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14 09:4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国经济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外国经济类论文

篇1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篇2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篇3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0-02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一直是图书馆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多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往往都是从宏观层面上来寻求方案。本文从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小语种藏书――日语文献出发,分析其馆藏建设的现状、读者需求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改善配置和优化策略,以期呈现给大家一个新的视野,为图书馆文献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日语文献建设的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成立于1984年,于1998年正式更名为日本经济文化学院,下设两个专业,分别为日本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日语藏书建设至今已经26年,藏书总量达57884册,日语专业的学生总数614人,每个学生的占有日语图书为94.3册。图书馆的日语图书,主要以80年代出版的语言学与文学著作居多。

1.现有日语文献的学科配置。评价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好与坏,不是取决于这个图书馆有多少数量的书,而是看其满足读者的程度与利用程度。藏书结构合理与否,也是看这两个标准的。从藏书结构来看,日语文献可以分为7大类,其中各专业方向的藏书量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摇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日语文献馆藏结构配置

从这几个学科来看,文学类占比例最大,语言学占第二位,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近代作品为主,评论性的文章也以近代居多。语言类藏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原版日文图书,一种是国内出版的日文图书,这些藏书多是一些日本的名家作品,对学习和研究日语语言学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入藏的经济类图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了解日本80年代的经济情况;还有一些金融政策、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法等方面的书籍,其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有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而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图书,我馆则一直比较欠缺,但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领域的研究也不少,因此希望增加这方面的日语文献馆藏,以满足其对于相关资源的需求。

2.现有日语文献的时间结构。从藏书的时间结构来看,以85年为界,85年以前的约占文献总量的2/3,85年以后的约占文献总量的1/3。我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费的问题,日文图书有相当大一部分主要依靠赠送来补充馆藏;自2000年以来,才陆续购买了一些原版新书。

二、日语学科发展及读者需求变化

1.学科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就学校专业来讲,我校设有日语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两个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方面,同时,有向多学科发展的趋势。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文献需求增长,尤其是社会、文化方面资源的需求日显突出。笔者发现,在学生近年来的论文选题中,也常常以茶道、花道、宗教等为主题来撰写学位论文。所以,在学科方向呈现出多元发展之下,我们也应适时补充完善这些方面的日文书籍。

2.语言文学类书籍需求快速增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全国比较早成立日语系的学校之一,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日语书籍相对比较全面,而且文学作品以近代作品较多,就其学科特性而言时效性往往不强,因此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图书仍可为读者所用。但随着当前日语专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的逐步深入和资源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往的那些日语语言文学类图书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所需,他们对日语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希望能有最新的作家作品和语言学等方面的前沿资料,尤其是一些日语的原版畅销书,因此图书馆的日语文献采购应尽快跟上高速增长的需求。

3.其他方向的实用性文献需求增加。在经济贸易等其他方面,书籍则呈现出比较过时的情况,因为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变化较快,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较讲求时效性。因此对于我馆现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关日语图书,读者普遍认为资料不够新,亟待补充新鲜血液加以完善。此外,作为大学图书馆,在满足广大师生一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之外,还应增加一些通识方面的书籍。就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涉猎和了解,不能让他们仅仅停留于日语本身的应用,更要增加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因此增加日语文史哲类的图书也显得十分必要,且对于人文社科各方面日语资料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这些藏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了解日本的国情,对日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其专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日语文献建设的优化策略

根据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一般大学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信息源而不是一个书库。它的藏书应该满足各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所需,遵循“藏以致用”的原则,但也不要盲目追求完备性,而应突出特色文献的建设。

1.加强语言文学类的文献建设。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文学类的图书多于语言类,但由于语言的利用率,远远超过文学类,所以我们应该增加语言类方面的图书,入藏一些理论性、实用性、教学性的语言类图书,建设日语语言文学特色馆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题日语文献。

2.增加其他研究领域的日语文献。在初步建设特色语言文学藏书的同时,还应该着力于对语言文学类图书以外的其他领域图书的入藏,如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均可适当收录,这些方面的图书可以初级入门图书为主,主要针对学生了解日本情况为主,不宜太过深入或过于专业。

3.提高日语文献的采购质量。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应该尽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确保日语文献采购的质量。一方面,图书馆已经把馆藏所有的日文图书记录输入电脑,方便读者查询;同时可以在购买新书时,尽量避免重复订购,提高订购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还开展了学科联系人服务,通过学科馆员对相应学院的走访,及时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尽量跟上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研究步伐,达到学科研究资料与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一致。

4.充分利用日语赠书补充馆藏。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我馆也经常收到一些国外大学的赠书。这些图书特点是比较新,都是当下较为热门的图书,这对我们的采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日文系任教的日本专家,经常会把自己的藏书,赠送给图书馆。内容包括文学、语言学,还有专家们喜欢的各种历史书等,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也可以根据日本专家的要求,看他们指定的图书,并展开一定的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日语文献馆藏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正如上面提到的对策所言,首先,应该增加语言类方面的图书,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都要有所涉及。其次,文学方面应该多增加一些日本新人作家的作品,文学评论方面应该在原来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人对名家的评论图书。再次,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增加图书种类,使日语文献藏书体系更趋完备全面。

篇4

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可以设置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食品科学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科学有关的生物学、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工程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工程有关的生物学、化学、工艺及设备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知识和能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水产品利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卫生学、食品法规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方法。

二、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注重沿海海洋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可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进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设计、管理和生产监督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综合利用以及贮藏、加工、运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力;具有食品质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注重素质、强调创新,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即素质教育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课程组和其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经济类、体育类及其它四大类;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本专业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外,尚有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现代食品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1.人才培养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养,按需择业。学生入学后第1-3学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必须选择四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选定后,其方向内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可按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余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辅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课程中选修直至修满24学分(简称“1+n模式”),但必须完成所选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学生除选择本学科学习外,还可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安排在5-7学期,第8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只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毕业论文应为主修方向毕业论文。学生必须修满159.5学分(其中必修125.5学分、选修34学分)才能毕业。

篇5

    一、语码转换及其相关研究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可能只是一个词发生转换,也可能连续几个句子发生转换;变体可能是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是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Carol,1988)。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何自然、于国栋,2001:86)。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码转换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流行歌曲、广告以及网络语言等。汉英之间语码转换也随之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语码转换的论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及研究现状的综述(范琳,1998;陈耘,2003;姚明发,2007),实证型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对英语课堂和方言等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上(黄成夫,2004;陈孝宗,2007),而研究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非常少。

    二、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时尚信息网站。提起“时尚”这个词,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服饰、化妆品、新潮食品、旅游及现代家居生活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时尚追求者已经将其信息来源从时尚杂志转移到了网络。目前,提供时尚信息的网站比比皆是,本研究将以“瑞丽女性网”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瑞丽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成功拓展,瑞丽女性网现已成为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以瑞丽品牌强大的内容资源为核心,以国内外百余家内容提供商资源为补充,瑞丽女性网内容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这必然要和国际最新时尚接轨,引入最新的时尚产品和潮流。另外,主要定位读者“白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时尚信息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十分频繁。研究分析发现,在具体语境中,语码转换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本研究将其归为五类:

    (一)使行文简洁

    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入驻国内市场。新品牌和新产品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新名词。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讲,保留一些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或专业术语远比翻译出来更好。同样,由于和国际时尚紧密相连,时尚信息中会经常出现外国的地名、人名等。如果用音译译成汉语的话,会变得复杂许多,而且作为非学术信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保留原语是时尚资讯常用的手段,这样既能体现时尚气息,又做到了行文简洁。

    (1)从Episode的时尚高贵到Jessica的纯真浪漫,彰显了品牌今季独有的充满艺术感的设计风格。

    (2)欧莱雅始终推动良好的UVA/UVB平衡防护,并帮助引入了欧洲美容化妆品协会(COLIPA)制定的UVA标识。

    (3)加上同期推出品牌首创之BB Cream嫩肌粉底霜SPF 25 PA+++,由洁肤、彩妆至防晒全面照顾,让你在夏日绽放亮白迷人光彩。

    (4)本地与国际知名品牌均是其中的座上客,如Bellerose、Chine、Olivier Strelli、Essentiel、Scapa、Sarah Pacini及 Kipling,以及国际名牌Versace、Escada、Hugo Boss、Pringle of Scotland、Marithé+Fran ois Girbaud、Mugler Men、Tommy Hilfiger及Calvin Klein Jeans。

    (二)保留原信息

    引用是信息传达常用的手段之一。为了把引用语的信息如实地保留,保持原语言的真实性,瑞丽女性网通常采取的是直接引用英文原句而不加翻译,或者是英汉语都使用的方法。

    (5)这不是一个度假胜地,它是一个国度。继Be Stupid(一起傻吧)广告系列轰动全球之后,Diesel的下一个挑战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傻瓜社会:一个乌托邦式的热带雨林——在那里,傻瓜宣言能够茁壮成长并蓬勃发展。

    (6)如今这个名为“OBSESSIVE CONSUMPTION——WHAT DID YOU BUY TODAY?”的项目已集结成书……

    (7)正如品牌CEO,Lisa Montague女士在会上对中国媒体所说的,“Loewe-One touch tells the story(一触即知的皮革传奇精神)”在这次品牌的中国之行 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8)澳大利亚的鞋靴品牌ZU Shoes 2011秋冬广告大片的主题是“生活就像一场秀”(Life is a runway)。

    (三)体现时尚感

    目前,汉语中一些英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大家习惯不把它翻译成汉语。比如“fashion show”,“今天很high”等。所以,在时尚信息中保留原英文词就做到了追求“时尚”。

    (9)谁说OL职场装扮只能循规蹈矩又死板?优雅OL的职场装加点甜美更有人气呢!

    (10)柔柔的色彩,温柔的小淑女look,是不是最受男友喜爱,秒杀他的心呢?

    (11)花语LADY多漾春夏风格扮靓今季

    (12)蓝绿色的渐变长发,视觉冲击力真是好强烈啊,瞬间变身辣妹,party queen就是你啦!

    (四)解释说明

    在时尚信息中,一些汉语词语后面常会跟与其相对应的英语,有时候还有括号加注,起到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是因为有时候英语和汉语不能完全对等,英语能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时尚所传达的信息。

    (13)The Body Shop的美白护肤系列Moisture White紫苏水份美白系列,新加入三位新成员,包括兼具美白与卸妆功效的Moisture White Shiso Make-up Cleansing Oil紫苏水份美白嫩肤卸妆油、及全新泡沫洁面配方Moisture White Shiso Foaming Facial Wash紫苏水份美白洁面泡沫。

    (14)嬉皮风是60年代青年人风靡的打扮,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10款嬉皮风love&peace精神的发型,点亮浪漫春夏吧。

    (五)调节语气

    由于和时尚息息相关,也就免不了会提及一些私人问题,为了避免尴尬,能更委婉地表达意思,就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把语气缓和下来。

    (15)他对金钱数字尤其精打细算,是持家的一把好手。这种男人,即使不是GAY,也有明显的GAY倾向。

    (16)?他会不会是个花花公子,?他到底和多少女人上过床?,他心里只有SEX没有爱吗……

    (17)从这个角度上说,就像每个男人都会成家立业拥有一个女人,我们建议每个男孩也配备一个Shower Breasts——一切就好像是在母亲怀抱时那么自然,需要的时候,它总是会给你足够的乳汁,当然,现在是浴液。

    三、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原因

    从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来看,语码转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时尚信息使用的语言必须和读者的语言需求趋于一致。作为时尚信息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白领女性,一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是双语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她们积累了大量的时髦英语词汇,比如“DIY,Soho,vitamin”以及一些复杂的品牌名称等。这些词从被了解到熟知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不翻译出来,反而更能被读者接受。

    其次,英语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中国尤其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意味着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因此,英语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纯中文的时尚信息未免就显得“土气”了。因此,时尚网站都适当地夹杂英文,以满足读者内心的社会层次的需要,体现读者的小资情调。同时,时尚信息毕竟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类的信息,它不拘泥于正式的文体,是人们工作之余所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语码转换更能体现随意性,使人们拥有轻松的阅读心情。

    四、结语

篇6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篇7

一、问题缘起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精神,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强调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为突破口。当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一是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二是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建设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要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促进会计专业学位系列加快发展,实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导向。这隐喻着会计研究生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明确能力框架的构成要素和细节是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理事会(IAEB)于2012年11月了修订后的IES 6(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初始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的评估》,将于2015年7月1日生效。IAEB一直致力于高端职业会计师能力问题的研究,IES 1规范了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基本要求,将职业能力分为初始职业发展(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PD)和后续职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前者主要规范首次作为一个职业会计师须具备的能力框架,而后者则规范后续职业会计师职业能力的维持问题。在上述国际教育准则中,职业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会计师角色需要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包括技术能力(iechnical 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和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s)。IES 6主要规范IPD阶段高端(aspiring)职业会计师职业能力评估的目标、原则和可验证的证据问题,是对职业能力评估基本要求的阐述,而具体职业能力的评估,则体现在其他准则中。如IES 2规范IPD阶段的技术能力,IES 3规范IPD阶段的职业技能,IES 4规范IPD阶段的职业价值观,均有各自领域的职业能力的具体评估要求。IES 5规范IPD阶段的实践经验,IES 8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都对实践经验和高端合伙人(engagement partners)职业能力有具体的评估要求。而CPD阶段则主要体现在IES 7中。由此可见,IAEB将高端职业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定位于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这是目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员国均认可的职业能力框架,代表了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的最新成果。

国内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是立足我国国情讨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体系问题。刘玉廷(2004)将高级会计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框架概括为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选择判断、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以及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五个方面。邓传洲等(2004)归纳了胜任能力框架和学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两个分支,其中,后者包括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和会计岗位资格的能力框架,建议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结合的方法,将能力框架划分为需要执行的任务、执行任务的环境、特定的业绩标准和完成特定业绩标准所需能力或个性特征。陈检生(2005)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归结为专业功底扎实、综合协调能力强、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八个方面。陈艺东和何华(2005)认为,高级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适应能力、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四个方面。郭永清(2008)建议,应在能力框架中强调高级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信息化标准整合能力、复合型综合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是借鉴IAEB会计师执业能力框架探讨我国高级会计人才需具备的能力框架体系。王晓娜(2004)借鉴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具体能力又划分为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许萍和曲晓辉(2005)建议,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包括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个方面。荆新和胡铁安(2005)借鉴IAEB的研究成果,也将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划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我国高级会计师考评制度改革情况,着重讨论了能力的甄别与激励问题。周宏等(2007)结合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现状,将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分别定位于业务操作型、会计主管型和经营管理型,基于IAEB职业会计师中“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能力要素予以具体化,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三是讨论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问题。1990年的《总会计师条例》将总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归结为具有较高理论政策水平、熟悉国家财经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备本行业基本业务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五个方面。2006年国资委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总会计师的四大职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丁友刚、文佑云,2012)。但丁友刚和文佑云(2012)认为,总会计师职责一方面要继续关注传统的资源效率管理,另一方面还须承担公司战略规划与执行。总会计师具有公司治理层面监督者和公司管理层面高级参谋这两种双重角色,总会计师的职责应转移到公司战略管理、风险与内控管理及价值创造上来。

国内外关于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的丰硕成果,为本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并未专门针对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问题展开探讨,更未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进行分类研究。当前,我国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术型会计研究招生规模不断缩减。两类研究生的能力框架,究竟怎样才能符合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术型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有何区别?这是当前教育界须深思和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

培养目标决定能力框架。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这是最合理的定位。依此逻辑,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应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来设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呢?IAEB将职业会计师的能力分为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这值得我们借鉴。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那么中国的会计教育也应与国际接轨或趋同,因为满足实践的需求是会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二是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是实现我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三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毕竟属于高端会计人才,尽管其毕业去向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竟都是现实中的会计实践。因此,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可具体化为:

1.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实际上是指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这种技术能力应紧紧围绕其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来展开,包括财会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三大类知识体系。财会类知识包括:财务理论、会计理论、审计理论、成本管理理论、税收理论与政策、会计研究方法论、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等。经济类知识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理论与分析、数量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等。管理类知识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软件应用等。三大类知识体系为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职业技能。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将来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业技能即指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包括: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充分备课、清晰讲授、熟练使用教学媒体、高效管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术型会计研究生需具备的科研技能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搜集资料、文献阅读、理论分析、数据处理、逻辑清晰、文笔流畅。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平时在具体的文献阅读和学术讨论上,做PPT,走上讲台陈述文章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接受听众的提问,寻求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3.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即学术型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职业操守。教学上,要兢兢业业,善待学生,终身学习,遵守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作陈述的时候由任课教师予以点评,但更主要的是任课教师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科研方面应恪守学术道德,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善于接受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自由探索;科学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主要由学生导师言传身教,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能逾越学术道德底线。

4.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即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应具备的实践经验,包括在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进行的短期实践。深刻领会实务工作中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要求及实践单位面临的财会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并寻找自己的研究命题,展开科学研究,力求为实践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

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能力框架。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凝练为: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该目标具体体现在:(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2)具有较强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简言之,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实务,这决定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该框架可具体化为:

1.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即指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这种技术能力应紧紧围绕应用实务能力的培养来展开,也包括财会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三大类知识。财会类知识,则通过财会类课程来培养,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准则专题、审计准则专题、中国税制、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经济法专题、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资本营运与财务战略、企业并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价值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联网审计、XBRL应用专题等。经济类知识通过经济类课程来培养,包括:管理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投资学等。管理类知识通过管理类课程来培养,包括:战略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管理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三大类知识为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应用实务奠定了复合型知识架构体系。

2.职业技能。着眼于实务导向的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其职业技能应包括:(1)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承受与应变能力;(2)沟通协调能力、策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3)政策掌控能力、国际化商业视野、系统分析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战略制定与实施能力。

3.职业价值观。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就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其职业价值观包括:(1)遵守财经法规与执业规范,客观、独立、公正,不断更新知识,致力于终身学习;(2)保守财务商业秘密,不做假账;(3)维护企事业单位正当权益,关注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不参与舞弊或行贿受贿。

4.实践经验。对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实务型。因而,应特别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包括利用寒暑假由学校统一组织或导师安排到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保险业进行实习,侧重关注实习单位的会计处理、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培养与实习单位员工及领导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今后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四、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差异与融合

毫无疑问,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毕业去向是科研院所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实务,毕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将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这决定了两类研究生能力框架必然存在差异。

1.对于技术能力而言,学术型侧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类知识的汲取,要求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财会类知识的积累才能为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专业型则侧重实务操作类课程知识的培养,这类课程以财会类知识为核心,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和经营流程开设相关课程,切实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价值创造问题,从而为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走向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奠定基础。

2.就职业技能而言,学术型着眼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教学方面要充分准备,及时更新知识、清晰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科学研究方面则要能够寻找研究命题,并能运用研究方法得出研究成果,并有逻辑性地、连贯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着眼于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财会类问题及管理层面的问题,着手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特点和性质,并据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针对职业价值观而言,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侧重教学和科研层面,教学方面应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善待学生,认真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传授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引导,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方面,则体现为要有作原创研究的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不一稿多投。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则侧重应用实务层面,主要是保持独立、客观、务实的精神,遵守财经法规和执业准则,不做假账。

4.至于实践经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企业运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寻找科学研究的命题,在实务中显得较为宏观。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实践则主要是深入考察企业的具体运作,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处理、税务处理、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在实务中显得较为具体和更具针对性。

那么,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是否存在融合的可能?融合是指找到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能力框架的共同点所在。现实中,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趋势是按硕博连读生来培养,这也是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东北财经大学现在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建成博士预科班形式,硕士阶段的培养课程与博士生课程实现了无缝对接,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产出成绩斐然,效果非常显著。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也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设置为硕博连读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按硕博连读生模式培养,任课教师的配置为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研究方法的培养侧重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另一部分则按传统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也是应用实务。去高校就业一般认为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理想选择,但当前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在专任教师招聘过程中均要求应聘者具有“985”、“211”高校博士学位,甚至还要求应聘者的本科学历(第一学历)是“985”或“211”高校毕业的。在非高校的科研院所,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应聘和未来晋升过程中都具有绝对优势。现实的情况是,会计学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还是选择去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学术型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结合点,在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未来的教学方面。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或会计本科生所需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两类研究生能力框架存在差异,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也应关注和学习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学习内容。这样,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重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才能不忽视其应用实务知识的获取。只有这样,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未来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此外,了解应用实务也是学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但在培养过程中,能力框架的设置还需要侧重学术研究。因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应关注应用实务,即以学术研究为主、应用实务为辅。同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需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应用等,即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应以应用实务为主、科学研究为辅。

(曹越副教授系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黄灿为管理学硕士)

参考文献

[1] IAEB.Proposed Revi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1: Entry Requirements to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EB/ OL].2011.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2]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6: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Revised)[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 publications.

[3]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2: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chnical Competence (Revised) [EB/ 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4]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3: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kills (Revised) [EB/ 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5]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4: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Values,Ethics and Attitudes(Revised)[EB/OL].2012.Available at:http:/// education/publications.

[6]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IES) 7: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drafted) [EB/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7]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8: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ngagement Partners Responsible for Aud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Revised) [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8]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7: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drafted) [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9]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北京:会计研究,2004(6):27-30.

[10] 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北京:会计研究,2004(6):31-35.

[11] 陈检生.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37.

[12] 陈艺东,何华.关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和评估[J].西安:现代企业,2005(10):31-32.

[13] 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会计研究,2008(10):80-83.

[14] 王晓娜.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初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南昌:当代财经,2005(11):99-103.

篇8

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树立怎样的大学语文现代教学观,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应该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从离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开设及教学现状看树立该课程现代教学观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不由自主地走上培养“速成人才”的道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成了职业培训速成场所。笔者在参加2006年8月东南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之际,就上海30所高职(专科)学校调查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校都作必修课开的不到1/15;多数学校开课人数占招生人数不到1/3;针对专业选择地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90%,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普遍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3一4节,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而是通过选修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不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10%。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

在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学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必备语文自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报关证、物流证等专业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疲于应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诸多因素使得语文课的教与学收益甚微。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写个毕业自我鉴定都抓耳挠腮的大有人在。

我们知道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标准中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休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可以用教育管理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对工科类的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或者考查课安排,而对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执教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对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教学观,从而适应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树立大学语文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明确该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认为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学校约占70.31%,认为重在写作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1.33%,认为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9一73%,认为重在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6.48%。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无论侧重于那一方面的教学,这门课程都应该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对应用技术型的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学语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给学生切实可用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灵活运用能力也较差。大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要为其补缺、补漏。当然,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用一两个学期就能完全补起来,关键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补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上。坚持以“必须”和“够用’犷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比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人手,通过学习一定的中外文学篇目,使学生既能触及到本族语文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对中国文学的欣赏。再比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记游、名胜楹联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体现着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结合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三、树立大学语文终身化和国际化教学观,探寻观察该课程的新视角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制一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结束后,就将课本束之高阁,再也不闻不问了。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大学生已经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语文课,基本具备了文体阅读知识、作家作品积累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更要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大学语文处在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终身学习之间的关键位置,要把语文终身学习的观念深人学生心中,使学生们明白蕴含在大学语文中的使人一生受益的人文素养需要穷其一生来学习。

大学语文还要具有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语言,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背景下,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的不同程度地渗透。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新现象、新理念应该被及时地吸纳到大学语文中,它们体现着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后的变革与重构。大学语文不能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责无旁贷的任务。

四、树立大学语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

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日臻完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的突破,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迈进,高校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资源的崛起打破了纸质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互补共存的有机体系。现在的法学专业图书馆不仅有以纸质资源为主的实体形态的馆藏,也有以电子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新型的载体取代旧的载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文献将越来越多,其使用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读者欢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将各显特色,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因此,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成为了现代高校法学专业图书馆的主要馆藏。

一、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纸质文献最早出现在中国4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应用。

(一)纸质文献的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与纸质文献相伴,纸质文献的生产和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和稳固的体系,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纸质文献的载体与信息融为一体,保存好了载体,其信息就得到了保护,只要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适度,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

纸质文献经过千年的洗礼,已建立了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纸质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常会受到道德审查和政治审查,对保护普通社会人群、保护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而纸质文献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同,具有权威性;

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纸质资源目前已有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和版权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从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

但是,纸质文献的存储空间大;容易变质和自然老化,并且其知识内容的复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以优质木材为原料,既占用人类的森林资源,又因制作纸张造成的污染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纸质文献本身所含的知识量不大,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负载于大量纸质载体上,不利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这些都是困扰专业图书馆的问题。

(二)电子文献的特点

电子文献内容丰富,既可表达文字等静态信息,也可以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动态信息,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电子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可被多人同时访问,人们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询、检索和获取网上的信息,读者利用某些软件,可以从“篇名”“作者”“关键词”等检索字段入手,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出所需的内容,提高了检索效率;网络上的信息,只要是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就不分国家、区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文献体积小,但存储容量大。只需一张光盘,就能解决图书馆空间紧张和用户查检利用的困难。

但是,电子文献使用条件要求较高;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单纯的电子文献出版不像纸质文献那样经严格的编审制度,文献质量得不到可靠保障,使人们对电子文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信息可信度较低;长期以来,多数读者依然习惯于阅读纸质文献,因此,在短时间内读者还很难完全适应和接受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而电子文献通过数码代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仅使各类作品之间界限模糊、相互渗透,而且使作品复制、修改变得非常容易,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文献由于载体与信息的分离,因此对它的保护,实际上是要对载体和信息分别进行保护。目前保护电子文献有两种方法:一是不断地转换文件格式;另一种是保存阅读设备和软件,但这两种方法都有缺陷。

二、法律专业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状况

“法律图书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将纸质和电子文献均与法律相关的专业性图书馆统称为“法律图书馆”。主要包括各综合型大学的法学院或政法院校的图书馆,以及研究院所、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图书馆等。

就资源总量来讲,一般的法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规模基本上与法学院系本身发展一致。馆藏文献以专业性、学术性为主,也体现了学院及其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一般的法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会有3—10万册的馆藏纸制文献资源,电子文献依所在院系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情况而有所不同。如:北大法学院截止目前馆藏纸质文献15万册,数据库9个;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截止目前馆藏纸质文献11万册,数据库10个;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而言,其前身——法律系资料室是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的同时建立起来的,1994年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所资料室合并为法学院资料室,1998年扩大为现在的法学院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法学分馆。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和建设,特别是扩大为图书馆以后,法学院图书馆已经成为收集、整理、编辑、利用法律专业图书、期刊、文献信息的资料与服务中心。

法学院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主要包括中外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生论文等,本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遵循每年纸质文献采购计划并且结合本院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来合理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较为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现藏有中外文纸质图书(含过刊)近20万册,其中包括3万余册过刊合订本。以目前近3000千名在校生计算,生均图书已达66册左右。中外文纸质报刊保持每年44种左右;在电子资源方面,现拥有法律类数据库或含有法律类内容的数据库20余个,中文电子图书20余万册。。这些不同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互相之间形成补充,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比较丰富的电子资源馆藏体系。

(一)纸质法律文献馆藏

1.中外文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中文期刊的馆藏分为邮发期刊和非邮发期刊两种。以法律学术期刊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法律类期刊为主,同时订购的期刊还包括与法律有关的政治类、经济类、宗教历史类、社科类、学报类期刊等1000余种(2012年订购);外文期刊全部是法律期刊,以英文期刊为主,日文、德文、法文、韩文为补充。订购的外文期刊47种(2012年订购)、约257册。因为经费的原因,法学院图书馆还用交换的方式取得了一定量的外文期刊。截止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期刊2158种,30740册合订本;馆藏外文期刊216种,3641册合订本。

2.中外文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收藏以法学学术、法学研究著作为主要收集法律文献,同时收藏法律文件、法学教材、法学案例、法学论文及与法律有关的部分政治、经济、历史类研究型文献等,馆藏法学专业图书的主要范围是:法的理论、法的历史、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科技法、外国法、国际法、比较法以及香港法、澳门法、台湾法等;截至2012年底为止,法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47393种,115432册;外文法律图书的订购主要依托校图书馆资金的支持和捐赠取得。以英文为主,日文、德文、法文、俄文、韩文为补充。截止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外文图书4881种,11688册。

3.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为保存和传承文献,在收集中外文期刊、图书的同时,就我院自1978年复校以来的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了收藏,馆藏论文涉及本科生、双学士、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学位进修班、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等。截至2012年底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法学院毕业生论文约3万余册。

(二)馆藏电子资源

馆藏电子资源是专业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趋势。它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所带来的矛盾,有利于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专业图书馆特色馆藏及数字资源建设应围绕学院重点学科形成馆藏特色,建立专题特色馆藏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购买的法律类数据库或含有法律类内容的数据库20余个,电子图书20余万册。

三、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的共存与互补

从我院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借书最多,其次是本科生和双学士。印刷型文献现阶段依然是我院读者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源,港台图书的利用率非常高。特别是研究生对港台资源需求迫切,因为大量的外借和复印,这部分图书也是图书馆破损最快的图书。青年教师非常会利用图书馆,从现阶段看,青年教师的阅读倾向与在读博士生差不太多,对图书馆需求很大,青年教师不仅利用我院图书馆的纸制文献,而且他们更愿意使用电子资源,他们热心于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愿意向图书馆荐购外文图书,图书馆也更容易与他们建立联系。

图书馆事业承载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保障人们基本信息权利的使命,是一项非常高尚的事业。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存在的目的和所承载的使命则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献资源内容的载体方式的不同。进入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彼此并存、整体结构比例逐步调整的关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纸质文献仍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电子文献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电子文献不可能取代纸质文献,纸质文献仍是最基本的文献类型;同时,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在图书馆中平分秋色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二者将在图书馆中并存发展。《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中指出:虽然纸在汉代已经发明、推广、使用,但是纸在公元二至四世纪之间并没有完全取代简帛,而是简、帛、纸三者并用。直到两晋时期,纸质写本书才取代了简帛。以此推论,电子文献替代纸质文献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と”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篇11

一、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先学 ABC,再学单词,而后是句子、段落、篇章,阅读就成为一种仅仅从文字中提取意义的单一过程了(程晓堂、郑敏,2002)。长期以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过多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大量的时间、精力集中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上,而轻视语篇层次的教学,以精读代替了泛读,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量上不去,语言的输入量降低,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形成了恶性循环。纠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只注重了词语的讲解与积累,而未注重阅读效率,尤其是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阅读训练中未能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目前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阅读量小

调查发现,学生除了课文和练习外,多数人几乎不进行英语阅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课、记笔记,下课后做作业。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只是把英语当成一门课程而不是一种语言来学习。殊不知,这样对学英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绝大多数只读英语报纸,几乎没有人阅读英语原文杂志和小说。学生普遍认为阅读英语原文杂志和小说离自己很远,那是英语老师和英语系学生的事情。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2.阅读兴趣不浓

学生缺乏英语阅读的兴趣,归根结底是因为英语教科书对十几岁的学生根本没有吸引力。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internet, hip - hop,等,所以他们对课本中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而缺乏兴趣又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被动阅读,所以造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局面。

3.没有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大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总是先阅读文章,再看题目,然后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第一步的阅读也没有多大意义。其次,大部分学生对主题句的重视不够。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这个概念。而在英语阅读中,主题句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快速阅读中。

二、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方法

针对目前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生怎样阅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可行的有效的策略,也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对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至关重要。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对练习的设计要加以改进(庄致象,1996)。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精心挑选主题广泛的各种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以鼓励学生为不同的目的而学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如文化类、生活类、体育类、时政类、经济类等;同时所选择的材料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好是简单而有趣的读物,让有困难的学生有兴趣读,让程度深的学生读的有兴趣;阅读材料的选择还要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即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有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所选择的材料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深度上由浅入深;同时阅读材料后面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逐渐加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有收获感、成功感,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有兴趣去读更难更长的文章。

2.强化词汇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课本中的词汇是中学生学习英语和阅读英语文章的基础,必须强化记忆这些词和它们的用法,只有过好这一关,才能为词汇的扩充奠定坚实的基础。广大中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扩大词汇量,还必须掌握中学阶段常见的构词法,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因此必须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词缀。

在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后,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分类等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来积累词汇。经验证明单纯的机械背诵并不是扩充词汇的有效途径,广大中学生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阅读足以丰富广大中学生的词汇。掌握了足够的词汇,清除了阅读中的基本障碍,阅读速度得以提升,阅读效率肯定会有提高。

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效率,必须培养中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中学阶段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学生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寻找主题句,抓住关键词

(2)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3)学会跳读

(4)正确判断和推理

4.通过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来提高阅读效率

要理解整篇文章就必须了解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句子、段落、篇章三个层次,要读懂文章,必须了解文章中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作者的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的,如何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地,这些都需要逻辑思考与推理。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 (1)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出声读和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限 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注意力,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 (2)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 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 的中心大意。三、把握文章体裁

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根据具体体裁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正确理解。记叙文要交代人物、地点、事件,然后再交代事件发生的原因;议论文一般先提出一个论点,再进行分析或举例加以论证,得出结论;说明文中,作者先提出说明对象,再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说明。另外,在阅读的时候还要根据问题所需,有意识、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总之,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长期地、认真地积累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博览群书,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提高认识能力,正确掌握、使用语法知识,学习一定的阅读技能,掌握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贤玉;谈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梁晓珊;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条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篇12

一、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1979—2004年期间,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620起反倾销案,涉及反倾销的商品多达4000余种。基本上涵盖了出口产品的各个领域,其中五矿、化工、轻工、纺织、土畜和机电等行业居首。上千家对外贸易的企业深受其害,连带经济损失达上百亿美元。此外,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发起反倾销的发达国家外,墨西哥、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都将反倾销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成为需重点防范的对华反倾销的新生力量。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严重的反倾销投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国外滥用反倾销政策。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工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随着各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用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工业已不大可能,而且关税减让是双方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提高。而反倾销税的实施则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此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又合法又便利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工业,甚至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市场。反倾销作为、H)认定和许可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措施之一,由于具有形式合法、有效控制进口、易操作性等优点。已成为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和对付非公平竞争的最佳手段之一,并有进一步被强化的趋势。

2.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多年以l0%的速度递增。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排名32位,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2001年,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6位,进出口总额5o98亿美元。2001年是1989年的46倍,年均增长13.6%。这样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同时也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达1000亿美元。同时。我国的外;r-储备迅速增长,截至2005年6月,外r-储备余额为6578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外汇储备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贸易发生的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变化,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缓慢发展或萧条,欧美国家贸易逆差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不及我国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很容易成为其他国家攻击的目标,招致反倾销也就不难理解。

3.中国产品的外贸结构不够合理。从产品结构上看,中国现在处于商品的初级生产哪受,产品以资源性产品、初级品、半成品和低附加值的成品为主,具有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的特点。这些产品的出口很容易与进口国相关产业发生冲突,使之急于采取最有效的方法遏制中国的出口产品,随着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开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振兴,我国出口商品由多在发达国家被起诉逐渐变为在全球范围内被起诉,成为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国重点打击的对象。从出口市场结构看,75%的出口市场集中在北美和欧盟,而且我国某产品在某国一旦有需求,立即出现短期口岸到货猛增现象,给人以出口数量过大的感觉。价格低、数量大就会授人以柄。引起反倾销指控。

4.国外对华反倾销政策具有歧视性。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李晓茜教授主持下。了(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指数约为69%。超过了市场经济国家标准指数60%的临界点,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但目前除了新西兰等51个国家外,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仍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仍实行歧视性政策。由于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比较”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5.出口秩序混乱招致了反倾销。我国出口秩序混乱,一些企业以获取外ir-收入而非利润为目的,从而产生低价竟销,恶性竞争。人为地造成了反倾销的事实。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为达到快出口、多出口的目的,常常把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如何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上。而是采用竞相降价的方法,以低价抢占国际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并且极易为外国实施反倾销起诉制造借口。多年以来。由于我国一些行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企业觉得有利可图,便会一拥而上,导致无序竞争。特别是我国新产品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差,出口产品基本相似,有少数企业不顾国家和其他企业的利益,采用竟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低价促销,不顾市场行情低价出口,引起国外的反倾销。

二、政府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

反倾销是由进口国企业提出的,指控的对象是出口国的部分商品或者全部商品,而裁决方是进口国政府,反倾销诉讼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一方是政府,一方是企业,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因此,以企业的力量在反倾销诉讼中获取胜利可能性是很小的,这需要政府对自己在反倾销中的作用进行审视。

1.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双边或多边谈判,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由于国外对华反倾销中的歧视性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从长远看。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歧视性做法将更多地体现在具体案件中,而不是在明文规定的法律中。因此,我们对此必须加大力度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成果,长期保持足够的政府问交涉力度。迫使对方修改对我国的歧视性法规。同时,在反倾销诉讼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驻外商务机构,应通过官方机构,表示对案件的深切关心,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必要的干预.积极同国外政府交涉,为中国出口企业创造有利的贸易环境,在反倾销诉讼中帮助企业取得胜利。

2合理运用WTO的反倾销规则.采取适当的“对等歧视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在我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的情况下,我们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世贸组织的具体制度和相关规则,以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一方面利用WTO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反倾销协议的修订。中国已经是WTO的戍员,政府应充分运用WTO的戍员身份,参与反倾销规则的修改与制定,真正改变我国只参与竞赛而无力影响扭曲的“游戏规则”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防止某些国家在少数利益集团下利用现行不合理的反倾销规则,滥用反倾销手段损害我国正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利用现有的世贸组织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处理反倾销纠纷。

3.整顿出口贸易经营秩序。出口秩序混乱是导致低价出口的主要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扩大了各部门、地方和企业的出口经营权,调动了出口的积极性。但是,在扩大外贸经营权的同时,由于未能及时地加强对出口的宏观调控.以至于出现出口企业对内高价抢购、对外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局面这种局面不仅造成生产要素的大量浪费,而且使经济利益转移,外商坐收渔利,更可怕的是引发了进口国对我方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宏观管理、加大整治出口贸易经营秩序的力度.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机制。并对出口市场的;隹入度严格把关。建立严格的外贸企业年审制度。对外贸企业进行动态考核,防止那些不具备出口能力的企业滥竽充数设立一个统一管理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专门出口管理机构。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品种和市场实施有效的调控。以防止出口产品倾销现象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般而言.在国外某一行业酝酿提出反倾销之前.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来准备有关的申诉材料一在这个过程中.出口企业或多或少会听到、感到一些先兆:如对方有意无意发出一些试探性信号。以大批订货为诱饵.引诱我方以低价报价.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发生以前。进口国国内往往出现加强产业保护的舆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现象,及时搜集信息、掌握动态、提供咨询,并成立反倾销信息中·,2.形成一套完整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由进出口商会、产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委托外国律师事务所收集反倾销预警资料,在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建立重要产品的生产教量、消费以及价格变化的预测分析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指控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如放慢出口速度、提高出口价格等,争取产业保护的主动权

5.培育新的应诉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应诉,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企业对反倾销案消极应诉的状况,中国政府确定了“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由于胜诉后可能垄断市场的巨大潜在利益.使该原则在客观上鼓励出口企业单独行动.而不是致力于联合本行业力量共同行动或谋求政府的力量.这样一来,尽管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单个企业跟外国政府打反倾销官司,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胜算太小.也无法加强企业凝聚力因此.依靠企业自发的力量。显然无法解决应对反倾销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商会的领导。规范外贸秩序。行业联合行动.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6,尽快培养专门人才。我国企业之所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如果没有一批精通WTO规则的高级人才.后果将不堪设想据了解,每年中国各高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总共有l3万人左右.如果l3万毕业生全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5年内中国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美国目前拥有反倾销专业人员2000人。而我国只有20人。仅及美国的1%。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人,其中100人负责倾销调查。100人负责损害调查,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连欧盟的l/10都不到。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