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校餐饮;“6T”实务管理;食品安全

0引言

高校的改革发展使得高校餐饮行业发展迅速,高校餐饮的服务对象特殊、用餐规模大、供餐时间集中、社会影响深而有别于社会餐饮企业,高校餐饮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餐饮质量、办伙食成本和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师生对学校的餐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措施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餐饮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审视目前高校餐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改进餐饮管理模式、提高餐饮管理水平是确保高校餐饮质量、降低办伙食成本和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保证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维护高校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餐饮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员工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餐饮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事业编制内员工,人员比较固定,长期在食堂工作,经历过多次食品安全卫生、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培训,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食品安全加工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和服务经验。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事业编制内员工只退不进的人事政策,事业编制人员逐年退休,高校餐饮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人员为主的用工模式被彻底改变,目前高校餐饮从业人员大多数是非事业编制外员工,非事业编制人员已成为高校餐饮业的主力军,由于高校餐饮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食堂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员工的薪资待遇较低,非事业编制员工“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待遇落实不到位,导致非事业编制员工没有归宿感,有临时工作的思想,队伍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强,人员变化较频繁,大部分员工受教育程度低,参与食品安全培训次数少,员工缺乏卫生安全知识和意识,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整体素质较差[1]。

1.2库房管理不规范导致办伙食成本增加和食品安全隐患

库房是高校餐饮存储和保管食堂原材料的重要场所,是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基础环节,餐饮原材料具有种类众多、保质期短、过期不能使用的特点,因此,规范、适用的库房管理是降低办伙食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2]。有的高校餐饮管理部门对库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库房管理混乱;有的高校餐饮部门虽然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管理方法繁琐,对餐饮库房管理的针对性不强,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原材料随意堆放,取用无序,责任不明,容器大小与食堂的用量不匹配,存储时间过长,原材料采购过多,库存量很大,保质期内难以用完,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费,盘库工作量较大,增加办伙食成本,过期原材料容易被误用,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1.3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食堂脏乱差现象严重

高校相对于社会而言,消费群体比较固定,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师生员工生活在校园,每天都有一个巨大的就餐群体,高校餐饮基本上是垄断经营。食堂经营者没有竞争压力,对食堂现场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忽视食堂的卫生,食堂操作间设施无标识、标牌,物品随意摆放,地面积水现象严重,冰箱、墙壁、顶棚、抽油烟管道污渍长期不进行清理,高校食堂由于抽油烟管道着火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海鲜、肉类、蔬菜清洗池混用,生熟混放,加工分区不明确,容易造成食品污染;有的食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食堂员工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安全卫生意识淡薄[3];当食品安全卫生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经营者往往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来确保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食堂工作场地脏、乱、差现象严重。

1.4部分高校食堂硬件设施配置不合理不符合食品加工流程

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许多高校食堂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一些高校新建校区的食堂硬件设施配置较好,食堂后厨分区合理、流程规范,但高校的部分学生食堂由于建设时间较早,使用年代较长,是按照当时的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来设计和建造的,设施残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没有按现在的卫生量化管理的要求划分仓储、粗加工、清洗、切配、烹饪、消毒和售卖等功能分区,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不全[4],卫生措施不到位,不符合食品加工流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6T”实务管理在云南省某高校餐饮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6T”实务管理的概念

“6T”实务是餐饮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现场精细化管理方法和理念。“6T”实务管理是一项综合化、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根据餐饮业员工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借鉴日本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香港的5常法(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自律)的管理模式而发展出来的餐饮业的科学、实用的餐饮管理方案,全称为卓越现场管理[5]。一些高校在餐饮业引入了国际上流行的不同种类的企业管理系统,但都由于太过复杂或太过抽象,实施效果不理想而没能坚持。“6T”实务管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直观的现场操作方法,使餐饮业的一线员工一看就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适合高校食堂的管理需求,帮助高校食堂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塑造高校餐饮安全、卫生、效率、品质、形象,改变员工固化的思维方式,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主动性和自律性。T代表天(tian)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6T”是指6个天天都要做到: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云南某高校通过引入“6T”实务管理,实现餐饮工作现场管理精细化。

2.2引入“6T”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方案制定。“6T”实务管理的实行必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与高校餐饮加工工艺流程相结合,才能发挥“6T”实务管理在餐饮现场管理的先进性。以《食品安全法》为基础,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与6T实务管理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实施细则、检查内容、评分办法。②完善硬件实施。“6T”实务管理的目标是提高餐饮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食品卫生安全[6]。对残缺的设施进行补充完善;对建设年代早,使用年限较长的食堂,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改造,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划分仓储、粗加工、清洗、切配、烹饪、消毒和售卖等功能分区;增加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使后厨符合食品加工流程和食品卫生要求,为实施“6T”实务管理创造条件和基础。③开展员工培训、使“6T”实务管理理念深入人心。“6T”实务管理是一项科学、直观、简易、适用、操作性强的餐饮现场管理方法。只有全体员工都理解并掌握了“6T”实务管理的执行要领,才能使“6T”管理发挥其先进的作用。云南省某高校为成功推进“6T”实务管理,邀请专家进校对全体餐饮员工集中进行理论培训,从思想上重视施行“6T”实务管理的必要性,理解掌握“6T”实务管理的内涵和具体内容;组织餐饮负责人、管理人员、员工骨干到实施“6T”实务管理先进的高校餐饮部门参观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学习“6T”实务管理具体的操作方法,现场感受“6T”实务管理的实施效果。④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引入新的管理模式,要有合适的办法去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云南省某高校为成功推进“6T”实务管理,结合学校餐饮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充分尊重食堂主任和职工的意愿,在食堂主任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整体条件较好的食堂先行试点,建设“6T”实务管理示范食堂,给予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带头推进,通过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来带动一线员工;划分责任区域,对食堂的设施、设备和责任区明确责任人,粘贴标签,设施设备定期保养、长期不用或多余的物品清除现场、设施设备和物品按标识规范摆放,物品使用后及时归位,实现“6T”实务管理的天天清理和天天整顿的要求;下班前对责任区、工作台、油烟机等设施设备进行卫生清理,达到天天清扫的要求;员工自查、相互检查、班组长和管理层检查,达到要求才下班,养成天天检查的习惯;通过视觉管理、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一目了然的现场管理方法,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的工作责任,全天保持地面无水迹、无垃圾、物品摆放整齐、食品加工符合食品卫生制度要求,工作过程天天规范;6T实务管理的核心是让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全程参与,共同发现操作流程中的问题并寻找可行性措施,对“6T”实务管理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不断提高“6T“实务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天天改进,不断提升食堂的管理水平[8]。在示范食堂取得成功后,在全校所有食堂全面推行6T实务管理工作,示范食堂深深的影响着其他食堂的管理者和员工并产生激励效应,使其他食堂的管理者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标尺,行有方向;引导员工学会分析工作现场状况、工作现场物品分类,思考科学的原材料储存方法;激励广大员工向标杆看齐,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推动“6T”实务管理不断创新发展。⑤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6T”实务管理常态化。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6T”实务管理常态化的关键。云南省某高校按照“6T”实务管理责任清、制度实、效率高、持续性的要求,将“6T”实务管理的内容进行量化,形成量化考核工具,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别,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评价,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与“6T”实务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标准、应达到的要求和完成时间,达到目标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达不到目标会受到什么处罚,让每个员工都自觉执行“6T”实务管理的要求,培养员工参与感与责任心,激励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形成有序的工作环境,促使员工自律地、持续地执行规范标准,实现“6T”实务管理常态化。

2.3“6T”管理取得的成效

云南省某高校在餐饮现场管理中,通过推行“6T”实务管理,餐饮部门员工队伍稳定、素质普遍提高,卫生状况、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成本支出减少,食品安全得到保障。①员工队伍稳定、素质普遍提高。推行“6T”实务管理,为所有非事业编制员工购买“五险”,员工激励机制的落实,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员工的流动率由执行“6T”实务管理前的40%降低到执行后的5%;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参观示范食堂等方式让员工认识推行“6T”实务管理的必要性,通过“6T”实务管理执行前后的现场图片效果对比来增进员工对“6T”实务管理成效的认识;员工通过反复执行正确的操作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讲次序、爱清洁、负责任、遵守规章制度已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员工素质普遍提高。②效率提高、成本降低。“6T”实务管理将现场所有设施和物品粘贴标签,“有名有家”,采用视觉和颜色管理,所有物品“一目了然”,员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需要的物品,在设备上表明操作流程,故障P牌,即使是新员工也能准确操作,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9];原材料先进先出(先采购的先使用),杜绝了由于一时找不到物品而重复采购和原材料过期造成浪费的现象,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由于“6T”实务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实现“事事有人管”,灯光按照明需求开启,地面冲洗次数减少,水电费支出由执行“6T”实务管理前的占营业额的3%降低到执行后的1.8%,成本支出降低。③食堂卫生整洁、食品安全得到保障。“6T”实务管理将现场长期无用的物品清除或归到仓库,就餐场所和工作现场全天保持无垃圾、无污垢,工作台面随时清理,所有物品定位摆放,使现场规范有序、井井有条、干净明亮,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各种功能水池标签明确、互不混用,物品存放规范有序、生熟分放,库房规范管理保证了食材在保质期内使用,食品在原材料储存、清洗、加工、烹饪、留样、售卖等环节都按标准操作,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出现,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3结语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创新高校餐饮现场管理,是高校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的需要[10]。“6T”实务管理是高校提高餐饮管理水平,实现从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迈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6T”实务管理在高校餐饮业的实施,使高校餐饮工作管理有程序、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食堂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师生员工对餐饮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作者: 张瑞琦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玉宇,刘家强.高等学校阳光食堂体系标准化管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4):122-133.

[2]李佳,胡江华.论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10(6):56-58.

[3]裴双成,赵雄伟.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问题初探[J].学理论,2012(33):221-222.

[4]饶燕平.加强与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20):467-468.

[5]杨丰.关于食品安全与餐饮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160,192.

[6]何新刚,韩宏伟.“六T”实务管理引领高校餐饮走向规范化[J].黑龙江教育,2016(5):72-73.

[7]王斌,高校食堂实施“6T”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92.

篇2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2

[中图分类号] G647;F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1- 04

1 引 言

中国高校伙食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总体上来讲距离机械化生产或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由于是手工操作,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 这就使中式餐饮经营面临一种窘境, 即在必须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 进入了运作管理中的“定制生产” 与“规模生产”的矛盾中。 因此, 必须面对现实, 根据中式餐饮生产的实际情况、供应情况和消费情况 , 采用一种新的餐饮生产模式 , 实现中式餐饮生产的科学化, 来改善或提高餐饮集团的运营水平 , 为中餐走向世界做好准备[1]。本文针对高校餐饮各环节、不同参与方信息管理需求和生产模式,在智慧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构建可供高校餐饮不同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

2 高校智慧餐饮理论

2.1 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

根据我国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智慧校园[2]理念,多种餐饮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多种新兴技术,提出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即高校智慧餐饮以餐饮智慧化为愿景,安全和健康为宗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智能信息平台,以满足校园餐饮管理功能性和各参与方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校园餐饮智慧化环境,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对餐饮生产的采购供应、原料加工、烹调制作、成品售卖、营养分析、膳食推荐六大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高校餐饮管理理论。

2.2 高校智慧餐饮的支撑体系

为高校智慧餐饮提供理念支持的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提供理论基础的餐饮信息管理、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化配餐体系、自助称量模式、营养成分分析,膳食推荐系统等理论 ;为智慧餐饮提供技术支持的普适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图1所示。

3 智慧餐饮体系构建

3.1 采购供应

物流服务中心负责饮食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供应工作;主抓内部管理并强化供应商监督,健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坚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供货商资质审查关,坚持采购、库存、供货三大过程的流程化操作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无疏漏。开发餐饮管理系统移动终端APP,实现餐饮物资计划申报、采购及验收等工作在现场同步完成,进一步提高餐饮信息管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建立原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配送、食堂单菜核算、菜品价格控制机制、经营情况分析与核算等环节基础信息的采集,建立完整的物资流通记录功能。

3.2 原料加工

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中央厨房,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 实现食品原料加工集约化生产。中央厨房负责各种主食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蔬菜清洗切配等工作;引入米饭生产线、豆腐生产线、馒头生产线、净菜加工线和凉皮生产线等。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工艺、规范流程,实现传统食品的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准入制度化,杜绝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效地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饮食原料经中央厨房单独处理后,完成食材由毛料变为净料的数据收集,实现饮食饭菜成本的精准核算。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模式,实现饮食菜品和主食投料的定量配给,为学生餐厅饭菜投料标准化配餐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3.3 烹调制作

饮食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师生用餐食品成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借助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原料供应价格实时联动功能和学生餐厅饭定量投料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餐厅菜品单菜实时核算功能,推动其经营核算由原有“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餐厅标准化配餐体系,实现饭菜定量投料管理机制,组建投料标准数据库。严格按照投料标准制定标准化菜单,保证学生餐厅饭菜质量的稳定,妥善解决在原有稳定食堂饭菜价格机制下投料比例的调整引起的质量变化。购置智能化炒菜设备,实现饮食饭菜标准化投料及其自动化炒制,进一步稳定餐厅饭菜质量,降低餐厅运行成本,促进学生餐厅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3.4 成品售卖

使用自助式称量销售系统,建立食堂菜品销售价格与市场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食堂菜品价格动态销售管理模式,增加食堂饭菜定价透明度,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称量销售模式的应用,将改变传统份饭和手工打饭中不能按需自主选取的被动局面,满足学校师生就餐多样化的需求,有效避免学生就餐中存在的浪费行为,为实现节约型校园饮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不但减轻饮食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日常事务流程,而且大大降低食堂劳动力成本的支出和浪费,进一步推动了饮食智能化的建设。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前端《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实时价格信息,发送销售数据至后端《餐饮营养分析系统》做营养数据分析,包括就餐卡的管理,就餐者的管理,就餐设备的管理(各个称量销售设备的数据实时更新、上传),统计各个称量销售设备上的消费信息,汇总各个食堂的销售明细,查询各个就餐者的消费明细等。

3.5 营养分析

组建菜品营养成分分析系统,建立饮食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实现了餐厅单品饭菜营养成分分析。以称量销售产生的就餐者、餐品名称、重量数据为核心,分析营养摄入与标准营养之间的关系,获取就餐者营养状况数据。引用杨宇轩编著的《食物营养圣经:400食材营养全分析》(修订版,ISBN:9787121165252,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据成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六大营养素相关数据,并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建立食材营养成分分析数据库,以供膳食营养分析计算时调用。营养分析是基于称量销售系统中学生就餐信息和餐饮管理系统中饭菜投料信息,研发营养分析系统,建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和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通过营养分析系统计算就餐者近期饭菜营养的摄入情况,并就其结果与营养摄入推荐进行对比,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包括对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或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或警示提醒。

3.6 膳食推荐

组建膳食营养推荐系统;指导就餐师生合理摄入营养膳食。按照营养平衡标准结合根据每个就餐者阶段饮食习惯,制定并推荐适合每个就餐者的标准化套餐。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日常摄入食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生成营养膳食摄入推荐体系即膳食处方,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指导。膳食营养实际摄入分析所需饭菜投料标准数据可直接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的建立与调取研发营养膳食推荐系统并建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记录系统,将每年学生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并予以储存,以供生产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生成时调用。应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调用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参考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通过将就餐者近期用餐信息进行营养分析计算,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禁忌,包括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可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将禁忌的菜品进行采取停售或警示设置,并在终端销售系统进行自助称量销售时禁止刷卡售卖或警示提醒。

4 高校智慧餐饮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餐饮行业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 目的性、 可操作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等原则, 依据智慧餐饮的内涵与特征, 设计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 3]。

4.2 高校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评价餐饮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4]。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确定对智慧餐饮体系有贡献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智慧餐饮理论的内涵和多维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性[5-7]。

5 结 论

智慧餐饮是当前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高校智慧餐饮以就餐师生消费信息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就餐需求导向自主决定餐饮供给,包括成品饭菜、半成品配料和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的关联,并依据物料流向的管控需要设置相应职能的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完成学校师生餐饮保障供应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就餐情况确定其实际营养摄入量,与标准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其提供营养膳食摄入指导。智慧餐饮对学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发展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节粮行动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形成节约型后勤并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其次,建立菜品价格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联动,使菜价随原料市场价格变动,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再次,通过就餐数据的分析,提供健康膳食指导,改善个体健康水平。

本文以原创的智慧餐饮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高校餐饮智慧化进行研究。目前,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智慧餐饮理论,还是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深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深。尽管,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圣果,陈觉.中式餐饮生产模块化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6):75-79.

[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程云喜.自主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4(7):488-489.

[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6):67-71.

篇4

回顾中国高校的后勤改革,餐饮服务改革一直是走在前列,最初是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福利型餐饮服务开始的(即开始注重服务成本),并在管理体制和指导思想上也有所突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学校对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逐步认识到控制成本是做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的关键。因为,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面向的主要是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贫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餐饮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价格特别敏感。学生评价学校餐饮工作的好坏,首先看餐饮价格是否合理。因此,高校后勤餐饮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虽不是独立法人,但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成本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势必影响员工的利益,造成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餐饮服务实体正常运行和学校的稳定。另外,加强成本管理也是防止违纪违规、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措施。高校后勤餐饮物资采购数量大、品种多,如果不注重成本管理和控制,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很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二、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1.稳定的校内服务市场,弱化了高校对餐饮服务的成本管理。中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许多优越的经营条件。成规模的、稳定的市场,使他们的经营服务“皇帝女儿”不愁嫁,成本的大小,质量的优劣,对他们的经营收益没有根本上的影响。“高进高出”的现象依然存在。当餐饮成本、价格受到市场冲击和影响,学校为了维护稳定,不得不给予政策上支持和保障。而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指出,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处于餐饮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和承担学校改革的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国家事业编制职工,每年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其工资待遇是受到保护的。餐饮经营实体的成本高低,经营效益好坏,对他们的利益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2.不合理的餐饮成本构成,增加了成本管理的负担。高校作为事业单位,餐饮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高校餐饮成本构成的严肃性。高校餐饮成本构成不能分摊事业经费支出的费用,也不能为学校提供积累。但也有少数经济状况不好的学校,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餐饮成本管理中,不但要考虑直接成本的控制,还要承担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或要完成学校下达的经济目标任务,有的学校已经除房屋外,实行准成本核算,增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后勤餐饮服务的负担。

3.稳定的餐饮供应价格与变化的市场价格之间的矛盾。价格是成本的表现形式,有多大的成本,就应该定多高的价格。由于受高校师生员工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的影响,高校餐饮定价相对稳定,不能随行就市,需保持一定的福利性。蔬菜类原材料,因季节变化,价格差距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粮、油、肉、食品、燃料市场价格变化大,并且有呈持续上涨的趋势,对高校餐饮成本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高校餐饮价格却是师生员工、学校领导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稳定,学校对提高餐饮价格十分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让餐饮服务调整餐饮的价格。频繁的市场变化与稳定的餐饮供应价格形成的矛盾,使高校餐饮成本管理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

4.高校餐饮物资采购的复杂性,给餐饮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餐饮物资采购批量大、品种多、质难辩,面临复杂、分散的市场,价格不确定因素大,要采购到物美价廉的物资,工作难度大。加上社会风气不正,也会影响到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

三、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的措施与办法

1.坚持集中采购,加强采购环节管理与监督。加强餐饮物资采购的管理与监督,是搞好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坚持集中采购,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1)成立专门的采供部门,承担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一般管理着多个分散的餐饮服务单位,如果各服务单位分别采购,无论是采购人员的浪费,还是采购数量和采购价格上形成不了优势,势必会增加采购成本。成立专门的采供部门,专职负责各服务单位所需物资的采购和调配,形成集中采购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采购员是采购行为的主体,应加强对采购员的思想教育,明确他们的职责,严把质量和价格关,对采购员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2)建立物资采购计划申报与审批制度。餐饮物资采购,品种繁杂,原材料保质期短,价格变化大。制订科学的物资采购计划,不仅能为食品的制作提供质量上的保证,而且可以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餐饮经营服务单位应根据需要,认真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报有关负责人审批,才能送采购部门采购。(3)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定价制度。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要成立市场询价、定价机构,进行广泛的市场询价,制定阶段性的有一定幅度的物资采购价格目录,作为指导采购人员确定采购价格的依据,采购人员超出指导价格幅度采购,要说明情况或报批。(4)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和招投标制度。高校后勤餐饮应根据物资类别来征集专业供应商,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于大宗物资(米、面、油、肉、禽、蛋、燃料等)的采购采用公开招投标制度。招标要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费用和保障能力做全面的评价,以保证物资采购取得较好的效益和防止违纪违规的行为发生。(5)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和库存物资管理制度。要制订物资验收标准,确定验收责任人。验收责任人对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计划、价格,要严格把关。对于质量低劣、价格不符、无计划进货有权拒收。要合理控制物资的库存量,根据餐饮经营的需要,合理设置库存物资品种和下限存量。要建立严格的物资出、入库手续,发生残损霉变、短缺、盈余,要按财务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进行账务处理。加强库房安全管理,确保库存物资安全。

2.加强对食品制作过程的管理,控制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要逐步规范和强化。制定各类原材料出材率标准和边角料利用方案,做到物尽其用。(1)加强标准成本与标准食谱管理。所谓标准成本管理,是指制作某一食品、菜肴投入的总成本,能否按规定的份量、数量和销售价格,实现预定毛利率的成本管理办法。标准食谱管理,是对制作某一食品、菜肴的名称、份数、份量、投入原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需要的生产设备、制作工序、时间和方法做规定的管理办法。标准成本和标准食谱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工作难度大,但易于控制餐饮成本,提高饭菜质量和保证就餐人员的利益。(2)加强员工的能力素质培训,提高标准成本实现率。高校餐饮销售的特点是批量大、时间集中。因此,要求员工在销售过程中要有敏捷的反映能力,快速的计算能力和对食品、菜肴份量的把握能力。标准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销售过程中对食品、菜肴份量的控制,控制不准,标准成本管理将会是一句空话。同时,尽可能在供应销售过程中用标准容器定量销售,以提高标准成本实现率。

3.建立原材料出入库价格管理机制,抑制市场价格波动对餐饮成本的影响。根据季节、市场变化,所形成的价格差异,制定相对稳定的、折中的原材料出库价格,使原材料入库价和出库价形成一定的差额,将这一差额作为调节基金,以“旺”(季)养“淡”(季),以“低”(价)补“高”(价),用以保持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形成自己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由于高校师生员工就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建立价格平衡机制,不会损害就餐人员的利益,是调整市场价格波动对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价格影响的有效措施。

4.定期分析主料成本,从大处控制餐饮成本。主料是餐饮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包括米、面、油、肉、鱼、禽、蛋、豆制品、蔬菜等。由于高校师生员工餐饮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餐饮主料投入比例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对两个和两个以上核算单位在同一经营周期主料投放的比例对总成本的影响分析,根据数据调整主料投入比例,从而达到控制餐饮成本的目的。

5.建立全面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餐饮成本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过程,如何制订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目标,将目标责任落实到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并实行严格考核与奖惩。形成人人讲效益,处处有管理的氛围,使餐饮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不论是管理书中所提供的,还是自己实践经验中总结的,但是有一点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是人去执行与完成。因此,成本控制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把成本控制的意识根植于员工的思想中去,管理者能提出许多有效的方法,也能加强跟进的力度,但是却不能做到事事亲历亲为,总有看不到的地方,总有想不到的地方。因此,建立管理责任考核制,让员工理解成本控制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把成本控制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成本控制。

6.运用市场机制经营高校餐饮服务。(1)在完善餐饮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监控机制的前提下,适当开放高校餐饮服务市场,引进社会有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餐饮业进入高校经营,加大高校餐饮服务市场竞争力度。通过竞争降低餐饮成本,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2)严格企业化运作,增强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要实行准成本核算,一方面学校不向后勤服务实体转嫁负担:另一方面,学校也不提供餐饮成本补贴,使餐饮服务实体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我防范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3)深化高校餐饮实体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实体人员聘用、薪酬分配要严格按企业化模式运作,坚持竞聘上岗,同工同酬、对不能适应餐饮经营服务岗位工作的“老人”,要调离餐饮服务岗位,要制订特殊政策吸引餐饮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职工思想业务培训,增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全面提高餐饮服务实体成本管理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579-03

1 概述

湘鄂居餐厅位于湖北某高校东区食堂二楼,作为一家中小型的餐饮单位,一直以来沿用人工方式打理餐厅的日常运作,并未关注餐饮管理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虽然餐厅的占地面积不大,但胜在地理位置优越,学生宿舍区内每天的客流量较大,生意红火。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原管理方式下的弊端日益显现:人力耗费大;客人等待时间长;跑单、漏单现象频发;无法对大量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标准化的、高效率的信息化技术来解决,通过餐饮系统来协助其管理餐饮的日常运营。

目前,国内外开发的餐饮管理系统多是面向大型餐饮店的,采用先进的无线点菜系统或触摸屏点菜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类系统对湘鄂居之类的中小型餐饮企业而言,硬件功能过剩并且费用昂贵,软件功能过于细分操作复杂,并且信息化投入成本太大,风险过大。因此,该文为湘鄂居量身打造了一款适用于中小型餐饮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希望借助于该餐饮作为平台,在周边商户得到进一步地推广。

2 系统分析报告

2.1 餐饮管理功能分析

餐饮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前台管理以及后台管理,其中前台管理包括桌台管理、点菜管理、收银管理、员工管理四个方面,后厨管理这里不做重点。在后台的基本信息管理中对前台和后厨的员工进行统一人事管理。主要目的是更加明确的体现内部的组织关系,更加清晰的理清内部逻辑关系,做到一目了然规范各自功能部分,使之条理化。

后台中的基础信息管理是整个餐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石,主要涉及到菜品信息管理、商品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桌台信息管理、顾客信息管理。

2.2 系统内实体、属性、关系分析

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 ,E-R图)用来描述某一组织(单位)的概念模型,提供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1]。在整个餐饮管理系统中,餐饮服务实体间有它们之间的联系:顾客来到餐饮,由前台的服务员接待,一个服务员可以为多个顾客进行服务;随后顾客拥有自己的桌台,并进行点菜,一个顾客可以点多个菜品,一个顾客也可以使用多个桌台。而顾客所点的菜品由后厨进行制作,就餐完毕后,前台的收银员会按照餐桌号对应的客户消费信息进行结算收银,如图1所示。

图1 餐饮管理系统的E-R图

每一个实体都有它自己的属性,用来表明该实体区别于其它的特征:

桌台的属性主要包括桌号、可容纳人数、服务员姓名、服务员工号、状态,这里的状态指的是桌台的占用情况;

员工(此处的员工指的是前台以及后厨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属性主要包括员工号、姓名、性别、从属部门、级别、省份证号、住址、银行账号、联系方式;

菜品属性主要包括菜品编号、桌号、状态、价格、菜品名;

顾客属性主要包括顾客编号、姓名、联系方式、桌号。

2.3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流向[2]。经过与餐饮相关人员的多次探讨,该文采用一种全面调查的结构化方法――企业系统规划(BSP),确定系统的功能子系统以及各层次间的关系,自上而下对系统进行规划,对现有餐饮业务流程不足之处进行改善(BPI)[3]。

根据改进后的业务流程,顾客可以拨打前台预订电话进行预订点餐,前台接线员会记录顾客的相关信息以及顾客的需求。此外顾客直接到餐饮就餐,通过触摸屏点餐,生成的点菜单会分别传到前台以及后厨,后厨按照客户的点菜单进行菜品的加工。而前台一方面根据这个点菜单对桌台的上菜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催菜;另一方面前台收银员也是通过桌台上顾客的点菜单信息打印顾客消费账单,顾客在买单的时候要出示VIP卡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活动。收银员在进行收银管理的时候也会将每一笔账的收入明细上报给经理进行查看以及审核。

2.4 数据流程分析及数据字典的编写

数据流图是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形式,它用一种图形及与此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4]。通过数据流图3所示,向客户展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 预订;2) 点菜;3) 开台;4) 统计结账。系统处理的信息包括:预定、顾客、消费等相关数据。系统逻辑设计的主要原则是:明确餐饮系统的界面;合理布局功能模块;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始终与客户密切接触不断修改。

图3 餐饮管理系统的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为了对数据流图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在后期制作了大量的数据字典,对数据流图上每个成分加以定义和说明,供客户和编程人员查询对不了解的条目的解释。数据字典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累述。

2.5 系统的运行环境、开发工具选择、开发计划及预期效益

考虑到餐饮每天的数据处理量,后台采用了Microsoft 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这样合理的应用,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而前台开发工具采用 VS2005,利用其可视化的开发环境、丰富的控件资源,能快速开发出应用程序。用户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使用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个人版[2]。此餐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计划可以运用统一开发过程(RUP)的工作流程与内容进行简单的表示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预计用时三个半月,其中采用并行工程的技术。

根据该餐饮多年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餐饮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这就为系统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足能提供购买硬件设备和开发软件所需要的资金。实施该系统也能给餐饮带来长期效益,它可帮助领导实现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极大地提高餐饮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支出的费用,从而保证餐饮管理的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3 系统设计报告

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为了更加明确地体现系统内部组织关系,更加清晰地理清内部逻辑关系,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对系统功能结构进行设计,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较单一的功能[6]。湘鄂居餐饮管理系统由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有用户管理、菜品管理、员工管理以及桌台管理,但是它们由于用户权限的设置,其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

前台管理用户管理只有登录和退出;菜品管理有查看已点菜品以及点菜;员工管理只涉及员工信息查询;桌台管理包括桌台信息查询、桌台状态查询和桌台状态修改三个板块。后台管理用户管理、菜品管理、员工管理、桌台管理、财务管理和采购管理六大模块。其中:用户管理包括查看用户信息、用户信息修改、密码设置(权限设置)三部分;菜品管理包括查看所有菜品、修改菜品信息、查看已点菜品三部分;员工管理有员工信息查询和员工信息修改两部分;桌台管理同员工管理类似,有桌台信息查询和桌台信息修改两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系统的设计采用结构化设计(SD)的方法,运用HIPO(分层和输入―处理―输出)技术,使模块之间进行耦合,模块内部进行联系[7]。HIPO图的绘制在这里不展开说明。

4 实施的成果

湘鄂居餐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中小餐厅日常管理的基本功能,并依据餐厅老板要求设计了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根据点菜、前台、收银等不同角色,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基本实现了前台管理、桌台信息的查询、开台信息、点菜、打印,报表、收银、桌台信息管理、员工管理、菜单维护、消费查询和盈利信息查询等功能。避免了信息的流失,明确了责任;同时运用本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前台服务人员的数量;菜单直接下达厨房,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湘鄂居相关人员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唐志伟.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甘仞初.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

[3] 余金山.C/S体系结构的餐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华侨大学学报,2005(2).

[4] 朱顺权.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5.

篇6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保障,高校后勤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校园和谐稳定。而高校后勤餐饮工作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形象的窗口,稳定的关键。因此,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餐饮服务队伍,为做好高校的餐饮服务工作提供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发挥高校工会作用构建后勤餐饮和谐劳动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1.高校后勤餐饮队伍现状分析

在当前高校食堂基础设施以及硬件设施的配备有较大提高和改善的情况下,高校后勤餐饮服务队伍建设与社会餐饮一样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后勤餐饮服务员工队伍不稳定、管理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招工难、留人不易、流动性大。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餐饮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高校后勤餐饮和谐劳动关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高校后勤餐饮队伍不稳定

首先是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工作量大、时间长、就餐人员集中、环境烦杂、要求高、工作辛苦。加上长期以来,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自卑感重,认为干炊事员工作,没有前途,地位不高而且不受人尊重,使员工的思想发生变化。其次是高校餐饮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餐饮。员工的薪酬待遇普遍不高,付出与收入不相匹配,合同制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员工流失严重。

1.2高校后勤餐饮队伍管理能力不强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其事业编制员工基本是由原有的土地征用工、教职工家属和学校改革的分流人员组成,普遍是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校为例:一是从管理人员的来源上看,后勤餐饮管理人员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大多由一线普通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用人机制进行了革新,开始逐渐录用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后勤餐饮管理队伍中来,但还缺乏后勤餐饮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短时间内还难以承担重任。二是从人员的年龄结构看,老中青比例失调,缺乏后劲。我校餐饮员工共有430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15%,50岁以上的占40%。管理人员更加匮乏。

1.3高校后勤餐饮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以我校为例:一是文化素质低,我校从事餐饮人数共计430名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9人,仅占4.4%,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1.4%,初中文化程度336人,占78.1%,小学文化程度45人名,占10.5%,文盲半文盲24人,占5.6%。二是业务技术人才少,我校餐饮员工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21人,仅占4.8%。三是服务意识弱,后勤餐饮员工,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工作生活习惯和服务意识差,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餐饮的服务质量。

1.4合同制员工招工难、难留、流动性大

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发展,许多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和工作,高校后勤餐饮普遍存在着员工流失严重,招聘成功率低和所招来的员工素质不高的现象。我校餐饮员工流失率近年来均超过25%,员工经常性离职严重影响着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造成高校后勤餐饮队伍现状的原因有多种,笔者认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是制约高校后勤餐饮队伍建设的关键。

2.高校后勤餐饮队伍建设的困难及成因

2.1观念上的原因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当前决策层、管理层对人是第一要素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地认识。对如何改善与优化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完善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制度、如何挖掘员工潜能等缺乏有效的思考。二是学校对后勤餐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后勤餐饮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误导了许多人瞧不起从事餐饮行业的员工,对他们也不够尊重。三是后勤餐饮人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员工文化水平不高,只会埋头苦干,加上后勤餐饮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使从事后勤餐饮工作的员工忽视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整体队伍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2制度上的原因

一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实行定岗定编,压缩后勤在编员工的规模,事业编制员工只出不进,形成自然减员,年龄偏大,使年轻有学历的人才进不来,年老体弱低水平的仍占据着管理岗位,员工队伍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导致了队伍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学历结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二是由于众多的原因,工会组织还将大部分外聘员工拒之门外,福利待遇还不能达到员工的期望值,使他们缺乏归属感。三是高校后勤餐饮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分配和激励制度。正式工和合同制员工同工不同酬,以身份定待遇,缺乏一套科学的考核分配奖惩机制。四是高校后勤餐饮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更造成了高校后勤餐饮员工难招,难留,流动性很大。

2.3管理上的原因

现代社会强调人性化管理,高校后勤餐饮内部由于存在人员身份、待遇等差别,一些事业编制的管理人员沿袭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生硬、死板、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意识。一些管理者不去从人文上关怀员工,生活上关心员工,往往仅从使用角度出发,强调员工素质是否符合岗位条件,强调人与事是否优化配合。对员工只是一再使用,缺乏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上述现状和原因,除通过后勤自身努力外,还需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本着职工为本、发展为大、和谐为贵、维权为重、法律为据的理念,来构建高校后勤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后勤餐饮队伍建设。

3.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加强高校后勤餐饮队伍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3.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然会涉及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员工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带来思想上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工会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和纽带作用,主动深入基层加以疏导解决矛盾,及时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学校后勤改革是以法律为准绳,要自觉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鼓励、倡导、规范员工参与高校后勤餐饮的经营、管理和建设发展的民主决策活动并监督其工作;通过职代会等形式,积极引导职工对高校后勤餐饮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通过培训,增强后勤餐饮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强化职业责任心,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2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深化高校社会化改革,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的协调机制,全程参与后勤用人制度和民主管理,增强后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序。首先要建立选人用人新机制,营造出一种人人要发展、人人谋发展、人人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干部任用上打破身份界限,转换用人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加快新人新办法的实施力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不断探索有后勤餐饮特色的人事改革和分配激励机制,努力探索选、育、管、用环环相扣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其次要从薪酬上激励,把技术与薪酬挂钩,工龄与补贴挂钩,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直接与分配挂钩,增加对职工的吸引力;在事业上激励,积极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不断为他们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扎根后勤餐饮的决心和信心,把后勤发展与职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事业发展带动职工发展,以职工发展促进事业发展;在精神上激励,可以通过设立后勤餐饮工作奖、评选“优质服务标兵”、“岗位能手”等举措,让后勤餐饮员工在比、学、赶、超中展示才能,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荣誉,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在情感上激励,要切实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管理,开展节假日慰问活动、关心员工子女就学等活动,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其后顾之忧,让员工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增强归属感。

3.3加强岗位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要做好为高校师生员工的一日三餐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不仅要有丰富的饮食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热情,还要具有一定的烹饪技术。因此必须加强后勤餐饮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充分调动后勤餐饮员工学文化、学业务、学技术的积极性。根据后勤餐饮实际需要,工会组织应疏通其组织、协调和服务的渠道,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并共同落实。坚持为职工提供层次多样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如定期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培训;食品卫生安全和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训;礼貌用语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岗位练兵和“比武”等多种方式开展员工技能培训;自主学习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个特长利用业务时间进行学历进修,以提高后勤餐饮队伍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采取相应政策鼓励职工学习,争做学习型员工,增强后勤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工会组织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着力提高后勤餐饮职工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知识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后勤餐饮队伍。

3.4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文化对员工有凝聚作用、感召作用和导向作用,它能把组织成员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后勤餐饮服务质量和效率。员工作不仅要有稳定合理的收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准的提高,而且他们也需要得到精神生活和人们的尊重。因此工会组织要积极发展好会员工作,在做好学校与工会会员之间的桥梁作用的同时,应将工作渗透到职工中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注重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满足职工全方位多层次需求,增强职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餐饮工作是一项艰苦的、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多方启动育人、留人、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平等待人、真情感人、待遇留人、激励用人、培训育人、事业造就人,让员工有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凝聚职工的力量,为建设和谐高校、和谐后勤、诚信后勤、魅力后勤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骆雄伟.高校餐饮企业外聘员工工作内因分析和对策思考.足迹――浙江高校伙食化改革与探索二十年.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篇7

关键词:

对口单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想

(一)制定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中高职衔接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为实现总体培养目标服务。认真思索《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方位,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果断删除中高职雷同的内容。中职要摆脱以学位中心本位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适度降低餐饮管理理论、方法等内容广度要求,突出中职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服务”能力,如迎宾服务、摆台、点菜服务、值台服务、传菜服务、结账服务等;高职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主要突出“管理”能力,掌握餐饮基层管理岗位如领班、主管等岗位的管理方法、技巧等,如餐饮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餐饮服务与管理》又是对口单招必考课程,理论部分需要学生在对餐饮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记忆和理解,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除了应用讲授法外,还需充分引用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分组技能竞赛教学方法。而高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整体素质较高,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讲授一些餐饮基层管理所需掌握的知识,采用模块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也可以请餐饮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或去企业现场授课等。

(三)开发和使用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教材

教材是中高职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高了基本材料。可以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衔接教材,以餐饮服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避免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凸显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中职部分要突出以实践动手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高职要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制度

中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点是要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所以要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校、政、企、行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和制度,逐步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此外,还可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学分互认体系,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五)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实践教学衔接

对口单招模式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操作的规范性及时间掌控情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高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在中职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怎么做好餐前、餐间、餐后服务,创新中餐宴会摆台、台型设计,处理各类餐饮突发事件,领班和主管的管理技巧等。

三、结语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体系,中职教育是体系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体系的中心。对口单招作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的重要形式渐趋成熟,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迫在眉睫。《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好课程有机衔接对中职和高职都将大有益处。

作者:周贵平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07):142-143.

[3]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6-98.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酒店管理、酒店服务等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旅游行业现状并且具备基本旅游服务技能,具备酒店各岗位服务技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国际、国内连锁酒店管理集团需求,面向涉外国际连锁酒店、高星级酒店管理、服务第一线,熟练掌握酒店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备管理水平和较高服务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就业主要针对以大中型宾馆及高星级酒店或大型餐饮企业、旅游等服务业,面向岗位(群)包括:酒店前厅与客房相关的服务技术岗位及管理;餐饮管理及服务、康乐管理及服务;酒店销售服务与管理;会展、会议服务与管理;旅游相关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基层管理等工作。

形体训练课属于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结合房地产特色办学背景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本系学生专业及就业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我校对形体训练课较以往进行了重新构建。

1 课程教学目标

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全面改善学习者身体素质,塑造良好身体外形并能培养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不仅如此,本课程还应兼有健美、健心之效,将常规形体课程中的基本姿态、舞步和身体素质练习与酒店专业基本礼仪中的仪态和仪表相结合,既能延续民族传统“讲礼重仪”的美德,又能满足专业“塑形健体”的需要。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要达到“内化道德情操,外化行为气质”,①改变常规的形体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的目标。

2 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指导思想,②与酒店专业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并且课时分配合理,内容设置做到基础全面,重点突出,拓展行之有效。为有效教学,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2.1 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

2.1.1 教学音乐可以采用当下流行的旋律

音乐是形体训练的灵魂,在同风格、形式的训练内容中应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选择音乐时尽可能选择当下流行的旋律,这样有利于改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把培养的重点放在气质修养方面。

2.1.2 教学内容应多样

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形体训练的概念,教学目的,训练过程中注意事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音乐的选配及要求。③实践教学关键在于系统性、专业性及持续性。具体形式上,可以采用瑜伽、华尔兹、形体操等。

2.2 教学内容应适应当前行业需要

2.2.1 教学模块可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情景教学

针对我院对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设定,形体训练课不仅有常规形体内容,还应该包括前厅接待、客户服务、会议、餐饮等相关情景礼仪。做到课程内容与岗位群相结合的模式,分情景教学,使教学更生动、更具目的性。

2.2.2 针对不同个体及时反馈信息,掌握最新行业动态

针对培养对象的特点及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及时收取个体的反馈信息,提出解决办法,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体现。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掌握最新的社会对人才能力及知识结构的需要,改进自己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2.3 教学内容可操作性强

针对高职教育,为了抓住学生的心理并满足课程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安排学生感兴趣并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如瑜伽、华尔兹、形体操。

我们并不赞成加入艺术体操、芭蕾、街舞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也属于形体训练课程内容,但是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可操作性一般。

3 教学方法

制定形体训练的授课计划,通过身体练习和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自信心,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利用好传统的讲解示范,重复训练等方法,还应该加强:

3.1 实践教学

建立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

在本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专业技能,具有从事酒店管理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正确理解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爱岗敬业、自律、诚信、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慢慢养成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习惯。

3.2 针对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是非艺术或体育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之前不具备应有的身体条件和舞蹈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多利用学生的理解力来弥补生理上的局限,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用人单位、同行及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我校将形体美与思想美相结合的形体训练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常规课程对“美”的要求,还培养了他们正确审美和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改善学生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还锻炼了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服务过程中的相关礼仪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具备酒店行业必备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

注释

篇9

关键词

浅谈;医院食堂;风险管理;措施

后勤食堂管理如何,对于维护医院的安全稳定、服务职工、病员、家属等具有重大意义。当今许多医院都拥有自己的食堂,食堂经营有3种情况:一是投资商投资建设食堂后对外发包,二是医院自有食堂自己经营,三是医院自有食堂对外发包。这三种经营方式下都要接受医院设定的安全卫生经营管理及员工、病员家属满意度等目标,我院食堂采取外包方式,将食堂承包给院外的餐饮公司。要求承包商必须按照合同内容执行,依照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制度履行安全生产的责任。医院对承包商采取监督、协调、合作管理,共担风险,共担责任的模式。

1食堂外包的原因

医院对食堂进行外包,是当前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为了将后勤服务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剥离下来,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医院自办食堂餐饮服务均有员工编制,拥有事业单位固定工资,所用临时人员续签合同后存在人事转正和事业单位下的社会问题,且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效率低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经营管理思想落后,无创新意识。通过引进有餐饮管理经营经验的公司,其在效率、保管、采购、制售等方面都有成熟的经验,能从原料采购、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实现质量的全面提高,又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引入的餐饮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难以避免承包者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惜一切手段降低成本,对于就餐员工、病员及其家属的健康安全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因此增加了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且菜品的质量、数量、价格方面的变化,容易引起就餐者的不满。

2食堂外包中的风险

2.1食品安全的风险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2014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及死亡人数最多,病死率最高,为6.2%。其中,农村自办家宴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占家庭食物中毒事件中毒总人数的83.3%。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交叉污染等。学校集体食堂是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承包经营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往往会通过不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售价。在食品采购方面,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购质量较差、过期原料。采购员拿回扣现象严重,为了自己的利益变相提高采购价,而且采购不合格原材料。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未按照相应卫生、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出携带病菌较多的食品[1]。

2.2员工素质的风险食堂工作量大,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工作时间集中于早、中、晚就餐时间,承包经营者为了降低人员成本,聘请的员工大多是当地文化素质较低的临时工或外来民工,并且频繁更换,这些人普遍缺乏卫生安全知识和意识,甚至未经健康检查即上岗,这些现象和问题增加了卫生安全隐患。当员工、病员、家属因为菜品质量等问题与其进行交流时候,个别员工易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口角甚至肢体冲突,从而引发员工、病员与食堂的对立局面。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态度不好,会降低就餐者对食堂的满意度,影响到员工的正常生活、病员的治疗效果、医院的整体声誉。

2.3医院设备硬件损失的风险外包服务经营大多是短期或一年一签合同,社会餐饮企业担心硬件投入在承包经营期间内无法收回,因此不仅极少更新、添置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而且掠夺性使用医院配置的设备。食堂的座椅、窗口、生产设备等均属于硬件设施,这些生产设备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容易锈蚀、腐烂,从而使医院遭受损失。由于硬件设施的所有权属于医院,外包企业的工作人员不爱惜设施,不规范使用保养设备,加剧了硬件的磨损。

2.4火灾的风险食堂厨房是经常用火的地方。由于后厨物品存放复杂,厨房设施和厨房环境差异很大,设施的不断更新,用火方式的变化,都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厨房是使用明火进行作业的场所,所用的燃料一般有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柴油等,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泄漏、燃烧、爆炸。同时食堂地面长期潮湿,在水、电、气、油烟和烟气的腐蚀下绝缘层老化锈蚀快,很容易发生漏电、短路起火。

2.5贿赂医院食堂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包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权或者在经营过程中偷工减料,容易向院方食堂管理人进行贿赂。医院一旦发生个别卫生事件、服务态度投诉等,经营者为平息事态,向医院监管部门进行行贿,以减小处罚力度。经营中由于收受贿赂的风险,问题一旦发生,简单处理,对相关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致使卫生安全条件得不到保障,最后很容易发生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3外包食堂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完善食堂监管体系健全监督机制规范食品采购和验收程序严把食品质量关进一步搞好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发挥员工积极参与监督的管理,认真接受员工、病员、家属的意见,加强有效的改进措施。工会、纪检等组织可以在食堂设立监督台,就餐时间派专人值班。如果就餐中吃到异物,可以与监督员共同请求食物退换。二是采取调查的方式,采取第三方不定期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员工、病员、家属中派发调查问卷,对食堂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意见,对经营者实行强制改进措施,对意见较大的外包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取消承包权。对医院来讲,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餐饮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医院食堂和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建立健全院方对承包经营食堂监督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索证办法、验收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等,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人。

3.2综合考察承包方信誉情况建立可靠的外包经营管理制度医院需要建立完善招标流程和严格的食堂外包制度,对食堂的发包要实行公开招标,对参加投标的餐饮公司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要全面审核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通过层层把关把社会上那些资质过硬、经验丰富、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餐饮单位吸引到医院从事食堂的经营和管理,为医院的员工、病员及其家属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和良好的服务,坚决把那些规模小、信誉差、管理混乱、唯利是图或临时搭凑起来的草台班子、一心谋取私利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经营户杜绝在门外。同时,医院应该引进多家餐饮企业进行良性竞争,通过菜品质量、口味、原材料、服务态度各方面的提高,以吸引就餐者,为就餐者提供良好的饮食服务。

3.3加大食堂检查管理力度对于安全问题加大处罚措施医院对外包食堂的检查,主要应该以4个方面为主。一是材料源头,食品原料实行源头、定点、统一采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所有食堂材料供应商都实行审查准入制度,对食品供应商的资质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对采购员实行素质绩效考察,防止采购员收回扣现象。二是食品加工环境,食堂必须有清洁的环境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有洁净的烹饪流程。三是定期对各个窗口制作的菜品进行测验、并每天对各个窗口菜品进行取样保存48小时,以便一旦发生事故便可确认源头。四是制定考核方式,严格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从业员工和管理者的安全知识和管理技能,所有的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培训及业务考试,要求统一着装,对餐具定时消毒。就餐安全不仅仅是餐饮企业的行业专利,医院作为社会服务的窗口,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其后勤保障的诸多工作中,绝不可以忽略患者及其家属对饮食的特殊需求,它是患者恢复健康的支撑,也是帮助患者家庭减轻负担的重要手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

篇10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在正确指导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决定着培养方案的制定,影响着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制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业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旺盛。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陈旧,与旅游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符。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培养高层次人才。而实际情况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更需要熟悉基层业务,绝大多数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旅游管理专业很少直接向相关企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依据此培养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理论基础雄厚,但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基层工作。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的服务操作、业务技能的培养。这部分人才能够比较快速地适应旅游业职位需求,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零散,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相关高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实施相应的教学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课程主要结合酒店管理、导游业务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校内实训环节,实训教学环境比较零散,各个实训环节之间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系统。二是缺乏独立的校内实训环节,校内实训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三是在实训教学内容方面,大多高校将重点单纯地放在操作技能上,如在校内酒店实训室进行简单操作练习,铺床、摆台等,忽视了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是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校内实训环节重视不足,很多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但教学中很少涉及实训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更好地胜任实训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三)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投入有限。

由于经费限制,一些高校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投入有限。具体表现为,一是校内实训室数量不足,仅限于个别课程如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的课程实训,有些高校甚至没有校内实训场所,也不开展校内实训教学;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简单粗糙,只能开展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无法满足综合性实训的需求;三是实训室空间不足,设施设备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实训时间和动手机会;四是校内实训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业需求。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对策

(一)明确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目标。

为了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既具备管理能力,又掌握工作技能,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上,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向旅游业实际,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是专注于理论研究的科研型人才,也不是技能精湛的基层员工,而是掌握旅游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旅游业从业素养,懂业务,善管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也应面向旅游业发展实际,突出职业特色,通过实训教学环节的开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对旅游企业的认知,培养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管理能力。

(二)加大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比重,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校内实训教学工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非常重要,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应加大校内实训教学工作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更紧凑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校内实训。同时增加综合性校内实训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培养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训平台,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质量,重点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当减轻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其提供更多的旅游企业考察和实践机会,尤其是到大规模知名旅游企业的实践机会;二是加强和各类旅游企业的合作,选聘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校内实训环节;三是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业从业经验的人员与专任教师进行座谈、开展培训。

(三)切实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为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计划,从高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目标,制定详细周密的实训教学计划。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模拟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三是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机制。

(四)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教学基地。

生产性校内实训教学基地是指利用高校的优势,开发旅游管理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既生产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的场所。建立生产性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与企业密切合作,专任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等具体业务,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实训环节指导等内容。二是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要以教学为主,基地的运行虽然具有市场性质,但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旅游业的认知,因此要对教学和生产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基地的运营过程中,各项旅游业务均由学生完成,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轮岗。四是建立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五)加大对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投入。

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投入。可以考虑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吸纳与利用企业资金;通过开办小规模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餐厅、培训中心,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又能够创造效益,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

篇11

关键词:饭店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现代服务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饭店业是中国较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饭店课程也开展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创办第一个旅游人才养学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饭店管理的课程就如火如荼的开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目前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普遍存在教育供给与业界需求结构不均衡的现象,需要我们对于现代饭店管理课程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定位。

一、现代饭店课程性质

现代饭店管理是旅游管理或饭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且也是饭店前厅管理、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信息系统管理等相关饭店方面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现代饭店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课程建设现状

在饭店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了《饭店管理》课程,被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目前作为饭店方面其他课程的基础,在学生接触专业知识之初就开设,一般是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集中体现在饭店管理的相关教材上,目前已出版了一大批较有影响力的教材,这些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为务实派,教材集中介绍饭店运作流程和操作知识,务实色彩浓厚,这派教材是主流,广泛被各饭店管理课程采用,如,蒋丁新编著《饭店管理概论》,吕建中主编《现代旅游饭店管理》,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写的饭店管理丛书,等等。一派可以称为理论派,对饭店管理理论做了有益探讨,较早的如1989年周力编著的《饭店现代化经营管理》就强调了定量分析与饭店管理的经营预测与决策问题,1996林璧属编著的(饭店经营决策与管理方法》,突出了饭店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饭店管理本科教材编撰中也出现了一些具备一定理论架构的书籍,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旅游管理类丛书中,出现了一些较好地结合理论与实际运营的饭店管理教材。

另外,为了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和产业环境的办学要求,各大高校的饭店管理课程上也在积极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努力地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改变过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力求通过教师学生的充分互动,实现学生的主导。同时,各大高校也越来越注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实践环节,也越来越深入到课堂实践中。

2.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⑴教材雷同,理论与实际脱节

目前,出版的教材很多,但是各版本之间差异并不突出,许多内容是重复雷同严重。作为饭店教材主流的务实派,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实务的教育方式对于本科教育而言缺乏理论深度,不能反映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限制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同时校企合作脱节,也容易导致书本学得的实务操作知识,滞后于行业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导致本科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欠缺,空有抽象的流程管理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仍然不强。理论为主的又存在于饭店实际结合不充分,照搬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流于空泛的现象。

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尚在摸索阶段,应用种问题较多

饭店业发展需要更多学生参与也需要各种新的媒体,因为饭店业是一个与国际接轨度很高的行业,发展迅猛,本身也是综合服务行业,学好改课程需要掌握大量信息与综合的知识,要紧跟时展,仅靠以前“粉笔与讲台”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新方法的使用却又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就被广泛提及的案例法而言,该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准备适合的案例,但是尽管目前有不少饭店案例集锦之类的参考书,但是这些书中的案例都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存在,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对于系统的饭店管理借鉴意义并不大,而自己编写案例又对老师自身的对于行业和专业的把握程度有很高要求;另外由于课程掌控能力和分组科学性等原因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又如,多媒体教学也常常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仅将多媒体课件就是教材内容的简缩板,形式死板,引不起学生兴趣;二是课件制作过于花俏,声音图象信息过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忽略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教学重点的把握,导致学生看热闹而不看门道,同时,大量声音图象信息会使学生课堂上始终处于强刺激环境中,高度兴奋,极易疲劳。

⑶高素质人才的师资人才欠缺

高素质师资人才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专业知识,也要了解行业发展,把握行业最新发展信息,熟知饭店管理基本流程,同时还要有教学功力。这对于高校老师,尤其是活跃在课堂上的青年教师而言,要求是较高的,难度也很大。这往往成为制约饭店管理课程建设提升的重要环节。

⑷校企合作的脱节

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在在课程建设环节中还远远不够。举例来说,以笔者所在院校的饭店管理课程为例,开设饭店管理课程时学生还在刚刚接触专业的大二,很多学生反映饭店管理所体现的场景与自己接触范围相去甚远,不能很好理解课堂内容;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新方式开展不下去。也有很多同学学习饭店知识很感兴趣,走进饭店工作却发现现实与理想落差很大,选择从饭店流失,这其中部分原因是教育并未真是反映饭店现状。这就说明在饭店管理这样的专业主干课程中校企合作大有可为的空间。

三、 现代饭店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路

1.现代饭店管理课程建设的目标设定

现代饭店课程建设目标指引着课程建设前行之路,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也不能鼠目寸光,满足眼前利益,不考虑学生长远发展。因此,目标的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例如,笔者在对于饭店管理课程建设目标进行定位时 ,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和本专业后面饭店方向的课程设置,将课程建设定位在:培养兴趣、端正认识、制定目标、奠定基础。通过课内课外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绝不夸大宣传,让同学充分认识到饭店前景与工作性质,对于未来工作既有向往,也要对于工作艰苦性有清醒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学生设立在饭店方向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根据整个饭店方向的课程体系,将本门课程定位饭店方面的基础课程,着重让学生认识饭店的内涵,掌握基本的饭店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流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现代饭店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路

⑴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蓝本,好的教材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优选合适教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己编写合适的教材。对于本科教育而言,要关注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构建。基础理论部分是核心,教材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体系架构,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这是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所在。理论部分内容不仅要体现经典理论部分,也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饭店管理是实践性很强,在教材中实务内容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流程管理,其实质是为饭店管理构建合理的业务流程,是饭店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现代饭店管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为。例如,针对实施的案例教学,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案例;饭店业新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各种媒体与渠道掌握饭店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中的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业界人士沟通联系,从他们身上了解饭店工作一线的发展变化,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者例证,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⑵研究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水平

传统教授教学方式与各种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各有利弊,在饭店管理课程建设中潜心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将他们综合运用以提升教学水平。例如,被广泛提倡的案例教学法,其在饭店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就值得好好研究,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要大量精力投入,完成从案例选择,案例分析,到资料下发,明确任务的整个过程;为保证课堂效果,要求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老师要充分利用Email、BBS、讨论区、QQ、MSN等方式进行沟通管理,小组讨论和思想碰撞,这是个老师控制难却又很关键的过程,要老师做好引导,进行良好的分组,选择负责任的组长等;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小组要结合多媒体的方式,同时演讲与讨论的传统方式也是课堂效果的保证,教师要加强指导;最后,教师要注重总结评述,总结过程注重突出重点,明确所教学的原理。

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业界的全程互动

校企合作不能只局限于实习环节,那样只能带来校企的脱节,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实施。以本校的饭店管理专业为例,利用上海高星级饭店多的地利条件,选择了多家饭店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邀请这些酒店参与到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比如,饭店管理课程开始之初,有饭店参观认知活动,使得饭店的工作流程环节有大体认识和了解;结合饭店前厅等业务部门的管理内容,聘请饭店部门经理主管以及业务精英参与教学,让学生对于饭店管理有更直接和真实的认知;结合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进行饭店传奇人士发展讲座,也聘请已毕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对在饭店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饭店有活动也邀请学生参与兼职或者各种饭店员工活动等,让学生尽早感知到饭店的工作氛围,便于其进行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

⑷加强师资培养,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

首先,教师自身加强学习,不仅要具备深厚专业功底和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时时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紧贴行业发展的实际。其次,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要鼓励教师通过座谈、答疑、社交媒体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水平。再次,前进的路上有明灯指导往往事半功倍,对于年轻老师可通过老教师带教的形式帮助他们迅速提升成长。另外,科研是帮教师提升学术功底的必备途径,要鼓励教师通过科研提升饭店专业理论修养与研究能力。最后,可以鼓励教师适当通过挂职或科研的形式接触饭店实际工作,掌握饭店工作的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 宋振春.大学本科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想.旅游学刊【J】,2005.1

[2] 严宽荣、樊春梅、史术光.地方型高校专业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的探讨——以饭店管理为例,考试周刊【J】,2007年第43期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73-02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型、边缘性新兴学科,是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经之路,管理信息系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管理学科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都包含了该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且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MIS 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利用MIS 来提升组织的效率和业绩,学生应从管理学的角度向技术逼近的方法学习管理信息系统。MIS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竞争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竞争策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知道如何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熟悉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来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使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人是MIS的主体。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相对弱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突出强调管理的作用,显示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二、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合理安排课程

MIS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开设MIS 课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先开设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先导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学习MIS 奠定基础,因此建议在大三的上学期安排这门课程。

三、加强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清华大学版(主编薛华成)和高等教育版(主编黄梯云),教材大致可以划分四个部分: 基本理论、技术基础、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教材内容缺乏对工商管理学科特点的把握,且对已经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讲解过于简单,且目前在软件行业得到普遍应用的统一建模语言(UML) 和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ss)介绍更少。因此,当前中国MIS 教材建设方面,要突破传统体系的束缚,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MIS先进思想和理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在教材内容方面突出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增加从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维度认识和理解信息系统,增加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的介绍,如TPS、ERP、OA、KW、CRM、SCM、ERP、电子商务等系统,拓展视野,提供一个从管理角度了解、应用MIS 的方法。

四、实行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笔者曾采用宝供储运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MIS课程的先期导入案例,使学生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给最初一个靠仓储和运输起家的小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浓厚的兴趣。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加强实践训练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MIS的课程设计中,注意方法的实施和过程的控制:

第一,项目案例分析。列举并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型信息系统,例如,校园网上的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超市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等增加对MIS的感性认识,演示并评价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对项目开发的兴趣。

第二,项目选择。选择难度适中、小型、简单的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如班级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宿舍信息查询系统、食堂点菜系统等,也可经教师同意由学生自由拟题。

第三,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鉴于课程设计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先导课程数据库应用没有进行过实际开发训练、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时间短等原因,教师必须针对一个特定的项目编写MIS课程设计任务书,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方面给出详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借鉴、模仿范例开发自己选定的项目课题。

第四,成立项目开发小组,明确个人分工。将全班同学分成项目开发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学生合理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小组开发任务。可在开发小组中选择一至两名学生充当MIS的需求方,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MIS需求、管理MIS开发过程、负责MIS 的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以及系统验收等工作,从而体现出MIS开发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

第五,项目进度控制。项目初期让学生利用网络计划法,合理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采用组长汇报和教师不定期检查的方法,监督项目的开发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第六,项目评价。课程设计结束后,项目小组需提交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并参加项目答辩,展示并介绍项目的开发结果,教师则可以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其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4]郭军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5]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ZHANG Qing-li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