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教育实践感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实践感受

篇1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篇2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篇3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篇5

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篇6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7

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要从生活技能着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是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一个人能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极少做家务,有的连最起码的生活起居也由父母代劳。在学校,给学生锻炼生活技能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1992年8月和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几十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在科尔沁大草原进行过两次活动。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靠家庭去培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然而,在我们学校的有关的教育中却规避了学生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如生活中离不开电,学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大都是告诫学生不要玩电,不要靠近电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作用,但也夺去了培

养学生生活技能的机会。人的生活既然不能离开电,那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出危险的原因和避险的方法。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防险避险的各种本领,积极预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初中劳技课上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电的习性,学生弄懂“电路”和“触电”的概念,学会了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学生会用测电笔测量家用电器是否漏电,规避了家用电器中由于漏电出现的触电现象;在电路焊接中学会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从测谎器的制作中,了解了物体越潮湿,电阻越小,越容易导电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知道平时不导电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电,学生从怕触电而不敢碰电,到敢碰电会用电,老师从“战战兢兢”让学生接触电,到放手大胆让学生使用电,提高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焊接技术。

生活技能训练,如缝衣、订扣、洗衣、简单的烧菜等,我们是通过劳动课或社团活动的模拟演习做起,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让劳技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二、劳技教育要从简单的手工实践着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劳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我们的劳技课还可选择一些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和娱乐用品的简单生产劳动。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等其它废弃物,开展街景和园林模型制作活动,学生利用家里本应该扔弃的牛奶包装盒,洗发水瓶等等杂七杂八的包装盒以及硬纸板盒,通过剪、裁、雕刻、粘贴、绘画等手法,制作出城市街景、学校校园模型、农家小院等作品。我们通过纸艺制作,将学生本应扔弃的废纸做成纸艺花、三角插纸作品,一朵朵纸艺花,一件件三角插纸做成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劳动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通过劳动制作,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让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养成了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为以后的制作筹备原材料,统筹规划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有用的生活废弃物不再乱扔,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清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这些手工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和教师人力资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的潜力,提高了生活的技能。

篇8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90后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2007级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教育。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性

“所谓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即“通过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爱某项劳动,培养其志向(不是对决定专业预先做出的选择)”,获得一种精神财富。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张、勤奋、努力的状态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劳动的项目、时间和强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主要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特点。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的设置要在结果中能明显的表现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实施中要以社会的、创造的和审美的目的去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极力的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尊重热爱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个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养弱了”,“他们既不尊重动,又缺乏对劳动的爱,同时对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明确的理解”,时至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学校,劳动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但却没有按规定执行。加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卫生打扫等全部承包给清洁公司,在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用劳动。课内、课下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劳动课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设施、基地等不能保证。劳动课作为一门不纳入考核的“副课”,其软、硬件条件根本无人过问。物质基础和教师指导的匮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劳动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将其当成课下的“游戏”。同时。劳动课教学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评标准。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师劳动观念扭曲,把劳动当成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有的班级在班规中写上违反某条纪律,罚扫教室或清洁区;有的学校对清洁区、教室、宿舍卫生检查采取负分制,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1.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学校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从不同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育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肩负起教育的社会使命。第二,保障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定的劳动基地,配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第三,保证劳动课教学的时间。将劳动课列入课表或设立劳动周,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中劳动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在黑板报、宣传栏中设置关于劳动教育的专栏。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在班风评比、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方面,劳动的态度和行动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参加考核,学校期中和期末可设立“劳动积极分子”奖,对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奖励。

3.教师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对自己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与其说是在理解,不如说在感觉”。这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过教学大纲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渗透,不歧视差生,不要因为学生劳动表现不好,就不让其参加劳动,更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第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相反,在劳动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意义。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入手,诸如擦玻璃,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并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打扫教室、美化校园、植树绿化等活动。

4.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到劳动中的幸福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实践等内容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内容的选编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艰涩难懂,但又不能太过简单,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养学生劳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学生往往只将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劳动课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己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学习,把劳动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劳动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中自我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别人身上表现了出来。班级中成立的劳动技能小组之间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同学教不会的,“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通过教会别人,学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光荣,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职又好又快发展,2008.4.3.

[2]孙俊三,邓身先.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篇9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篇10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篇11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篇12

1.新教师——青蓝结对,帮助成长。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老教师,以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徒弟听师傅的课,师傅听徒弟的课,促进课堂更好的开展。师傅还从教育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对徒弟给予指导,让每一位新教师先“入格”再“入门”争取早日“入道”。

2.青年教师——明晰目标,以赛促培。为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学习平台(同课异构)、实践平台(试讲课、汇报课)、研讨平台(说课、评课)、展示的平台(课堂大讲赛、思政课大赛),让青年教师能够成长得更好,成长得更快。

3.经验教师——分类推荐,经验共享。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展示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进一步形成、完善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校长——深入一线,引领发展

校长经常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生态课堂”,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进行深度学习。参与教研,增设周二、周四特色教研活动;钢笔字、简笔画、读书交流会、专业课研讨会、文学常识大赛等,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二、培养学生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搞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主抓课堂教学,开设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一)趣味活动多样化

学生定期可参加各类趣味活动:语文学科的汉字听写、成语大赛、诗词大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大比拼、珠心算比赛、数独大赛;英语学科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等;综合学科的综合知识竞赛、校园歌手大赛、运动会、合唱赛等,可谓玩中学,学中乐。

(二)推进科技教育

1.科普知识宣传:“国旗下讲话”传“科普”;主题班会,议“科普”;校报专设,学“科普”。

2.举办科技节。

3.巧抓季节,实践探索

春季:组织学生去识别农作物,观察、了解大自然,丰富学生的农科生活。秋季:开展植物标本收集大赛,让学生了解多种植物,培养科学素养。

4.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后期将引进“科技大篷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板和展品,提高师生的科技认识层面。

(三)研学旅行

组织学生进行远足,领略本地风土民情;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技园、动物园等,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

(四)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2.加强引导,重视劳动。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同时,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重视评价,让他们自觉劳动。

友情链接