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5: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西汉民间石雕是北方石雕简约、概括、浑厚而充满力量的典型代表
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由动荡逐步走向稳定,由割据逐步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简约、浑厚而且气势磅礴,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存石雕10余件,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有名。民间艺人用极其概括的手法雕琢了一匹气宇昂扬、威风八面的骏马,用粗壮有力的四肢将入侵的匈奴踏在脚下。这件石雕用洗练的手法歌颂了霍去病剿灭匈奴的丰功伟绩,是对英雄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一种表彰和称颂。以此为代表的汉代石雕,大多依石而雕,在保留原石的基本型之后,略加雕琢,以突出雕琢对象的特点和功能。形成了汉代石雕的浑厚大气、深沉博大的风格特点。
(二)陕西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凤翔县的一种民间雕塑艺术,陕西老乡喜欢称之为“泥货”。
凤翔,夏朝时称为“雍州”,是战国七雄之一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凤翔彩绘泥塑源自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凤翔境内出土的古代墓葬均出现大量的陪葬泥塑,最早始于先秦西周时期,距今已逾三千年。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最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品。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极其夸张,色彩多用大红大绿,色彩对比强烈,广泛地汲取了西汉画像石、青铜纹样等纹饰。往往以黑线勾勒再加以洗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有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凤翔彩绘泥塑的取材与百姓息息相关,凡是百姓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艺术元素均可作为素材。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到传统吉祥图案,代代相传的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乃至乡俗生活无所不包。
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方法历经数代传承已日臻成熟。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化繁就简,使得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简单易行。凤翔彩绘泥塑巧妙地把纸浆掺入事先制好的模子,翻好的胎坯经过阴干脱水后,上白色的底粉,然后再涂以颜色。等色干后,最后刷一遍胶以保护画面。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泥玩具,以十二生肖为最多;第二种是挂片,以京剧脸谱、虎头等居多;第三种是立人,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为素材。
凤翔彩绘泥塑历经几千年传承,是陕西凤翔地区民俗文化的浓缩。粗犷豪放的陕西艺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融入了作品。这些具有明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百姓淳朴厚重的精神气质。
(三)河北曲阳石雕
河北曲阳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西倚太行山脉,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县份。曲阳石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曲阳境内的庙宇碑刻上,有记载最早的曲阳石雕是西汉时期,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在曲阳修行,号令众多工匠修建庙宇、雕琢神像。
曲阳石雕的兴起和曲阳盛产适于雕琢的石料不无关系。曲阳城南的黄山,又称少容山。方圆70平方公里,盛产大理石、花岗岩。其中以雪花白大理石为主,其次为金云母、汉白玉、及豆青大理石。曲阳当地汉白玉质地细腻、洁白温润,易雕琢、耐风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世代曲阳众多的能工巧匠。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一是题材丰富,包罗万象。从雕刻的品种分为圆雕、浮雕和镂空雕;从产品的种类分为栏板、碑刻、动物飞禽、佛教神像、建筑构件等等。在封建社会,曲阳石雕多服务于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建造宫殿、王府、庙宇、陵墓。近现代以来服务于大众百姓的雕刻日益增多,凡是日常所需,在曲阳石雕中均可见踪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曲阳石雕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美化了城市、装点了百姓的生活。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二是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源起于西汉的曲阳石雕,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自觉地将属于曲阳本地的宗教信念、审美情趣融入到每一件雕刻作品中。也就是说,曲阳石雕实际已经成为一个物质载体,承载了曲阳地域内属于精神范畴内容的、造型及建筑审美等文化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曲阳石雕的造型特点也追随时代的审美而变迁。北魏时期,曲阳当地雕琢的石狮、人物等以写实为主,形体偏瘦,追求朴拙的古韵,但缺少神采。到了魏晋时期,曲阳石雕作品逐渐向丰腴发展,但仍旧古板而缺乏生机。盛世大唐时期,国力雄厚,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佛教被作为国教而尊崇。随着各地大量庙宇的兴建,曲阳石雕获得空前的大发展。唐时以胖为美,因此当时的曲阳石雕无论造型手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无不体现大唐盛世的大国气派;以圆刀法塑造的佛教人物端庄丰满,气韵生动;走兽飞禽,花鸟鱼虫,刀法流畅,层次清晰,极具美感。宋元明清时期的曲阳石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逐渐世俗化。这一时期的曲阳石雕比以往更为精细,作品造型更加注重形式美,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二、勤劳聪慧的江南艺人创造了精巧细腻、意境悠远、极具观赏性的南方民间雕塑艺术
(一)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顾名思义,产于浙江东阳,相传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东阳木雕自唐兴起,而盛于明清,宋代时期已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极具南方的清秀隽永。从雕刻类型讲,传统的东阳木雕以装饰性的平面浮雕为主,分为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多层叠雕等类型。层次丰富,细致入微的东阳木雕很好地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成为南方民间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在材质上讲,多使用银杏木、白桃木、香樟木、椴木等。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是“素面朝天”,不加彩绘,以清漆透明色罩染,使得木材的天然颜色完美呈现。没有颜色的喧宾夺主,雕工的高超技艺显露无遗。
东阳木雕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为主题。画面的构图和设计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技艺,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在透视上,多采用国画的俯视和散点透视,国画中的“三远法”更是被广泛应用。
(二)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东南的大足县,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比肩而立,是南方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由于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艺术水准高,1999年被联合国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其一就是题材和内容集天下之大成。佛教、道教、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充分得到了表现。三教在大足石刻中不再以斗争为主,而是互相融合。多教派和平相处,共荣共生的造像理念,使得大足石刻在内容和题材上远远超越了其他石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二,大足石刻的综合规划布局极其巧妙。大足石刻的设计者把石刻与周围的山水结合,使人工美与自然美天人合一。大足石刻的提前规划,分批开凿使之不零乱,整体性很好。
其三,大足石刻的艺术形象是佛教世俗化的一个代表。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已不像以往的威严,不拘言笑。佛和菩萨的形象已近于鲜活世人的景象。以菩萨为例,脸型逐步清瘦,双肩不再平阔,而是和真人一样消瘦,衣饰汉化,把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融入到石刻艺术中。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在借鉴和融合前期石窟艺术优点的同时,在诸多方面均有突破,尤其以佛教造像世俗化为最。
(三)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艺术源于浙田。青田石在六朝时期已成规模,历经多展,已成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
青田石雕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纹理。色彩方面,青田石的色彩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青田石的纹理也是包罗万象。100多个品种的青田石所包含的色彩和纹理数不胜数。多彩的青田石雕创造激发了历代石雕艺人的创造灵感,创造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民间石雕艺术精品。
青田石雕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写实且写意,追求形神兼备。青田石雕艺人依据石材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尽可能掩饰石材缺点,最大限度地展现优点。在一些有较高造诣的艺人手中,石材的缺点往往被转化为神奇的点睛之笔。青田石由于色彩丰富,使得青田石雕在造型物与自然界的相似感方面更是得心应手。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青田石雕开始追求写意的境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作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青田石雕把精工巧做、形神兼备的雕刻技艺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经过对南北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南北两大区域内的雕刻艺术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的雕刻追求浑厚大气,往往大刀阔斧,直抒胸臆;南方的雕刻往往更加精巧入微,追求作品的意境。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隽永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秀美画卷,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薄松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4]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13(课题号201303239)《美术鉴赏教学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作用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4)《河北动漫衍生品开发转型思路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5) 《河北动漫衍生品地域性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里的环境美化,于是城市景观雕塑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城市景观中。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在城市中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丰富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形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标志性的存在。通过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元素运用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在广西南宁市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就有壮锦、绣球、铜鼓、干栏式建筑的苗寨;有相应的图案纹样、色彩和器物;有五象广场、民族广场、金湖广场、民生广场等广场景观设计;还有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设计和公共设施等,处处都体现了广西地区壮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元素,展现出南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其独特的城市形象。1
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民族元素从广义上讲,是指百姓民间的一些生活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工艺,从具体上讲,就是指这种生活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工艺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延伸出来一些特定的概念和符号。广西地区比较知名的民族元素有很多,包括有芦笙、瑶锦、铜鼓、壮锦、风雨桥和刘三姐等,这些都代表了广西当地的文化风格和历史传统。如果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能够合理使用民族元素,按照当地的民族风格,有意识地进行考究和设计,充分发挥当地的民俗和民风,就会形成相对规范并具有民族特色的规模建筑。
城市的景观雕塑建筑是一个城市形象中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和城市文化底蕴。因为民族元素通常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生成的标志和符号,所以,人们可以透过这些标志和符号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他们的民族特色。就广西地区而言,这里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相对独特的民族特征,把它们运用到城市景观艺术创作中,这对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的创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彰显广西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团聚力和凝聚力。所以,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城市雕塑艺术的创作中,不仅是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新时代特色城市的发展需求。2
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实际运用
具有民族元素的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会随着城市地位的发展提升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逐步渗透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城市景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城市固态的形象体现,是历史的丰碑与文明的窗口,不仅要与城市总体建筑格调和生活环境相适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还要适当引入一些创新概念,体现新时展的特征。2.1城市景观雕塑中民族元素的艺术特征
2.1_1象征性与适应性。构思和想象是艺术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象征性,对想象能力的发挥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将不同空间、时间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象征性的艺术手段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可以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因为象征性的艺术表达,可以将城市景观雕塑作品与美学和艺术更完美的融合。适应性是指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要与特定的空间状态和特征相符合,这种适应性对城市景观雕塑创作人员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把设计制约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创作因素。
2.1.2观赏性与装饰性。城市景观雕塑的观赏性是雕塑本身的一大功能,城市景观雕塑因其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满足公众的观赏需求,使人获得视觉上的愉悦,进而可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装饰性雕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都显示出来,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追求。
2.1.3装置性与互动性。城市景观装置性雕塑是借鉴天然或物品造型,将它们科学地组合装配起来,以便可以对空间造型艺术进行有效的创作。装置性的城市雕塑可以营造出浓厚的环境氛围,借助整体环境,向大众有效地传递景观作品的艺术性。城市景观雕塑的互动性是指让人们一起参与进来,以便可以有完整的整体艺术造型。在互动性雕塑的设计中,往往采用比较熟悉的物品,有强烈的亲和力,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使人们主动触摸和游玩,形成互动的关系。
2.2城市景观雕塑中民族元素运用的原则
2.2.1协调性原则。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雕塑作品的立意要来源于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再借助周边环境和创作实体的承载,将城市景观雕塑的实际创作意义充分发挥出来。以广西南宁市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欢乐五象》为例,《欢乐五象》位于南宁市五象湖公园内,以“五象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创作主题,分上下2个部分进行创作,雕塑的上部分采用抽象的形式和动感的曲线,塑造流动与起伏的环境空间,下部分是通过写实的手法,创作出2头大象和3只小象戏水的场景,整个作品与周围环境遥相呼应,成功将城市景观雕塑与自然的空间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统一起来。在创作城市景观雕塑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景观雕塑本身的功能性布局,要求创作者对当地的民族元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注重民族元素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现有的民族元素里,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认知信息都较为丰富和生动,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展开无限的想象。当这些当地特色的民族元素被创作者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人们很快就可以产生共鸣,因为这些雕塑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接受倾向。但这不表示创作者创作雕塑时,可以直接挪用民族元素或对它们进行简单拼接,而是需要在充分理解当地民族元素的前提下,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体系的民族元素进行规律性、目的性的排列组合,让它富有新的含义,诠释出更新的精神面貌与艺术观念。
2.2.2尊重历史原则。城市景观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要依据地区事实,把真正的历史事件或是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经过创作者的创意思考,采用景观雕塑的创作方式,统一呈现出来。城市景观雕塑必须坚守尊重历史原则,合理地对当地历史元素、特色符号加以利用和创作。在设计创意上,要充分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找到明确的依据和出处,这样才能创作出情节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雕塑。在我国广西地区,有很多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都蕴含了丰富而且生动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特色为当地的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原始素材和创作灵感。把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中,会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某个特定的时代和某种特别的传统文化,加深了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南宁市邕江边有这样一组景观雕塑群,主要塑造了南宁市本地的传统饮食文化,雕塑中的百姓身着当地古代特色服饰,栩栩如生。当地的美食元素也被运用到创作中,向人们展示出传统南宁市民祥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
2.2.3本土化原则。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它是在当地人们长期的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审美追求,也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逐步演变成广西地区标志性的民族元素和特色标志。例如,铜鼓就是广西南宁地区较为出众且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元素之一,铜鼓造型生动,上面的图案和纹样都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了广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城市景观雕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会增加当地人们的自豪感,在城市景观雕塑创作中,可以根据这种地域性的民族元素,结合实际,创作出本土化的城市景观雕塑。
本文将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为例,探索艺术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总结基本经验,梳理逻辑体系。
一、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历史积淀:雕塑专业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雕塑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雕塑系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组雕《收租院》被誉为“雕塑史上的革命”,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作为对中国美术研究的热门课题。雕塑系为纪念堂创作的雕塑《》,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大型雕塑《三大战役》以及《百万农奴站起来》等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良好的改革基础:雕塑专业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雕塑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1年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1996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3年《泥塑》课程批准为重庆市(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6年《泥塑》课程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9年批准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几十年来雕塑专业形成了系
统、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专业拓展实践:目前雕塑专业设有“雕塑艺术”和“景观雕塑”两个专业方向。“雕塑艺术”有严谨系统写实造型渊源和久远生动的造型积淀。“景观雕塑”从空间造型的角度切入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建造与设计,为雕塑艺术注入全新的视觉元素和创作内涵。近年来,随着雕塑专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内涵拓展,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雕塑系师生活跃在我国当代艺术的学术领域,创作了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作品,并在景观雕塑的学科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二、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雕塑专业建设的目标,是要积极介入当代艺术、推动学科发展、应对扩招形势、促进教学的时效性。通过深入梳理学科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雕塑专业坚持开放办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科前沿领域研究的办学特色,提升雕塑专业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方案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
1、存在的问题
传统雕塑艺术专业作为纯艺术学科门类,,决定了培养雕塑家必须遵循严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毕业生的从业状况调查得知,虽然雕塑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和竞争力很强,尤其是在立体和空间造型方面的工作容易上手并能很快做出显著成绩,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传统的架上雕塑在向户外景观艺术发展,泥塑制作已不是雕塑创作的唯一方式,在教学中需要顺应新材料的应用和新观念与形态的转化,雕塑设计的主题和形态应该满足公众需求,符合客体的审美层次,从这一方面来看,纯艺术的雕塑艺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社会需求和目前学生创业愿望来看,主动扩展专业内涵、积极拓宽专业口径,有利于构筑学术新高地、优化学生创业结构。
2、改革的目标:
雕塑艺术方向在保持原有教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充分探讨纯艺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景观雕塑方向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需求,进行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注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
3、具体措施:
通过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增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等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中了解雕塑专业与社会生产的广泛联系,开阔艺术眼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设置环节的多元和综合:突破专业界限,实现雕塑、景观、建筑、园林设计、展示设计、在公共领域的交融与扩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专业考察环节注重思维和实践:从思维拓展基础与创意应用设计出发,组建3d技术运用、木雕石雕、金属锻造、景观造型的和综合构成等课题小组,完善学科框架、扩展独特的学术影响。
社会实践环节的共建和拓展: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建学生实验基地,将教学中的新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形成一个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当代的雕塑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手段得到提高,同时推动教学、科研与创作的变化,为促进教学成果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9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候选人1人。当前雕塑系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
梯队建设需要加强。目前老一代资深教授即将退休,而近几年青年教师则没有更新,近两三年内本专业面临教授缺乏、30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人的状态。本专业的持续和长足的发展,离不开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梯队建设。
专业教师的视野需要拓展。当代艺术对本专业的介入和影响日渐深远,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深入专研,更需要拓展艺术视野,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带动教学的创新。
教师的理论素养亟待提高和增强。当前本专业教师在创作上的实力有目共睹,但还需要增强理论品格的塑造和梳理,以便于在教学和创作上形成完善的体系。
2、规划目标
拓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视野以及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包容性;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强有力的带动教学创新;切实明确教学目标,掌握专业方向对专门师资的真正需要,并逐渐形成为与新专业对应的有新知识、新办法的教学岗位。
3、具体措施
雕塑系教师个人作品系列展览。每年策划2-3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个人作品展,全面展示近年来雕塑系教师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面貌。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选拔优秀研究生留校等方法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
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提高理论水平;出版教师系列画册,树立学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争取在2年内出版5本专业教师画册,以带动专业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与措施
1、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础训练的目的不明确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有着优良的基础教学传统,本科进校以来就开设了大量的泥塑写生课。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使学生具备雕塑专业素养和塑造技术。然而,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现成品艺术对雕塑的影响日益深远,再加上新媒介、新材料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因此,雕塑的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时间的基础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们艺术创作的能力。
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
就当代艺术来讲,实验性是其一大显著特点。但是如何将这种实验性转化为一种教学手段,成为真正的实验教学,同样也是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本身是直观的、感性的。然而教学是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在这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因此,研究出一套系统的实验教学方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适应当代艺术创作,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雕塑理论教学欠缺
不同于绘画,雕塑理论自身建设有待提高。然而在缺乏理论和史学背景的状况下,雕塑系的教学呈现出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不够,学生在艺术创作方向的判断上不确定,学生的知识背景缺乏多维度等多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的雕塑教学理论创新,应该进一步思考艺术理论、艺术史的梳理与雕塑创作的关系,加以引导。
2、改革目标:
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为载体,依托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背景,对各大美院的当代艺术教学展开深入调研,同时结合雕塑专业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制定出系统的、现实的、符合时展潮流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理论,搭建专业的当代艺术教学平台。
3、具体措施:
基础训练目的性的增强
在基础训练的设置上,要扩大基础训练的范围,强化基础的意识,改变对基础的认识,对基础教学提出新要求:不仅包括写实能力的训练,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的提高。在以人体泥塑课作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材料课与实践课,不仅要深入的做技法研究,更要与当代艺术的发展相适应。
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城市雕塑,是指建造在城市室外的一种雕塑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诠释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精神。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这句话指出了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蕴含着城市地理、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是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城市环境的表现和对文化底蕴的诠释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
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统一的一门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更需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相得益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也随之改变,城市雕塑逐步屹立于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影响,是一座城市地域风景、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的体现。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和适应城市环境,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局部、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以调整和改变城市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雕塑的存在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协调发展,才能彰显出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和城市特色。城市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艺术价值超出自身效应。如何把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在体现美学价值外,还能做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就要求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不仅要从雕塑的题材、形式、材质、大小、整体、方位等方面去考量城市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要根据环境需要选取恰到好处的主题和合理的位置,从而更好的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在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②此观点指出了在城市雕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及周围建筑设施的位置关系,强调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与作用,注重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把城市空间环境作为城市雕塑建设的参照背景。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大到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小到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城市雕塑伴随城市的诞生而存在。古代的城市雕塑大多出现在建筑、教堂、佛寺庙宇及陵墓建造中,多表现神话传说和帝王题材,为统治阶级和宗教服务,带有浓厚的阶级性。随着社会发展,城市雕塑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美化了城市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民俗等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并以独特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城市的信息和人文精神。如法国加莱市的《加莱义民》群雕,就是通过写实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罗丹将城市的人文历史与人民大众的形象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赋予的怜悯之情传达给世人,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鱼》雕塑,由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创作而成。美人鱼以其坚毅和仁爱的精神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人文环境作为传递城市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载体,彰显着城市一阶段发展的状况和时代特点。城市雕塑的建设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参照依据。同样,城市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主题、形式、艺术语言的内涵表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
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
(2)组织园林景观
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
(3)点缀装饰环境
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
(4)其它作用
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二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1人文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2历史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地域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一、城市雕塑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城市雕塑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与其他雕塑艺术不同的是,城市雕塑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是指在一个公共环境里为公众所享有的室外雕塑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现代城市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环境、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整体环境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雕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艺术地为城市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而且还讲究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的协调,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因此,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与造型时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关系,在精心设计好雕塑本身的基础上,要根据城市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建筑环境等环境的特点来进行造型,才能够创造出深受大众喜爱并能彰显本地特色的独具一格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特点
(一)公共性
首先,城市雕塑是公共物品,其在被某一城市政府提供后,是为全体民众参与欣赏与审美,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即每个民众对雕塑的消费(欣赏,审美)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城市雕塑建成后,任何人都不能被阻止来欣赏它。其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根本出发点是人,即城市里最普遍的市民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因而其核心就是民众的参与性。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城市公共雕塑不再只是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尽管不排除创作者情感经验、艺术观念、思想倾向、个人风格在艺术品中的流露与表达。
(二)环境性
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环境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雕塑从属于空间环境,是都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空间环境给城市雕塑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城市公共雕塑反过来又给空间环境增光,改善和美化了公共环境。因此,城市雕塑的主体和类型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联系相适应。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就正是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像亨利•摩尔于1957年至1958年为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刻《斜卧像》,就是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环境取得和谐统一的成功典型。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鹤、段积余等创作的《珠海渔女》之所以成为一座成功的作品,除了雕像本身的雕刻的比较完美外,还在于雕像的主题内容与环境的和谐照应。
(三)艺术性
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操,唤起人们的公共精神与文化的良知。城市雕塑是艺术品,具有艺术性,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其无论从立意造型、材料还是色彩上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艺术水准的高低成为衡量城市公共雕塑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性
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风景。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及其形象塑造已经成为城市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市雕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个性特色的艺术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三、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
本文认为城市雕塑的环境艺术主要表现在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一)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据三度空间关系的硬质材料塑造出来的占有实际空间的实体形象,像城市里的以铜、石头为原料的人、动物、其他几何体,它们都有着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而,他们的欣赏角度也是多维性的,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应。城市雕塑的设计应注意联系所处的空间环境,放置于公共空间的雕塑应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构成一个新的巨大的延伸空间。如在合肥“包河公园”的东侧的开阔地方,修建了一段古城墙并建造了包公塑像。该包公塑像背靠古城墙面对包河,并与包河南岸的“清风阁”相互呼应。雄伟而坚固的城墙突出了包公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河水的柔软又体现了包公的平和与仁爱,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效果,从而体现了包公刚柔兼具的性格。在这里,包公塑像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的关系,塑像在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而周围环境在包公塑像的衬托下显得更生动,两者相得益彰,使得整体空间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城市空间是一个与人们心里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雕塑塑造的成功。因此,艺术家在构造城市雕塑时,必须要把个人经验与公众要求结合起来,把个性追求与公众经验结合起来,找到与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因为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思考的东西,个性的追求、情感的渲泄、自我的表现,材料的实验、形式的探索等,都远远超出了公众对雕塑的传统知识所能容纳的程度。倘若艺术家完全沉浸在自我表现中的创作,那注定只能是一种“架上艺术”,而非公共艺术。既然城市雕塑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是为城市公众所参与欣赏或审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雕塑不只是艺术家个人感情以及个人艺术观念在公共空间的表达,而是基于在公共空间范围内的艺术创作,受到公共空间很大的制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城市雕塑应该是脱离艺术家思想的完全制约,这要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大众文化层面的问题。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协调是精神与文化气氛的合拍,并不单纯是技术性所能解决的。城市雕塑是属于环境艺术,与一般的雕塑作品只是追求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完整性不同,他必须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公众心理等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但是雕塑与环境的结合不能是被动的点缀环境,而应该是积极的选在渗透环境,因而空间意识就是环境意识。如果城市雕塑的布局合理,那么就会对城市环境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雕塑的加深应该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定雕塑的各种条件时,应该以人眼视界为范围,以人们的审美心理为界限。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必须要处理好色彩、动静、光影等效果,把握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雕塑应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关系,其设立应该是建立把握城市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把握空间、表现空间、适应各种文化的精神要求。就如,亨利•摩尔曾说过:“雕塑家必须到现场了解环境,因为往往环境中的任何事物就可能影响到尺度上的变化,光有图纸是绝对感觉不到的。”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以及地方部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大卫》有两座复制品,一座放在西民奥里广场上佛基奥宫前原来安放原作的位置,另一座放在以作者名字命名的露台式河畔广场中央,两座同样是复制品,但是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不一样。《大卫》雕像的精彩之处在作品的正面,在佛基奥宫前的雕像,因而有宫殿的深色墙壁做背景与环境就比较和谐,而位于广场中央那座却因广场的空间过大,却显得与环境不是十分的协调。这是因为创作者没有把握好不同的城市不同位置的环境和人们对于特定环境中雕塑的审美心理。另外,朝鲜平壤市主体思想纪念塔,体现的是金日成主体思想的严重公式化作品,雕塑视觉元素组合突出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性。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开放的文化态势已经势不可挡。艺术也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复杂的艺术生态环境和多元发展的局面。雕塑创作尤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时代。从雕塑家的“四世登堂”即同一时代不同世代雕塑家的携手登场,到创作观念的多元――有眷恋古典雕塑的、有独守现实主义的;有在现代主义雕塑领域内积极探索的,有在后现代的文化景观中强调文化身份的;有从材料、技术等方面拓展的,也有从方式、方法思考的。雕塑创作的界域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宽泛。从传统的刻、雕、炼铸造型,到现在的凿削、捆绑、叠合、摆放、堆积、编制、粘贴、锻造、焊接等构造造型,雕塑语言在不断异化,雕塑已经从传统雕塑(狭义雕塑)走向了泛雕塑(广义的雕塑)。然而无论观念如何多元,表达方式如何多样,当代雕塑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作品、创作者、接受者、环境、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身份成了后殖民批评的重要关注点,文化视界和文化意识从来也没有向今天这样成为艺术家的重要素质,所以地域文化特质当然也就成了当下雕塑艺术的重要人文价值。
地域文化特质是在该地域的历史事件、遗迹、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气质性格、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居、建筑风格、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中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和形态特征。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其个性和特质。艺术创作如果没有富有个性特质的地域文化为特色,将不能成为具有持久活力的民族艺术,也无法真正自立于世界人类文化艺术之林。上帝使代表人类统一意志的“巴别塔”不建而毁,分而治之后才有了不同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差异与特质,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差异与特质,才有了丰富意义的世界。这种差异与特质是维护人类精神生命永不衰竭的源泉,也是艺术的民族之魂。从“黄天厚土”延伸而来的展览主题确定为“和而不同”,以及之后相继举办的中部、西南、西北、华东、东北几个地域范围的“和而不同”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展,已经看到了雕塑界对雕塑创作地域特色的重视。可以说“和而不同”的‘不同’是“后殖民话语”背景下对艺术家身份意识、主体文化认同感的提醒。今天世界文明的“中心与边缘,对抗与对话,冲突与选择,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新的文化图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雕塑的民族身份和地域特色的问题开始凸显。中国雕塑如何以‘不同’的面貌,参与国际的对话与交流,也成为中国雕塑界思考的重心”(孙振华)。因为艺术的地域性是民族性的基础,没有地域性就谈不上民族性。我国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正是由于鲜明的地域特征才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南派山水”与“北派山水”,并成为民族艺术乃至东方艺术的代表。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艺术创作领域就已经开始关注少数民族题材,以此来确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同时也呈现了地域文化特质和文化立场。殷小烽的雕塑创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1987年创作了以东北古老的鄂温克人即通古斯人为原形的《通古斯》,以极具民族性格的原生态形象表达了对北方民族粗犷、强悍、质朴的个体生命的肯定,以强烈的视觉观提示现代人反思不断弱化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之后的20年间又先后有《嬷嬷人》和《修复的嬷嬷人》系列作品的诞生。一方面实现了传统民间艺术表达形式的现代转换,另一方面又以象征性的符号语言使受众在审美愉悦中进入了作品营造的意义空间。这正是殷小烽雕塑艺术的民族文化特质所在,价值所在。作品不仅在国内艺术大展中获奖,而且在日本雕塑大会、韩国雕塑交流展中,也恰恰是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蕴涵其中的民族文化特质,深深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并作为中国艺术的独特风貌而得到认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了解本土文化,“和而不同”雕塑展就是这一趋势的比较全面的展示。明显感受到雕塑家们注重本土文化的滋养,强调以独特的地域风貌参与对话和交流。比如东北雕塑家的作品就呈现了这一面貌。“他以鲜明‘东北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雕塑界独树一帜”(孙振华)。但这鲜明的‘东北风’主要是指黑土地一样踏实、稳重的精神气质,能够唤起地域民族记忆的符号表征等等,但从符号的两个层面即所指和能指方面来看,其地域文化特质的挖掘与强调还不够充分。还有一定数量的作品没有太鲜明的文化身份。
在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中西文化艺术的互文性、民族间艺术的对话与交流都要以民族文化身份为出发点,所以,只有强调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质,才能保持世界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与活力。从艺术接受者的视角来看,民族文化记忆是接受的前提与基础,从创作的意义与价值上讲,艺术的民族文化特质是保持、挖掘、延续、创造民族艺术的根本。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一、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系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多变性,它与周边相融合,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通过调研、构思、制作为公共社会服务来实现艺术的创造活动。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范即指那些置于公共场所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具有艺术风格的公共雕塑,因为它们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达文化气息的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构筑物,一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审美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它的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需根据外部世界相联系,融入周围的文化环境氛围,包括建筑、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艺术是指某一地域内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视觉传达还是精神的传递,地域性公共艺术本身就需具有展现所处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环境之中,建立在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之上。从政府作为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诞生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做保障。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的表达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样,内容丰富,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它体现出这个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以及和周边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观赏价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达的精神价值。成功的雕塑无论从创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意蕴,具有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要进行实地的调研,明确它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考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与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像吻合,是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历史。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审美欲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首先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与周边的建筑、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纪念、教育与传播,使它能跨越时间空间,突破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传播某种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的接受,而是注意与这一城市市民的参与与互动,起着梅花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义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三、合肥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表达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城市风貌影响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建立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初步统计,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余座,既有数座高达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几十座体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样式,同时合肥也拥有不同功能的雕塑类型,既有纪念性的雕塑,也有环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多种类型。这些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两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环城公园动物系列雕塑、九狮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广场系列雕塑、胜利广场“中国结”雕塑及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像等。这些雕塑作品不仅装点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环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丰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观特色,也满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让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也更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质。
政府新区天鹅湖畔边的几座雕塑坚持主题多样性与风格统一性的有机结合,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雕塑来简单认识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标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鱼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雕塑。
在天鹅湖东北角,一座高18米雄伟而巨大的“鱼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鹅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红色调为主,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体现合肥“双拥模范城”军民鱼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采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鱼”为基本设计元素,进行概括与提炼,高低造型的节奏感,曲线的韵律感,比例的协调感,点、线、面、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符合调和对比的形式美规律,增加整体视觉美感,都让整座雕塑灵动起来。红色的流线造型,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调节出丰富层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关系,将原本金属质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红丝带般的飘逸感觉。鲜艳的红色与天鹅湖碧蓝的湖面相衬,高纯度色调的对比,让整体环境生机勃勃。穿插的圆孔等设计,既像是鱼的眼睛,又表达出军民互相渗透的情感,点与线的呼应,给作品添加了时尚的跳跃感。从整体形态上“鱼水情”雕塑作为新时代政务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了合肥城市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从内容上来说,此雕塑创意来源于“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鱼与水相互依存,军与民相互扶持,军民一心,共建新时代的大合肥。政务新区作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此环境下用这样的主题贴合,恰如其分。所以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结构,还是从周边的环境、地理位置、民众的欣赏水平、宣传的理念各因素,“鱼水情”雕塑作为合肥政府新区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现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们再来欣赏在天鹅湖畔公园内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场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态为主。写实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塑形技术,生动的人物形象,可爱的造型,生活化的场景与环境浑然一体,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动气息。让市民可走上儿童巧渡独木桥的动态场景,让公共雕塑不再冰冷,与这个雕塑作品互动,使人们的活动与环境、雕塑成为一体,给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结束语
我们在创建城市雕塑时首先需保护化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是城市的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是雕塑家必须考虑的后果;其次我们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添加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新创造以及对城市雕塑的个性化表达,对民族传统、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将会成为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或是某个时代文化的记忆点,它将成为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构思或是布局规划都需要进行加强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这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我们呼唤新思想、新观念,运用新材料、新手法,采用新形式,新语言创造新雕塑,能够体现出合肥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城市时代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国际旅游胜地、五金汽摩重镇、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建设直辖市“窗口”和“门户”的要求,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宝邮路石刻艺术长廊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传承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和文化繁荣。
二、总体目标
以“弘扬石刻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为主题,坚持雕塑创作与环境设计同步,结合**县城市空间特点,强化环境空间的系统秩序和可识别性,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艺术氛围,着重展示**石刻文化的历史事件、重大人物、忠孝文化、五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特色、人间万象、都市百态等,以石料为主材创作和实施城市雕塑,实现环境与文化的协调统一。
三、景观规划区域布局
(一)邮亭“窗口”雕塑区。打造以十二乐女迎送宾客为代表的具有城市地标含义的城市雕塑景观,以及企业建筑雕塑文化造型,集中体现对城市充分的代言性和现代开放的形象。
(二)龙水五金文化雕塑区。以龙水连结**县城主干道两处接点为中心,打造集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历史性为一体的特色五金雕塑,辅以贴近大众、富有情趣的雕塑小品衬托公共环境。
(三)玉龙水系景观雕塑区。作为城市灵秀与韵律的水系地带,着力突出规划建设的影视创意基地、城镇街区,形成整体环境特色。
(四)城南石雕一条街文化区。沿线地区建筑着重突出民俗建筑特色和石刻文化元素,建设与宝邮路文化环境相一致的配套环境。
(五)南环二路交通道路旁雕塑区。结合地形和城市功能,规划设立数个雕塑园区,突出道路空间的艺术景观环境。
(六)忠孝文化雕塑园。以北山古文孝经碑,宝顶报父母恩德经为基础,在南山遂洞山上为基地,打造中国最完整的忠孝文化雕塑群。
(七)县城主城雕塑区。完善现有环境布局,丰富已建成公共场所、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区间,开发一些丰富多姿、内涵深刻、和谐优美、现代时尚的石刻艺术作品,着力体现**悠久的石乡底蕴。
(八)宝顶传统文化、观光农业雕塑区。重点在大宝路观光旅游沿线上集中安置雕塑,采用绿化景观搭配,突出石刻艺术瑰宝的艺术景观特色。
(九)城市街景、绿化带、路沿。按照石刻之乡风貌特色在城市街道、绿化带等部位局部设置石雕小品,积极修砌石材路沿。
(十)住宅小区雕塑。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要将小区内部环境雕塑纳入小区整体布局,作为方案审查内容进行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形态。
四、规划设计要求
由县城市规划建设部门遴选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和雕塑设计,经多方座谈讨论后,形成最后的正式方案设计图提交县规划会审定后实施。
五、规划建设措施
(一)明确保障政策。建立完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规定,制定促进城市雕塑发展的奖励政策和细则,推动石刻艺术长廊建设。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譬如,北京、上海這样国际化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大型城市雕塑外,商业娱乐中心、公园、社区大大小小的公共环境也有不少成功代表自己区域形象的公共雕塑作品,提升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
正因如此,政府为体现自己的政绩要修建大型雕塑。但是对于艺术好与坏他们并没有什么判断力,他们的判断准则往往是艺术家的名望。而且实际上名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也与作品好坏无直接联系。但有一点事肯定的——当低俗的艺术家(客观上在城市雕塑中,艺术家应该有道德自律,普及艺术素质教育)与低俗的权与利一拍即合的时候,就会出现低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且雕塑的好坏还与政府的关注程度有关,关注程度高,作品质量和效果就相对好,反之则不然。
二三线城市和旅游景区這种现象尤为普遍,承包商对于艺术好坏没有什么明确的分辨力(可能根本不在乎好坏),造成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由于其必然的公共性,更应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
1.现代中国城市雕塑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概念来自西方,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公共雕塑”…相比西方寥寥无几,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像邵大箴、钱绍武、黄津芳、叶毓山、吴为山、姜杰、田世信、吕品昌這些早年留学西方,解放后创作完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以“社会本体”和“政治本体”的雕塑。
从根源来讲,考古发现无论雕塑作品种类、形式,大小一直都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相关的理论论断和精彩评述很多,這里就不细述了。所以说雕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艺术范畴内,雕塑作为小众艺术中的小众,历久弥新也有必然的价值。雕塑的优势在于实体型的沉默,空间的实际体验和材质的触感,這种物态的实在性优势笔者以为就是纪念性,所以说纪念性就是雕塑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主题。也是东西方雕塑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共通之处。由于雕塑纪念性的意义,有雕塑落成的地方自然形成人们纪念活动的公共场域,进而发展成公共场所,形成公共空间。根据“公共”意义反过来也丰富着拓展了雕塑的形式,发展出更有公共性和和参与性的雕塑。
2.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中国古代素有“塑列画苑”的说法,就是這种“塑绘不分”,以及将“雕”和“塑”分列为两个行当等等情况,说明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形成关于“雕塑是什么”的知识,雕塑的门类边界是不清晰的。相对的,西方已有完备成体系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实践。中国在儒释道的思想下形成的重书画,轻雕刻观念和状态。那么索性在中国不搞雕塑了,但是根据人类的通性和实践证明也是不行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人类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注重审美和品位,更注重思想文化的提高,所以中国化的雕塑要跟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文化思想要求。
3.东西方雕塑的区别
西方由于海洋文化和地理条件因素,生产优秀石料,雕塑更注重空间深度塑造,人文性强。而中国无论是佛教雕刻、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受到儒家哲学尊天命和崇自然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表现出了庄严、雄厚、典雅、单薄、崇高以及古朴等风格特征。如同印象派深受日本的浮世绘的影响,西方的印象派从东方的浮世绘這种艺术形式中研究发展出艺术新的火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世界艺术的发展。笔者人为文化艺术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发展进步的过程。同样中国雕塑也是要学习研究吸收不同文化,佛教雕塑的发展就是一个学习发展自化的例子,吸收新鲜多元先进文化和思想,洋为中用,学以致用(雕塑艺术虽然是小众化的“纯艺术”,但是也符合人类宏观文化发展的规律。接触不同文化,学习其思想,研究分析,去粗取精,学以致用)。
4.当代城市雕塑
4.1城市雕塑因地制宜
当代城市雕塑应该根据自己本土的历史或者现代的文化,做有别他人,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雕塑,成为城市的名片。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阳光,雨水,土地等地理气候条件——物产不同,形成的人文环境也不同。举例来说,中国地域辽阔,光纬度就跨度很大,雨水日照,地理条件迥异,随之带来的很多的人文差异:北方豪迈浩邈,南方隽永绵密,人文迥异,而且虽然同样是北方,但山西淳朴敦厚,而陕西则更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地制人,因人制雕塑。
4.2城市雕塑普遍存在的问题
概括来讲,雕塑的组织,选题,制作都是会比较普遍出现问题的环节。选题上,采用照搬或者模仿的方式,选择实施简便,公众没有异议的成功样式,是最简便的方式。比如九十年代的“黄河母亲”雕塑受到专家和民众的一致好评,随后便出现了无数的以“母亲”或者“母与子”为主题的雕塑插图,缺乏创意创新和本土化的“语言”,没有自己城市的特色。除此之外,在选题上,政府也会组织文化艺术相关专家选几个城市关键词或者主题,选几个国内外知名雕塑家或者举办雕塑比赛选出政府和大众满意的雕塑。
雕塑制作决定最终作品的品质。雕塑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专业设备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放大,翻制以及后期打磨,组装,安放等环节出问题,或者索性粗制滥造,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是工厂批量化生产,一般是资金有限,它只关心赚钱,不管艺术品质,根据一种简单易行的样式,批量生产。比如抽象雕塑,它以动势、能量、力度、架构、质感、重量来纪念生命的存在与张扬。這是普遍借鉴应用的形式,只要必要的几何元素,空间稍加变化就冒充抽象雕塑。這些雕塑多出现在一般的学校,公司,社区等等。所以要根据城市具体城市形象和底蕴(地理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决定雕塑的问题。雕塑不在于数量的多少,重在质量,更重在公共价值和意义。
4.3城市雕塑专业机构和作用
而且对于城市建造雕塑的问题,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问题,还有像全国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這样的,由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协相关机构组成,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推动地方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和指导机构建设,负责全国年度城市雕塑建设上报和优秀建设项目的评选,审批,组织城市雕塑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城市雕塑建设经验,编辑出版有关城市雕塑建设的书刊,针对城市的需要,开展城市雕塑规划、方案征集和评审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5.城市公共雕塑的公众性
公共雕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但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无论官员还是艺术家,千万不要轻视受众的审美能力,不要认为别人的品位都比你低,社会教育水平不断在提高,老百姓的视野也不断在开阔,也许大家都在进步,作为权利所有者和艺术创作者也要进步。具体来讲,无论项目大小都要接受公众的品评,开放公众参与,提出民众自己的设计想法,加深参与性。尤其是社区、公共休闲场所等区域面积不大日常生活的地方,设计创作者应充分考虑公众真正需要的,把公众拉到具体的设计和制作中去,增加民众生活幸福感,做有存在和纪念意义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