管理和共享,给使用和对外开放都带来一定困难。另外目前大多数GIS实验室除上课时使用外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有些虽然安排了一定的开放时间,但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大部分学生将实验当成了娱乐的场所,少数想学的学生受软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除能使用微机上已经安装的软件外,没有明确的实验项目和相关数据,无从入手,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实验队伍配备不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实验队伍配备不齐,大部分实验由任课教师自行承担,因此课程实验与实习材料,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指导材料等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安排和保留,很少集中管理,各门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造成部分实验内容重复讲授,因此不利于科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而且实验室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不足并很少经过GIS专业培训,不能真正起到为GIS实验服务和指导的作用。

3.加强GIS实验室建设的新途径

由于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环境学、信息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应用等技术,其教学过程少不了相关专业软件的学习、操作和应用,但目前各高校GIS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却极大地限制了实验室作用的实现,从根本上限制了GIS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因此,GIS实验室建设应该从实验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建设、管理模式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全面革新。

3.1加强GIS实验室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队伍由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软件的使用、维护和对学生实验指导等,必须由具备一定的GIS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人员承担,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由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管登记、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必须由了解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动态,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并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

3.2科学合理地配备软硬件,充实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GIS实验室除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外,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设备配置,包括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根据GIS学科特点,GIS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如下:

3.2.1硬件配置。GIS实验室硬件组成包括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输出与传输等,其中大部分硬件可以与其他实验室共用。数据的采集与输入设备:GPS、全站仪、遥感图像分析仪、彩色合成仪、GIS数据采集器、便携式计算机、平板扫描仪、工程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化仪;数据管理与分析设备:微型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磁盘阵列、磁带机、刻录机、服务器;数据的输出和传输设备:打印机、绘图仪、网络设备、服务器、复印机等;其他辅助设备:投影仪、移动式硬盘、稳压电源、UPS、空调等。

3.2.2软件配置。软件包括系统软件、GIS专业软件、二次开发软件和其他支撑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软件为Windows 2000 \ window XP \ windows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是SQLserver2000(2005)和Oracle 9i。GIS专业软件现在市场上可以选择的很多,国外国内都有很多厂商的产品供选择,有单击版也有网络版。考虑到教学的程序性和完整性,应该选用功能强大、界面友好、二次开发能力强的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如国外的ArcGIS、Arcinfo、Mapinfo、Arcview等,国内的Supermap、MapGIS等。但是这些软件都是很贵的,如果经费不允许,可以先购买部分正式版结合一些共享软件使用;也可以采取和软件商共建的方式获得一些优惠软件。二次开发软件如VB、VC、PowerBuilder、Delphi、MapX、MapObject等;其他支撑软件:如文字图表处理软件(Office2003)、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多媒体制作软件等。

3.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

GIS实验室投入大,硬件设备通用性强,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3.3.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岗位的责任制、实验室使用规定、操作规程、贵重仪器使用和管理办法等。采用先进的实验考核办法,对日常实验过程实行量化管理,考核结果与实验教学效果相联系。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共同探讨实验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科技创新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实验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3.3.2建立合理的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实验室开放是指在保证GIS相关专业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采用预约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自选时间进行实验,不再受课表所规定时间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承担其它院系的计算机及相关课程实验,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制图等,实现资源的校内共享,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3.3实验教学要不断创新。在GIS实验教学中要利用实验室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CAI课件、网络课件、软件演示、播放视频资料等。还可充分利用网上GIS教育资源和自己建立教学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照葫芦画瓢”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3.4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要以实验室为依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然后根据课题的性质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让学生全程参与或者参加部分子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横向合作,积极承担地方合作项目研究,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可缓解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为科研服务,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4]

3.4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根据GIS专业的特点,GIS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它既综合了单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又融进了相关学科内容,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在不影响实验自身体系的前提下可略去部分理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单一的实验和教学内容滞后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内容,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利用GIS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5]

小结

GIS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GIS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GIS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与之配套的GIS实验室,而且在实验教学安排上要注意课程开设的顺序和衔接,同时还要保证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必须建立建全相关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GIS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陈丙咸,邬伦.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倪凯,鲁铭,叶雷,张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总第73期),2007,(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15-02

我国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方式和培养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成人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业余、函授、自考、网络等教学形式对高中毕业后或中专毕业后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主要以补充知识,完善技能为重点[1];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成人本科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树立长远发展规划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成人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积极探索应用性学科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充分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教学,建设应用性大学和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发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促进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一、高校转型过程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高校转型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型过程中多种培养层次并存,使得对实验室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原有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往往仅满足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的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于普通的实验设备,所做的实验也是以演示型为主,高水平的实验室难以涌现,这使实验室建设缺乏动力支持。第二,实验室分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按专业或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散设置在不同的系部,片面追求“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高校系部组织进一步细化而有所上涨,导致实验室条块分隔现象加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实验室管理制度陈旧不完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方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工作效率低下。

2.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工作比以前有所重视,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第一,在队伍建设中,对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而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辅助教学的“教辅人员”,实验室队伍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第二,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范围界定不清,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考核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反映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好坏等,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三,实验室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中专科、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第四,与教师队伍相比,实验室队伍的培训工作显得非常薄弱,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缺乏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是影响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素,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高校需要巨大投入,这些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虽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因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较差。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2]。特别是在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这无疑阻碍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用有限的投入建设出顺应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实验室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

1.努力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保持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本科院校发展制定长远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打破系部的条块分割,对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共享,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改变过去那种投资分散、数量众多、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可考虑集中资金分阶段地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实验室,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第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等;第三,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除了给学生进行专业实验以外,还可以对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2.重视与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依据各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的实际需要,以工作量为依据,结合各学院实验室体系,根据任务变化,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合理配置,科学定编,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实验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认真组织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结构、职称搭配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高效利用经费。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把经费的利用收益达到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建设出既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又可以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同时还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室。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要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划拨经费计划,有计划地购置仪器设备,后期的建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每次投入不落后、不浪费。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统筹成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的开展。

三、总结

在成人本科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应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本着实用、高效、节约、开放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长远规划、务求实效、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整合实验室功能,重视和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的角度[J].职教论坛,2010,(1):29-33

[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93-9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特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验室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关键的育人任务,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其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也能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表现高校的科教水平与能力。此外,对于理工科院校,在实验室取得成果的多少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建制以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为恢复高校的教学设施、加速实验室建设付出了艰辛劳动,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使高校实验室本身的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将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

一、实验室现存问题分析

1.开放时间不足与教学资源浪费问题。目前,一般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采取周一至周五全天必修,周六、周日选修的模式,这种排课方式可能导致工作日内没有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加之平时课程繁多,难以接触和走进实验室。即使学校为本科生在教学中安排了实验环节,也常常是“走过场”,学生无法充分思考与设计实验。同时,由于高校实验室中仪器规格普遍较高、价格昂贵,一般规定只对有实验课程的学生开放,在教师及实验员的监督与指导下实验,以保证设备运行安全,这种规定看似“合理”,其实有违学生求知、探索的愿望,致使“学生不敢进实验室”。

2.设备更新滞后与经费短缺问题。高校实验室一般根据其申报级别,获得对应的经费支持。借助这些资金,高校往往可以将实验室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实验内容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如果缺乏后续经费支持,往往造成实验室发展或更新停滞。实验设备属于学校固有资产,如果实验室没有设备购置费与维护经费的持续供给,则实验装备很难及时“更新换代”。同时由于高端实验仪器价格昂贵,普通高校教师一般难以个人承担。

3.实验室功能拓展问题。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教学、科研的作用,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团队首先就得充分调研与论证,并向上级部门申报,进而通过立项、论证、建设和验收等环节,才能确保实验室建设规划功能的实现。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实验室而言,其功能可能随实际生产、社会需求变化而发展。由于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完善,实验功能在实验室建成若干年后仍然维持在建设初期的水平。因此,如何结合实际需求与制订合理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4.管理队伍技术水平问题。有调查表明,在美国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中,绝大部分受到了高等教育,并具有专业学位,而我国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其高学历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并且大部分研究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所学专业与实验管理偏离较大。长期以来,在国外大力发展高校实验室专业人才建设的同时,我国高校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尚无完善、科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职岗位评估机制,造成了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忙闲不均,工作表现评定结果与实际不符。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教学与科研工作,以至于很多优秀创新型人才与实验室管理无缘。

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从而促进了我国实验室建设规模及技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模式可归结为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配置合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建设投资理念、实行高效的专家管理机制等。

1.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由高校根据学科、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统一规划,综合管理、优化投资、资源共享,避免二级管理中实验室资源不合理的再分配,防止各院系、分支机构垄断相关实验室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科学解决投资重复问题,充分探寻现有设备的潜力,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使用规章制度、仪器使用预约制度、仪器操作规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计高效的实验教学配置。在高校实验室设计前,既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实验功能,也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做到实验教学合理配置,提高各种设备的使用效率,做到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其实验室建设应该考虑学科互补,实验资源实现共享,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寻求可研项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实验设备网上预约体系,将完整的实验设备功能简介公布在互联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同时实行实验设备预约制度,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促进了高校不同学科的科研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3.打造高水平的专家管理体系。高校中各学科的专家资源丰富,若能在实验室管理上合理使用这些人才,必将使实验室管理水平迈入新的高度。通过公开招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方法,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购置,实验活动开展,学术讲座安排等工作,依托专家组在各学科上的科学成果和深刻认识,增强实验室整体科研学术气氛,提高学校研究水平。同时,专家组能够培养年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实验室建设新理念

以笔者所在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着重介绍油气储运工程“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的建设、管理及创新方式,旨在总结经验,为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1.创新建设、服务学生。作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承担了课程实验、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对未来主要从事油气输送相关工作的学生而言,该实验室无疑将成为把他们引入现场实际的重要渠道。在深刻认识本实验室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后,实验室负责人以展板形式列出了实验流程和实验设备平面图,供参观与实验的学员观摩。围绕装置特点、组成、功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生动形象地为来访者讲解,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本专业所属院系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实验室负责人设立了若干依托本实验装置的创新研究课题,供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小组选择申报,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截止2011年9月,本实验室已承担本科创新基金8项,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2.校企联合、争取资助。本实验室建成之初,设备各功能还能满足研究需要,但随着油田生产现场需求的提高,测试精度、实验结果与实际的关联、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待完善。面对难题,如果指望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显然将消耗大量时间。因此,实验室负责人主动与相关单位合作,在双方签订的项目中将实验目标提高,借此通过项目经费完善实验装备、拓展测试范围与研究深度。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三年内,本实验室已为设备升级、补充及完善筹措资金百余万元,实验室规模与配套装备明显改观。

3.联系实际、拓展方向。本实验室在建设前的可行性评估阶段,将其定位于管输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然而,当该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实验室管理者发现,为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场生产特点,必须充分认识石油生产过程中流体流动的本质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实验室主管老师多次奔赴生产一线,与生产管理者探讨沟通,并带回了石油生产单位对本实验室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多方的帮助和指导下,本实验室已具备中低压管道中各类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实验条件,并与多家石油单位进行了项目合作,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4.学科交叉、培育团队。由于本实验室大量装置的维护与调试涉及油气储运、仪表与自动化、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充分考虑其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团体。借助该研究团队,可根据发展要求,快速、深入地制订对策,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创新实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

1.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

2.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

3.人才多元化,保证研究团队人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4.通过各种渠道确保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以“科技强校”为核心,加快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杜立平.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62-65.

[2]李璇,杨万政.构建现代化高校实验室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166-169.

[3]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22(8):142-146.

[4]朱文强.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广场,2010,(2):136-138.

[5]刘历.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科技资讯,2010,(26):225.

[6]刘欣,尹秀玲,宋金玲.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8-39.

篇8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是教学科研的物资基础保障,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是高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部分。硬件建设指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的购置、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软件建设指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硬件建设是软件建设的基础,软件建设是硬件建设的有力保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存在问题分析

(一)仪器设备验收程序不规范。在仪器采购过程中对于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缺乏验收标准和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日常验收工作中,所谓验收通常都是仅凭个人主观意识进行验收,而不根据采购合同或相关技术条件进行验收。有的到货后不进行现场验收,而是等到清算付款账务时再进行补办验收手续。长期以往使得仪器设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信息不断的更新,这很大程度造成设备管理人员和先进设备不相匹配,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度的不健全表现在三方面:一完全没有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缺乏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二虽建立相关制度,但是未能及时的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而进行更新;三虽做到及时更新但却只停留在纸上未进行落实,使更新的制度成为摆设。在高校实验中,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则不能很好的对仪器设备进行运用,更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帮助。

(三)仪器设备成本效益问题。高校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存在着没有成本核算、没有经济责任等现象,使得大家互相争资源,个人专管专用,造成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下。也有的将实验室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堆放闲置,几年都不曾使用,直至报废。虽然进行过“设备检查”“仪器设备评估”等工作,因评估系统不健全、评估标准不科学等,使得仪器设备闲置和低使用率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闲置率高达20%,其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闲置率更是高达85%。

(四)人员结构、专业知识不合理。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论从职称、薪酬还是福利待遇都与教学岗位有着差别,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产生抵触倦怠情绪,造成人员流动。同时,高校对实验室管理部门的重视度不高,多数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知识更新比较慢,加之业务水平有限,导致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与维护。

三、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对策

(一)规范仪器设备验收程序。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仪器设备验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参照ISO9000质量标准执行,制定完整的仪器设备验收程序,贯彻执行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的验收的处罚规定。在仪器验收过程中,实验室设备人员应同采购人员、采购负责人员、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验收,对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还需请学院主管领导进行参加验收工作。在验收时应查看包装箱外部是否完整无损,确认包装完整无损后,进行箱内实物的查看,查看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保修卡、说明书、合格证是否齐全,仪器设备的零件是否齐全无误,检验仪器设备的型号、规格、参数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进而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若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厂商,进行处理。确定验收合格后,在仪器设备采购验收单上签字,上报主管部门,并将验收单进行保管存档,还需管理人员及时将设备相关信息登记入电脑的仪器设备台账,对仪器设备验收资料进行归档登记。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对其进行单独档案建立。档案登记包括对设备的采购合同、附件资料、维护保养规程、操作规程、维修记录、报废情况等详细记录,确保仪器设备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便于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

(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落实应用。要及时跟进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需求,适当的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执行到位,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推行项目化管理,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制,强化规范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工作,工作过程中,可适当开展评估考核制度,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贯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篇9

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发,着重点应放于学生的应用与实践。在建设中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广泛借鉴兄弟院校实验室建设中的经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不断改革与创新建设新模式、教育新方法;在管理中应以从上而下改变观点,打破传统以“教学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理念,要突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1],最大程度发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培养出有专业基础、能独立思考、能创新的应用型毕业生为出发点,探索出一套符合时代的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二、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与利用

民办高校因受其“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特点,学费收入和自筹资金[2]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民办高校在经营成本控制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故实验室的建设以及采购工作可以从开源与节流两点出发,通过合理的运作和科学的规划,让资金问题不再困扰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可以实现实验建设甚至是民办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

资金是困扰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引入社会与企业资金的参与,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新模式,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足够资金保证[3]。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图中从社会或企业开始,社会或企业通过对民办高校实验室投入资金,帮助其进行建设与发展,同时与民办高校达成项目协议或者毕业生培养协议;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利用社会或企业资金对实验室进行建设,对项目、?n题进行研究,借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毕业生,达到建设与培养的双重目标;最后,高校依据之前达成的相关协议,将科研成果以及优秀毕业生再回馈于社会或企业。在图1所示的生态链中,学校在得到了实验室的建设资金的同时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社会或企业在得到了所需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符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高校毕业生以及社会或企业三方在生态链中都得到自己所需,达到一种共赢,这也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发展链条。

(二)建立采购新模式

高校的传统采购模式通常是先由需求部门提出需求申请,经多级领导批准,最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招标采购。传统采购模式缺点在于:不论采购品价格、数量等,都要进行复杂的流程,造成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同时还会存在因价格因素采用相近品替代的问题。这些在前期可能会在成本上看似节省,但在使用后期可能因采购品的性能问题造成弃用或者增加后期的维护费用,这样便会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浪费。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设备采购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实验室设备以及耗材采购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额采购,该部分主要包括日常使用的耗材,这部分采购有采购量小、采购频率高等特点,采用常规的采购流程进行采购,采购周期长、程序复杂,这些不但费时费力,同时也不利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管理。图2的采购新模式则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小额采购只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使用人前期先自行进行采购,后期报账的方式,这样的好处在于采购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二是大额采购,采用传统的采购流程可能会存在相似品替代等问题,相似品替代看似在前期节约了采购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往往非最佳选择,因此,在采购时,应加入需求单位参与,共同制定采购方案以及预算,以满足实际运用需求,达到资金使用的最优效益。

三、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一)用发展的眼光指导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4],与时俱进,敢于挑战传统,建立管理模式更新机制,对于过时落后的、不符合时展的该修正就修正,该删除就删除,始终保持管理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反思,始终以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符合时代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二)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引领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建设

随着时展,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许多方面都制约着实验室的发展,科学管理方式的引入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通过整合民办高校实验室现有的资源,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不但可以高效的完成实验室的课程安排、预约使用、设备维护以及耗材采购等相关工作,而且可以更好的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同时,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将有助于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三)用完善管理体系为实验室管理新模式保驾护航

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各项制度,是探索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比较混乱,存在交叉管理、以及多部门管理等多种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实验室的发展。因此、明确校级、院级以及实验室不同级别之间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看似简单的管理责任明确,但会是的实验室的运行更加高效、健康,不但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而且也方便广大师生对实验室资源的使用,从而助力民办高校实验室更好的发展。

四、新型实验室建设总思想

新型实验室的建设总思想是通过最大程度的优化和配置实验室现有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更好的使用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培养更多的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一)新型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新型开放实验室建设思想是打破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消除实验室与师生之间“隔阂”,打通实验室与实验室自己之间的“围墙”,唤醒实验室的潜力,通过开设学生自选课程,让师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网上预约,合理规范的使用实验室资源,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优势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可以接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5]。这里同时要指出的是,开放不等于混?y,开放不是自由。开放实验室是否能长效运行,实验室资源是否能充分利用,这些都需要一套先进、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支撑,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模块化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新型模块化实验室的建设思想是以最小功能系统为模块单位,通过科学的方案进行更为复杂的系统搭建,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需求。不但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更有利跨平台的创新研究。新型模块化实验室建设要求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在实验室布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设备兼容性以及后期扩展性等相关因素,做到科学选材、科学建设、合理使用。

(三)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

篇10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3]李莉娅,郭进武.加强高校实验工作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07,2(1):58~60.

[4]朱玉华,杨正宏.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26(11):117~119.

篇11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对教师和学生行为活动的规定,它界定了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2]。只有健全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实施。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都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而轻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轻实验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探索的现象。因此,在实验室升级过程中,实验室管理体制还是照搬照抄原来的旧体制,没有根据时代进步、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旧体制进行改进。这些旧体制不能切合实际地指导实验室管理运作,导致实验室工作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1.2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两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高校把人才战略放在第一位,为这些尖端人才提供最优等的平台,然而,对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引进却始终不够重视。目前,实验室教学管理队伍中大部分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条件、待遇得不到改善。处在这样的境遇,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实验队伍中[3],导致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不合理。大部分实验室缺乏高精尖的实验人员,这导致一些精密仪器利用率低,以至于很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培养功能和科研功能。

1.3实验室安全管理欠缺

实验室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地方,由于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学药品乱拿乱放,实验室用水、用电、防盗、消防等安全措施不健全,缺乏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演练的现象。这些危险因素都会给广大师生和学校的生命财产留下安全隐患。

1.4实验室封闭,不能充分利用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学科差别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只对本院学生服务,实验室不够开放,学生没有自主开展实验的平台,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并不能真正发挥实验室的真实作用和价值。

1.5实验室经费不足

充足的实验经费是高校进行正常实验教学的经济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影响,学校对实验室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实验室设备老化,更新慢;实验室环境差,消防设施落后;实验室利用率低。以至于实验室的发展停滞不前,实验室不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

2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1健全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安全、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随着高校先进设备的不断引进,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人模糊,造成实验室仪器设备胡乱操作、无人维护管理、随处放置的现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使每个实验人员负好责、把好关。由于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相对陈旧,有些甚至流于形式、照搬照抄其他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能真正地保证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要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大刀阔斧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后在各高校推广实施。这样才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价值和利用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2.2加强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

一个合理、稳定、竞争力强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应该在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上构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形梯队。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仪器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方法,人才是实验室的灵魂。实验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实验人员在学校的待遇、地位、平台相比其他教师低,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很少有高精尖人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改变对实验人员是“教辅人员”“配角”的传统看法,充分肯定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实验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权力,改善实验人员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国内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自身提高和实验创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把这些方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3实验室安全管理警钟长鸣

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实验室作为危险事故的高发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警钟必须长鸣不止。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环节繁琐,部门职能相互交叉,经常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现象。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逐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实验人员。例如,在学校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专门监督管理全校的实验室安全,各学院以院长为首要责任人,由实验室推选相应的实验教学人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并对学生安全负责。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学院应出台系统、规范、科学、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该制度应明确界定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同时,明确安全责任,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2.4增加实验室开放程度

实验室作为激发创新能力和培养实践与探索能力的“发动机”,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各高校的实验室开放程度低,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实验设备利用率低,教学投资铺张浪费。而封闭的实验室阻碍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同时也切断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只注重理论验证、只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情况,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建立实验室预约系统,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预约实验,并在实验室指导教师陪同下开展兴趣实验。同时,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独立实验提供条件。

2.5实验室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由于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大,实验室需要更多的经费,如果只依靠学校的支持那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们的实验室开放方案也是不切实际的。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实验室有权力利用实验室开放的平台,增加自给自足的能力。首先,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把“产、学、研”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验室带来科研经费。其次,支持校企合作,企业出钱,学校出技术的方式为实验室“输血”,从而让实验室有充足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提升实验室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另外,充分利用实验室空余时间,对外进行社会服务,获取经费资助。除此之外,争取学校、学院更多的经费支持,促进实验室发展,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52-02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是提高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实验室管理,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高校的实验室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培养和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人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经验,我认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

实验室基础建设主要是指实验手段的物质装备,它包括实验教学所需的场地、仪器、设备等,是实验教学的硬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在21世纪科技发展迅速的时期,高校办学必须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每年加大对实验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不断改善高校实验设备少、实验设备严重老化的局面,仪器设备丧失效能的进行报废处理,不断更新升级各种实验设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科学规范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对人和物的管理,涉及到实验室体制的管理、实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管理、实验设备的购置和报废、实验耗材的管理、实验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实验教学等各个方面。要把看似复杂的工作统筹规划,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效率。

1.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度是进行工作的生命线,是规范管理工作的关键。实验室应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各类仪器设备制定管理、维修、损坏赔偿、报废等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综合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同时应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志、仪器设备运行及维修记录等。主要制度上墙的同时将所有制度及时向教师和学生传达。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施行,使实验室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逐渐走向规范化,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建立实验设备仪器使用记录档案和设备仪器维修维护档案,保管好各种说明材料文件,详细记录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以便随时了解设备、仪器的运行功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保证设备帐、物、卡齐全,相符,账目规范清楚。定期清账核账。其次,应定期维护、保养设备,使这项工作日常化、经常化。特别是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要确定专人保管,定点存放、定期校验和维护等等。再次,根据院系要求集中管理实验设备,避免重复购置设备,优化配置利用实验设备资源。最后,加强实验设备报废的管理,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也要做到物尽其用,完全失去效能的设备进行报废、淘汰。对于还能使用的设备应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其得到充分使用。

三、加强实验室队伍人员的建设

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人、资金、设备、制度等诸多组成部分中,人是第一位的,实验室人员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项目的开设,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实验室人员的参与。实验室队伍人员的素质就决定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没有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实验室。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能使实验室管理高效运行,也能带来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实验室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1.建立建全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员岗位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实验人员的职业道德,逐步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到实验室工作,鼓励实验人员积极进取,互相学习,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重视实验室人员的后续培养,加强素质训练和业务培训,提高实验室队伍整体的技术水平,加强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

4.实行实验人员工作量化管理,做到多劳多得,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5.尊重实验室人员,实验室人员和教师应同等对待,并在职称评定和劳动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关爱。

四、做好实验教学管理

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合理设置实验的课程,编写实验讲义。实验内容既要有验证性实验,又要有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查找资料、设计实验、使用仪器、完成实验、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首先,学期开始任课老师根据实验教学总计划列出实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讲义、列出各实验所需仪器明细。教务处根据实验仪器明细要求与任课教师师和实验员协商并安排好实验课表,通知实验人员按课表做好实验前准备。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开课一周前,与实验室预约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包括核实实验地点以及检查实验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是否需要安装相关软件。避免因准备时间太短而造成无法按课表开设实验课这样的教学事故。其次,上实验课之前任课教师制定相应的学生分组座次表,学生按照座次表“对号入座”。任课教师讲演实验,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注意的细节。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要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实验,不时在实验室走动,维持秩序,观察学生实验的情况,及时制止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在学生发现问题后,给予相应的帮助和鼓励。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更好地完成实验内容。再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人员要提醒任课老师填签实验室实践教学登记表,并与任课老师沟通分析学生实验情况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不断维护提高实验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最后,要做好实验后的实验室卫生,仪器仪表归位,重要设备集中放置,责任明确到人。

五、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发展要向资源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实验室开放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多出科研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保证实验的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能一次做成功,如果没做成功,再不补做就没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放实验室,学生就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做实验,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验室开放,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研究热情,更有利于提高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效用。在逐步实现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断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落实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而且力争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服务,为学生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年论文、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复习巩固实验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所以,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开放,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室教学高效地运行。其次,要建立与开放性实验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实时进行监督和评估工作,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有许多贵重仪器设备,还有很多化学药品以及一些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物品,实验室里面各种仪器设备物品使用频繁,而且人员比较集中,流动性也很大,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尤其重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要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的安全思想。努力为学校创造出安全的文化氛围,注重对全校师生灌输安全观念,建立一套规范的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安全标准化建设等。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建章立制,责任到人,强调防范,注重落实,从而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另外实验室还要防水、防火、防电、防盗,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时应做到随手三关,即关电、关水、关门,时刻预防危险的发生。

总之,高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任,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