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01 04:4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为了确保把此次活动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出活动方案。同时,召开学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组织动员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此次活动。分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教研部门,要深入各教研组全程参与活动,对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总结。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__

副组长:__

主要成员:__

2、积极准备阶段(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

(1)、全体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教学经验总结,重点在教法、学法上,突出其有效性,做好教学经验交流的基础材料准备。

(2)、评选教师优秀教学经验总结,结合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表现,推选大会教学经验交流人选。

3、活动阶段(12月中、下旬——20日、27日)

首先,对本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准备情况的回顾与反馈。全体教师都要参加交流会,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发挥交流的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经验交流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不求道理高深,只要是教学中切实可行的,都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针对授课及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其有效性上进行总结交流,在教法与学法上进行探讨,指出课堂教学的优点或闪光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不足。

篇2

在我国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班级授课是基本的教育形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承担了管理班级与组织教学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工作经验总结的重要性,以实现在科学、合理管理班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笔者总结了以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一、强化常规训练,带动课堂教学工作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较强常规训练的重要性,以保障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学校及教研组制订的教学计划以及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订的工作安排,班主任应将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常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对于自身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常规训练远、近期目标,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保证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另外,在小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必须注重对每一名学生的深入了解,这是强化常规训练的基础,也是合理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步骤。

二、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形成向心力

在小学的班级文化创建中,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意义和作用,坚持体现自主与合作的基本理念,以达到“事事讲管理、人人为管理、处处有管理”的实际效果。例如,结合学校的实际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时开展评标兵、树榜样等活动,全面提升班级内部学生参与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氛围。另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不断进步,在小学班级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尝试创建“阅读长廊”、“星光大道”、“心语信箱”等,这是新时期小学班级文化创建的重要途径,使得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以便其及时地进行解答,并且调整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方法,促进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三、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深入挖掘闪光点

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小学生处于年幼好奇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向往与憧憬,敢于大胆去追求与尝试,所以,根据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注重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利用节假日、班队活动等机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敢于创造,并且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

四、完善管理机制,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

1.通过学生民主选举的方式,成立工作分工明确及责任到人的班委会,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而且有效地增强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另外,在班级管理机制的制订与实施中,必须树立“团结友爱、创新奋进”的集体精神,使得班级内部的全体成员均自觉做到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2.加强小学班级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应将一部分权力放到班委会,在实现安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促使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这对于增强内部凝聚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应注重竞争观念的树立,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今后成长与发展的适应能力,班主任必须认真履行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协助学生树立忧患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以形成具备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

五、注重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调管理

在新时期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自身能力与精力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必须注重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调管理。例如: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的机会,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共同探讨新时期班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寻求加强学生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种做法符合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全方位与立体化。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及任务的艰巨性,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积累,使学生逐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韩惠.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青少年工作论坛,2006.

篇3

2实践理论依据

2.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身心潜能,力求人的主体性高扬,追求身、心、智、能的全面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探索素质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有特是学校教育中各学科必须注意的共同问题,也是学校体育学科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未来学校体育思想和实践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2.2现代体育科学理论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陶冶学生的情趣和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

3研究目标

3.1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3.2通过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展开,让学生更喜欢体育课。

3.3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巩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视野,达到学生在放松中学习,切身提高体能强身健体、巩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

4研究方法

4.1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几年来开展体育工作经验,并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

4.2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关于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

4.3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我校师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及根据我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5实施过程和研究措施

本课题由体育教学优秀教师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郑辉主持,课题组成员倪文智积极配合,经过经验总结、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分析,专家访谈指导、设计实验验证等一系列研究,证明了本课题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构建体育特色方面有重要意义,对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5.1第一阶段(2014.1―2014.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总结经验,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5.2第二阶段(2014.2―2014.3)前期准备,形成研究报告体系,完成申报工作

5.2.1设计问卷调查

5.2.2搜集文献资料

5.2.3设计实验方案对课程设置及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考证。

5.2.4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实验方案。

5.3第三阶段(2014.2-2014.7)进行不同年级学生新型体育项目课程目标,课程北荣,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的设置和实验研究。

5.3.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的解放,首先要求教师思想的解放,我校学生是为开滦培养的服务型人才,针对将要走进企业的学生,怎样让学生身体更强壮更能适应企业用人的要求,多次进行大讨论、大研究、通过学习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初步形成职责分明、制度健全、管理有序的运行机制,为课题研究断定基础。

5.3.2学生从高中走进大学,首先要过的就“是体质测试”50米、800米(男生1000米)肺活量 手握力,几项测试为了就是检测学生的体质体能,但是好多学生根本不符合国家制定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测试不是目的,增强体能才是根本

5.3.3部分大一学生篮球、排球、根本没碰过,必须改革并且要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所以我们采取大一第一学期普修课,内容就是篮、足、排球、田径几大项目用15周的课程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普及了体育理论知识。

5.3.4大一第二学期,增强体能训练素质有针对的身体素质练习,锻炼大家的体能同事提高身体素质能力。

5.3.5针对我校是专职学校所以体育课是三个学期吗,那么大二第二个学期我们采取专选教学,课程涉及很多例如:排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兵乓球、散手、篮球、足球等多个项目让大家按自己喜好去选择和学习。选项课一共15周同事是教会了学生一项自己走入社会以后自己也能去锻炼身体的一门技术。

6转变教学理念

6.1由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里、社会体育观转变。在教学中我们采取“自主学练”的教学模式和游戏化教学方法,打破旧框框,力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

6.2建立竞赛活动体系,充分发挥活动的示范效应,学校每年都举行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等一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

7成果分析

7.1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性尝试

“自主学练”的教学模式、“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了学生体育特长,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做出积极尝试。

7.2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加强

由于在试验研究中,要求行动者参加研究,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了学生的机型和主动性,从而为今后走社会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重新学习或者独立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7.3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开展,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篇4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实际上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就业中无法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知识,无法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对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予以改革,将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在具体进行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将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英语知识水平等,进而明确学生的需求,并从此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实践活动,那么在具体开展英语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如此可以锻炼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可以灵活的、准确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那么无论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还是未来工作,对自身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无论是出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考虑,还是强化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考虑,进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予以改革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一)良好开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听说实践教学

但就对大学生英语司机考试予以分析,确定英语听力的分值比重已达到35%。这也侧面说明了我国教育部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之中能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基于此,在改革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之际,应当重视英语听说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就是详细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而明确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需求,合理规划学生感兴趣的高职英语听说实践教学活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经典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演绎,最终评判那个小组表演最佳,如此可以锻炼学生所英语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出一段英语听力,让学生共同讨论听力内容,反复听力、反复讨论后必然能够增强学生听力能力。

(二)良好开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读写译实践教学

篇6

微课时代的提法旨在使本世纪初叶由美国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概念进行扩大化处理,然后使其在教育教学以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传授与信息交流中实现快速、高效的传播。从影响来看像微博中的秒拍即属于对这种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现阶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已经积累了7年的经验,先由广东佛山教育局引入,经在某些学校示点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高效推广,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革新工具层面的极大促进因素之一。以下对主题进行探讨。

一、微课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微课教学

微课时代能够借助互联网催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直观形象、主题明确、易于操作。从教学思维方面看主要通过对互联网+思维中的融合功能的把握,使知识教学与工具教学实现了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看,在微课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文字、图片、声音之间的融合提前制作教学课件,节约教学时间,进一步设计课程教学,突出教学中的工具教学导向下的能力训练。同时微课时代的微课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应用,它牵涉到实际教学中的PPT制作、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匹配的评估考核体系建设等。因此应用微课教学需要从多个层面切入对其实施全面革新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高等数学教学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措施分析

以下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对于微课教学的经验总结,分别从思维模式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工具属性发挥层面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主体转变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三个方面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思维模式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

从思维模式方面对高等数学教学实施微课时代的改革实践,需要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之前预先对微课时代的教学工具属性进行解析,使其中的各种构成要素明确化。比如,微课时代的教学思维模式中重点在于实现各种教学资源之间的融合,因而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重新按照现代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重新提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其实施全面融合对接,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新体系。目前,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借助微课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其中的系统思维,并将其平移到教学改革之内,利用这种思维建立起高等数学教学的大体系;并在整体与局部原理应用下更好的在教学各个部分成立小体系,提高教学中的流程化设置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比如,根据现阶段对于微课教学的应用就需要对应的将教学目标中的观察能力、互动教学任务、学生参与等进行全面考虑。然后,将微课教学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应用于课前热身环节就可以借助10分钟左右的视频引入数学与日常生活现象之间的关系,或者利用微视频、FLASH动画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趣的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使其能够将兴趣、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之内。再如,也可以将微视频教学的方法转移到对于公开课中的记录方面,然后通过视频软件简单处理发放给每个学生令其进行课后自主性学习。概括而言,目前应该将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共同承载者使其获得融合、对接式的应用,融入到教学不同环节,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

(二)工具属性发挥层面的教学改革实践

微课时代对于微课教学的应用不仅仅是单一化的通过视频教学课件的制作完成课堂教学或者为课外教学提供素材。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认识到它的工具属性,既要令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实践方法获得明确化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使其工具属性层面的功能性得到全面发挥。比如,在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可以将其应用于课件制作、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教学资源的集中展示。再如,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意图与方法,令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心得,以及解题方法、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视频拍摄的方法进行展示、传达、表现等。因此,在工具属性的层面实践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该使教学在工具属性层面的扩展上由传统教学方式转移到新时期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个体参与水平,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乐趣,并在此过程将技术工具的教学隐性的传授给学生,令其掌握微课时代对于这种媒介工具应用技能的掌握,促进素质教育向契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工具属性发挥层面的教学改革实践要求将微课教学中的各种媒介工具实施融合与对接,比如,在移动PC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关联方面应该把握住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应用频率与习惯,以及在网络平台中喜爱应用的一些社交软件,提高微课教学与这些应用平台之间的对接。而且,在微n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上的平台令教学延伸到任意时间与地点,同时应用一些YY聊天平台也可以令学生在同一个聊天室内实现各自学习方法的秒拍视频传播、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等。

(三)教学主体转变后的教学改革实践

微课时代的高等数学改革的本旨在于通过对工具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教育教学思维的平移与落实要求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新路径。同时在这种教学新路径之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应微课教学,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能力训导,比如,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之中的热身-牵引-互动-归纳四个环节中,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中的内容设置、资源选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为学生提供匹配的微视频内容。再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按照能力训导的不同需求,在人格塑造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发展史方面的简单介绍(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具体选取);若要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则可以借助微视频与多媒体工具之间的衔接,设置相关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令其能够体验到相应的环境、背景、人物、时代等方面的形象、情感、内心感受、人物品格,促进数学知识、数学家及其作品的形成史对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主体转变后利用课外制作微视频的过程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中的内容输出、方法传授,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对高等数学学习中的资源搜索、案例制作、课题研究路径方面的知识、方法明确掌握,并在课后的自主式探索学习过程获得全面实践应用,提高学习效果。

三、匹配设置对应的教学资源

在微课时代实践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该在思维层面、技术层面、方法层面全面推进。但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必要制定出与之匹配的体系后,通过教学制度、教学评估机制为微课教学保驾护航。具体操作中可以在制度层面按照体系的框架设置对应规定相应的规范与条例,令教学中的职责落实到教师与学生两大行为实践主体之中,令教师切实将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然后以能力训导的指标设置提高对学生各项素质的训导。另一方面,按照教学任务中的指标设置对应的制定教学活动中的评估考核表,使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中的指标与微课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参与能力、互动能力、创新能力、制作视频的能力等形成一个对接,提高教学活动的执行力与监督效果。还应该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考核评估与课外应用其它媒介工具,如QQ、微信平台方面的交流、课外作业完成状况、自主探索式的教学活动之间形成一种基于工具平台的互动与教学信息反馈,全面推进微课教学资源的融合性应用,令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时代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水平全面评估,先制定出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体系,然后将工具属性构成要素进行全面解析,扩大对微课教学的高效、全面化应用范围;再按照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课程教学进行因课程制宜的选择性,制作匹配课件,对应到针对学生素质能力训导的各个指标,促进微课教学的合理应用。另外应该借助微课教学中的开放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与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将知识教学转移到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方面,全面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落实,使现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能够平稳的完成过渡与转型发展。

篇7

声乐主要教授发声的基础知识、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体共鸣、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训练及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强化声乐艺术节目组织编排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其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以及琴行、文化馆站等岗位。同时音乐管理人员、创作人员、制作人员、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大众媒体的音乐编辑和策划人员为本专业的发展岗位。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声乐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与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我们总结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声乐课程组教师注重探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逐步确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明确了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声乐课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了工作而学习, 通过工作而学习,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任务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确定了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交替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项目导向推进知识构建

3、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加强工作经验

4、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提高创新精神

5、声乐教学连续几年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分配学生。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贯彻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标准以工作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从优秀声乐教材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戏曲唱段等列为声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生今天的“学唱”与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舞台表演的关系,从中小学音乐教材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以及当地科尔沁民歌中选取部分曲目,作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

(二)、坚持适用、实用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全程教学安排,科学编制各阶段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突出声乐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稳定性和梯度性相结合的歌唱训练,突破声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要求确定必修内容,依据学生个体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选修内容。

这样,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

四、开发了多套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以应用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质上要做到科学。通过多年演出和教学工作的经验的积累,我们全体课程组的成员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完成了《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利用》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18篇,著书3本。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教、演、编、排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特色。

五、课程建设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在巩固和发展以往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声乐课程体系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声乐演唱、教学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认识声乐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声乐课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大体由两个模块构成: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歌曲、语言、表演等)

声乐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

六、更新了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时代,声乐教学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不断更新硬件设施。

七、建构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各种资源获得职教理论培训。我们通过学习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对声乐教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教师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参加学校、国家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项目结题与成果发表专题研讨会,参加全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做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尽量在此期间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近年来多次获得院系举办的教学比赛一等奖。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

篇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在新课程下,学校要以教研组、课题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或者教师个人单独确立小课题,开展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小课题研究,本人有以下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小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研究”,“学困生转化问题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坐姿习惯”,“如何给学生合理分层”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类似于作文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说真心话”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选择

选题是小课题研究的起点,确定有价值意义的课题,对整个课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选题非常重要。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工作实际中选题。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2、从工作困惑中选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如何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就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今没有科学答案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师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3、从教育改革中选题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关于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4.、从教育工作经验中选题 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个人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推广应用。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成了科研成果。

5、从教育现象中选题。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三、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明确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仅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还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篇9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我国以及国际酒店行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因此,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我们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事实证明,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过程遵循着协同理论揭示的规律。从这一视角探讨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基本经验,对酒店管理专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否实现互利共赢。根据协同理论,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协调方式,将组织内部资源和组织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协同服务的系统,实现“1+1>2”的效果,完成资源整合的过程。即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不能再停留在只依靠自身教学资源,同时酒店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也不能浮于表面。因此,学校和酒店的联合应运而生。在合作过程中,促使高校和酒店行业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管理经验等各种资源协调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及就业水平,又解决了酒店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促进产学研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功能倍增的协同效应。通过协同促进校企双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形成拉动效应,推动校企合作的产生,提高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使双方受益,实现内外系统的“双赢”。

(二)有利于教育模式产生质的飞跃

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我国目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模式、形态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模式的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积极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政府、学校、企业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又必须相互合作,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协同效应就会从各子系统中渗透出来,其迸发的力量会促使整个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这个系统就是校企合作,这个质变就是教育模式的突破。因此,在客观上和理论上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抓住校企合作这一良机,鼓励高校、政府、企业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在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经验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自组织”实习过程形成“新相”

根据协同论的分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自组织”实习过程是校企合作这一“新相”产生的必经环节和最终产物。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及行业发展需要,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便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逐渐萌芽。在开始阶段,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是从校内实训开始的,随着实训规模及实训设施设备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些教师邀请知名酒店经理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技能。其大多数属于个别教学单位或个别教师的独立探索活动,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其组织形式、单位类型、实训结构等实习实践模式及体系。随着这种方式的不断深入,最终校企联合进行合作的新的方式就产生了。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式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自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局域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在这个“自组织”的过程中,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必定是深入到酒店行业,那么这个“新相”就产生了,即校企合作模式。协同论所分析的“自组织过程”,其“组织”的形成和结构变化的规律正是其实质所在。校企合作这一“新相”也就是酒店管理专业适应教学改革及专业特点这些新的“性质”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物态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揭示着校企合作质的变化。协同产生结构,这种结构也正是实现协同效应目标的动力,这一校企合作的“相变”同样具有社会客观必然性的。在社会对人才及其结构需求不断变化的强大推力下,无论高校是否意识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否支持它的发展,其所蕴含的这一结构的客观存在,正在影响着校企合作这种“新相”的“原生态”自组织过程,这一萌芽过程代表的是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其产生和发展,其普遍性和多样性都是社会历史的必然。

(二)校企合作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体现了协同效应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就使得实习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方向。纵观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及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系统的有序性是由系统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有序的内因。无论如何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并以这种最高效的方式来整合有限的资源。研究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最开始是一个无序的状态,各个高校及企业都处于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在这个合作的系统中,如果学校或者企业不能很好地开展协同,创造更多的条件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甚至出现冲突和矛盾,必然会使校企合作处于一个混乱无序的状态。随着校企合作在自组织的过程中产生之后,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系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子系统如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需要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互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必会产生有序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各个子系统相互掣肘、互相牵制、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校企合作系统内耗增加,各个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校企合作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从微观角度,就某师范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与五星级酒店的合作分析,开始基本是由个别任课教师联系熟悉的酒店并优先介绍几名优秀的学生去实习,在发现实习效果良好后扩大实习人数。目前该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正有序进行,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定专任实习实践指导老师全程管理和跟进专业实习工作,在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单位考察和筛选、与酒店业界交流、实习过程跟进指导、实习经验总结等多项工作中,能够更针对、系统和有序地进行,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顺利有序合理的开展。同时,专任教师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时刻保持与酒店业的交流,能够正确合理的安排实习工作及有效快速的处理校企合作的诸多问题,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二是进行实习单位的优化选择,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通过实习考察剔除不适宜的实习单位,优化实习岗位,有利于实习企业的有序选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酒店行业输入更多鲜活血液,促进校企合作协同有序地发展。

(三)教育理念作为新的“序变量”决定了“新相”的发展进程

研究发现校企合作已经在实践教学的“自组织”过程中孕育并显示出其必然性,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一个主流的模式,并呈现性质各异的结构,而且校企合作也面临逆“相变”的可能。这些问题从协同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序参量”在发挥影响。目前,高校全面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改革要依靠政府、高校和企业,若这三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则很难实现校企合作这一改革的教育目标,因为独立运行会存在效率低下、资源耗散等问题。因此,推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变”并产生“校企合作”这一“新相”的“序参量”,是各高校关于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就业的教育理念及战略规划。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初期模式是各高校教师团队的探索,但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供需差距、合作矛盾等诸多问题。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注重不仅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酒店服务技能和管理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战略。基于这一代表性的“序变量”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有了新的相变和突破。通过与酒店行业的密切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能够系统性、有序性的进行。通过筛选优良的酒店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由企业方和学生双向选择,更有利于“新相”的发展。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及酒店行业共同发展的重点,如何协同二者的资源整合及有序发展,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序变量,促进校企合作的更好推进,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及行业中坚力量进行不断地总结和突破。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篇10

从个人发展目标看,学校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努力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做到“点” 、“面”结合。我们对每位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对于一般老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教科研讲座,印发有关科研资料,阅读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掌握一些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这就是“面”;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任务,压担子,承担主要课题或担任课题组长,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科研核心群体,依靠他们去聚合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这是教科研工作的“点”。既然是“点”,那当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之“重心”,重就重在对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指导,突出的是选题的反复论证;重在对其实施过程中的测试、检查;重在不惜代价组织有关人员到科研先进学校学习取经;重在总结时的分析研讨。这样,科研骨干队伍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学校领导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首先,制定科研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定额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其次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优势的互补,经验的共享,每学期进行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交流的价值,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在科研小组带动下、使科研教研紧密结合。

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1、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以校为本的教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每学期确立一个“科研活动月”。每次活动设立一个重点研究内容,如本学期活动:同一年级上同一课题,青年教师做课题究课,全体教师交流评议,通过活动,教师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科研讨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组的实际情况,还开展集体研讨、阶段总结、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研究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通过研究活动使全体教师接受了新的科研理念,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行打下了基础。、

2、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规律

教师如何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专家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因此,我们鼓励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点点滴滴的做法积累下来,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规律,即进行经验总结。

我了给教师开辟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们创刊了科研校报,为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每二月出一份报纸,每期结合教师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个专题。报纸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来自有关的报刊、文摘,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稿件。教师都热心为小报投稿。把自己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地方记录下来,使这份报纸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有多篇教师的文章在科研报上发表。在教师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掀起了学习气氛。教师能积极读书,阅读范围由专业书、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到杂志报刊,拓宽了思路,并能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能积极参与科研论文的撰写。

四、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研方法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老师产生了畏难心理;

2、宣传的力度不够,老师们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

五、应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1、学校要创造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学校必须建立能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要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硬件条件的支撑,以解决科研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其他相关经费等问题。

2、教师要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定位。

3、进一步确立教师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篇11

为大练体育教师基本功,全面推进我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20××年4月,任城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大赛)在石桥中心小学举行。根据省市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要求本次展评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为当场抽签,教案设计。实践涵盖球类、体操、韵律武术、田径四大类共计十三小项。

纵观本次展评和比赛,评委一致认为,我区体育教师整体教学基本功较好,但选手差距较大,学段和专业发展不均衡。

1、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较为全面,课堂教学设计清晰,显示我区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不错。

2、个别体育教师不重视基本功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韵律操、武术两大项目,个别体育教师动作僵硬不规范,滥竽充数,动作是是而非。

3、应加大教学基本功培训力度。体育教师如果体育教学技能不全面,在实际教学中肯定会忽视自己教学技能水平不高的课,从而在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的制定上带有片面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喜欢的项目没有接触到,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今后应进一步掀起体育教师大练基本功的,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经过精心指导,济东中学的靳新老师和济东二小的李刚老师分别于今年8月代表我区和我市参加省基本功获得省初中组一等奖和省基本功小学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为我区和我市赢得了荣誉。

二、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执教能力,向高层次看齐。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体育课堂教学能力,迎接市、省能手和优质课评比活动,20××年4月,任城区小学优质课在济东一小举行,初中优质课在九中举行,高中优质课在任城二中举行。5月份。小学公开课在南张小学举行,初中公开课在济东中学举行,高中公开课在任城二中举行。回顾过程,大家一致感到: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角色定位、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新课程所倡导的“精讲多练、少教多学”和体育课程所倡导的“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教学目标明确、合理、可检测,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落实并有效达成。

3、我们区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法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贯彻,课堂上关注了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助,“情趣导入—科学热身—体验练习—针对指导—游戏巩固—身心恢复”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4、教师的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着,教师的激情、亲和力以及调控能力在课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5、教学步骤明确清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6、重视体育器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如将彩带运用到投掷教学中,将校垫子运用到障碍跑教学中等。

7、用音乐贯穿全课并用音乐控制开始与结束。

8、随着我区体育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经过精心指导,济东二小的李涛老师代表济宁市参加5月份举行的全省第六届小学优质课评比获得省小学优质课二等奖;11月,济宁九中的王勇老师代表济宁市参加省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获得“山东省初中体育教学能手”称号,快速跑一课也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

三、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篇12

在新世纪的教育工程中,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提升业务能力,早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早日成为“名师”,对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一、培养崇高的师德

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刚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不足,情绪易波动,教育、教学的心理素质不高。因此,在青年教师的“师德”管理上,必须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的方法,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崇高的师德。

首先,强化岗位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理论水平。做好“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做师表”的“四师”综合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每一次与青年教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强化学习培训、交流谈心等各种有效途径,倡导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入的敬业精神;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讲究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其次,采取开放型的管理模式,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当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的大氛围,充分发挥教工之家、共青团的作用,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工生活,灵活处理青年教师“除了教书,还是教书”的单调的生活氛围。

第三,规范学校师德工作方法的途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套封闭、简单、空洞无力的工作方法,探索适应由市场经济体制向知识经济体制转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体制下的学校师德教育工作的实用有效的新途径。根据教师教学生活实际,面对社会现实,采取注重效益的工作思路来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第四,宣传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如“树立典型法”,通过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料,树立师德模范。又如“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及获得的荣誉,对青年教师进行现身说法的“说教”,对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师德教育,无疑事半功倍,效果明显。这样,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更有章可循,有人可比,加快自省、自律、自信、自强的成长步伐。

二、有效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青年教师,更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增长的。因此,学校领导更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创造机会,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成长。

一是热心指导、精心扶持。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由中老年教师热情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精选例题、习题;准备、创制教具等;要求教师详细地编写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练习等内容。这种通过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从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批阅复习等各个环节到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指导、精心扶持,不仅能加速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形成一种互帮互学的良好教研氛围。

二是创设机会,培养提高。创设机会和条件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进修,为其提供在职函授、脱产进修的机会,并给予进修的教师一定的补助。学校还应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积极参与教研教改,以拓宽视野,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写成论文进行交流,还可通过比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每学年搞教案展评、板书设计展评、书法、演讲比赛、班团队主题活动评选、论文评奖和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来不断推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地激励与业绩评定

各级政府及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培育要倾注更大热情与希望,大力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有关调查表明,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教学中坚”“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明星”等荣誉称号的青年教师都能坚守岗位,不为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流失。这些青年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去的。我们应该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创业的良好客观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得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以有效激起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在微观教育环境中,各级学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营建青年教师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据多年经验,我认为对青年教师的师绩评定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知人善用原则。青年教师初涉教坛,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学校领导应该根据每个教师的能力大小以及能力作用方向的不同,把他安置在适当岗位上,以充分发挥其特长。用人所长,要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教师不能干什么,而主要去看他能干什么,能把什么干好。在具体情况下作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进行适当调配,作出相应的人事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