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G444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兼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心理负担过重,抗挫折能力欠佳。由于近几年高中招生人数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想继续读高中,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适应社会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考不上高中就面临着失学,面临着失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怕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一旦考试真的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初三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好多学生表示,父母把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每周回家父母都嘘寒问暖,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返校时又给自己很多零花钱,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成绩好就行。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就是很差,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和老。于是,他们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父母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如今的中学生,就农村孩子而言,家中最多也就三两个孩子,而且以两个孩子居多。尽管如此,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有同学说:“我不知道怎样与同学、邻居孩子建立好朋友关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欺骗、相互利用。”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看电视”,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分担喜怒哀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烈。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脑子笨”,“自己成绩总是不理想,考高中肯定有困难,更别说考大学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如今的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再加上外界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小狗小猫之恋的问题”,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已显萌芽状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坦言“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想时时刻刻和他在一起”,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部分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在与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言语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撞等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这些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给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以上几点,仅仅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的变故、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的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作为学校,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亟待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上开垦挖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科学概念,为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观察实验事实、了解现象、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使是新的物理学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实验验证之后才能被确认。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会有电磁波出现,但是直到赫兹实验的成功,这一理论才得以证实,电磁场、电磁波才获得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物理的直接动机。
二、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物理概念抽象、严格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核心,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抽象,如果没有实验配合,不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就很难建立,如惯性概念就很难理解。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力是维持运动的直觉观念,就是受到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这正是正确建立惯性定律的心理障碍,再如因为物理概念多,知识信息量大,而知识信息向大脑的输入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因此使诸多物理概念不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加上相近概念间的互相干扰,这些都易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做好铺垫,降低从具体到抽象的台阶同时,还应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分散抽象概念的教学。
(2)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
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三、物理学习兴趣的来源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掌握电子技术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收音机发生兴趣,当掌握了收音机的接收原理和装修技术后,又会对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的装修及测试仪器感兴趣。如此不断探求,就会对电子技术产生丰富而持久的兴趣,并可能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实验操作及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观察。
初中生在第一堂物理课上就能看到鸡蛋落杯,冷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以及静电现象等实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观察到的新现象中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实验的兴趣会更趋稳定和持久。
(2)对物理学史的了解。
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了科学家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抽象思维的特点,处理物理问题的技巧,建立物理理想模型以及运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等,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来源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中。
感性认识是学生兴趣之源,而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便是学生兴趣的澎湃洪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学习会起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4)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而且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讲得好”居首位。
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毫无疑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注意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与习惯。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1)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余地,当学生产生观点分岐时会寻求正确答案。我们通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去发现疑问,进一步探究,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自学方式,取长补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师可采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适时适度点拨的教学策略,或者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或有意义的提问,或者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或者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鼓励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那如何从教师层面去引导初中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去尝试:
一、教师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做好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受益。所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也应该认真多学点知识,学一些现代教育的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人也都有其价值体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初中学生也不例外。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隐私,鼓励和协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成为满足别人需要的一个“作品”。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使他们有成功的发展。
教师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学校各环节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到整个教育过程。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成语接龙、下象棋、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我校一直以创“椒山骄子”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班风校风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现在大学生工作如何如何不好找,一个大学生收入还不及一个小学生等"社会问题,也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玩手机,上网",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破罐子破甩。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略占比例还是较高的,"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针对以上中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作为父母或老师,首先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其次,创造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的家庭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愿意与父母或老师讲心里话,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矛盾。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4重视演示实验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成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身、教师、家庭与社会)分别阐述
(一)学生自身对英语教学没有兴趣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初中英语,是对学生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存在一定的规模化,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没有过多的新鲜感。况且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自然而然就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不喜欢这门学科的枯燥教学,他们很容易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几次被老师提问而“出丑”和几次考试不理想后,他们就会觉得英语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不想记单词,一听到“听写”就感到恐惧;更不愿背诵课文,觉得这是一件烦人的差事。久而久之,他们的“欠债”越来越多。结果有一部分学生面对英语课本就如同看到“天书”一样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学生在老师报单词时就拿出本子接受惩罚,他们宁愿一遍又一遍地被罚抄单词,也不想提前记忆。所以针对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尽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英语教学的吸引力。
(二)英语教师的影响,让学生失去信心
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重点关注传授知识的方面,针对难点、热点、重点进行解决,注重根据教学本质内容去改进教学方法,而完全忽视了英语带给学生的巨大压力。这是传统英语教学带来的弊端,长期的学习压力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家庭的过高期望,让学生负担沉重
在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因为英语学习成绩差,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多次使父母对自己感到失望,久而久之自己就缺乏信心;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班级的特殊群体(学习成绩差),就不会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们排挤他们等等情况。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开始的成绩差导致后来根本跟不上,更甚者让学生产生了抵制和畏惧的心理。怕上英语课,怕接触到与英语有关的东西,更不用说考试,逐渐在学习行为上转变成远离学习的活动倾向,然后累计下来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导致他们完全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厌学情绪和抵制情绪日益严重,导致他们从正常的学习群体转变到了学困生的行列。
(四)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更大
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成绩不好,并非都是智力上的原因,如果只着眼从智力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英语成绩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从智力因素以外的方面入手,逐渐降低非智力因素上的不良影响,才能促进他们的原本智力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大部分英语学困生,不是一开始学习英语能力就很差,而是在后来由于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所以才会越来越来差,平常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讲英语的机会更少,在当今社会下初中时期学习环境严重缺乏英语因素的熏陶。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也开始逐渐重视英语的作用和前景,所以也引起对子女学习英语的要求非常高,传统意识上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有出路。
二、初中英语学困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信任从关爱开始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外语学科,需要有教师的信任和关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和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厌学的心里影响。根据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我个人认为身为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心理为出发点,多给这些学生关爱,精心呵护他们的心灵,有利于消除不良心理因数而产生的不良学习品质。曾经有人说过:“教师的一句话,就可能促成一个奇迹的出现;教师的眼神和态度,或许就会抹灭一个人才的出现。”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用教师的爱为你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并及时了解展开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想他们所想,学困生若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还要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及时改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还需要特别关心他们,为他们设立一个专有的学习环境,消除他们学习中的种种障碍,可以帮助他们思想稳定健康;与此同时建立了联系,定期的加强指导训练和巩固练习,稳定心理,尽力不让他们重新走上“厌学”之路。
(二)自信从赏识开始
初中生由于自身的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于一个比较陌生,又不容易接受的学科教学,很容易丧失自身的信心,而从笔者英语教师的角度来看,增强初中生自信的方法就是多给学生一些赏识,多重视他们一些。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温馨安全的气氛,使其学生的心理氛围感受到安全,在逐步设计一些可以使学困生能有机会回答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获得成功的优越感,让他们心理不在有忐忑不安,在他们英语课堂上能放心、舒心和安心,促进他们在英语课堂得到成功的感觉。例如:学习英语形容词的时候,我会通过设计一些符合主题的活动,在配合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如在请班上个子不同的三个学生参与活动,然后配合问题是:whoisthetallestboyofthethree,A,BorC?这么简单的问题,是为了根据学困生的特点而设计的,但这其中所带来的自信和成功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
(三)进步从坚强意志开始
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要关注并承认这种差异,谨遵以生为本,因材试教的原则来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容许有些学生学得相对慢些,效率低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适当的对英语学困生做知识的调整,使其他们在课堂上尽最大的努力去掌握知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受机会。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上也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尽力使他们独自完成有兴趣的作业,逐渐降低他们惧怕英语作业的心理,又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师作出适当的评价的时候,将学困生又向英语的教学活动拉近了一点,让学生慢慢的爱上了英语。
(四)成功从良好习惯开始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不仅仅意味着没有身体疾病,而且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自我,面临着独立与依赖、内心与现实的各种冲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于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其中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心育的重要途径。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更大的空间和优势。体育锻炼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有益于心理健康。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发泄、放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紧张情绪。同时,它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意志品质等等。有研究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体育兴趣、情感、意志及总体心理水平。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一、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处于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体验。有研究表明,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获得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尽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1.不同的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兴趣有所不同,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羽毛球。当他们进行的是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时,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我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因此,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在适当的时间我也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让学生去发掘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体验到良好的自我价值。2.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例如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阳光体育等等,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去年,我们学校学生篮球队参加全国阳光体育活动,获得全国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获得一种乐趣、一种积极拼搏的精神。3.小部分体质较弱、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的现象。那么面对这些“体育差生”,我们如何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呢?在体育学中,体育差生往往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我们教师要应用适当性言语鼓励他们,而不能无情地剥夺他的比赛、游戏的权利。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难度相对偏低、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同时,在言语上给他们一些鼓励,对他们的成功进行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和对体育的兴趣。
二、在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人际互动
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扎实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基础,实现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地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加上部分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任性、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这些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与人合作,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不良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促进学生进行人际互动。1.我们在体育课上进行一些多人合作、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例如篮球游戏“运球接力”、“两人三足”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也慢慢学会与同学沟通,认识更多的朋友,友爱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班级都出现一小部分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的学生。但是往往这小部分学生在体育方面会表现出过人之处。我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同学的认可,进而在集体中找回一种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重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就生物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应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在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和体质的健康教育。从教以来,我一直秉承“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理念。因为,教书不是为教而教,应该是真正的育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因材施教”。
一、利用生物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了解自己
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很多问题是懵懂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渡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给学生讲这些知识很尴尬。其实不然,我认为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如果你越说得含糊,反而会挑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果教师首先把这类问题平常看待了,那么学生也就觉得“哎呀,这是很正常的,人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嘛”。
此外,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开始写日记,在日记里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我们就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学生,了解他们想知道的,正确引导他们学习,从心理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教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少年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也正是孩子这种貌似成熟实则不成熟的现象,父母还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地对待这些小大人。这样,两代人之间难免要产生分歧。其实,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敢于坚持,这意味着他们在走向成熟。而家长和老师是不能操控的,我们应选择引导。
二、利用生物课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更完善自己
生命在于运动。在生物学上,我们强调新陈代谢,生命的发展离不开量变与质变。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与当前社会要求不适造成的。同时,宣传不良生活方式的商业广告也随处可见,这些都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中生物教材涉及人体的“系统”的学习,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因此,在教学时,强调学生应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和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视力,关注个人卫生,学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很自然地将理论知识引入现实生活。就个人教学感受而言,有时用生活中最通俗的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生活常识。同时,我们可充分利用“测量胸围差”、“测定反应速度”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贯穿心理、体质健康教育的好处
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促进学习和心理、体质健康的教育,我觉得颇有成效,“教师以育人为本”,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贯穿德育、美育等知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认真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通过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励他们勇于进取,奋发向上,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成功事迹。如,孟德尔用八年时间艰难地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的艰辛经历;还有童第周、谈家桢等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教师应通过对科学家们经历的介绍,激励学生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努力拼搏克服一切困难。通过对我国生物学研究历史悠久,成就巨大的讲解,以史励志。通过对科学家互相协作走向成功事迹的介绍,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善于与人合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他们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品质是人在面对或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作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面严要求,做好示范,同时结合历史上著名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严谨态度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急躁,不气馁,促使他们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总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教育走进学科教学才刚刚起步,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树立他们的健康意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多的内容等待着同行们一起去探索和实践,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科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愿中学生朋友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徐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索[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2-3.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