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麻疹病人;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2],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年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 体温护理 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3]。
1.3.2 病房护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风2次为宜,确保病房空气的湿润、新鲜,湿度以50%~60%为宜,温度以18~22℃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见,防止患者着凉,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光线的柔和。
1.3.3 严格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比如若是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则需要采用物理降温进行处理,避免温水擦浴、减少盖被、或者是严格按照医嘱减少药物的剂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影响,或者是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循环障碍,为患者供给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热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护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洁,如眼睛清洁用生理盐水,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药水,1d2~4次为宜,勤于帮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防止中耳炎发生,可以口服鱼肝油滴剂,然后滴入0.5%~1%的麻黄碱。
1.3.5并发症控制 ①要随着注意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变化,2~4 h监测一次,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确保患者营养平衡,多饮水,供给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忌口,造成营养不良[5];③随时观察出疹情况与消退情况,进一步为患者病情做好鉴别与诊断,并且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1.3.6 预防控制 要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播与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6],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患者科学的麻疹病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发现麻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受损;③营养不足;④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根据本次研究总结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具体如下:①体温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为此,必须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发热程度,及时处理,每天测温度和脉搏、呼吸。②营养护理:患者由于发热机体消耗量大,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多餐少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③并发症护理:严格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体征与出疹的关系,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要立即上报医师并给予处理。④组织受损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会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组织受损的程度,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应轻软,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口唇或口角裂者,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总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邢琳琳,刘丽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15-18.
[2] 卢美,任维利,朱桂爱. 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0,10(9):940-941.
[3] 陈芳芳,赖爱萍.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凤.浅析66例麻疹病人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临床变异的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护理[J].安庆医学,2009,3(6):178-179.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1.1与病人沟通不够。做CT前预约时给病人一份预约单,上面有CT检查前准备,如:空腹,服药等。同时预约单背面附有注射碘造影剂的告知同意书。护士与病人沟通不够,病人文化素质有限,根本不懂如何做好CT增强前的准备,在做CT增强检查当天就出现多种问题,导致登记人员与病人或家属之间出现各种纠纷隐患。
1.2人性化护理服务不够。过分强调规范化,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对于做CT增强的病人,检查前必须由护士来做皮试、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1ml观察15~20min病人无头晕、恶心、心慌、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即可做增强CT。碘造影皮试先用2ml注射器静脉注射,CT平扫后再用头皮针静脉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100ml,这样造成了病人两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这种操作模式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造成了病人不必要的两次痛苦,而且造成护理人员重复操作的流程,不符合现代护理发展的进程。
1.3缺乏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传统的CT扫描结束后护士很少与病人沟通,缺少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多数病人按压静脉穿刺部位时间短,造成病人皮下血肿、疼痛。同时也未告知病人检查后要大量饮水,可正常进食等。增强后若有外渗如何正确处理。
2 措施
2.1创造条件,满足病人的需求
2.1.1设立导医,提供方便CT室窗口设立导医人员迎接病人。导医人员负责收取病人手中的预约单,告知病人预约号,让病人坐下耐心等候,同时讲解一下CT检查过程,解答病人的疑问等,同时为病人提供一些其他帮助。让来医院就诊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在进入影像CT增强检查前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等,导医的设立切实解除了病人及家属就医时的焦虑和不安,加强了护患的沟通和理解,拉近了护患的距离,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1.2护患沟通,做好CT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 CT室护士,对于行CT增强扫描病人操作前详细告知,可以有效地打消病人顾虑,使病人尽量配合检查。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与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加强护患沟通,使医患之间出现了相互理解的氛围,促使医疗工作得到保证,从而保护病人的根本利益 。登记人员时要详细做好病人CT增强的风险告知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分轻、中、重三类,其主要症状为:一类轻度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面红、打喷嚏、咳嗽、局部荨麻疹。二类中度为全身出现荨麻疹、眼睑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三类重度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搏骤停,大小便失禁等。进行CT增强扫描前的准备,首先做碘过敏试验,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动作轻松,缩短操作时间,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3提高业务水平,减少病人痛苦。 近年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使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消毒范围应大于5cm,保留封管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将管内对比剂推入体内;注药前应耐心告诉病人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全身轻微发热的反应,以减少病人的恐惧或身体运动造成的伪影;拔出留置针者,至少按压10min。以防发生皮下淤血;因对比剂皮试阴性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潜在危险,所以检查室要备齐如抢救车、氧气、吸痰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品和物品。
2.1.4加强健康宣教。病人做完CT增强检查后,及时与病人沟通。告知病人正确及时按压针眼,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协助病人下检查床,协助穿衣服,告知病人大量饮水,可以进食,在诊室外观察20min,防止出现延迟性反应。若CT增强后有静脉外渗的病人,立即停止注药,更换注射部位,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冷敷,一般24h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土豆切片外敷可收到散瘀、解毒之功效。加强观察,对已外渗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方法处理。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完全可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3 小结
在CT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起着重要作用。CT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扫描前详细告知检查注意事项、目的、大致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同时,注射造影剂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CT增强扫描顺利完成,获得理想的CT图像。对药液外渗的病人,及时做好相关处理。深刻理解病人的疾苦,用爱和真诚来陪伴病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护理服务中融入友情,融入家庭生活,融入个性化需求,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穴位埋线 中医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9岁。病史最长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束表型16例,风热犯表型25例,胃肠湿热型8例,气血两虚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自制穴位埋线针(取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针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且使针芯长于针管尖端1mm),2cm长的00号铬制羊肠线数根,以及镊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辨证取穴后,在选用穴位处用龙胆紫标记,然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进针点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润麻醉,用镊子将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后端接针芯。左手拇食指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将针刺入穴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线头不能露出皮肤,针孔处消毒后外敷创可贴。1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2 中医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护病房环境的清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扫床及清扫地面时尽量避免扬尘。关注气候及天气变化,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尽量追寻发病诱因,因患者多属于高敏体质,故发病期间不要食用鱼、虾等易敏物质,若有条件,可行过敏原检测。告之患者避免抓挠,不可自行乱服及外用药物。患者穴位埋线后要加强埋线针眼的护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2 中医心理护理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与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及瘙痒不适等,心情烦躁抑郁、痛苦焦虑,常导致肝郁气滞等,因此,我们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等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气机通畅,阴阳调和,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线治疗是种有创治疗,患者会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疗效。
2.3 分型护理 风寒型: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人体强健,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尽量不用凉水洗漱,易食温热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枣茶、当归生姜排骨汤等以疏散风寒,不宜食用寒凉、肥脂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阴寒湿浊内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风热型:平素避免热邪入侵,做好防护,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晒,出门应带草帽,穿宽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尽量安抚患者不良。对有吸烟者,应劝导其戒烟。中医有“医食同源”之说,病人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类、肥甘厚腻等助火生热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取穴:曲池、风门、肺俞。肠胃湿热型: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因本型患者瘙痒较甚,古特别要嘱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勿穿化纤紧身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及鱼、虾、蟹、海鲜等助湿生热食品。发病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部位及有无压痛。如腹痛剧烈,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取穴:足三里、丰隆、脾腧。气血两虚型:此型患者发作较频,病程比较缠绵,首先要树立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加强营养、多食大枣、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银耳羹、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之品。加强体育锻炼,诸如跑步,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次数。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家庭隔离是将病人安置在尽量避免与家中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条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围为单位的小面积隔离区,隔离的措施概括为四个分开,即:分开吃、分开住、分开用、分开洗。具体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隔离应以分开吃、分开用、分开洗为重点,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给其他人吃。不能给小孩喂饭、喂奶,更不能让病人做饭,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脸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与其他人分开,单独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护理病人之必须。健康人尽量不要去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为了及时消毒可在病人床旁准备一盒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接触病人之后将双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如无过氧乙酸,市场销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双手多遍。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新引进美国通用公司(GE)Hispeed DXI型螺旋CT机以来,共行CT增强扫描人数245例,占总数的2.01%。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用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110例,优维显80例,无1例发生异常反应;55例患者使用泛影葡胺注射液。245例患者中有1例试敏反应阳性,9例发生变态反应,约占0.05%,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例。
扫描前的准备:认真审查患者申请单,明确扫描部位,做好碘过敏试验,常规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要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的症状,做好应用造影剂的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在冬季造影剂可加温至30℃,以提高临床耐受性和减低黏稠度。碘试敏阴性的患者,运用造影剂前需要患者家属签字后方可进行。用药前做好查对工作,如发现有药物变质、过期、有杂质的绝对不能使用,及时更换注射药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1]。由于紧张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的改变,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试验结果的观察。因此要做到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了解检查的程序,配合好检查。通过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及家庭生活背景,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帮助。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相关禁忌证,并制定完善的抢救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检查时的护理:①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点以靠近心脏为好。为了方便扫描,笔者常选用患者上臂桡静脉或肘静脉为穿刺部位,在注射前5~10分钟,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防止变态反应[2],再接注射器推注5ml造影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溢漏现象,如果无异常再按常规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②对行螺旋CT扫描者一定要掌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放慢注射速度。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①轻度过敏的患者8例,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分钟左右消失。②中度过敏患者1例,患者除恶心呕吐外,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终止注射,吸氧,并建立一组静脉通路,输入0.9%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入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同时观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并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口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在1小时左右消失,观察2小时,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结果
根据临床增强扫描经验总结,扫描前注射地塞米松使碘过敏反应明显降低,选择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5%,无明显并发症。经过我们抢救的碘过敏反应的患者,都能很快好转、恢复。由于对本例中度过敏患者的抢救及时,处置适当,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后放心离院。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用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CT造影剂后,利用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鉴别及定性诊断颇有帮助[3]。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在CT扫描中常使用造影剂做增强检查,通过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使病变组织X线吸收率相对改变。加大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灰阶的差别,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由于多使用离子型造影剂,且给药速度快、剂量大、浓度高等特点,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症状也随之增加,现将我院CT室4 050例增强扫描的预防、观察、护理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CT扫描84 000万人次,其中用泛影卜胺增强扫描4 050人次,均使用上海信谊制药厂生产的76%泛影卜胺,用量60~100 ml。
儿童:按1.5~2 ml/kg计算;使用者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为3岁,使用前均用1%泛影卜胺1 ml做过敏试验,增强扫描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增强均采用一次性团注法。其中发生毒副反应的185例,重度过敏反应2例,经过CT室医护人员配合临床医生及时处理、救治均转危为安。
2 典型病例
例1:男,55岁,有糖尿病史,B超提示肝内占位,做CT增强扫描。碘过敏试验阴性,增强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静脉快速团注76%泛影卜胺80 ml。扫描中病人出现烦躁,立即停止扫描,患者胸闷、气促、脉搏细弱,120次/ min,血压80/50 mmHg (1 mmHg≈0.133 kPa),立即让病人平卧,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入5%葡萄糖500 ml加氧化可的松250 mg,0.1%肾上腺素0.5 ml加入10 ml盐水静脉缓慢推入,约30 min后病人症状缓解,呼吸、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性,61岁,无药物过敏史,做胸部CT增强扫描,碘过敏试验阴性,术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脉快速团注76%泛影卜胺80 ml,扫描结束。病人出现颈、面部及体部多处荨麻疹,球结膜充血水肿、胸闷、声音嘶哑、血压、脉搏正常,立即给氧,肌肉注射非那根25 mg,静脉滴氢化可的松25 mg,30 min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在CT扫描中使用造影剂增强检查,已为临床广泛应用,根据不同组织,病变对造影剂的吸收程度,使病变区与周围组织及脏器间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分辨率。但增强检查时,快速大剂量给予造影剂。因造影剂的毒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减少或消除这些毒副反应的发生及毒副反应的处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不断探讨的问题。
3.1 造影剂毒副反应及预防
3.1.1 检查前仔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对有药物过敏史或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必要时可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或建议做MR检查。
3.1.2 碘过敏试验检查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做增强扫描。
3.1.3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病人经常会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非常必要,它可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
3.1.4 地塞米松在注入造影剂前的应用在预防发生造影剂副作用反应的措施方面,主要是在增强前静脉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可以减轻或减少副作用反应的发生率。
3.2 CT检查中的观察及处理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遇有反应立即停止注射,推药完毕后应保留静脉通道,不但能争取扫描时间,还可以缩短抢救给药时间。
3.3 造影剂毒副反应的表现、判断及处理
3.3.1轻度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热、恶心、轻度呕吐、轻度荨麻疹等,可酌情给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并安慰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引起争议的具体原因是,布莱尔夫人娘家的一名幼童患上了孤独症,一些医生和家长认为是注射了麻腮风三联疫苗造成的。据此,公众怀疑布莱尔怕自己的孩子出危险,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开始,布莱尔夫妇对此质问一直保持沉默,这更引起了人们对麻腮风三联疫苗安全性的担忧。于是,怀疑的目光,不客气的质问,加之媒体凑热闹,使布莱尔终于沉不住气了,不得不站出来,火气十足地发表了上述声明。
麻腮风疫苗防病功不可没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婴幼儿中流行。正常婴幼儿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喷嚏、流涕、咳嗽、声嘶、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眼睑浮肿,也可有呕吐、腹泻的症状。轻型麻疹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而色淡,并发症少。病情严重的麻疹,患者发热高达40摄氏度以上,早期出现大量紫蓝色融合性皮疹,呼吸、脉搏增快,发绀,常有谵妄、抽搐、昏迷的症状。疱疹性麻疹,其皮疹呈疱疹性,内含澄清液,周围有红晕,甚至呈融合性疱疹,患者发热高,症状重。麻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注意护理,保持室内清洁、温暖、通风,鼓励多饮水,吃易消化食物,保持眼、鼻、口的清洁。再就是根据其发热及并发症给予消炎、止咳、解热的药物。流行期间,托儿机构暂不接收患儿入托。易感儿应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40—59岁,均为慢性重型肝炎。根据病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2次,每次置换2000-3000ml。
2 方法
应用血液净化装置,选用血浆分离器及合适管路及肝素化生理盐水1000ml-1500ml预冲。设定参数: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血浆分离速度:25-30 ml/min。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每次治疗时间2-6小时。
3 护理
3.1治疗前一般护理
3.1.1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陌生、紧张、恐惧心理,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生活背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人工肝的历史、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注意周围血管状态的评估 人工肝依赖通畅、稳定的体外循环通路,治疗前仔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选择充盈显露、血流情况佳的血管行静脉置管,可保证治疗过程平稳,减少病人痛苦。
3.2不良反应的护理及观察
3.2.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血浆、肝素、异种细胞代谢产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畏寒、腹痛、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病人主诉,出现过敏时给非那根25毫克肌注,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10毫克肌注,本组有5例出现荨麻疹,1例畏寒,对症处理后缓解。
3.2.2感染 重症肝炎病人肝功能失去代谢,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并发感染,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十分必要。治疗后严密观察病人体温变化,检测血常规,病房保证空气流通,并用温式清扫法减少空气中细菌密度,严格探视制度,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前后用浸泡过消毒液的湿毛巾擦手,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 3.2.3出血 重症肝炎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加之治疗中使用肝素,易加重出血,治疗中严密观察有无皮下出血,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回病房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穿刺肢体的血运、温度、有无血肿,观察病人有无呕血、便血、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
3.2.4电解质紊乱 人工肝治疗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等情况发生,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视患者主诉,严格记录出入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2.5舒适的护理 人工肝治疗时间长,每次2-6小时。要求病人不能随意改变,病人会感受腰背部酸痛不适。治疗中可帮助病人按摩不适部位。轻度变化,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
3.3手术结束后回到病房,应仔细交接班,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按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等操作。强调饮食护理,应反复告知患者少食多餐,忌高脂肪、粗糙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避免引发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逐步增加热量、蛋白、维生素的补充,以保证机体需要。
4 效果评价
经人工肝治疗后,7例病人乏力、腹胀等中毒症状明显减轻,5例病人腹水明显减少。精神好转,疑血酶原时间缩短,黄疸减退明显,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导致出血、感染等情况发生。
5 小结
【关键词】 紫杉醇;乳腺癌;护理
紫杉醇是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并稳定微观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疗药之一,紫杉醇临床毒副作用较为广泛,但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晚期乳腺癌40例,年龄42—76岁。40 例均经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40例乳腺癌均行紫杉醇化疗,其中,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患者, KPS≥60分,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无化疗禁忌。
1.2 方法:化疗前12h和6h口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30min,用药时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 配制好的液体须使用专用的带有过滤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滴注。按病人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确定紫杉醇使用剂量。化疗前后常规使用止吐药。化疗期间每天早晚查房,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
1.3 结果:40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0例,过敏反应10例,胃肠道反应16例,引起心脏血管毒性反应10例。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护理措施,4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化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乳腺癌患者中多数曾经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打击,对各种治疗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职业不同进行心理护理,了解其各种顾虑及精神负担,关心同情患者,耐心疏导[1]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化疗的必要性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处理对策,并使病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病人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2.2 引起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护理:本组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有10例病人中,,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早博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4例,右束支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例;化疗前了解病人的病史,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用药前常规做心电图检查,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如节律、速率及强弱。如出现频发性室早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遵循“迅速处理,尽早控制”的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开始滴注的前10 分钟滴速宜慢,10-20滴/min,之后视情况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至少输3 h。在滴注过程中做好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抢救 [2]。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加强巡视或专人护理,保持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时准备抢救,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和四肢冷暖情况,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患者对胸部不适的位置、时间、放射部位的述说。紫杉醇的药理作用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导致病人缺氧,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紫杉醇治疗时应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2~4L/min, 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对氧气的利用率,防止因缺氧而引起心律失常。
2.3 骨髓抑制的护理:白细胞少于4×109/L,遵医嘱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病房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d,避免外出,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瞩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加强饮食营养,多食骨头汤、大枣、猪蹄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做好生活护理。瞩患者少活动、慢活动,避免磕碰。定期复查血常规。
2.4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①化疗前给予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如静点盐酸格拉司琼,肌注胃复安等。②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少食多餐,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做好营养搭配,宜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刺激、产气食物如牛奶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胃肠道反应;严重呕吐者应给于静脉营养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腹泻、便秘等患者,要给予对症治疗,酌情进食少渣食物或增加纤维含量,多饮水。③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及晨起用软毛刷清洁口腔,动作轻柔,避免口腔粘膜及牙龈的机械性损伤[3]。本组16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镇静止吐,适当的饮食,不良反应消失,均顺利完成化疗。
2.5 过敏反应的护理:紫杉醇在国内报过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0﹪,多数为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荨麻疹和低血压。几乎所有的反应都发生在用药后最初10分钟内,严重反应常发生在用紫杉醇后2—3分钟内。化疗前12h和6h口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半小时给予分别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给药的第一个小时内应进行血压监测,每5—10分钟测一次血压和脉搏,做好护理记录。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就地抢救。所以,在用药前做好预防措施,备好抢救物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45-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发喉炎率为1%~4%,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1]。我院传染科1998年4月~2007年6月共收治麻疹患者863例,并发喉炎行气管切开者27例,现将27例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7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34岁,最小9个月,平均18.5岁。气管切开后平均住院天数30d,27例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达100%。
2呼吸道管理体会
2.1正确的
为了减轻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应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伸展。
2.2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
2.3套管的管理
2.3.1 气管套管要固定牢固。套管系带松紧度要适宜,太紧压迫颈部血管,太松套管容易脱出,其松紧以恰能插入一指为度[2]。
2.3.2内套管于手术后的前3d每6小时取出清洗并消毒1次,痰多时,1h清洗消毒1次,因为前3d患者喉头分泌物较多,勤取出清洗以免粘稠的痰液阻塞内套管,以后则每12小时取出清洗消毒1次即可,并注意内套管离外套管的时间不要过长,以防外套管阻塞。
2.3.3内套管外口以0.45%无菌盐水纱布覆盖,既可起到防止外界尘埃进入气管作用,又可减少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的作用。
2.3.4拔管前要做好拔管试验,对配有套管外囊的,可先将气囊放气,试堵内套管管口,逐步由堵1/3、1/2至全管。堵管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去除栓子。一般全堵管24~48h后病人活动、睡眠均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2]。
2.4呼吸道的湿化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湿化、加温作用丧失,加之气管通过套管与外界相通导致出入水量负平衡,使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结痂,绒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产生呼吸道阻塞。而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可靠活跃的绒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来保证有效呼吸道分泌物引流[3]。因此,湿化疗法是气管切开患者治疗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2.4.1湿化的方法(1)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是利用气流或超声波声能转化为动力将湿化液撞击成微粒悬浮于气流中进入呼吸道,用以治疗呼吸道炎症,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但是,较长时间的雾化可使患者血气分压下降[4]。为了避免麻疹合并心衰,合并肺炎患者及血气分压低的患者雾化后缺氧,在雾化吸入前我们先给予高流量的氧气吸入,再给予短时间、小雾量、间歇雾化吸入。每2小时雾化吸入10min,效果满意。(2)气管滴药。选用剪去针头的无菌硅胶头皮针管固定于气管内套管的侧壁,插入深度为6~8cm,小儿插入深度酌减,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管缓慢间歇滴入气管。每20分钟滴注2mL,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呛咳。
2.4.2选择适合的湿化剂以往的护理方法是将药物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湿化。但据有关文献报道,无菌蒸馏水和0.45%的盐水湿化效果优于等渗盐水。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盐分流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而0.45%的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再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我院常用0.45%的盐水内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或布地奈德加特布他林作雾化吸入,患者易于接受,疗效较好。无菌蒸馏属于低渗液体,刺激性强,多用于吸痰前的气管滴注,使之诱发咳嗽,促进排痰,减少气道阻力。
2.4.3湿化液的温度与量 湿化液温度应保持在33℃左右,气管切开患者每日由呼吸道丢失水分约180~200mL,湿化量应高于正常需要量,以200~220mL为宜。
2.5保证有效痰液引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如果不注意痰液引流就会阻塞呼吸道,有效的痰液引流应先通过气管滴药或雾化吸入将药物吸入支气管肺内,起到溶解、稀释干燥痰液及消炎的作用,使粘痰变稀易出吸出,常用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注意药物吸入与拍背相结合,拍背能使药物与粘痰充分接触后发挥药效。
2.5.2如果患者无力咳嗽或昏迷患者咳嗽反射消失,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排痰,我们给予吸痰。吸痰时,要注意先吸净痰液,再翻身,翻身后叩击背部,使痰液引流。
2.6做好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呼吸道感染
2.6.1此类患者行呼吸道隔离,病室内应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18~20℃适当避光,并保证每日用紫外线照射60min,减少细菌繁殖,减少感染机会,紫外线照射时注意保护患者的眼睛及皮肤。
2.6.2吸痰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用具专用,吸痰管每日更换,严防交叉感染。
2.6.3减少咽喉部分泌物漏入气管。由于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上呼吸道内存有大量细菌。因此患者极易发生口腔炎及口腔溃疡,如果发生口腔溃疡,先用利多卡因涂患处镇痛,再用3%双氧水清洗溃疡面,并将覆盖在溃疡面的假膜全部拭净,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清洗完毕将思密达粉覆盖于患处。涂药时先用消毒干棉球塞住腮腺管口和颌下腺管口处,隔断唾液,延长药物在溃疡留存时间,使药物充分吸收,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再取出棉球。涂药30min内嘱患者家属勿让患者进水进食。30min后如果饮水进食宜温凉,采用这种方法做口腔溃疡患者的护理,患者的溃疡面恢复较快。从而也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因为思密达具有刺激黏膜蛋白的分泌并与黏膜蛋白结合保护黏膜,增强黏膜的屏障作用,防止多种化学物质和各种病原菌及毒素对黏膜的损伤,促进损伤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5]。内套管要严格消毒,更换内套管前必须充分吸引出其周围分泌物,以免含菌渗出物漏入下呼吸道诱发肺炎。
2.7作好健康教育
2.7.1指导进食低钠、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多食绿叶蔬菜和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6],禁食辛辣及高热食物。保持床单整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变换,防止压疮、防止口腔细菌感染,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使患者尽快恢复呼吸功能,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深吸气,做腹式呼吸,成人则鼓励其咳嗽,小儿则刺激其咳嗽。
2.7.2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近期勿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使气管得到充分修复。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86.
[2] 周秀华,张静. 急危重症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
[3] 史继学,李树捷,秦秀香. 急诊护理学[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99.
[4] 赵勇. 呼吸系统疾病几个易被忽视的护理问题[J]. 护士进修杂志,1995,22(10):30.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已成为诊断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解剖及病理研究的重要检查项目,可以为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1]。但是在眼底血管造影中可能因注射造影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影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对635例患者进行了FFA检查,本文对并发症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635例接受FFA患者中,男382例(60.16%),女253例(39.84%),平均年龄患者年龄(6~85)岁。其中6-20~岁25例,20-50~岁285例,50岁以上320例(各年龄段的总数630人,与总数不一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中心性浆液性病变132例,黄斑部病变176例,其他眼底病42例。
1.2方法:20%荧光素钠3 ml/支。用0.2 ml荧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在肘正中静脉缓慢注射做预备试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即可将剩余2.75 ml(应该剩余2.8)l荧光素4 s内注射完毕。注射完毕拔针,一手按压针眼,一手摸患者脉搏,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以避免因快速静脉推注而导致心脏不适等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然后医生用照相机快速连续拍摄。
2结果
本组6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检查,有76例占11.49%出现不良反应,占11.49%,其中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58例,占9.13%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及时停止拍摄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喝开水后饮水后,症状自行缓解;有15例出现全身荨麻疹,占2.36%出现全身荨麻疹;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者,3例占0.47%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平卧给氧后缓解。所有病例未发生休克等严重并不良反应。
3讨论
3.1自60年代起,FFA就被用于眼底血管造影。但是该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尽管荧光素钠至今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染料药物对比剂[2],但注射后也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荧光素钠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可能发生荨麻疹、呼吸困难、哮喘发作、血压下降、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FFA是眼科具有潜在风险的检查之一,如何改进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3.2预防相关性副反应的护理对此十分重要。(1)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对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体质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避免不良后果发生。(2)严格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治疗,推注药液时不宜太快,必要时造影前给予抗过敏药等。(3)勿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造影。
4护理安全管理要点
4.1检查前护理
4.1.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
4.1.2心理护理。眼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加之对此检查陌生和对暗室环境的不适应,而荧光素钠留在眼底血管内高浓度、高清晰仅几分钟,如果过度紧张,配合不佳将使造影检查失败。因此,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造影的目的、方法、配合要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完成检查。
4.1.3检查前特殊的准备: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e.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检查时护理检查前护理。a.造影前护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以防发生意外。b. 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并实行告之义务,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造影可能发生的风险等,经签字同意后方可准备检查。c. 眼部散瞳。 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e. 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1造影中的配合。a. 造影环境 营造舒适的造影环境。冷暖夏冷,空气流通,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心情放松,精力集中的配合造影十分重要。b. 摆放 引导患者进入造影室,协助摆好。
4.2.2眼睛固视:眼底血管造影时对眼底连续多像限、多角度拍片。因此,患者的眼球能随指令转动、固视对拍片质量及眼底病变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故注射造影剂前耐心指导患者,训练眼球随指令转动如向上、下、左、右等方向转动,并保持固视2~3s。
4.2.3静脉注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特殊的滤光片,记录眼底不同时间部位的动态变化。故对静脉通道的建立及药物推注的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造影质量及造影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必要的紧张恐惧,需仔细选择静脉血管,通常选肘正中,头臂或贵要静脉,做到“一针见血”,先注入造影剂稀释液,观察3min若患者无明显不适,确定无药液渗漏后,更换成造影剂,于3~5s内推完, 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局部按压至少5min,以防其出血或药液外渗。荧光素钠为高碱性药物,无毒性,应防止外渗,注射部位外渗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因此,一旦药液不慎渗漏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若局部红肿明显伴疼痛可行理疗,以促进药物吸收,防止静脉炎或皮下组织坏死。
4.3造影后护理
4.3.1交待事项:造影检查完毕后,让患者休息至少20min,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之因造影剂的作用视物可呈红绿色,皮肤粘膜发黄无需紧张。因局部滴扩瞳药后,瞳孔扩大可出现畏光视物不清,故避免强光照射,回去时可戴太阳镜以减少日光的刺激。加之视物不清嘱其注意行走安全。并嘱24h内多饮白开水,以加速造影剂从尿液的排出。
4.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恶心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持续约10s缓解,嘱病人深呼吸、放松,症状自行缓解。呕吐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让患者多饮水,吐后继续造影。②皮肤搔痒及荨麻疹多发生于造影结束后10s至4h,处理一般给与肌注非那根,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一般用药后皮肤搔痒减轻,皮疹减退,24h皮疹全部消失。③出现短暂心悸、胸闷、气促症状,经及时给氧、平卧处理后缓解。④眼压观察 扩瞳剂为复方托呲咔胺滴眼液,通常6~8h瞳孔方可恢复正常。偶见扩瞳后诱发急性青光眼的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注意观察有否出现头痛、眼球持续胀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出现高眼压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行紧急降压处理。
4.6安全管理
4.6.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4.6.2建立造影检查登记册。检查前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有无过敏史,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及使用药物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后作不良反应的对照。造影检查后的诊断也应记录,便于和临床诊断结合和复查时做参考。
4.6.3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娴熟的技术操作是检查成功的基础,因室内光线较暗,给静脉穿刺和推注带来难度,为保证造影剂全部进入血液,要求护士静脉穿刺必须一针见血,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强化医护人员防范药物过敏的意识及急救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便于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避免慌乱,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